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475700000005

第5章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十二

論矝持

矝應作兢。詩曰。戰戰兢兢。

事理俱障

苦集障道滅。道是事。滅屬理。餘二準知。

論事之人

事。側吏切。置也。或作剚。所以從刀者。以刃置肉中也。或作事者。非字正體。故云託跋。乃會意之字耳。儢。力莒切。心不欲為善之義。

面牆

尚書云。譬猶正面牆而立。

藥病俱轉

如慳用尸忍等五。名藥轉。若慳因尸忍等五而轉者。名病轉。又尸用檀忍等藥病轉。準說之。

是轉非對

慳不轉而續起破戒等五蔽。破戒不轉而續起慳等。名是轉非對。

若超雜等

如慳起已。復起愚癡名超。或起二三。前後不定名雜。

若至五度名轉名具。不得具名者。乃至具則兼俱

搜要云。若轉至四名轉名兼。若轉至五名轉名具。不得具名者。由法轉故。若具六。方乃名具。若轉至五。不名具者。轉則單轉。具則同時。

度別四句

六度各四。謂對.兼.具.第一義。

一病中轉用藏教五

如治慳用尸等五。并通.別.圓各六。成二十三。

俱轉名對

藥病俱轉名對治。四教合論有一百三十八。

及亦名轉

但藥轉亦一百三十八。

或七或八

通人從空出假或七。有願智則或八也。藏人以祇為道種智或七。能起神通願用或八也。更詳。

語業命三。實體但二

此三為二者。正語屬口。正業屬身。正命離五邪。通屬身口。故但二耳。未暇撿文。且作此注。

及正方便

已生惡方便斷除。未生惡方便遮止。未生善方便修習。已生善方便增長。

度品六句料簡

六度道品有事理相破.相修.相即。

殺身成人

人應作仁。論語云。君子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

徒果切。

通體別體

檀等五度非精進不滿。此通也。若別者。則以誦經為體。前文云。且寄誦經策勤其心。晝夜不虧乃得滑利。

論。乍懸至或冷

母飢則子在倒懸。母飽則子在石壓。母飲湯則子熱鑊。母啜水則子在寒水。

一一句下。皆云未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由此八故皆不成就。故名懈怠

經云。何謂懈怠。比丘乞食不得。便作是念。我今日乞食不得。身體疲極。不能坐禪經行。不肯精勤。未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是為懈怠。意若精勤欲得等。是精進也。

論。黮瘀

黮。徒感切。黑貌。

華首選擇長者

華首經中。長者有妻。名曰妙色。面貌端嚴。居士愛著煩惱熾盛。佛知居士貪垢情深。即化作一婦人。端正淨潔。居士見之。我妻何緣來入此會。佛以神力。令此婦人糞汗其衣。使此居士不堪臭處。以手掩鼻。難陀問曰。何故掩鼻。答曰。是處臭穢。難陀云。汝貪其妻。如坐糞穢。居士即生厭心。後得法眼淨。

於下生苦乃至於下五盛苦

下生。下老。下病。下死。下愛別離。下求不得。下怨憎會。下五盛陰。如是等苦亦應有樂。世尊。下生者所謂三惡趣。中生者。所謂人中。上生者。所謂天上。若復有人作如是問。若於下樂生於苦根。於中樂生無苦樂想。於上樂生於樂想。當云何答。世尊。若下苦中生樂想者。夫見有人當受千罰。初一下時。已生樂想。若不生者。云何說言於下苦中而生樂想。乃至三受三苦。

以缾喻同

同應作因。

若下劣心。唯有於作則無無作

論云。受戒時若輕浮心。體是無記。不發無作。

不相行有十四種

前文已箋。今文無想者。謂無想果。二定者。無想定。滅盡定。

命相

相應作根。

擇滅非得

非得者。非擇滅也。

諺顏氏家訓往往引之

顏氏。即梁黃門侍郎之推也。彼家訓云。陳梁之時。讀書為官者少。諺云。上車不落即著作。體中何如即秘書也。

若披在地

披恐是死字耳。

二縛

子果。

音幽。鹿鳴詩云。呦呦鹿鳴。食我澗萃。

論。六百劫以小起之

法華論中無文。不知大師所引。

論黃龍湯

屎汁。

四諦因緣有無等

相破者。無作因緣破生滅四諦。無作四諦破生滅因緣。相修可解。相即者。取開權之義。體同故即。

論。廣歷一切法

如妙玄大與妙文句中。方便與善權。光明空品中。空與非有非無之類。

是故當教亦有相修相即

常途六是偏圓對辨。今云。當教者。如藏人修道品有益。是道品破六度。修六度有益。是六度破道品。相破句也。若先修道品不入。次修六度即便破蔽。或修度不入。因蔽漸伏而修道品即便有益。相修句也。度品一法。體本相攝。相即句也。例記說。

更對六作

行中六度四教合論二十四。行中道品合論亦二十四。

乃成度品各四十八

行住坐臥語默等。一一皆爾。故各四十八。

其殺千人

其應作期。

土作四釋

土應作上。

乃至無著亦須料簡

三教無著異。

名迦旃延子所說

前記引大論。斥其所說處處失。

但闕十一既云此六已列在文。則但闕五耳。今畫為圖。使讀文易曉。

隨何等通。指入何教

通名慧性。若生滅慧指入藏教。乃至無作之慧指入圓教。

大論十三。初以一施生三十七品。次以一施而為相因

文在十一。文云。布施時生相似八正道。信布施果得正見。正見不亂得正思惟。清淨說故得正語。淨身得故得正業。不求報故得正命。懃心施故得正方便。念施不癡得正命。心住不散故得正定。如是等相似三十七品善心中生。復次。布施是三十二相因緣。所以者何。施時其心堅固。得足下安立相。布施時五事圍繞。受者是眷屬業因緣故。得足下輪相。乃至有求乞者。意欲與時。柔軟字語必與不虗。故得廣長舌相.梵音聲相。施時不瞋不著。等心視故。得青眼相.眼睫如牛玉相。

