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345300000019

第19章 “党治”还是“民治”?(2)

“党治”不仅意味着对社会阶层的动员和保障政治权力向社会的渗透,更需要树立一套“意识形态”,以保障权力运作的合法性。“意识形态”的关键在于“党义”的确立。党员的效忠不是源于领袖的个人魅力,或是某些强制的外在因素(比如“会党”恐怖的惩罚规定),而是一套理论化了的革命的“党义”,并且进而已经内在化为党员的个人信仰,这使得党具备了一些世俗宗教的基本特征。当“党义”深入到党员的内心,牺牲生命具有了更高层次的意义,为革命、为党义而奋斗,就可以造就革命党的道德基础。传统中国的资源中所无法提供的现代政党的团结机制,通过一种“意识形态”的政治符号,终于形成了。

亨廷顿曾对列宁主义政党大加赞誉,“马克思的法宝是社会阶级;列宁的法宝是政党。马克思是政治原始人。他不能发展政治科学或政治理论,因为他不承认政治为一自主的活动领域,也没有超越社会阶级的政治秩序的概念。而列宁却把一个政治制度,即政党,抬举在社会阶级和社会势力之上。”列宁认为无产阶级靠自己是无法形成阶级意识的,因此必须由政党从外面输入这种革命的意识。在他看来,入党的条件,由身份标准(阶级背景)变为觉悟标准(革命意识),因此党要突破阶级的界限来获取其成员,党的组织就极为重要了,只有通过组织,“革命意识”才能深入人心。列宁说,“我们必须负起组织一个全体性的政治斗争,在吾党领导之下,争取所有反对派的支持,来从事吾党的奋斗。我们必须训练我们社会民主党的工作人员,为之成为政治领导者。”列宁的意思不是阶级,而是政党才可以决定一切。而政党超越“阶级意识”以调动“革命意识”的法宝,正是党树立的“意识形态”。

国民党将“三民主义”树立为它的意识形态。在党内,要求党员把“三民主义”奉为信仰。1924年的改组,吸收了社会各阶层加入到国民党中来,蒋介石说,“我们交朋友,觅同志,认识部下,认识上官,最要紧就是先要考察他的思想。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我们时时刻刻就要指导他,并且要使得他能知道革命哲学基础的紧要。”对这些不同阶层的思想和立场的改造,塑造了他们的革命意识。在国民党的努力下,《孙文学说》维持了党内的信仰和认同。

“三民主义”的原理还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党的意识形态进一步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政策中。《训政约法》第47条明确规定,“三民主义为中华民国教育之根本原则”,而在民国各种教育法规中也明确要求在教育中必须贯彻“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学校中普遍进行所谓的“党化教育”。“党化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在培养造就专门人才的同时,使得学生明白党的主义和教化,从而更好地从事党的工作。在大学的课程设置中,要求设立和开展“三民主义”的课程。1929年召开的国民党“三全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的教育宗旨,要求教育界受国家的指导,为党的政策所规划。蔡元培在北大时倡导的教育自由,不受政治权力干涉的办学方针,不复存在。“三民主义”俨然成为了“圣经”,罗隆基说:

社会科学要三民主义化,文艺美术要三民主义化,于是学校教授先生们采明哲保身的格言,守危言行顺的策略,成为无思想无主见的留声机。……在国民党的本身,又有所谓党义教师者流,大部分是知识上无根底,党政上无地位的人物,一场考试,一张证书,而后课堂上解经典,大学里充牧师。

在塑造意识形态时,国民党转向了中国的传统资源。本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从西方现代政治知识得来,而经过戴季陶等人的改造,实现了三民主义的儒家化。儒家的制度和理想因此成为国民党宣布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国民党元老学者胡汉民参与了“井田制”的争论,极力辩称《孟子》书中所提到的这一制度曾经实现过,从而在学术问题的研究中引入了意识形态的争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叶楚伧甚至宣称,“中国本来是一个由美德筑成的黄金世界”。蒋介石也说,中国固有的民族精神,现在也就是表现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在伦理和政治方面讲:就是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来做基础,在方法实行上讲:就是‘知难行易’的革命哲学。”总之,他们将“三民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相接续,以建立起现代民族主义的基础。

