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570500000016

第16章 发自灵魂的歌唱——读冯福宽的回族文学新著

新时期以来,回族的文学创作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近几年来,回族作家的长篇小说和作品集不断涌现,并且有不少在全国和回族群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标志着回族文学创作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回族文学的发展,依赖于全国回族作家的不懈努力。而在这群锲而不舍、胼手胝足的耕耘者队伍里,就有陕西作家冯福宽活跃的身影。

冯福宽本是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人,19远3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工作至今。他的创作体裁多样,数量丰富,其中他创作、改编的叙事长诗以及音乐诗剧《兰花花》曾在全国倾倒了不少读者、听众,至今我仍记得当欣赏了这部作品后,它那优美、动人的艺术魅力是多么的使我激动不已。当然,他最突出的贡献还是在回族文学方面。1989年,他出版了散文集《回坊风情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又出版了诗歌集《穆斯林之歌》(陕西人民出版社)和散文、报告文学集《艰难的脚步》(陕西人民出版社)。这三部著作的出版,为回族文艺百花园增添了新的光彩,是回族文学创作的喜人收获。

冯福宽的这三部著作,生动地反映了陕西回族人民的生活,形象地描写了西安回坊地区的社会风貌。

曾经有人认为:民族性对于文学来说,只具有可然与或然的意义,因而,民族作家表现民族生活只能是一种“狭隘”的情绪。这种论点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中外文学史早已表明,民族性是民族文学作品的一个客观的审美要求,民族题材是构成文学民族特点的重要因素。因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当今社会中,各个民族的生活本身就有其固有而又鲜明的特征,反映民族生活的文学也就不可避免地打上独特的民族烙印。特别是作为少数民族作家来说,描写本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塑造本民族的人物形象,传达出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精神形态,这不仅是他所应当担负的职责和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且也是他自身获得文学上的成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必要保证。

冯福宽说:“我常想,我们回回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它的诞生,它的发展,它的每一个历史进程,都洋溢着诗的形象,诗的色彩和神韵!……面对生我养我的回回民族,我常常琢磨思索,夜不能寐。我是回回民族的儿子啊,我能不把这一切写出来吗?”

从这种正确的创作态度出发,冯福宽以高度的民族自觉感,强烈的民族责任心,生动而传神的笔调,对西安回族聚居区进行了多彩、多姿、多角、多维、立体、全面的扫描和写照。

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幅鲜明的民族风情图:

好像是在阿拉伯,在伊朗,

到处都闪耀着异域风光——

那邦克楼,那太思米叶,

虔诚的晚祷送走夕阳!

——《穆斯林之歌·过回坊》

这里,“金色的都阿”(祈祷语),在每户人家的门楣上“闪耀着光华”;“白须浓髯的老者”在夜市上“炒着清香,酿着甘甜”。傍晚的小巷里,飘来阵阵“艾列弗,别,贴(阿拉伯拼音字母)……”的朗读声;古老的街道上,练武的老人和孩子托起了又一个“跳动的早晨”。而到节日,回坊更是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欢腾景象:

黎明。当一缕晨曦从礼拜寺的邦克楼顶上升起来时,一面面旗帜,绿色的,米黄色的,浅红色的,在大街小巷上一齐悬挂起来。旗帜当中是醒目的大幅标语:“欢庆尔德节!”“感赞真主!缅怀穆圣!”

人们都戴上白帽,穿上节日盛装。那些白须浓髯的老者,那些身着西装的剽悍男子,那些欢蹦乱跳的娃娃,还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兄弟民族的朵斯堤(多斯提),说不出心里有多么高兴!

——《回坊风情录·啊,尔德节》

这些描写,仿佛是一幅幅形象鲜明的民俗风情画,散发着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洋溢着民族的灵光和趣味,给人以新鲜的艺术感受。

在描写回坊风情的同时,作家倾注心血,浓墨重彩地刻画、礼赞了回坊的人物。他们中,有不畏艰险、孤程万里,勇敢地开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的回族先民:

啊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我们生活在驼背上,沙窝里——

没有遮风避雨的毡房,

没有喂养生命的草地,

没有礼拜真主的麦斯吉德(清真寺),

没有休息缓气的村邸……

但是,我们有开拓者的胸怀,

有征服世界的信心和勇气!

