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416900000013

第13章 汉阳铁厂

调任湖北 大兴实业

张之洞在两广总督的任上本来干得好好的,他计划中的工厂也都开始投入建设,可是,谁曾想,一道奏折,让他不得不离开广东。自己种下的树,看来只能让后人乘凉了,到了湖北,一切就只能从头再来。张之洞在1889年离开广东来到湖北,此后将近20年间,他一直担任湖广总督,中间还两次代理两江总督,直到1907年被调回北京。在这一时期,张之洞在两湖颇有一番作为。另外,再算上早年张之洞在湖北任学政的时间,他一生中在湖北的任期超过了20年。

张之洞办铁厂的想法在山西时就有过,在广东他还订购了设备准备办厂,可是,不等他订购的设备到达广东,他就被调到了湖北。就张之洞本人而言,他是不会放弃办铁厂的,他希望能够在湖北继续他的事业。

继任张之洞两广总督职位的是李鸿章的兄长李瀚章。和李鸿章不同,李瀚章对洋务并不热心,张之洞给他留下的那些刚刚开工的工厂让他头疼不已。这时候,李鸿章给他出了个主意:让张之洞把买下的设备带到湖北去。李鸿章的这个提议,让张之洞喜出望外,没想到,在广东置办的设备还能带走。对李鸿章来说,他一来是要给自家兄长分忧,二来是要看张之洞出丑。在李鸿章看来,张之洞要办的都是大工程,费钱耗力,很难成,张之洞只会说大话,不善于办实事,在办工厂方面出问题是迟早的事。

李鸿章心里的小算盘也只能在写给他兄长李瀚章的信里才能透露,张之洞自然是猜不到,事实上张之洞也不计较李鸿章究竟安的是什么心,只要能让他把设备带走,就是一件好事,否则,还要重新筹划,又要费时费力。

1890年,经过协商之后,朝廷通过了将广东铁厂改建在湖北的提议,当年5月,张之洞就成立了铁政局,负责铁厂建设工作。就这样,53岁的张之洞在湖北继续他在广东未完成的事业。

要建铁厂,肯定要选厂址,那么厂址设在哪里好呢?根据当时的国际惯例,钢铁厂一般会选在铁矿或者煤矿附近,这是因为铁矿石和煤炭是炼铁时需求最多的两种原料,就近建厂可以节省不少运输经费,把成本最低化。由于当时的湖北没有发现大型煤矿,于是就有人建议把铁厂建在黄石,黄石附近有大冶铁矿,可以就近利用大冶铁矿的矿石。这样的建议张之洞并不接受,他想把铁厂建在省城武昌附近。他的理由是建在武昌附近,离他近,方便他监督,而且紧邻长江,将来出铁后方便运输。总督大人既然下旨了,那就别管什么国际惯例了,按照总督大人的意思办就是。于是,负责筹建铁厂的官员便开始在武昌附近寻找合适的地方。

勘查人员前前后后给张之洞找了3个地方,最终,位于汉阳的一处地方让张之洞感到比较满意。这一块地方位于山脚之下,长有2000米,宽有500米,向南靠山,向北临江,很有气势;更难得的是,这个地方与武昌城隔江相对,将来铁厂建成,张之洞在总督衙门的院子里就能看见铁厂的大烟囱。不过,这个地方也有问题,主要是地基太低,汛期时江水容易进入,需要把地基垫高。张之洞认为,虽然垫高地基要费一笔钱,但是,总比在其他地方要省一些钱。就这样,铁厂的地址选定了。

张之洞原以为选好了厂址,再把买来的设备安装起来就能够炼铁了,可是,实际情况远比他想的要复杂。

首先是建设周期的问题,铁厂在1890年破土动工,直到1893年才建成。建设周期长,所用经费也随之上涨,张之洞原本以为只需要200万两银子就能办成铁厂,可是,实际建厂经费远远超过了他的预计,到建成时,所耗费的资金已经超过了500万两。更让张之洞为难的是,原本朝廷答应支付的200万两银子成了空头支票,朝廷根本就不给钱,这么一大笔资金,只能张之洞自己想办法筹借。张之洞在广东经营了5年,离任时也只攒下了250万两银子,现在他刚到湖北,建一个铁厂就花了500多万两银子,他在财政上的困难可想而知。为了筹钱,张之洞依旧是不择手段:湖北当地的经费中,凡是能挪用的,他一概挪用;凡是能借到钱的,他一概去借;甚至就连要上缴国库的银子他也截留。

