登陆注册
29973900000006

第6章 读史(5)

上海书展前夕,我参加了《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新书发布会。全书图像彩印,煌煌三十六册,布面精装,将现存琉球版汉籍七部与琉球人着作五十二部分为上下编,附编收十二部“琉球官话”着作。为“从周边看中国”的学术前沿,复旦大学出版社继《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和《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选编》之后,再次呈献了一部体例谨严、整理精当的大型文献史料集。会议册里有书影选萃,朱墨灿然,把玩之下,让人不忍释手。关于琉球王国,会议册有一段简介:

历史上的琉球王国,主要是指从1429年尚巴志建立统一政权起,到1879年被日本吞并为止,在日本九州和中国台湾之间的琉球群岛上存续了450年的一个统一王国。琉球王国统一之前,琉球群岛上有山南、中山、山北(所谓“三山”)三个小规模的地方政权,它们早在明代初年即已相继朝贡中国。1429年统一三山的尚巴志原本是中山王,他建立琉球王国后,承续前规,定期遣使赴北京朝贡,并接受中国朝廷的册封,因此在明清两代,琉球和朝鲜、越南一样,是中国的属国。虽然日本萨摩藩主岛津氏曾于1609年一度侵略琉球,割其岛土,逼其进贡,江户幕府亦在此后一再命令琉球向其派遣使节,但直到十九世纪中后期,琉球在公开外交场合一直以中国属国自居,中琉之间也一直保持着东亚传统册封朝贡体系中所有的基本关系。1879年,日本明治政府以十分罕见的方式“废琉置县”,将琉球国王掳掠至东京,清王朝则因祸起西北,自顾不暇,琉球王国随之灭亡。

据《明史·琉球传》,早在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就遣使“以即位建元诏告”中山国,其王即派其弟随使入贡。也就是说,中国与琉球的关系已达五百年之久。

关于琉球王国文献的出版整理,近年以来颇受重视。这部《集成》无疑为研究琉球王国奠定了文献初基,但仍有进一步发掘的空间。不仅要继续搜录琉球王国的汉文文献(据说,继《集成》后又发现40种左右琉球汉文着述,出版方拟出续编),而且应着手汇辑琉球王国存续期间日本与朝鲜关于琉球的全部文献(其绝大多数也是以汉文文献体式呈现的)。企盼复旦大学出版社再接再厉,为琉球研究,向学术界提供最全面的域外文献集成。至于琉球王国的中国文献,本世纪初,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就先后影印了《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续编》与《三编》,以辑入明清时期国人的琉球行记为主;而由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琉历史关系档案》,则收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的中琉关系文档,正逐朝往下编,今年已出到了嘉庆朝。但明清两代琉球册封使颇有诗文集留存至今者,其中相关散篇也仍有辑集汇印的价值。

在当时东亚秩序中,明朝与琉球始终维持着宗主国与藩属国的稳定关系。据1999年日本帝国书院版《地図で访ねる历史の舞台》(《在地图中寻访历史的舞台》)(日本卷),“南西诸岛:以中转贸易而繁荣的琉球王国”下,有一统计,有明一代,东亚诸国入贡明朝,日本19次,李氏朝鲜30次,安南89次,琉球高居榜首,竟达171次。与日朝相比,足见琉球与中国关系之亲密,其国君即位,也例请明帝遣使册封,难怪《明史·琉球传》结语赞道:“其虔事天朝,为外藩最云”。正是这种频繁的册封与通使,连帮工刘求的东家都知晓皇帝“遣朝使封琉球”。

然而,明代厉行海禁,“寸板片帆不许下海”(郑和下西洋乃特定事件,今人好作别解,此不具论);隆庆以后,海禁虽除,但“终明之世,通倭之禁甚严”。于是,当时朝野对琉球在内的海外世界,始终有雾里看花的隔膜与懵懂。这从明朝册封使陈侃《使琉球录·群书质疑》对《大明一统志》与《大明会典》等官方典籍的纠谬,不难得到印证。明王朝这种自我封闭的国策,与其自我陶醉于来贡往封的宗主国地位,实是同一枚钱币的正反面,适足暴露其中国中心论的颟顸与昏昧。由于仅仅餍足于“所覆声教,咸暨琉球,越在海表,世奉正朔”的天朝心态,从《明史·琉球传》中,完全看不出明朝对琉球在东亚格局中的要冲地位有任何清醒的认识,更遑论采取主动的决策了。那位帮工把“封琉球”曲解为“封刘求”,不过是举国昏昏背景下的草民戏谑而已。

