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语 34
秦惠文王算卦,问秦朝何时能够取得九鼎。
算卦的摇头晃脑一番,得出结论,你儿子在位的时候能够取回九鼎。
秦惠文王大喜,叫来儿子秦武王,叮嘱道,我为周文王矣!
秦武王自此挂念在心,即位之后一心东征,打通了秦国去周朝洛阳的路,亲自去洛阳迎回九鼎。秦武王到了之后,见到九鼎,心中大喜,足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于是想要搬起九鼎试试手。不料一时手滑砸断了大腿,当晚去世。
秦武王异母弟弟秦昭襄王即位,人说看来算卦的天命应在你身上了,你应该去周朝迎回九鼎。
秦昭襄王连忙摇头,表示从长计议,我还有亲弟弟呢。
这一拖拖到了四十年后,秦昭襄王从母亲手中夺权,赶走了大权在握的舅舅,驱逐了两个能取自己代之的亲弟弟。
人说,如今国内没有能威胁你地位的了,可以去取九鼎了。
秦昭襄王摇头,稍安勿躁,我还有异母兄弟活着呢。
这一等等到了十五年后,秦昭襄王七十岁高龄,身边的兄弟们都被自己熬死了,自己也行将就木,于是乎对人说,看来说的是我没错了,咱们去取九鼎吧!
算卦的:我其实就是随口一说。
——————————————————————————————————————————《战国论》
信陵君就此在邯郸安居,又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
邯郸是名城,赵国又是大国,贤杰众多,信陵君交往不论身份贵贱,自然是奔走不息,多数人一声招呼就叫来了,也有自重身份的。
毛公在赌场里混迹,薛公在家卖豆浆,听说信陵君想要见他们,都说不在家,不想见。信陵君越发有兴趣,亲自登门拜访,相聊甚欢,传为笑谈。
平原君原本对这位小舅子还很敬仰,结果得知此事哈哈大笑,跟夫人聊天提起此事,原本以为你的弟弟天下无双,谁知道每日里与赌徒、卖豆浆的厮混,有点太放浪了。
姐姐听后很不开心,于是转告了弟弟,也许只是想让弟弟能够收敛点,不要任性胡为。
信陵君听后率众向平原君辞行,表示我在大梁就听闻这二人是贤人,故而到邯郸后前去拜访,幸得他们不弃,跟我一起交游,乃是生平快事,不意你如此轻视他们。我之所以率众前来是仰慕平原君的贤名,如今看来也不过沽名钓誉尔,请容我离去。
平原君听后连忙挽留,表示自己一时戏言不可当真。信陵君只是做个姿态,他也没地方去,终究被挽留下来了。
然后此事流传出去,平原君的门客走了一半。
用现在的术语叫人设崩塌了。
在外求名也好,求利也罢,诸人都有自己的名片。武力高的,会表现出轻生死、重承诺,一次博取功名;有口才的,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指点江山,为得是展现能人所不能的才华,得到任命;君王敬贤,显得虚怀若谷;公侯纳客,展现海纳百川。
其实都是将自己的名片打造好,也就是常说的人设。
在此事发生以前,大家都说平原君好客,只要是贤人就得到尊重,因而慕名而来的十居七八。可是此事传出,门客们这才发觉见面不如闻名,原来平原君骨子里是瞧不起那些底层的门客的,自然择木而栖。
这也不怪别人,谁让你口无遮拦,还被人捅了出来。装也要装得诚恳点,信陵君也在装,可是人家在人前多么的谦虚恭谨。信陵君也有骄傲、不耐烦、失望的时候,可是总是能够及时改正,不怕丢人犯错,而平原君自恃身份,总有些做的不到位。
从此之后,平原君的爱贤之名也变得名不符实,信陵君成为大赢家。不禁深思,此事若是信陵君特意安排的,那么其人就越发阴险了。
常说平原君贤明,其实早就有流言,既然你如此贤明,那么主父被困沙丘的时候,你为何不置一词?