相業

相業是同。如此卷末引注。

論棘援

援者以棘外帀而援衛也。謝靈運有南園植援詩云。插槿當列墉。謂插木以代周墻。

二十七賢聖

學人十八。謂信法二行。信解見得。身證。家家。一種子。四向。初二三果。五那含。無學有九。謂退。護。思。住。達。不動。不退。慧解脫。俱解脫。

鋤山切。

十中之一意

下文云。十乘次位一意。

用附文意

附教文帖釋論五重等文。使次第不廣不略等。

或開或合宜盈宜縮

玄文云。漸頓二法。三道四果不合。今則合。若小不聞大。大一向是頓。大不用小。小一向是漸。此乃縮也。若以大破小。是漸頓並陳。若帶小明大。是漸頓相資。此乃盈也。

論[璅-土+上]析

[璅-土+上]。玉篇不出。或是盪字耳。左傳云。王河盪析。更詳之。

義兼大小

如觀無量壽佛經是圓。而頻婆娑羅先證阿那含之類。

時節

如金光明屬方等部。而在般若前。

因果

如法華經說文殊昔劫為釋尊九代祖。今日釋尊為文殊師兩處師資。孰前孰後。

一義多名

如中道理。華嚴名法界。方等名法性。乃至涅槃名佛師。

多義一名

如涅槃一名有百句解脫之義。如真俗二諦有七二諦之義。

或離或合

離者。如實相生二法三道四果。無量義也。又如圓覺經大陀羅尼中流出一切真如涅槃等。合者。又云此經唯顯諸佛境界。亦攝漸修。又麤言及軟語皆歸第一義之類。

言義相乖

如阿含有中道之言。大乘有無常之說。皆相乖。

一多違諍

說一則違多。談多則違一。

破立不同

如華嚴立二而破二。又云。此經不入二乘之手等。方等立四而破二三。般若立三而破通別等。

音尾。

法華徧破立

施則徧立一切法權。開則徧破一切法實。

橫竪並沓

且如十妙從因至果。後起用是竪也。又如境妙則有七科諦境。智則二十番不同。乃至利益妙十番各別。是橫也。又境境從因至果攝無不徧。是並沓也。

總別離合

如總至一念。離為四諦。三諦。二諦。一諦。無諦。

須附次第

橫竪之義。更宜引文作證。令人生信。

將釋般若持鉢之名。終不可也

未審本宗如何釋耶。疏云。有二意。若佛意表者。持鉢示受分段身。乞食求可化機。若觀行表者。持鉢即受法之器。乞食求涅槃味。洗足忘定慧之用。

觀心銷經隨經部

若隨法華觀心銷經。須取開權意。若隨般若。須取三般若即空假中意。

占察不須更加發願。以其四悔皆是願故

經四悔之中皆有願字。如云。願我及一切眾生。速得除滅無量劫來十惡四重等罪。願十方一切成正覺者。常住在世。轉正法輪。不入涅槃。願我及一切眾生。畢竟永捨嫉妬之心。三世一切剎土所有修學功德。皆悉隨喜。願我所修一切功德。資益一切諸眾生等。同趣佛智至涅槃城。

若如是等長悔之文。亦五悔義足。初如是下。即懺悔也

兩撿十住婆沙除業品第十。有五悔文甚詳。亦生起前後次第不亂。即不見今文所指。未知記主指何處文耶。

徒勞讚者

或勞有音盲者。唱懺悔文。使悔罪人聽之而心中改過。或讚字誤。恐是懺字耳。更詳。

不見不得

一切法空不可見。以不可見故無所得。

發十大願

一孝順父母師僧。二願得好師。三願得勝友同學。四願教我大乘經律。五願解十發趣。六願解十長養。七願解十金剛。八願解十地。九願如法修行。十願堅持佛戒。

無智遠處

論中不見文。今詳無智遠處是二義耳。論云。新發意菩薩先教取相隨喜。後乃能行無相隨喜。譬如鳥子羽翼未成。未能遠飛。羽翼備則能遠飛也。無智有相。遠處無相。或可以無所得故至於寂滅。故云遠處。

婆沙四悔

懺悔者偈云。十方無量佛。所知無不盡。我今悉於前。發露諸黑惡。三三合九種(身口意惡。現生後報。自作教他。見作隨喜)。從三煩惱起(欲色無色界繫助貪助嗔助癡之三)。今身若先身。是罪悉懺悔。於三惡道中。若應受業報。願得今身償。不入惡道受○勸請者偈云。十方一切佛。現在成道者。我請轉法輪。安樂諸眾生。十方一切佛。若欲捨壽命。我今頭面禮。勸請令久住○隨喜者偈云。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禪行。從身口意生。未來今所有。習行三乘人。具足三乘者。一切凡夫福。皆隨而歡喜○回向者偈云。我所有福德。一切皆和合。為諸眾生故。正迴向佛道。

願文在大涅槃

偈云。願諸眾生等。悉發菩提心。繫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復願諸眾生。永破諸煩惱。了了見佛性。猶如文殊等。

正行儀中注解

三卷成文。永徽二年季夏製。今人未見。或有指方等懺者是。

兩處隨喜文義大同。故今互引

釋論滅後五品。而引現在四信文來。以初品初信文義同故。搜要云。雖現未不同。二處義等。

四念處中以此五品擬五停心

隨喜是慈停心。讀誦是數息停心。說法是因緣停心。兼行六度是不淨停心。正行六度是念佛停心。如備檢和會。

除於事相

相應作障。搜要云。除於事障。以四品事理未融。至五品中事不妨理。故云除事。

但以戒定二行

引大經云。菩薩作是思惟。出家閑曠。猶若虗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長。在家逼迫。猶如牢獄。一切惡法因之而生。即求出家學無上道。受持禁戒如秉浮囊。具五支戒為道之根源。故以戒為停也。又云。菩薩雖信佛法常住之理。內解分明猶多覺觀。更學定聖行停心也。先修數息。次不淨觀。乃至大小不淨練熏修等。故以定為停心。

論。為十信五品

法華文句中。每一品開為二。以對於十。

帆令

帆。去聲。如帆之使風。

隱隱轟轟

轟。呼庚切。隱轟並群車聲。文選云。轟轟隱隱。

若此時不出

出則賊無如之何。不字似多。

音汗。

胡葛切。爾雅云。蝎蛣。木中蠧蟲。

論。屠粉

屠割粉飾。以喻違順。

在次位之初

在四方次位之初。

埤蒼

上音[日*卑]。字書云。魏張揖撰三卷文曰埤蒼。謂埤於蒼頡也。

覆冠曰綖

冠下更合有衣字。

論。釘鑷

下女輙切。車綦也。以物帀其車令固。

三聚

南山諸經要集中引經。佛自釋云。知三聚名如來。注云。善聚。惡聚。無記聚。

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疏釋云。若以來相而來則非善來也。圓人知四不可說。即不見相而能觀中道。無緣大慈化法界眾生同來寂光。是為不來相而來。問。來與見何殊。答。來是三智。見是五眼。圓教從初發心住。知四不可說。得一心三智。五眼將果望因。心心寂滅。自然流入妙覺大海。故言不來相而來。五眼轉明。至果位時圓見法界。故云不見相而見。

一切世間皆為似塵。識之所成色心之法

論偈云。實無有外塵。似塵識生故。猶如翳眼人。見毛二月等。論釋云。大乘中立義。外塵實無。若爾。云何見有外塵。為證此義。故言似塵識生。由識似塵現故。眾生於無塵見塵。故以眼病於無物中見毛月為喻也。是故三界實無外塵。識轉似塵。顯三性同無性也。以一切法從唯識生。似色中塵等。故言似塵也。

三無性等

今依論釋云。一依他性。謂心心所變現。眾緣生故。如幻等事。非有似有。誑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性。二遍計性。謂愚夫於此橫執我法有無一異。如空華等。性相都無。一切皆名遍計性所執依他起故。三圓成性。上所妄執我法俱空。此空所顯識真性。名圓成也。此三不離心等空故(已上正文)。昔賢有頌曰。白曰看繩繩是麻。夜裏看繩繩是虵。麻上生繩猶是妄。那堪繩上更生虵。有人釋此頌云。日裏看繩繩是麻。日喻智火。麻喻圓成。夜裏看繩繩是虵。夜喻愚暗。虵喻遍計。麻上生繩猶是妄。此依他也。那堪繩上更生虵。此遍計也。言遍計者。謂周遍起計也。既妄計我。故受輪轉。如於繩上妄起虵怖。此喻圓成實性也。凡夫執我。正喻執繩為虵。是知麻喻圓成。繩喻依他。虵喻遍計。法苑中釋云。起虵覺時。遣於虵覺。繩非虵故。此喻依他起。所執覺者謂依他起。故是依繩起虵覺。若見繩眾分是麻。麻眾分者遣於虵覺。以麻非是繩故。此喻圓成遣依他覺也。此遣虵覺與繩覺也。皆依他起故。以三性旨深。故釋之耳。