活着,就要去实现圣洁的理想;

死了,也要留下一身倔强,一幕壮剧!

——《穆斯林之歌·我们在戈壁上跋涉》

作家以第一人称的口气、丰富的想象、热烈的笔调,塑造了回族先民的英雄形象,刻画了他们勇敢无畏的坚强性格。

同时,冯福宽还打开想象的翅膀,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形象地描写了回族先民来到盛唐时期的长安的情景: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从驼背上跳下来。驼背上铺着花毯,上面搭着鞍架,架上驮着花袋。他们轻轻弹弹上面的尘土。他们明白,袋子里装着的宝石、玉器、象牙、香料、玻璃、珍珠,很快就会换回大宗的丝绸、茶叶、瓷器,一来一往,又会赚多少钱呢?

——《回坊风情录·丝绸之路,回回民族的摇篮》

不仅生动地勾勒了他们的动作、外貌和生活用具,而且深入地表现了他们的心理、神态,这为中外贸易史和回族商业史作了形象的写照。

作家还详细描写了回族先民在长安见到“熟悉的者麻尔提(清真寺),熟悉的胡邸、波斯邸,熟悉的绿色旗帜,熟悉的大食国语”后所产生的“好像回到自己的祖国,又踏上阿拉法特山下的土地”的感觉,从而发出“哪儿有这么好的太白、终南?哪儿有这么好的灞河、渭水?哪儿有这么好的曲江、乐游原?哪儿有这么好的番坊、朵斯堤?啊啊,这里有天堂,有友谊,有和平,这里有黄金,有四海之内的兄弟”的感慨和“世界之大啊,哪里不能度过人生的春秋?长安之美啊,何处不能显示穆斯林的神奇?我们面对西方,为我们的事业做个都阿(杜哇,意为祈祷),真主啊,请你在这里点燃我们生命的火炬”的心愿。

冯福宽的笔触不仅追思着过去,更关注着现在。对于今天回坊中的人物,尤其是那些“鹰一样的剽悍小伙,花一样的俊美姑娘”,他更是寄予了特别的厚爱,以骄傲而自豪的心情,凝练而传神的笔调,对回坊的穆斯林儿女们如数家珍作了全面的扫描和写照。在他的笔下,有勇克难关,主持高难度工程设计项目的科技人员,有甘冒风险,追求真实的“收藏历史的人”,有发扬老回回善于经商传统的个体户,也有从社会底层奋斗出来“踩着信息点子”的企业家;有驰骋赛场,为国家、民族争光的体育之骄子,也有尽职尽责、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他们一个个带着自己独特的音容笑貌、气质禀赋,栩栩如生地向我们走来,丰富了回族文学的人物画廊,并且给了我们有益的启迪。其中,特别是《艰难的脚步》中的《心,贴着回回》中几个叫作尔撒的年轻人,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几个经名都叫作尔撒的年轻人,他们因没有文化而深感苦恼。他们经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如今有了钱,要为本民族办事”,竟然与大学校长签了联合办学的合同。尽管,他们只能用印章签名,但他们那为了让民族“尽快站立起来”的志气,那自强不息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作家通过这样的人物塑造,表现了鲜明的民族性格,并且传达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在反映回族生活,描写回族人物时,冯福宽表现出了鲜明的主观个性色彩,流露出了强烈的民族情感。

文学,是情感的符号和产物,是作家灵魂的剖析和内心情感世界的结晶。没有真诚、浓烈的感情,就不会有生动、感人的作品。作为少数民族作家来说,只有具有了民族意识和精神,在民族生活内容的表现上寄寓自己真诚的民族情感,民族性才会成为“诗人毫不费力地达到的必不可少的创作属性”。也有人认为,民族作家不应为民族去表现民族,而应作为世界作家去表现民族。这种观点的天真、幼稚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人若是超乎民族之外,就不是现实的生物,而是抽象的概念”(以上所引均为别林斯基语)。在今天,超民族、超国度的所谓“世界作家”是不存在的。相反,“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倒日益显示出了其真理性的光辉。

