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07400000002

第2章 社会人际心理

现代人,你该怎样人际交往

那次,我应邀在一个关于心理咨询的电视节目上做嘉宾。主持人问:现代青年咨询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我据实相告:心理咨询中,年轻朋友的一个热门话题是人际交往,可以说人际交往给年轻人的生活带来困惑多多。

是的,人际生活是人们现代生活的重头戏。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人际交往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只有调整自己,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作为现代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该怎样走出人际交往的困惑?针对心理咨询实际情况,如下几个原则,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很有帮助。

要感情也要实惠——双重原则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过来人们在交往中更愿意谈人情,而忌讳谈功利。常常有年轻人为功利问题感到苦恼。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多层次的,粗略地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层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另一层是以功利定向的人际交往,也就是为某种功利目的进行的人际交往。现实中这两种情况又多是交织一起的。有时候,即使是功利目的的交往,也会使人彼此产生某种评价,某种感受,引发感情上的反应;有时候,虽是情感领域的交往,也会带来彼此物质利益上的互相帮助和支持。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动机,就在于希望能从交往对象那里获得自己需要的满足。在人的需要中除了精神需要,还有物质需要。人是有功利得失概念的,谁都多少会想到功利。

因此,交往中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但是,也不可因对方的功利目的而把别人想得太坏,甚至切断与对方的联系。应该既重感情也讲实惠,从各个不同层次上保持与周围的人的关系,不能只用理想主义的纯情感定向的方式去交往。

给别人爱你的理由——主动原则

许多年轻的朋友常常抱怨别人缺乏爱心。那次,一位心理求询的年轻朋友在来信的最后对我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我相信您也会拿出爱心及早给我回信……”且不说作为心理咨询师该怎样表达爱心,就一般的人际交往说,如果习惯先要求别人就是陷入一个误区了。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是互动的,是对应的。我们在交往中总是期待别人承认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你要别人爱你,你就得给别人以理由。我们周围的人都是普通人,没有圣贤。人家为什么要喜欢你?为什么要做你的好朋友?不给人家一个理由是不行的。为什么先要别人接纳自己,而不是自己先去接纳别人?为什么要求别人先给予,而自己不先付出?人可以要求自己先付出,但不能这样要求别人。你说是不是?

坚持主动原则,给别人爱你的理由,就是你先要爱别人。无论是情感定向的交往,还是功利定向的交往,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和延续,都该先从自己开始。当你成为别人的朋友时,你也就拥有了好朋友。你肯播洒爱的种子,才能有爱的收获。

别让人家抱定时炸弹——真诚原则

不论是情感定向的交往,还是功利定向的交往,都需要真诚。现代人际交往中越是坦率承认功利定向上的交往,越需要真诚。真诚是跨时代跨国度的一条永恒的交往原则,只是在现代交往中这一点更为突出了。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表明,真诚是每个人所期待的交往方式。人都有安全的需要。出于这种需要,人们都希望自己周围的环境是可以把握的。黑夜为什么往往害怕?就是因为我们对环境不能把握。同样,人们对自己的交往对象也希望是能够把握的。而你如果不真诚,就让人感到没法把握你,就提心吊胆。打个比方,谁愿意怀里抱个定时炸弹睡觉?人家把握不了你,只能像躲避炸弹一样躲避你。

真诚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转瞬即逝的。有的青年朋友在咨询中说:“我对别人很真诚,可我怎么常常感到被欺骗?”其实,更可能是自己对别人没有真诚或真诚不够。至于假装真诚,更会让别人看成是一颗最危险的定时炸弹。挚友交往的最高境界是利他的。你如此真诚了,还愁没有朋友和你交往?

花香淡淡情味更长——距离原则

不少年轻人和朋友交往喜欢形影不离,结果不仅可能不利于扩大交往范围,而且双方都会感到不舒服。一些年轻的朋友常常在咨询中诉说这种苦恼。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人们在交往中都需要一定的人际空间,有人形象地称之为“人际气泡”。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需要一个独享的心理空间,需要一定的心理自由度。失去心理自由度,人际气泡会受到拥挤。于是,不舒服产生了。

因此,人际交往中既需要拉近心理距离又需要拉开心理距离。也许,你对拉近心理距离有足够的准备,对拉开心理距离缺乏应有的认识,怕距离太远了不利于交往。其实,明智地选择是:保持距离。你别怕因此而中断友谊,自然的法则是淡淡的花香情味更长久。

路靠自己走——自立原则

保持距离,就不能靠在朋友身上走路了,你就必须得自立。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立世的支持网络。但如果迷失了自己,也就全无意义。传统上,我们这个民族缺乏个体独立性,在人际交往上有较多的人际依赖。比如,我们到一个地方找工作,下车不是先安顿好自己,而是先去找朋友,请朋友帮助解决住处和工作。好象朋友理应承担这份责任。如果朋友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就被看成无情无义。有些青年朋友更是从学习到生活,习惯于依赖朋友的帮助。

一个好汉三个帮。不错的,但提供帮助是人家的事,你不能这样企望。现代社会,大家都很忙,都有自己的事情做。应该交往不减自立。因为人生路到底要靠自己走。对不对?所以,在你与人交往时,应该摈弃对他人的依赖,自立自强。正所谓“吃自己的饭,淌自己的汗,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好汉。”

人际困扰,有果必有因

“马老师,您叫我小崔好了。有件事给我的心理压力很大,请您帮助。”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小崔刚刚落座,便开门见山。

从他的坦诚和文雅中,我看出他的领悟能力。实话说,遇到这样的求询者,我常常感到信心倍增。因为求询者的领悟能力将制约着心理咨询的成效。于是,我也直奔主题:“请具体谈谈,是什么事情给自己造成了压力?”

“情况是这样的。”小崔回忆道,“我现在在一个乡当乡长。我感到在许多事上人家和我过不去,特别是我们现任的书记,我感觉常常是故意地为难我。”

当事人的感觉常常并不准确,于是,我说:“请谈谈具体的实例,比如……”

“比如有这样的一件事。那时,我刚刚从分管文化工作的副乡长提拔为乡长不久,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给我们单位一个去外地考察的名额,按考察工作的内容本该分管这方面的工作的副乡长去。但是当时这位副乡长因事不能前往。我想,一来我现在是乡长,二来我过去就是负责这方面工作的副乡长,于是,我准备去参加这次考察。但是,和书记交流意见时,他却明确表态不同意让我去。按理我是合适的人选,而且我又提出了请求,他却偏偏不同意,这不分明是和我过不去吗?当时,我很是不满,很是恼火,但我还是忍住了。静下来想想闹成矛盾从哪方面说都不好,结果我什么也没说,还是派另一位副乡长前去考察了事。可是,我心里很不痛快,这明明是平白无故地受气嘛!唉,真是为人莫做官。”

“未必是平白无故地受气。”我表示了理解之后说,“按照因果律,没有无因之果,有果必有因。这是事物的自然法则。”

“对,您说的对。”经我的提示,小崔回想起了一段往事,“我和这位书记原来都在另外的同一个乡工作。那时他任副乡长,我从文化部门刚刚调到乡里担任一个部门的主任。初来乍到许多事摸不着头脑。转眼就是年底,另一位副乡长说,按照不成文的惯例,各部门的活动资金应该拿出一些给乡里的主要领导表示一下‘意思’。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按照他的意思拿出了几百元。事后那位副乡长说分给了主要领导。我不知就里当时就这么过去了。可事后才知道,后来任书记的这位副乡长没有得到这个‘意思’。他和别人表示过不满,并且放出风来说,要让我为此尝到苦头。我几次想作解释都错过了机会。不久我调到了现在的乡,也就把这件事放下了。偏巧的是两年后他也调来这个乡任了书记。如果说有果必有因,我想这个‘因’可能就在此了。”

“这样想,很好。”我表示同意他的分析,“我们姑且不论官场上许多难以说清的是是非非,心理咨询师也不是道德家,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化解心理压力。你能这样想,至少可以使自己不再感到是平白无故地受气,这样可以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一些。是吗?”

“是,这样想来,自己也不再那么委屈了。”小崔的心中有了平和。

“不仅如此。”我话锋一转,“如果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想,你还会有新的体验。假如站在对方角度你又会怎样想?”

