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23600000022

第22章 非洲现代作品(4)

这时全世界各国人民都从法西斯铁蹄蹂躏的噩梦中醒来,看到了和平的曙光。因此,在这首诗的第1段,诗人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说:“我知道,我兄弟的血是春天的奠酒,70年来被大老板用来肥沃帝国的土壤。”但是在这全人类受难的日子即将过去的时候,他只好暂时忘却过去的旧恨,代表非洲“作和平和宽恕的祈祷”。

在诗的第2段,诗人首先提出请求吾主上帝宽恕白种人的欧洲。近代欧洲文明的发展虽然完全建立在非洲人的累累白骨和血泪之上;殖民主义者不仅毁灭了非洲的文化,把“羊皮古籍付之一炬”,将“博士和经学大师四处流放”,而且在罪恶的贩奴活动中,把2亿非洲儿女掳掠去供他们买卖和驱使,使非洲变成了荒原和衰老、孤独的黑暗大陆。在人类即将从战争的噩梦中苏醒的喜庆日子里,原以为“仇恨的毒蛇已经死去,现在却在我的心中抬头……”

在第3段,诗人以向前看的态度,专门为法兰西祈祷,要求“吾主,请你在白种人的民族中间,让法兰西坐在圣父的右手。但是他仍然忘不了它那些有损这个伟大国家声誉的行为。诗中说:

是的,主啊,请宽恕那个满嘴正道,却老走斜路的

法兰西吧

她请我吃饭,却叫我自带面包,她右手给我的,左手又夺回一半。

是的,主啊,请宽恕那个憎恨占领者,却非常可怕

地将占领强加于我的法兰西吧

她为英雄们开辟了胜利的道路,却把塞内加尔人当

作雇佣军,要他们变成帝国的黑走狗

在第4段,诗人采取分析的态度,从自己的记忆中抹掉上面说的那个不是法兰西的“法兰西”,因为他非常偏爱那个真正的革命的法兰西,因为“她曾经两次挣脱过绳索,勇敢地宣布过穷人登上了王位”,“她曾经使昔日的奴隶变成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

在诗的结尾,诗人请求“吾主”为法兰西这个民族祝福,因为她正在“寻找着自己面具后的真面目”,并且希望“五大洲的人民同她站在一起”,“结成兄弟般友谊的纽带,紧紧地拥抱大地”。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桑戈尔虽然受了20多年欧洲文化的熏陶,但他并没有被同化,而是保持了自己本来的面目和对黑非洲传统的忠诚,因此赢得了“未被同化的同化民”的赞誉。

罪恶的心

《罪恶的心》是埃及当代作家伊赫桑阿卜杜·库杜斯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58年。

小说描写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侯赛因·夏基尔丧失道德、良心、人性的一生,最终受到历史和人民的审判。侯赛因出于对同学、好友的嫉妒,待同学死后,控制了他的妻子和女儿。他先狠毒地占有了同学的妻子,后又强奸了他的女儿。侯赛因不仅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为了满足自己的操纵欲他不择手段。作品以资本家侯赛因的自白贯穿全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驾驭故事。主人公在叙述他一生的累累罪恶时,似乎渴望恢复其人性的良知,但以他的阶级本性和罪恶心灵,这种愿望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作品写资本家心灵的痛苦,并不是在为其罪恶开脱,而恰恰是对其罪恶的控诉。

莱依拉的痴情人

《莱依拉的痴情人》是埃及著名作家邵基的诗剧,写于1931年。

故事发生在阿拉伯伍麦叶王朝初期,纳季德沙漠的阿米尔部落。盖斯和莱依拉从小青梅竹马,长大后成为一对恋人。盖斯是部落诗人,常在诗中赞美莱依拉,讴歌自己对她的爱情。根据传统,一个少女受到诗人公开赞颂是一种耻辱,她的亲人不但不会将她嫁给赞颂她的人,而且还要报仇雪耻。