后来,张之洞为钱急红了眼,他就“赖”上广东。他给朝廷上书,说铁厂本来是计划在广东建的,现在搬到了湖北,可是,他在广东为办铁厂准备的资金却没有跟着去湖北,他要求广东借给他50万两银子。虽然张之洞为了钱几乎什么事都做,但是,他拿到的钱没有一文是给自己用的,而是全部都用在了办工厂上。

1893年9月,工厂终于建成,全厂包括生铁厂、贝色麻钢厂、西门士钢厂、钢轨厂、铁货厂、熟铁厂6个大厂和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造鱼片钩钉厂4个小厂,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联合企业,这样的规模远比他最初设想的要大。单就建成时间和规模来说,张之洞的这个工厂要比日本的第一座同类工厂早建成了7年,规模也比日本的第一座同类工厂大,在当时,堪称亚洲第一。1894年,工厂正式生产的时候,张之洞亲自到铁厂,视察一周。

对于这座工厂的建成,不仅张之洞本人很激动,国内外也都很关注。国内一些人认为,汉阳铁厂的建成,将使中国产的铁能够和欧美竞争,中国要由此觉醒了。美国驻汉口领事认为,这个工厂非常完善,规模巨大,就算参观一遍也得几个钟头。日本人更加关注这个工厂。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都是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日本人始终盯着中国人的近代化进程,时刻想着要压过中国,汉阳铁厂的建成,让日本人感到担忧。1901年,日本人的第一座近代钢铁企业投产,巧合的是,日本的这所钢铁企业所用的矿石和汉阳铁厂用的一样,都是来自于黄石的大冶铁矿。然而,日本人的这座钢铁厂,要远比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成功得多。

汉阳铁厂建成后虽然看上去很是雄伟壮观,但是,这样一座投入巨大的企业,竟然中看不中用!

实际上,当张之洞还在广东筹划铁厂的建设时,隐患就已经埋下。当时,他不顾钢铁行业的基本准则,在没有化验铁矿石和煤炭的情况下,就武断地决定进口设备。当他进口的设备在武汉建成铁厂要投产的时候,才发现进口来的设备根本就不能冶炼大冶铁矿的矿石。仅仅这一项,就使得整个工厂遭受巨大损失。铁厂已经建成,无论如何是不能废弃的,只得改造铁厂的设备,以便能够冶炼大冶铁矿的矿石,于是又耗费了大笔资金。还有煤炭的问题,由于湖北没有现成的煤矿,张之洞只好一边规划铁厂一边找煤矿,几经周转,选择了两个地方采煤。谁知,一处地点煤没有挖出,却挖出了大水,原本要采煤的工地,成了一片泽国,只得放弃。另一处地点虽然挖到了煤,但是产量很小,而且挖出来的煤也不能用于炼铁。最后,张之洞只能放弃自己产煤的想法,转而购买开平煤矿(李鸿章经营,位于河北唐山)的煤,同时还要从国外进口焦炭。就这么折腾了一圈,到头来一事无成,而且还耗费了近百万两银子。1894年6月开始炼铁后,铁厂一直因为煤炭的问题而开工不足。

汉阳铁厂的问题还不止于此,它在管理上也是弊病丛生。张之洞虽然热衷于建立机器化大生产的工厂,但是,他对工厂的管理却是封建衙门式的,当然,当时几乎所有的洋务企业都是如此。

西方现代企业的建立与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理念是相生相伴的,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离开现代化企业,就不可能出现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同样的,没有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理念,也不可能有西方现代化企业的崛起。然而,到了洋务派这里,他们却将西方的现代化企业和现代化企业的经营理念割裂开来,他们学习西方,只引进了西方的现代企业,却并没有相应的引进与之匹配的经营理念。西方企业的经营理念以营利为根本,企业为市场而存在。可是,洋务派的现代化企业却是衙门式的经营方式。

