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61300000005

第5章

名满天下的佛教圣地五台山,古来僧侣众多香火旺盛,历史上还形成了买卖牲口的传统庙会“骡马大会”。和尚喇嘛银子多多,相当有钱又有气力的“花和尚”历来也不少。山上花和尚们要发泄多余精力,山下百姓则盯住了和尚们的银子。一场互通有无的交易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

广大地区,都有为了孩子长命,认和尚做干爹义父的古老风俗。好像鲁迅就是这样的。他写过声称“和尚不娶老婆,小和尚哪里来”那样一个生动形象。种种相当冠冕堂皇的名堂之下,可能情理中的一切就都发生了。

所以,五台山一带流传这样一首民谣:

坷垃垒墙墙不倒,

姑娘接客娘不恼,

和尚跳墙狗不咬。

民谣第一句,涉及建筑习俗。村民垒墙,就地取材,使用些圆轱辘石头或者干硬土块;土石之间夹以高粱糜黍秸秆,湿泥黏结,墙体竟是十分牢固。

49、刺血写经

和尚居士,历来有发大宏愿刺血写经者。

出家人戒律多多。不吃肉,与“不杀生”的戒条相关。而忌辛辣,据说是为了避免刺激性欲。更严格的,食盐都少吃;因为食盐利于精子的产生。寺庙里,如果要真正实行戒律,要和尚们整日劳作、练武、唱经,压抑、转移大家的性欲,大约也想尽了各种办法。

据称,坚持淡食的得道高僧,血液尤为鲜红;而且刺血写经之后,血液之鲜红历经千年不少变。

50、跑马

民间口语,男子遗精叫做“跑马”。

又有一说,应该是“跑码”。各种果木,开花之后、结果之初,枝头会出现日后结出果实的小突起。那些小突起,就叫“码子”。

51、鐾刀子布

乡下,妇女来月经,用来遮挡吸水的东西叫“骑马布”,简称马布。布头里边缝制些棉花之类。人们包括妇女自身,认为马布极其不洁。驱邪避鬼,说是简直比乌鸡黑狗血还要灵验。

从我记事,乡里供销社有了月经带子来卖。但那东西挂在店堂里,多年无人问津。一来是不小的一项花费,二来妇女们嫌使用那样高级玩意儿太张扬。

我一直看见那东西像是剃头匠鐾刀子的布条。年轻的女售货员站柜台,不三不四的村中闲汉就专门调侃促狭:

喂!把你家那鐾刀子布拿来看看!

售货员多半红了脸,不予理睬。

52、长子家鼓掌

山西长子县,县名大有来历。称是尧帝长子的封地,故而得名。

过去,长子县出剃头匠。一地风气习染,自幼学习这门手艺的人居多。好比河北南宫县,是出宦官的地方。大太监李莲英小时看见邻居在京中当宦官,香车宝马的好威风,上前观赏竟遭到了磕打,于是忿而自宫,后来进京当了太监。李莲英就是南宫人。

笑话说,长子家鼓掌,都会习惯地使右手在左手的掌心做鐾刀子的动作。

53、精满自流

传说,吕洞宾年轻时修仙学道,极尽虔诚。不料一天夜里却“跑了码”,很是沮丧。觉得自己缺少慧根天赋,恐怕不是成仙的材料。怏怏下山,准备还俗。

路上看见一口井,井水外溢。觉着神异,旁边有人随口道:不过井满自流罢了。

吕洞宾幡然省悟:精满自流,乃是自然而然的事。顺应自然,重新修道,终成正果。

54、半根葱

和尚不吃葱蒜辛辣,有其道理。老百姓都知道大葱壮阳,有谚语说“半根葱,硬一冬”。

一家男人走外归来,用饭时老婆拿了一小截生葱让丈夫佐餐。做母亲的嫌媳妇剥的葱太少,在一面数落:剥了那么一些儿!咱家又不是没有。舍不得给谁吃,还舍不得给你男人吃!

