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336700000014

第14章 李世民篇(4)

《伴侣曲》而言,都是当时的皇帝与妃嫔安乐时所演唱的乐曲,其曲调一定不是悲哀的,撇开政治背景不谈,仅就此乐曲而言肯定不会使听者哀痛。所以李世民才敢于断言杜淹听到这两首乐曲绝对不会产生悲伤情绪。

从这个角度看,李世民与魏征强调“乐在人和”,体现了人与社会对音乐的主导作用的思想,在人与音乐的关系上,人是占主导地位的,首先是人在影响音乐,然后才是音乐对人的反作用。

李世民不止一次地表达过这种思想。

有一次,协律郎张文收建议修定“太乐”,李世民不同意,认为隋炀帝时,社会动荡,即使改正音律,终不和谐。如果使天下太平,百姓安乐,“音律自然调和,不藉更改”。仍然肯定人和是乐和的前提。这种卓越的见解至今仍闪烁着睿智的思想火花。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认为,礼乐有本有文,教化是本,形式是文,“乐非声音之谓也,然无声音则乐不可得而见矣”。就是说“声音”(音调)是音乐的表现形式,无音调也就无所调音乐。

司马光指责李世民轻视音乐的教化作用,则是本末倒置。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衣食足然后知礼乐”的说法,讲的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强调物质是第一性的。李世民主张“乐在人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国为天下人之国

在公与私的抉择上,李世民选择了前者。尽管他对长孙皇后的死痛心不已,对她的薄葬愧疚不已,对于毁掉那座聊以寄托情思的高楼伤感得泪流不已,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作出了理智的选择。

公为众,私为己;公心至上,造福天下;先私而后公,则必损公以肥私。

李世民曾说:“国为天下之国,君为天下人君。”所以为天下苍生计,人君宜公而忘私。

李世民堪称“天下至公”之人君,他一生孜孜以求治世,为造福天下而殚思竭虑,而对自己和皇室成员在追求个人享乐方面却是苛之又苛,几乎达到不近人情的地步。唐李世民“薄葬”长孙皇后就为一例。

长孙皇后十三岁嫁给李世民,当时李世民也不过十六岁,可谓少年夫妻。

长孙皇后从小好读书,贤惠知礼,对唐高祖非常孝顺,很得高祖的喜爱。玄武门之变时,她亲自慰勉战士。她当了皇后以后,生活节俭,性格和顺,在宫廷内外颇有声望。长孙皇后曾将古代妇女得失之事汇集起来,编成《女则》一书,共十卷,又亲自为此书作序。她自认为此书编撰缺乏条贯,主要是为戒约自己的言行而编,要求左右不要告诉李世民。直到她死后,李世民才得知此事,阅读后感慨颇深,他对侍臣说:“皇后此书,足可垂于后代。”并认为皇后能经常规谏自己的过失,她的死去。使自己失去了良友。长孙皇后还写了一篇文章,批驳汉章帝的母亲马太后,认为马太后虽然制止了汉章帝对外戚的封爵,却没有抑制其发展势力。只是告诫外戚生活不要奢侈,却没采取任何措施。

贞观八年(634),长孙皇后病卧不起,此后病情日重,未有好转。她临终之时,告诫李世民不要厚葬她。她认为,自己生前没有做过多少有益的事,死后不可以厚葬害人。自古圣贤,都崇尚俭薄之葬,唯有无道君主才大修陵墓,祸害天下之人,为有识之士所嘲笑。留下遗言要求“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她甚至要求送葬之时儿女辈不必参加,以免他(她)们哭哭泣泣。她的这些要求,得到李世民的支持。其墓室修筑仅动用百余人,数十日完工,“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管土”。作为一个封建皇帝的皇后,仅动用这点儿人力在如此之短时间内修成陵墓,确实比较少见。长孙皇后生前生活节俭,死后薄葬,其对政治与生活的见解又如此精辟,不要说是封建皇后中很少有人能比,就是在古代妇女中也是属于杰出的女性之一。