所谓衙门式的管理就是说工厂如同衙门:工厂的管理者不是了解市场的职业经理人,而是位高权重的政府官员;工厂的生产也不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而是依照官员的命令;就连工厂的经费都是国家财政拨款。工厂不以营利为目的,自然也就无所谓成本和收益之说。于是,一家原本可以震惊世人的工厂,却成了大小官吏捞取油水的一只肥羊。据说,最初的汉阳铁厂如果要派人办一件事,那么,这件事不论大小,都得派出十人八人的队伍,而且这些人个个都是政府官员。这些官老爷虽然是在管理铁厂,可是毕竟是官老爷,无论如何不能少了官老爷的气势。所以他们出门,排场自然不会小。因为是给铁厂办事,其花销只能是从铁厂的经费里出。在铁厂的建设过程中,这种花销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后来铁厂建成,但是因为煤炭和铁矿的原因,一直无法全力投入生产。然而,这并不影响工厂管理者的收入,他们依旧是吃喝玩乐,不亦乐乎。有人曾经统计过,在创办汉阳铁厂期间,张之洞总计花费了560多万两银子,而这当中真正用到铁厂上的,只有200多万两,其余的全是用到了无关紧要的花费上。张之洞办汉阳铁厂,结果把铁厂变成了无底洞,大笔大笔的银子投进去却不见收益。对此,朝廷上一些人开始对张之洞有意见了。

当时,骂他的也有,贬他的也有,告他的也有。但张之洞做事不拘小节,他没把这些事放在心上。那时候,张之洞手下有一个叫赵凤昌的幕僚,此人很有才华,张之洞对他很是器重和信任,经常和他商议重大事件。由于两人关系非常密切,这就招致了一些人的非议。有人就作了一副对联:两湖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凤昌。这副对联很快就传开了,不仅墙上贴得到处都是,就连当时一些报刊都登载了。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朝廷。大理寺卿徐致祥听说此事后对张之洞非常不满。这大理寺卿听名字似乎无关紧要,可是,实际上他是当时全国司法系统的三大长官之一,和刑部、都察院共同主持全国的司法工作。

徐致祥身为司法人员,自然不能容忍张之洞在地方上“胡作非为”。于是,他就开始搜集张之洞的“罪证”,批评张之洞的政风和人品、才能。材料搜集充分之后,在1893年(光绪十九年),也就是铁厂即将建成之际,徐致祥上奏折弹劾张之洞。他说张之洞只会夸夸其谈,没有真本事,看着像是忠君爱国,实际上就是色厉内荏、徒有虚名,做表面功夫的能耐天下无敌,还说张之洞不适合担任封疆大吏,也不适合在朝廷任职,只能整理一下书籍,做些文字工作;又说张之洞只知道给上司拍马屁,靠这些见不得人的伎俩求升迁。除了张之洞的人品,他在地方上的工作也成了批评的对象。徐致祥说张之洞在地方办工厂花销巨大,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浪费;朝廷让他去湖北修铁路,结果铁路没有修,反而搞什么铁厂。整个奏折把张之洞从内到外、从上到下都批了一遍。在徐致祥的奏折里,张之洞基本上就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奸臣。

这样一封奏折呈给朝廷,朝廷自然不敢轻视,慈禧太后派出了以两江总督刘坤一和两广总督李瀚章为首的调查团,去湖北调查张之洞。刘坤一也是洋务派,他对洋务的态度和张之洞相似,都是从反对到支持,所以他对张之洞在湖北的工作很是理解;李瀚章对洋务的事不关心,他一心想着他自己的两广,所以对张之洞在湖北的作为,他基本上是保持中立态度,任凭刘坤一去处理。

此事重大,刘坤一也不敢草草了事,他按照朝廷的要求,规规矩矩地查张之洞在湖北用钱用人的事。事实上张之洞在这两方面也确实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不论是用人还是用钱,都以公为先,自己没有得到什么私利。虽然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但是,那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程序,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和张之洞没有直接关系,刘坤一自然也不会细查。所以,刘坤一得出的结论是张之洞在湖北没有做对不起朝廷的事。

刘坤一经过一番调查,站在一个洋务派的立场上,给朝廷上交了调查报告。这当中自然看不到对洋务的抵制,反而是将张之洞在湖北办洋务的事变着法地夸奖了一番。如此,徐致祥对张之洞的弹劾也就不成立了,甚至变相地帮了张之洞一次——经过这件事,朝廷对张之洞在地方上做的事就更清楚了,对张之洞也就更放心了。后来,张之洞再向朝廷要钱的时候,受到的阻力也小了不少。

政治上的危机算是过去了,但是,汉阳铁厂的问题依旧存在。此时的张之洞对于汉阳铁厂日渐感到无力应对。大笔的资金投进去,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数量少,质量也达不到要求。为了解决铁厂的问题,张之洞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是,封建官吏的思想怎么可能驾驭得了现代化的企业呢?药不对症,任凭他是何方神圣,也不可能解决问题。张之洞虽然意识不到引进观念的重要性,但是他却看得出来,以他的做法经营不好铁厂。于是,他开始承认自己在经营上的无能为力,萌发了要把铁厂交给他人打理的想法。

