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258700000024

第24章 屈大均:逃禅,以另一种方式反抗(2)

在此后的几年中,他远游庐山、罗浮山,写下了庐山组诗和罗浮山组诗,诗歌当中透露出对闽粤抗清斗争失利的遗憾之情,还有着浓重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特别是在罗浮山组诗当中,他直言无忌,抒发兴亡之感,张扬恢复大志,诗中的躁动与不安似乎预示着诗人又要重新投入到一场新的战斗中去。

在这期间,他的“诗僧”之名也得以远播。

脱下袈裟,蓄发还儒

清康熙元年(1662)夏,屈大均从江南返回家乡,从此脱掉了披在身上长达12年的袈裟,结束了出家生涯。

关于屈大均蓄发还儒的原因,他自己后来在《髻人说》一文中解释说:“既已来归子舍,又不可以僧事亲”,表面是是说以和尚的打扮来侍奉母亲多有不便,但实际上并不然,他还俗,正是因为他的骨子里仍然是一个儒生,“僧”只可“僧其貌”,因此想要理解屈大均为什么还俗,思想上的原因才是真实的、根本的。

上文已经说到,屈大均不想做一个纯粹的僧人,其实在思想深处他与佛教是格格不入的。佛教讲求消除一切烦恼,消除生死因果,超脱世俗,六根清净,潜心修佛,因此,真正的修佛者是要出世的,不再管尘世间的一切杂念俗务,但屈大均在出家后仍然是一个积极的入世者,他心系旧明,广泛交游,甚至还会秘密从事些抗清活动,根本不可能像佛教要求的那样超脱世俗、六根清净。

屈大均还是一个孝子,正如他自己所说,其脱下袈裟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要侍奉母亲,在佛教看来,出家之人只能一心向佛,不应当再与俗世有任何联系,这当然也就不会让佛家弟子回家尽孝了,而屈大均在其母亲以90高龄去世后,已经60岁的他仍然还像小孩一样伏在母亲身上痛哭。

屈大均还是一个忠臣,他要为大明朝尽忠。顺治十六年屈大均云游至金陵时,他去拜祭了明孝陵,并且作《孝陵恭谒记》,文中写自己到了孝陵后匍匐在台阶上仿佛看到了明太祖的神灵,不久后他还和林古度、方文等遗民好友一同祭祀了崇祯皇帝,对那些坚持节操的遗民们表示极大的敬意。他曾说过,忠臣不可以当和尚就好比贞妇不可出家为尼一样,即使出于不得已而做了和尚,也只能“僧其外而儒其中”,不然的话就不是忠臣。

可以说屈大均的思想早就被儒家传统的“忠孝礼义”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忠臣孝子是其一生的人格追求,所以当身上的袈裟开始妨碍其成为一个忠臣孝子的时候,他便会毫不犹豫地将其脱去。

就在这一年,在南明抗清史上还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在四月份,吴三桂在昆明将从缅甸捕获的永历帝绞死;紧接着刚收复台湾没多久的抗清英雄郑成功不幸病逝。对着这两位南明抗清事业的中心人物的离去,反清斗争又一次走进了低谷。当然,屈大均在蓄发的时候还不知道这两件事情。

屈大均在脱去袈裟换上儒装后,又进行了数次出游。但这种安稳的日子并没有长久,就在他返回家乡一年之后,清廷发布“迁海令”,屈大均被迫背井离乡,迁至泷州。在泷州生活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主要就是靠编书写诗来排解心中因恢复无望而产生的失望和苦闷。

为抗清而追随吴三桂

就在屈大均沉浸在失望和苦闷中时,一场新的事变改变了他的生活,使他又重新投入到一场新的抗清斗争中去。

清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吴三桂为了对抗康熙的撤藩令,在云南起兵叛清,自称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其本人开始蓄发、改穿汉族服饰,手下部队则一律打白旗戴白帽,同时他还积极联络贵州、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地方官发动起义。很快,吴三桂的军队就打到了湖南,占领了沅州、辰州等地。