分於二色

一分別色。二無分別色。

通一切教理行位

依教明理。依理起行。依行入位。教則破心微塵。理則三千性相。行則如來之行。攝一切行。位則前阿後茶。前後相攝。皆無出於心。

幬帳

上音儔。單帳曰幬。

戈擊

上音亦。此乃戈射耳。恐誤。應作戈。謂以戈擊兵則衝突。通道之義也。

論。脯柈

上甫。下槃。

音逆。

止觀輔行傳弘決第十三

所起煩惱乃至四弘

非發來之煩惱。乃至非發來之菩薩。

三陰所攝

煩惱業魔諸見上慢穢汙陰攝。病患果報陰攝。禪定二乘菩薩善五陰攝。

蟹類

蟹八脚。前兩俱首。大者曰螯。荀子曰。蟹六跪而二螯。注云。跪。足也。螯者。蟹首上如鉞者是也。

論。利鈍之名通於見思

十使本是見惑。今以十中五利屬見。五鈍屬思。則八十八使中有五十二思。三十六見。非迷事思。

超越三昧。從滅定起。入散心中

少取法界次第釋之。一超入三昧。二超出三昧。言超入者。從初禪起。超入非有想非無想處。言超出者。從滅受想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還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無想處。廣如彼文。

以三止觀結發心中說

前文約十種發心中廣四教論惑智界內外權實等法。中判思議不思議。後用漸次不定圓頓止觀結。

句數多少

前對治中。若以度治蔽。此對治也。對治非宜。如用檀治慳不去。則轉用餘五度治之。餘五度亦如是。則成三十六句。此多也。今治四分。各有轉治麤具等。治則妙也。

今對治中十二

外貪以不淨助。內貪以背捨助。內外貪以八勝處助。瞋癡亦各三助。第四明覺數息助。沉昏覺觀息助。半沉半明覺隨息助。

即指親想以之為淨

修不淨觀有二義。或於己起貪。或於他起貪。若於他起貪者。修不淨觀治他不去。宜於他起親想。轉修慈悲觀以治之。又轉修不淨。

未來四句

外道本功本見未見。未見本劫本見。第三有四句者。一神及世間有邊。二無邊。三上下有邊四方無邊。四以捷疾智說。

四藥互轉為十二句

如治貪。轉用息用慈用智等三。餘治瞋。轉用不淨等三治之。三四成十二句。

如上隨自意中觀貪欲等

彼觀貪欲中。歷四運推撿。欲心起滅不可得者。空也。欲中具河沙佛法者。假也。塵勞之儔是如來種者。中也。

師資之失

如云。准河有行大乘空人無禁捉虵。此人於善法作觀。經久不入。放心向惡作觀。薄生空解。後不達佛法意。純將此法一向教他。令他造惡。放捨禁戒。罪積山獄。毒氣深入。

不住觀察名不住不調

搜要云。夫食果者。存核留種。果甘核苦。碎已俱失。背佛方便如失果。縱而不觀如失核。

第一第二句失

住調伏是空。第一句也。住不調伏是假。第二句也。

第三第四句失

迷第四非調伏非不調伏之句。而行第三句亦調伏不調伏之義。空假相帶。於義成失。

論我修無相則非修無相

則非下修無相一句。驗是斥上句邪空之人。

從第三第四句生

知於雙非。不礙雙注。便住調伏不調伏。

是故相違

初心若斷貪欲是住調伏。調伏是漸。既云非圓非漸。是住亦調伏亦不調伏。

宇文邕

毀廢佛教。由於衛元嵩魔業。此乃滅佛法之妖害。

隨順方便教意

住調伏。

及迷法者

迷不住調伏之義。廣行非法。謂之無礙。

居是言

是應作土。

瞋他順理

我三業不清淨。嫌他清淨。故瞋。

瞋他違理

他三業不清淨。我清淨。故瞋。

善惡業成各為一念

光明空品疏引經示相。華嚴經云。十二因緣在一念心中。大集云。十二因緣一人一念悉皆具足。如眼見色。不了名無明。生愛惡名行。是中心意識色共識行名名色。六處生貪名六入。色與眼作對名觸。領納名受。於色纏綿名愛。想色相已名取。念色心起名有。心生名生。心滅名死。乃至意思法亦如是。一日一夜凡織幾許十二因緣輪網以自纏迴。

法界次第釋名義

彼云。是十二法展轉。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謂之緣。因緣相續則生死往還無際。

分位

識名色六入。胎位也。觸受等。出胎位。

即是出入各作根本

搜要云。須兩根本者。若作兩本者。應云不斷煩惱。不入涅槃。不斷煩惱不出涅槃。乃至非不斷煩惱非不入涅槃。非不斷煩惱非不出涅槃。今論但先列斷。後方列出。

柝體無學恐文誤耳

準記。五意斷入是柝無學。不斷入是體無學。

文殊傳旨問果疾竟

經中文殊問曰。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捐。不至增乎。世尊慇懃致問無量。此問界疾也。

拆小彈偏歎大褒圓

折三藏小。歎三教大。彈三教偏。褒於圓教。具如箋難引文。

三觀拆伏已如前說

前助覽中亦引文已。

純陀請住。與文殊往復已開常宗

經中純陀云。我今欲令如來久住於世。不入涅槃等。文殊言。汝今不應發如是言。欲令如來常住於世。當觀諸行性相。如是觀行具足三昧。欲求正法。應如是學。純陀問文殊言。如來最尊最勝。是天中天。壽命更促不滿百年等。文殊因此廣說如來常住不變易法。壽命無量等。

諸弟子等說毗伽羅論

毗伽羅論。河西云。是天竺字本。經中以論喻大乘也。記中連書。小大難曉。今引經中本文開說之。經云。我為諸弟子說於半字九部經已。次為演說毗伽羅論。所謂如來常存不變。

三牛十四象乃至後後十十增較十住一節

迦葉白佛言。世有病者。四大增損。互不調適。羸瘦乏極。是故不能隨意坐起。臥著牀蓐。如來四大無不和適。身力具足。亦無羸損。世尊。如十小牛力不如一大牛力。十大牛力不如一青牛力(三牛)。十青牛力不如一凡象力。十凡象力不如一野象力。十野象力不如一二牙象力。十二牙象力不如一四牙象力。十四牙象力不如雪山一白象力。十雪山白象力不如一香象力。十香象力不如一青象力。十青象力不如一黃象力。十黃象力不如一赤象力。十赤象力不如一白象力。十白象力不如一山象力。十山象力不如一優鉢羅象力。十優鉢羅象力不如一拘物頭象力。十拘物頭象力不如一分陀利象力(十四象)。十分陀利象力不如人中一力士力。十人中力士力不如一鉢建提力。十鉢建提力不如一八臂那羅延力。十那羅延力不如一十住菩薩一節之力。乃至云十住菩薩諸節骨蟠龍交結。是故其力最大。

論。徙倚

文選中注云。徙。移也。倚。立也。今文謂或行或立。時多懈怠。

從魚至貫名為尺澤。即大拇指後大橫文前。名之為魚大橫。文後名之為貫。貫後三寸名為寸口貫之一字及貫後三寸名為寸口者。未見所出。尺澤等今示圖。

尺後寸前名為關陽

凡脉。一手中各有三部。謂上部寸口。中部關上。下部尺中。應云寸後尺前名為關陽。

左腎為命門。右腎為命根

黃帝難經曰。藏各有一耳。腎獨有兩者。何也。然腎非皆腎也。其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繫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故知腎有一也。

如順撿葉

難經作如循揄葉。又據徐氏撰黃帝脉經云○春肝木王其脉。弦細而長者。其脉平也。脉乃綽綽如弦。反得微澁而短者。肺之乘肝。金之刻木。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夏心火王其脉。浮大而散。是平脉也。反得沉濡而短者。是腎乘心。水刻火。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中宮土脾脉王大。阿阿而緩者。是平脉也。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脾。木來刻土。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秋肺金王其脉。微浮而短濇是平脉也。其狀浮而輕。如微風吹鳥背之毛也。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乘肺。火刻金。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冬腎水王其脉。沉濡而滑或牢而實。滴滴如屋漏石上者。是平脉也。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乘腎。土之刻水。為賊邪。十死不治。

