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99500000007

第7章 婚姻

说媒是怎么回事?

旧时社会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共结连理”,“通二姓之好”。这种说合,就叫“说媒”。它相当于“六礼”中的纳彩,这是男女举行结婚仪式的第一项。如果男子看中某家的女子,可把她当成议婚对象,随即寻求媒人携带礼品到女子家说亲、撮合,说明来意,并主动征求女方父母的意见,看女方父母是否愿意让女儿出嫁。

其实说媒也是一种技巧,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女双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力求门当户对,而且必须做到既基本上准确地向男女双方及其父母反映对方的情况,又要尽可能地隐恶扬善,使双方充分认识到对方的长处,从而乐于达成嫁娶的协议。说成一桩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由男方支付。一般情况下,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发媒”。谢媒钱的多少,视主家经济状况自行决定,但无论多少,均需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

民间相亲时有何礼俗?

相亲指在经过说媒这一过程后,男方在媒人的陪同下到女家做初次访问的活动。旧时相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有众多的礼俗。首先礼品是必不可少的,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但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其次要注意衣着打扮,一定要大方入时,且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相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有些地区,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女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去男方家察看后再做决定。

民间过礼时有哪些程序?

相亲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给女方,再把女方的生辰八字送给男方,然后请相士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如果八字相合,那么就要进行第二步,即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订婚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一般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包括肉、酒、糖果、点心、衣物、布料,甚至首饰、红包等。具体数量各地不同,一般都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

定吉日是怎么回事?

过礼订婚完成后,嫁娶的主动者便可择定迎娶新娘的良辰吉日,这就是俗称的“定吉日”。定吉日的主要内容就是,请相士根据新人的生辰八字推算一个适宜结婚的日子,有时也可以自己择日子。一般认为,只要“六合”(古代以年月日时十二地支,选择吉日良时,考虑月和日的“冲”或“合”,“合”指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称十二地支六合。)相应,就是好日子。择日完毕,双方确定了结婚日期,就会发出婚宴请柬,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

什么是亲迎?

亲迎指新郎在成婚那一天,必须亲自到女方家把新娘接出来,以礼相迎,护送回男方家。民间亲迎之礼很繁琐,在汉族地区,一般有迎轿、下轿、拜堂、入洞房、闹洞房等几个主要环节,而每个环节又因地域、时代、文化的不同有几种乃至十几种具体的做法。

古人的婚书相当于现在的结婚证吗?

婚书是中国古代婚姻的书面契约,亦称“许婚契约”、“定帖”、“龙凤礼书”。它与现在的结婚证明一样具有法律效力,不能随意毁约。不过它和现在的结婚证又有区别。现在的结婚证是男女双方结婚时颁发的证书,而古代的婚书多是男女订婚的凭证,即确定婚事后所订立的婚约。古人对于缔结婚姻非常重视,订婚被视作婚姻成立的前提条件,每对夫妻都要经历这个步骤。男女双方经由媒人介绍后,如果双方父母同意便可以议婚,于是双方开始签订婚书。撰写婚书在订婚仪式中非常重要,写好的婚书既要留给媒人留底为证,还要分给男女双方供日后成婚之用。

古人签订婚书后还可以悔婚吗?

古人在订婚仪式上签订的婚书与现在的结婚证明一样具有法律效力,因此约定婚书的双方不得随意悔婚。不过,因为古代的婚姻一般是由父母包办的,所以悔婚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是男方执意违约,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要想解除婚姻状况,可以提请官府批准,只需要自动舍弃聘财就可以了。可是女方就不同了,一旦接受婚约,便很难毁约。如果执意撕毁婚书,常会被视作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置。如唐代法律规定:仅仅悔约而没有许婚他人的,官府要杖责女方六十大板,依然维护原来婚约;解除婚约且别许他人的,要杖责女方一百大板;女方另许他人且已经成婚者,要服一年半的劳役。

“三媒六证”这一习俗是怎么来的?

旧时民间择偶时,一般以“三媒六证”为正统习惯。三媒具体是指:男方聘请的媒人、女方聘请的媒人和给双方牵线搭桥的中间媒人。六证具体是指:在天地桌上摆放一个升、一把尺、一杆秤、一把剪子、一面镜子、一个算盘。这一习俗来源于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有三个聪明的皮匠,心肠很好,经常为人们做好事。一天,他们路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一个小木牌上写着:“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大皮匠说:“这里一定有一个了不起的才子。”二皮匠说:“别看茅草庵棚,穷家小户,人穷志不穷。”三皮匠说:“我们进去看一看,他真有才学,我们就和他结为兄弟。”于是三个皮匠便决定进屋去出题试一下主人,进屋后一个精干的小伙子映入眼帘,他们说明来意后,开始出题。一个说,请你做一个太阳大的馍;一个说,请你装海一样大的一缸油;一个说,请你织路一样长的一匹布。小伙子说:“请把太阳摘下,我比着做馍;请把海水过秤,我照数装油;请把路过尺,我依数量布。”三个皮匠被小伙子难住了,这时小伙子也开口发问了,他说:“我想要个‘六证’,你们可以帮我找到吗?”