长孙皇后死于贞观十年六月,终年三十六岁,十一月,葬于昭陵。长孙皇后与李世民情义颇深,她的死去使李世民思念不已。李世民为此在禁苑中修建了一座高楼,以便望见昭陵。有一次,李世民又想起了皇后,遂和魏征一同登楼,北望昭陵。魏征说:“臣眼睛昏花,没有看见。”

李世民真以为他没有见到。遂为他指示方位,魏征说:“臣以为陛下是在望献陵,如果是昭陵,则我早就看到了。”

李世民听后不觉双泪直流,遂下令毁去此楼。献陵,是唐高祖的陵墓。魏征这样做是有意讥刺李世民只惦念妻子而忘了老子,李世民毁楼是怕担上不孝的名声。关于此事,魏征不免失之于偏颇。李世民虽是皇帝,也具有常人一样的感情,爱妻新丧焉能不思念?何况思念亡妻并不等于就一定会忘掉了亡父,两者之间不是对立关系。魏征如此作为,倒叫人觉得他缺少一点人情味,远不如李世民显得感情真挚,令人可亲可佩。

李世民毁楼并非绝情,因为他曾大力提倡礼仪孝道,作为皇帝更要做好表率。既然魏征已经提出这个问题,如果他仍无动于衷,将会严重影响到他和朝廷的声誉。所以毁楼是不得已的行动,并非出自李世民的内心。

可见要成为一位明君,往往要受到许多方面的制约,有时也得做一些违心的事情。

从严管教子弟

李世民在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有明智之处。一视同仁,从严管教,让他们自强自立,发现问题,立即批评,这对他人是有影响的。

李世民子女众多,据史料记载儿子就有十四个。

他平常对子女要求很严。他曾对魏征说:“自古侯王能自保全者甚少,皆因生长富贵,好尚骄逸,多不解亲君子远小人之故呀!”

为了使自己的子女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他命魏征等人将自古以来帝王子弟成败之事迹,编成一书,称《自古诸侯王善恶录》分赐诸子。魏征还为这部书撰写了序言。李世民阅后,大加赞扬,要求诸子将此书作为座右铭,看成立身之本。

李世民不仅要求诸子从历史中汲取经验,还注重让自己的儿子了解社会,了解民间疾苦。他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认识到帝王子弟只有接触社会,才能真正体验到世事的艰难,在磨练中才能增长才干。李世民曾对于志宁说过自己的这种体会,他说:“卿等辅导太子,常须说百姓间利害事。朕十八岁时,就挂记民间百姓疾苦,位居帝位,每办一件事,都得听人谏言,如今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他知之甚少呀!”这时的太子为长子李承乾。出于这种认识,李世民一方面要求东宫官员见到太子的不足之处,随时进谏;另一方面也让太子参预一些政事的处理,在实践中增长才十。贞观四年(630),下诏规定:自今以后有诉讼者,如经尚书省判而不服,可到东宫上诉,由太子裁决;倘若还不服,才可奏闻皇帝。李世民外出巡幸,常令太子留守监国,据说他处理政事,颇识大体。

李世民虽贵为皇帝,但作为父亲,宠爱自己子女也是人之常情,因此每年都要给诸子赏赐大量的物品。贞观六年,将女儿长乐公主下嫁给长孙冲。李世民特别宠爱这个女儿,加之又是皇后亲生,因此嫁妆比较丰厚,相当于自己的妹妹永嘉长公主嫁妆的一倍。魏征认为此事不妥,上书劝谏。李世民觉得魏征的话很有道理,但又怕皇后知道后不高兴,遂把魏征的话告诉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听后感叹地说:“我平时常听说陛下很器重魏征,却不知是什么原因,看到此事,才知道他真是一位社稷重臣!我与陛下为结发夫妇,也得到陛下的尊重与爱抚,即使这样,每次说话都要观察陛下情绪的好坏,不敢轻易触犯威严,何况君臣之间呢?魏征能做到这一点,的确难能可贵,陛下不可不从。”

李世民夫妇不仅很快纠正了此事,为了感谢和鼓励魏征,还赐钱四百贯、绢四百匹。

礼部尚书王硅的儿子王敬直娶了李世民的女儿南平公主为妻。由于是公主下嫁大臣之家,自然无人再敢按照《礼》规定的媳妇见公婆之仪行事,这种状况由来已久,并非唐初如此。王硅认为,李世民动辄以礼法行事,自己带头恢复这种礼仪,当不会受到责怪,还能收到示范和宣传效果。于是,他与其妻在正堂而坐,令南平公主亲行盥馈之礼,礼成而退。