这件事是公案,平原君自然不好回答。公正的讲,平原君已经是贵族公子中难得贤人了,当初赵奢为了收税杀了他家管事的,平原君却能为国举荐赵奢,可见其人的胸怀广阔,为国尽忠不说,还能化敌为友,行事可谓高明。
关羽好小觑天下英雄,却对士卒很关爱,不好士而好兵,而张飞动辄饮酒打骂士卒,刘备屡教不听,但张飞对士人却很尊敬,推荐庞统,义释严颜。
平原君和信陵君也是路线问题。平原君喜欢走上层路线,深受士人阶级推崇;信陵君则喜欢走底层路线,深受人民群众爱戴。
所以平原君的门客虽然走了一半,元气大伤,不过还有一半是支持他的,认为贵族就要走贵族的荣誉,信陵君看重一个赌徒,一个商贩,跟他们厮混在一起,而不是正人君子一样和身份相仿的贵族阶层交往,实在是不成体统。
平原君跟妻子说的那番话,定然不是平原君个人的意思,是邯郸贵族圈子里的共识,大家以此取笑信陵君,所以才会有上面的故事,若是交口称赞的说信陵君此事做得漂亮,平原君必然不会说这类话。
平原君做人做事也是尽心竭力的。长平之战后,他极为内疚,其实他已经做好了自己的本分,只是战争上的事,失败了就说全是主战的人的责任,确实有失偏颇。
俾斯麦率领普鲁士大军和奥地利作战,获胜之后问自己的侍卫官,自己算不算普鲁士的英雄。
侍卫官说,赢了你是普鲁士的英雄,输了你是普鲁士的罪人。
长平输了,平原君成为罪人,为了赎罪,也为了赵国,平原君在外四处周旋求救,希望依靠自己的名望说服各国君主。
去往楚国求援的时候,平原君想要在门下找二十个门客一同前往,前十九位的名额定下来了,还缺一位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召集门客问谁愿意跟自己一同前去的。
门客毛遂挺身而出,表示愿意前往。
平原君看着毛遂,脑海中一点印象都没,好奇的问,尊驾在我门下几年了?
三年矣!
平原君说,贤人立世,如锥子放入袋中,很快露出头脚。你在我门下三年,左右却没有夸赞你厉害的,我也没听过你的名字,先生还是留下来吧。
推荐自己本来就够丢人了,还被当庭嘲讽一番,言明自己还是留下的好,真是丢人丢大发了。事到如今,留在平原君府上不过是自取其辱,一般人只好羞惭而退,收拾包袱走人。
而毛遂坚持说,带我一起去,就是我放入袋中,很快就会脱颖而出。
平原君犹豫一下,想想确实没有合适的人选,也不能太过折辱门客,既然他有心,就带他去好了,反正不过是预备役。
毛遂一路也遭到了同行人的嘲讽,因为门客本就是有一技之长的人,这十九人又是平原君倚重的班底,算是高等人才,论武艺讲智谋比言谈,都有过人之处,着实不知毛遂那点厉害。
到了楚国后,平原君与门客们向楚王晓以大义。楚王名熊完,是楚怀王的孙子,熊横的儿子,谥号是楚考烈王,从谥号上讲作为君主蛮合格的。
这位合格的君主是公元前263年即位的,大致是长平之战开始前一年。此时楚国的国都迁到了寿春,正在为灭鲁而筹谋,很明显不愿意跟赵国一同反抗秦国。
楚王心中还想赵国吸引秦国的注意力,这样攻打鲁国,齐国要么损人不利己的帮助鲁国顶抗自己,要么和自己一起灭了鲁国,东征才是楚国的未来之路。
于是平原君等人从早上说到了中午,好话说尽,楚王就是不动声色,简言之就是,道理我都懂,但是……
毛遂上前对平原君说,不如让我试试。
平原君也是无计可施,你想试就试吧。
毛遂按剑上前,晓以利害,血溅五步之类。楚王不知是身边人少还是如何,可能觉得这就是平原君的绝招,必定是十步一杀之类的,所以当即答应签订同盟协议,北上助赵。
毛遂传令让人拿来酒杯,给楚王一杯,平原君一杯,自己一杯,歃(sha)血为盟,可谓是尊荣备至。
毛遂回顾同行的十九人,哈哈一笑,公等碌碌之辈,不过因人成事罢了。
平原君不胜唏嘘,拜毛遂为上宾,举荐给了赵王,赵王也是感慨不已。
既然是人才,那就接着用吧,于是秦国来攻时,赵王想派遣毛遂领兵。
这玩笑开大了。
毛遂当时就表示,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你让我拔剑威胁个人什么的,我没问题,当说客也行,可是领兵就实在不是我所长,也不是我不行,主要是没带过兵啊,你还是换个人吧!
