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538500000002

第2章 亲爱的父亲

我的母亲叫陆英(1885年5月27日—1921年10月16日),原籍也是合肥,因为外祖父做盐务官,才搬到扬州的。

母亲陆英留下的唯一照片祖父在为我爸爸选佳偶时,知道扬州陆家的二小姐贤良能干,小小年纪在家就协助母亲料理家事,托媒人定下了这个媳妇。

当时张家在安徽合肥是有名的官宦人家,又要娶名门之女,婚礼自然非常隆重。据说,外婆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置办嫁妆,东西多得吓死人。陆府从扬州雇船装载嫁妆运到合肥,婚期前雇夫用抬盒装摆好,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张家所在的龙门巷外十里长亭摆满了嫁妆,全城轰动。光紫檀家具,就有好几套,不光新房里是全新的,因为张家是几进的大院子,陆家就连大堂、二堂也都陪了全套的家具。金银首饰更是不计其数,尤其是翠,因为母亲喜欢翠。嫁妆中一应俱全,扫帚、簸箕也都是成套的,每把扫帚上都挂了银链条。

当地有个习俗,喜庆日里一定要拿拿新娘子的脾气,杀杀她的威风。所以新娘子的轿子到了张家大门口时,大门紧闭,必须用红包一一打点门房。至于每个红包里有多少钱我不大清楚,反正在当时也不算是个小数。进了大门,到二堂仍有人挡驾,过了这关,到新房门口,伴娘、喜娘们的关最难过,红包的分量要格外重。婚礼中的多少繁文缛节,干干(奶妈)对我们讲时也讲不清许多,她只说坐床撒帐后,媒婆替新娘挑盖头时嘴里不停地说:“小小秤杆红溜溜,我替新人挑盖头,盖头落床,子孙满堂,盖头落地,买田置地……”盖头掀开,新娘子羞怯怯抬眼一看,所有的人都愣住了——不得了!新娘子太漂亮了,一双凤眼,眼梢有一点往上挑,光芒四射,太美了。姨祖母却心头暗想:太露了,留不住,会不长寿的。

果然,母亲21岁嫁到张家,36岁就去世了。母亲一年生一个,16年怀了14胎,留下了我们姊弟9个。还真应了“子孙满堂”这句口彩。

母亲是在生第14胎后因拔牙引起血中毒而死的,不知是不是现在人们说的败血病。病倒后,她晓得自己要死了,就把9个孩子的保姆和奶妈都叫到身边,给他们每人200块大洋,要他们保证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无论钱够不够用,不管自己有多苦,一定要坚持把孩子带到18岁。因为她结婚时娘家不但陪嫁的东西多,在她手里的现款也有上万。张家也很有钱,用不上,母亲去世前把余下的所有的钱都还给了娘家。母亲死时我12岁,那是1921年。

保姆们都遵从了母亲的遗愿,陪伴自己负责照顾的孩子到18岁。母亲在家里是非常有威望的,她待人接物、理财和办事能力很强。长辈夸她,同辈赞她,幼辈服她。遇事得心应手,安排得妥妥当当,我觉得她比父亲还能干。我长大后常常自鸣得意地讲:在我们四姊妹中,我的组织能力最强,这大概就是从小从母亲那里学来的。

母亲一年生一个孩子,所以家里总有三个奶妈。上有曾祖的高老姨太,我们叫她老太太;又有大大(母亲)三位孀居的婆婆及叔婆,还有我祖父在四川的徐姨奶;中有我父亲、叔叔、姑姑们;下有我们姊弟。还有管事的、教书的、门房、花匠、厨子、打杂的男女工人们。每天光吃饭就有近40人,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大家庭。母亲忠厚而多才,在她的管理下,大家庭总是平和安稳,从未有过小孩子打架骂人、佣人闹纠纷,甚至连男工、女工谈恋爱的事情都没有发生过。她对人之爱,不分主仆。我们叫母亲为大大,每个孩子叫人家的保姆为干干,管自己的保姆叫娪妈。每天早上吃早点,无论吃什么都要分给保姆一半,比如吃稀饭,总归有点心,大多是大饼油条,随小孩子喜欢留大饼或油条,有时干脆两样裹在一起再分成两半。