“我会想:肯定是有意而为,是厚此薄彼,显然是眼里没有我这个副乡长,这样的人肯定心术不正……”

“好,人同此心。”我肯定说,人家也会这样想。因为人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人都存在自我中心意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意思是指一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皮亚杰认为,人在儿童时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以为处在不同视角的别人所看到的东西与自己看到的一样,自己的做法总是对的。应该说,与儿童最初的毫无自我意识甚至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相比,他们形成“自我中心”意识是一个进步。因为他们到底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了。但是“自我中心”倾向并不简单地随个体的成长自行消失,即使在成人身上,也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在成人身上的“自我中心”倾向使人不能清醒地认识客观事物,妨碍着人们的理智,妨碍着人们的感情交流,妨碍着人们相互真正意义的理解。这才是出现人际障碍的心理学原因。你们这个人际障碍的关键就是缺乏心理换位和信息沟通。由于缺乏沟通,特别是直接沟通,常常会有这样那样的误解产生。彼此在没有直接沟通的情况下仅凭自我中心来分析判断,再加上难免有另外的一些不真实的信息来干扰,比如难免有人从中说三道四,于是,形成了现在的人际障碍。

“那么,怎样化解呢?”小崔照样地坦诚。

我也坦言我的建议:“一是学会心理换位。刚才,当你进行了心理换位之后,你的心态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不是吗?二是增进心理沟通。心理沟通,最好直接进行。当然,就此事是否还需要沟通,何时沟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但是,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增进人际的直接沟通,肯定是减少或消除人际障碍的最好渠道。”

“心理换位,心理沟通,对,您说的对……”小崔自言自语地重复着,分手的时候,已是满脸的笑容。

让友谊和功利“和平共处”

在外地的一个研讨会期间,我接待了一位女士的来访,知道了她的故事:

以前,我一直相信人与人之间之间,存在着真正的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情。但是,最近我不这么认为了,我觉得这只不过是我这个不懂世故的蠢人幼稚的幻想而已。相交了二十几年的朋友,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居然不肯伸出手来。

我和这个朋友是中学同学,上学时关系就不错。后来各自参加工作了,虽然来往少了,但还时常有联系。再后来,我们又相约一起上了“业大”。又四年同学,我们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后来,他们的夫妻关系发生了危机。为了离婚,她什么都没要,给自己来了个扫地出门。因为闹离婚跟父母的关系也很僵。一时她竟无处可去。我觉得既然是朋友,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该鼎力相助。我说服了丈夫,让她住到我家。其实,我家当时住处并不宽余,又有小孩,的确是不大方便的。后来,她在感情上又连续遭受了一些挫折,我都尽力给她以帮助。我这样做的时候,觉得是尽朋友之情。我想,如果我遇上了困难,她也会这么对我。

想不到这不过是我以己度人。近几年,我的这位朋友经商发了财,买了房子买了汽车,有了一份不小的产业,也去过几个发达国家,本事、见识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看到她的成功,我是很为她高兴的。尽管这几年她因为忙她的事情,我们见面并不多,但是常有电话联系,她也曾把从国外带来的一些小礼物送给我。在我心中是一直保持着我们过去的友谊的。去年,我儿子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我们打算让他到国外上大学。我就托我的这位朋友帮忙打听这件事。她答应了。过了些日子,我打电话问她有没有头绪。她说她找的那个人还没有给她回音,让我再等等。我就等着。又隔些日子,我又给她打电话,没有找到她,公司的人说她出门了。到了春节,按以往的习惯,春节我们总要见见面的。可这次直到大年初三,我才打通了她家的电话。她说,这一阵子她忙晕了,因为货物出了点问题,还没有解决,所以马上还要出门,今年春节就不能见面了。至于那件事她正在联系,有难度,详细情况等见了面再说。就这样我一直等,结果等到的却是她不辞而别带着自己的儿子去了国外的消息。

这件事给我的震动和打击太大了。我感到自己被愚弄了,可是,又想不出她有什么理由不能对我说实话。这么多年,我还真没求她办过什么事,这是第一次,也不过是让她帮我打听打听。我真的很难过,为我的朋友这样对我,也为我们二十几年的友谊的结束。难道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的友谊真的找不到了吗?

面对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思索?

人际心理学告诉我们,互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社会提倡奉献和利他精神。但是,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人际交往境界,我们不能以此要求社会的大多数公民。人为什么要与人交往?尽管具体的交往动机各不相同,但最基本的动机就是为了从交往对象那里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人际交往中的互惠互利,是合乎我们社会的道德规范的。

所谓互利原则,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情况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还有,这一方满足的是物质上的需求,那一方满足的则可能是精神上的需求。前面说过,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动机,就在于希望能从交往对象那里得到自己需求的满足。这种满足,既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所以,按照人际交往的互利原则,我们实际上采取的策略是:既要感情,也要功利。

不管是感情还是功利,既然人际交往是互利的,是为了满足双方各自的需求,那么人际交往的延续就有一个必要的条件:交往的双方的需求和需求的满足必须是保持平衡的。否则,人际交往就会中断。也就是说,人际交往的发展,要在双方需求平衡利益均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现在,我们再看这位女士的故事就不难理解了。

她和朋友之间实际也是遵循既要情义也要功利的交往策略的。二十几年的朋友,彼此有情义在,这位女士也的确是很重情义的,这自不必说。但同时也有功利在。当年,女士帮助朋友的功利意义是显见的。现在,女士请朋友帮忙也是有明确的功利目的的。就是说事实上决非单是一个感情的事,决非如女士说的“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情”。女士抱怨“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居然不肯伸出手来”,不正是“功利色彩”吗?此其一。

女士和朋友的交往中,也是遵循互利原则的,也是互相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当年,女士克服困难帮助朋友度过难关,在满足对方实际生活方面需要的同时,其实也满足了自己的精神需要——就是女士自己说的“尽朋友之情”,这是一种自我完善的道德感的满足。这确实是高层次的交往动机,但说到底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种需要。在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奉献也是为了追求一种自我道德的满足。况且女士并不是只是奉献,也期望着一种对等的回报。不然,何谈“被愚弄”?此其二。

既然女士与朋友的的交往也是互利的,也是既要感情又要功利的,那么,也就离不开需求平衡利益均等这一必要条件。女士当年帮助了朋友,从女士方面说,对朋友后来的不辞而别有所抱怨是有道理的,因为不符合需求平衡利益均等。从朋友方面说,应该说也没忘这番情义。她出国归来总要买些礼物送给这位女士正说明这一点。还可以这样推测,朋友如果没有后来的去了国外,也许还会有其它方式的回报,她也知道还没有达到需求平衡利益均等。但是,当女士向朋友提出帮忙让孩子出国学习的时候,尽管女士可能仅仅是请朋友打听打听,这种对回报的要求也许并不是钱,但是,在经商的朋友眼里,未必不是钱,因为她曾经受过女士的实际的恩惠,绝不单单是感情,而且现在她有钱。再说,她清楚出国的事一旦定下来,那是需要一大笔钱的。也确实难保女士不向她借。当她意识到对方有可能用她的钱而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的时候,她便会以需求平衡利益均等的模式来进行价值评判了。她就可能认为不值得做如此大的付出。再进一步说,或者她也许对女士有更不好的揣测。于是,她感觉到的是不平衡,不均等。于是,她只好拖着不见对方,直到不辞而别。此其三。

再说,朋友所以那样做,也许还另有难言的隐情或十分巧合的情况。此其四。

生活中常常有人抱怨朋友没有友情,其实,说直了往往是自己的某种需要没有获得满足,而这种需要又往往是非常功利的。

所以,我们不必一味追求所谓的“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情”,也不必轻率地抱怨别人没有“友情”,“感到自己被愚弄”,我们只需要坦率地承认:

——互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

——既要感情又要功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常规策略;

——需求平衡利益均等,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必要条件。

当然,圣人除外。问题就在于我们多是凡人。就是做圣人,也该是自己先做圣人,而不该指望别人先做圣人。所以,当朋友之间的交往出现障碍时,我们还是先看看自己在人际交往上哪里出了毛病才是。你说呢?

拨响你的心弦,才会有知音

又是一个周六晚,我的心理咨询专线照常开通。一个年轻的小伙儿讲述着他的故事和困惑:

我今年24岁,毕业后刚刚参加工作。我是个性格内向的人,生活中习惯封闭自己,不愿意在别人面前坦露自己。因而,在交际方面特别不行,工作中也给我带来不良影响,别人也有些议论。弄得我与人交往,特别是陌生人、领导或年轻的女性交往,总是说话紧张,很不自然……我看过一本书,我好像是得了社交恐怖症。您说我该怎么办?

“你现在和我通话感觉怎么样?紧张吗?”我试图让他体验到他的交流很正常。

“这是我第一次拨打心理咨询电话,也有些紧张……”

“在我听来挺好的,即使有点紧张也很正常啊。马老师感觉你根本不是什么社交恐怖症。20多岁的年轻人,刚刚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不自然一点也不奇怪。其实,别的年轻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有过和你一样的感觉。只是人们彼此看到的多是别人的外在的东西,内心的东西彼此不了解。于是,人就常常以为是自己出了问题。”我用了一些具体事例说明了上面的看法,而后明确告诉他,“你的问题关键就是一个自我封闭人格特征。”

小伙子表示理解,不再为社交恐怖症担忧,转而又问:“我也知道封闭自己不好,封闭给我带来了很多痛苦,从上大学直到现在,我几乎没有交心的朋友。都说要开放自己,我也希望有彼此能够敞开的朋友。那次,在外地上学时我遇到了一个朋友,我们谈话敞开的比较多,我谈到了从来没和人谈过的一些心事。当时感觉挺好。可是,过后,我总有一种被他看穿了的感觉,见到他就有些紧张,后来就不再交往了。您说,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需要开放自己?应该开放到什么程度?”