磨磨叨叨的,说得媳妇心烦。出外面房檐下拎进一捆葱,嗵地墩在饭桌上:

今黑夜就让你儿把我日死吧!

55、两头拽

韩国人睡榻榻米,如今采用电暖水暖方法,过去多半也是烧炕。

我国东北,老百姓历来睡大炕。大炕文化发达。

其实,整个北中国,老百姓当年一律睡大炕。

大炕怎么睡?不是问的稀奇,是人们确实睡的怪哉。比如,河南、山东不少地方,人们睡觉讲究“两头拽”。

物质紧缺年代,谁家能人人有被子来盖?于是,一张被子,至少要盖两个成年人。两兄弟、两姐妹,你我两头拽。朝一头睡不成吗?不成。因为被子布幅短而窄,人体上宽下窄,两头拽才能容得下。

两头拽结果成为一地风俗。即便是两夫妻,乃至是新婚夫妻,也得两头拽。晚上怎么折腾,没人管;早上整理炕头卧具,枕头要两头摆开。不然,人们见了便要当场窃笑。出去四处宣扬:哎呀!人家两口子朝一头睡哩!像发生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儿似的。

两头拽,也有的地方叫两头踹。

56、盖绳子睡觉

一则笑话,讲一家人穷苦,夜来睡觉没有被子,全家人只好共同盖一条绳子取暖。半夜,一个孩子冻得哭泣。父亲责骂道:

你哭啥?身在福中不知福,给你多匀着一个绳疙瘩哩!

故事是有夸张,但也仅是稍有夸张而已。

父亲给我讲过,他的童年伙伴张己未,家里没有被子,全家人冬天盖一条羊毛口袋。大家不能都朝炕沿这儿睡,得朝四面八方睡;上身各自盖自己的衣服,七股八叉十来条腿,共同盖那条毛口袋。八路军边区政府征集公粮,半夜来起运,己未家的唯一的羊毛口袋也被征集了去。

57、炕沿上刻碗

宁夏西海固,着名贫困地区。干旱瘠薄,自古苦焦。合作化、农业学大寨,搞得农民濒于赤贫。

有的农家买不起碗,或者没有多余的碗来摔打,就在木制的炕沿上给孩子们挖刻些坑洞来替代碗。母亲舀饭,直接舀在那坑洞里。

参与走马黄河的女作家唐韵,曾经亲访该地。

58、唾沫干粮

老辈人说,灾荒年里不敢拿馒头、窝头等干粮上街。有人会突然抢夺而去。你把干粮再抢回来不成吗?那强盗早有一个计较:抢走干粮,立刻在上面猛吐唾沫。这样,你嫌恶心,干粮只好任他抢去享用。

想不到,在前些年的中国,依然有这样事件发生。

走马黄河途中,我到甘肃东乡县,有县团委书记马英俊陪同。马英俊亲口讲过他的经历。马英俊十三岁考上县城中学,算是聪明。而但家里困难,不许他读书。过了半个学期,在和家里做了艰苦斗争之后,才到中学来就读,而学校拒收。好不容易有位老师利用自己的唯一推荐权,帮他办了一个走读。考试合格,再转正式。期末考,马英俊以全班第一的名次得到转正。

其时已是1984年,县城重点中学的学生们竟然吃不饱。而晚自习要搞到很晚,中午省下一块干粮,锁好,晚间取出充饥。为防止大孩子们抢夺,取出干粮的瞬间,要立即在上边吐唾沫。即便如此,大孩子照样要抢。抢过去,撕去馍馍皮,得意地宣称:现在好啦!馍馍可以吃得了!