三个皮匠都不明白“六证”为何物,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叫“六证”的东西,后来其中一个皮匠说:“人们常说深山出俊鸟,我们到深山访访吧!”三个皮匠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后来来到一个山花盛开的深谷里,看见一个十五六岁的美丽姑娘在溪水边洗衣裳。他们便向姑娘求教“六证”是什么。姑娘从家里取来升、剪子、尺、镜子、秤、算盘,说:“要知粮有多少,以升为证;衣服裁得好坏,以剪子为证;布有多少,以尺为证;容貌如何,以镜为证;东西的轻重,以秤为证;账目是否清,以算盘为证,这就是‘六证’。”皮匠将“六证”交给了小伙子,小伙子非常倾慕姑娘的才学,就请皮匠做媒说亲。姑娘也愿意,三个皮匠自然就成了“三媒”,举行婚礼时,桌子上摆上尺、剪、升、镜、秤和算盘,称之“六证”。以后就有了“三媒六证”之说。

伴娘一般由何人担当?

伴娘指旧时男女姻亲婚嫁仪式上,新娘一方所请的陪伴新娘的年轻女子。古代婚礼仪式,一般都要请年轻的女孩们出行陪伴。伴娘一般由新娘未出嫁的女友、表妹或族妹等,也有女方出钱雇佣有训练、有婚嫁经验的年轻女子充任。按照中国古代的旧有婚俗,亲朋好友在闹洞房以示喜庆时,伴娘也往往成为人们戏弄、取乐的对象。有些地方伴娘还要替新娘子挡酒。

传统婚俗中的“暖房酒席”是指什么?

按照传统习俗,在结婚前一晚男方家人会摆酒席宴请男方的亲戚,俗语叫“暖房酒”。也就是说大家一起来把新人的房子暖一暖,找个理由再聚一聚。这样做不仅能给新房添些人气,也能把明日要来帮忙的朋友们喊到一起,把明天要做的事布置一下!暖房酒的重头戏当然是吃饭,其实这顿饭的准备和别的饭也没太大区别,现在大多在饭店用餐,一大家子汇聚一堂热热闹闹,席间推杯换盏欢声笑语,一番喜气洋洋的景象。不过这天也不仅仅是吃饭,还要做其他的一些事情。吃完暖房酒以后,吃酒席的亲朋好友都会主动帮着张罗新人家里的布置,贴喜字、充气球,在新床上洒上红枣、莲子、花生等有早生贵子等美好寓意的东西;当然还要把结婚当天需要用到的烟酒、喜糖、红包、鞭炮、鲜花等必需品都要准备齐全。

结婚时所请的“全福人”是什么人?

所谓“全福人”一般指此人自己的父母健在、丈夫及丈夫的父母也健在、她自己也有儿女的妇女。按民间习俗,在婚礼前后都须有全福人来照料诸多事项,以求新婚夫妇未来吉祥如意。按以前的老规矩,婚礼前,主家要请“全福人”来缝被子,据说是很吉利的,就是希望经她的手能带来和和美美的好福气。缝被子的被面多用龙凤面的,大富大贵,以大红色和黄色为宜。一般在被子的四个角里面要放上红枣、桂圆、花生和莲子,寓意着“早生贵子”。缝被结束后,主家一般会给“全福人”一个红包,通常要给个吉利的数字,带“6”或者“8”的为好。有些地方在结婚前一天,男方要给女方家抬去食盒,内装米、面、肉、点心等;而娘家要请“全福人”用送来的东西做饺子和长寿面,所谓“子孙饺子长寿面”,并把包好的饺子再带回家。结婚这天,娶亲太太由“全福人”充当,把新娘接来,新娘下轿,先吃长寿面。拜天地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同坐,并由“全福人”喂没煮熟的饺子吃,边喂边问:“生不生?”新娘定要回答:“生(与生孩子同音)!”此外,新人睡觉前要由“全福人”铺被褥,同时要在床上放栗子、花生、枣,意为“早立子,早生”。

古代婚俗中的“开脸”是怎么回事?