也不知道是之前得罪人太多还是如何,也不知道别人给赵王下了什么烂药,赵王反正铁了心的认为毛遂可以,先生就别谦虚了。
毛遂不得已领兵作战,战死。
人贵有自知之明,也要遇见有识人之明的明主啊!
赵王着实算不上知人的智者。
信陵君在赵国一住快十年了,期间魏王哥哥将他的亲眷送了过来,还按时给俸禄,也算仁至义尽了。
难得的是,秦王还活着。这位大哥算是上个世纪的人物了,真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公元前256年,秦王发兵攻破洛阳,俘虏了周朝最后一任君主——周赧(nan)王,将九鼎迁回了咸阳,完成了取而代之的象征意义。
有趣的是,这位周赧王也是上世纪的人物,公元前315年即位,还算是秦王的前辈,可惜同样的命不同的未来。
同年,楚考烈王攻破鲁国首都曲阜(fu),将鲁顷公废为庶人,鲁国灭亡。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我没记错的话,曲阜是第一次被攻陷,然而一次就够了。有理由相信,楚国答应赵国出兵之余,也有许多政治条件,主要是鲁国。赵国想来也确实自身难保,自然不会多做干预。
而秦国也不好干预,毕竟太远,唯一有可能干预的是齐国。此时齐国由君太后掌权,国内安定,经历了大乱之后的齐国,可能不想为了鲁国跟楚国结仇,尽管齐鲁历来联姻,在一块相处长达七百年。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取回九鼎,秦王大喜。可是周朝取回九鼎,天下臣服,商朝取回九鼎,也是人心归顺,偏偏自己得到九鼎,竟然天下反贼这么多,最可恶的就是魏国。
刚愎的秦王非常记仇,发兵攻打魏国,表示我之前让你不发兵,你非发兵,邯郸没攻下来全怨你。
其实呢,只是借口而已。魏王也知道,一边发兵抵御秦国,一边派使臣去赵国,快去请信陵君。
魏国使臣带着相国印授和诺言来请信陵君,而信陵君却记着当初的事,对我猜忌不说,我都威胁要送死了,连劝都不劝我,如此不顾兄弟情义,去了怕是凶多吉少。
信陵君下令,门客中有为魏王做说客的,死。
门客都是背魏来赵的,感同身受,又见平日里那么和善的公子这么生气,自然不敢去触霉头。
值此之际,赌客毛公、小贩薛公来见,他们是外人,又是信陵君朋友,意气相投,自然可以直言劝谏。
两人说,公子之所以在赵如此威风,其实靠的还是魏国,一旦魏国沦亡,魏国社稷覆灭、祖庙夷平,公子有何面目见天下人呢?