此时尚在粤北一带游历的屈大均听到了吴三桂起兵反清的消息,兴奋异常,他认为这是个推翻清朝、恢复故明的大好机会,所以他立即北上湖南,向吴三桂上书“言兵事”,之后便留在了湖南参与吴三桂的军事行动。后来清广西将军孙延龄也起兵响应吴三桂,自号为安远大将军,于是吴三桂就任命屈大均为广西按察司副使,监军于桂林。就这样,从康熙十二年末北上湖南到康熙十五年“谢事归”,屈大均在吴三桂的麾下待了足有两年。

吴三桂大家并不陌生,在明末清初他完全就是一个投机分子。他曾经是崇祯朝的总兵,替朝廷把着清军入关的要道,他不思报国,反而以此作为自己和清军交易的资本,最终招引清军入关,入主北京,而他也“忠实”地做了清政府的一条走狗。随后,他率兵追击李自成的起义部队,绞杀南明抗清斗争,最令时人不能容忍的就是捕杀了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因此在当时稍有点民族意识的人的心目中,吴三桂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民族败类。其实这样的人并不会将什么忠孝仁义,他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利益。因此当清朝统治者封他个平西王让他坐镇云南的时候,他并不甘心,他的野心可不仅仅是做一个藩王这么简单。就在他蠢蠢欲动的时候,康熙的撤藩令给了他起兵叛清的借口,实际上吴三桂叛清是真,而复明则只是他玩弄的一个政治花招罢了,他想借此拉拢那些反清复明的志士为他打江山,等江山打下来后自己便可以坐享其成了。

其实他的这些算盘天下人都知道,所以当时的大部分遗民对待吴三桂起兵都只是冷眼旁观的态度,根本不愿与这种人合作。如“清初三大儒”之一的王夫之就愤怒地拒绝了向吴三桂上“劝进表”的建议。吴三桂还曾礼聘安徽的遗民谢四新出山相助,谢写了一首诗回绝了吴的聘请,在这首诗中谢四新讽刺、责备吴三桂不该帮清朝灭明于前,假称复明于后。

不过与诸位遗老态度截然相反的是,屈大均一听到吴三桂举事的消息,就立即前往吴三桂军中,而且在屈大均从军后,清廷四处搜捕屈大均的家属,所以屈的夫人只好带着全家四处逃亡,即便是这样,屈大均也还是毫不退缩,可以说已经把家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了。因此后人对屈大均追随吴三桂一事作了诸多猜测。

一般同行的说法是屈大均想借吴三桂之手实现反清复明的政治理想,而当他一发现吴三桂只为个人利益打算,并没有恢复大明之志时,就立即托病回家了。但事实是,屈大均是在明知吴三桂不会“复明”的背景下而投奔吴德。因为在吴三桂起兵之初、屈大均去湖南之前,吴三桂就拒绝了明朝遗老们提出的立崇祯后代、建大明国号的建议,这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屈大均不可能不明白。从军后的屈大均虽然也希望吴三桂能够重立明室,但当吴毫无表示之际,屈大均对吴三桂还是表示了充分的理解,他在《岳庙》一诗中这样说:“坤與虽北陷,天柱尚南标。维岳司休命,无疆锡帝尧。”也就是说尽管明祚难以为继,但只要能够将抗清事业进行下去,其他的一切也就无所谓了。

按照屈大均的诗,他追随吴三桂的动因就不难解释了。应该说此时的屈大均见明室恢复无望,已经是退而求其次,只要将清朝的统治推翻即可,即使吴三桂当了皇帝,至少他还是个汉人。其实在南明抗清斗争中南明朝廷和农民起义军的联合也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点之上的,说根本点,就是长期在中原汉人心中扎根的“夷狄之辨”在起作用,让一群野蛮落后的少数民族来统治自认为文明发达的中原汉人,这些知识分子心中自然受不了。