开脸亦称“绞面”、“绞脸”、“择脸”、“升眉”、“开面”,是婚礼前对新娘脸部的化妆和修饰。一般为绞汗毛、细眉毛、齐鬓角、涂脂粉。女子一生只开脸一次,表示已婚。“开脸”这一习俗在我国各民族中都有,但各地区的“开脸”方式、时间都不尽相同。例如:在陕西省有些地方,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郎新娘先吃饭,后洗脸,接着新郎拿一个剥去皮的熟鸡蛋,在新娘脸上擦抹几下,并拔掉她脸上一根或几根汗毛。在合肥地区,新娘的妯娌或全福人先在新娘脸上均匀地扑上香粉,然后用合好的彩色丝线撵花,两手拉着线的两端,用牙齿再咬起线的中间,三处协调地用力,一起一落,一松一紧,把新娘额前、鬓角的汗毛揪掉,意为让新娘别开生面。

民间结婚前一晚的“压床”习俗是怎样的?

所谓压床,就是在新人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晚上,新郎家要请早就选好的全福人把床铺好,然后新郎请一个或者两个弟弟和自己一起在新床上就寝。不过民间对压床的人选有好多条件限制,不是任何人随便就能压的。首先,压床的人必须是小于新郎的青年,一般都是自己的亲弟弟,或者是叔伯弟弟和姨表弟弟。如果在自己的亲戚范围内没有这样的人选,新郎也可以找同村的朋友和要好的同学。压床人的第二个条件就是必须是未婚青年。除了请十七八岁的少男压床外,有的地方还讲究请四五岁的男孩儿压床,这是从延续子孙的角度来考虑的。这个压床的男孩儿与压轿的男孩儿一样,都是新娘婚后生育的象征。如果男孩儿在压床的时候,不小心尿在了新床上,这是吉利加吉利,人们更是欣喜异常。

催妆是怎么回事?

催妆是一种婚礼习俗,是指旧时女方出嫁须得男方多次催促,才梳妆启行。催妆要多次,婚礼前二三日,男家下催妆礼,有凤冠霞帔、婚衣、镜、粉等。宋人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先一日,或是日早,下催妆冠帔花粉。”到迎亲时,女方家门紧闭,男方为催新娘启门登轿,则反复吹奏催妆曲,放催妆炮,伴以递开门封。有的地方在新娘出嫁之日,新郎作诗,派人传达至女方催妆,称为“催妆诗”。当然此诗并不是一定要新郎亲自作,也可由别的宾客代作,诗为五七言近体,多颂赞吉利语。

新娘乘花轿有何讲究?

古代新娘乘坐花轿时有很多规矩。因各地风俗不同,上轿规矩也有差异。一般情况下是,男方接新娘的花轿吹吹打打到新娘家后,新娘家里不能开门,要由接亲的伴郎叫开女方家门,谓之“开门迎吉”。新娘头盖大红盖头,拜辞祖先父母,有的还要“哭轿”。新娘由哥哥或弟弟扶着,踏着红毡上轿,双脚不能沾土,以防止带走娘家的“财气”。

抬花轿要多准备几个人,路上不准停轿,如果遇到路障,也不能再走“回头路”,须想尽一切办法绕过路障。花轿到男方家后,要设好香案祭品,再由新郎郑重地向花轿行礼,称之为“回头轿”,意为接了新人来家,不能忘记姑娘娘家。

新娘下轿也有特定仪式,首先需在轿前摆放的马鞍上象征性的乘坐,取其一生平安之义。然后走上大红地毯,男家以布袋更替铺地,新娘脚踏而进,谓之“接代”,一直走到拜天地的地方。至此,新娘“乘花轿”的仪程才算进行完了。

民间婚俗中选何人给新娘压轿?

民间婚俗中,迎亲的轿子要有人压轿。但压轿的人选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有的地方是由婆家所请的全福人给压轿。她在喜房给天地爷上香以后,用小镜子照轿,用芝兰香熏轿,再往轿子里撒一些桂圆、荔枝、枣儿、栗子、花生之类的“喜果”,然后盘腿坐在轿子里。有些地方压轿时则不用这种全福人,而是用两个父母双全的童子,取新婚夫妇和合到老、早生贵子之意。

结婚拜天地一俗来源于一个怎样的故事?