“你尝到了自我封闭的滋味不好受,你想改变自己,尝试开放自己,这很好啊!”我表示赞许。而后分析说: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人把生活分为能被别人知道的公开的生活和不能被别人知道的隐藏的生活两部分,用形象的说法就是“前台生活”和“后台生活”。心理学家勒温则把人际交往生活分为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他用两个同心圆来表示,外圆表示外部空间,是和一般人交往的领域,相当于“前合生活”;内圆表示内部空间,是和个别人交往的领域,相当于“后台生活”。不错,在和一般人交往的领域人们很容易“演戏”,不愿拉开帷幕开放自己的“后台”。但,在和个别人交往的领域,人们则会自然地适度地开放自己的“后台”。就是说,不同的人际交往领域,有不同的交往模式。

勒温还发现,人的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大小也因人而异。属于自我开放型的人,相对来讲内部空间小,隐藏的东西少,后台生活较多地或较容易向他人开放;属于自我封闭型的人,相对来说内部空间大,隐藏的东西多,后台生活较少或较难向他人开放。这又说明,不同个性的人又有各自不同的交往模式。

看来,你过来在生活中就扮演了一个自我封闭型的人。自我封闭型的人对别人开放的少一些,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个自我封闭型的人,在和个别人交往的领域即内部空间,也运用在和一般人交往的领域即外部空间的交往模式,就走进了自我封闭过度的交往误区。你现在的痛苦的根源正在于此。

你不用担心开放了自己,别人会“看穿了”你。别人对你有所了解,就容易产生一种亲近感,就愿意与你有较深的交往。这无疑是你渴望的一份幸福。反之,你一点也不让别人了解你,别人对你一点把握也没有,你就像一个深深地黑洞让人难测。你说,谁还敢去靠近半步?生活是个大舞台,但生活又不该是演戏,因为人际之间如果仅仅是演员和观众,如果彼此只看到各自的“前台”,那生活就真是苦海无边了。在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中,你与那么多人要进行交往,如果从来没有或很少有人对你开放他的“后台”,你也从来没有或很少对别人开放自己的“后台”,那这种不幸真是苦不堪言的。正是这种不堪的痛苦让你拨通了今天的电话。你看是吗?

“您说的太透彻了!”年轻人深有领悟地说,“可是,您说怎样可以找到自己可以交心的朋友呢?”

“人际交往有自身的规律,一是人际交往是互动的,二是人际交往是主动的。”我说,“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拨响自己心中的琴弦,你才能有知音。你希望有交心的朋友,你就先向别人开放自己的生活后台。自然,开放自己,要有合适的对象和场合。这无需多说。想强调一下的是,就具体的对象和场合而言,开放自己不应仅是‘是否’的选择,还有个‘深浅’的选择。由于互动规律,这种开放的深浅程度几乎是可以自行调节的,就是说你会很自然地调节与不同的朋友的不同的开放程度。由于人际交往是互动的,你对别人开放了自己,对方也会对你开放自己,这样,你就会发现有更多的知心朋友。”

“可是,由于习惯,我与别人交往总是有点怕,就更难说成为知心朋友?”

“这很简单,人的性格的改变不是单靠想像,重要的是行动,一个小小的行动常常就会改变了人生。马老师的建议是:命令自己,每天面带微笑地对人多说一句话。由此,你就会一步步地走过人际交往障碍,开放了自己,就迎来了你的真心朋友。”说道这里,我顿了顿说:“就这么简单,怎么样,小伙子,你有勇气去做吗?”

“谢谢您,我一定这样去做!”

从有力的话语中,我听出了他不再困惑。

人际交往,学会“主动出击”

心理咨询中,常有些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人说人际交往中应该主动,究竟应该不应该主动交往?当然应该。不错的,人际交往,虽然往往是互动的,但初始阶段,的确双方总有一方“主动出击”,首先表示了交往的意向。比如,这一方首先对他人表现出感兴趣、主动打招呼、主动与他人说话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有些人却常常因个性等原因不习惯或不好意思去做,因没有注意或没有意识到而没有这样去去做,结果错失了许多可能是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交往机会。可见,具有主动与人交往的意识,掌握主动与人交往的技巧,学会适当地主动出击,很大程度上说,会帮助我们获得一个好人缘。因为人们一般都喜欢积极主动而又热情的人。

我们应该怎样“主动出击”呢?

一是学会对人微笑。微笑是使用率极高的一种面部表情。当有人前来探访,我们对他微笑,表示“欢迎”;当我们不小心碰撞了他人,我们对他微笑,表示“对不起”;当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对他微笑,表示“谢谢”;当别人向我们叙述他对某事的看法和做法时我们对他微笑,表示“赞同”和“肯定”;当别人接受某项任务时,我们对他微笑表示“信任”和“鼓励”。可见,微笑之中隐含着对他人的尊重和接纳。在社会交往中,主动对他人微笑,表达了你对他人友好的态度,传递出你对他人接纳的信息。如同照镜子,人际交往中微笑最容易得到回报。正因此,微笑是人际交往的第一张“通行证”。所以,应该让我们的脸上及时地展露笑容。

二是注视对方眼睛。注视对方的眼睛,与对方的目光接触,在人际交往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在你选择交往对象的时候,这直接表示你对对方的注意,表达了你愿意与对方交往的愿望和诚意。其次,在人际交往的语言沟通中,这表明了你对对方的尊重和对对方所叙述内容的兴趣。但是,注视对方的眼睛并不等于死死盯住对方,需要注意分寸。心理学研究发现,目光接触的次数和保持时间的长短,受交往双方接纳水平高低的影响。以目光接触的次数和每一次保持的时间为指标,可以很好地判断沟通者之间关系密切的程度。接触的次数越多,每一次保持的时间越长,意味着彼此的接纳性越高。现实中,热恋的情人间可以保持经常的长时间的目光接触,并从中感受到愉悦,而对于陌生人,你只能保持一个短暂的目光接触。如果这时你试图捕捉别人的目光并试图长时间凝视,则意味着对别人的侵犯,会让别人感到极不舒服,甚至反感。

三是有意求助他人。据说,美国前总统福兰克林与宾夕法尼亚州立法部门某议员,曾经发生政治对抗和敌视态度,富兰克林就是通过向对方借阅一本十分珍贵的书籍,而缓和双方的紧张关系,并且最后结交为好朋友。现实中也常有这样的情况:女青年通过求助男青年搬运重物,男青年求助女青年缝扣子表达爱慕之情的事例。由此说,在自己有难处的时候向别人求援,请别人帮忙,这看起来似乎是把自己摆在被动位置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行为。但是,在人际交往中,有意求助他人不失为一种主动与人交往的策略和技巧。求助他人本身表达了你对他人的知识、能力和品性的肯定和承认,而他人对你的帮助本身又隐含着对你给予他的承认的回报,这样在双方心灵中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四是增强自身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不能主动交往的主要原因是对自己缺乏信心,生怕自己贸然与别人打招呼时,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应答,甚至遭到别人的白眼,被别人瞧不起,使自己陷入窘迫的境地。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都有交往的需要,只要你主动与他人交往,一般都能得到相应的回应,即使偶尔遭到拒绝,对方也会找一个恰当的理由。因此,交往中要树立自信,你就会适时地“主动出击”。

依赖的女孩,路要靠自己走

敬爱的马老师:

您好!看了您不少心理咨询文章,知道我找到了救星。我是个23岁的女孩,在一家企业打工。现在,我身边没有一个朋友,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人际交往处于无人理睬的境地。我如孤魂野鬼,每天独往独来。单位里一百多人,见面如同不认识一般,男同事根本不主动与我说一句话,见了别的女孩却是满面春风。同龄的女孩见了面也仅是一笑,就各自走开。每当看到单位里别的女孩好的形影不离,或与男友相偎相依,我心里羡慕极了。真想加入她们。我曾经做过努力,主动与她们出去玩。可如果是两个伴,她们就会说说笑笑走在前面不等我,如果是一个伴,就扳着脸一句话也不说,我努力找话题也无济于事。一次,我实在寂寞,就去找一个同事说说话,可我到她屋里,她到屋外,我到屋外,她又到屋里,不愿意搭理我。

其实,我并不是丑陋无比,劣迹斑斑,别人无一不说我特老实,胆小懦弱,规规矩矩。我只是与人交往总是希望有个朋友陪伴,与人说话时生怕别人不高兴,总是讨好别人。可越是这样越是没有转机。

我曾经有过强迫症,现在好了,可是我的人际关系仍在恶化。我认为是因为我的工作低下,别人看不起我才疏远我。我知道我这个状态不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给人炒了。我现在总是在屋子里看书,准备提高自己,可我还是感到空虚。说实在的,不能怪同事们不好,我刚来的时候,还能与他们说说话,可相处时间越长越没人理我,弄得我很无助。马老师您能给我指一条路,摆脱困境吗?

万分苦恼的人 恬静

恬静姑娘:

你好!马老师很理解你的苦恼。但是,马老师感觉,你的苦恼都是由于你自己把自己当成孤魂野鬼,大家未必这样看你,正如你所说,不能怪同事们对你不好。就是说,你的人际关系本来没有多大问题,只是由于你的自我感觉给你造成了错觉或误解。比如,面对你不苟言笑的样子,男同事不敢与你主动说话不是很正常吗?比如,一个大单位平时大家见面,没有说话或相视一笑不是也很正常吗?比如,几个人结伴而行怎好走成一排,有前有后不是也很正常吗?也许,还有许多原本正常的情况,都因为你的错觉或误解而在你的眼里变了样,让你感到痛苦。你所以如此的心理根源是什么?是你过重的人际依赖心理。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活的确需要朋友。但是,如果我们缺乏独立性和自立性,在人际交往上喜欢靠在别人肩上,人家就受不了。于是你感到了人际关系不好,于是你痛苦万分了。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你有那么重的人际依赖心理?

一是你的依赖性人格特征。你似乎习惯于靠在别人肩上心理才踏实,缺乏自立精神。一是你对自己缺乏自信。其实并不一定是别人瞧不起你,而是你自己认为自己的工作低下首先瞧不起自己。一是你的人际气泡较小。人们在交往中都需要一定的人际空间,有人形象地称之为“人际气泡”。你的人际气泡可能比别人要小,所以你总是想贴别人那么近,因此有较多的人际依赖。一是你的青春性心理。你正值青春年华,很渴望异性的关注关爱,这也加重了你的人际依赖心理。一个是职业压力。由于担心丢掉饭碗的职业压力,人也容易有较多的人际依赖心理。正是由于较重的人际依赖心理,本来正常的人际关系也让你感觉是掉进了痛苦深渊。

你的救星只有你自己。现在你的自救之路在哪里?

