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773700000009

第9章 身远游·在世界的彼岸(2)

这是一个父亲,对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女儿最诚挚的欢迎。后来,杨绛将这句话告诉阿圆,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隔着逝去的时间,依然感受到那份浓浓的爱,十分感动。

那时,他抱着软软的小婴儿,她眉眼细腻,看上去长得像杨绛,似乎又很有自己的神态。基因是那样奇妙的东西,糅合了两人特征融合成一个新生命。他的心中,柔软得像是塞满了棉花糖,庄严而感恩,感谢妻子,感谢小女儿,也感谢上苍对他们一家的温柔以待。时至此时,他此前不觉得,而现在却终于发现,自己的生命终于真正得以完整了。

写意时光

英国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国度:伦敦是喜欢落雨的城市,曼彻斯特是个钟情捣蛋的调皮鬼,而牛津小城,是静谧森林里的蜿蜒小河,洒满粼粼的月色柔光,宛如河流深处,沉淀着无数闪烁的各色宝石。在这座安静悠闲的小城里,钱钟书一家三口,惬意地享受着生活中的种种美妙。

一念为神,一念为佛。生活美妙与否,其实不过是心中的一念之差。心里阳光暖气四溢,苦涩的清炒苦瓜也觉得清甜可口;倘若心里暗色涌动,纵使熊掌、燕窝、鱼翅、满汉全席在侧,依旧食之无味。懂得生活的人,会去发掘寻常中的优雅:水泥钢筋里钻出的一朵小黄花,天角一片凑成心形的云彩,甚至只是衣角上粘来的一粒蒲公英,都会令人觉得生活无限美好。

钱钟书和杨绛,都是善于生活的人。

在女儿阿圆诞生之前,杨绛就包办了午餐,作为弥补,钱钟书则负责早餐。这个不成文的规定,在这个三口之家一直保留了下来。小两口搬入达蕾女士家二楼的第一天,习惯早起的钱钟书便起身,为爱妻炮制一餐英式早点。他刚刚从英国的同学那里学会了冲茶,英国人酷爱红茶,红茶没有绿茶清冽,却自有一种浓香甘甜,钟书将这手艺学得十分成功。他冲好了一壶红茶,又烤香了面包,热好了牛奶,还准备好果酱、黄油、蜂蜜等小食,亲自用托盘送到杨绛床头,宛如精心伺候公主的英俊骑士。

从此,早餐成了钱钟书在家中的专职工作。每当他将早餐送来,总是会得到娇妻表扬。两人亦是乐得如此,其中情趣如画,缱绻温柔,从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中就不言自明。

钱钟书时常忙于学业,作为自费生的杨绛却不必如他一样忙碌,小主妇在完成一天的学习和家务后,便开始翻着一本杨荫杭从国内寄过来的《元曲选》,自娱自乐。她素来喜欢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可身在国外,这种音乐自然不可求,于是爱女心切的杨荫杭便寄来了《元曲选》,以供女儿自己唱一唱,过一过瘾。在钱钟书后来的诗里有一些"欲调无筝,欲抚无琴"、"咏歌不足,丝竹胜肉"的句子,或许说的,就是此时的生活。

那时阳光正好,气流里有淡淡的青草味和芬芳花香,光线和芳香像是一股暖流,尽数流淌到那个象牙白的阳台上。温婉美丽的小妻子坐在碎花软椅上,指尖轻轻落在泛黄的书页上,口中咿呀婉转,轻轻的,柔软的。他悄悄地放下书,走到妻子身后,忽然抽出她手中的《元曲选》,大声读,一面读还一面手舞足蹈。妻子连忙来抢,却被他左右躲闪,终不能得逞。这嬉闹下来,两人都笑得肚子疼,几乎双双跌坐在椅子里。

素日里的钱钟书,在老师和同学面前都是一副沉稳模样,唯有到了杨绛面前,却时常淘气调皮,要来逗一逗小妻子。大概是所谓的亲疏有别,人们总习惯将最自我真实的一面暴露在最信任亲近的人面前,却将最客气成熟的样子行走于这个世界。又有一句话说至亲至疏夫妻,虽然夫妻可能是天底下应该最亲密的人,但是夫妻同样是最容易疏远的关系,心冷了,远了,终究回天无力。幸好,钱钟书和杨绛,一直以来,都是模范夫妻的典范。