脾脉來時。何何如綖曰平

何何字誤。應作阿阿。王叔和脉訣云。阿阿。緩若春揚柳。此是脾家居四季。

論[病-丙+習]

思習切。小痛也。

擊攊

律音指歸云。以手於人腋下捵弄。令人懼癢而笑。

師子[豸*童]

[豸*童]誤。應作[泳-永+董]。即乳汁也。

譬如釀酒滓濁為糞

釀酒是喻。滓濁下八字是法。糟喻糞。酒喻尿。

論。若發重觸而數出入

入息順地而重。若出入相違故病。

其帝太暭

音浩。此則伏犧氏也。

句茫

上古喉切。太暭之子。

炎帝

神農氏。

祝融

乃重黎也。佐帝譽有功。光融天下。帝譽命曰祝融。祝融明也。

少暭

金天氏。黃帝之子。

蓐收

少暭之子。

顓頊

高陽氏。

玄冥

少暭之二子。曰修。曰熈。

黃帝

軒轅氏。

后土

顓頊之子曰黎。為土官也。上[土*頁]五帝五臣。並著德立功於堯之前。今之有天下者祀以為神。

論腭

五各切。應作齶。謂土齶。

應作癥

論元作徵。

不得衝突於一上坐

上是掌反。俗謂坐一上是也。息若麤。是衝突也。

鼻中補

鼻中清涼安和是補。

息有四

聲。氣。喘。三伴也。非三是主。

布置骨解

解應作節。

籠籠

應作朧。謂朦朧。

驚擲

驚躍之義。擲未詳。

壁[書-曰+皿]虵影

晉書樂彥輔有親客。久不來。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且見盃中有虵。意甚惡之。既飲而疾。輔曰。于時河南廳壁上有角弓。弓邊漆[書-曰+皿]作虵。彥輔意盃中虵即角弓影也。復置酒於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見不。客曰。所見如初。彥輔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痾頓愈。

藥草

藥與樵同。

治噦

於月切。氣逆也。

暴汝

蒲木切。謂暴露也。以犬牙埋於陽地已。呪云。不瘥當暴露汝。

匠伯輟釿於郢人

釿當作斤。介斧也。郢人多巧。

和者必寡

宋玉對楚王曰。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數十人而已。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是以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論。得汗為度

專精其志。如患者得汗。明病愈。

琴[弓*互]

[弓*互]應作弦。

勿[口*豸*句]說

[口*豸*句]應作[言*暴]。謂譟[言*暴]也。

眾障峯起

障高如眾峯之起。或只是鋒字耳。如刀鋒起。文選云。是非鋒起。

榜治

步行切。漢書郭舍人謂漢帝曰。臣願令東方朔覆射。朔中之。臣榜百。顏師古注云。榜。擊也。

亦遮

遮應作邀。

要君者無上

要音邀。無上者。謂不尊於上也。左傳僖二十八年冬。晉文公召天子會于溫。使諸侯朝之。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書曰。天王狩干河陽。此晉侯之譎也。

俱舍云。能作及俱有

前第二卷已引俱舍疏釋畢。記主既云習佛法不可全迷。請更檢前注。

十一徧使名為徧因

苦下五見及疑。無明集下邪見。見取。無明。疑。無明即癡也。故有十一耳。

論衣裳藍縷

應作襤褸。

縛切

謂緊切。

間搆

間。去聲。謂鬥搆使離間。

漸染

漸音尖。浸漬之義。

十法往驗

在下文。

丑廉切。

未捨失來任運恒有

律中捨戒者。用口傳心。棄本受體。應具儀對首云。我比丘某甲。捨三寶戒律。和尚闍梨學事。一說。其體即無。失戒者。發邪見。失帶佩男女二根。失法滅失。若未捨未失已前。戒體常在。此乃善無作也。言惡無作者。如畜殺具等。雖未殺畜。惡罪常在。亦相續常有。

作俱無作

成論云。作時具作無作者。此是作俱無作。並是戒因。至第三羯磨竟。其業滿足。是二戒俱圓。故云作俱無作。不妨形俱無作。仍後生也。又多論云。如作善惡二業。與作方便齊生。

後時違教

破戒。

及違本要

要。平聲。謂要其盡形。

禪門

禪波羅蜜中。

遊邏

邏。去聲。巡也。

掌山澤之官

今之虞部郎是也。

法門佛

八萬四千陀羅尼為髮。第一義諦為髻。種智為頭。慈悲為眼。無漏為鼻。四辨為口。四十不共法為齒。二智為手。如來藏為腹。三三昧為腰。

若本緣理。不能治惡

詳此二似如義勢未足。若加一句云。須應報俱觀。方義顯也。故搜要云。法門之言。義兼色報。

不名菩薩。皆名魔事

總結上文。謂若說惡魔化作佛等像壞六度者。不名菩薩。

餘四通者如前通釋

如菩提。法。智。魔。通二乘及菩薩。

與界內四名同者

即一五六并二三四並。合為界內四魔。

[怡-台+追]愓

[怡-台+追]。篇韻不出。昔人皆作堆。音愓。音逖。小止觀中作推剔。

啾暩

千結切。

金薄薄之

下薄恐應作傳字。如傅粉。

種種非時漿

過午乃非時也。佛聽飲漿。謂甘蔗漿。蒲萄漿等。

伏翼

編蝙。

下各切。正應作貈。似孤。善睡獸也。

獪[狂-王+吏]

音決使。搜要云。今江東呼豼為獪[狂-王+吏]。豼。音毗。猛獸也。虎豿之屬。

雌者曰[豸*(止/(止*止))]

搜要云。乃步切。

音樞。虎之大者。

[豸*契]貐

上烏八切。下音羽。爾雅云。[豸*契]。貐類。貙。虎爪。食人。迅走。

止觀輔行傳弘決第十四

初地乃至十住

魔不能說圓。言初地等者。乃指別地圓住。餘文只云說別地前。

論狡擲

擲恐是猾字耳。

通教見位同三藏伏

見本斷位。未詳。或寫誤。

論。前四分觀

多貪不淨觀乃至慈心觀。

文殊問經三十六垢

經有兩卷。上卷只明三十六使是欲界苦下十使。集滅各七。道下二使。加四思惟為三十六使。經無垢名。恐是此耳。垢使義同。故得引用。

九禪中通有事理。但約自行化他而分大小

理者。如云菩薩聞思前行。世間出世間善。一心安位。或止或觀。離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滅(云云)。事者如利益眾生。禪中菩薩依布施眾生。所作以義饒益。皆與同事。為除眾苦。所應說知恩報恩。護諸恐怖離諸憂苦等(云云)。九禪並是菩薩不共之禪。二乘尚不聞其名。今以自行為小。化他為大。

通八地前亦復如是

若八地後下根受接入中者。此乃無緣慈耳。

論。自行十二門化他。讚法讚者

十二門禪。或自行。或勸人修也。贊法者。贊支林功德法也。贊者者。贊十二門。贊禪者也。

五輪禪後方始驗於善惡相性

又云。今明因止證五輪。一地輪。因止出生初禪功德。如地生萬物。二水輪。於地輪中若證水輪三昧。即發諸禪功德。三風輪。三昧即相似無漏。解發即入十信。四金沙輪。是菩薩即入三賢十聖位中。破塵沙煩惱。五金剛輪。三昧斷一切結使。菩薩心中破無明細惑。言驗善惡根性者。五輪之後。文云驗善惡根性有四。一善法章門。二善根發相。三虗實。四揀簡。

