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325400000022

第22章 实施素质教育中的环节

一、计划

所谓行动计划,就是根据实际条件,科学及时地对决策整体目标进行分解,计算并筹划人力、物力、财力,确定实施程序、方法及有关的具体制度、规定。计划是对未来发展的设想和对未来工作的决定,是学校管理首要的主导性职能,是学校进行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整个学校管理过程的统帅,是掌握工作主动权的重要手段。它明确规定了整个学校管理的任务,是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在一定时间内的行动纲领,可以促使学校工作分清主次、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并使学校各部门、每个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增强责任感,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决策目标。

(一)制订计划的依据

要使计划制定正确有效,必须明确制订计划的依据。制订计划的基本依据是:①上级指示。上级指示包括党和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政策,上级领导部门对某一时期学校工作的具体指示和要求。它是学校管理工作方向性的体现。在学校各个部门和教师制订工作计划时,要注意贯彻学校提出的各项要求。②正确的理论指导。制订计划要以教育科学理论和管理科学理论为指导。真正的科学理论是反映客观规律的,所谓理论指导,就是说制订计划要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要按教育和管理的规律办事。③学校实际。学校实际包括学校过去工作的基础,当前学校实际情况和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等。制订计划时必须根据学校实际,否则就失去其存在的真正意义。④外校经验。各个学校发展情况不一样,有的学校在执行素质教育过程中积累了先进的、丰富的经验。因此,制定学校计划时应借鉴外校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这也是计划的一个很好的依据。

(二)计划的种类

计划的种类多种多样,大体可做如下分类:

1.以时间分类,有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两种。长期计划如远景规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等。短期计划如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等。

2.以范围分类,有学校总体计划和部门计划两种。

3.以工作性质分,可分为常规性工作计划和专题性工作计划两种。常规性工作计划,如学校工作计划、各部门工作计划(处、组、室等)、各成员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教师教学工作计划等)。专题性临时工作计划,是指一学期中间,根据上级机关重大部署或临时下达的任务,或者学校有某些重大事件或活动而制订的计划。如文明礼貌月活动、学雷锋活动、校庆等。

(三)有效计划的特点

行之有效的学校计划,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是使学校计划具有科学性的重要保证,因而也是学校管理者在制订学校计划时,应考虑和遵循的基本要求。

1.方向性与可行性。方向性是指计划必须以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21世纪”为指针,以上级指示、学校任务和学校实际情况为依据,使计划符合社会主义办学原则,符合国家赋予学校的基本任务,符合学校校情。制订计划既要有一定难度,又要行之有效。计划的要求既不过高,也不过低;既符合方向正确、切实可行的要求,又要留有余地。

2.全面性与重点性。学校摊子大、任务多,制订计划要像部署战术那样既能统筹兼顾,又要重点突出;既能发挥优势,又要利用薄弱环节。制订计划时,要照顾到学校的各级组织、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并尽量突出以教学为中心环节,使整个学校管理围绕教学活动这根“主轴”运转。与此同时,还要突出一段时期内解决的主要问题,做到有所侧重,使主要问题得到充分解决。

3.计划的连续性与创新性。制订计划必须在总结前段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在前段工作的基础上提高。有些工作需要持续、深入、反复地抓,不断抓出成效。不能抓一个丢一个,今天抓这个明天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抓不好,计划不能总是老一套,要解决新问题,使学校工作不断前进。

4.可检性。计划的执行,任务的完成情况,必须是可以检查的。因此,学校计划中,对于做什么、叫谁做、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完成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所谓“定事、定时、定人、定质、定量”就是对计划内容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可以作为计划检查的依据和评价标准。

二、指导

所谓执行计划中的指导是管理者对所属部门或个人进行指挥和帮助。在执行阶段,各部门、各个人都在行动,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影响工作进程。为了更好地实施计划,必须针对各种情况及时作出指导。马克思思格斯都非常重视指挥在联合劳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凡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的工作,工作过程的复杂联系和统一,都必须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素质教育活动参与的人员较多,分工较细,协作复杂,连续性强,各项工作任务一环扣一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必须有高度统一的指挥。通过有效的指挥,使执行活动从静态推向动态,沿着预定的目标前进;通过有效的指挥可调动全体执行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强有力的指挥必须集中统一,政出多门、多头指挥必然乱套。

不论哪个层次的指挥者,都必须拥有指挥权力,否则就无法担负其责任和完成其使命。指挥权力是由个体在组织中的地位及个人的德才决定的。指挥者具有由组织机构正式授予或依法赋予的法定地位而带来法定权力、奖励权力。职位越高,这种职位权力越大。但是具有同一职位权力的不同指挥者,运用指挥权的效果可能是很不相同的,因为指挥者的德才因素不同。指挥者这些德才因素也叫指挥者的专长权力和个人影响权力,在引导下级实现目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个指挥者具有某种专门知识经验和特殊技能,对下属实行“内行”领导,往往会赢得下属的尊敬佩服。低层指挥者处在工作第一线,更需要较高的技术技巧。指挥者的思想品德水平高,领导作风好就易受到下属的爱戴,接受指挥程度也就大。