李世民得知此事后大加赞赏。从此以后,凡公主下嫁,只要有公婆在世的,都要行此礼仪。这件事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维护旧礼节的问题,实际是媳妇能否尊重公婆的社会问题,对出身于高门或优裕家庭的女子尤为重要。唐李世民能支持此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子女严格要求和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李世民按照唐朝制度,在诸子很小的时候就封了王,并赐予封户,建立王府,设置王府辅导之官。他对诸王政治上要求很严,培养他们的各种才干,但在生活上却给予种种优待,赐予大量物品。马周对李世民的这种做法颇不以为然,上疏指出:“汉、晋以来,在诸侯王的问题上有许多教训,历代君主对这些教训都是熟知的,但是溺于私爱,故有前车之鉴而后车不改辙。今日诸王宠遇之恩有的过厚,很容易导致恃思骄纵的事发生。

往昔魏武帝曹操宠爱陈思王曹植,等到魏文帝即位,对曹植防范甚严,如同狱囚,这就是先帝施恩太多而引起的。何况皇帝的儿子不愁富贵,有封地食邑,锦衣美食,何必每年再厚加赏赐。俗语说:‘贫不学俭,富不学奢’。陛下创建大业,难道只是为了安置好自己的儿子?应该从长远考虑,制定一个办法,使万代遵行。”李世民非常赞赏马周的这种看法。

马周的所言实际是有所专指的。吴王李恪,他的母亲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门第很高,加之李恪有文武之才,李世民常说这个儿子很像自己,甚至一度有立为太子的打算。魏王李泰,是长孙皇后亲生,有文学之才,李世民非常宠爱,专门为他设置了文学馆,任其自选学士,由于李泰身体胖大,特许他乘小舆人宫上殿。马周的上疏中所指的恩宠过厚的皇子,就是指这二人。

李世民虽然有所偏爱,但他还是能听从臣下的意见,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免对儿子造成不利影响。或者助长他们的骄纵奢侈习气。

贞观十年(公元636),李世民把李恪、李泰和自己的几位兄弟召来,以历史上帝王子弟骄逸不法,导致败亡的事例,教训他们注重德行修养,不要与人争富贵。

这一年,李世民命吴王李恪为安州(今湖北安陆)都督,晋王李治为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都督,纪王李慎为秦州(今甘肃秦安西北)都督。

在他们即将赴任时,每人赐书一封,以相告诫,并说:“我本来想给你们赏赐珍玩等物,恐这样将会使你们骄奢不法,还不如赠以此言(指书信)更好些。”

吴王李恪在安州都督任上,多次外出打猎,损害了百姓的庄稼,侍御史柳范提出弹劾,李世民毫不留情地罢去了他的官职,并削减封户三百户,作为惩罚。李世民认为,吴王犯法,辅佐之官不能及时匡正,也有责任,欲将安州长史权万纪治罪,经人劝谏而释放。李世民这样做,目的是督促辅导诸王之臣尽职尽责,使皇子们少犯或不犯错误。吴王李恪被罢官后,李世民召他回京师,教育他说:“父亲爱儿子,这是人之常情。儿子能忠孝则很好,若不遵教诲,触犯礼法,必然招致刑戮。父亲虽然爱子心切,也不能枉法徇私,那时就不好办了。作为大臣和皇子都要谨慎行事,约束自己的行为。”

后来李恪吸取了这次教训,再也没有犯过类似错误。纪王李慎在地方任职期间,多行善政,得到人们的赞扬,后来又调任襄州(今湖北襄樊),由于政绩突出,当地百姓为他立碑。李世民得知后非常高兴,特意下诏进行勉励褒奖。