康熙十三年(1674)冬天,屈大均奉吴三桂之命前往桂林孙延龄军中任监军,此后的一段时间他便驻在广西,一开始他也留下了不少意气风发、壮怀激烈的诗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吴三桂等军队节节失利,他原来的一腔热情逐渐退却,其诗中出现得更多的则是牢骚和不满。当然,屈大均也在不断地反思,渐渐地,他觉得当初追随吴三桂也许是个错误。

犹豫、徘徊了一年多,康熙十五年(1676)春天,屈大均终于离开了广西孙延龄的军队,回到了家乡。

屈大均离开吴三桂应该说是必然的。从表面上讲,屈大均是对吴三桂军队的实力以及吴三桂本人的军事指挥能力产生了怀疑,埋怨吴三桂及其部队多次贻误战机;深层次上讲,军事斗争的不断失利使屈大均丧失了追随吴三桂的基础,本来屈大均对吴三桂不肯复立明室就已经不满,但为了能推翻清朝统治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而照如今的局势看来,这个“次”吴三桂也基本难以达到了,那自己也就没有必要再为吴三桂个人卖命了。最终,屈大均以“谢事归”为由草草结束了这次从军行。

脱离了吴三桂军队后,屈大均在思想上发生了很大转变,也许他开始逐渐认识到反清复明的前途渺茫,从此他只能像他父亲嘱托他的那样,保全自己的名节,做一个忠于故明的遗老了。所以从广西回家后,他不再参与政治活动,而把自己精力转向了科学文化事业。

坚守着不出仕的底线

虽然屈大均从此不再参与政治活动,但作为一名诗人、学者,他还不可能完全远离政治这个场。而且随着清朝统治的日益稳定,反清复明的日益无望,当时的明朝遗老们对清政府的态度也开始逐渐缓和,当然,他们仍然会坚守作为一个遗民的道德底线——不做贰臣。

屈大均的晚年是在故乡广东度过的,在最后的十几年生活中,他与清朝官员的交往还是相当频繁的,而这也引起了一些朋友的非议。陈子升就曾以诗来规劝屈大均:“万里声名千古业,只应相爱寂寥身”,“寄语离居数君子,道心随处恐消磨”,意思是说只要名利之心一动,就会背离原来的道义,晚节不保。

如果说陈子升的诗劝还比较隐晦的话,和他并称“岭南三大家”的好友梁佩兰则更是直截了当,他说岑征“生平高风亮节,在屈、陈二公之上”。这里的岑征是著名的遗民诗人,也是梁、屈、陈的好朋友,明亡后,已经是秀才的岑征再也无意功名,远游四方,晚年在乡间教书以终。梁佩兰认为在广东的遗民当中,岑征是政治态度最为坚决的一个,而陈恭尹和屈大均在晚年对清政府的态度则显得有点暧昧,与清朝官员来往密切。岑征本人对屈、陈二人的行为也是颇有些微词的,“可怜一代夷齐志,错认侯门是首阳”,对二者批评还是比较尖锐的。

只是这个梁佩兰并没有什么资格说屈大均、陈恭尹二人。梁佩兰与屈大均是同年出生,在明末清初也曾一度出家为僧,但他后来于顺治十四年参加了清朝的乡试,考中了解元,接着又数次参加会试均告落第,直到康熙二十七年才中进士,被朝廷选为翰林庶吉士,后来因对朝廷不满,遂又辞官回乡闲居,此后一直自称为陈邦彦的弟子,与当地遗民保持密切往来。相对于屈大均、陈恭尹来说,这个梁佩兰早就已经为功名利禄而“失节”了。

屈大均在晚年与清朝官员的交往频繁,也标志着他对清政府敌意的逐渐消解。屈大均最初对满清政权充满敌意,想要千方百计推翻满清统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恩师陈邦彦惨遭清兵杀害,以及清军在广州实施的屠城;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满清“非我族类”,作为一个正统的儒者,他担心异族的野蛮文化会毁掉中原积累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杀师之仇逐渐淡去,更重要的是汉族士人们原来担心的野蛮破坏文明的局面并没有出现,相反,在清政府两代君主的共同努力下,到了康熙二十年三藩被平定后,清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措施。同时,清政府的皇帝都十分热爱汉文化,并积极地学习、推广,而且清朝统治者表彰鼓吹儒家“忠孝节义”的热情丝毫也不比明政权逊色。