然而,国民党的这些努力遭到了思想界的极力反对。胡适创办《新月》杂志,把国民党描绘成狭隘的“民族主义”的信仰者和维护“旧文化”的反动力量。胡因抨击国民党的“党治”而被列为“反党分子”,《新月》被迫停刊,胡适离开上海,辗转北上。(详情见下节)与此同时,1929年顾颉刚编写的供初中使用的《现代本国史》教科书,也因为以“疑古”观念对待上古“黄金时代”,遭到时任考试院院长的戴季陶的强烈批评,斥之为“惑世诬民的邪说”,“足以动摇国本”,严令禁止发行,并要求罚出版方商务印书馆一百万元。党对思想领域的控制得到加强,这既诉诸于公开的论战,也利用武力的压制。

意识形态的扩张还借助于“运动”。1930年代,国民党通过各种“运动”,一方面力求解决青年党员中的不满情绪(这些不满和矛盾主要是由于革命需要而动员起来的青年党员,在革命成功后失去了其正常的政治参与途径而引起的);一方面也寻求重塑国民党精神与道德的各种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国民党试图树立可以团结民众的新的政治符号。蒋介石在南昌推行了“新生活运动”,要求以中国传统中的力行哲学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从而塑造新的国民及其对政权的认同。蒋提倡“阳明心学”,利用基督教青年会的力量推动运动的深入,并激发国民党内青年人对领袖的个人崇拜。

国民党“党治”体制的确立(尤其是对思想领域的统制),对于当时的知识界来说,既是一件新兴的事物,又潜藏着巨大的威胁。正如周作人1927年指出的:

近六年来差不多天天怕反动运动之到来,而今也终于到来了……凡统一思想的棒喝主义即是……因为他所问的并不都是行为罪而是思想罪,——以思想杀人,这是我所觉得最可恐怖的。

1927年后“党治”对思想界的恐怖,已渐渐蔓延开。思想界于是面临着如何看待国民党的体制,以及如何生存的问题。

二、知识分子对“党治”的态度

国民党政权在中国的胜利,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第一,在常年的军阀混战和地方割据之后,知识界在盼望着中国的统一,以建立一个现代民族主义的国家。国民党政权给知识分子带来了希望。第二,国民党的胜利同时又意味着“党治”体制的确立,而对教育、新闻、思想的控制,牵涉到了知识分子最重视的自由和人权,又必然遭到思想界的反对。

1《新月》派对“党治”的批评

当国民党“北伐”节节胜利之时,胡适以一个观察者的角色也在审视着这个新兴的政权,期间胡适与国民党的关系几经转合。这一时期,胡适与梁实秋、等人办《新月》(罗隆基后来加入),最初乃是一份文学的刊物,然而在国民党“党治”体系确立之后,刊物风格一转,开始批评政治。《新月》派对“党治”的批评首先指向了国民党的“意识形态”。

胡适将批评的矛头首先就指向了孙中山一再强调的“知难行易”的革命哲学。孙中山在《建国大纲》里用了相当的篇幅,论述了“知难行易”的学说,其目的确实是令人费解的。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关系的讨论,作为建国之心理建设,显然有塑造他的精神领袖和革命导师地位的意思。孙中山把人分为先知先觉、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几类,参与的革命的行动者和民众无疑属于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之类,而领袖自然是先知先觉,因为他们掌握革命的原理。“知行”之不平等的地位,即要求革命党众服从领袖的意志。胡适洞察到了“知难行易”的这种用意:

行易知难的学说是一种很有力的革命哲学。一面要人知道“行易”,可以鼓舞人勇往进取。一面更要人知道“知难”,可以提倡多数人对于先知先觉者的信仰与服从。信仰领袖,服从命令,一致进取,不怕艰难,这便是革命成功的条件。所以中山说这是必要的心理建设。