阿圆出世之后,初为人父的钱钟书忙得三点一线地跑。忙乱里,一向在生活里有点"迂腐"的他就更容易犯错了,要不是打翻了墨水瓶子,将房东家的桌布搞得一塌糊涂;要不就是弄坏了门,打碎了台灯。各种乱七八糟的小差错层出不穷,杨绛那时还在月子中,当钱钟书赧然地告诉她这些事情,她总是好脾气地安慰他:没事的,桌布她会来洗,门和台灯她都会去修好的。她像是丈夫身后最坚硬的后台,一直给予他十足的底气。所谓贤内助,正是如此。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杨绛用她的整颗心温柔以待,钱钟书同样深情回应。待到妻子出院回家时,他已经在家中熬好了鸡汤,汤里还加了她喜欢的嫩蚕豆,这玩意儿可并不好剥,鸡汤很浓,很鲜。而几天后,她果真将他的小差错一一修正回去。

光阴如歌,无声里渐次流淌。牙牙学语的小儿已学会上蹦下跳,地中海吹来的煦风也吹了一季又一季,很快,钟书在牛津大学的时光也即将接近尾声,在通过了所有科目的考试后,他立即着手准备毕业论文。论文是毕业前的一道坎,虽然最后基本上都会通过,但撰写过程却难免要蜕掉层皮。尤其是牛津大学这样的世界名校,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就更为严格了,首先得是别人没有研究过的题材,其次必须是在有限的材料中去发现新问题,学生们不得不去独立思考,自己挖掘真相。

一开始,钱钟书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定下的题目是《中国对英国文学的影响》,然而这个题目首先就被他的导师否决了──当时的英国还放不下它的"日不落帝国"的架子,自然不能允许这样的论文出现,其实若是这篇论文写成,无疑会对日后文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无奈之下,钱钟书只好将题目改成《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他颇下了些苦功,查阅了许多资料,苦心经营,终于写完了这篇论文。又经过好几次修改后,这篇论文终于定稿,获得通过,被装订成册,由牛津大学图书馆收藏在馆。后来,钱钟书回到中国,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时期,曾将这篇论文的打印稿交给《中国图书季刊》的主编袁同礼先生,这片论文也得以发表在《中国图书季刊》上,同许多中国读者相见。

甚至,据说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二世在一九八六年访问中国之前,还特意派专人从牛津大学图书馆中调出这篇文章进行阅读。可见,这篇论文的影响力颇为不寻常。

在这片异国的天空下,钱钟书完成了人生中的许多重要步骤:丈夫、父亲,还有从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变成了一个眼界开阔的中西文化集大成者。身在中国,虽然许多知识可以从书本上获取,可是无论如何,许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去亲自感知和了解。所以,他走出国境,越过碧海,伸出双手,去触摸和拥抱一个全新的世界,他真正感知了西方文明,像是一个孩子,如饥似渴地去挖掘、获取、融合。经受文明洗礼的,不只是他的头脑,还有他的灵魂。

白鸽展翅,跃过一个又一个童话般的塔尖,教堂的钟声掠过粉色的风信子和馥郁的玫瑰,雨点斑驳,轻轻敲击着透明的窗,留下淡淡的水痕。美得不似人间,可其间流淌的歌声和气息,分明又是世上。在这座宛如天堂的小城里,窗外下着雨,他心里燃着炙热的梦,仿若朝阳,坚定地向天空中心进发。

钟书君归来

隋朝时,有这样一首满是凄楚之意的民谣:"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思乡,如同思慕之情,是古诗里永恒的主题,李青莲也写过这样的诗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游子孑然的心,漂泊在外时,却只能借着同一轮明月清光,遥遥寄托思念。在英国度过的两年里,钱钟书顺利完成了学业,按理说学成理应归国,但是钱钟书却没有即刻搭上归国的轮船,而是踏上了前往巴黎的路途。他何曾不思念故国,故土的草木风情,无时不刻不在他心头萦绕,可是时机还不行,他还想要再看一看,走一走,再触碰这世界的脉搏,再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存在──那时归去,想必比如今更有意义。

与牛津大学结缘,是源于教育部给出的名额,这次,钱钟书和杨绛选择了巴黎大学,这其中也有杨绛对法国文学尤其感兴趣的原因。那是欧洲最古老的几所大学之一,前身原是十三世纪建立的索邦大学,巴黎大学原来就是索邦大学中的神学院,由于这层关系,几百年来,巴黎大学同教皇和国王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欧洲名望深远。早在牛津大学时,钱钟书夫妇就已经通过杨绛的同学向巴黎大学申请注册,但由于种种原因(大约是国际形势日益严峻,两人随时有可能被断绝资金流落异国的危险),他们最终没有注册成功,只是去巴黎大学上课,这不能不说是钱氏夫妇人生中的一大遗憾了。

