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034700000009

第9章 “放他出一头地”

这是北宋的欧阳修给梅圣俞一封信中的话:

某启,承惠《答苏轼书》,甚佳。今却纳上。《农具诗》不曾见,恐是忘却将来,今再令去取。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

“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欧阳修的这番话,可以说是奖掖后进、拔擢新人的古今典范之言。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会从心底里涌上来这份善意和雅量,张开双臂,去热情拥抱新生代的。“青出于蓝胜于蓝”,其中这一个“胜”字,让“蓝”比较伤脑筋,也就注定了两者矛盾的必然性。

在西方社会,人和人相见,拥抱是感情的流露,也是社交礼节。如果拥抱不足以表达热烈的话,还可以贴之以脸,甚至于接之以吻,都是很自然的。然而,也怪了,我们好像从未见过西方的文学大师们相互拥抱的留影。究其根本,恐怕是因为文人身上的磁场相互颉颃,很难交融。所以,文人与文人,表面应酬是一回事,内心深处,总是相拒绝、相排斥,而不是相吸引、相亲和的。

在我们中国,文人相轻的传统,经过五千年的发酵,更为悠久普遍,而且根深蒂固。

所以,文坛之上,掐和咬者多,帮和扶者少,乃司空见惯之事;文人之间,离死亡越近者,对离死亡尚远者,之嫉恨倾轧,之排斥压制,也不必觉得大惊小怪,匪夷所思。因此,破土而出的文学后生,要想指望大师“避路”,要想等待大师“放一头地”,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宋代苏轼碰上宋代的欧阳修,会有这样的幸运;当代的苏轼碰上当代的欧阳修,就不会有这样的幸运了。

问题就在于,中国的人口从民国的四亿五千万发展到共和国的近十四亿,国土面积仍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过高的人口密度,过重的人口压力,而形成的粥少僧多或狼多肉少的生存状态,使得大师们既不敢大意,也无法大度。若是谁高风亮节地“避路”了,也就等于从此一切都没有了;若是谁德高望重地“放一头地”,也就等于从此再无立足之地了。

因此,任何一位当代大师,要想在他的佛龛里坐得长久,坐得稳当,最佳之计就是在视野所及的范围里,最好不要出现许多同类项。为了保持这种“蝎子尾巴独一份”的绝对优势,第一种方法,满面笑容,慈祥亲切,作弥勒佛式的宽宏大度状,表示提携,但绝不腾位,绝不挪窝,绝不“避路”;第二种方法,一脸铁青,两眼冒火,作灶王爷式的找茬挑刺状,这也不够,那也不足,条件尚未成熟,交班哪有可能,岂可随随便便“放一头地”?!

现实就是这样功利,这样严峻,或者,还可以说,就是这样残酷。丸子只有一个,给了你,就没有他的,给了他,就没有你的。一句话,都是由于人口密度过高之故。

人多以后,毫无疑问,作家自然跟着多,诗人自然也跟着多,而附着于作家和诗人的文学评论家,便特别地繁荣昌盛起来。记得20世纪30年代,五四新文学发轫以后的第一个繁荣期,作家诗人加在一起,也就三位数的样子,评论家充其量两位数就打住了。文学环境也要讲究和谐,也要维系生态平衡,犹如自然界花的数量和蜂的数量要有一个合适的比例。花很多,蜂很少,不好;同样,花很少,却有太多的蜂在那里嗡嗡不停,也是不好的。

可是,你不让他嗡,行吗?为什么许你嗡,不许我嗡?于是,作家也嗡,诗人也嗡,领导也嗡,民众也嗡,平面媒体嗡不上去,在网络上嗡,在博客里嗡,嗡了半天,总体水平也未超过《红楼梦》里薛蟠薛大爷的“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的“哼哼韵儿”。然而,一部中国的文人相轻史,随着总人口的增加,文人队伍的扩大超编,也就愈嗡愈烈了。

试想一下,《鲁滨孙漂流记》中的那位英国人和他的奴仆礼拜五,生活在荒岛上,这两个人必须相依为命,甚至亲密无间。在椰林下,在沙滩上,远眺碧蓝的大海,享受和煦的阳光,没有塞车之虞,没有按揭之苦,没有甲醛之害,没有沙尘暴之侵袭,该是多么惬意和自在啊!但是如果一万个鲁滨孙和一万个礼拜五挤在这个不大的海岛上,估计就没有太平日子了。