一是认清交友意义。交友是为了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不是为了交友而交友。就是说,交友是为了生活,并非生活为了交友。再说的明白点,人活着不是为了交友,交友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二是培养自立精神。不错,一个好汉三个帮,但帮不帮是人家的事,你不能这样企望。交友还要不丢自立,交友不能靠在朋友身上。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立世的支持网络。但如果迷失了自己,交往也就全无意义。反过来想想,别人总是靠在你身上生活,你也受不了啊!人生路到底要靠自己走。对不对?

三是保持心理距离。朋友不是掰不开扯不断的形影不离。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都需要一个独享的心理空间,需要一定的心理自由度。失去心理自由度,人际气泡会受到拥挤,于是,不舒服就产生了。适当保持距离彼此会多一份自在。自然的法则是淡淡的花香情味更长久。

四是帮助别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肯袖手旁观吗?肯定不会。那么好,别人到时候也会帮你一把的。这就是朋友。

五是接纳自己。接纳自己就是爱自己,就是无条件地无批判地接受自己的现状。比如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对自己现在的心态,都应该坦然接纳。你看那么多清洁工都抬头做人笑对生活,那就是因为他们瞧得起自己,他们接纳自己,他们爱自己。面对这样的人,你能瞧不起他们?所以,只要你接纳自己喜欢自己,你就会感到,即使依然孤独也是一道人生风景,何况你由于喜欢自己而挂在脸上的微笑,还会让人越来越接纳你喜欢你。当然,也就有男友走进你的生活了。

至于会不会被炒,怕也没有用。只要你接纳自己,只要你进行了如上的心理调适,人总能开创属于自己的生活之路。你说是吗?

心理咨询师 马志国

潜意识:水面下的“冰山”

黄色笑话的背后

搞笑,是人的天性,搞黄色笑话,也是生活的一个插曲,偶尔说之,偶尔听之,人之常情,事之常理。正因此,曹先生颇有人缘。他最会搞笑,而且长于搞黄色笑话。不单在同性同胞面前,曹先生的黄色笑话讲起来淋漓尽致,就是在异性同胞面前,曹先生的黄色笑话也会讲的人前仰后合。作为听者,都是现代人,又都是过来人,说说笑笑,还能化解生活压力,倒也常常掌声鼓励。

不过,时间一长,大家便不觉新鲜,似乎不再买账。然而,曹先生还是乐此不疲,照样搞笑。于是,有了议论纷纷:这个曹先生,真是奇怪!说来也是奇怪,曹先生为人旷达,而且满腹经纶,论人品才学没得可说,两性之间也绝无丝毫不轨,可让人莫名其妙的是,他为什么乐于此道,黄色笑话不绝于口?

黄色笑话背后的心理动因,往往是为了满足性心理需求。人的性需要有很丰富的内容,既有生理上的,更有心理上的。性的心理需要不能通过常态的途径获得常规的满足,便会以变相的方式来获得满足。黄色笑话,是被公众认可的一种生活现象,于是,也就成了变相获得性心理满足的一种方式。这,作为黄色笑话的心理渊源几乎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如此说来,曹先生之所以乐于此道,也是因为性心理的不满足了?正是。原来,曹先生在一次车祸中丧失了性功能。正人君子,怎忍心让妻子受苦?于是,主动提出离异,自己独身一人,潜心学问。但是,一个人的性生理功能丧失了,其性的心理需要并不因此而消失,它会悄悄地潜伏起来,转入到人的潜意识之中。正人君子,也难逃这样的自然法则。于是,黄色笑话,便为曹先生所津津乐道了。不过,这并不有损曹先生的正人君子的形象,因为其心理动因是潜意识的。

如此话多为哪般

王先生学问精深,著述颇丰,威望颇高,很受敬重。可是,王先生应邀出席一个团队活动,几天的活动中给大家一个共同的感觉:王先生年近花甲,却不见一点老者的深沉。怎见得?你看,旅途中,王先生在汽车内滔滔不绝,讲述着自己的著述研究,用餐时,王先生在餐桌上侃侃而谈,追述着自己的生平故事,晚饭后,王先生在寝室里口若悬河,展览着自己的爱情、婚姻、家庭……

于是,短暂的团队活动后大家对王先生的故事了如指掌;于是,大家有了同感:王先生的话太多了,太过了;于是,就有了众说纷纭:王先生太幼稚了,与其年龄很不相称;王先生太新潮了,什么个人隐私都公开展览;王先生太炫耀了,表现自己居然到了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的程度……

然而,这实在是有点冤枉了王先生。王先生所以如此话多,完全是因为他的人际交往的需要长期陷于饥渴状态所至。王先生自从婚变之后,经历了漫长的单身生活的历程,而且,王先生闭门学问的书斋生活,又加剧了人际交往需要的不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几乎和饮食男女的需要一样,是人的天性,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且是一种最基本的精神需要,是其它所有精神需要获得满足的心理前提。不错,人际交往有多种方式,独坐家中一样与人交往,比如阅读,写作,上网,等等。但是,这样的人际交往并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就时间而言人际交往的9%以书面写作方式进行,16%以阅读方式进行,其余75%则以口头方式进行。这种时间比例虽然不是绝对的,却也告诉我们,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形式是面对面的口语交流,这是其它交往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如果口语交流长期得不到满足,人的心理就会陷于一种需要的饥渴状态,产生迫切的人际交流的愿望,就会导致人际交流的异常行为。这正是感到孤独寂寞的人,竭力找人交流倾诉以致让人烦的原因。王先生如此话多的心理根源也在于此。也许,在王先生看来,自己并不感到孤独,甚至还有几分甘于寂寞的自诩。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种需要交流的饥渴状态是潜在的,就是说,人际交流的需要对人行为的动力,往往也体现为一种潜意识活动。

心灵的启迪

世间最难读懂的书是什么?是我们自己的心灵。人的心灵如同一座冰山。我们平时看到的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很小的部分,在心理学上叫做“意识”。这里已经是一个难走的迷宫。而冰山还有潜藏在水面以下更大的部分,在心理学上叫做“潜意识”,这里有我们难以觉察的大量潜在的心灵活动。正是潜意识的纷繁复杂和神秘玄妙的活动,成为我们许多许多行为背后难以觉察的心理动因。对此,上面的故事给我们做了具体的诠释。

不错的,我们需要对人的言行进行思想动机的分析和道德规范的评判。但上面的故事启迪我们,如果仅仅如此,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人们的许多似乎令人困惑不解的言行,往往只能在潜意识中才能探寻到真实的心理渊源。如果我们把透视心灵的视角也能指向潜意识,关注潜藏在水面下的“冰山”,肯定会帮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善待自我,让心灵的冰山免于或少一些在生活的海洋中触礁,也肯定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善待他人,对他人的心灵免于或少一些动辄简单盲目地高扬挞伐之鞭。

受骗女孩,让学费不白交

这是一个女孩讲述的真实的生活故事。你听:

我是中专毕业刚刚走上社会的女孩,22岁,应聘在一家企业上班。这几天我心情很低落,总感觉世界上没有一个可信的人。

事情是这样的。前天晚上8点左右,我回厂的途中,忽然两个青年叫住我,问我知道某某电脑公司不,他们说是北京人,是学校刚刚放暑假,来到了这里玩,然后准备去杭州。一个胖个子说他父亲是那家电脑公司的老总。刚才他喝酒喝多了,行李让别人搬走了,里面有他爸给的一万元支票。他们无路可走了,手机没电了,向我借IC卡给家里打个电话回家。打完电话我要走,他们围着我说要报答我,交个朋友。我想多交几个朋友也无所谓,反正不用花钱。我们就交换了姓名、地址和手机号码。看他们相貌堂堂却眼里噙着泪水,说话带着哭腔,不知怎么回事我产生了同情心。我就问他们今晚怎么办。他们说让我找个开车的朋友把他们送到杭州。胖个子的父亲明天乘飞机去杭州,钱不成问题,到了杭州会加倍偿还。他说他们家有的是钱。听我说没有开车的朋友又求我给他们叫一辆出租车。我说我没有那么多的钱。他们求我一定帮帮他们,一再说到了杭州一定要报答我。我看他们说的真真切切,应该不会骗我,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他们说还要住宿吃饭,求我多借一点。我就从银行取出500元钱给了他们。他们又说给他们点面子,不要和司机说他们的情况。那个胖个子还问我明天手机是否带着,好随时联系来加倍还钱,还说要请我和男友吃饭。分手的时候他们一个劲儿地谢我,说以后去北京玩。

回到寝室后,我仔细琢磨觉得不对劲了,有很多疑点,我感觉被骗了。过了一天,没有见到他们的影子,我肯定自己被骗了。那个胖子说他的家在北京王府井大街183号,马老师您说,他的地址是假的,是吗?我打过他的手机也不通。我该怎么办?我正准备成人高考,这500元钱也是省吃俭用准备交学费的。可当时头脑发热被他们骗走了。现在,我该怎么办?请您帮助我!

应该给女孩怎样的心理帮助呢?思之再三我们沟通如下:

马老师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你当然不是要马老师帮你去抓骗子,而是寻求心理帮助,对吗?

你现在需要尽快正视现实。肯定你是被骗了,不要再心存幻想了,不用管那个手机号码和家庭地址了。骗子不会因为你的难受来安慰你。能够安慰你的心灵的人只有你自己。你该怎样安慰自己的心灵呢?