一个快乐的晚会上,莱依拉和女友们欢坐一起。她偶尔失声呼唤情人盖斯的名字,女友们同她逗笑取乐,莱依拉表示自己深深爱恋盖斯,但为了维护礼教,不愿成为他的终身伴侣。夜阑人静,盖斯前来借火,莱依拉将火种借给盖斯,两人长时间倾诉衷情。由于心神专注,火烧着了盖斯衣袖他也没有发觉,终于昏厥过去,倒在莱依拉怀里。莱依拉之父、部落头人麦赫迪赶来救护,发现是盖斯,随即将他赶走。

盖斯在沙漠四处流亡。对莱依拉的爱已使他变得痴狂。这时麦赫迪已请示过部落王:可以杀死盖斯,为女儿雪耻。流亡中,女侍给盖斯带来他母亲烹调的食品——一只掏去了心的羊,巫师在上面贴了符咒,这是医治盖斯痴病的药方。盖斯忧愤地吟道:

人们用无心羊将我医疗,

无心者怎么能把心治好?旋即昏倒在地。

募捐者伊本·欧福路过,将盖斯救醒,并答应向麦赫迪说情,盖斯欣喜若狂。

伊本·欧福和盖斯来到阿米尔部落,盖斯临近莱依拉住地,再次昏厥过去。这时,人群愤怒地要杀死盖斯,被麦赫迪劝阻。伊本·欧福向人们讲述盖斯和莱依拉的恋情,博得人们同情。盖斯的情敌穆纳吉勒出来煽动,提醒人们莱依拉因盖斯的诗已名声受辱,群情重又激愤起来。盖斯的好友柏什尔挺身而出,指出穆纳吉勒纯粹是出于嫉妒。群情又为之哗然,导致穆纳吉勒与柏什尔决斗,人们随之散去。

麦赫迪表现出长者的宽容,叫出莱依拉,允许她自己选择配偶。但她左右为难:

我处在两者之间,

哪一样都是火焰:

保持贞操的圣洁,

舍弃心爱的郎男。

为维护礼教,她拒绝选择盖斯,而答应嫁给刚向她求婚的沙格菲部落的沃尔德。调解人失望而去,剩下莱依拉一人,内心懊悔不已。

痴情人盖斯重又流亡。忽然来到精灵村。精灵们欢迎他的到来,并指引他前往沙格菲部落,沃尔德已在那里与莱依拉成婚。

盖斯与沃尔德相遇。他对沃尔德表示满腹怨恨。沃尔德安抚他,并告诉他,他从盖斯的诗中了解到盖斯对莱依拉的爱,出于尊重盖斯和莱依拉的爱情,他现在以兄妹之礼与莱依拉同室而居。沃尔德还为他俩安排了会见。盖斯和莱依拉情深意浓地倾谈。莱依拉悲愤地诉说她和盖斯都是传统礼教的牺牲品。盖斯劝诱莱依拉与他出奔,莱依拉拒绝。盖斯愤然离去。盖斯走后,莱依拉向侍婢阿芙娜倾诉自己的痛苦,向沃尔德披露隐衷。

不久,莱依拉伤情而死。人们悲痛地将她埋葬。盖斯在流亡中,从朋友柏什尔处得知莱依拉的死讯,悲恸欲绝,昏迷过去。苏醒后,前往莱依拉墓前痛悼。在坟前吟唱出哀伤凄婉的诗句。昏迷中,他似乎听到墓中有声音数次呼唤他的名字,他于是应声扑向坟墓而死。

献给乌多摩的花环

《献给乌多摩的花环》是南非共和国著名作家阿伯拉罕姆斯的重要长篇小说之一,写于1953年。这部作品以过去的非洲殖民地国家在取得独立后应走什么样的道路为主题,描绘了非洲人民轰轰烈烈的反殖民主义斗争。