元和姐姐记得家中大人们常夸赞说,大大送亲戚或长辈寿礼是“桃”(寿桃一高盘)、“面”(寿面一高盘)、“烟”(皮丝烟一包)、“酒”(酒一大坛)、“茶”(上等茶叶双罐)、“腿”(火腿一条),另配两色物件,共计十样礼品,派人用抬盒抬着送去。

大大样样事做得周到妥帖,从不失礼。

在苏州寿宁弄八号,家里有四个书房,父亲一个,母亲一个,孩子们共用两个。别人家的书是放在书架上的,我们家的书到处都是,连地上都堆满了书报。父亲不光是收藏各种各样的书,还把当时所能看到的所有大报小报都配齐。家里虽然专门给我们请了一个先生教古文,但书房里的古书、新书尽我们自由翻阅。比如《红楼梦》,我很小就读了。当时还很看不起,认为白话文不如文言文深奥,我也会写。现在到了八十九岁,越看越不会写了。张家的读书风气很浓。母亲的书房门口有一个匾额,上面的字我实在记不全了,只记得有一个“芝”字,一个“兰”字。母亲还让家里所有的保姆都学认字读书,带三妹的朱干干学得最快,她每天早上替母亲梳头时,面前摆二十个我们家自制的生字块,梳好头也认完了二十个字。那时我觉得脸上最无光的事是带我的保姆认字顶笨了,家里常有人问她:“窦干干,窦大姐,你认得多少字呀?”她说:“西瓜大的字我识得一担。”我是她的小先生,真觉得丢人,气得要死,总埋怨她“笨死了,笨死了!”。

母亲教我们几姊妹唱《西厢记》的扬州歌,我还记得清清楚楚:“碧云天气正逢秋,老夫人房中问丫头,小姐绣鞋因何失,两耳珠环是谁偷,汗巾是谁丢?红娘见说纷纷泪,‘老夫人息怒听情由,那日不该带小姐还香愿,孙飞虎一见生情由……’”

还教我们唱:“杨八姐,去游春,皇帝要她做夫人。做夫人,她也肯,她要十样宝和珍。一要猪头开饭店。二要金银镶衣襟。三要三匹红绫缎,南京扯到北京城。四要珍珠穿面盆。五要金盆……六要天上星一对。七要七盏九莲灯……九要仙鹤来下礼。十要凤凰来接人。皇上一听纷纷怒,为人莫娶杨八姐,万贯家财要不成。”

母亲的这张照片是在上海拍的。辛亥革命刚过,我们全家搬到上海,当时我只有22个月大,父亲、母亲很喜欢看戏,我从三四岁开始就随他们看戏。因为是包厢,即使有时父母不去,保姆也可以带着孩子去。父亲还喜欢摄影,这在当时是很新鲜的事。他有好几架照相机。母亲很喜欢拍照,这张照片是在上海的照相馆里穿西洋装照的,究竟是哪一年照的实在是搞不清楚了,大约总是在辛亥革命三年后吧。

母亲应该能留下许多照片,但却只剩了这一张。弟弟曾在一篇文章里写过这样的一句话:“其余的照片都在二姐的哭泣声中,被人毁掉了。”

1938年深秋,那时我和有光在雾重庆有一个温暖的小家。一天早上我正要到枣子岚垭去参加曲会,有光问我:“今天还要去吗?”我说:“是呀,有什么事吗?”他支吾着:“我没什么事,你去吧。”往日我每次去,他总要说“早点回来”,今天话语有些吞吞吐吐,神色不对。我有些迟疑,但还是去了。心里不踏实,只唱了一个曲子就匆匆赶回了家。一切却是很平静的样子,照常的午休、下午茶。晚饭后,有光轻轻地走到我身边,拿给我看一封电报:“父逝,告弟妹”。是大姐打来的。