结婚时“拜天地”的习俗,来源于民间神话故事。相传,女娲造人的时候,开始只造了一个俊俏的后生,这后生虽说有吃有穿、逍遥自在,但孤孤单单一个人,总觉得很闷,所以常常唉声叹气。一天晚上,小伙子望着天空圆圆的月亮,不免触景生情,更感寂寞,于是自言自语地对月亮说:“月老月老你细听,给我找个知心人,我世世代代领你的情!”他刚说完,忽然月亮一闪,一个白眉长须老人领着一个姑娘飘飘悠悠地来到小伙子面前,对小伙子说:“我在女娲那里,让她又造了一个女的,给你领来了。你们先认识一下,一会儿我给你们办喜事。”说完,老人就不见了。小伙子见姑娘脸腮绯红,像月季一般,不禁喜上眉梢;姑娘见小伙子眼睛明亮,诚实坦白,也觉得情投意合,二人四目相对,一见钟情。正在这时,长须老人领着两个白发白须的老人站在小伙子和姑娘的面前,指着两个老人说:“这是天公和土地,你们以后的生活都离不开他俩。现在我给你们办喜事,首先,给养育你们的天公、土地拜三拜。”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对“天、地”拜了三拜,随后,月下老人笑着说:“我给你们牵红线,你们还得给我拜拜哩。”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又对着月下老人拜了三拜,刚拜完,三位老人就不见了。从此以后,人们在结婚时必须:一拜天地,二拜月下老人(媒人),三拜父母,如此便形成了结婚“拜天地”的习俗。

闹喜是怎么回事?

闹喜是指当新郎迎亲时,迎亲队伍刚走进女家所在的村子,就被村里的大人小孩堵住嬉闹。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时,迎亲队伍要送“红包”(钱)给这些人,现在闹喜的习俗虽然还存在,但赠送的物品已成为喜烟和喜糖了。

结婚时新娘为何要蒙红盖头?

古时候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关于新娘蒙红盖头习俗的由来,唐代李冗《独异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女娲、伏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得配为夫妻。于是,兄妹俩上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结果那几个云团聚合为一。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女娲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蒙头代替了。其实,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当时是妇女避尘御寒时使用的,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选用红色的。

你知道通心锦的由来吗?

通心锦是旧时婚礼中所用的锦带,象征夫妇永结同心。拜堂时新郎、新娘各持红色锦缎一端,相牵而入以喻男女通心。它源于唐代。据说,张嘉贞想纳郭元振为婿,于是对他说:“我有五个女儿,叫她们各持一根丝线藏在布幔之后,线头露在外面,你随便牵一根,牵中的就嫁给你。”郭元振随手牵起一根红线,红线的那头连着的是张嘉贞的三女儿,后来两人成婚。

新郎给新娘穿鞋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民间有新郎在接亲时亲自给新娘穿上新鞋的习俗。这种习俗源于妇女缠足的陋习。从南唐妇女开始缠足以来,脚的大小已成为衡量女性美的关键。但是,在封建时代,男女婚姻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不见面,媒婆说媒时,只好要来女方的鞋样儿,供男方定夺。为防受骗,男方同意了就留下鞋样,按照尺寸做一双绣花鞋连同订婚礼物一并送至女家。成亲时,新娘必须穿上这双绣花鞋。辛亥革命后,革除了缠足陋习,但送鞋之俗仍留传下来,并演变成接亲时由新郎给新娘穿鞋。不过,女方所穿之鞋并不一定是由男方赠送的。

喝交杯酒这一习俗是怎么回事?

我国民间的婚礼宴席上,有新郎、新娘互饮交杯酒的习俗。“交杯”是由“合卺”演变而来的。“合卺”始兴于周代。“卺”是匏瓜,民间俗称“苦葫芦”,味苦不可食。据《礼记·昏羲》记载:新婚夫妇婚礼之时,将一只卺剖成两半,新郎、新娘各执一半,其中盛装苦酒,各自对饮完毕,取意是喝了这些苦酒,夫妇婚后患难与共,同甘共苦,同时示意妻子、丈夫二人“合二为一”。其次,“匏”又是古代八音乐器中的一种,人们赋予“匏”以音韵调和之意,所以,婚礼上“合卺”无疑意味着新婚夫妇两口子今后协调和睦,互敬互爱,永结同心。到了两宋时期,“合卺”逐渐被饮交杯酒所取代,新婚夫妻喝交杯酒时,先饮一半后再换杯共饮,饮完之后则将酒杯一正一反掷于床下,以示婚后百年好合。

闹洞房这一习俗是怎么来的?

“闹洞房”又称“闹房”、“闹新房”,这一习俗以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也称“闹新娘”、“耍新娘”,旧时还称为“戏妇”。闹房习俗的由来,众说纷纭,但大多认为源于驱邪避灾。传说,紫微星一次下凡时,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跟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来到新郎家,谁知那女人已经先躲进了洞房中。新郎、新娘拜完天地后要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并指点人们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新郎便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以驱走邪鬼,到了五更时分,魔鬼就逃走了。

新妇试厨是怎么回事?