59、判官

我们村,我的爷爷辈,有个张先和,绰号判官,当过中央军,打过日本鬼子。他下的一手好棋,还会说书。能说《五女兴唐传》、《金镯玉环记》等等。

判官自幼家中赤贫,后来又有“旧军人”这样不利身份,一直没成家。是通根至梢没柴火的光棍。

小学生随了老师检查卫生,我去过他的家。光棍汉的家,脏乱差也罢了,奇怪的是炕上地下一概精光,好像坚壁清野过似的。火台上一只砂锅,地脚一口豁边水缸。炕上一领光板席子,绝无什么铺盖枕头之类。

我当然是见惯不惊,知道光棍爷爷怎么睡觉。黑夜不脱裤子,脱去鞋壳当作枕头,脱了上衣当被盖;火炕烧得烫烫的,烙饼似的烙过了肚皮烙脊背。而我们老师却不禁诧异了,小心来问:

老人家,你的铺盖哩?

判官回答很幽默:哈哈,放到柜子里啦!

老师看看地下,还问:你的柜子呢?

埋到地底啦!

判官的房子,多年没有翻修,烟熏火燎的,屋顶的椽子把器乌黑不堪,黑色的烟垢油亮有如油漆。我们老师竟然说:

老人,你这房顶是黑漆漆出来的?

判官这回不高兴了,指指自己赤红无毛的光头,说:

依你说,我这脑袋是红铜镀出来的啦!

60、鼓掌出人命

自打八路军开辟抗日根据地,老百姓就流传开几句口号。比如:八路军的腿,工作员的嘴;共产党的会,国民党的税。等等,大家耳熟能详。

现在喜欢开会,开会鼓掌成为必有程式。如今开会还专门有人适时指挥大家拍手,称作“领掌”。人们早已习以为常。

但在早先,老百姓不兴鼓掌,没见过那场面,竟有因之出了人命的。

判官弟兄四个,他老爹是个赌鬼,外带抽大烟。干瘦伶仃,村里人称“鬼架”。他家卖房典地,一贫如洗。到八路军开辟工作,成了依靠对象。她老伴人称“老太娘”的,最早担任了村里的妇救会主任。

主任头回上乡里开会,上面的工作员说了些什么,会场上突然就响起海潮般的掌声。山沟里出来的老太娘,哪里见过这个?当场便口吐白沫,惊厥在地。掐人中、扎虎口,好不容易抢救还阳。

几十年过去,“拍手能把人拍死”,老太娘一段轶事至今在村里流传。

61、贫农打针

郭达、蔡明有个小品《打针》,看样子是脱胎于一个“文革”笑话。

一位贫农老大爷上医院打针,护士吩咐:把裤子脱了!

老大爷却从来没打过针,怪异医院规矩奇特,但也只好听从吩咐,将裤子一家伙脱到脚脖子那里。

护士恼火诅咒:畜生!

晋陕口音,畜生如同“出身”。问到这关节上,老大爷反应快捷,大声答道:贫农!

护士觉得不可理喻,不再言语,只狠狠将针头扎下。

老大爷疼得够呛,末了捂着打针部位感叹:

乖乖!多亏咱是贫农,要是地主,这一针还不给打死啦?

62、能文能武

有个歇后语,“被窝里放屁——能文(闻)能武(捂)”。

一家子弟,外出学本事。带的银两都花在了妓院里。

回家后,爹娘问:我娃学了文啦?

子弟答:那东西臭的能闻?

爹娘又问:我娃学了武啦?

子弟又答:那么大个窟窿,哪能捂住?

1、小伙子那个硬

韩国导游王小姐,中韩混血儿。父系祖籍沈阳,东北口音很重。她特别喜欢我在大巴上演唱的二人台剧目《叫大娘》,连连学唱,结果把二人台唱成了二人转。

二人转我也能唱几个段子。当场便随口来了两句:

小伙子那个硬啊、硬啊,硬是不讲理呀!

大姑娘那个紧啊、紧啊,紧呀紧跟上呀!