冯福宽就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一再声称:“我是回回民族忠实的儿子”,因此,他抱着一片赤子的忠诚,将自己个人的创作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回族人民而歌,为回族人民而呼。所以,他的作品,总是流露着鲜明的爱憎,表现出了浓厚的民族感情。

作家的民族情感不是空泛的、抽象的,而是具体化、形象化了的,往往是与民族生活中的一事一物结合起来的。一句亲切的回族问候语,能激起他心潮滚滚:

见面掏出一句话——

塞俩(赛俩目)!……塞俩!……

就像阳春三月见到融融的太阳,

就像严寒之中回到温暖的家;

心里流着一条河的水,

脚下开着一块地的花……

——《穆斯林之歌·塞俩》

一幅普通的“都阿”(杜哇)对子,能引起他浮想联翩:

像天上飞来一片彩霞,

燃烧着,照亮这回回人家;

像黑夜举起一簇火把,

温暖着一片荒漠,一片流沙——

噢,这是金色的都阿啊,

门楣上,闪耀着光华……

——《穆斯林之歌·门楣上,一个金色的都阿》

“塞俩目”是回族见面时的问候语,“塞俩目尔来昆”的简称;“都阿”是回族群众贴在门户上的祈祷语。作家从这两个普通而在民族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出发,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自己的民族感情,这是富于艺术感染力的。

冯福宽的民族情感集中地表现在他对回族民族精神的揭示和礼赞上。民族精神是民族性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支柱。它抽象但并非不可捉摸,它实在却又难以表述。特别是回族,由于长期所受的民族歧视和封建压迫,他们的精神形态一直鲜为人知,并不被理解。正如冯福宽所说:“在外人眼里,他们终日忙碌,没有一点儿闲的时候。至于他们的内心世界,却像一把锁锁在那里,谁也打不开,也无从知道里边的奥妙”。冯福宽多年来在回族聚居区生活,回族人的禀赋和诗人的敏锐直觉,使他不仅准确地把握住了回族的精神世界,而且予以了形象的揭示。在《回坊风情录》中的《老回回的基因》一文中,他探讨并说明了回回的所谓“野”,即勇敢无畏的一面;在《说“淡”》一文中,他研究并告诉人们回回心胸豁达、淡泊处世的一面;在《一眨眼一个点子的民族》一文中,他总结并强调了回回聪明、机警的一面;而在《穆斯林之歌》里的《啊!回回,我的回回啊!》中,他更是全面地揭示了回族的民族精神并进行了热情地礼赞:

啊啊,回回啊!

你的血管里永远流淌着善良、正直,

你的胸怀中永远藏着粗犷、豪气!

你有一颗净化的灵魂啊,

也有一根压不弯的骨脊!

活着,就要顶天立地;

死了,也要高举真理的大旗!

啊,回回!

我的回回啊!

把苦咽到心里的回回啊!

就是大山倒下来也压不倒的回回啊!

诗中以饱满的激情、昂扬的气势,全面地揭示并礼赞了回族的正直、善良、粗犷、豪放、坚韧、不屈……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那难以压抑的激情和对自己民族的深厚感情。

冯福宽是一个有着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作家,因而,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情感,并不是狭隘的、排他的、自私的,而是常常与对祖国的感情、对其他兄弟民族人民的感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如,在《回坊风情录》的《狂人》中,他为一位“又瘦又小”,早被人们遗忘的回族老汉穆相元写传,是因为穆相元小时曾冒险爬上开封铁塔,勇敢地拔下了日本鬼子的太阳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冯福宽胸中洋溢着的民族自尊感和爱国主义的激情。在《回回的“达吉”(父亲)》中,他动情地讲述了一个汉族女儿回回养的感人故事,热烈地赞扬了这种民族团结的精神。在《穆斯林之歌》中,他激情洋溢地讴歌了回族先民对于长安的感情、对于兄弟民族人民的情谊后,又充满深情地写出了他们在祖国生活的情况:

渐渐的,你长大了,

像蓬草一样,

撒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上马可以叱咤风云,

下马可以安邦社稷。

历史上,你培养了多少英雄豪杰,

为祖国建立了赫赫功绩!