我把电报放在枕头底下,整整哭了一夜。

人一落生,世上最亲最亲的两个人,顶顶疼爱我们的爸爸、妈妈,都没有了。爸爸在世时,即使相隔再远,也总幻想有一天能全家相聚,再重温童年幸福的生活。爸爸去了,那无限美好的时光将永远只能留在梦里了。

父亲张吉友和三弟定和(1918)

1921年,父亲坐在母亲的棺木旁,久久凝视着母亲年轻美丽苍白的脸,凭人怎么劝也不让盖棺盖的情景,一遍遍在我眼前出现,如今他们又团圆了,妈妈还是那么漂亮吗?我的永远不老的爸爸、妈妈……

我的曾祖父张树声清同治年间曾在苏州任江苏巡抚,后升任两广总督等职。曾祖父生有九个儿子,祖父张云端是长子,曾任过四川川东道台。祖父膝下无子,父亲是从五房抱过来的。父亲四个月时正好祖父要上任,就带上父亲和奶妈乘船同去。船日夜行驶在惊涛骇浪中,巨大的声响伤害了小婴儿的耳膜,父亲从此终生听力不好。

祖父死在任上,父亲回到安徽合肥张家老宅。

当时合肥有五大家族:周、李、刘、蒯、张,张家敬陪末坐,也算得是望族。合肥西乡的田大多是张家的,东乡的田大都是李(即李鸿章)家的。刘家后来到上海办金融,很开明。张家和刘、李两家都有姻亲。

当地有民谣《十杯酒》,记得其中两句:一杯酒,酒又香,合肥出了李鸿章……三杯酒……合肥又出张树声……

家里有万顷良田,每年有十万担租,是典型的大地主家庭。父亲可能是因为很早就离开了老家接受了新思想,他完全冲出了旧式家庭的藩篱,一心钻进了书堆里。这个家庭带给他的最大便利和优越条件是他可以随心所欲地买书。他痛恨赌博,从不玩任何牌,不吸任何烟,一生滴酒不沾。

父亲17岁结婚,妈妈比他大四岁。达理知书温良贤德的母亲不但担起了管理一个大家庭的重任,而且一直像大姐姐一样爱护、关心、帮助父亲。

辛亥革命后,1913年,父亲带全家搬到上海。那时我22个月,叫名(虚岁)三岁。我们住的是一个石库门的大房子,七楼七底,还有亭子间,院子很大,可以摆十几桌酒席,月租金是二百两银子。如果不是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也许我们还会在上海住下去。

1916年,祖母去世了,丧事办得场面很大,家里每天有十几桌客人,还请了和尚念经和放焰口。忙乱中,突然有一天发现大门口有一颗炸弹,全家人都吓坏了,出丧的日子比预定提前了几天,家里怕出问题,没让我们站在孝子孝孙的队伍里,孝棚里的许多东西也是假的。好在没出什么大问题。为了避免再有意外,1917年,全家搬到苏州。

在苏州,我们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父亲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当时能订到或买到的所有报纸他都要看,《申报》、《新闻报》、《苏州明报》、《吴县日报》等,以及一些比较出名的小报,如《晶报》、《金钢钻报》等。至于家里的藏书,在苏州是出了名的,据讲不是数一也是数二。家里专门有两间很大的房间,四壁都是高及天花板的书架,整整齐齐摆满了书。除了为数不少的善本和线装书外,父亲不薄古人也爱今人,现代和当代出版的书籍,各种名著和一般的文艺作品他都及时买进。尤其是“五四”以后一些最新鲜最富营养的作品,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和许多流派的新书名著他都一本不漏。