《献给乌多摩的花环》分《梦想》与《现实》两部分。作者通过一群觉醒了的黑非洲知识分子由梦想到实现理想而最后失败的苦难历程,展示了非洲在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分子统治下的血淋淋的现实,也预示了非洲一些过去的殖民地国家在取得独立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作品的情节很简单,它着重描写了泛非国5个反对殖民统治的领袖人物、一个普鲁拉里亚的地下工作者和一个同情非洲民族解放斗争的英国女教师。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迈克尔·乌多摩,他生长在英国殖民地泛非国一个小农庄主的家庭。“他聪明伶俐,从小被送进当地教会办的学校里读书。他所受的教育启迪了他的觉悟,使他获得了知识,他就根据教会教给他的那些标准来观察世界,发现这个世界有很大的缺欠,他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后来由于偶然的机会,他得以到加拿大和欧洲留学。小说就是从乌多摩从欧洲大陆到英国汉普斯特德寻找非洲反殖民主义的先驱托马斯·兰伍德写起的。他在这里认识了英国女教师洛伊丝·巴娄,并在她的引领下,见到了泛非国和普鲁拉里亚的其他几个重要人物。他们在英国组织了非洲自由小组,经常开会讨论非洲独立的问题。后来他们陆续回国,在一个有钱的非洲大商人塞利娜的经济支持下,成立了非洲自由党,并在以后的选举中获胜,由乌多摩担任总组阁。不幸的是,在非洲自由党成为执政党之后,他们内部在政见上发生了分歧,乌多摩利用欧洲技术人员和欧洲资本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计划,遭到以塞利娜为首的盲目排外的部落主义者的反对。

最后,乌多摩在背腹受敌的情况下,惨遭自己人的杀害。小说中还穿插了乌多摩和英国女教师洛伊丝的爱情纠葛。

《献给乌多摩的花环》在艺术技巧上也有它独特的地方:

首先,小说在情节和结构上做了精心的安排。从整个作品大的布局看,作者把小说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梦想》是个楔子,它是故事的开端,对以后情节的发展做了巧妙的铺垫。第二部分《现实》则是从乌多摩和洛伊丝到南欧海边旅游途中的谈话开始,用倒叙的方法对乌多摩的家世作了交代。在故事的纵的叙述中,又以全书7个重点人物贯串其中做了横的穿插描写,它既有事件的叙述,又有人物的描绘,对人物的结局有的是间接交代,还有的则是补叙或追叙,对其中有些事件则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最后则以麦比给洛伊丝写信的方式表明了作者对乌多摩的总的评价。

其次,作者善于运用内心独白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品中经常是在叙述过程中插入大段的内心独白来加深对人物内心深处思想的挖掘。如小说开头描写乌多摩和洛伊丝在酒馆相遇时,就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手法。小说在描写穆罕迪两次穿越泛非国国境回到自己的祖国普鲁拉里亚的土地上时的思想活动和内心的微妙变化时,也使用了同样的手法。最后,作品表现了浓郁的抒情风格。如乌多摩坐海轮回国途中,在夜阑人静时,他凭栏眺望月亮,想象着在左边某个地方,现在黑暗笼罩的地方,就是非洲的海岸线时,使用了大段的抒情描写。

自然变异

《自然变异》是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的作品,写于1987年。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长篇巨制,也是作者写得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代表了作者语言特色、艺术风格、思想深度的高水平。

纳丁·戈迪默,南非用英语创作的著名小说家,是继尼日利亚的索因卡、埃及的马哈福兹之后,第3位捧走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作家,时间是1991年。她是在瑞典的奈莉·萨克斯之后,25年来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位女性作家。

作者将南非社会镶嵌在广阔的非洲大背景中,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后的南非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小说成功地表现了一个白人最终走上与黑人反种族主义斗争认同、并反对白人统治政权的漫长而艰辛的革命历程。

女主人公海丽拉·卡波兰原是个天真烂漫的白人女孩,父母婚姻破裂使她成了孤儿。她个性很强,收养她的奥尔嘉姨妈和宝琳姨妈都无法管束她,好像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收住她的心。当宝琳姨妈发现她与自己的儿子搞在一起后,改变了收养她的初衷。退了学的海丽拉独身一人在约翰内斯堡四处流浪。她不满20岁时和一个反政府的新闻记者雷伊由相爱而同居。由于警察捣毁了住处,她便随他于1963年流亡国外。

同类推荐
  • 战将楚大明(上)

    战将楚大明(上)

    《战将楚大明》是一部讲述楚大明同志一生主要事迹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这本纪实文学作品是一本有利于继承部队优良传统,激发革命英雄主义,完成军队当代职能、使命的好书。
  • 我是风