所以,指挥者要使自己的指导有效,应做到下面三点:一是与下级建立良好的共事关系,虚心听取下级意见,创造一个良好的指挥基础,切忌官僚主义、“一言堂”;二是全面、深入及时地捕捉信息,勇于指导,及时处理;三是指挥方法要正确,要抓两头,带中间,着重指导典型,推动—般。具体指导要采取点拨式或示范式,不要包办代替,强加于人。一个优秀的指挥者,在指导下属工作时,应做到“引导而不强加,帮助而不代替,批评而不压制”,使被指导者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改进工作,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指挥者从事指挥活动,其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口头指挥。这种指挥方式简明、及时、方便,因而最常用。运用这种指挥方式,要注意语言艺术,对不同对象指挥语气要有区别。第二种是书面指挥。在指挥层次多,时间等条件又受到限制,不便口头方式指挥时,为了确保指挥信息传达不走样,以后又便于核查,都适宜采用书面方式。但指挥者不可过分地依靠文字指挥,要防止滥发文件的文牍主义。第三种是会议指挥。比如执行前的动员会,执行中的协调会、调研会,执行后的总结会等,都能起到指导和推动工作的作用。在会议指挥上应特别注意提高会议质量,防止会议过多过长。指挥者选用指挥方式时要考虑下属的成熟程度。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要多鼓励下属发挥创新精神,多做具体指导。现场指挥中要善于观察发现主要问题,对症下药。要学点心理学,摸透下属心理,有的放矢地引导。

三、协调、沟通和激励

(一)协调

协调是执行阶段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贯穿于执行阶段的全过程。由于人的觉悟不同、水平不一、各自看问题的局限性,以及工作程度、计划要求的不一致等,都会产生各种矛盾,出现各种问题,这是难免的。学校领导者必须把各部门、各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协调起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尽量减少内耗,同心协力,共同完成计划目标。有些复杂的涉及多方利益关系的事情,需反复协调。在素质教育整体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只有通过学校领导做好协调工作,才不致使改革工作受阻。学校领导协调的作用,主要是可以促进各部门、各成员之间和谐团结,避免精力内耗。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通过领导协调还可使有关部门和个人了解彼此的需要和工作、教学情况,避免工作脱节和重复,可减少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上的浪费,可改进业务处理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以便圆满完成任务。同样一个学校,各成员关系是否协调,面貌是大不相同的。一个学校目标明确,决策得当,计划周密,组织健全,人员精干,但领导者的协调工作跟不上,就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现象,增加“离心力”。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时间长了,隔阂愈深,不但不能发挥整个学校指挥系统的最高效率,而且会造成各方面的巨大浪费。

协调工作包括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两个方面。就学校内部来说,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协调工作:首先是领导班子内部的协调,做到统一认识、统一指挥、互相合作、互相谅解;其次是部门、各级组织之间的协调,做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再次是教职工之间的协调,做到和睦相处,志同道合,为了学校集体任务的实现而团结一致,合作共事。此外,还有人与事之间、事与事之间、人与物之间、事与物之间的协调,做到力量组合得当,财物分配合理,进度相宜,步伐合拍。就学校外部来说,主要是协调好上级领导及部门的关系,以及与学生家长、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增加推力,减少阻力,以便于计划的实现。

做好协调,领导者要做到:出以公心,顾全大局,不怕得罪人;要设法使学校每个成员对所做工作的方政、政策、目标,都有充分的了解,自觉地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在制订计划时就预先注意哪些关系需要协调和怎样协调,及早定出措施,防患于未然;从全局考虑各方面因素的联结,全面解决问题,同时又能抓住关键部位、关键阶段;注意发展变化,不断进行协调;协调要紧紧围绕完成工作的目标,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政策要有相对稳定性,防止朝令夕改,变化无常,不利于协调;改进领导方式,集权式领导虽然指挥方便,却缺乏应变能力,放任式领导易助长本位主义,**********基础上的分权式领导最有利于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共同协作行动。

(二)沟通

意见沟通在学校管理协调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沟通,简单地说就是彼此了解情况。沟通是协调的前提,要求得思想上的一致;协调是沟通的结果,是谋得行动上的一致。有了思想上的统一,才能有行动上的一致。沟通是改善人际关系、鼓舞士气的重要手段。部门之间、个人之间及时沟通信息,可以加深了解和增进团结,避免互相猜疑,堵塞小道消息,防止思想混乱。沟通的方式有各种各样:有个人与个人、部门与个人、部门与部门的沟通;有单向或双向沟通;有下级纵向、上级纵向或平行横向沟通等。采用哪一种沟通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素质教育整体改革过程中,新问题不断出现,师生员工对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和反映,要求及时地、准确地传递给有关部门。学校领导部门也要及时了解师生的反映以便协调各种不同社会利益和矛盾,作出符合师生意愿的决策。经常对话谈心,可使学校领导部门和教职工之间相互沟通,加深理解,在倾听教职工批判和建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避免失误;也利于教职工理解学校领导的活动和面对的困难。

做好沟通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扫除语言障碍。语言使用不当,容易引起接受者误解误传,语言要明确并有感染力,既不干巴也不花哨,条理清楚;②要考虑发送信息者与接受信息者在知识、经验、职位等方面的差距,选择适当的时机、场合、表情,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③注意沟通的心理因素,摸清发送信息的感情色彩、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消除沟通的障碍;④要尽可能商量式地交谈,善于全神贯注地倾听意见,注意礼貌;⑤加强对信息传递的检查,以防积压拖拉,错过时机;⑥要谨防下级弄虚作假;⑦要发挥非正式沟通在个体与组织之间的桥梁作用。