倘从海权论的眼光以今视昔,在明清为宗主国的东亚朝贡体系中,在整个东亚秩序的政治版图上,琉球王国也许是最不容忽视的重要岛国。对明清帝国而言,它既是驶向海洋的最佳前哨,也是进而掌控整个东海岛链的理想抓手。然而,反观琉球王国与中日两国的关系,从明代交往最密切的藩属国,到不得不屈服于德川幕府下萨摩藩的武力威逼,再到周旋折冲于清王朝与日本幕府之间,终至被日本废国设县而直属于明治政府。围绕着琉球问题,就海洋意识而言,中日两国识见的远近,决策的成败,高下立见,胜负自明。在长达五百年的东亚政治秩序中,琉球地位的斗转星移与兴衰存废,其中况味是最值得中国人咀嚼与反省的。历史当然不能假设,但倘若不是在琉球的角逐上失了先手,钓鱼岛也就不会有今日的风急浪高。

相比之下,对琉球战略地位,日本似乎早有充分的认识。且不说1609年萨摩藩主岛津氏对琉球王国的动武出于幕府的授权,就在1700年成书的《日本水土考》里,着者西川如见绘制《亚细亚大洲图》时,已经准确标示出从日本四岛中经琉球台湾直到吕宋岛的第一岛链,其视野足以刮目。西川是从事外贸的日商后裔,这种岛链的勾画,是否折射出江户时代日本朝野的海洋意识,一时遽难断论。但这种岛链眼光,与明治政府敢冒大不韪“废琉置县”,有何种内在逻辑,却值得深思。

中国学界对琉球王国的关注,二战以前已失先机,延宕至世纪之交前后才逐渐升温。由一档主办的“中琉历史关系研讨会”,去年已经办到第十届。随着琉球王国历史文献的不断搜辑出版,研究也必将向纵深推进。新书发布会上,与会者提出,这种研究应该严格把握学术问题与现实政治的此疆彼界。

历史研究,当然应该让人回味与反思。但这种回味,并非重温那种宗主国的自大旧梦,而是“对曾经存在过的与中国有密切关联的琉球王国的历史人文的尊重”,“从一个特殊的侧面重现中华文化在东亚广泛流布的历史轨迹”。而这种反思,也决不应该急功近利地服务于当下的岛争,而是追诘历史上的中国何以海洋战略完全缺位,以致最终在东亚国际秩序中坐失主导地位的。这样的研究成果,才经得起历史的磨砺与淘洗,为中国的未来奉献理性的思考与路径的借鉴。

(本文原载2013年9月29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人间何处有天国——金田起义161年祭

2011年岁杪,总觉得还有某个历史大事件没有大张旗鼓地纪念。直待看到托马斯·H.赖利的《上帝与皇帝之争:太平天国的宗教与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与史景迁的《太平天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这才恍然大悟,2011年恰是金田起义160周年,也是逢十的大年头。

毛泽东曾历数秦朝的陈胜、吴广,“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把这种农民的反抗运动,赞扬为“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底座上,象征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与象征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分别是八大浮雕之一。去年,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人继庆祝建党90周年以后,以“最忠实的继承者”的身份隆重纪念其100周年。然而,与前两事件的高调纪念相比,对太平天国的纪念简直可以说是太低调。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胡绳有中国近代三次革命高潮说,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各居其一。按史景迁的说法,“共产党当局把太平天国看成社会主义者的原型”(《太平天国》5页),如今同为逢十之年,纪念第三次革命高潮轰轰烈烈,对第一次革命高潮却少语寡言,未免让人有厚此薄彼之感。