    我是风

    本书收录作者新诗、旧体诗100余首。作品从生活中来,又不囿于对生活的简单描摹。作品语言质朴无华又富有张力,写景、状物、抒情、思辨,都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独特理解与感受。
  • 见喜

    见喜

    在这孤独的世间,总有一个人,将你当成生命中,那唯一值得千里迢迢去奔赴追寻的喜;当大地冰冻,山河褪色,繁华落尽,容颜枯萎,人生依然如初见般,惊心动魄,热烈痴缠。
  • 圣经文学二十讲

    圣经文学二十讲

    指点圣经文学的精微玄奥,揭示先知作品的异象神性,阐述人文精神的深层意识,钩沉博爱文化的极致华章,探索自由与独立的思想根源。
  • 文艺学导论(第四版)

    文艺学导论(第四版)

    文艺学是人文科学中的一门学科,这个学科的名称,是上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传入的。因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的文学活动,有人提议将它改称为文学学,但这三个字中却有两个相重,不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也有人沿袭古代文论用语,称之为诗学,但在现代人的心目中,诗学已不是文学理论的同义词,而是指专门研究诗歌的学问,容易引起误解,所以人们仍称它为文艺学。何况,文学和艺术原是相通的,它们有许多共同的规律,所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冶,即此之谓也,因此,研究文学现象的文艺学,同时也必然包含许多艺术学原理。
热门推荐
  • 最强特种兵之龙组

    最强特种兵之龙组

    【火爆新书】他是一代绝世兵王。现如今,回归都市!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封天战帝

    封天战帝

    封天者,执苍生执念,封逆乱之天!少年澹台晟为报族灭之仇,从此踏上踏上了一条与天相抗衡的逆天之路!
  • 异能者收集手册

    异能者收集手册

    属于族群中大部分的、由量变逐渐累积而成的质变,人们称之为进化。属于极少个别人的、由亿万分之一的偶然而变异得来的优化基因,人们称之为……——异能
  • 妙笔生花(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妙笔生花(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本书精选了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妙笔生花,意蕴深妙,语言简练,深入浅出地阐发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其中的智慧可以帮助青少年理解学习和生活的意义,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贴近生活,融入社会。青少年们,赶快来阅读此书吧,早一天领悟,早一天成功。
  • 海贼之异神降临

    海贼之异神降临

    这是一个诸神大战中的炮灰神明带着主神神格权柄来到海贼王世界重新发展的故事,异界神的权柄与海贼果实的碰撞,到底会激发出怎样的火花?想知道的话就点开本书观看阅读吧。
  • 豪门换换爱:傲娇男攻略

    豪门换换爱:傲娇男攻略

    一个不擅言词,却心系旧爱;一个油腔滑调,却用心良苦。一个是一见钟情,一个是日久生情。他说:“我自此只知道你是乔嘉榆,没有谁的影子。”他说:“记住,你远比其他事重要。”爱情有先后,也永远充满变数,最重要的,不过是遵从自己的心意……
  • 古修大佬的现代生活

    古修大佬的现代生活

    身为武力值爆棚的古修大佬,在这个数字化修真社会,秦漓觉得生活好难!古修用灵气修炼?拜托,懂环保么?讲科学么?试试这款新型数字化修炼仪好么!古修还要契约灵兽?灵兽保护协会同意吗?就不能好好学一门兽语沟通着来吗?这么简单粗暴,灵兽愿意吗?身为古修她只想简简单单的斩妖除魔,维护世界和平,怎么就这么难呢?他也觉得人生好难的!凭什么要历情劫的人却整天没心没肺、嘻嘻哈哈,而他却要遭受这死去活来的折磨?
  • 请叫我漫画家

    请叫我漫画家

    我们所度过的每个平凡的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完全无法预料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所以才有趣啊。这是一个讲述漫画家画漫画的故事,还有在他身边发生的有趣的日常。本文慢热~可能还平淡如水?
  • 霸道总裁:强宠追上你

    霸道总裁:强宠追上你

    〖1V1宠文〗他,身价过亿,受万人瞩目,却只心系于她。她,平平无奇,在经过一场相识相知,她努力奋进只为能够站在他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