首先是学会正确归因。

正如不是今天才有老鼠一样,在任何社会里,都有骗子在行骗。上当受骗不可怕,可怕的是上当后的归因出现偏差。心理学告诉我们,对事件的归因有内归因和外归因两种。外归因就是受骗后只知道诅咒骗子,不知道反省自己。内归因要求我们不是仅仅停留在对骗子的指责诅咒上,而是把着眼点聚焦到自己的心态上。骗子所以得逞,绝不是仅仅因为人们太善良,而是因为人们的心态出了问题。任何时候的上当受骗,都是上帝对受骗者非常态心理的惩罚。

所谓上当受骗者的非常态心理大致有两种。

一是不成熟的幼稚心。大凡上当受骗者多有不成熟的幼稚化的心态,他们常常爱做梦,他们心态的情绪成分多,理性成分少。比如,有的人刚刚听到爱情骗子的“我爱你”,就让人家骗钱骗色,是因为幼稚化的情绪心态;有的人轻信他人,廉价地出让同情心而上当受骗,是因为如同东郭先生一样的幼稚化的慈悲心态;有的人不打算付出汗水就指望收获,而上当受骗,是因为以为天上可以掉馅饼的幼稚化的梦幻心态。如此小孩子般的幼稚心态,骗子怎会放过?你的受骗主要心理根源就是这种不成熟的幼稚心态。所以,让自己的心理成熟起来,是防止上当受骗的心理保障。正如你所说,两个骗子的骗术疑点很多,我们就不必一一分析了。如果当时稍微多一些理性的思考,面对破绽百出的骗术还会上当吗?

二是非常态的利己心。利己心不是罪过,而是人的天性,人的一切活动的动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物质的或精神的需要。即使宗教信徒施舍财物播撒爱心,也是为了收获更多的爱。问题是常态的利己心是和利他心合二为一的,利己和利他是对应互动的,利己需利他,利他即利己。再有,常态的利己心也不单是物质的追求,还有很多精神的追求。而人在上当受骗时的利己心却陷入了非常态的境地,常常是只顾了利己,而忘了利他,只顾了物质追求,而忘了精神追求。于是,见到好处就会失去了理智,就会出现不规范操作,就会省去了许多必要的环节和手续,结果为了便宜却主动钻进了别人设好的并不怎么高明的圈套。商业活动中的被骗大多如此。你也许认为,说我有不成熟幼稚心可以理解,可我怎么会有非常态的利己心呢?我完全是出于同情啊。其实不然。想想看,正是骗子声称自己的父亲是老总,家里有很多钱,要加倍偿还,让你对后果做了美妙的幻想:自己的投入将要得到回报,借出的钱不仅能得到偿还甚至是加倍的偿还,再说,和京城电脑公司老总的公子成了朋友,说不定还有别的好处。这也许便是你所说的“头脑发热”。人的活动常常不知不觉中受潜意识的支配。也许当时你没有这么清晰的意识,但是潜意识里一定是这样的。否则,如果骗子说自己一贫如洗,你会轻易给他那500元钱吗?所以,戒除非常态的利己心,是防止上当受骗的心理前提。越是觉得有好处就越是退避三舍,骗子还怎么诱你上钩?

有了正确的归因,你就会冷静下来。接下来是换个角度看这件事,你的心情也就不再低落了。

从心理学来看,影响人情绪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人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因此,心理卫生专家忠告人们:在审视和评价客观事物或情境时,要注意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果从另一角度来看,就可能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原本,事情常有两面理,好好歹歹,得得失失,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何必非把一件事情想得那么糟不可?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凡事只要换个视角,常常会看到另一番情景。就你的情况说你可以这样转换视角:一来谁都会遇到挫折坎坷,这才是生活。二来平安是大福。你一个人离家在外,不过被人骗走了几百元钱,人能够平安,岂不该庆贺?三来学费总不会白交。几百块钱全当交了一笔特殊的学费,学会的是以后怎样不再受骗,这不也是很有价值的一比人生的财富吗?面对生活更需要学习。吃一堑长一智,生活的智慧肯定会帮你的人生多一份顺利和坦途。

最后马老师想说,谨防受骗与信赖他人是不矛盾的。当然,你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信的人还是很多的,不然你就不会给马老师写信了,是吗?

不久,在大量的读者来信中,我又看到了女孩的来信。她说:

马老师,您的来信让我喜出望外,您在百忙终给我复信,我太高兴了!读了您的来信,我的心情好多了。在受骗之后,我真的气愤极了,一直怪骗子,恨骗子,现在,知道这正如您所说的“外归因”。您说的很对,我当时所以受骗,不仅有些幼稚,而且确实有过幻想,也就是您说的非常态的利己心。您说的很有道理,有了正确的归因,才能“学费”不白交。同时我也懂得了,谨防受骗与信赖他人是不应该对立的。现在,我真的心情好起来了,进修的学费也重新准备的差不多了。谢谢您,帮我走向成熟!

受骗的女孩,交一笔“学费”,学到了一种生活的智慧。我为她庆幸而欣慰。

怎样应对无聊话题

心理咨询中,常有一些年轻的朋友为生活中的一些无聊话题而苦恼,寻求应对的办法。这里就结合具体实例,为年轻的朋友提供一些具体的帮助。

无聊,让人讨厌,让人头疼。可是,面对无聊的话题,你一旦选择了讨厌和头疼,你就失策而上当了——因为你的思路从另一面顺着无聊的话题跑了。面对无聊话题你该怎么办?一个原则是:不急不恼幽它一默。下面是若干实战对策。

无聊话题:“我没打扰你们吧?”

简短分析:你当然不能做肯定的回答,因为,他在这样问人的时候,往往已经明知故犯。

应对策略:

①你也明知故问:“不知道,说说你正在干什么,我才好确定。”

②“抱歉,我还没注意。”

③你被他烦得受不了,话可以重些:“以前都不问,怎么今天关心起这个问题了?”

④“还没有。”答过之后,你照样跟另一个人谈话,不说他走开与否,你已经取胜。

无聊话题:“你上班比我们俩的事还重要吗?”

简短分析:这种话的无理取闹成分很大。不用说,上班是你的职业,是维持生活的根本,当然是重要的。

应对策略:

①当它是个像样的问题:“嗯,这问题很有意思,值得研究,我回去查查电脑。”

②你表现得没有主见:“我们老板说上班更重要。”

③认真权衡:“按说是我们的事重要,不过上班的报酬高。”

④来点讽刺:“我们的事才是我们的正事,我上班是为了好玩消遣。”

无聊话题:“我怎么从来没听人提起过你?”

简短分析:这是有意藐视你的存在。他有没有听人提起过你,是他的事,你自然没有义务替他寻求原因。

应对策略:

①笑一笑再说:“因为我的行踪诡秘。”

②故作认真地说:“先说说你听人提起过谁的名字,我再告诉你原因。”

③“对不起,我的电视专集还没推出呢。”

④最简单地答复:“不知道。”

无聊话题:“听说你离婚了?”

简短分析:这种人对别人的私事太过分关注了。如果是你的好友,应该早已知道你的实情。既然他是“听说”,可见,你并不曾告诉过他,也没有想让他知道这件事的意思。

应对策略:

①一脸认真:“我也听说了。”

②“真的?什么时候?”你故作反问,他自然无话可说。

③当它是件公事,一本正经地:“啊,你应该去问我的法律顾问,这些事他最清楚。”

④“你找错调查对象了。”你淡淡地回答。

无聊话题:“你闹没闹过同性恋?”

简短分析:不论事实怎样,贸然问这个问题的人,都不配得到回答。他对与他毫不相干的事这样提问,虽然侵犯了你的隐私,你却不可也不值得露出怒容。

应对策略:

①“什么是同性恋?”故作认真地请教。

②如果对方是同一性别时,你说:“你这是提问还是自荐?”

③“很遗憾,还没有直接经验,把你的经验讲给大家听听。”

④来点虚心:“怎么恋法?”

无聊话题:“你这么漂亮的女孩子,怎么还没结婚?”

简短分析:且不说你结不结婚不关他的事,谁说漂亮的女孩就该早结婚?别人没有资格把你归入一个类型,而且认为不结婚是值得疑问的事。

应对策略:

①来几分“认真”地:“不知道,我想你似乎得找个像我这么漂亮的女孩子问问。”

②来几分明显的玩笑:“你不漂亮是吗?可怎么已经结婚了?”

③“实话实说”的样子:“这是我实施计划的成果!”

④带点刺:“因为我的眼光比你高。”

无聊话题:“说句不中听的话……”

简短分析:既然是不中听的话,最好别让他说出来。必须及时拦住那后半句话,反应要快。你的对策是:

应对策略:

①直接阻止:“等一下!你不会说脏话吧?”

②让他讲:“尽管讲,我过半小时再来。”

③表示你的猜测并不反对他:“我可以猜到有些不中听。没关系,你爱讲就讲出来。”

④带点威胁:“假如真的不中听,你可要弥补我的精神损失。”

无聊话题:“你这是拿自己出丑嘛!”

简短分析:马克·吐温说过,必须有两个人合作才能伤害到你,那就是敌人和友人。敌人说了中伤你的话,友人再把这话传到你耳朵里。唠叨的人则身兼二职,由他一个人,当面把你的短处告诉你,似乎又是为你好。你可以拒绝这份好意。况且,他的看法未必正确。

应对策略:

①来点幽默:“说对了,我是在出丑。再猜猜看,我现在又在干什么?”随后你就走开。

②“怎么,出丑是你的专利?”