无论学术着作,还是通俗读物,从罗尔纲到陶短房,从简又文到唐德刚,读书界不难找到关于太平天国的图书。去年出版的两种,未见得是最佳作品。当然,如果你觉得“学术着作太深奥,教科书又太枯燥”,不妨去读史景迁妙笔生花的《太平天国》。赖利表扬史景迁“以戏剧性的方式聚焦了洪秀全这个人,写下了一部生动感人的记叙”,但潜台词只是肯定其可读性,对它的深度似乎并不以为然。赖利自称他的研究“试图建构一个更广阔的宗教和意识形态背景”(《上帝与皇帝之争:太平天国的宗教与政治》15页),认为洪秀全发动的“是一场深刻的转变意识形态的革命”(19页)。这一说法,与毛泽东把洪秀全、孙中山列为“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在落脚点上有那么一点契合。赖利一厢情愿地把太平天国运动诠释成基督教本土化过程的顶点,进而对“太平基督教”(即“拜上帝会”)不吝赞词,但读完其书,却感到他对这段历史颇有错判与误读。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学界往往纠结于“叛乱”与“革命”的定性。史家立场决定史实表述:誉之者颂其为民族革命(例如萧一山),阶级革命(例如罗尔纲);钱穆《国史大纲》称之“洪杨之乱”,《剑桥中国晚清史》(下称《晚清史》)称之为“太平军叛乱”。与其急于正名,不如首先征实,即确定这场运动最深层的动因与主要的参与者。

鸦片战争后,清帝国被动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这种在坚船利炮威逼下的被迫开放,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不妨说,正是鸦片战争,为太平天国运动种下了外部的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不久,马克思在《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中指出,“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对业已席卷中国南部的巨大风暴,马克思在揭示其“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的内因时,也深刻指明了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根本性破坏。

然而,正如唐德刚所说,在中国历史里,“外患”往往都是偶发的,而“内乱”则多是历史的“必然”,晚清历史蹒跚走到太平天国时,已进入“玉石俱焚的周期性内乱”(当然,前述外因不仅缩短了这轮周期性,也加剧了内乱的惨烈度)。

整个社会的严重不公,官僚政治的全面衰败,官员道德的普遍沦丧,虽是历次王朝危机的共性,在鸦片战争前后十年间却于此为烈。早在洪秀全闹事的12年前,素称富庶的东南地区,经贪官污吏层层加码,原先规定缴入国库的三升税米竟激增到一斗,愤激的农民无以卒岁,只得杀了耕牛另找出路。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吟道:“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

由于鸦片战争,一方面,传统的农村经济遭受深度的摧残,另一方面,为偿还赔款,头会箕敛变本加厉,贪污腐败与时俱进。及至1850年,连曾国藩都承认:“吏役四出,昼夜追比,鞭扑满堂,血肉狼藉”。也难怪起事民众在文告中抗议:“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酷吏,无异虎狼”;“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据官方报告,金田起义前,杀官绅、占城池的群体性事件已遍及广西七府一州。道光状元龙启瑞描述当时局势道:“如满身疮毒,脓血所至,随即溃烂。”

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老百姓是世界上最能隐忍,也最好说话的,不到走投无路,决不会铤而走险的。在农民战争史成为史学研究“五朵金花”之一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种见到“盗匪”滋事就捧为农民起义的偏差。但也决不应该由此走向另一极端,把那些逼上梁山的下层民众都说成是天生的流氓暴民,而对他们遭受的不平、苦难与发动的抗争与革命,全然泯灭了起码的史家良知,缺乏应有的“理解的同情”。

在历史研究中,固然不能把阶级分析方法奉为万应灵药,但在面对群体性事件时,完全无视参与主体的阶级构成,肯定是非历史主义的谬种。那么,金田起义与整个太平天国运动的主体参与者究竟是哪些社会阶层呢?