然而,在胡适看来,“知”固然重要,“行”也同样难得。一切社会的进步和制度的运行,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很显然在“行”的过程中如何积累经验是获得进步的一个重要环节。革命需要服从和牺牲的精神,建设则需要努力实干的理智,因此胡适多次强调“知难行易”学说不适于国家的建设。实际上,“知难行易”正是为国民党的“训政”做理论的铺垫。政党的先进性和组织能力,使得它可以知晓现代政治的原理,从而足以指导作为“不知不觉”之大众的政治生活,并启发他们的政治智慧。对“知难行易”哲学的批评在于反对国民党的“训政”理论。

为了高扬“民族主义”的旗帜,国民党转而求助于“美化”中国的传统文化。这遭到“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的强烈谴责。胡适把国民党描绘成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维护“旧文化”的反动力量,“根本上国民党的运动是一种极端的民族主义的运动,自始含有保守的性质,便含有拥护传统文化的成分。因为国民党本身含有这种保守性质,故起来了一些保守的理论。这种理论便是后来当国时种种反动行为和反动思想的根据了。”不仅作为国民党领袖的孙中山等人对中国的旧道德、政治哲学大加颂扬,而且国民党还反对使用白话文、排斥新文学,这更是“五四”一代所无法接受。胡适指出,这些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举措,使得国民党陷入了思想僵化的深渊,失去了前进的动力。19世纪末以来中国传统秩序已经崩溃,与“君权”相联系的“仁义忠信”等政治符号成为了众矢之的,这注定了“回归传统”的破产。胡适这里对于国民党的批评确能代表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背离新文化运动注定要遭到知识分子的遗弃。

罗隆基把国民党的主义和制度,与“共产主义”相联系。在他看来,“党治”的模式就是国民党从“共产主义”那里继承来的。国民党一方面宣传共产党的主义(“民生主义,即共产主义”);一方面采用共产党的制度(“如今国民党他的党的组织,他的‘党治’的策略,他的由党产生出来的政府,那一项,不是师法共产党,抄袭共产党,整个的模仿共产党?”)因此,国民党名义上在剿灭共产党,实际却为共产主义作了最好的宣传。无论如何,国共在地方的争夺,最终都造成国家的崩溃,“地方政治,无论在国民党或是共产党统治之下不是市侩专政,在共产党统治之下的就是流氓擅权……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政治,都有‘党治’的成见,地方上一般稍有资望而政见与国共不同的人民,不为‘资本阶级’罪名的株连,就遭‘土豪劣绅’招牌的诬陷,杀戮逃亡,几已近尽。”罗隆基认为存在两种政治,即独裁的政治和平民的政治,他把“共产主义”等同于一种新的独裁方式。以“党在国上”、“党权高于国权”的独裁制度来训政,“这又是‘建国’上南辕北辙的方法”。罗隆基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对于“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蔓延十分担心,而国民党“党治”与他所期望的“平民的政治”背道而驰。

胡适担心的是,在“党治”前提下“人权”根本没有保障,因为缺乏保护人权的基本法律。1929年4月国民政府曾通过保障人权的法令:

当此训政开始,法治基础亟宜确立。凡在中华民国法权管辖之内,无论个人或团体均不得以非法行为侵害他人身体、自由及财产。违者即依法严行惩办不贷。着行政司法各院通饬一体遵照。

胡适对于这一法令颇感失望,原因在于国民党的党部体系可以绕过国家法律程序直接介入。国民政府在训政纲领和其他法令中一再规定,“为求达训练国民使用政权”,“于必要时,得就于人民之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等自由权,在法律范围内加以限制。”怎样限制、什么样的行为可以限制,其解释权却由国民党掌握。因此,国民党可以借口一些其他的罪名,而侵犯个人的人权和自由。比如对于“反革命”行为的审办,党部便可以绕过司法机关,直接处理:

凡经省党部及特别市党部书面证明为反革命分子者,法院或其他法定之受理机关应以反革命罪处分之。如不服,得上诉。惟上级法院或其他上级法定之受理机关,如得中央党部之书面证明,即当驳斥之。

可见,必要时党拥有凌驾于司法之上的最终裁制权。胡适对这个所谓“严厉处置反革命分子”的提案大加批评。由此,开始了“人权与约法”的争论,最终胡适被迫辞去了中国公学校长的职务,而不得不离开上海。而罗隆基也因为他对国民党的批评,而受到通缉,最后他北上任《益世报》主笔,《新月》也因此停刊。