③解释原因:“我本来闲着无聊,你来了我才有出丑的机会。”

④“很抱歉,还是没有竞争过你。”

无聊话题:“我知道你生气了。”

简短分析:在对方说了一些无聊的话之后,通常会来上这么一句。他的态度可能是:第一,他用此表示好意;第二,借这句话希望你否认生气,他好不再良心不安;第三,他在幸灾乐祸。你也不必装做大度。

应对策略:

①“别管我气不气,你再讲啊!”

②“别扯到题外去,我正听得高兴。”

③故作否认:“不是的。我是在想,莫非连生气与否的差别,你都分不出来吗?”

④坦然承认:“此时不气,更待何时?”

怎样应对羞辱语言

心理咨询中,也常有一些年轻的朋友为人际交往中遭受对方的羞辱而苦恼,寻求应对的办法。这里就结合具体实例,为朋友们提供一些具体的帮助。

如果生活中你被置于尴尬境地,你不可为一句羞辱的话,变得如对方一样失去理智。你应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保持冷静。只有这样,才能稳操胜券。下面是几例应对羞辱语言的实战策略。

羞辱语言:你说话之前最好先想想!

简短分析:什么人谈话之前,不先想过呢?他并不是真地提醒你去运用思想,而是羞辱你说了令他不悦的话。

应付策略:

①你把重点放在时间上:“唔,那么‘之后’呢?”

③为他抱不平:“我在这儿想,冷落了你,大失礼了。”

③你报以微笑,然后静默不语,如果他不耐烦了,想再谈什么。就打断他:“嘘——我正在想呀!”

羞辱语言:你父母亲是怎样教养你的?

简短分析:谈话中突然牵扯到你父母,这是最令人恼火的事。但是,你千万别为父母受了指责而生气,对方并不是真地有意侮辱他们,他的目标是惹你发火。

应付策略:

①别上钩,只说:“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

②你默想一会儿说:“我记不得了,恐怕得麻烦你自己去请教他们。”

③回敬他:“我只记得一点,那就是不可以问这样没礼貌的问题。”

羞辱语言:我不爱跟你这种人讲话。

简短分析:这样可恶的人,决定不和你讲话,是你该觉得幸运的事,你就该坦白地表示出来。

应付策略:

①“啊,太好了,真是老天有眼!”

③“哦,抱歉,我还以为你是在和我讲话。”

③对付这种无礼言词你可以假装没听见:“你说什么?”他不再说就是认输了,他果真再说,就以牙还牙:“抱歉!你这种人说的活,我听不见。”

羞辱语言:你自以为是什么人?

简短分析:这样的话,是要你对自我认知产生疑问。你是很有自知的,不要动怒。

应付策略:

①谦和地请教:“我倒没想过这个问题。你常爱自以为是什么人吗?”

②用开玩笑的方式:“我不大确定:天气不好时,我就自以为是拿破仑(或随便别的名人);现在吗?我自以为是受害者。”

羞辱语言:你简直开玩笑!

简短分析:这种话本来无伤大雅,但说话者如果还带有不屑的表情或嘲讽的口吻,就是有意当众使你出丑了。

应付策略:

①当作是他的一项要求:“好,你要听什么笑话?”

②表示留意到他的态度:“我是在开玩笑,可是你忘记听了之后应该笑!”

③你猜出他的意图而惊讶:“咦!你怎么知道?”

羞辱语言:你真的一件事也做不来吗?

简短分析:这是埋怨羞辱你的话,对方的不满已经十分明显。

应付策略:

①做一番推理:“我要是做得来,还会在这儿受别人的气吗?”

②请他指教:“我不知道,你说说看,第一步该怎么做?”

③立刻回敬:“当然不是!只要我高兴,随时都可惹你生气。”

羞辱语言:你有毛病吗?

简短分析:是他以为你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大错,才以这样一句话否定你的思想、能力,来羞辱你。

应付策略:

①当它是一句医疗问话:“有,消化不良。”

②“有,就是罪恶感,因为以前有一个问我这样一句话的人,被我教训了一顿。”

③你没心情开玩笑,就严肃一点:“有的有的,不过,只要走开,就会好了。”随后,你大踏步地离开他。

羞辱语言:像你这样的,我见多了!

简短分析:说出这种话的人,对你的为人采取一种轻蔑的态度。他未必真地能知道你是哪一样的,不过是要借言外之意告诉你:他不欣赏你,他看你不顺眼。

应付策略:

①完全相信他的话:“常常见到吗?”

③表示惊奇:“真的,我可是AB型RH阴性,你怎么知道的?”

③庆幸他有这么好的眼力:“谢天谢地。你不晓得,好多人没见过像我这样的,害得我常常要自我介绍。”

一幕人际悲剧的心理解析

春风竟然把一条惊人的消息,在地处黄土高原的一个小县传开:22的女孩朝霞被钝器击碎后脑而死,凶手竟是同宿舍从小到大情同姐妹的好友25岁的艳丽!

凡是认识艳丽的人都惊呆了:事情怎么这样地不可思议?

艳丽生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山村。窑洞、黄土、丘陵是这片土地的组成。艳丽一家主要依靠那十几亩土地过活,由于孩子多的拖累,日子一直比较清苦。同大多数在黄土高原长大的孩子一样,艳丽也具有淳厚朴质的善良秉性。很小的时候,她就学会了照顾弟妹,帮父母拾柴、喂猪、生火,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操持这个家。

父母对自己的女儿很满意,尽管女儿不太爱说话,不爱和人交往,但这算什么毛病呢?孩子听话这就够了。艳丽的父亲有点文化,他见女儿到了上学的年纪,便让艳丽跟他到乡里住,念小学。

由于家里生活相对困难,艳丽就得省吃俭用。别人吃荤菜,她只能吃素菜;别人穿漂亮整齐的衣服,她一套衣服穿三季。虽然在家的时候,艳丽也是这样过的,可上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艳丽的自尊心也越来越强。她开始拿自己和同学比较,她感觉自己长得难看,反应迟钝,而且贫穷……更令她接受不了的是,她感觉同学们不愿同她说话,即使她主动,别人也不愿理地,她开始减少和同学们的交往,原本就不爱说话的她,变得更加孤僻了。

但艳丽还是有好朋友的,艳丽的同班同学朝霞。朝霞的父亲和美艳丽的父亲打小就认识,关系特别好。有了这层关系,两个孩子自然就比较亲近,总是出双人对的。朝霞漂亮、开朗活泼,又聪明,跟班里的男生女生都要好,这就令艳丽很羡慕,但她也欣慰,因为朝霞对她也很好,把她当做好朋友。这样,尽管艳丽比朝霞大三岁,但她凡事都听朝霞的,她甚至觉得在她的生活中,朝霞是唯一的亮色。

转眼就初中毕业了,朝霞考上了地区师范学校,艳丽考上了县职业中学师范班。好朋友走了,艳丽很难过。看着好朋友去的是国家承认学历的地区师范学校,她的心里又非常羡慕。

没有朋友的日子,艳丽很难过。没有漂亮的容貌,没有殷实的家境,她再一次陷入了同学们的冷漠和白眼之中。她需要有人同她谈谈心,哪怕只让她听也行。

师范毕业后,艳丽被分到田家寨学校当老师。到学校后,艳丽发现朝霞也分到了这个学校,学校还给她俩安排在同一宿舍,这让艳丽挺高兴。生活对她而言又有了亮色。因为艳丽很珍惜这个朋友,再加上她内心的自卑感,使她在朝霞面前,总感觉底气不足。她生怕朝霞瞧不起自己,于是她常常主动与朝霞接触,有事没事都跟她搭话,有时甚至到了巴结的地步。然而,这些行为只能令朝霞觉得别扭。

这天晚上,艳丽在床上躺着,她看见朝霞批改作业很累,就讨好地为朝霞捶背。朝霞作业正批得心烦,让艳丽一搅更是无法集中注意力,便把艳丽推开了。倒退了几步的艳丽站在地上半天没动地方,脸色阴郁。在她的心里,朋友对她似乎有了变化。

艳丽的弟弟在当地读书,艳丽时常在宿舍里为弟弟做饭吃,宿舍因此常被搞得乱糟糟的。朝霞有时会表现出不高兴的神色,而艳丽对这种神色特别在意,她觉得朋友开始瞧不起她了。她更加紧了对朝霞的巴结,这就更促使了朝霞的反感。

两个人的关系到了这份上,已经处于不正常状态。朝霞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讲牵动着艳丽的神经。她觉得朝霞的每一个行为都是有深意的,都是与她有关的。有一次,朝霞因见艳丽很少同他人来往,生活缺少生气,便开玩笑地说她:“你这样活着,还不如上五台山当尼姑去!”艳丽听了,她不认为这是玩笑,而像一把刀子,正扎在她的心尖上,她感到一阵剧痛。她开始憎恨这个朋友了。她甚至想趁朝霞睡着时,把她的头发剃光,让她再也不能在自己面前摆漂亮。可她没这么做,相反,还是像以前一样巴结朝霞,倒不是因为艳丽有什么阴谋诡计,而是她已经习惯如此了。她太缺少别人的关注了,艳丽的存在多少让她觉得与外界有个联系。对她来说,朝霞是一个象征,代表的还生存在人群之中。

这种对友谊的依赖加深了艳丽对朝霞的憎恨。她无法原谅朝霞对她的轻视和哪怕一丁点的蔑视。此时,艳丽心里的怨气就像不断膨胀的气球,终有一天会爆炸的。

这天很快到来了。

在学校,漂亮的朝霞,工作表现也好,尤其在教学方面,她常常是被表扬的对象;而艳丽却正相反,常常是差的典型。时间不长,艳丽被这种强烈的对比搞得近乎崩溃。一次,艳丽和朝霞共同任课的那个班开了一次班会,校领导和她们二人都在场。会上,校长让学生给老师提意见,学生们大大赞扬了朝霞老师,却不客气地当面对艳丽老师提了许多意见:讲话声音低,我们听不见。讲得死板,不生动。更有甚者,说她不适合当老师……

这一次,艳丽彻底崩溃了。她把全部的痛苦转化成了对朝霞的憎恨。她觉得她的不幸是朝霞造成的。朝霞越出色,自己就越显得无能。她无法忍受了,她不想再见到这个人。

艳丽的心里起了杀机!