还记得十年“文革”期间,全国只有一位小说作家,那可是太清静了。没有任何嗡的声音,老实说,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嗡,他住在承德行宫的烟雨楼里,无干无扰,有吃有喝,过着神仙也似的日子,从事文学创作。这让那些关在牛棚、拘在干校里的同行,羡慕得眼珠都绿了。当然,来自农村、热爱土地的浩然先生,未必追求这种优渥的生活,未必热衷这份尊崇的待遇,然而,千顷地,一棵苗,中国文学的香火,当时确实就系于他一人之身,也就由不得他不让别人把他像菩萨似的供起来。如今,在全国范围内,至少能找出一万个与浩然先生创作水平相当,甚至还要超过的小说家。一与一万相比,意味着什么呢?银行票子发多了,就不值钱了,作家诗人太多了,就贬值,也就不好抱怨什么了。

比起《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没有礼拜五陪同的浩然先生,更为自在惬意。在烟雨楼里,奋笔直书他的名著《西沙之战》。那时,举国上下无人写小说,赤县神州无人读小说,当这部急就章在《人民日报》初刊登出来时,立刻不胫而走,顿时纸贵洛阳。虽然后来连作家自己对这种一句一行、一行一段的写法也不以为然了,但为什么当时却视若瓌宝、誉满中华呢?道理很简单,物以稀为贵。如今,中国年产长篇小说一千到一千五百部,当之无愧是“小说制造大国”。然而,中国人却不大阅读小说。因为普通的小说太多,精粹的小说太少,而要想从不值得费眼睛的一千四百九十部小说之外,找到十部值得拿起来聚精会神一读的小说,实在不堪其苦,于是,只好放弃。

“文革”前十七年,只有“三红一创”等不足百部长篇小说,大家抢着看。“文革”期间,只有浩然的《艳阳天》等有限的几部长篇小说,大家必须看。时下的这种小说高产状态,正应了“谷贱伤农”的古训,倒无人问津了。熬灯费油,绞尽脑汁,辛辛苦苦几十万字陈列在新华书店的货架上,能进入购书者的眼帘,付之一瞥的机会,不过是一千分之一或一千五百分之一。若是不大张旗鼓炒作,若是不拜托名流嗡嗡,绝大部分作品,逃脱不了“泥牛人海”的下场。

这一切,说了归齐,都是多之患。长篇小说丰收之日,也是长篇小说作家郁闷之时。事实上,即使那些名家大腕的书,也只是以码洋的意义堆存在书库里,发不出去货呢,当然也就顾不上后起之秀、明日之星了。所以,古人欧阳修能说得出,做得到“避路”,而今人,那些德高望重的扛鼎之辈,那些红得发紫的栋梁之才,为什么却说不出,做不到“放他出一头地”呢?就在于“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的丰收成灾上。

欧阳修那时,人口不若后来之多。因此,第一,他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天地很宽阔,每个人有其足够的展现空间;第二,他也不怕“放虎归山”,回过头来咬死自己。自身的实力摆在那里,毫不在乎这种文学上的竞争。这就使他从容得多,潇洒得多,为苏东坡的生长、发展、成熟、前进,可以做到他所能做到的一切。

据史料,北宋王朝的总人口,以1080年(神宗元丰三年)为例,才三千三百万,以1110年(徽宗大观四年)为例,也不过四千六百七十三万。虽然那时的国土面积约等于当代中国版图的二分之一,甚或不到。即使将如今的十四亿除以二,宋代的人口密度也只有现在的十五分之一或十六分之一。因此,负有发现人才使命的欧阳修,对于苏轼、苏辙两兄弟在全国会试中崭露头角,表示出莫大的欣喜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

“苏氏昆仲,连名并中,自前未有,盛事,盛事!”(《与焦殿丞千之书》)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的欧阳修受命主持这届会试,梅圣俞也是考官之一。时间为公元1057年(仁宗嘉祐二年),地点为当时的首都开封。苏轼、苏辙兄弟,一举中的,双双上榜。消息传到宫里,皇太后都向宋仁宗祝贺其得人之盛。

欧阳修所以连呼“快哉,快哉”,其间还有一段隐情。苏轼的考卷,显然先由梅圣俞阅核,拟为第一。宋陈善《扪虱新话》:“东坡省试论刑赏,梅圣俞一见,以为其文似《孟子》,置在高等。”欧阳修在最后圈定时,留了一个心眼。因为这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实在精彩,但他生怕这份糊名的卷子,会不会为其门生曾巩所作?因之不禁踌躇,身为总主考官的他,居然高中了自己的门生,居然还让他名列榜首,倘如此,必定要遭人物议,难免要被那些爱嚼蛆的家伙们拿来说事。

于是,大笔一挥,将此卷改判第二。结果,一发榜,不是曾巩,乃是名字相当陌生的眉山苏轼,令他大喜过望。由不得感慨系之,庆幸国之得人。“自古异人间出,前后参差不相待,余老矣,乃及见之,岂不为幸哉?”(《欧阳文忠公文集》)