(三)激励

教育、激励同协调、沟通一样,也是贯穿于执行阶段的全过程,它是调动学校各个成员执行计划积极性的手段。在执行计划阶段,要使学校各类人员持续地按原计划工作,并保持和不断提高积极性,除了必要的规章制度外,还需要教育、激励。教育工作中,首先要抓好的是政治思想教育。要提高学校管理目标的号召力,管理者就必须向执行者反复宣传,说明完成计划目标的意义,使奋斗目标能激发起学校各类成员的上进心;其次要针对各类人员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围绕目标做好思想工作,以提高各类成员的觉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而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激励是指运用精神的或物质的刺激手段,如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等,从而激发学校成员的进取心,使导向目标的正确行为得到强化,偏离目标的不良行为得到抑制,从而调动学校成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计划目标。

四、控制和检查

(一)控制

控制就是根据原定计划,检查实际执行情况,消除或纠正两者之间的偏离或背离,以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教育实施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教育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制约它的因素很多,因而教育实施结果有其不确定性。学校明明是为了把某个计划执行好,但往往不一定执行好。为了达到确定的决策目标,提高决策结果的确定性,对实施活动就必须进行控制。因而教育实施也是一种有控制的活动,一切实施的成果都是在一定控制的作用下取得的,一切实施活动也都是在一定的控制作用下进行的。

实施存在于学校管理活动的始终,它是学校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能。当计划确定后,计划是实施的标准,标准愈明确,实施效果也就愈大。但计划不可能万无一失,实施过程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实际工作同计划要求就可能不符,必须依靠控制,才能逐步实现计划。通过控制环节也可以检查下属的工作,保证其工作方向的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实践证明,有些虽然是正确的决策,由于在执行中缺乏必要的控制,不能做到令行禁止,也就无法实行统一指挥,致使决策没能得到很好落实。教育实施中如果失去控制,违章作业,纪律松弛,则计划被荒废,其结果是什么工作也做不好。

1.控制的内容。素质教育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因此,控制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实施工作的数量与质量的控制。这是教育控制的主要内容。质与量的结合控制,既能保证计划进度,又能保证达到计划所要求的标准,从而使阶段计划和总体计划都能按时完成。②实施方向的控制。这主要是指对计划的精神实质的认识是否准确无偏离,对计划的根本目标的理解是否深透而无歧见。例如发展素质教育,最终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若只注重“全”而忽视了基础学科教育,就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大方向。③实施手段的控制。实行计划的手段是否正当和正确,必须加以考察。如果为了完成本部门、本学科的计划而损害其他部门、学科的工作,对学校管理的整体效果来说是有害的。或者是挖肉补疮、顾此失彼,则对于本部门的整个工作也是有害的。损害其他部门工作的,属于手段不正当;损害本部门工作的,属于手段不正确。④横向关系的协调控制。所谓横向,包括各部门的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也包括各部门工作进度的平衡关系。

2.有效控制的特性和原则。实行有效的控制,必须把握控制的特性原则:①要确定控制的标准,从计划中选出多层次多形式的目标,建立起可以考核的定量或定性的完整的目标体系,控制就具有了客观的适用标准;②确立组织保证,就是明确由哪个单位,哪些人负责进行控制活动;③提供适时、准确的信息,以便及时发现偏差,及时纠正,或者偏差出现之前做好预防;④按层次进行控制,不要越级控制;⑤把握重点,就是要把注意力放在容易出偏差的因素上;⑥纠正偏差要先进行科学分析,找出造成偏差的主客观原因,并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纠正方式。

(二)检查

检查是学校管理的重要职能,是学校管理的中继环节,是促进学校工作的重要措施。检查可以促进工作计划的执行,增强教师和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和推广经验,促使各方面工作有效地进行。工作检查的过程,是学校领导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指导与帮助下面人员改进工作的过程。