孟尝君当初背弃齐国,最后在魏国终老此生,信陵君是见过的,也深以为戒。魏国是他立足之本,不管如何,只要他背弃了国家,那么定将失去所有的荣耀。
信陵君想明白了这点,政治家不能执着于过往恩怨,于是立刻收拾行李带着门客回魏国。
魏王在郊外相迎,两人痛哭流涕,尽释前嫌。魏王将上将军印给信陵君,兵十万,命他出征。
此时的信陵君已经名满天下,他在赵国的十年并非游手好闲的十年,而是积极谋划的十年。掌握兵权之后,信陵君遍发英雄帖,阐述暴秦无道,天下有沦亡之险,苍生有倒悬之危,我愿挺身而出,会盟攻秦,可有愿与我并肩作战的?
天下云集响应。
首先是赵国,常言投桃报李,于是发兵相助,而后是韩国、楚国、燕国。
信陵君率领五国兵马抵御秦国,秦军统领是秦王爱将蒙骜(ao),才能虽说不错却还是败了。信陵君率军攻至函谷关,但也攻不进去,秦军也坚守不出。
这一刻,信陵君终于完成了心中梦想,到达了自己最为辉煌的时刻。
信陵君威震天下,许多人向他献上兵法。信陵君将兵法汇总之后,编撰好,命名为魏公子兵法。
不过这种凑来的东西,着实没有太大的可流传性,何况信陵君说起来威风,其实也不过赢了一场,说他一时无两可以,说他是多厉害的将军,兵法如神,就有些太过了。
信陵君是一个很有抱负,而且有野心将其付诸实践的人。
如果那年代也有偶像人物的话,信陵君就是偶像,上至君王、卿大夫,下至士人、平民,威望如此之高。
这种威望决定了有信陵君在,赵、韩、楚、燕不会攻打魏国,因为信陵君可以凭借自身的人脉拉拢来多国来攻打你,连秦国都缩在函谷关中,其他人又怎么敢以身试险。
做公子做到信陵君这份上,也就算值了。
外国人喜欢将上海认作中国的首都,因为他们只听过这个城池。我们也喜欢将悉尼认作澳大利亚首都,大多也只认识这一个城市,谁又知道堪培拉是什么呢?
听得多了,天下百姓都觉得,魏王不就该是信陵君吗,或者以信陵君之贤,魏王本来就该他当的。
你无法阻止别人这么想,秦王于是重金招来晋鄙的门客,让他们向魏王进言。
门客对魏王说,天下人只知信陵君而不知魏王,就算信陵君谋逆,各国慑于信陵君的人望,也不会加以干涉,而君王还把兵权给了信陵君,就算信陵君不谋反,可是君王百年之后,王位还会是你儿子的吗?
说这种话的人自然被魏王料理了,不过这话始终在魏王脑海里萦绕不去,因为他知道这都是事实。
秦王还做了一件很绝的事,屡次派遣使臣去魏国,祝贺信陵君荣当君主。
就是魏王想让位,也只会私底下偷偷的跟信陵君说,而信陵君必然拒绝。其实他们这种权力结构也不错,哥哥当君王,弟弟领兵在外周旋,以前的诸侯国都是这么玩的,只是那时候的弟弟都没有信陵君如此地位——战国第一人。
隐藏的内部矛盾就这样被亡我之心不死的帝国主义挑起,都知道是阴谋,也都知道不能中了下怀,可是每日里见面都很尴尬,国内风言风语,传言自己要让位,连日期都有了,看着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为此欢呼,魏王心中真不舒服。
于是,魏王选了一个合适的名义,将兵权委托给了别人。所谓合适的名义,可能是信陵君病了,也可能是让信陵君担任国相,总之做的很委婉,大家都知道为什么,也都接受的了。
联军盟主都没了,自然无法再次联盟攻秦,还以为只是开始,谁料到已经是巅峰。
自此信陵君消沉下来,谢病不朝,沉迷歌舞,留恋美色。以他的功名地位,自然数不尽的美女,以至于《史记》中说“多近妇人”。
四年后,公元前243年,信陵君一病不起,就此离世,同年魏王去世,魏王熬死了自己的弟弟,王位传给了自己儿子,也算用心良苦。
同年,秦国大将蒙骜进攻魏国,下城二十座,设置东郡。
天道好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