因此,屈大均没有了再继续和清政权为敌的理由。如果说他最初的抗清复明是从天下苍生的角度出发的话,那么他最后的坚持不仕清朝就仅仅是个人道德层面的事情了。大明朝需要有这么一批人对他尽忠,为他守丧。

但是屈大均晚年对清政府敌视态度的消解、政治态度的软化也给他带来了烦恼。首先他必须忍受剃发之辱,要与清朝官员交往,他不得不这样做。他曾经自我解嘲道:“我没有犯罪却被剃了光头”。再者便是来自朋友的误会和歧视。陈子升的“规劝”、梁佩兰的“奚落”、岑征的“讽刺”他都得默默忍受。还有就是清廷官员们的种种错觉,因为在他们看来,屈大均是准备出仕清朝了。于是,各种推荐、征召让屈大均穷于应付,每次都得找各种借口来婉谢。

但不管怎样,屈大均还是坚守住了他曾经答应过父亲的底线,那就是不仕清朝。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春,屈大均患病,不久之后便病重,弥留之际他让儿子将自己的枕头扶正,并且问了三次正不正,在确认枕头放正了之后,才闭目而逝,享年67岁。

他之所以在临死前关心枕头正不正,是因为曾子讲过,一个人要死得正。

同类推荐
  • 文明大明

    文明大明

    甲申之变,中原沦陷,国亡天下亦亡。而一艘远洋帆船自东海而来,将开启中原一个新的时代。
  • 刘家有男初长成

    刘家有男初长成

    一觉醒来,穿越到东晋义熙十四年,成了太尉刘裕的次子。匈奴赫连勃勃趁火打劫,磨刀霍霍正准备南下。鲜卑拓跋氏雄踞北方,虎视眈眈黄雀再后。其他诸如氐、羌等异族也各怀鬼胎。刘裕僭位在即,看我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收复华夏旧地,不必再等三百年!!!
  • 二流谋士

    二流谋士

    一枚奇怪的竹简,一个奇怪的梦,彻底颠覆了郑纶的命运,他被卷入了历史长河,来到了纷繁复杂的三国时代。关于三国:那是一个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时代,无数谋臣猛将都在充满机变混乱的时代格局中展现自己的才华。郑纶想做一名谋士借以立足,好运气总会在他身边发生,也会在不经意间溜走,对于不能把握机会的人来说,他只能算是二流。关于猛将:郑纶想巴结一些最顶尖最有名的将军,但是身份低微的他,鲜能引起别人足够的重视;退而求其次,即便是机缘巧合下结识了了不起的人物,一旦利益和立场发生转变,能经得起考验的又有几人?
  • 年轻人的奋斗史

    年轻人的奋斗史

    生于官宦世家的贵公子钱江陵,偏偏生性活泼,喜欢捉弄人,但其本心善良,喜交友,严格说来属于那种放荡不羁的好人,又或是自由成性的大侠。看似春风得意的他,有外人无法探究的内心,就是无时无刻都想寻找十年不见的一个家人。如今,钱江陵偶遇巫云海与许凌薇。巫云海和凌薇进京找多年前的挚友,唤起钱江陵尘封多年的心绪,他是否该遵从自己内心,去完成多年前的梦想?最终钱江陵走迈出一步,发现世界的广博。京城里充满挑战和机遇,就看年轻人是否能够把握。以上几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将会面对人生中的怎样的抉择和挑战?等待他们的会是大风大浪,亦或者风生水起,平步青云?
  • 放言有忌

    放言有忌

    《放言有忌》分为三辑:读史,回溯中国和世界的重大政治、文化事件,多维度看待历史事件,评点古今历史政治文化的得失;读书,遍寻中外名家、经典,汲取智识,从书中探寻走出现实困惑的蹊径;读世,既有对“盛世修典”等热门事件的述评,又有对故人的追忆,冷眼记录亲历世事的感悟。
热门推荐
  • 江舟寄余生