且不说金田首义的八大领袖中半数是下层知识分子(洪秀全、冯云山、韦昌辉与石达开),对这些始作俑者,近年学界颇有指责他们动机不端的说法。然而,像陈玉成与李秀成这样起自部伍的将领,也都出身最贫苦的农民阶层。李秀成自述“在家孤寒无食”,“度日不能,度月更难”,才投身太平天国的。史景迁说:

最早参加拜上帝会的人在银坑或在零星分部的煤矿里劳作,有木匠、铁匠、磨坊工人、居无定所的剃头匠和算命先生,兜售药品、盐巴、鸦片或豆腐的商贩、船民、柴夫、烧炭工人、牧人、挑夫,还有那些逐活而生的零工。(《太平天国》112页)

这一说法,既有史家简又文的实证研究为支撑,也有李秀成的口述史料做印证:“从者俱是农夫之家,寒苦之家。”

太平军由桂入湘,声威大震,关键在于贫农、矿工、船夫、会党等苦难民众赴义如云,据《李秀成自述》,他们“实因食而随”。太平军的号召力之所以剧增,固然有《奉天讨胡檄》以“务期肃清胡氛,同享太平之乐”鼓动满汉冲突的因素,但当时满汉对立未臻于白热化,其排满强度远不及辛亥革命前夜来得激烈,故不宜纯粹界定为反满性质的民族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最深层的社会原因,“在于民众对富豪权贵普遍抱有敌意”(《晚清史》302页),阶级的不平等已经突破社会所能容忍的张力。不胫而走的底层民谣也许最能表达广大民众的愤怒呐喊:

百万身家欠我钱,不穷不富任耕田。

无食无穿跟我去,穷饿老天保尔安。

社会结构的顶端是“百万身家”的少数富豪权贵,却仍贪得无厌,对穷人欠钱不还;而作为中间阶层的“不穷不富”的自耕农不再构成社会的主体;整个社会的绝大多数都已沉沦到“无食无穿”的“穷饿”境地,只能祈求老天的保佑。社会不公已逾极限,作为对这种不公的自发反应,马克思在《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里说,“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10年之久”。而腐朽的清政府除动用国家机器镇压外,已别无让社会切实回归稳定的良方妙招,对导致革命的社会危机已无计化解。正是在这种情势下,有人登高一呼,鼓吹“太平一统光世界”(洪秀全诗句)的天国理想,号召“无食无穿跟我去”,对穷饿乞天的广大民众,自有极大的吸引力,而洪秀全趁势而起充当了这样的角色。

同类推荐
  • 说说开元之治那些事儿

    说说开元之治那些事儿

    本书借助于历史典籍等,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几个方面,将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再现出来,并在文中将其细化讲解,让广大读者对开元时期的盛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下)

    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下)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 三国之大征服

    三国之大征服

    三国群雄给华夏这片土地带来巨大的影响!我!公孙恭!发誓要让汉人在未来抬头挺胸骄傲的面向全世界的人!收小弟、占地盘、杀异族!这一切就从辽东开始!
  • 悠哉悠哉的汉末群雄传

    悠哉悠哉的汉末群雄传

    别人家的穿越都是各种逆天改命,而他的却是挣扎求生,别人家的主角总是受各大佬赏识,而他却是被各种针对,别人家的命运总是顺风顺水,他的却是靠逢凶化吉。他穿来凄凉,好不容易时来运转过上平凡的生活,却又当逢乱世,本以为报上大腿能快活,却又成了反贼,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本庸人,愣是被逼成了智者!
  • 春秋战国与36计

    春秋战国与36计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关云长挑灯夜读春秋!在500年的岁月中,有战争、权谋、宫斗、侠骨柔情,也有爱恨情仇……一段历史,无数个故事,每一个都是后人的指路明灯。用生动形象又诙谐幽默的笔法来描绘那个精彩纷呈的春秋战国……
热门推荐
  • 西游穿越这个白骨夫人有点萌