那一年,钱钟书和杨绛带着还不满三个月的小女儿阿圆搭乘火车前往伦敦,然后上船来到巴黎。旅途颠簸劳顿,幸好阿圆乖巧可爱,一路上基本都在熟睡,加之杨绛慈母情怀,心细如尘,将女儿照顾得极好。周围旅客基本上都是金发碧眼的欧洲人,难得见到黑发黑瞳的一家三口,尤其是那个睡在襁褓之中的小小婴儿,柔软娇憨的。因此,这一路上还不解人事的阿圆便收获了许多赞美,年轻的母亲抱着女儿,听着旁人不断的溢美之词,心里自然无比愉悦自豪。

在这里,他们没有遭到周围旅客的冷遇。普通民众基本上都是善意的,愿意用善良来包容接纳每个人,不管他们是来自日本还是中国。若是能够始终和平相处,像朋友一样体谅、宽容、拥抱,那么世界上的硝烟和泪水,就会减少许多,许多。

巴黎的友人早早就为夫妻二人租赁了公寓,新家坐落在巴黎郊区,距离巴黎只有五分钟路程,房东是个典型的法国女士,优雅得有些将时间当儿戏。公寓是包伙食的,比起牛津的老金家,伙食好得几乎有云泥之别,唯一令钱氏夫妇头疼的是房东夫人法国情调太过浓厚,饭菜虽然色香味俱全,却是按照正式酒宴一般一道一道上菜,吃上一顿饭竟然要花费两个钟头,时间成本实在太大,对于两个热爱读书的知识分子,这实在是不堪忍受。因此,不久后他们就不再参加房东的集体伙食,继续如在英国一般自己解决伙食,一回生二回熟,对于做饭,两人早已是熟能生巧。

他们安顿好之后,很快完成了入学手续。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的治学气氛大相径庭,这同两国人的性情也有很大关系。英国人向来严谨、细致,而法国人则偏向浪漫、松散,很是有一种潇洒不羁之气。能够体会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氛围,亦是钱钟书的幸运。

这座以法国首都命名的大学同法国人一样,参天挺拔的橡木林,连绵成绿海的草地,长长的林荫小道上开满了书店和咖啡馆。这里的学生比起上课来,更喜欢聚在一间小小的咖啡馆里自由讨论。而且巴黎大学也没有固定的餐厅和宿舍,不像牛津大学要求学生一周里一定要在学校食堂中用餐四五次,巴黎大学的学生需要自己解决食宿问题。纵使是上课,如果老师迟到或拖堂,学生完全可以直言要求下课或是自行离开。自由主义十分浓郁,个性色彩也就更加鲜明。巴黎对钱钟书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直到他写《围城》,直到他深有感触地说出"巴黎大而世界小"这句话,都可看出巴黎在他心中,是举足轻重的。

他来巴黎不是为了成为一名旅途上的游客,而是为了充盈梦想来的。因此,在经历最初的不适过后,钱钟书重新投入了书海之中。从十五世纪开始,他按照文学史,精心列出了书单,涵盖不论是有名的还是一带而过的作家。他真的按照书单一个一个地读了下去。巴黎大学的图书管理员都十分吃惊,这个中国小伙子每次都是带着一大摞书走,没过几天又将先前的书还回来,然后又带走了一堆书。在他借阅的书里,有英文、法文、中文,甚至是意大利文,但他读起来毫无阻碍。

他是语言的天才,在国内时就已经精通多门语言,而留洋生涯,更令他的语言能力焕发奇彩,到了巴黎,他的法语口语在有意识的学习下,没过几个月就变得像正宗法国人一样字正腔圆,柔滑温和。据说,这一口法式口音是钱钟书在菜市场学会的,他每天早晨去买菜,同小商贩们讨价还价,不久之后,在这最富于生活气息的地方,就锻炼出了他一口流利的法语。

在巴黎的一年,是钱钟书埋头苦读的一年,亦是惬意的一年,却同样也是思乡的一年。这些因时间而淡去的痕迹,都可以在钟书的诗中窥见容貌:

万点灯光夺月光,一弓云畔挂昏黄。

不消露洗风磨皎,免我低头思故乡。

电光撩眼烂生寒,撒米攒星有是观。

但得灯浓任月淡,中天尽好付谁看。

漂泊在外的游子,无时不刻不思念着自己的母亲,自己的祖国。尤其是当游子听到祖国蒙难,心中忐忑忧惧,恨不能立刻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上。这时,在欧洲的钱氏夫妇又得到国内传来的消息,说杨绛的母亲在逃难中不幸去世,两人更是归心似箭。刚刚成为母亲的杨绛,悲痛万分。局势正在不断恶化,法西斯战争已从亚洲渐渐转向欧洲,这片平静优雅的土地终究也逃脱不了战火的燎烧,巴黎街头,也出现了武装警备和大大小小的哨所,国难当头,已经无法容纳闭门专研的平静。钱钟书夫妇毅然决定回到故国,纵使战争全线爆发,作为祖国的儿女,他们也要回去守卫这位母亲。

船票并不好买,局势紧张,样样东西都相当紧俏。经过多方辗转,他们才终于拿到回国的船票。这时候,女儿阿圆已经学会了讲话,他们搭乘法国邮船阿多士二号,踏上了归国之路。出国的时候,钱钟书和杨绛还是新婚燕尔的小两口,归国时,怀中却多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儿。其实升级的何止是人生角色,如果说在清华大学时期的钱钟书,是一口深井,清澈,但谁都不知道井底究竟在哪块溜滑的黑石下;如果说牛津大学中的钱钟书是一汪碧荷,千顷的潭水,渺渺,飘然,如世外仙人一样超脱不凡;那么此时的钱钟书,在多年的日积月累中,已将点点滴滴汇聚成海,浩瀚,广袤,有容乃大,荡荡无际。

这位知识如海的学者,正怀着深深的爱国眷恋破浪归来。离开才知珍惜,失去方知可贵,远在异国他乡的思念,令钱钟书深深明白祖国在自己的生命里,有多么密不可分,就算是为了它,付出一切,他想,也是心甘情愿的。

同类推荐
  • 宋美龄全传

    宋美龄全传

    本书以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以及他们的奇闻轶事贯穿始终,从一个崭新的历史角度勾勒出了民国时期各种人物的众生百态。既而,使读者们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和发觉那个动荡的年代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能从微观角度去分析风云变幻的社会本质。本书分别详细的介绍了袁世凯、阎锡山、张作霖、毛人凤、黄金荣、孙中山、蒋介石等等一系列民国历史人物,再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变局,于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混乱中闪亮登场。无论在历史角度或者人物刻画方面,本书都做到了言辞鲜明,语意深远,从而引导人们去了解和认识一个逝去不久的风云年代。
  • 风雨茅庐:郁达夫大传

    风雨茅庐:郁达夫大传

    本书反映了一个真实的郁达夫的生活原貌,它是一部包涵郁达夫浪漫无依的生活轨迹、勇往直前的左倾思想,为国抒难的爱国主义文人的个人生活史。严格地说,这枯书不是简单的人物传记,是中国“五四”到“抗战”的一部中国文学艺术史,你可以从中窥见鲁迅、郭沫若、茅盾、徐志摩、林志摩、林语堂、周作人……等文学艺术巨匠的生活轨迹、历史片断与艺术鸿爪。而且它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历史,从晚清到民国,一直写到解放。离开屈辱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氛围,你无法理解郁达夫的思想与生活,他的复杂个性其实与他的苦难、成就、生活切切相关。他的人生与创作融入了历史环境,与他的国内屈辱家的屈辱无法分离。读者进入的是一个立体的全景式的世界。
  • 升迁就学曾国藩

    升迁就学曾国藩

    曾国藩出身贫寒、其貌不扬、又不善于钻营投机,他一生行得正,走得稳,虽然历经磨难,但总体还是直线升官,12年间升了十级,位极人臣。他一生都在跟太平天国干仗,打赢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内战。本书详细地记述了曾国藩的传奇一生。
  • 与敌共眠:可可·香奈儿的暗战

    与敌共眠:可可·香奈儿的暗战

    此书堪称轰动全球时尚界的爆炸性传记。美国著名记者、前外交官哈尔·沃恩的这本兼有悬疑小说和战争纪实风格的传记,首次完整披露加布丽埃勒?可可?香奈儿充当纳粹间谍的真实经历,完整呈现了香奈儿这段曾被有意遮蔽的时光,从纳粹占领法国,直到二战后初期1940-1944年间,香奈儿在被占领的巴黎与希特勒手下高官“合作”的真相。她相恋数十年的德国情人汉斯?京特?冯?丁克拉格男爵并非如之前的大多数香奈儿传记所言,只是一位“花花公子”,而是一个资深的德国军事间谍,他在地中海沿岸及巴黎组建了间谍网络,直接向希特勒的得力助手、纳粹宣传部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汇报。
  • 袁世凯传