大姐元和曾回忆说:“父亲最喜欢书,记得小时候在上海,父亲去四马路买书,从第一家书店买的书丢在第二家书店,从第二家买的书丢在第三家书店……这样一家家下去,最后让男仆再一家家把书捡回来,住的饭店的房间中到处堆满了书。”在苏州的闹市观前街上,有两家规模较大的书店,老板、伙计都与父亲很熟悉,父亲一去他们就陪着在书架前挑选。平时书店进了新书就整捆地送到家里来,父亲买书都是记账的,逢年逢节由管家结账付钱。当时苏州的缙绅富户不少,但像父亲这样富在藏书、乐在读书的实在不多。

父亲的藏书我们可以自由翻看,他从不限制,书籍给我们的童年和青少年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快乐。但钟鸣鼎食、诗书传家的生活并没有使父亲满足,他想让更多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接触新思想,接受新生活,用知识和文化的力量,使她们摆脱旧的陈腐的道德观念的束缚,成为身心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父亲开始办了一个幼儿园,他的初衷是想完成一个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系列规划,但因力所不及的种种原因,真正办成并坚持了17年的只有乐益女中。为乐益,父亲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财产。余心正先生在《启蒙先贤张冀牖》一文中曾经写到:

自古以来,教育成家,在质不在量,更不在规模之大小,学生程度之高低。张老先生仰慕“乐土吴中,开化早,文明隆”,辛亥革命后举家来苏,筑小小园林,从办幼儿园、小学开始,再办平林男中、乐益女中。接着两次办起高中部,皆因时局变迁,当局掣肘而匆匆下马。他原想学马相伯老人办一个“苏州复旦”的心愿,亦因世事茫茫,终成虚话。

……

然而,学校之尊严,维护不易。老先生捐出祖产巨资,让出宅园二十余亩,建校舍四十余间,应有的教学设备,无不具备。他有十个子女,如按三千大洋培养一个留学生计,有三万元亦能全部出国留学了,但他连这笔钱也省下来,用于学校。为的什么?为的坚决不拿别人一文钱,无论是当局的津贴、教会的赞助、好心人的募捐,一概谢绝;惟如此,方始做得我行我素,独立自主。可是,他又决非一钱如命,迥异于一般私立学校之以“创收”为目的,每年拨出十分之一的名额,招收免费生,以便贫家女儿入学。比例之高,江浙一带罕见。老先生对莘莘学子如此厚爱,对诸亲好友却悭吝异常,凡有告贷,均以“闭门羹”却之。

父亲对我们四个女孩子尤其钟爱,他为我们起的名字不沾俗艳的花草气: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后来有人在文章中说,张家女孩子的名字都带两条腿,暗寓长大以后都要离开家。我想,父亲从小给了我们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个性、爱好的机会,让我们受到了尽可能好的、全面的教育,一定是希望我们不同于那个时代一般的被禁锢在家里的女子,希望我们能迈开健康有力的双腿,走向社会。

父亲在家里从不摆架子耍威风,甚至对佣人也没有训斥过,只有一次门房杨三赌钱,父亲敲了他的“栗子”(用指头敲脑门儿),因为父亲最最恨赌钱。我们四姊妹中,大姐元和文静端庄,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三妹兆和忠厚老实、聪明胆小,但有时也非常顽皮,因为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孩子,没有人娇惯她,她也习惯了在做了错事后挨罚时老老实实的,不哭也不求饶,处罚决定都是母亲作出的,大多是罚坐板凳或关在房间里不让出来;四妹充和聪慧乖觉,规规矩矩,加上从小过继给了二祖母当孙女,很少和我们在一起,印象中她从不“惹事生非”。我是家里男女孩子加起来的头号顽皮大王,从小体弱多病,仗着父母的疼爱“无法无天”,有时还欺负好脾气的父亲。父亲年纪轻轻就有些秃顶,没有几根头发却很欢喜篦头,一有空就靠在沙发上说“小二毛,来篦头”。我站在沙发后面很不情愿地篦,篦着篦着他就睡着了。我拿梳子在他脑袋上边戳边说:“烦死了,烦死了,老要篦头。”他只好睁开眼睛躲着梳子,“哎,哎,哎,做什么,做什么戳我”。我顺势扔了梳子,父亲并不真生气,自己把头发理好找话逗我开心:“小二毛,正在看什么书?”