李世民为了使自己的儿子更顺利地成长,得到更好的教育,对于给皇子选择辅导之官非常重视。李世民曾经明确地谈论过为皇子们选择师傅的意义,他说:“有智慧之人,自然不会轻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但是,一般的人就不是这样,环境与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影响很大。周成王由于有周公、召公为太傅,日闻礼法、仁德,所以就成为圣君:秦二世胡亥,用赵高为师傅,教以刑罚,后来即位就诛功臣,杀亲族,残暴不仁,很快覆亡。可见人的善恶都是由于教育的不同而形成的。所以朕要为太子、诸王选择贤人为师傅,使他们懂得仁德、礼法,以利于他们顺利成长。”

李世民还命近臣都要多多留意,访察正直忠信之臣,各举荐二三人,以供自己选择。

李世民对待亲属也像对待子女一样要求颇严,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从不轻授官爵。他刚即位不久,就把宗室中封为郡王而无功者,全部降为郡公。江夏王李道宗十七岁时就追逐李世民南征北战,为唐朝统一全国立下了许多战功,后又与李靖等人率军平定吐谷浑,就是这样的功臣,一旦犯罪,李世民也决不宽容。

贞观十二年,李道宗因接受贿赂被捕下狱。李世民惋惜地说:“道宗俸禄甚多,又得到很多赏赐,家有余财,却如此贪婪,使人嗟惋,又使人鄙视。”遂下诏免去他的官爵,削去封邑。李道宗知错就改,在征伐高丽的战争中屡立功勋,晚年自请授以闲职,好学不倦,敬贤礼士,受到舆沦的好评。

李世民虽然诛杀了建成、元吉二人,那是由于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所决定的,对于政治家来说也是司空见惯之事,不足为奇。但他对于兄弟之间的感情还是非常珍惜的。建成死后,李世民在兄弟中年最长,又是皇帝,所以自觉地担负起教育诸弟的责任。他为诸弟选择正直之臣为师,与自己的儿子一样严格要求,又时时将诸弟召来,为他们讲授骄奢必亡的道理,告诫他们勤奋学习,亲君子、远小人。

高祖第五子李智云,十四岁时被隋朝官吏所杀,高祖与李世民都非常痛心,遂以李世民子李宽为他的后嗣。李宽死后,李世民又以宗室李世都子李灵龟司嗣。李世民第十一弟韩王李元嘉,为宇文昭仪所生。贞观六年,昭仪死,元嘉当时年仅十五岁,涕泣不食,李世民怜惜其弟年幼,多次劝解安慰。元嘉好学,收藏书籍达万卷,生活俭朴,如同一般士大夫家,与兄弟友爱,相见如布衣之交,这一切都深受李世民的赞扬,对他很优待。李世民十四弟霍王元轨,少年多才,深受李世民器重,魏征也对他大加称赞,李世民遂为他娶魏征之女为妻。

同类推荐
  • 习惯的力量

    习惯的力量

    书中大量列举了一些习惯性的动作、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种种坏习惯犹如蛀虫般腐蚀着我们的生活,并且提出了如何克服这些坏习惯的方法,为那些渴望获得有效信息的读者提供了翔实而实用的指导。编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读者培养良好的人生习惯,从而塑造完美的自我形象,成为一个优秀的自我管理者。
  • 卓越青少年的6项修炼

    卓越青少年的6项修炼

    平行教育理论创始人、近十年最活跃的家庭教育专家崔宇老师倾情奉献。成功人士的6种根本共性,卓越青少年成长的6项必修课。为青少年提供自我修炼,提高个人能力的平台。
  • 请你温暖,无论这世界多冷漠

    请你温暖,无论这世界多冷漠

    微信时代最受欢迎的睡前美文本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在书写最真实的自己,对应躲躲藏藏不想面对人生的自己。二十多年的成长历程,包含温情、感动、善良、柔软。用最具情怀的语言,写最美好最打动人心的故事。它们存在于儿时的记忆、当下的经历、对未来的期许……少年的怦然心动,青春的美丽印记,成长中的伤与痛、笑与泪,奋斗中的追寻与迷失、对爱情的憧憬与醒悟,通过这本书,一一与你分享。让你在最深刻的感动中,获得最抚慰人心的共鸣与领悟。
  • 英国留学指南