及以性等

外道世性。

九雙

前文中次第不次第。雜不雜。乃至更不更等。

故全不列

九雙中全不列作意。

修發相對合為一十六句

前第七記中已箋。

今止觀文則無事修理發事發十二句。但有非事非理修事發四句

事修理發。事修事發。事修雙亦發。事修雙非發。理修亦四句。雙亦修亦四句。今止觀中無此十二句也。但有非事非理修事發。乃至非事非理修非事非理發。

論[明/心]然明淨

[明/心]字無出。只恐是怱字耳。

[怡-台+龍]悷

上力董切。下音厲。多惡也。

有人具久

欲久未到久。

節節邪正如修證中

如根本禪中有八觸。觸中邪相有十雙。一觸體。二定亂。三空有。四明暗。五憂喜。六苦樂。七善惡。八愚智。九縛脫。十強軟。正相者。一觸相如法。二定相。三空相。四明相。五喜相。六樂相。七善相。八智相。九解脫。十心調。十皆如法。一禪既爾。諸禪亦然。

欲界淨色在諸根上

勝義根在浮塵根上。

料亂

料應作繚。

熱[榷-木+月]

黑各切。肉羹也。

音征。煑魚肉也。亦作[月*正]。

相承釋四欲界

四應作云。

落漠

無分齊冥昧義。

實體唯十。初一二三禪同一樂故。不應別說

一二三同一樂支。則不應開為十八與十一。

一修方便。二證中間證相。六初禪發相

釋云。行者於未到地中證十六種成就。即初禪發相。十六者。謂動。痒。涼。暖。輕。重。澁。滑。又掉。猗。冷。熱。浮。沉。堅。軟。

二支義

支離為義。如因樹根根莖則有支條。

三因果體用

因果者。內外方便及未到地為因。感得初禪為果。又五支為因。第六默然定體為果。體用者。還以默然心為定體。從默然觸至初發起。五支為用。從體起用。用則在後。又默然果起五支之法。此就默然為體。五支為用。

四明淺深

佛弟子修諸禪時。有下中上。離此三品。故有九品。若細而論。應有無量品。

五進退

證初禪時。有四種人。根性不同。謂退。住。進。達分。若退分者。若人得初禪時。或有因緣。或無因緣而便退失。住分者。不退失。進分者。或不加功。任運自進。或勤修乃進。達分者。有人得初禪時。即發無漏。達到涅槃。

六功德

得離淫火則獲清涼。得離過善。心正行二善。二禪三禪四禪證相。皆有此六義。

禪門明觸有一十六。四大各四。地大重沉堅澁。水大涼輭滑冷。火大煖熱猗痒

釋云。如熱是火。體兼水故有煖。兼風故痒。兼地故猗。餘三各兼。類此。

風大動調輕浮者四大

者應作問。

次以三禪對中十界五陰名

應云以三禪對四禪。文脫四禪兩字。又多中十界五陰名六字。

為對五欲名為五支。若對善法名為五法

修證中釋云。若對不善法。即破五欲五蓋。若對善法。即對行五法。故釋論云。離五蓋。行五法。具五支。

初禪八觸四大。體用各別

輕煖冷重是體。動痒澁滑是用。

論。經論出之或前或後

如成論明五支次第者。捨念智受樂一心。阿毗曇明次第者。慧念樂捨一念。大集次第者。念捨慧安定。瓔珞經中次第者。樂護念智一心。釋論次第。文則不定。

論云。緣少許識。若爾即是無所有處。亦是不用處

禪門中問云。有人言修無所有。取少識緣之入定。此事云何。答。不然。應捨一切。但念無所法。故名無所有處。而言少識者。但意根對無所有法塵。生於少識。非是緣少識也。入定名少處也。

普防切。脂也。

三事通修

身。息。心。

大論。如旋師旋師弟子。知繩長短

旋。論中作鏇。論云。譬如鏇師。若鏇師弟子。繩長知長。繩短知短(云云)。鏇者。圓轆轤也。轆轤運轉須以繩。

黃淡癊

淡應作痰。

[狦-(狂-王)+月]

先安切。脂肪也。

有八復次。皆自結喻。除一闡提

菩薩品云。譬如良醫善解八術。所謂吐。下。塗身。灌鼻。若熏。若服。若丸。若散。而貧窮人不肯服之。經中喻意藥除諸病。如大涅槃能除無量煩惱。犯四重禁五無間罪者。悉令發心。除一闡提。經有八復次。即八法。喻意大同。

勝處一切處。合在背捨中明之

勝處中內有色相外觀色少。內無色相外觀色多。并一切處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等。同合在八背捨中內有色相外觀色并內無色相外觀色中明之。

阿羅漢退

約六羅漢說有退不退。一退法。最是鈍根。纔遇少緣便退學位。二思法。於所得果恐有所失。恒思自害。三護法。於所得果恒自守護。既得之又患失之。四安住法。於所得法能自安住。五堪達法。謂堪能修練根達不動。六不動法。最為利根。不為煩惱所動。更無有退。前之五種是鈍根者。隨信行性。名時解脫。要得好衣。好食。好臥具。好房舍。好同學。好說法人。於此六中但隨得一方得解脫。若第六不動法人。從前隨法行。見至性生。名不時解脫也。又此六種有退不退及果退與性。且第一退法者唯有果退。無性退。第六不動法。性果俱不退。中間四類有退不退。若果退者。退歸學位。若性退者。但退種性不失無學。若至學位中。本是思種性。今至無學。從思上練成。護.住.堪達。此三容有。是一道所成故。若思種性。即定不退。以是二道所成。故論云。四從種性退。五從果非先。言非先者。非學位中根性也。又四句分別。一退果不退性。第一退法者是也。二退性不退果。即從思法上練成者。但退此練成種性耳。三性果俱退。謂退法上練成種性。四俱不退。謂二道所成種性及不動種性。已上為約第四果說也。若通約四果論者。三宗不同。有部中說。初果不許有退。以斷迷理惑。定無漏故。從三果斷事惑。證得事相浮偽。故許有退。二大眾部說。前三果皆許有退。以斷惑未盡故。唯第四果不退。斷惑盡故。三經部說。初後果不許有退。定是無漏道證故。中間二果容許有退。若無漏道證不許有退。若有漏道證即許有退。問。經部若不許第四果有退者。何故教中說有退果等六。答。但約現法樂住說有退不退。謂退此靜慮名退法。思此靜慮名護法等。故通明退不退等。今記中云。並依世道用欣厭斷者。即彼文云。有漏道乃世禪六行觀。

作初果人所作事

非婦不淫。墾地不天。

徒感切。又他感切。黑貌。

[泳-永+柴]

時介切。

丁感切。大汙垢黑也。

[(鼬-臼+((巢-果)/(ㄇ@人)))-由+皮][(大/目)*皮]

上臘。下都恰反。

音曳。

大小別故

下文云。就聲聞法。謂言如此。於菩薩法。禪禪轉變。何得無耶。

大經十三迦葉難佛。如是思惟無有實利

文在第十四。因佛說四無量心云。初住菩薩修大慈時。於一闡提心無差別。不見其過。故不生瞋。以是義故得名大慈。善男子。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眾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於諸眾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無所擁護名為大捨。乃至云因世無量得出世無量。迦葉白佛言。世尊。除無利益與利樂者。實無所為。如是思惟即是虗觀。無有實利。世尊。譬如比丘觀不淨時。見所著衣悉是皮想。而實非皮。所可食噉皆作蟲想。而實非蟲等。