父亲在这种时候常给我讲故事,他讲的故事不但有趣味还有文采,让人一辈子也忘不了。比如近八十年前讲的一则成都诗婢家的小故事:那个注四书五经的郑玄(郑康成),家里尽为诗婢、书婢。有一天一个丫头跪在院中,另一丫头看见问:“胡为乎泥中(为什么滚一身泥巴)?”跪着的丫头答道:“薄言往愬(也曾向他去倾诉),逢彼之怒(他反而向我大发怒)。”家中、丫环玩笑时皆用《诗经》中语、可见文采通过细微言行所倡导的家风是什么了。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几则,我给孙女庆庆讲过,可惜这一代人都太忙,不一定记得住也不一定感兴趣。重孙小安迪五岁正是可以听这样的故事的年龄,可他在加拿大,不可能有人给他讲,每次回来的时间太短,玩还不够呢。

我是急性子,说话快,走路快,做什么事都快。我看书一目十行,父亲更快,一目十二行。我做过试验,和父亲同看书,我还有几行没看完他已经翻页了。父亲爱看书不但影响了我们,连家里的佣人、保姆做的时间长了都染上了书卷气。他们从识字开始,到看书甚至评论故事情节和书中人物。我还能记起他们常说的有《再生缘》和《天雨花》。

父亲从小喜爱昆曲,年青时就对曲谱版本进行研究。我十一岁左右,1921年前,昆曲传习所尚未成立,爸爸就带我们到全浙会馆(苏州养由巷)看昆曲。全是曲友演戏。有教育局长潘震霄的戏,其他的戏全不记得了。我爸爸带去的曲谱好多好多,比我们的个子还高。他要我们看戏时对照看剧本。我们只顾看戏,怎么也对不上台词,看戏又看剧本我们认为是苦差事。父亲请了专门的老师在他的书房里教我们姐妹识谱拍曲,让我们看书看戏。我淘气得要命,只看戏不看书。大姐顶规矩,认认真真学,后来又参加曲社,拜名师,习身段,生旦两角都擅长,以至终身姻缘、爱好、事业都因昆曲而起。父亲的爱好多种多样,尤其对新出现的东西,从不放过。当时照相机是极新鲜的东西,我们家里有近20台,小孩子可以随便玩,我们几姊妹都没有兴趣,五弟寰和喜欢摆弄,父亲和蔡元培先生的这张照片就是他照的。留声机家里有大大小小十几台,各种唱片不计其数,架子上放不下就放在地板上,有些受潮都翘起来了。百代公司出品的家庭小型电影放映机一问世,父亲就买了一台,这在当时是再“新潮”不过的事了。

我们在苏州的家里,爸爸和大大各有一间书房,中间隔着一个芭蕉院。有时可以看到他们隔窗说话,那永不落叶的芭蕉像一条绿色的绸带连着爸爸大大的心,书房平时没有人去,我曾偷偷钻到母亲的书房看过,记得最清楚的是母亲的书桌上有一个铜镇尺,上面刻着七个字“愿作鸳鸯不羡仙”,这一定是爸爸妈妈的共同心愿。

距父亲去世整整60年了,父亲的言谈举止在我心里依然那么鲜明、亲切、温暖。

同类推荐
  •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清代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普及读物。自乾隆二十八年问世以来,“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时至今日仍在启蒙教育、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唐诗三百首》共选唐代七十多位诗人的三百一十余首诗。全书按照体裁分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八部分,在各类的体裁下又大致按照诗人的时代先后编次。所有这些诗作或慷慨激昂,或哀怨悲切,或沉郁顿挫,范围相当广泛。《唐诗三百首》以其务实的编法、适中的篇幅、脍炙人口的诗歌打动着读者,影响深远。
  • 解密中国大案肆

    解密中国大案肆

    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高尔基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高尔基