作为一个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回族作家,冯福宽将自己的民族情感与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在今天,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同时,冯福宽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对民族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着认真、深入的反思。

他在思索并且向人们发问:“当年在唐都长安经商的回族先民,都是些家资万贯的豪华大户”“可是,这些人的后代,怎么都成了卖糊辣汤的?”他在研究回回的淡于入世的人生态度时发现:回族真正的处世哲学,应该:一是“营谋后世的住宅”,一是争取“今世的定分”。可是在人们的思想中,不知怎么却忽略了后面的一个,奇怪了。在《“闷娃”外传》中,他更对某些回族人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跟随时代的脚步前进,“他只知道念、礼、斋、课、朝,汉志(哈吉),格底木……”至于在这个地方,他的“先人生活了几辈子?他不知道,他的儿孙后辈还要在这里怎么样生活下去?他也不愿去想”“他只知道本本分分地生活,不偷人,不抢人,伤天害理的事连想也不敢想,这就够了。在这个世界上,他还图什么呢!”并从心底里发出深沉的慨叹:“啊,闷娃!我可怜的朵斯堤啊!”

从这些地方,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冯福宽对“闷娃”这些人爱之愈深,责之愈切的焦虑心情,感受到了他期望自己的民族尽快摆脱羁绊,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昂首腾飞的迫切心情,感受到了他作为回族的“忠实的儿子”的一颗跳动的红心和热忱的灵魂!

冯福宽的作品在艺术上也是有其鲜明特点的。他的诗歌,激情洋溢,联想丰富而又意境悠远;他的散文,不拘一格,信手拈来而又皆成文章;他的报告文学,篇幅简练,长于白描而又传神逼真。特别是他在创作时,用自己特有的民族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特有的民族心理去感受,用自己特有的民族感情去体验,用自己特有的民族色彩去描绘,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色彩,洋溢着回族特有的灵光和情趣。总之,冯福宽的回族文学新著,是他用全身心在灵魂深处发出的对于自己民族的深情的歌,是回族文艺百花园中一簇绚丽的花!

载《通俗文艺家》1992年第2期

同类推荐
  • 我有一个朋友

    我有一个朋友

    本书是以文笔犀利著称的著名作家庄雅婷最新概念随笔,文风理性睿智,泼辣豪言,以多元思维的角度为读者诠释情感在个体体验中的诸多现象和问题。本书文体性强,每篇都以“我有一个朋友”作为开始,是故事,是小说,是寓言,更是人生经验,可视为全新的“爱的教育”。
  •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2)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敬畏生命(百所名校校长推荐版)

    敬畏生命(百所名校校长推荐版)

    收录著名作家张晓风经典散文作品,包括《敬畏生命》《行道树》《放尔千山万水身》《送你一个字》《念你们的名字》《雨天的书》等文学价值极高的文章。张晓风的作品往往洋溢着一种空灵而温暖人心的情感,主题内容包括自然的美丽和对万物的敬仰,家的温馨和对亲人的牵挂,生活的美好和对生命的珍惜,有温暖,有感恩,有领悟,有释然。余光中称其为“华语世界一支亦秀亦豪的健笔”,蒋勋更盛赞她的文字像沸水中复活的春茶。
  • 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爱的毒药

    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爱的毒药

    这套书阵容强大,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由100个当代小小说作家一人一册的单行本组成,不愧为一个以“打造文体、推崇作家、推出精品”为宗旨的小小说系统工程。我相信它的出版对于激励小小说作家的创作,推动小小说创作的进步;对于促进小小说文体的推广和传播,引导小小说作家、作品走向市场;对于丰富广大文学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人文精神世界,提升文学素养,提高写作能力;对于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 白银时代诗歌金库·女诗人卷