    英国留学指南

    《英国留学指南》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事民间外交工作的全国性人民团体,它以增进人民友谊、推动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在21世纪的国际舞台上,它代表中国人民同各国的对华友好团体和各界人士进行联系,开展相互间交往。在面向21世纪的国际舞台上,努力贯彻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民间友好外交工作。它的各项活动受到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赞助。它已和世界上148个国家的458个民间团体和组织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 杰出青少年要学的16堂人生哲理课

    杰出青少年要学的16堂人生哲理课

    本书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事例和精练的要点,阐释了年轻人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人生哲理和生存智慧。
热门推荐
  • 临江信步

    临江信步

    骤雨初歇,雨后江晴。临江信步,一个少年坎坷而又简单的修仙之路。
  • 平安狂想曲

    平安狂想曲

    这是我自己做的梦,就想把他写出来。对于梦里不清楚的地方会有些粉饰。基本属实,不定期更新。
  • 品特戏剧中的疾病叙述研究(求索外语学术研究系列)

    品特戏剧中的疾病叙述研究(求索外语学术研究系列)

    作为现实生活的投射,疾病意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现代、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疾病既是作家诠释世界、表达情感体验的工具,也是人们解读社会风貌及作家创作意识的一条通道。在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哈罗德·品特的大多数作品中体现了品特对疾病的理解与体验,他成功地展现了同时代的社会历史、政治、宗教等文化状况,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展现了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基于此认识,本专著以医学理论作为划分基础,对品特戏剧中的疾病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并运用了精神分析法、叙事学、福柯身体政治、隐喻修辞、戏剧美学等理论,从品特戏剧中疾病对于品特戏剧创作以及剧情本身的推动、对于隐喻意义的传达、对于荒诞戏剧诗学功能的达成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虚武帝经

    虚武帝经

    (另类词简介希望各位道友能够喜欢)元界相识相知长伴在你左右多少出生入死紫浩情意绵绵不愿你为剑灵相互不能拥抱甘愿走入致情岛换取真爱转阴阳破空千秋归墟成扫尽万古诛敌寇剑出天折星空碎大道涅槃混沌空唐皇开创战天道鸣门战曲战天意道可道中道中道诸天万法虚武浩元生元出入真门元丹元婴通元神元法至高自在中体内世界可齐天宇宙本源霸荒宇看破七情方成神通天光柱惊元界魔道宵小遮仙路紫郡破身入灵剑终等武浩见战皇战皇御龙寻万界谁遇小女天都婿乘龙快婿显神通恒压敌寇保神国满天神佛来朝拜七情六欲七情界
  • 希灵帝国无人边疆

    希灵帝国无人边疆

    这里是无人的远疆,似乎什么都没有……你信吗?不信,那你就过来看看吧。“这里是希灵帝国远疆探险队。”“这里是幽灵文明联合体,那啥,我们这里遇到了一点麻烦……”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 修仙大礼包

    修仙大礼包

    穿越重生至修仙界的楚何,发现身上居然带有修仙升级系统,每到境界提高之时,可得到相应等级的礼包一个,里面有各种各样你熟悉的法宝,依靠着这些法宝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敌人。看了本书的朋友可以加入修仙大礼包友群274700611;在里面你们可以把你们看过本书后的建议告诉本人听,如果是好的建议,本人会虚心接受,并改正;还有一些书中的错误!
  • 一剑踏九州

    一剑踏九州

    病娇智慧貌美女主x除了厉害啥也不会忠犬男主女主世智慧貌美的天之娇女,腹黑心肝,女主虽然不会武功,但是,也不是弱者,只有别人拖后腿,她只属于看戏的那一类。陆陆续续会遇到很多伙伴改变女主的三观,也会改变女主的性格。这是属于冒险的故事,强强文,别问我为什么女主不会武功,还是强强文。没有多个男主,就一个,没有感情纠葛。
  • 向学之心

    向学之心

    书法少年树向学之心,集百家之精,勇闯都市大无敌
  • 诡刃传

    诡刃传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倘若身怀绝艺,是为天下公义,还是一己野心?主人公徐平,原本只是一个步快班头,却在一次巡逻中卷入了一个惊天阴谋,从此,十年世事茫如海,诡刃出鞘破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