根据民间婚俗习惯,一般在新婚第三天,也有的在第四天,新娘要亲自下厨,烹调菜肴食物给公婆品尝,表示家庭新成员对老一辈的孝敬。这也是在检验新娘的烹饪技术。在许多地方,新娘入厨烹调前,先要拜姑舅和所有长辈,以及家中灶神、檐头神、白虎神、井神、土地神等神仙。烹调时,有的地方由娘家的伴娘作陪,有的地方由婆家所请的全福太太相伴。新娘准备动手做饭时,陪伴的人和围观者要唱吉语赞歌,一人领唱,众人相和。

看三是父母去婆家看望新娘吗?

看三亦称“贺三”,它是一种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婚俗。此俗并不是父母去婆家看望新娘,而是在新人举行婚礼后的第三天,娘家要派近亲或族人携带礼品前往女婿家看望出嫁的女儿。不同的地方会选不同的亲人,也会携带不同的礼品。例如:在安徽民间,娘家人在去女婿家时,所带的礼品中必有香油一罐或一壶,一般由出嫁女最年幼的弟弟提着,在新郎的陪同下,到洞房里看望姐姐。在山东,则是由出嫁女的父兄带礼品前往。

回门是一种怎样的习俗?

按照民间婚俗习惯,结婚后第三天,女婿要携礼品同新娘一起回娘家,拜谒妻子的父母及亲属,此即是俗称的“回门”。它是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婚夫妇一般当日返回,有些地方会在娘家留住数日,但留住期间新郎新娘不同宿一室,回去时由新郎的妹妹或弟弟接回去。

何谓送“离娘肉”?

送“离娘肉”是指在我国东北地区流行的男方接亲时给女方家送肉的一种习俗。这一习俗源于如下传说:清初,有个猎人将其女儿许配给了从南方来的一个徒弟。这徒弟学成后,即要接新娘回南方成亲。接亲那天,这个徒弟的师母搂着女儿不让上轿,嘴里不停地喊:“女儿是娘身上掉下的肉,不能走啊!”来接亲的人都急得团团转。新郎灵机一动,立即打发人去市场买回一块肉,送给岳母说:“我还您一块肉。你让她走吧!”他的岳母接过肉,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就打发女儿上轿了。以后,男方接亲时,为防止再出此类麻烦,就效法猎人的徒弟买块肉送给岳母。人们称这种肉为“离娘肉”。

“结发夫妻”有何含义?

“结发夫妻”一般指的是原配夫妻。“结发”在古代婚俗中指男女成婚之夕,将新郎左边的头发与新娘右边的头发共髻束发。关于结发夫妻的由来,相传是从一位皇帝登基的故事中衍生出来的。从前,有位皇帝,在登基的头天晚上,因为担心胡子太短(古代是以胡须的长短来衡量男人的学识的),无法入睡。皇后十分聪慧,连忙剪下自己的头发,仔细地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工夫,皇帝的胡子就变长了。次日,皇帝登基时,臣子见皇帝胡须过脐,莫不惊叹。后来,这件事情被人们广为称颂,人们便将他们称为“结发夫妻”,以此来表达患难与共、互助互爱的夫妻间的深厚感情。

“新郎官”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新郎官”是我们对新婚男子的称呼。但是,新郎官最初却不是这个意思。“郎”之称,从汉朝时就有。汉朝时,中央官署里的侍从官通称为“郎”。到了唐代,对六品以下的官员通称为“郎”。在官贵民贱的封建社会,百姓尊称这些“郎”为“郎官”或“郎君”。自从唐朝开科取士,凡中了进士的人就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他们被分到中央官署里任校书郎、秘书郎等职。所以人们称呼新科进士为“新郎官”。在封建社会里,男子娶妻有“小登科”的美称,故人们都喜欢借用“新郎官”这一称呼来美称娶妻的男子。随着历史的变迁,后来便成为新婚男士的专用名称了,并逐步简化成“新郎”一词。

你知道结婚贴“囍”字的由来吗?