1.检查的种类。①按检查的内容与范围来分,有全面检查与重点(或专题)检查。全面检查是指进行全局性检查,一般在期初、期中和期末进行。如开学初对学生入学和上课情况、对各教研组的教师工作计划制订情况的检查;期中对各年级各科教学进度、教学情况、教学质量的检查;期末对教学质量等方面工作的检查。这种检查对于掌握全面工作情况、分析动向是必要的。重点检查是对计划中的重点工作或某一突出方面进行检查。如对某一学科、某一年级教学情况的检查,对清洁卫生、对财务方面的检查等,这种检查对于了解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某些问题、总结经验等都是很有帮助的。②从检查的时间形式来分有经常性检查和定期检查。经常性检查有及时、灵活的特点,它对执行阶段的工作发挥直接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平时的,尤其是不拘形式的检查,常常能了解工作的真实情况;为了集中了解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某一问题,还须对某一问题的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从而作出相应的决定。③从检查的主体来分有领导检查,教师、工作人员的自我检查和相互检查。领导检查,就是学校领导深入教学、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检查,对各方面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进行常规性的检查、环节性的检查和专题性的检查,不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领导检查集中性较强,又能体现领导意图,对于落实工作是很重要的。教师、工作人员的自我检查,是一种及时、易行的经常检查方式。如教师课后分析、课堂观察、提问练习、作业批改、测验考试都属于自我检查,这种检查可以随时进行,有利于教师主动地改进教学,对实际工作进行直接的自我调节,是自上而下的检查方式所不及的。因此,学校领导要教育和引导学校成员养成一种自觉的自我检查习惯,给自我检查创造条件,尽可能使其形成制度化。相互检查,是学校成员开展的一种检查方式,如同一教研组中的教师互相听课、检查教案、作业,班组之间互相检查卫生情况等,它可以起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作用。④按检查方式分,有口头汇报检查、书面检查、实际工作中的检查。口头汇报检查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分为个别汇报与会议集体汇报。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对下属人员的工作随时进行考核和监督。书面检查是通过对书面材料的审阅进行的。如各种报表、资料统计、测验试卷、教案等,它的特点是简易、真实。在实际工作中,检查是领导深入群众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要求领导和下属一起参加,在实际工作中考察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有效检查的要求。①检查要着眼于推动。检查的目的在于推动工作,它具有促进工作展开的作用。所以检查一般要事先通知,让检查者与被检查者双方都有充分的准备。检查者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检查标准、检查方法。被检查者要发动群众自我检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做好受检的准备。这个过程本身就对计划的执行有强大推动力,不宜搞突然袭击,因为突然袭击不仅起不到推动作用,而且往往会影响上下级关系。②检查要着眼于指导。指导就是领导在发现下级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或发生偏差时,能帮助分析原因,提出矫正偏差的指导性意见,使计划得到更好的实施,检查不仅要注意工作的结果,更要重视工作的过程。检查中如果出现属于领导制订计划时考虑不周,责任就应该由领导来负,并要重新对计划进行调整,指导下级继续工作。如果是属于下级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一般不要着眼于追究责任,更不能互相埋怨。而应该是一方面领导高姿态主动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帮助下级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指点矫正,以弥补损失。下级在执行计划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往往盼望领导给予指导和帮助,领导在检查工作中着眼于指导,与下级的期待正好一致,产生心理默契。所以,通过检查,不仅可以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而且可以密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工作的开展。③检查着眼于规范。合理的计划都有可检性,都有检查的标准,因此,在检查过程中,必须以计划标准为准绳来衡量执行情况,既不能蜻蜓点水,浮而不实,搞形式主义,也不要以个别领导人的个人意见为准,置原定计划于不顾,因为这样都会使检查失去意义。只有严格对照计划,致力于建立规范,才能取得良好的检查结果。④检查结果要及时反馈。检查结果及时反馈有利于发扬成绩,及时改正缺点。检查结果反馈过迟,不但降低检查的效果,而且可以使检查失去意义。

五、总结

总结是学校管理过程—个周期的终结环节。它是在检查的基础上,对照计划所提出的预定目标进行的。总结既是检查的继续,也是对计划执行的总结,又是下一个管理周期计划的基础。总结是对已做过的工作进行总的分析与评价,要肯定成绩,指出缺点,总结经验教训,指出下一个管理周期的努力方向。不论是对积累经验,探索规律,提高领导人员的管理水平,还是促使学校管理科学化,提高学校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总结,就没有管理过程的循环上升,就不能把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就不能提高工作水平。所以学校领导必须重视工作总结。

(一)总结的种类

总结的种类,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两种。全面总结一般在学期(或学年)末进行,属于常规性质,学校和所属各部门,都要进行一次。这种总结要对一学期(或学年)的工作进行系统的检查和回顾,主要明确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专题总结的范围可大可小,可以是对学校总体工作某个突出的方面进行总结,还可就各类相同工作中的一项专题总结,就某部门、某个人、某一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等。

(二)总结的内容

不论是哪一类总结,都离不开下列几方面基本内容:

1.对执行情况的全面检查。执行的结果,是否实现了预定目标,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要从数量和质量上进行观察衡量解决的程度,把决策目标和实施计划中的标准要求同实施结束后的客观具体事实、统计数据进行对比。检查工作进度与效果同原计划有无出入?出入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先进经验或应吸取的教训?工作制度遵守怎么样?工作制度本身有何利弊?人的接受程度怎么样?经费的使用是否与计划相符?有无因此而带来的困难等。

2.对实施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定。在全面检查考核的基础上,对该单位和人员的工作作出评定。评定单位和个人的工作,应有不同的项目要求和标准。在评定以前,科学地确定这些项目要求和标准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公正合理,就会引出适得其反的结果。对单位与个人的评定要公平,奖罚要分明,才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工作。只要做到了评定项目周密,标准合理,奖惩也就有了充足的依据,群众才能心服口服。考核应以奖励为主。

3.对实施情况提出经验教训。实施中成功的经验要发扬,失败的教训应该引以为戒。只有把实施情况上升到理论,形成经验教训,提出今后改进措施,总结才是有效的。为此,总结要有理论的指导,如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只有这样,才不会就事论事,罗列现象,挂流水账。才能把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以便形成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更具科学性的理论。

4.总结要善于运用典型材料说明问题,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统一。总结的观点是对工作的评估,总结的材料应是说明的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统一。这就要求总结工作应建立在大量检查的基础上。否则,就难以做到这点。

(三)总结的方法

为了搞好工作总结,切实达到“总结一次,提高一次”的目的,还应特别重视工作总结的方法:

1.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各项任务都是依靠群众的努力来完成的。工作总结也必须依靠群众来做。把所有参加实施活动的行政人员和教职工都动员起来,积极地参加到工作总结中来,不但可以集思广益,把工作总结做得更全面、更深刻,而且通过群众性总结活动,也使全体教职工受到一次生动的实际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同时,在总结过程中,要利用各种形式,广开言路,组织教职工讲成绩、查缺点、找差距、出主意、想办法,使大家畅所欲言。学校领导要特别注意虚心听取教职工的批评,倾听各种不同意见,而决不可只听颂扬,听不得逆耳之言以至压制民主,使群众总结变成对领导的歌功颂德,这样就失去了工作总结的意义,背离了工作总结的目的。

2.自下而上的总结和自上而下的总结。一般情况下,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总结方法,首先由年级、教研组做起,然后,由上级集中起来加以综合研究分析,做出本校的总结。这样的总结,无论对成绩的肯定、缺点错误的检讨、经验教训的分析、好人好事的表扬、坏人坏事的批评,都有着群众基础。但是,有时还要根据情况的需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总结方法,即由学校行政部门做出总结,然后用文字或口头传达下去,给下面的总结指出方向,指导下面的总结。当然,这种自上而下的总结,也必须是在对下情的充分了解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总结过程中还应尽一切可能用各种方式吸收下级和群众的意见,力求使总结切合实际。

3.回顾过去,立足现实,着眼将来。总结工作不是为了总结而总结,而是为了今后把工作做得更好,开创新的局面。对任何工作总结,都应把握这一根本目的。因此,在总结方法上,必须着眼于未来,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观察未来的发展,善于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抓住对未来最有指导意义的东西,作为总结的重点。对于过去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应做历史的、客观的评价,都要以现实为立足点。

4.学校领导要自己动手。总结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学校领导。领导工作总结做得好,解决了领导上存在的问题,领导工作改进了,就可以使整个单位创造出更好的成绩,出现新面貌,即使下面基层单位的总结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也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得到弥补。因此,在总结工作中,必须要求学校领导亲自动脑、动手,带头搞好总结,要提倡领导者亲自写总结,这样更有利于自己动脑筋把自己的经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总结才能真正体现领导者的思想和意志,有效地推动和改进今后的工作。

§§§第一章 应试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相关问题研究

一、什么是应试教育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严重违背教育方针和科学规律,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实际,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主要目的的封闭落后的淘汰式的教育模式。其体制依然是一种对封建考试制度改进下的沿袭,在本质上是一种单一学科课程设置、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注重教育的短期效应的选择教育模式。因此,应试教育的本质,实质上就是对教育本质的异化。

教育原本应是素质教育,但在特定条件下会产生出舍本逐末、背离本质的弊端。教育本是要使所有受教育者的素质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却因为要力保少数人应试成功而牺牲了大多人素质的发展。“教育本是主体创造力再生产的过程,却因为考试的模式化、格式化而驱使学生刻板地做‘八股文’,反而埋没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

二、应试教育是怎样产生的

应试教育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从历史上看,考试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尤其是上千年的科举制度使得这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人们觉得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天经地义,在这个背景下,考试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手段,而考分则是唯一的衡量标准的观念,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另外,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始终运行着极为封闭和落后的小农经济模式,这导致我们的教育只能是一种片面教育,教育的目的只是为满足一定阶级和社会的短期需要,而教育的单一化取向也就不足为怪了。

纵观教育的发展史,教育既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服务又为人的个性发展服务的双重功能难以全部发挥,只要能为当时社会解决主要矛盾服务就行了,所以,教育的短期、实用的历史局限性是难以回避的。“五四”以前,新学思想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适合战争的需要,为长期战争服务;建国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教育要“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所有这些,都是由当时社会发展形势所决定的。

片面教育是数千年的小农经济产物,要根除它的传统影响以及它给民族文化心理造成的局限性是非常困难的。

从现实来看,“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将人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发展规范于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之中,是有战略意义的,也是符合教育自身的规律的。特别是“十年****”之后,百废待兴,人才匮乏,选拔教育的迅猛发展,从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审视,就有着很现实的意义。但是,机械化、简单化和极端的短期化、实用化的行为,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很难站稳脚跟的。

我国以升学教育为主导的传统教育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课程设置单一、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强调教育的短期效应的选择教育模式,而只为应试而教,则是一种畸型的发展。大“运动量”的教育训练加上以分数高低论优劣的苛刻管理,使升学率暂时上升,这一教学上的短期行为反馈给社会得到认可后,又加剧了这一管理方式和教育体系。与此同时,家庭教育观的价值定位、社会教育机会的严峻局面、择业竞争意识的激烈趋动以及我国教育结构的严重失衡,使得应试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的加速进步、国际交流的增加以及政治制度的日益成熟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模式已不再适应于当今这个时代,应试教育也就应当随时代前进的大格局画上一个不该算是盲目否定的结束符号——“句号”。