这一天早晨,艳丽见朝霞已经醒了,对她说道:“咱们今天别上操了。”“你怎么那么懒,你不去我是要去的。”朝霞已坐了起来开始穿衣服。艳丽没办法,也跟着坐了起来,盯着朝霞。朝霞开始穿袜子了,艳丽看着朝霞把黑色的绒袜套在了白嫩的小脚上,她伸手抓起床边的铅球,向朝霞的后脑砸去,一下、两下、三下……

一慕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它给我们的警示是什么?透过悲剧,我们看到的是,人际交往中的不健康心理不断恶化犹如一颗定时炸弹,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

艳丽是沿着怎样的心理轨迹,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而酿成悲剧的?

首先是“全或无”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跑两个极端,要么全好,要么没有一点好处,所以也叫“非黑即白”思维。许多人陷入心理误区,都是由此起步的。然而,生活中的事物绝大多数是处于两端的中间状态的,区别只是程度问题。以艳丽的情况而言也是如此。一个山村的女孩,能够靠读书拥有一份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她有很多地方是别的山村的女孩可望而不可即的。可是,她以“全或无”思维,看不到自己的境况有令人满意的一面。由此,她进行了过分概括化,由自己的某一点的不如意,就认定自己一切都不行,谁都比自己好。

于是,形成了她的自我否定意识。自我否定意识是对自己的评价的一种否定的取向,因而没有自信,感到自卑,自己瞧不起自己。可是,具有自我否定意识的人,总是以为别人瞧不起自己,是别人让自己抬不起头来。艳丽由于家境、出身、容貌等,而形成了对自己极端的自我否定意识,不能完全排除艳丽周围的人们待她或有冷漠,但主要的是自己瞧不起自己。

于是,产生了消极的自我暗示效应。自我暗示效应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是很大的,它像一个标签,贴在身上就让人按标签所示的那样发展。比如,你总是这样想:我是一个坚强的人,你就会成为一个坚强的人。遗憾的是,艳丽在自我否定意识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暗示效应是极端消极的。正是消极的标签效应,使她的能力没有更好地发挥出来,在学习和教学上没有更大的辉煌。于是,这又反过来强化了自我否定意识:我就是不行,就是不如别人。于是又形成了更强烈的消极自我暗示。这是一种心理的恶性循环。

于是,导致了自我封闭人格。从人际关系心理学来看,大凡以为别人瞧不起自己的人,都具有自我封闭人格特征,在交往上对别人不能开放自己,这是为了进行心理防卫。艳丽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就总是担心受到伤害。为了不让自己受到伤害,就把自己包裹起来,很少说话,很少与人交往。人际关系障碍就是这样地形成了。然而,自我封闭是很不好受的。在心理咨询中,我经常听到自我封闭人格的人诉说深深地痛苦。艳丽一样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痛苦。在这样痛苦漩涡中挣扎,一旦遇到一个接纳他的人,就好像攥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就会对你形成非常强烈的依赖,仅仅地缠住你不放。因为自我否定意识强烈的人,对自己是没有信心的,因而缺乏独立性,难于在生活中自立,有明显的依赖性人格。一旦遇到合适的对象,就会把自己的整个人生都靠在别人的身上。朝霞正好是艳丽的一根救命的稻草。艳丽对朝霞的几近巴结,正是这种依赖人格的极端表现。于是,朝霞感受到了一种深深地不自在和反感。于是,双方的人际关系潜伏了危机。

最后,让潜在危机爆发为一场现实灾难的心理动因,是艳丽的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的特征有:①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就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②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③易产生病态嫉妒;④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⑤好记恨别人,对他人过错不能宽容;⑥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⑦忽视或不相信与自己想法不相符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自己的想法。符合上述情况中的三种,就可以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由于艳丽的自我封闭,人际交往圈子的极其狭小,几乎只局限于与朝霞一个人的交往。于是,有关人际关系的思维空间也就只陷于两个人之间。而在艳丽看来,朝霞处处占据了优势,自己却处处居于劣势,这完全是朝霞剥夺了自己的利益,极大地危害了自己。特别是那次班会后,艳丽坚信了这一点。而朝霞对艳丽的近乎巴结的反感,又似乎为这种偏执的信念提供了佐证。于是,由羡慕畸变成了猜疑、嫉妒和嫉恨。此时的艳丽已经陷入极端偏执心态的漩涡,这是她很久以来的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恶化的表现。

既然自己的一切不幸都归因于一个人了,自然就把仇恨集中到了这个人身上。于是,艳丽的全或无思维,自我否定意识,自我消极暗示,自我封闭心理,依赖性人格,偏执型人格障碍,诸多的不良心理因素,聚集成了一种极其可怕的心理能量,最终,一颗危险的定时炸弹毁灭了自己的心灵,毁灭了他人。

艳丽必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她的罪行是不可饶恕的。

但是,如果人际交往中她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健康心理,如果周围的人们包括他的父母能够意识到她的不健康心理,如果她的不健康心理能够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治疗,如果我们的心理卫生工作能够有更好地普及,如果……

朋友们,不必再去“如果”了,让我们都来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让我们都以健康的心理来面对生活吧!因为,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心理健康都是一个福音。

这,也许正是又一幕现代悲剧给我们的警示。

又一幕人际悲剧的心理解析

这天晚上,建军家里灯火通明,异常热闹。他为欢迎堂弟调入本市工作正在举行家宴。

席间,建军的妻子莉莉因丈夫是位不爱说话的人,就主动把堂弟建强介绍给在座的朋友。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他俩。只见建军长得又矮又胖,貌不惊人;而建强身材高大,浓眉大眼,很有男性魅力。大家一阵嬉笑中,有人小声一句玩笑:“你瞧,莉莉与建强才是天生的一对!”不料没当心建军在旁听得入耳,话声刚落,只听“档”一声,建军摔掉酒杯,一甩袖子愤然离席。

客人走后,莉莉说丈夫是小家子气,对他流露出鄙视和气恼。这使建军担忧心理剧增,甚至惧怕别人靠近妻子。然而,越怕鬼越是听到鬼叫。建强因一时没有住房又托嫂子莉莉在隔壁租了间房居住。建强对此虽心有猜忌,但又怕惹莉莉再度气恼,只好把这种心思压在心底。

这天傍晚,莉莉在家刚插上VCD电源,就见插座上冒出一股青烟,电线燃烧起来。莉莉惊慌失措:“快来救火!”住在隔壁的建强当时正在洗澡,听到嫂子的呼救声,忙跑过来,只穿了条裤叉就冲进了嫂嫂的卧室。事故排除后,建强转身正准备回家,却被推门进来的建军当胸打了一拳。“大哥,你这是怎么啦?”建强莫名其妙。建军气势汹汹的地上下打量着建强和只穿着内衣的莉莉,狠狠地说:“问你们自己吧!”建强一时气得张口结舌。莉莉恼怒之下抡圆了胳膊打了建军一个嘴巴:“你是什么男人?不放心我,还不放心你弟弟?”

事后,建军总是放心不下,坚持让建强从隔壁搬走。建强为了不再惹堂兄无端猜疑,答应很快搬走。可莉莉被丈夫的言行激怒,就是不同意建强搬走。她认为,堂弟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这样做太不近人情。她还对建强说:“你不能搬走,你一搬走不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莉莉的阻挠加大了建军的猜疑和嫉恨。于是,他索性放下工作不干,借口身体不佳,在家里“监视”莉莉。这使莉莉更为恼火,彻底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过去,他认为丈夫虽貌不出众,长的丑些,对她却情有独钟。因此,对他的“小心眼”虽有觉察并不计较,反认为这是他钟情的表现。现在,她感觉丈夫太自私、多疑、狭隘、偏激、占有欲特强。

为了消除建军的猜疑,建强不顾嫂子的劝阻还是很快搬走了。

建强一搬走,建军也就上班了。莉莉以为丈夫的猜疑已经消除,其实他仍然在暗中“盯梢”。建强搬走不久莉莉前去看望建强,想做些解释。不料,被建军“捉”住。他冲进去抓住建强不由分说地打起来,口口声声说建强勾引了嫂子。建强这一次伤心地哭了,他近似哀求地对建军说:“大哥,请你相信我,不要再打我了!要说打架,你可真不是我的对手。”这下如同火上浇油,建军认为这是建强标榜自己,贬低大哥,是在嫂子面前出他的洋相,是示意妻子离开丈夫。于是,他咆哮道:“我知道我不是你的对手,可我敢用性命和你拼。”说着不断地打着建强。莉莉看建强抱着头一动也不动,她本能地护住“弱者”。这又被建军说成是怀有异心,是向着建强。当建强夺门欲逃时被建军用棍子狠命一击,致使下肢骨折瘫倒在地。此时红了眼的建军拉莉莉要跑。莉莉望着瘫在地上的堂弟潸然泪下,对建军吼道:“我不能和你回家,我要送建强上医院!”建军更火了,“你还真舍不得离开他?”“你把他打成这样,我怎么能和你一样狠心地一走了之。看来,你不仅人长得丑,心眼更毒,你既然不放心我,那么我就和你离婚!”心气之下,嘴上无把门的,莉莉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说出这些话来。

建军走出几步不甘心地回头一看,只见莉莉搀扶着建强,缓缓地进了救护车。他的心碎了。这以后,莉莉一直在医院护理建强没有回家。建军更绝望了,认为妻子真的从自己的身边飞走了。第七天晚上,他服毒自杀了……

又一幕人间悲剧!