    袁世凯传

    感受袁世凯“为国图强,不择手段”的骇世人生,体味袁世凯屡屡受挫,却始终能逢凶化吉,并最终登顶权力巅峰的为官处世“厚黑”之道,终极解密袁世凯“强国”之梦与“利己”之路的人生悖论。本书为著名历史学者、《剑桥中华民国史》作者陈志让先生的经典力作。它全面回顾了这位清廷重擘与民国“逆首”的人生历程,详细审察了袁世凯其人在朝鲜监国时期表现出来的治世之才、小站练兵时的干将之能、督抚鲁直时的权臣之范与辛亥革命前后的枭雄之奸,生动地呈现了袁世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悍厉一生。
热门推荐
  • 做人要做喜羊羊

    做人要做喜羊羊

    喜羊羊为年轻人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榜样。他自信、乐观、富有爱心、懂得宽容、机智勇敢、懂得合作、坚忍不拔,虽然偶尔也会搞怪、捉弄人,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他智慧的光芒。面对灰太狼的威胁,喜羊羊总是能凭借这些优秀的品质快速、准确地找到应对的方法,取得最后的胜利。
  • 药师七佛供养仪轨如意王经

    药师七佛供养仪轨如意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总裁小娇妻

    总裁小娇妻

    想让他们俩结婚?别做梦了!从小他俩就势不两立,她除了长的还可以,其他的还有什么好的,成绩烂的我都说不出口!可是这老狐狸居然开出这么诱人的条件。两位长辈撮合的这对冤家以后会怎么样呢?这对学生夫妻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是谁误解了红楼梦

    是谁误解了红楼梦

    本书集纳红学界内外诸多声音,对红学史上著名的“索隐派”和“考证派”之争、《红楼梦》是不是在隐写历史、曹雪芹是不是作者等焦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 定秦疆

    定秦疆

    兽人跨过长城,关中沦陷,吕布却率军占据了潼关。主角率三十万大军被困关中,前有潼关天险,后有兽人大军。他能以力破局吗?四渡渭水、三打潼关、奇袭咸阳、夜奔陈仓口;反向凿穿、迂回包抄,一次次浴血奋战,一场场以弱胜强;困龙在渊,终于一飞冲天,脱出牢笼,占据汉中,东连镇南将军,依托长江天堑,勾建南秦王朝。强极一时的大秦终于倾颓,天下五分,草原雄鹰亦于此时纵马南下。他该如何巩固内政,驱逐异族,再定秦疆?史诗战争巨著静静的期待着您的揭开……喜欢本书的朋友请加群号(121693263),另本书诚招副版主一名,请在书评区留言。
  • 致青春的最后一封信

    致青春的最后一封信

    花季雨季,总是有很多故事,于筝和贾雯也是一样,日子如同一封封写给青春的信,有些话,只能写给自己,有些故事,只有经历的人才懂。但是写给青春的每一封信,都是最后一封……
  • 我,圆梦大师

    我,圆梦大师

    如果我说我是二次元的管理者,谁会信?如果我说……我能……我,圆梦大师,打钱。
  • 请别在滑板时念经

    请别在滑板时念经

    他的第N代是一名武僧,他的第N+1代是一名斩梦人,而他这一代,是一名滑板僧。他的武器只有一块木板。遇见众生又普渡众生,乐于助人的好人好事,阳光,健康,正能量。
  • 快跑有奶狗

    快跑有奶狗

    “你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 盛世溺宠:宝贝你别逃

    盛世溺宠:宝贝你别逃

    【已完结】他是反恐的最高督察、少校军衔,我行我素,从不受任何的拘束。她是第一恐怖组织的高层机密人员,活泼可爱,却又玩笑世间。他们本应该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也不可能相交,然而命运却总是爱开玩笑。将他们紧紧绑在了一起!他说:我一直觉得我可以冷漠的对待全天下所有人,可是遇见你,却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心甘情愿。她说:我可以为了我的家人、为了我的职责而放弃我的生命。但是你,却是我始终都放不下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