三、应试教育有什么特点

(一)教育观念的封闭性

我国教育较长期以来是以“全面发展教育”为纲,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到******同志提出的“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这些无疑都是十分精辟的科学论断。但问题在于,人们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下和深受小生产思想影响的氛围中,其思维方式呈封闭状态,对即使是再科学的理论也只是习惯于“囫囵吞枣”式地理解和被动式地机械执行。这种狭窄、被动、封闭、保守的思维方式,导致教育观念的萎缩和教育理论的滞后。应试教育之所以长期存在,甚至愈演愈烈,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人们在教育观念上的封闭性。应试教育固步自封,开放性观念淡薄,缺少应有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使教育难于吸收当代先进教育理论和科学文明成果,因而严重地阻碍着教育的改革与进步。如果不转变应试教育,我国教育则极有可能长期处于封闭、自满、不思进取的低层次、低水平进展甚至是萎缩不前的状态。

(二)教育功能的偏颇性

从侧重于社会本位的角度划分,教育的功能一般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侧重于人本位的角度划分,教育的功能可包括选拔、选择功能和发展(人的素质)功能。应试教育“以少胜多”,以偏概全,在其功能的体现上表现为较大的表面性和偏颇性。应试教育忽略了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人的素质发展的实际规律,它的根本价值观念是“少数人成材”,而且这少数人也有“高分低能”的严重倾向。因此,应试教育是一种选拔、淘汰教育,它突出教育的选拔功能,强调选拔性教育行为,它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发展,甚至与社会变革发展的要求相悖。

(三)教育目标的片面性

从客观背景及其历史意义的角度讲,侧重于选拔功能的升学教育模式,有着特定的意义。但是以发展的眼光看,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内在性上看,升学教育以至于演化为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其教育目标的片面性是相当严重的。应试教育以分数高低为取向,偏重智育而轻视德、体、美、劳等诸育,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只重近效而不及远益,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片面的、狭隘的知识素质教育。它偏重于一定范围内的书面文化知识教育,重视书面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以及应试能力的培养,诚然也包括拼博精神的培养。在总的教育目的上,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为国家培养栋梁英才,而从根本上忽视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一根本要求。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头等位置,但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窄的。智育应是以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有效结合为核心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最为关键的。应试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并把知识学习局限于书本范围,甚至“教学内容习题化”、“习题内容标准化”、“标准习题答案化”,致使智育目标狭窄化。

(四)教育内容的表面性

在单一升学的教育目的的影响和考试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下,应试教育的模式,实际上把教学内容分成了应考与非应考两大类、重点与非重点两大板块,知识结构不健全;这样,教学的着力点,就是那些对考试有用,体现为“量”的部分,而真正对学生素质发展产生作用的“质”的方面则被严重削弱,使教学内容呈现出很大的表面性。

(五)教育对象的少数性

应试教育不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它着眼于选拔能继续在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学生,而这种选拔又以现行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把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立起来,使基础教育实际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这种不恰当的教育行为激发了不恰当的教育竞争,竞争中的“失败者”得不到应有帮助,使“差生”面扩大,辍学严重,从而将为数庞大的“次品”、“半成品”推向社会,让他们带着一种“我不行”的失败者心态走向社会。

在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差生”群体。这是由应试教育在数量对象上的少数性特点决定的。应试教育以“差生”观代替“差异”观,使许许多多的学生背着沉重的包袱读书,心理压力很大,消磨了意志,埋灭了理想与斗志。其实,“差生”观应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是差异观的异化。有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确凿无疑,这就是在学校的“差生”走上社会后未必比别人发展得差。为什么学校里的“差生”与他们以后的发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原来是学校衡量学生、判定学生的标准太偏窄:就看考试成绩的高低。这使很多学生失去了进取的信心,“破罐子破摔”,即使是只是考试成绩差的“单差”,也会变成连同行为习惯也差的“双差”。由此可见,产生庞大的“差生”群体,不仅是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而且也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专利”户。因为在素质教育看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是指不同的个体在心理特点和气质、性格、能力以及心理活动过程如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差异。具体地说,一方面是指学习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是指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特长。既然学生中间只有差异而没有“差生”,那么,就应当创造适合于各类学生学习、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付出更多的心血搞好因材施教,把他们的差异作为资源开发出来,以适应社会对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人才的需求。

(六)教育方法的机械性

应试教育只重考试的课本内容和各种升学资料的死记硬背,不重视实践和手脑并用能力的培养,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应试能力上,教育教学过程变成了应考过程,常常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应试教育中,每个学生的潜能优势和个性特长得不到发挥,学习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创造力和主动精神。应试教育往往把教育过程与指导学生应试过程等同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以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是为少数人升学服务,甚至违反教育规律,淹没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忙于强化训练、题海战术,致使有效的教学改革研究无法开展,教育方法长期处于机械被动状态。

(七)教育评价的单一性

应试教育以分数的高低论优劣,以考试成绩论奖惩,以升学率的高低论成败。它是一种以升学为教育目的、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教育,造成了怎么考就怎么做、怎么考高分就怎么教的局面。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由于教育评价的单一性,学校整个工作围着升学考试转,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这严重局限着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最终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许多学校甚至把学生考分和升学率同教师工资、奖金直接挂钩,加剧了教师队伍中的不合理竞争,使教师的心理压力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这样以来,教师的积极性畸型发展,学生成了教师挣分数的工具,师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八)教育效益的功利性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社会看升学率,学校和教师忙升学率,因而在教育效益观上,人们更侧重于看眼前的既得利益,而无暇顾及社会的变革要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具有良好的内在素质,适应时代需要和能迎接未来世纪激烈挑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却是少数“书面文化”尖子和许许多多以失败者心态走向社会的人。