民间举行婚礼时,人们都会贴出红双“囍”字,以示庆贺。它表示成双成对的意思,反映出人们希望好事成双的美好愿望。这个习俗据说与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有关。据说,23岁的王安石进京赶考时,路过马家镇,暂住在他舅舅家。次日,他上街闲逛,见镇上马员外家门外悬挂的走马灯上写着一副上联:“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却没有下联,王安石一时也没有对出下联,便将此句暗自记在心中。王安石进京应考,主考官指着一杆飞虎旗念道:“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王安石顿时想起马员外家那副上联,便以此为对,主考官惊赞不已。王安石回程路过马员外家时,马员外恰在门外恭听几名书生应对联。王安石便挤上前,用主考官的对子应对。谁知这对子是专为择婿而出的,马员外觉得王安石的下联对得最出色,得知王安石尚未婚配后,执意要将女儿许配给他。王安石经打听后,得知马员外的女儿才貌双全,便与舅舅商议,同意了这门婚事。不久,在王安石完婚的大喜之日,恰逢官差来报他高中的好消息。王安石喜上加喜,提笔在大红纸上写下一个金色大“囍”字,贴在门上。从那以后,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新婚洞房里为何喜贴鹌鹑图?

鹌鹑有固定的配偶,起居游嬉,形影不离,被看做是爱情生活和谐、美好的象征。民间常在新婚洞房里贴鹌鹑剪纸或鹌鹑图,预祝新人家庭和睦、夫唱妇随、生活美满幸福。又因为“鹌”与“安”同音,所以鹌鹑又是平安的象征。传统吉祥画中,常绘制一只鹌鹑栖于山石菊花旁,地上有一些落叶,以落叶谐音“乐业”,寓意“安居乐业”,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吹箫引凤》这幅寓意婚姻吉祥的图画,来源于一个怎样的传说?

《吹箫引凤》这幅寓意婚姻吉祥的精美图画,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穆公有位爱女,名为弄玉,不仅长得如花似玉,还擅长吹箫,自成音调,声如凤鸣。在她15岁那年的一天晚上,在睡梦中,恍惚看到有一少年飞到她所住的凤台上吹奏起箫来,并告诉弄玉他住在太华山中。此后弄玉茶饭不思。秦穆公知道后派人寻找,终于在太华山上找到了这个少年。见到少年后,弄玉的病竟然不治而愈。从此,弄玉天天在凤楼和少年合奏笙箫,伉俪应和,情同胶漆。某一天夜里,两人正在皎洁的月光下合奏,忽然有一龙一凤应声飞来,将他们接引上天成了仙。原来这少年是上界的乐仙,名叫萧史。因为同弄玉有夙缘,所以借箫声作合。人们根据这段传说,将其绘成瑞图,充满了对美满婚姻的期盼与向往。

为男女青年牵红线的人为什么被称为媒人?

民间青年男女结婚,都要由媒人牵线说合,提起媒人,有这样一个趣味故事。远古时候,有两个距离很远的村庄,一个叫东山庄,一个叫西山庄。东山庄有个聪明的小伙子叫赵景;西山庄有位贤惠的姑娘叫阿彩。有一年,这两人经一位好心的老汉牵线搭桥,成了亲。婚后,小两口相亲相爱。后来小两口想找那位老汉并报答他,可是老汉不知去向。于是小夫妻想出一个办法:用米粉为老汉塑了一尊像,把它放在供台上,可又怕被人家看到后说笑,就把那米粉人藏到柜里。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一天,小夫妻又思念起那位好心的老汉,于是就把那米粉人拿出来,谁知米粉人发了霉,小夫妻俩叹惜地呼出“霉人”两字。从此,人们便把为青年男女牵线搭桥的人称为“霉人”,而后,因“霉”字不雅,又改为“媒人”。

你知道关于“月老”的传说吗?

“月老”是人们对媒人的美称,那么,月老为人牵红线起于何时,又是怎么来的呢?据考证,它源于1200多年前流传于唐人李复言在《续幽怪录》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唐代有个叫韦固的人,一次离家旅行住在宋城。当晚,他遇到一位老人在月光下翻检书信,身旁一个布袋里装着很多红绳。韦固感到奇怪,上前询问道:“这红绳有何作用?”老人答曰:“这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即使仇人之家,贫贱悬隔,远在天涯的,只要一系上去便会结为夫妻。”韦固便问自己的婚姻,老人说明天你跟我走就能看到。第二天老人就带他于市中寻找。但见一个瞎了一只眼的老太婆坐在市井卖菜,怀里抱着一个两三岁的女孩。老人指给韦固说:“这就是你的妻子。”韦固大怒,后来找刺客去刺杀那瞎老婆的女儿,刺客在慌乱中用刀子戳到了女童的眉间,但并未将她刺死。后来韦固多次求婚不成。过了14年,袭父亲勋爵,在相州做了官,很有政绩,刺史王泰很赏识他,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这女子,容色华丽,十分漂亮,只是有些古怪,眉间常贴一片花子,就是沐浴时,也未曾拿掉过。韦固问其原因,新娘就说小时因家中变故,只靠乳母陈氏哺养。三岁时乳母抱她在宋城客店近处卖菜,被一狂贼所刺,刀痕尚在,所以用花子把它覆盖起来。韦固听后大吃一惊,这才恍然大悟,心想自己的婚事果然被月老言中。这个故事传开之后,人们便把媒人称作“月老”,把给男女双方搭桥称作“牵红绳”。

古代有没有相亲会?