    白银时代诗歌金库·女诗人卷

    《白银时代诗歌金库·女诗人卷》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诗坛上一代优秀女诗人的诗歌合集,由俄语文学专家、普希金纪念奖章得主郑体武先生编选、翻译,收录了9位女诗人的200余篇诗歌代表作,全书译自俄语原版诗歌作品,极富韵味。
热门推荐
  • 抗战之废柴特工

    抗战之废柴特工

    一位废柴军统特工的故事,文笔不好,请见谅
  • 我不可能爱你

    我不可能爱你

    18岁时,她随着母亲一同嫁入唐家,而后便被继父安排进了市排名第一的高中。从高中到大学,她都和他同校,只是他比她要大一届,他是全校瞩目的焦点,是学生会的会长,成绩优异表现突出家境优渥,就像是天上最闪亮的那颗星星。而她,卑微的喜欢着他。
  • 灰与梦幻之洪荒界

    灰与梦幻之洪荒界

    如果50亿后,人类离开故土,通过黑洞穿越空间,来到一处名为洪荒界的地方,开始的艰难的生存之旅。
  • 秋明幽若传

    秋明幽若传

    传闻中,阎罗王掌管三界生灵生死,按理来说他应是三界最强之神,那为何他当了阎罗王之后,却反不如原来凡人的时候快活?他要的是这三界吗?不!他要的只是一个人!
  • 言太太你好甜

    言太太你好甜

    十六岁的俞微恬初遇言桀,他说:“别怕,以后小爷护着你。” 十七岁的俞微恬心灰意冷的与言桀说了分手,转身后他喃喃着:“可世上再无第二个你。” 十八岁的俞微恬与言桀重逢,他拍着胸脯笃定道:“你并非没有家,有我的地方,就是你的家。” * 吾日夜里,狗男人拦下了俞微恬:“想不想利用言太太的身份压倒你的敌人?” 俞微恬怔了怔,只见男人笑得狡黠,朝她走来,拉起她的手,将自己的手交付于她:“给你利用。”
  • 诸天签到从被加钱开始

    诸天签到从被加钱开始

    他是《绣春刀》里的靳一川,一身肺痨病,还有一个要加钱收命的师兄,但双刀一横,便教你人为财死。他是《龙门飞甲》里的风里刀,有着与西厂督主雨化田一样的面孔,然而任你镇压天下,我自李代桃僵。他是《天涯明月刀》里的傅红雪,拖着跛足,手握漆黑魔刀,眼里所见却并非黑色。他是《圆月弯刀》中的丁鹏,神刀一斩,举世无敌。他是《倩女幽魂》中的左千户,任你妖魔诡秘,我自一刀千军。……他是左伤尘,世界不友善,那就步步向前,一一核善。武侠类穿越,暂定世界《绣春刀》、《龙门飞甲》、《天涯明月刀》、《圆月弯刀》、《风云》、《倩女幽魂》等等等等。
  • 葬爱恋语

    葬爱恋语

    12岁的他和她上辈子在仙界青梅竹马,却卷入仙魔纷争中,落入凡尘,命中注定的相遇......
  • 兽王医妃

    兽王医妃

    这是一个腹黑魔王调戏良家少女反被调教的故事。这是一个自带引狼体质的女人和群狼斗智斗勇,欲仙欲死的故事。楚蔷,红杏,红杏出墙,他说,她总让他想到男女之事,春风十里,不如睡你。第一次见,他身娇体软,被她推倒。第二次见,她远嫁和亲,被他抢婚。第三次见,他兽性大发,被她撞破。从此,她的世界里,他阴魂不散,如影随形。既然避不了,就坦然接受,可一只禽兽,她如何受?(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因由起始

    因由起始

    我不知让我到此处的目的是什么,蹉跎了数年,改不了历史,改变不了抗战,这近三百年,我差点忘记了我叫什么,我甚至差点忘记我从哪里来,直至............
  • 明伦汇编人事典养生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养生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