肉瓨

瓨恐誤。只是瓫字。

第三背捨中却觀前二

二者謂內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又內有色相外觀色多。

作前四也

謂二背捨。二勝處。

次於此後成餘勝處

淨背捨後。成於餘勝處中內無色相外觀色少等。

聞說不淨觀法。自謂已作所作。後往犍駄羅國見於女人

經只有十卷。第十中云。以不淨觀折伏煩惱。令不得起。其男子謂言。已依所作不復精進。笈多言。善男子。汝當精進。勿作放逸。答。我已作所作。得阿羅漢已(云云)。今記中巳字應作已。謂已作所作者。乃增上慢之類。

依正二報得勝知見。如別教四念處中說

文云。依正俱醜。骨人所放八色為好。此兩俱不淨者而為好醜。此為勝處初禪攝。若內無色外觀色若多少若好若醜勝知見二禪攝。雖無骨人而外有八色。勝知見者了此心。於色不為色縛。心能轉色。故言勝知勝見。

光勢

八色流光未成。

怨親各三中人一品

於親有三者。上品親。與己法交者。中品親。與財法交者。下品親。與財交者。怨亦三品。上品怨。殺我父母者。中品怨。殺我兄弟者。下品怨。損我朋友者。處中不怨不親自為一品。今修此觀。普作拔苦與樂之心。還有三品。謂上中下。七度行三種慈。合三七二一番。如是行時。怨親平等。上品親為第一。中品親為第二。下品親為第三。處中境為第四。下品怨為第五。中品怨為第六。上品怨為第七。環坐一處。初起觀時。上品親次第行遍可智。第二以中品親為頭。行上品樂與中品親。中下品樂與下品親。下品樂與處中境。第三以上品樂與下品親。中品樂與處中境。下品樂與下品怨。第四以上品樂與處中境。中品樂與下品怨。下品樂與中品怨。第五以上品樂與下品怨。中品樂與中品怨。下品樂與上品怨。第六上品樂與中品怨。中品樂與上品怨。前來上品親但得上品樂。今轉頭將下品樂與上品親。第七以上品樂與上品怨。中品樂回頭與上品親。下品樂與中品親。如是七度行慈與樂。不揀怨親。每人皆得上中下三品樂。此俱舍釋文。小乘位中引。若禪門中亦明修法。謂初修時令上親人得下樂。次修令上親得中樂。中親得下樂。次修令上親得上樂。中親得中樂。下親得下樂。次修令中親得上樂。下親得中樂。中人得下樂。次修令下親得上樂。中人得中樂。下怨得下樂。次修令中人得上樂。下怨得中樂。次修令下怨得中樂。中怨得下樂。次修令下怨得上樂。中怨得中樂。上怨得下樂。次修令中怨得上樂。上怨得中樂。次修令上怨得上樂。今記文似難曉。引文注之或煩。

十二時等

玄文云。無明是過去諸結時。行是過去諸行時。識是相續心及眷屬時。

即內宮中

內音納。

若五陰愛生故然

經中以然火為喻。經云。若有無常色乃至無常識。因愛故然。然者即受二十五有。若愛滅則二十五有果報不然。

破染染品等

論中問曰。經說貪欲瞋恚愚癡是世間根本。貪欲有種種名。初名愛。次名著。次名染。次名****。次名貪欲。有如是等名字。此是結使。依止眾生。眾生名染者。貪欲名染法。有染法染者故則有貪欲。餘二亦如是。有瞋則有瞋者。有癡則有癡者。以此三毒因緣起三業。三業因緣起三界。是故有一切法。答曰。經雖說有三毒名字。求實不可得。何以故。

若離於染法先自有染者因是染欲者應生於染法若無有染者云何當有染若有苦無染染者亦如是

立因緣品及邪見品。申於三藏二乘觀法。故立六因四緣用救小宗

破十二因緣品問曰。汝以摩訶演說第一義道。我今欲聞說聲聞法入第一義道。答曰。凡夫為無明所盲。故以身口意業為後身。起六趣諸行。隨所起行者。有上中下識。入六趣。隨行受身。以識著因緣成有名色集。名色集故有六入。有六入因緣故有六觸。六觸因緣故有三受。三受因緣故生渴愛。生渴愛因緣故有四取。取四取時以身口意業起罪福。令後三有相續。從有而有生。從生有老死。從老死有憂悲苦惱種種眾患。但有大苦陰集。是故知凡夫無智起此生死諸行。根本智者所不起。但以如實見故則無明滅。無明滅故諸行亦滅。以因滅故果亦滅。如是修習觀十二因緣生滅智故。是二事滅。是事滅故乃至老死憂悲大苦陰皆如實正滅。正滅者畢竟滅是十二因緣。生滅義如阿毗曇修妬路中廣說。破邪見品。我於過去世為有為。無為。亦有亦無為。非有非無。即名常等諸見依過去世。我於未來世為作為。不作為。亦作亦不作為。非作非不作。是為邊無邊等諸邪見依未來世。如是等諸邪見。何因緣故名為邪見。是事今當說。然論中破因緣及破邪見兩品之中。且無六因四緣之名。況復六因四緣本是小宗之義。今詳之。以由外道計無因緣及與斷常。若佛教談六因四緣。是生死之本及破斷常者。正抉小宗也。學者更詳。

多少皆爾

語一界為少。說三教為多。並為十界中之一。

轉行有為六度

搜要云。應云五度。但通說六耳。

止觀輔行傳弘決第十五

論五種涅槃

五陰滅。

第三卷。初地即是初住

釋偏圓中云。別教若破無明登初地時。即是圓家初住。非復別教初地。

第四卷。以思議釋不思議

文云。思議境者。小乘亦說心生六道因果。大乘亦明心生一切法。謂十法界也。

第五卷。不思議初明一心任運具於三千

文云。一念具十法界為作意具。為任運具。答。法性自爾。非作所成。如一微塵具十方分。

及下約十禪修觀中。行人觀法極至正助

文中對治助開畢乃結云。行人觀治極至於此。若不悟者是大鈍根。大障罪。恐因罪障更造過失。故重下三種意耳。

魔境後明陰入十乘度曲入別

文云。通用一意為觀者。行人根鈍。先解通意。度曲入別。中論品品別意而俱會無生。通別互舉。得意相成也。

墮世

四肢落謝故也。

可不誤哉

諸部雖異。別圓無異。何必曰過。又以華嚴為頓頓。法華為漸頓。亦異計也。

或見是諸佛境界

諸佛境界可見。故四明談寂光有相。

若七生初果

或斷欲惑上上。或上中上下等。斷未盡者。值無佛世。例名為小。

不斷惱

脫煩字。

自護止作

止作者。律鈔云。方便正念。護本所受。防禁身口。不造諸惡。目之曰止。止而無違。戒體光潔。順本所受。稱之曰持。惡既已離。事須修善。必以策勤三業。修習戒行。有善起護。名之為作。

虧點

應作玷。玉之瑕也。

眾法作行或當稍緩

有眾別兩法。若對首者是別法。四僧行羯磨事是眾法。稍緩者。或預十師受戒。或行結戒等事。雖是善行。恐亂禪觀。故少緩。

又止持中雙持雙犯事必須具

持犯事細。亦難以明。今且明身口雙持犯。身二持者。鈔云。離殺盜等過名身止持。受食食等名身作持。口二持者。離口四過名止持。知淨語等名作持。身口各二。犯者反上應知。又如淫戒。依教防禁即止持也。作蛇口等想。縱為境逼三時無樂。即作持也。違作即止犯。違止即作犯。此一既爾。餘戒亦然。

單持別犯作中無止。或當未具

謂作持行中不具雙持犯也。以由善事善法聖多制作。作則成持。止則成犯。豈有不作而成止持耶。所以作中無止。但單持犯耳。故曰或也。既有或字。此亦一往之義耳。若委辨者。作中亦有雙持犯也。且如三衣。佛令備具。不敢違侮。名為止持。如教策修。順行不犯。名為作持。違此二持便成兩犯。此一既爾。餘可準知。