现在,“剩男”、“剩女”越来越多,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万人相亲会。其实,相亲会并不是现代人首创,早在隋唐时期,我国元宵节期间就曾出现过万人相亲的场面,距今已有近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了。元宵之夜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后发展成为全民狂欢节。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巨大,极为壮观。由于元宵之夜灯火如昼,通宵达旦,万人赏灯,游人如织,这就自然为未婚男女提供了认识的场地和机会,他们都希望能在这一天遇到意中人。古代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只有过节才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这样一个交谊的大好时机,就像现在的相亲会一样,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也有父母在灯会上相中了哪家的公子或女子,日后也会为自家的孩子提亲。

婚俗中的“五不娶”是怎么回事?

“五不娶”,古称“五不取”,是指凡属于以下五种人家的女子不得聘娶为妻:逆家子不取、乱家子不取、世有刑人不取、世有恶疾不取、丧妇长子不取。即行为有违礼教,没有家法的女子不能取;家风淫乱、天性淫荡的女子不取;直系亲属中有受过墨、劓、剕、宫、髡等刑罚的女子不取;直系亲属中有哑、聋、秃疠(瘟疫或恶疮)、伛(驼背)等疾病的女子不取;母亲去世,和父亲一起长大的大龄女子不取,因为人们恐其缺乏生活经验。

古人是怎样离婚的?

古代夫妇也会离婚,只不过那时的离婚跟现代差别很大。古代离婚具有极强的男权色彩,称为“休妻”,实际上是男性对女性的离弃。男方要求解除婚姻关系的条件主要有:妻子不孝顺父母、无子、淫乱、妒忌、有恶疾、多言、盗窃。只要妻子犯有其中的一项,丈夫在原则上就可以和妻子离婚。解除婚姻关系时,男方还要撰写离弃妻子的文字,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休书”,这与现在的离婚证相似。接受休书回娘家的女子,往往会受到世人的冷眼,结局悲惨。不过,如果女方符合没有娘家可以归属、为公婆守过三年孝、妻子嫁进来后夫家由贫贱变富裕这“三不去”条件时,可以要求男方不能解除婚约。

“赘婚”是一种怎样的婚姻形式?

“赘婚”是一种男嫁女娶、夫从妻居的婚姻形式。它产生于远古社会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个体婚的过渡时期。它是贫困家庭让自己子弟到女家从事无偿劳动,以换取妻子的婚姻关系。唐宋时,未婚女子娶夫称赘婿;寡妇娶夫称“接脚婿”或“招夫”。元代的“赘婚”有两种:一是终身在妻家作赘,赡养女方父母,称“养老”;二是有年限地到女家服役,称“出舍”。我国南方的壮族、瑶族、傣族等少数民族都实行过“赘婚”,在有些山区,这一婚俗至今还普遍存在。

同类推荐
  • 中国消失的服饰

    中国消失的服饰

    本书内容包括服装的“出现”与“消失”;冠冕之制:终结于帝制时代的章服;百姓衣裳:岁月中演进的男子服饰;红袖裙裳:不断变化中的女子服饰等。
  • 文化研究读本

    文化研究读本

    “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是目前北美和欧洲人文知识分子最为活跃的知识区域之一,正是通过文化研究,学院知识分子的智识活动溢出了大学校园之外,也溢出了传统的经典命题之外。文化研究关注的是阶级、性别、身份、传媒、大众文化等范围广泛的社会文本,它具有迫切的政治性和焦虑感,这就和传统的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精英主义乃至文学主义的要旨相冲突,因而带有左翼色彩。本书收集的论文刻写了文化研究发展中的最重要痕迹,堪称文化研究中的经典文献。
  • 塔里木河传

    塔里木河传

    塔里木河在历史上担当过重要角色,四大古老文明由她而交汇,丝绸之路依托她而开通,西域文化因她而发育。书中描绘了塔里木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绚丽多姿的塞外风光,再现了文明演进的历史,展示了塔里木河卓尔不凡的个性和生命力,抒发了作者对塔里木河深沉的爱意和忧思。
  • 中华民居

    中华民居

    民居的功能开始只是为人类遮风避雨而已,继而发展到居住、会客交往、家族活动、祀祖等等,除此之外,还成为显示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 穿越晋江