东北二人转和晋陕蒙流行的二人台各胜擅场,风格尽管不同,却都有许多花活儿黄段子。

上面两句唱词,可以说不乏巧妙之处。既唱了要唱的,满足了听众;又自然转折,天衣无缝。不落把柄,规避刀斧。同行作家都说好,对付检察官的机智值得大伙儿借鉴。

2、蚕沙

蚕沙,一般都说雀斑。麻雀身上是有许多均匀斑点,至少山西老乡觉得那样形容不很精当。

大家说“蚕沙”。蚕姑姑吃桑叶,拉蚕屎。蚕屎也叫蚕沙,黑黑的,小米粒似的。形容雀斑,似更到位。

蚕沙,据说清凉明目。讲究的人家给小孩装枕头,比茶叶、绿豆还上档次。

3、霉谷与美国

村里形容女人肤色黑,比喻多多。微黑的,叫黑荞面;太黑的,叫黑草鸡。我的大娘,外号就是黑草鸡。

微黑而有蚕沙呢,叫做谷面窝窝。

太黑而又有蚕沙,看去更凄惨,叫做霉谷。

谷子患黑死病,谷粒发霉变黑,整个谷穗黑粒峥嵘,是为霉谷。一个女人长着这样脸面,叫人不忍卒读。我们村的计全奶奶绰号就叫霉谷。

晋方言,入声最丰富。谷与国,都按入声,同音。霉谷与美国,读音竟是完全一样。

本来,小孩子是不好随便呼喊大人绰号的,但我小时,正值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的歌子唱得震天响。每当唱到“美国”,大伙儿不由会心,顽皮笑闹;霉谷的女儿春莲就嘟了嘴,不出声。

春莲,模样特端正,只是微黑。学生娃淘气,叫她黑荞面。

4、男人无丑相

俗话讲,一白遮三丑。但这句俗话是专说女性的。白白净净,面如扑粉,三分可人。即便五官略有差池,也遮盖了去。

男人要是小白脸,总是让人想起粉头面首娘娘腔,最少也是奶油评价。大白脸呢,那是奸贼。

男尊女卑的社会,对男士相貌就网开一面,说是世上男人无丑相。当然,男才女貌,你得有才学本领。

5、丑怪俗坏

形容女人丑陋,有个现成词语,四个字差不多专说外形:黑蠢浊肥。

我在文章中率性发挥,添加了四个字,捎带说品格:丑怪俗坏。

6、帅卖怪坏

相声界,用四个字总结这门艺术的典型风格,或者说是成功者的特点,是为:帅卖怪坏。

帅气,比如侯宝林;卖劲,比如马季;怪异,不过马三立;坏呢,姜昆多少接近。

7、懒馋傻笨奸

“文革”前,有个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了反修防修口号。说是穷则变,变则修。那理论倡导越穷越革命,那么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干什么?夺取江山干什么?蒋介石领导的不是很穷所以很好吗?自相矛盾,胡说八道屁眼放炮就是了。

人们怎么就变修了呢?有人总结出一句五字真言,叫做懒馋占贪变。由懒而馋,多占贪污,结果变质。

怀疑是从民间口语脱胎。民间形容什么人一无是处,说是:懒馋傻笨奸。

8、节育环

节制生育,给妇女放环是方法之一。

村子里,有的人家为了让媳妇继续生育,确实有婆婆代为上环糊弄计生工作人员的。

四个儿子,老太太陆续上过四个环。有人逗乐子,说那是一辆奥迪。有人更逗,说再来一个,她家要开奥运会了。

9、十一留头十二嫁

计划生育、节制人口是国策,法律条文规定就是。但在宣传上,却一定要说早婚多育对身体不好。这样宣传,对老百姓没有什么说服力。

我父亲弟兄七个,我还有两个姑姑。祖母寿数八十,到死头发是黑的,牙齿一颗没掉。

我村的德元老太活了一百多岁。她生过十三个姑娘,锲而不舍,最后才生了三个儿子。她的公公等到七十岁才见到孙子,亲自背了干粮上五台山,求老和尚给孩子赐福取名。三个孙子,是我的爷爷辈,分别叫做佛保、僧保与禅保。

至于早婚,历来多有。

民间谚语说:

十一留头十二嫁,十三生个毛丫丫。

孔夫子定礼法,男子十六及冠,女子十四及笄。说的本来还是虚岁。越王勾践为报吴国之仇,十年生聚,更号令举国提前婚配,以快速增加人口、扩招兵员。

10、冬莲

冬莲,是我村那位黑脸“霉谷”的二女儿。刚出生,家里就给说上了婆家。男人比她整大二十岁。

邻村,一个卖豆腐的后生,很精干,可惜家穷,二十岁了还没有订婚。男人们在饭场议论,多表同情。计全老婆霉谷刚生了个女子冬莲,人们就拿计全老汉开玩笑:

看那后生不赖,你老婆不是刚生了个闺女?