又止作中自行從制事必不廢

自護止作。必無所犯。

為物從開或可未具

為他作行猶未能也。

事理不二

白四單曰眾別兩行平等事。不妨理觀。

若性若譏

夷罪名性。餘篇名譏。

住於俗諦名為不卒暴

疏云。安於俗諦。忍眾機緣。稱適機宜。體忍違從。故心不驚。

論以智慧有無明愛取故

如經云。若有讚歎便生歡喜。若復誹謗便生憎嫉。

如是相好從此功德生

此言相業也。涅槃經云。菩薩修習三十二相業因緣者。若持戒不動。施心不移。安住實語。以是業緣得足下平如匳底相。若於父母和尚師長乃至畜生以如法財供養供給。以是因緣得足下千輻輪相。不殺不盜。於父母師長常生歡喜。得成三相。一手指纖長。二足跟長。三身方直。乃至不隱他德稱揚其善。得白毫相等。報恩經言相因者。即是相業。

相體

前記云。別圓真因所證理體而為相體。

非謂報身不思議海

今念佛發禪。乃是五品人觀境。且見應佛相耳。若報身相海。是十信人所見相也。

所得神通不共二乘

經云。二乘所作神通變化。一心作一。不得眾多。菩薩不爾。於一心中則能具足現五趣身。又云。菩薩化身猶如三千大千世界。以此大身入一塵身。其心爾時亦不隨小。二乘雖能化身令如三千大千世界。而不能以如此大身入微塵身等。

經中廣明修通之相

經云。先取聲相。所謂象聲馬聲車聲人聲貝皷簫笛歌笑等聲而修習之。以修習故。能聞無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獄音聲。復轉修習得異耳根。異於二乘天耳。乃至云菩薩能聞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世界音聲。記主云。雖非正亦欲略知。

彼經本斥菩薩住禪

維摩經云。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

五行文末雖復重釋第一功德

如備檢中。

稍似未齊

論引諸禪發無漏以例禪已見發。或禪見俱發。見已禪發則少。文中例已却釋云。未到少六。九地發多。故記云未齊也。若云得無漏已。發禪例發。見已禪發者始可齊耳。

細歷四見

總說只是計一。若細歷者。或身與神異。亦一異。非一異。乃成四見也。

相與分等

相者謂神與相一。神與相異。亦一異。非一異。分者謂分與有分一。分與有分異。亦一異。非一異。

三四兩句

三計一異。四計非一異者。亦各計四見。

如何以母顯子

富蘭那迦葉本是六師之名。付師云。迦葉母姓。富蘭那母字。是以母顯子。

約於五眾成十二耳

更加五眾。即是人人。即是五眾方成二十。

不以數緣為第四句

三無為中只以虗空無為為第四句。必不用數緣也。數緣者。謂擇滅無為也。非擇滅中非數緣者。心緣五塵。若專緣色塵者。則但眼識起耳。餘塵餘識不起。

楞伽宗於大乘文中處處破外破小

楞伽正宗決。廣辨六七八識而開為多門。謂二藏。二空。五法。三自性。二無我。四智。三身。三有性。三無性等。言處處者。指此也。言破外者。如云一切心性悉是無相。非壞事名無相也。若壞事名無相者。不異外道。若外道無相者。壞事作空。如抽葉拔柱。廓爾無處。乃是外道無相也。破小者。如云一人無我。謂陰入界。二法無我。謂真如法。此二無我者屬二乘行等。又引經云。如來藏者是法界。是法身。是自性清淨。不同外道所說之我。二乘之人迷於自性。不覺藏識。起於妄想等。

觜參

上音茲。

角亢

亢音剛。亢則喉也。故古之烈士有扼亢而死者。乃扼亢也。

圓教三者。性謂觀十界色

文中性念處中三諦有雙非共。念處中有雙照。緣念處中言身受心法從義便也。亦互顯也。

九念處

藏三因大異故三。通三因大同故一。別地前三登地一。圓教一共九念處。在此論末。

保弱

老云。柔弱生之徒。剛強者死之徒。

論常無欲以觀其妙

老子語。

莊云皇帝問道德

莊子在宥篇云。皇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空同之上。故往問曰。吾聞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佐五糓以養民。官陰陽。遂群生。廣成子曰。所問者物之質。欲官者物之殘。皇帝又問。治身柰何而可長久。廣成子曰。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

跨企

[企-止+上]應作跂。老子云。跂者不立。跨者不進。解見備撿第三引疏注。

守雌

老云。知雄守雌。可以為天下溪。

兩為雲

兩當作雨。莊子曰。雲為雨乎。雨為雲乎。為去聲呼。注云。二者俱不能相為。各自爾也。

孰降施是

降。莊子天運篇作隆施。施。式氏切。與弛義同。意謂凡外物。或隆盛。或弛廢。無人使然。皆自爾耳。

莊子雖防小盜。不意大盜揭仁義而謀國

記主斥諸侯如田子成殺君之類是也。老莊之教使人絕聖棄智歸乎淳朴。果用聖智乃大盜也。貴難得之貨。乃小盜也。外篇胠篋曰。世俗所謂智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昔者齊國隣邑相望。四境之內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曷甞不法聖人哉。然而田子成一且殺齊君而盜其國。故絕聖棄智大盜乃止。謂去其所資則未禁而自止也。擿玉毀珠。小盜不起。謂賤其所寶。則不如形而自息也。莊子祿之以天下尚不顧。又何旹祿國耶。恐學者誤記主之意。故繁此注也。

負建皷而求亡子

莊子曰。仁義先王之蘧廬。止可一宿而不可久處。又曰。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穅眯目則天地四方易位。蚊虻[口*替]膚則通昔不寐。夫仁義[怡-台+(替-曰+貝)]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君子使天下無失其朴。又奚傑然。若負建皷而求亡子者乎。郭象注云。揭仁義以趍道德之卿。其猶擊皷而求逃者。無由得也。

數緣滅處尚自非真

數緣者。釋擇滅無為也。滅八十一品惑數。此但能滅。故曰非真。

證位非數

由佛冥證不生之理。理亦非數故也。俱舍云。所言滅者。一擇滅。二非擇滅。論云。一切種冥滅者。是非擇滅也。由世尊斷一切種冥。證不生之法。名非擇滅。所言證者。是不染汙無知。勝緣關位得非擇滅。故名為證。若擇滅數量。如三界九地煩惱八十一品惑。證一擇滅。是則證八十一品擇滅也。並俱舍正文。

此二尚非

擇滅非擇滅之二。

況復餘一

指虗空無為也。當知虗空亦破外道。執虗空為是。亦非矣。

普庚切。恐應作烹。

論。名噉人狗

法華經云。有諸惡鬼。首如牛頭。或食人肉。或復噉狗。著見之人撥無因果。撥出世因果。如食人肉。撥世間因果。如噉狗肉。

見心乃飽

經云。夜叉競來爭取食之。食之既飽。惡心轉熾。既飽者。見心成就也。惡心熾者。見心增廣也。

嘊喍嘷吠

經譬發言論決是非之理如吠。

[虛*ㄆ]