四、应试教育与素质数育是两种对立的教育价值观

从理论上讲,应试教育作为一种以升学考试为目的、一切围绕考试而教、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它与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一切围绕人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发展而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相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和有着本质区别的。其根本的对立,是教育价值取向的对立,“应试教育把教育活动作为应付升学考试乃至谋职求官的工具,其选择的是教育的工具价值;而素质教育首先追求的是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即教育活动本身的意义——发展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其根本的分野,可总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的保守性与开放性;

(2)教育思想的滞后性与发展性;

(3)教育功能的偏颇性与完整性;

(4)教育目标的片面性与整体性;

(5)教育目的的单一性与多面性;

(6)教育内容的表面性与内在性;

(7)教育对象的少数性与全体性;

(8)教育方法的机械性与能动性;

(9)教育质量观的局部性与全程性;

(10)教育评价的狭隘性与综合性;

(11)教育功效的功利性与全局性。

五、应试教育与现行教育

应试教育,人们是将其作为一种理性分析、现实抽象、“典型化、抽象化的一种说法”、一种教育模式和完整的教学体系来加以研究并表示反对意见的,它与现行教育不能简单地画等号。这是已经取得的共识。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人们在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它们是对立关系,有的认为是包含关系,有的则认为是阶段关系和发展关系,即认为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初期阶段,或者说一种特定阶段,应试教育必然发展为素质教育。

从这些基本的观点来分析,理论上的应试教育与现行教育虽然不能简单等同,但现行教育确实可以说是凸显陈旧,弊端严重,应试教育的倾向性是十分突出的,所以多数人在表述上把现行教育作为应试教育来提(其实这样来表述的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是想以此来全盘否定现行教育),譬如普遍提到的“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即都是指现行基础教育中存在着应试教育的严重倾向。简言之,应试教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现行教育,但它指的就是现行教育。否则,“转轨”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了。

有人说应试教育包含了素质教育因素,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说法。但如果说,现行教育虽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有着应试教育的严重倾向,但它包含着素质教育因素,在很多方面与理想的素质教育具有一致性,这样或许就更为贴切一点。现今,有许多学校以升学率高作为其奋斗目标。说其教学质量高,学生素质较好,是因为一方面他们在应试为主导的教育中渗透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另一方面,文化知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更何况这些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的知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说,还是坚实的、相对宽厚的,只不过仍然算是很低水平的素质教育罢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素质教育应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并不是“全新”的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并非是重建一种理想的教育的范畴,而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连续过程,是对现行教育的一种“扬弃”过程,素质教育必须吸收现行教育的一切有效成分才得以建立和发展。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既对立又统一,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因此,当前我们所有的人都不应该惧怕“转轨”,而是应积极创造条件主动推进“转轨”。

当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其一,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不是对现行教育的全盘否定;其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最根本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的对立,当然也包括现实教育弊端与素质教育理想的对立;其三,素质教育是对现行中小学教育的扬弃、发展和完善。在痛除积弊,大力改革的同时,现行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些好的传统、成功的经验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推行素质教育中仍然要继承和应用。

既然应试教育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那么,我们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切记:全盘否定现有教育是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和极为有害的。

首先,本世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速度和幅度都很大,近百年来中华英才层出不穷,主要靠教育。科举制度从隋至清,之所以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自有它合理的成分,应该说不失为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我国历史上很多有作为的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通过科举而成为名见经传的著名人物的。从这样的事实出发,任何人都不应当武断地、“形而上学”地全盘否定现行教育乃至传统教育的成绩与做法。

其次,把当前围绕素质教育所进行的改革,机械地看成是否定了已有教育,是不科学的。如果全面否定已有教育,必将造成教育目的观的混乱,并带来教育价值观的更大困惑,给我国教育造成消极影响,有可能导致出现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的偏差,扭曲素质教育的根本价值意义;如果全面否定已有教育,还会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和发展变化的。当一个事物被确定下来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潜在弊端也就显现出来。事物的发展优势与潜在弊端存在于同一体中,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沉湎于过去的不思改革,或者采取一概否定态度的盲目冒进,都是应该加以防止的。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全国总督学柳斌同志说:“没有新的东两建立起来,只是破,只是批,解决不了问题。”又说:“‘转轨’并不意味着对过去的全面否定。我国当前‘转轨’的提法很常见……这些‘转轨’,并不是否定过去的成绩。”

总之,要注意防止把已有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应试教育而采取一概否定态度,或把过去教育中的一些合理做法看成是已经实施了素质教育而不愿面对当前的教育变革这两种倾向。目前,在教育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应注重在理想模式与现有模式两者之间确立一个连续过程,采取一些切实的措施和步骤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在若干重要且便于操作的环节上实现“转轨”,实施初步的素质教育,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将素质教育推向新的更高阶段。

同类推荐
  • 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世界经典名著导读

    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世界经典名著导读

    《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世界经典名著导读》无论从题材还是形式、风格上,都比较典型多样,同时贴近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突出了“快乐阅读”和“精品读物”的主题,但是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使读者快乐之余还能够从文字中体验到名家的人生感悟。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汤姆·索亚历险记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汤姆·索亚历险记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军事知识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军事知识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知识小百科》共12册,是专为中国青少年量身定做的一套全方位知识图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知识小百科》涵盖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科技、军事、文化等不同领域知识精华。本丛书旨在启发青少年学习积极性,积极引领中国青少年朋友走向未来,使青少年朋友们能够在轻松与快乐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是广大青少年学习新知识的理想读物。而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影视艺术知识》更是系统全面讲解影视知识,使青少年轻松学会。
  • 激励青少年的爱国英雄故事