2《时代公论》群体对于“党治”的辩解

《新月》派关注于“党治”的强度对个体自由的侵害,《时代公论》则要求加强“党治”,造成强有力的国家应付“国难”。《时代公论》创办于1932年4月,此时的国民党正处于执政的危机中,就在这个月“国难”会议在洛阳召开,国内民主化的呼声渐高。关于中国政治出路问题,《时代》要求强化“党治”的力量以渡过国难,同时又试图应对国内的民主化要求。

中央大学法学院的这批法学和政治学的教授认为,“党治”并没有根本的问题。他们认为应该把“以党治国”和“一党专制”区分开来。杨公达强调,“一党专政是政党政治的反面,即是国家的政权操之于一党,他党是不得染指,而且根本不容许由他党存在,所谓党外无党,党即政府是”,意大利和苏俄即是一党专政的典型。“以党治国这个名词,是中国的新发明。国民党鉴于从前中国统治的腐败,所以主张以党来治理中国。以党治国是与政党政治相反……不过国民党主张以党治国是革命的必要策略,到了宪政时期,以党治国应该停止,而切实施行政党政治,至于一党专政则无时间的限制。”在他看来,以党治国最终目的在通向政党政治。杨公达对这一点充满信心,在《政党概论》的序言中,他指出,“如今我中国约法业已告成,民主政治的要求,又口碑载道,深望本此心,由训政下的民治,进而为宪政下的民治,由党治进而为政党政治。”显然,杨在维护《建国大纲》由“训政”到“宪政”的理论。把“以党治国”看作是国民党的“新发明”,而与苏俄体制相区别,杨公达突出了“党治”于中国政治的特殊意义。

然而,杨公达认为现实是“党治”不够,而不是“党治”过度。问题在国民党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训政”。国策始终摇摆不定,党内四分五裂,使得政局最终无法收拾,“年来国民党人,尤其是国民党的领袖……把整个的党弄得天翻地覆,分崩离析,一方面要训政,他方面要宪政;一方面要党治,他方面要民权,使人民如坠五层云中,莫知所从。”杨公达痛心指出,“直到如今,中国的政治,既非法治,亦非党治,乃是人治。”“训政”、“党治”都未曾真正贯彻,而一切政治混乱的恶果却要由“训政”来承担,政治的“名”和“实”的吊诡,对当政的国民党来说确实是个极大的讽刺。

同类推荐
  • 旗帜的力量

    旗帜的力量

    该书分为:理论研究篇、决策咨询篇和党校教育篇三辑。收录的文章是作者1979年~2004年从事理论宣传、研究、教育工作的主要科研成果。
  • 美国与第一次柏林危机

    美国与第一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以军事力量为依托展开的首次面对面的较量。本书以第一柏林危机的发生、发展为主线,围绕杜鲁门政府的危机决策展开研究,主要论述危机的缘起和肇始、危机全面爆发和美国的初期反应、美国应对危机政策的形成、政策的实践与危机的化解。最后通过对危机事件和美国对策的再认识,反思美国在战后诸危机中形成的危机决策机制的特点以及决策机制演化趋势。
  • 人的权利(译文经典)

    人的权利(译文经典)

    《人的权利》是托马斯·潘恩极为成熟与系统化的政治思想作品,书中驳斥了埃德蒙·伯克在《法国大革命之反思》中对法国大革命的抨击,点出了法国革命的划时代意义,并成为启蒙运动的指导作品之一。“它冲破了当时笼罩于整个西方先进思想界对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迷信,深刻地批判了这一政体,给当时还处于摸索状态的法国革命指明了共和主义的崭新方向。”该书曾被英国媒体评为“改变世界的十大著作”之一,与《资本论》齐名。
  • 公民生产生活安全知识读本

    公民生产生活安全知识读本

    《公民生产生活安全知识读本》内容十分全面,从范围上,涵盖了家庭、社区、农村、企业、户外、公共聚集场所等;从类别上,包括了用电、用气、消防、交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从知识点上,既有常识、须知、要求,又有应急措施、处置方法,甚至还有温馨的提示,言简意赅,可读性、知识性都很强。
  • 20年后,中国和世界