老成些的觉得年龄差距太大,不合适。

不料计全老汉蛮认真:差的不算多;我比她妈大了二十四哩!

结果,媒人往来说合,冬莲就和那后生订了婚。后来,冬莲十四出嫁。

11、贫农爷爷地主孙

过去女子早婚,一是习俗,大家都那样;二是家穷,需要赶紧嫁女得彩礼。

男子早婚,则必须是好家境,地主富农什么的,才有那条件。穷苦人家,后生们打短工、扛长工,往往二十大几才能积攒够娶老婆的银钱。我的父辈,大伯们都比大娘们大十几二十岁。

结果,村子里富人家儿子早婚,辈数间隔短,穷人家则间隔大。同姓一家村,贫农穷小子的辈分就越来越高。过年时候,地主们都是孙子辈儿,满街都是爷爷。磕头好比鸡啄米,作揖就像摇辘轳。

12、十七十八力不全

中国哲学,不走极端。好比太极,来回旋转。民间话语也是这样,道理来回说。

提倡晚婚,老百姓偏说早婚也没有啥坏处;要论干活出力,大家其实承认小年青到底气力不曾充足。完整的民谚是这样:

十七十八力不全,

二十七八正当年,

三十七八也好汉,

四十七八就玩儿完!

过去人类寿命低,六十耳顺之年,一个甲子就是一辈子。

13、三十无儿半辈绝

传统社会,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没有儿子叫做绝户。三十岁,半辈子,还不曾得子,会很焦急。

民谚有云:三十无儿半辈绝,四十无儿一世空。

14、十八摸

同类推荐
  • 素履之往

    素履之往

    总觉得诗意和哲理之类,是零碎的、断续的、明灭的。多有两万七千行的诗剧,峰峦重叠的逻辑著作,哥德、黑格尔写完了也不言累,予一念及此已累得茫无头绪。蒙田勿事体系,尼采戟指架构体系是不诚实此二说令人莞尔。虽然,诚实亦大难,盖玩世各有玩法,唯恭,恭甚,庶几为玩家。吾从恭,澹荡追琢以至今日,否则又何必要文学。
  • 普罗旺斯的一年

    普罗旺斯的一年

    正是这本书使“普罗旺斯”成为闲适生活的代名词,一杯美酒,一把舒服的椅子,聆听质朴时光的潺潺流淌!在纽约麦迪逊大街从事广告业15年后,英国人彼得·梅尔急流勇退,于1987年移居法国普罗旺斯,难抑对当地风情民俗的喜爱,写下《普罗旺斯的一年》,随意之举却成就经典,在全球掀起一股追求质感生活的风尚。一栋农舍,一片葡萄园,一颗逃离都市的灵魂,他用雅致而幽默的文字,记下这十二个月的自在和喜悦,引领无数焦灼心灵留驻于一种叫安享时光的幸福之中。
  •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

    我为什么会研究起五四来?这的确是个需要追问的问题。虽然说,我这个人研究历史,或者说琢磨历史,没有科班出身的人那么多界限。经常在晚清和民国之间跳来跳去,东捞一把,西摸一下。如果有条件,古代史我也敢碰。像我这种野路子出来的人,没有家法,也就没有限制,也不想有限制。但是,对于五四,我却一直没有热情,相关的史料也摸过一点,但兴趣就是提不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着一个成见,认为五四跟太平天国一样,下手的人太多,大鱼早都捞没了。
  • 军事忠诚