    穿越晋江

    晨曦,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晋江大地,一群晋江人从岩洞里走出,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这是一个春寒料峭的季节,可他们并不怕冷,不管男女老少,都清一色裸露着身子。他们的模样有些奇怪,前额很低,嘴巴前突,个头也不高,最高的也不过1.6米。他们来到离岩洞不远的一个空地上,地上堆满了前一天吃剩的鱼虾、贝壳以及用来生火的木柴。他们围坐一圈,一边生火,一边用一种我们听不懂的语言说话。说到动情处,他们会手舞足蹈起来,原来是正在安排新一天的工作。一起来翻阅本书吧!
热门推荐
  • 于遇易

    于遇易

    缘分这个东西很奇妙,它能让陌生变熟悉,让不可能变成可能,所以,她遇见了平行时空的另一个他,开始了一段奇妙的人生……
  • 诸世之大劫

    诸世之大劫

    这是一个为情所伤的人,为了保护抛弃了自己的爱人而死于车祸,却不被感激反被厌恶,一气之下,咒骂上天,却意外穿越,发现自己成了一朵劫云,为阻止修士飞升的劫云,但却保留着身为人的记忆和神智,于是他吸收那些陨落修士的法力,发誓要给苍生带来一场灭世大劫……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史上最牛日本人

    史上最牛日本人

    深度剖析史上最牛日本人——源赖朝。从流放犯到武家宗主,他彻底改变日本政治格局,励精图治、文韬武略,他是所有武士膜拜的图腾。轻信谗言、冷酷多疑、枉杀功臣、手足相残……他是史上最牛的日本人,也是了解日本人最好的一把钥匙!
  • 穿越乞丐当土匪——爹你被我承包了

    穿越乞丐当土匪——爹你被我承包了

    初来乍到,凌霏站在古色古香的大街上45度望天作忧伤状'老天,你他喵的玩儿我呢,想我18岁大好女青年,在家乖乖女,学校好同学,朋友之间的善良人,为毛我拉个屎也穿了,'虽然穿越神马的很潮很时尚,但是谁会想来啊,这也就算了,那穿什么不好,穿一饿死的乞丐身上,你妹啊!等等那个人为什么这样看我,啊我的包子,还来!我要回家5555
  • 神女的归位之路

    神女的归位之路

    花族世世代代守护着一个世界,因为机缘巧合,穿越到了21世纪,在21世纪中因为不小心把魔物带到了21世纪,而引起了各种各样的麻烦,而就在这时花家大姐花篱萧因为爱上了一个魔族人,而无法自拔,到底是因为什么呢?请跟我一起阅读吧!
  • 青春一经典藏,止不住了忧伤

    青春一经典藏,止不住了忧伤

    感动,无法预定也无法奢求,它总是在不经意的一瞬,悄悄触动我们的心灵。一句话,一件事,让我们感动,就将它们记下来吧。岁月就像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华,中间飞快流淌的,是年轻隐隐的伤感。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但真正属于自己的却并不多。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在这个纷绕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
  • 腹黑王爷毒爱妃:妃常任性

    腹黑王爷毒爱妃:妃常任性

    她本是生活在21世纪,父亲是杰出的音乐家,母亲则是一个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从小过着锦衣玉食,不知人间疾苦的大小姐。一朝穿越到龙玄大陆,以武为尊的异世,从小过着养尊处优的大小姐能适应吗?看她如何魔武双修,还是世间罕有的炼丹师,遇贱人杀贱人,遇魔杀魔遇神弑神。凤临异世,毒行天下,不料却遇上了天底下最尊贵的无耻之徒,不仅无耻还腹黑无底线…当强者遇上毒者,当痞子女撞上腹黑男,一出追逐与被追逐的戏码就此上演。。。
  • 陈燃轶事

    陈燃轶事

    我是陈燃。不入流的网络写手以及混日子的报社记者。今天不写小说,讲一讲和顾教授的二三事。
  • 傻王萌妃:三小姐威武

    傻王萌妃:三小姐威武

    一朝穿越,成了定国大将军府的柔弱三小姐,上有伪善的继母欺凌,下有各个兄弟姐妹暗下使绊子,这生活实在酸爽……哼,这些算什么,本小姐能怕吗,天赋异禀,法宝在手,灵兽相伴,见招拆招,扮猪吃虎,看本小姐如何异世崛起,风生水起………咦,这个傻皇子,咱俩一直是冤家对头来着,你干嘛要跟着我呀?什么?要我当王妃?这个玩笑可真是开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