张之洞想找人代为经营铁厂,他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把铁厂交给洋人经营。把中国人辛辛苦苦建立的大型钢铁企业交给洋人经营?张之洞是昏了头吗?当然不是,他是有着自己的考虑的。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像汉阳铁厂这样的大型联合钢铁企业,没有这样的企业,又去哪里找有这方面经验的中国人呢?如果抱着民族主义的倾向,把铁厂交给中国人,那么铁厂很有可能还是经营不好。洋人则不同,汉阳铁厂的技术全部来自西方,西方人在这方面是中国人的老师,把铁厂交给洋人,虽然少了点民族自豪感,却能挽救这个企业。张之洞是个务实的人,是要面子还是要实际成果,他心里很清楚,他不能因为一点所谓的“民族自豪”而毁掉这个花费巨额资金建立的铁厂。

张之洞要找洋人来经营铁厂!这一消息很快传出,国内几乎是一致反对。大体说来,反对者最担心的就是洋人最终成为汉阳铁厂的实际控制者。这种担忧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多余的。为什么呢?因为张之洞只是让洋人来经营,而不是转让铁厂的股权。这和今天的大型企业找职业经理人来经营企业是一样的,经理人不过是给股东们打工,而企业的所有权还是在股东们的手里。汉阳铁厂的股权在张之洞手中,任凭洋人如何经营,只要张之洞不转让股权,汉阳铁厂就不可能被洋人占据。理虽然是这个理,可是那个时候的中国对于现代企业的理解非常有限,分不清股权和经营权。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把企业给洋人经营,就等于企业让洋人控制了。所以,张之洞要找洋人经营铁厂的消息引起了轩然大波。

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听说这个消息后,吓出了一身冷汗。陈宝箴也是洋务派大员,他在湖南大办洋务,对于办洋务的艰辛很清楚。一听说张之洞要找洋人来经营铁厂,他立即给张之洞发电报,陈说铁厂的重要性,劝说张之洞不要把铁厂交给洋人办。就张之洞而言,把铁厂交给洋人办理他也不情愿,可是,中国人办不好,又不交给洋人办,难道就让偌大一个铁厂这么荒废掉?而且,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日两国开战了。既然打仗了,那肯定是先把银子用到战场上,至于张之洞的铁厂,只能靠后。一方面是经营不善;另一方面资金紧缺,张之洞几乎是走投无路。所以,尽管大家都反对,可是张之洞还是没有放弃找洋人来接手汉阳铁厂的念头。

然而,当时中国的环境对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而言,并不理想。像张之洞这样的封建官僚或许是当局者迷,但是,那些旁观的洋人可看得清楚,他们对于接办中国的企业并不热心,而更愿意把中国作为商品的倾销地。所以,尽管张之洞要找洋人来经营汉阳铁厂,可是,并没有洋人敢接手。这时,有人向张之洞推荐了一个据说有能力经营汉阳铁厂的中国人。这个人叫盛宣怀。

盛宣怀可以说是中国近代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据说他创造了多个当时的中国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后演变成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台湾新竹交通大学5所高校);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还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张之洞最初接触盛宣怀的时候,盛宣怀还没有这么了不起,张之洞也不看好盛宣怀。更让张之洞顾虑的是,盛宣怀和李鸿章的关系很密切,他是李鸿章办洋务的得力助手。张之洞和李鸿章都是地方大员,而且两人的关系并不融洽。如果让盛宣怀经营铁厂,张之洞担心李鸿章会坐收渔利。张之洞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经营铁厂,自己又做不来,汉阳铁厂只能这么不死不活地拖着,一直到中日甲午战争结束。

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惨败给日本,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其所辖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他本人对于战争结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的也是李鸿章。于是,战后,李鸿章就成了众矢之的,他的地位开始动摇。但是,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这绝对不是李鸿章一人能够左右的。从表面上看,是日本打败了中国;从本质上看,则是资本主义打败了封建主义——马克思早已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是比封建主义制度更有优势的一种社会制度。所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和还在封建社会苟延残喘的清政府相比,具有绝对优势,如果中国不变革,即便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占到一些便宜,也依然难以在形势上压制日本,资本主义的日本战胜封建主义的中国只是时间问题。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人力不够,或者物资短缺,而是败在了制度上。李鸿章是这个制度的维护者,也是这个制度的牺牲品;他是施害者,也是受害者。