    20年后,中国和世界

    本书既不是一部未来主义著作,也不是一本科幻小说。它是预测、分析和展望未来的产物。我们将朝着新世界迈进,更好地理解这种变革所带来的挑战将使得我们能够提前做出预测,以确保能成功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
热门推荐
  • 魂轻颤

    魂轻颤

    当灵魂轻轻颤抖的时候,有些人总能感觉得到,它们在轻轻颤抖。当感觉到灵魂颤抖的时候,自己的灵魂也跟着颤抖的时候,叫共鸣。
  • 老九门:老城旧事

    老九门:老城旧事

    【原名《老九门之回头,君已走》】从不爱到深爱,他们历经了多少苦难也许很晚他才会明白,这份深处的爱在这乱世中,有多少真情,多少真爱丝线般的命运任然将他们紧紧地相伴恐怕唯有生死关头,才能懂得那是爱生还是死,不要理会,只想要你平安军区权贵,富家千金,谱写一段爱恋————————————————————尹新月:我爱过,恨过,哭过,笑过,唯独放不下你张启山张启山:我曾经以为我不爱你,最后才发现我是真的太爱你
  • 腹黑老公来袭:萌妻要抱抱

    腹黑老公来袭:萌妻要抱抱

    “雪儿,我好想你”!言馨儿看都没看就抱住了眼前这个男人。。。片刻之后觉得不对劲,手向上一摸。咦?雪儿那傲人的胸呢?、然后抬头一看:“啊!怎么会?”就是因为她摸了他从此就相爱相守一辈子!“啊~顾泽,你这个混蛋!我要杀了你!我的小内内呢?”
  • 克鲁索

    克鲁索

    1989年夏的东德,24岁的大学生艾德因女友意外去世而备受打击,他选择暂时逃离原来的生活,独自来到了希登塞岛上。一分是陆地,九分是天:希登塞岛是度假胜地,也是边境内的自由之乡,它属于那些得享极乐的人,白日做梦和梦中起舞的人,属于失败者和边缘人。艾德加入了岛上的克劳斯纳饭店,成为一名旺季洗碗短工。他结识了一群性格和背景各异的同事,其中有克鲁索——希登塞岛的精神领袖。他是一种奇特的混合物,包含着几达禁欲的严格和克己,近乎狂热的果决,对奇幻和禁忌的偏好,还有他那种神圣的严肃,静静振动着的气场,或者说——克鲁索能量。岛上,围绕克鲁索形成了一张由各种关系和活动组成的网。在克鲁索身旁,艾德拷问着自己和他想放弃的心……然而,随着时局变化,柏林墙倒塌,岛上的人们需要为自己的何去何从而做出新的选择……
  • 万古天帝

    万古天帝

    我有一眼,可看尽山海我有一瞳,可扫尽万世生来双瞳,我为帝:万世独尊,我为皇!
  • 佐助的二次元之旅

    佐助的二次元之旅

    一个关于拥有一位资深宅男记忆的佐助在二次元世界里搞事情的故事。(死神——fgo——妖精的尾巴等世界。)
  • 我讲故事

    我讲故事

    我讲故事,给你们听。我的故事不是很好,也没有很多人喜欢。后来人来人往,希望曾来过的你们,一切安好。
  • 穿越万天世界

    穿越万天世界

    卡卡西:师傅你说好了不迟到了怎么迟到了!路飞:你要当我的船员吗?犬夜叉:为什么你会有铁碎牙?!纳兹:琦语和我打一架!!!琦语:呵呵好啊一拳打飞纳兹:可恶!!!!!这是一本男主角穿越诸天万界的故事!!!(新人上书不喜勿喷)
  • 狐狸爱吃小仙鱼

    狐狸爱吃小仙鱼

    恋一世未至,怎敢相离!说了爱你,你只要做到相信,就可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微风来自远方

    微风来自远方

    每一个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不同的挫折和困难。无论是否有人理解和支持,真正给自己带来曙光的人永远是自己。女主人公白炜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患上抑郁症和肺结核,继而失去自己热爱的事业和认识6年的男友。在一系列的打击之下,女主人公会如何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