    本套丛书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形式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从古至今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优秀代表作品。这套丛书将引导青年朋友去漫游一番那绚丽多彩、浩瀚无边的文学世界——从古希腊的神话王国到中世纪的骑士、城堡;从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到五光十色的繁华都市;从奔腾喧嚣的河流、海洋到恬静幽美的峡谷、森林、农舍、田庄…它将冲破多年来极左路线对文学领域的禁锢和封锁,丰富青年朋友的精神生活,为青年朋友打开一扇又一扇世界文学之窗,让读者花费不多的时间就能游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浏览各国人民今天、昨天、前天直至遥远的过去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去体会他们的劳动、爱情、幸福、欢乐以及痛苦、忧伤、斗争、希望…
  • 收藏阳光

    收藏阳光

    本书的内容绚丽多彩,主题广泛且深刻。在作者的这些文章中,读者可以听到大自然的吟咏。这些乐章唱出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又唱出了各自的品行和灵性;同时,还抒发了从大自然中获取不同感悟,并引向哲理的思考。
  • 你是那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文集)

    你是那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文集)

    《你是那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一本诗歌、散文集。她的诗曼妙飘逸,如浅吟低唱,似轻声呢喃。她的散文热情洋溢,意蕴悠长。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昨日昙天

    昨日昙天

    我身边的每个物件都代表着一个人,如果丢了,坏了,忘记了,这个人就将湮没于我深深的脑海。前路漫漫,岁月悠悠,一眼也望不到尽头,心里总希望悲伤或快乐时回首,还能见到一个久违的人。
  • 再世豪婿

    再世豪婿

    粉红色的视觉效果里,罗凯感觉嘴角两边忽然被柔软的小手捏住,不由自主的张成O字型,随后一个黑影逐渐变大,沁人心脾的自然香气丝丝缕缕。湿润的嘴唇,貌似错误的人工呼吸。不过,感觉还不错?
  • 小说选刊(2013年第2期)

    小说选刊(2013年第2期)

    本期收录了众多名家的优秀作品,如蒋峰的《手语者》,毕飞宇的《大雨如注》和季栋梁的《蝴蝶效应》等,以飨读者。
  • 拜清樽

    拜清樽

    一个是郎艳独绝,与世无双的公子。一个是在风云诡谲中成长的冷面皇子。交错曲虬的命运中,有人嗟叹着和小姑娘的错过。到底,谁戏弄了谁?
  • 温情不及你满目辰光

    温情不及你满目辰光

    第一次遇见“小弟弟,姐姐知道自己好看,照片不可外传哦”却发现他拍的不是自己第二次见面都到跟踪我的地步了吗一脸骄傲的样子,却发现,他不过是意外请来的拍摄第三次,竟然表白错人了温庭,自以为是适可而止。
  • 系统食物伴我成长

    系统食物伴我成长

    这个世界。超凡、机甲、变异物种、外星小哥儿,应有尽有。不谈人生理想,世道那么残酷!我一个小孩儿,没钱没势没能力......可我有粮啊!挑拨某某人干一架,挑拨某某势力对战一场!获取能量跟系统爸爸换食物。解锁超凡食物,正常食物让我上天,发霉后的食物让敌人上天。我还小,系统爸爸的食物伴随我健康快乐成长!PS:轻松、欢乐系统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能融化万物

    我能融化万物

    新书《种田系修仙》,轻松种田流,多谢支持!灵气复苏,被冰封的神话世界,重现世间。你融化了一块石头,里面蹦出孙悟空!你融化了一块琥珀,里面飞出一条白蛇,名叫白素贞!你融化了一块石匣,里面放着伏羲剑!你融化了地下冰窟,发现上古仙魔战场!你融化了冰封之门,重启星空古路,诸天星辰强者,驾临地球!你融化了一颗星球,得到一枚星核,帮地球延寿一千年!你发现自己能融化万物!书友群:962785831
  • 今世亦是前尘

    今世亦是前尘

    是梦还是现实,我竟傻傻的分不清。人前的我高贵清冷,地位尊崇。但不是我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