和李鸿章在战后的失势截然不同,张之洞在战后声望日高。张之洞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但是张之洞力主抗战的态度却是有目共睹。战争期间,他不断给朝廷出谋划策,即使没有功劳,苦劳也不算少,朝廷自然看到了他的一片忠心。盛宣怀也是个聪明人,而且是个聪明的商人。如果此时让他在李鸿章和张之洞之间做个取舍,他自然要偏向张之洞。事实也正是如此。

1896年初,盛宣怀在明知汉阳铁厂困难重重的情况下,还是毅然来到武汉,和张之洞商谈接办铁厂的事。张之洞呢,他这时也不再排斥盛宣怀,毕竟李鸿章已经开始失势,难以对张之洞产生足够大的威胁。这个盛宣怀只不过是个办事的人,至于给谁办事,并不重要。张之洞和盛宣怀之间的合作可谓是各取所需:张之洞想通过盛宣怀办好铁厂;盛宣怀呢,想借助张之洞多办些实业,多赚些银子。于是,双方的合作协议很快就签订了。协议规定,铁厂交由盛宣怀办理,但是,要接受张之洞的监督。更重要的是,双方约定,日后建京汉铁路时,需要用的铁轨必须向汉阳铁厂订购,这就给铁厂提供了销路。此外,经批准,张之洞还给铁厂免去了10年的税收。

1896年4月,汉阳铁厂正式改为官督商办,政府不再参与铁厂的经营。两年后,在江西萍乡找到了合适的煤矿,汉阳铁厂的燃料问题得以解决。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联合组成“汉冶萍公司”,盛宣怀任总经理后取消了“官督”,成为纯粹的商办企业。

张之洞作为一个开明的封建官吏,虽然可以凭借对洋务的热心办出汉阳铁厂这种规模的现代化企业,但是,他却不能有效地经营这样的企业。机器化大生产只能算得上是现代企业的血肉,仅有血肉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要有灵魂,一个企业才能具有活力。这所谓的灵魂就是现代化的经营理念,这种现代化的经营理念,离不开资本主义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现代化的经营理念离开了它产生的环境,那就是无源之水,就是一潭死水。张之洞办企业的行为固然值得肯定,但是,把企业办成无源之水,只能是给当时的国家又加重了一层负担。张之洞及时承认了自己在经营上的无能为力,作为一个封建官吏,他不仅敢于承认自己在施政中存在的问题,还积极地进行纠正,这种品格已是极为可贵的。尽管张之洞算不上一个资本家,但是,他对工业的开明态度,却为中国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同类推荐
  • 安徒生——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

    安徒生——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图说世界名人:安徒生(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多为简历式的的介绍和事件的记叙与说教式叙述,多从日常生活曲折有趣、多姿多彩、富有启发性的小故事中传达伟人不同的特质及取得成功、成就的道理,把传主不平凡的一生经历,全面、立体、多彩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于愉快轻松阅读中吸取养分,得到启示。
  • 卡内基自传

    卡内基自传

    安德鲁·卡内基是美国第一位现代工业巨头,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工业革命早期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个阶段。卡内基从小信差干起,此后,偷学发电报、进铁路公司、当上铁路公司主管、贷款开发卧铺车厢、创建钢铁公司,直到建立起垄断美国钢铁业的钢铁王国。卡内基的前半生拼命赚钱,成为白手起家的成功典范。50年后,已经成为钢铁大王、世界首富的安德鲁·卡内基以5亿美元(相当于2008年的2000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的产业卖给了金融大王摩根,并在此后的余生将个人财富全数捐赠,成为第一个倡议裸捐的财富榜样。如今,遍布全球的卡内基音乐厅、卡内基大学、卡内基图书馆,在他的身后延续着成功的人生。
  • 青楼有才女

    青楼有才女

    本书记述了历史上一些青楼女子的故事,包括李小小、李季兰、李娃、柳摇金、关盼盼、杜秋娘等。
  • 香江鸿儒——饶宗颐传

    香江鸿儒——饶宗颐传

    本书为"大家丛书"之一。饶宗颐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饶宗颐和季羡林齐名,学界称"南饶北季"。本书记载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杰出成就。
  • 毛泽东与彭德怀