經作摣。經中鬥淨摣掣。譬疑使猶豫二邊。名疑未決。是非鬥諍。意謂為是。名掣。復謂為非。名摣。

九十六道三順佛法

常塗九十六中一是小乘。以大斥之。義同外道。今文云三。未詳。或三字誤。只是一字。

蟲字應作蟲

論中舊誤作蟲。故記指云。蟲應作蠱。今記又寫誤作蟲。

翰珠

論作幹。非。

薏苡子

苡音以。即車前子。

亦可治螝

胡對切。此乃蠶蛹耳。應作蚘。音回。人腹中長蟲也。

雷者陰陽蕩動

莊子云。陰與陽錯行。則天地大絯於是有雷。若以斗秤欺人震死者。非無神也。

[豸*爪]獠

今字從豸作者。玉篇不出。[豸*爪]應作狐。獠應作獠。力吊切。乃夷狄人也。[豸*巢]字非。

矛槊

矛。兵器。長二丈許。槊。本作矟。亦矛類。長一丈八尺。

八不淨物

經云。比丘不應畜養奴婢牛羊非法之物。若有比丘畜養如是等不淨之物。應當治之。某甲國王如法治之。驅令還俗。

大經通明

謂通明佛性也。善根人有。闡提人無。闡提人有。善根人無。二人俱有。有二人俱無。

以不造新故能所故畢

所。舊記作使。謂惑為能使。果為所使。今能使畢。

負河圖

河洛出圖。文曰。靈龜負書。丹甲青文。

在耆叢出

蓍。式之切。草名也。其草出蔡州。若地上有蓍草。必下有靈龜。

攝龜

音輙。腹甲能自張閑。好食虵。

十時總明三藏三乘方等通教

上諸文中。言聲聞與緣覺則通明兩教。言菩薩則通示三教。至此思議境中明三藏。三藏三乘畢方別示通教二乘與菩薩。搜要云。總別隨便。不可一準。

更於二外別立疣贅

他人二頓。文云。若漸頓者。初住已前四住先除。若頓頓者。初住已前圓伏五住。登住已去。圓破五住。荊谿斥云。初住已前四住先除。引證屬圓處處皆爾。乃至登住圓破。即顯住前五住全在。又云頓頓。如法華六根清淨。不云先斷見思之是頓頓。漸頓如仁王長別苦輪海。即是先除見思。又斥云。自言相違。法華無漏意根。仁王長別苦海。無漏與別但有因果之殊耳。

白瑛

瑛應作英。與下紫英同。

合觀蠲忿

觀應作歡。草名。服之去人瞋忿故名也。生西川益州山谷中。葉似皂莢。

萱草忘憂

萱音暄。即鹿蔥也。服之者除人憂。此二句出嵆康養生論。與張華博物志其說同。

重婁

婁應作樓。

故如三車

如應作知。

正證空見

正應作引。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帝昊

    帝昊

    太古元年,天降奇物,妖魔乱起,人之将灭。天穹、天剑、天池等七大圣尊,联手当世强者,镇奇物,诛恶魔,灭邪妖,终建万世不朽盛世太平。数万年后,一个少年打破了身体桎梏,踏上了修炼之旅!官方交流群:289816903
  • 隋朝诡案录

    隋朝诡案录

    因为一次整容手术,温晴意外穿越到隋朝,她接二连三的遇到一些诡异的事,那些事,简直匪夷所思……--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学生水上与冰雪运动学习手册—教你学赛艇·皮划艇

    学生水上与冰雪运动学习手册—教你学赛艇·皮划艇

    水上运动是集竞争性、观赏性和刺激性于一体的、富有现代文明特征的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为了区别于陆上和空中体育项目,全部过程或主要过程都在水下、水面或水上进行的体育项目。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神婆妖妃

    神婆妖妃

    女主:龙颜夕(沈念夕),驱魔龙族,天定女主,伪废才;男一号:席慕天,东盛太子,天生王者,伪花心;男二号:无命(小哥),太子死卫,暗影头目,伪无情。一朝醒来,枝繁叶茂,鸟语花香,她却颈系白凌,手雾足蹈,竟是在树林之中上吊自杀,还好是棵歪脖子的老枯树;再次醒来,敲锣打鼓,十里红妆,她却是一顶小桥,侧门抬进,冷冷清清,凄凄惨惨,“荣”身为十三小妾。都说她是废物庶小姐,其实她是废材真女主,既已魂穿错身,总不至于二世为废,从此痛改前非勤学苦练,获得空间大开意念为生,待千鬼修杀,定当华丽转身,俯瞰众生。。。。。。小剧场之女误男:书房内,气氛诡异,沈念夕低头,久等不得答复,心中暗自思量,是不是得再下副猛药,突觉下巴一紧,被人狠狠的捏着,被迫抬起了头,对上一张盛怒的脸,深墨色眼眸之外,是透明的红,瑰丽且邪肆,浓密的睫毛,如两扇羽蝶投下俏丽的影子,却还是遮不住那快要溢出来的怒气,加上那头妖冶的红发,给人十分邪恶的感觉。“怎么你就敢肯定本王不会怜爱于你!”席慕天的手,十指修长,有薄薄的茧,还有浅浅的体温,和他冰冷的眼完全不同,沈念夕却是背如芒刺,鸡皮疙瘩掉了一地,真的很想拍掉那只咸猪手,你是功是受,纯属你个人自由,可你这忽弯忽直的,真的很不厚道,必须严重鄙视,沈念夕一下没能忍住,丢了二个字出来。“我去!”“去哪?”沈念夕一时哑口,不知该如何接下去,费力的从席慕天手里争脱开来,瞬间舒服了不少,恰时外面响起了敲门声,连忙作答:“我去开门,去开门!”。。。。。。。。。。。。。。。。本文男主女主身心健康,一对一死磕到底,简介无能,欢迎跳坑,谢谢!
  • 荣誉时刻

    荣誉时刻

    写在前面的话:故事发生在一个平行世界中。故事简介:落魄的前明星球员杰森·威尔森因为好友托德的帮助成为了梅塞高中女子篮球队的教练,然而在他面前却是7个对篮球“一无所知”的女孩。杰森自己的生活已经是一团乱了,但是每个女孩的生活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他们一同训练,一同比赛,一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这支看似一无是处的队伍,却给了这所一无是处的学校和小镇最大的惊喜。
  • 麻雀案

    麻雀案

    《麻雀案》收录的作品包括:阿阔的城门、补冬、挂着落地窗帘的客厅、孩子·大海·太阳、老货仔的街、绿魂、麻雀案、人瓜之谜、女儿贼、三片绿叶、外婆祭等。
  • 命运良知人性

    命运良知人性

    此文讲的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姑娘聂小华大学毕业后,到处找工作,因种种原因自行创业,与此同时,一代才子学长樊之豪也因特殊的家庭背景,上完大学工作没多久,凭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研发出了果蔬高科技的新技能引起了各界能人异士的青睐。他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给后人留下一段难忘的佳话!暗恋他已久的聂小华也因几次机缘巧合走到了一起,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两人在岁月的长河里,经过几番沉浮、多次磨砺、反反复复、磕磕绊绊,终归又走到了一块。故事曲折离奇,扣人心弦,耐人寻味。
  • 公园里的故事

    公园里的故事

    城市的公园里有更多的风花雪月,载几棵树、围一池水的小城公园同样有人卿卿我我,但使一位少年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 说谎的人

    说谎的人

    十五岁的少女卡登丝是辛克莱家族的第一继承者,这是一个世代富足的家庭,她的外公拥有一座私人小岛。每年夏天,大家族的亲人们都会齐聚在这座小岛上。卡登丝与表弟约翰尼、表妹米伦,以及朋友盖特从八岁开始几乎每一个夏天都在这里开心地度过。然而,突然有一天,卡登丝发觉自己陷入了选择性失忆和偏头痛中难以自拔。记忆中缺失的第十五个夏天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一家人都对她三缄其口,让三个亲密无间的小伙伴与她失了联系?她试图拼凑起发生的一切。第十五个夏天一点点清晰,却发现小伙伴们正在远离。《说谎的人》是一个令人伤感惋惜的故事,同时也是单纯阳光的少年们推开成人世界之门的第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