这幕悲剧告诉我们什么?

有人说,这是嫉妒心作怪。有道理吗?有。故事中的建军的走上绝路,嫉妒心理的确难逃罪责。但是,这不是主要的,如果仅仅把罪责推给嫉妒心理就有失偏颇了。故事的悲剧结局的主要心理根源,绝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嫉妒心,而是“自我中心意识”,及由此导致的人际交往中没有及时有效的“心理换位”。

心理换位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在人际交往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对待他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通俗地说明了这种心理活动的特点。

实际上,心理换位就是要克服“自我中心”。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意思是指一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皮亚杰认为,人在儿童时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以为处在不同视角的别人所看到的东西与自己看到的一样,自己的行法总是对的。应该说,与儿童最初的毫无自我意识甚至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相比,他们形成“自我中心”意识是一个进步。因为他们到底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了。但是“自我中心”倾向并不简单地随个体的成长自行消失,即使在成人身上,也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而这后来的“自我中心”倾向对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就不再是促进了,而是一种人格的幼稚化。换言之,在成人身上的“自我中心”倾向使人不能清醒地认识客观事物,妨碍着人们的理智,妨碍着人们的感情交流,妨碍着人们相互真正意义的理解。而要克服“自我中心”,就需要学会心理换位。

故事中的人们都存在着较重的自我中心意识,因而在相互交往中应有的心理换位受阻。正因为自我中心意识而没能进行心理换位,才有众人的轻率地取笑;才有建军对妻子心意和堂弟处境的不理解;才有建强在堂兄已经心怀疑虑的情况下,没有及时地和堂兄沟通;才有莉莉的几乎偏执地对丈夫的一味的责怪,而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恰当的对策。莉莉的自我中心意识表现的最为严重。她在自我中心意识的作用下,几乎放弃了每一个可以扭转局势的机会。在每一个关键处,莉莉都是只站在自己的角色位置上,完全以自己的心态来看待问题对待他人。她如果进行一下心理换位,跳出自我中心意识替丈夫想一想,在客人的玩笑使丈夫感到受辱的时候,就会给丈夫以理解而不是鄙视;在丈夫对堂弟住在隔壁不满的时候,就会及时地和丈夫商量帮堂弟换个住处,而不是坚持让堂弟住在隔壁;在因电火造成误会的一幕发生之后,就会伸手掏出自己的心给丈夫,而不是伸手打在丈夫的脸上;在堂弟搬走之后,就会要么暂时不去看望,要么和丈夫同去看望,而不是独自前往;在堂弟被丈夫打伤之后,就会想办法要丈夫一起留下来照顾堂弟,而不是说出离婚的糊涂话;在堂弟住院的日子里,就会及时地回家与丈夫沟通,共同挽回危局,而不是一直不见丈夫……

许多人际之间的障碍,常常就是这样起源于自我中心意识,起源于缺乏有效的心理换位。跳出自我中心意识的圈子,进行有效的心理换位吧,这样才有真正的相互理解,才能切身体验到“理解万岁”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同类推荐
  • 一生的资本(最伟大的励志书)

    一生的资本(最伟大的励志书)

    成功之道是相通的,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和可读性,它挖掘了不同的背景、不同条件下客观存在的人们身上的每一种资本,以我们身边和大家熟知的成功人士的真实硌事说明这些资本对人生的重要性,以及运用这些资本走向成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在《一生的资本》里,马登告诉你,每个人都拥有获得财富的资本,认识到这些资本,并懂得如何运用这些资本,将会让你梦想成真。
  • 20世纪中华学人与读书

    20世纪中华学人与读书

    当今社会,读书已成为人们的终生功课。在适当的年龄,须以适当的书籍陶治情操,指导人生;选择适当的图书,以适当的方法去阅读品味,方能获得智慧,提高能力。本书汇集了20世纪近百位名人的读书经验,他们之中有:指点江山的政治领袖;名震寰宇的科学巨匠;著作等身的学术泰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探寻大师的成才之路;你将获得无限启迪……
  • 有一种人生叫快乐

    有一种人生叫快乐

    个人追求快乐,对大多数人而言似乎不是问题,是人都会追求快乐。但是也不尽然。确实有些人不懂得享受快乐。比如跟别人生气,这就是减少自己的快乐而于事无补。更不必说许多人只图一时享受做出后悔的事来。结果是自己一生的快乐总量的损失。寻求快乐是一门大学问,可是我们这个社会从来不讲怎样得到快乐,只是叫人怎样多赚钱,似乎钱就等于快乐。从小学教写字算数,到大学教一门专业,都是围绕着赚钱。可是钱确实不等于快乐,而最重要怎样快乐的事从来没有人教过。老师本人就不知道怎样得到快乐,恐怕连想都没想过。人生一世顺利不顺利,快乐不快乐,往往不仅仅取决于自己,更多地也取决于环境,或者说取决于别人。
  • 改写人生的励志名言

    改写人生的励志名言

    职场、情场、官场,那些你不知所措的瞬间,智慧带你解决困难,扫除烦恼。本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做人、处世等各个方面的励志名言。
  • 拿第一名的方法

    拿第一名的方法

    本书针对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容易走进的误区,从“学习态度”、“学习计划”、“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应考技巧”5大方面着眼,为同学们量身打造72个学习秘诀。
热门推荐
  • 窃妖

    窃妖

    “小样,老子的血可是上等的,易了你的血是你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升血大陆的修炼体系为:血者,血师,血宗,血圣,血尊。
  • 阴阳曜

    阴阳曜

    悲欢聚散又几何,一落人间血成河。破叶剑法第六式:杀人。
  • 男白醉绿

    男白醉绿

    进入游戏,错变男生。慢慢的成长,得到友情失掉爱情,任何事情都没有完整的分界线,究竟是在游戏还是在挥洒自己的人生。
  • 穿越之最佳情人

    穿越之最佳情人

    刚满十几岁,莫名其妙的她就被老妈嫁了出去,还是个比自己十几岁的钻石单身汉!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 迷失在宋末

    迷失在宋末

    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学生穿越至北宋末年,经历了匪患与战乱,没有一技之长,却梦想着改变世界。帮助落难时的岳飞就是奠定成功的基础;与金兀术称兄道弟,乘机劫他的犯人,泡他的妹妹;你就是成吉思汗,老子先杀了你……搞垮秦桧,扳倒赵构,踏平大金,威慑草原。赵构:你放过我吧。秦桧:江南归你,江北归我,如何?岳飞、吴玠、张显:你是我兄弟。金兀术:我叫你哥,你把我妹。铁木真:汉人中有如此人才,永世不踏足宋境。
  • 君途之医仙

    君途之医仙

    君菸感情淡薄,钻研各种学术,亦正亦邪,被绑定了系统世界,各种男女齐上阵。各路人马齐聚堂,封锁了记忆之后又会有什么精彩故事发生呢?片段:刚刚离婚某男抱着小三耀武扬威地从君菸身边走过,小三挑衅地紧紧抱住某男的胳膊,身子紧紧地靠在某男的怀里“宿主,你生气吗?”“嗯。”啊咧?生气了!“那宿主快揍他们。”感受到系统空间身后的寒意,系统宝宝连忙说道。大Boss要出没了。T_T“没事。”君菸淡淡地说道。呜呜~你没事我有事啊!系统君哭晕在厕所。我应该不会被抓回去回归(炉)本(重)源(造)吧。宿主,主人又来了。~>_<~悲剧的系统君默默地吼道。这是一个淡薄女主腹黑Boss以及一个蠢萌系统的故事。
  • 婚心不负(全集)

    婚心不负(全集)

    清冷极有天赋的女设计vs高冷腹黑幽默男总裁,在一场有名无实的婚姻中,碰撞出爱的火花的豪门都市故事。
  • 未来可期我们一起

    未来可期我们一起

    你的青春里住了什么?是要分给他的糖,在自己的口袋里融化了;是要分给他的饼干,在自己的书包里不小心被压碎。每个人的青春里总会有那么一架纸飞机,纸短情长,蕴藏几分不舍。未来可期,愿青春不散。
  • 荣语

    荣语

    这些是我的话,来自生活、心灵、远方。有我喜欢讲的话,有别人喜欢听的话。就是这些一段段平淡无奇的话,沾染上情感后,寄托于文字,一切就变的不一样了。
  • 豪门弃婿

    豪门弃婿

    大婚当日被逐出家族赶到枫城的女婿苏尘,受尽无数人的冷眼,却因为无意间唤醒至宝混沌珠,从而开始了非凡的人生……鉴宝行医,救人破案,懂国术精玄学,以爱憎修大道,凭善恶辨人心。从此横扫以往种种嘲笑,不仅赢得冰山老婆的芳心,也踏足无人所及的巅峰,举世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