    西游穿越这个白骨夫人有点萌

    白小白从来没想过,作为一只现代的白骨精,在某一天真的会成为白骨精?!还有啊!为神马这个西游记跟我认识的西游记不一样啊?!不是说白骨精害人!不是说白骨精是个心狠手辣的妖嘛!可是为啥这个白骨精不是呢?别说吃人了,看到受伤的还救!我的天啊,一个雷劈死我吧!等等!等等!你刚才说啥?!这个桀骜不驯自带匪气拥有八块腹肌的美男纸是孙悟空?!说好的毛呢?!说好的雷公脸呢?!啥?!你说啥?!这个可爱的邻家弟弟一样的小吃货是猪八戒?!说好的肥头大耳呢?!说好的好色之徒呢?!那我问你这个一身正气死脑筋的兵哥哥不会是沙和尚吧?!说好的剃度呢?!说好的大胡子呢?!我的天这个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白月光哥哥是唐三藏?!那你等会,这个会变成马的比小姐姐还美的小哥哥是白龙马?!佛祖啊!你怎么可以这个亚子啊!……“等等!我要是跟着唐三藏走是不是就多了五条大腿了?嗯!就这么决定了!我要跟着唐僧去取经喽!”如果白小白知道后来会发生什么她绝对会后悔现在的决定!当然这个世上没有如果…………
  • 帝国和革命关我什么事

    帝国和革命关我什么事

    灵史元年,帝国一统神道大陆,初代灵皇立下三君,掌三域,立,军,政三部。灵史五七二年,新皇治理无方,三域皆乱。革命军军起,第九天官的陨落,世道已乱。新上任的第九天官,一年轻人,“别招惹我,我超凶的”他如是说,“如果可以的话,划水,不,我能划海么……”(注:大致世界观可以视为统一世界的现代化的帝王分封制国家,带点异能什么的。)
  • 爱上你真是不幸

    爱上你真是不幸

    一个北国公主外出游玩被南国侯爷家带到家里顶替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夜王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 投胎管理员

    投胎管理员

    作为三界的投胎管理,有朝一日,被贬凡间。那些年,从他这里转世投胎的凡人,都必须听从他的调遣......言出法随......
  • 我原来才是主角

    我原来才是主角

    怎么说呢?作者是第一次写出文笔不好,请见谅。然后我可以在这里向大家保证男主绝对杀伐果断,然后希望大家来看我的书,不知道怎么写简介#^_^#
  • 消失的修行者

    消失的修行者

    时光一觉醒来,发现周围的人,竟然一夜之间全部消失。当他离开自小生活的孤岛,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每十年就会死成千上万的人。这个世界上很多凡人,国家,修行者都在消失。他决心要把他们都找出来......然后打一顿......“什么?心痛就能变强?”时光捂着胸口,“我最看不得穷苦人民了,哎呀快把他们赶走,我的心都要碎了......”这里有轻松搞笑,有悬疑斗智,有热血战斗。
  • 穿雾

    穿雾

    从前星凡总是无数次梦想着能够去到他的身边,在他还是个孩子,不够成熟,不够自信的时候,能够给予他足够的支持和力量。直到有一天梦想成真,她才开始害怕和恐惧,害怕自己对他造成的影响会改变未来。
  • 望月者1

    望月者1

    有些东西,得到了未必就真的得到了,类似于亲情、爱情、友情这类似有形却又无形的东西,更是如此。当你得到它们的时候,那么将意味着你有更重要的责任--守护。翔叶、魔族之中顶尖种族-食月狼族族长之子。因一场浩荡,整个族群毁之一旦,意外的,翔叶来到了另一个地方--人间。也在这里,开始了属于他的故事。翔叶:我所做的一切,从未要求他人理解,我只是希望多年之后,能够给自己一个交代。
  • 星元圣魂

    星元圣魂

    索顿城,一座星河国的小城市。而今天,这座城市却异常的热闹。
  • 终极王座

    终极王座

    路明非在因缘际会之下救活了被割喉坠崖的吴邪,之后两人结为暂时的合作伙伴一同前往长白山探寻世界的‘终极’。突然从这个世上消失的楚子航是否确有其人?拥有神王称号的奥丁究竟是友是敌?他们能否走出命运三女神的通道以及那道永恒的死循环?那一千年完了,撒旦必从监牢里被释放,出来要迷惑地上四方的列国,就是歌革和玛各,叫他们聚集征战,他们的人数多如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