    毛泽东与彭德怀

    本书记叙的是两位伟人之间的真实历史,从相识到相知,从互信到互敬,从合作到分歧。在毛泽东或彭德怀的革命生涯和人生交往中,彼此的关系最为特殊、命运最为攸关、经历最为曲折。两人,有着神奇的酷似,也有着迥异的差别;有着太深的渊源,也有着太多的纠葛;有着渐进式的演进,也有着突然的逆转。在历史大潮中,他们合作与分歧,深刻影响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走向和发展;他们的悲欢和离合,浓缩中国半个多世纪的风云沧桑。在潮涨潮落中,在跌宕起伏中,在合作与掽撞中,他们同经磨难,共浴辉煌,也一起经受内心世界的冰火煎熬。与此同时,他们的传奇关系还因为各种原因披上一层秘雾。被“否定”的历史,与被历史否定的“烟云”经常交织纠缠。
热门推荐
  • 冥王绝宠:特种兵王妃

    冥王绝宠:特种兵王妃

    洛火儿,国防部行动处的控火特种兵。携带异能穿越后,她卑劣手段收拾卑劣的人,乖巧手段得父母兄妹喜爱,喜欢扮猪吃老虎,素手翻云。他是强势霸道,冷酷无情的帝国战神。所谓两国联姻,是阴谋?还是阳谋?新婚夜,高手过招,比得就是段数!他说往南,她说向北,就是准备杠到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猫咪公主:爱上花心王子

    猫咪公主:爱上花心王子

    猫家小公主,猫小施,在十二岁的生日宴上,对陆家的小公子陆炅一间钟情。从此之后,有陆炅的地方就有猫小施。“猫小施,我都说过多少次了,我不喜欢你,以前不喜欢,现在不喜欢,以后也不会喜欢。”陆炅看着眼前身穿公主裙的猫小施道。“没关系,我喜欢你就够了。”猫小施笑的格外甜美。陆炅,不论多久,我都会站在你身后,等你爱上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凤起长林

    凤起长林

    十步折一人,长歌清饮酣。半壶浊酒,三尺青锋,江湖恩怨,一笑泯之。金銮文武三千官,黄沙百万悍甲兵,引流风,斩沧澜。遗取身灯照千古,尽留丈芒寒!烟雨又重峦,玉竹穷处,笙歌歇尽人空去,复起旧日凤求凰,九霄一曲尽白首。
  • 龙荒末世

    龙荒末世

    很久很久以前,华夏帝国起初的创立,来源于龙的形象,是因为人们认为龙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而帝国的旗帜也使用龙的图腾所代表。可是后来随着龙的陨落,帝国开始了混乱的杀伐之战。多年来,战争没有一刻停止,人们的欲望也就越来越大,就在这时,一个孩子的降临,带个这场战争的希望重生了,有一位大学问家曾预言过,此孩子的诞生便是终结这场战争的关键人。
  • 盘龙之混世战猿

    盘龙之混世战猿

    重生盘龙,成为一个神兽家族后裔,会给它带来什么变化呢?会有些自己的东西,不全按原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姑娘那个姑娘

    姑娘那个姑娘

    我喜欢你,但我却不敢告诉你,也不能告诉你。我们就像属于两个世界,拥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穷尽一生,只怕再无相交之时,与其渐行渐远,不如遥遥相望,虽不然与子携手,却能与子华发,纵度其生,死无憾矣。而那份思念和那股悸动也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渐渐掩埋心底,被我打上一个结,尽数尘封。或许若干年后,我已娶妻成家,心灵所至,或许会想到当年的你,想到你给我带来的那种不同他人的感觉,像是吃了酸酸甜甜的柠檬糖,满口醇香,回味无穷。我也许会痛恨自己,为什么当初没有向你表白;也许会淡然一笑,毫不在意的一拍脑袋,将往事回忆化作云烟,随风而去……不管怎样,我依旧要说,我喜欢你,曾那么铭心刻骨的喜欢过你……
  • 穿越——情诱天女神医

    穿越——情诱天女神医

    她拥有傲人的身世和惊人的才情,却被恋人背叛,性命垂危,是谁救了她的性命?相继遇到两个钟情于她的出色男子,可她却已无心动的痕迹。他们是谁?又有着怎样的不凡出身?在大江南北成就了一段传奇,她是天女神医。本以为可以一袭白衣、青丝垂肩,洒脱一生,却在顷刻之间卷入江湖纷争。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我的都市天命

    我的都市天命

    陆辰自从跳楼自杀不死后,他的身份逐渐不再平凡。各种虚无飘渺的世界观,也开始呈现出来了。“修仙?”用这两个字以及疑问来形容陆辰最恰当不过了。当他接触什么是异能的时候,才知道拥有这种能力的人真不可思议,且不敢想象。“别阻挡我,也许没人比我更懂得什么是修仙。”“今后的人生转折点,从此刻改变。”书友群:92864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