    军事忠诚

    在军区作战部当参谋时的陟辉,无论才华、品德、形象,都堪称一流。他是我军首批国防大学联合战役硕士,在作战部跟随首长下部队,无论走到战区哪个位置,该处的兵要地志,无不能从这位年轻参谋那里得到精准回答。首长们评价,这样的硕士名副其实。那时,没有人怀疑陟辉将来会当不上将军。陟辉由参谋、处长,到作战部副部长,在领率机构工作和重大军事任务中显示了突出才能。但因为年龄、位置等原因,他没有当上作战部部长,也错失到作战部队当师、长的机会,而被任命为一个位置较偏僻的军分区的司令员。
  • 大家小书:给少男少女

    大家小书:给少男少女

    《给少男少女》中所收的文章是1944年李霁野到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任教前后为同学做的六次演讲,被誉为是“亲切坦白的教育”,围绕读书与生活,爱的艺术,大自然的乐趣等话题娓娓道来,对年轻人的身心教育有独到的见解,开启心智,启发智慧,并对生活自然抱有温暖热爱之心,作者知识渊博,人生体验丰富,思路流畅活泼,对青少年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热门推荐
  • 当世武者

    当世武者

    有这样一群人,为守卫炎夏大地而存在两千余年,两千年里他们不断壮大,又逐渐衰落,时至今日,辉煌早已不复从前,但他们依然不忘初衷,誓死守卫炎夏。
  • 心贞

    心贞

    平平淡淡的生活没什么不好的,可这世道又如何生活?
  • 我将带头召唤

    我将带头召唤

    战士的无双勇武,法师的暴力输出,坦克的坚韧不摧、射手的百发百中,刺客的机会主义,辅助的可靠后援……这些强悍的能力陈流都没有,不过他却得到了拥有这一切召唤英雄而孱弱的召唤师职业,也无法阻挡陈流通向巅峰的脚步
  • 遗忘的一夏

    遗忘的一夏

    一个冬天的寒冷需要春天带来的温存,一段忘却的时光却连着一个饱含盛果的秋天。
  • 世界最具推理性的侦破故事(三)

    世界最具推理性的侦破故事(三)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快穿之男主总在作死的边缘试探

    快穿之男主总在作死的边缘试探

    离奇死亡后,苏玟被选中成了逆转计划的体验者,被迫穿梭各个世界,替那些被剧情所困的女主扭转剧情……
  • 带来好运的210贴小秘方

    带来好运的210贴小秘方

    一个人有没有办事能力决定这个人在社会上立事和处世的成败。办事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大凡能办事和会办事的人都能在事业上行得通,在工作上站得住,在社会上吃得开。一个人如果得到了“能办事”和“会办事”的评价,那就说明这个人已经为社会所承认和所欣赏,其人生和事业的夭室也就逐渐露出了绮丽的曙光。
  • 御风大帝

    御风大帝

    携带着瓦洛兰之心的亚索来到华夏土地上,开启修仙的机会。想要去拯救自己的世界,就必须要找寻其他的瓦洛兰之心碎片以及世界之心。每找到一块碎片便可开启内部的英雄雕像,获得英雄的技能。你见过会媚狐之吻的亚索么?你见过开启高原血统的亚索么?你见过会呼风唤雨,并且化身为龙的亚索么?你见过坐上天帝之位,号令天下的亚索么?谁主沉浮?一切尽在《御风大帝》,带你装逼带你飞!
  • 如果再相见

    如果再相见

    原本从小与父母分别却拥有艺术天赋的童可菲意外进入了紫尚国际学院,接二连三的友情让她措手不及,她还来不及享受友情的欢乐便发现自己已经被卷入了一个家族乱战之中,自己的室友竟然是哥哥童恩瑞曾经的暗恋对象。友情,情亲让她陷入迷茫,她是否可以回到当初那个天真烂漫的自己呢?我们拭目以待。
  • 破风之突破自我

    破风之突破自我

    “为了什么?”韩铠意识模糊时心里总是响起这种声音,这个问题在他刚刚步入自行车【破风】时,便在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