    江舟寄余生

    [狂拽陈警官×画家沈小姐]助理发现陈总嘴角破了皮“陈总最近上火啊?”“小姑娘不会接吻咬的。”好好的家业不继承,非要当警察的陈警官。他一向傲气惯了,遵循着能自己一个人擒拿凶手绝不叫队里人来的原则。自力更生买了套公寓,隔壁竟然是青春活力的女大学生。“你怎么每天都带伤回来。”“我尽量改。”如果陈警官不好好工作就得回家继承家业了。每一次出警都是刀刃上舔血如果我这次能平安回来我一定娶你。_“陈卓,你说向日葵怎么度过没有太阳的夜晚呢”“嗑瓜子儿啊。”起初我什么都不怕后来我遇到了她。
  • 神谕图腾

    神谕图腾

    花开花落几世仇,月色伊人独自醉酒休。君夫已赴沙场,英魂早返九幽。只怜伊人还在梧桐树下苦思等候。(这本书是玄幻热血衍生小说,书群1:615598987!ps:大家也可以去看看图腾领域,可能有些不怎么懂)
  • 三国之窃吴

    三国之窃吴

    林巩,一个二十一世纪普通的一个大学生,穿越到了大汉建安三年的三国时代,他先是投奔刘备,后又借刘备之命,辗转来到江东,暂时投入到孙策帐下,等待时机.......
  • 燎燎

    燎燎

    故事的开头谌一一遇到了那个让她一眼万年的少年。
  • 相剑师

    相剑师

    新书《穿越在英雄年代》已经开始上传,请书友们多支持啊!推荐、收藏!*洲洲书友QQ群:65740373
  • 画扇是只妖

    画扇是只妖

    物件要成妖很难,要修炼成为很厉害的妖更难。要机缘巧合要勤奋刻苦还要防备着神出鬼没的道士。而她机缘巧合地结识了道士世家的女儿,勤奋刻苦的修炼,为降妖除魔而奋斗。开什么玩笑,她自己就是一个妖魔鬼怪吧?不过看起来好像不是所有的道士都是见妖就杀的?
  • 陆小曼:寂寞烟花梦一朵

    陆小曼:寂寞烟花梦一朵

    一代才女,旷世佳人……她的古文基础很好,写旧诗的绝句,清新俏丽,颇有明清诗的特色;写文章,蕴藉婉转,很美,又无雕琢之气;她的工笔花卉和淡墨山水,颇见宋人院本的传统;而她写的新体小说,则诙谐直率……本书就为你全景展现陆小曼烟花般灿烂辉煌的爱情诗篇和充满争议的一生。
  • 落跑萌妻:沈先生,别太坏

    落跑萌妻:沈先生,别太坏

    【全文免费】“沈若渊,你这个大坏蛋!”“对的,宝贝,我还可以再坏一点?”“你,你简直就是头衣冠禽兽!”“对的,宝贝,本禽兽该怎么吃你?”“拜托,到底怎样才肯放我走?”“这个问题,我们换个姿势研究?”郝心晴前脚被豪门未婚夫甩,后脚就掉进霸道总裁的牢笼,没日没夜直不起腰。无论逃哪,身后总有个叫人腿软的声音:“宝贝,别忘了,还欠我一个继承人?”
  • 墓恋

    墓恋

    死亡是新生的开始,爱情始于救赎重生的那一刻,舞琴发誓她定会让那些人陷入万丈深渊
  • 云起未央

    云起未央

    大二学生贺小云在已有异地恋男友姚风的情况下,偶然结识了学弟李嘉瑞然后跟随李嘉瑞在学校一家“茶物语”的奶茶店打工遇到了变化很大的旧友小小和茶物语老板萧萧、常客曹起等人踏着兵荒马乱的青春,迎风开始一场盛大的逃亡。他能与你相爱相遇,已是最美好的结局。所有物是人非的风景,我最喜欢你。本文转自晋江文学城,原文地址:http://www.*****.com/?onebook.php?novelid=2484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