    激励青少年的爱国英雄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灿明珠,民间文学与小说故事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民间传说涉及国家民族的大事、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文化创造、杰出人物的贡献,以及家庭、婚姻、民间的风俗习惯等方面。含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代名女、帝王将相、诗联趣话、现代故事、爱情故事、校园故事、传奇故事等。
  • 小耕读记(第1辑):亲情笔记

    小耕读记(第1辑):亲情笔记

    本书适合10-16岁青少年读者阅读,“小耕读记”是一个“孩子”的读书秘籍,这个“孩子”是众多编辑、学者和教育家的化身。本书按照“亲情笔记”为主题,搜罗该主题下获得全国大奖作家的经典短篇小说或散文,6个作家6个作品:杨绛《我们仨》、萧红《我与祖父》、殷健灵《我拿什么还你,外婆》、彭学军《油纸伞》、林彦《你是一座桥》、任大星《三个铜板豆腐》。全书按主题编排的方式,以“小耕私储备”“我打赌你不知道”“煮酒论”“小耕搜罗记”“时光果实”等多种方式“精读”每一篇文章,让小读者轻松深入了解作家和作品,让“作家”和“经典”不再神秘,同时可以指导小读者如何进行主题写作。
热门推荐
  • 天觅良人

    天觅良人

    葛时明封禁百年后醒来,发现纳兰余人变成十岁稚儿,是把她养大?还是把她养大?……………………………………………………百年前,他为了她放弃了所有,百年后归来,是否会待她一如往昔?百年前,她收到了他给的气运,亦做了一些不为正道所容的事,孰正孰邪?正道就一定是正吗?陪他百年,待他归来,她又何去何从?仙侠奇缘,低魔,1v1
  • 拾光澜颜

    拾光澜颜

    “疼痛算什么,跌倒算什么?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一定要坚持住,直到爬回原来的位置。”某女咬牙切齿,不甘心的说“你不是不怕疼么?那好,我就陪你一起爬,我到要看看你还能不能爬回去。”某暖男云淡风轻地端着药,不怕死的说着好吧,我极不想承认的承认,上述二位,是搭档,麻烦各位自己脑补他们合作的过程。
  • 冥帝至尊

    冥帝至尊

    九州大陆,以武为尊。长空云枫出身隐士家族长空府,本普天之下,不可能出现的三生武魂出现在了他的身上,从此,他开始了强者的旅途。
  • 我不想变成怪物

    我不想变成怪物

    一夜之间,整个世界全变了。城市中凭空出现了许多不知名的建筑,以及奇异的怪物们。辛仪被困在家中,恐惧疑惑笼罩在人们之中。"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欢迎来到我的奇妙世界。
  • 我洁身自好

    我洁身自好

    两对冤家的爱情故事。肖遥是个女学霸,偏偏有人总想和她争第一。君施是个网络渣女,还真就有人被骗到倾家荡产。
  • 爆笑攻略:扑倒神尊大人

    爆笑攻略:扑倒神尊大人

    作为六界之中仅存的两个神尊之一,她雄赳赳、气昂昂地表示要推倒另一个神尊。岂料他转身就走,“出门右拐,某个帝君等你投怀送抱。”她美目一转,狡黠一笑,“听说,你和某个人叙了一下旧情?”他立时蹿回来,“娘子,这纯粹是胡言!哪来的旧情!”他庆幸万载时光里,终于发现自己的心意。四海安宁,八荒祥和,九州繁盛,都不及她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
  • 总裁家的小逃妻

    总裁家的小逃妻

    众所周知,陆家大少爷心里住着一个女人。至于是谁,从来都没有人知道。直到后来,陆家少爷为了一个女人,喝酒喝到胃出血,为了一个女人,可以放弃一切,为了一个女人,和陆老爷子断绝关系。“戚暖暖,就算你逃到天涯海角,我也会不顾一切把你接回来”“哪怕你不爱我,我只求你别逃离我的身边,这就够了”男人的声音很苦涩,心也一样。
  • 星源圣兽

    星源圣兽

    一个被封印的孩子,在总人的遗忘之下。以强者之势回归的故事。
  • 所幸相遇

    所幸相遇

    本人经历改编,少年懵懂故事。这里只有遇见与错过,并无后悔亦或难舍。只希望那些最可爱的人能看到我真实的心声。
  • 凡尘诸界

    凡尘诸界

    正常版文案:一个活在他人身躯里的人,在不同的故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演绎的最高境界就是融为一体。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写成这样的思想文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对于命运给予的苦难,有人在漫长的等待中,会释然面对、坦然看待人生,就像终会燃尽的烛光,垂死之际便是最后的绚丽。还有人,在这段倒止期内,由于无望的折磨,精神、思想、心性都会有着异常的扭曲,对生命极度渴望,只要给了一点点生的希望,就会死死抓住,无所不用其极,哪怕他们最后显现的还是如太阳般的温暖,然而黑子在看不见的角落已经充斥满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