更有趣的是,试后,苏轼谢师,拜谒梅圣俞。“苏子瞻自在场屋,笔力豪骋,不能屈折。于作赋省试时,欧阳文忠公锐意欲革文弊,初未之识,梅圣俞作考官,得其《刑赏忠厚之至论》,以为似《孟子》,然中引‘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事,不见所据,亟以示文忠。大喜,往取其赋,则已为他考官所落矣,即擢第二。及放榜,圣俞终以前所引为疑,遂以问之。子瞻徐曰:‘想当然耳,何必须要有出处?’圣俞大骇。然人已无不服其雄俊。”(宋叶梦得《石林燕语》)

宋赵令畤《侯鲭录》也载:“东坡先生召试‘直言极谏科’时,答《刑赏忠厚之至论》,有云‘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诸主文皆不知其出处,及入谢日,引过,诣两制幕次,欧公问其出处,东坡笑曰:‘想当然尔。’数公大笑。”

那年,苏轼才二十岁,而欧阳修五十岁,梅圣俞五十五岁,这些近乎父执之辈的文学大师,对苏轼杜撰之典故,毫不觉得有什么差错,一笑了之。古人之厚道,之宽容,之海量,之理解,着实令人敬佩。如果落在那些“魑魅喜人过”者的手里,还不得大做文章,以逞己能,而大嗡特嗡。

现在回头去看一千年前的宋朝,经过五代十国的相互残杀,狼烟四起,兵匪肆虐,天下大乱,终于得以弭平战祸,政治清明,休养生息,民生安宁。也许那时的文学大师们,处于辽阔宏大的日月天地之间,心胸要自由开阔许多,处于疏朗宽松的人际环境之中,襟怀也就要坦荡赤诚一些。因此:

一、他们从心底里欢呼这种新人辈出的大好形势;

二、他们自身的实力足够强,能够坦然面对新生力量的挑战;

三、他们不是唯恐别人超过,为使华夏文化得以薪火相传,永续长存,他们愿作推手,甘当人梯,作促进派,开展良性竞争。

由于梅圣俞的竭力推荐,欧阳修的欣然相应,遂有了这段推诚相与的佳话。

在中国文学运动史上,欧阳修所起到过的拨乱反正作用与唐代“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差不多的。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叙》中这样评价他:“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谏为忠,长育成就,至嘉祐末,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

由于他任过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政治上的优势,由于他的文学创作上的超常成就,由于他倡导的平实文风,由于他不遗余力拔擢后进、让贤避路、甘为人梯的精神,使得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才华之士,得以脱颖而出,这恐怕是北宋文学得以辉煌的原因之一。

所以,嘉祐二年的这次会试,对于宋代文风的扭转纠偏,影响至大。

苏轼是这样评价欧阳修此次文学革命的:

天下之事,难于改为。自昔五代之余,文教衰落,风俗靡靡,日以涂地。圣上慨然太息,思有以澄其源,疏其流,明诏天下,晓谕厥旨。于是招来雄俊魁伟敦厚朴直之士,罢去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将以追两汉之余,而渐复三代之故。士大夫不深明天子之心,用意过当,求深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余风未殄,新弊复作。大者镂之金石,以传久远,小者转相摹写,号称古文。纷纷肆行,莫之或禁。盖唐之古文,自韩愈始。其后学韩愈而不至者为皇甫湜。学皇甫湜而不至者为孙樵。自樵以降,无足观矣。伏惟内翰执事,天之所付以收拾先王之遗文,天下之所待以觉悟学者。恭承王命,亲执文柄,意其必得天下之奇士,以塞明诏。(《谢欧阳内翰书》)

这次会试,因为举子中精于时文者被黜,勤于古文者入闱,还引发过一次不大不小的学潮。那时倒没有游行示威一说,但跑到贡院门口聚众闹事者有之,鼓噪不公者有之,弄得执政当局穷于应对,难以平息。后来,当历史掀过这一页,欧阳修之子欧阳发在其《先公传略》中,还特别提及此次考试风波:

嘉祐二年,先公知贡举,时学者为文,以新奇相尚,文体大坏。公深革其弊,一时以怪僻知名在高等者,黜落几尽。二苏出于西川,人无知者,一旦拔在高等,榜出,士人纷然惊怒怨谤,其后,稍稍信服。而五六年间,文格遂而变而复古,公之力也。

欧阳修坚持主见,绝不退让,就因为他看到,从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为五代十国的半个世纪,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056年,为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四朝的近一个世纪,大约持续一百五十多年,这是中国文人交了白卷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学佝偻病和软骨症的时代。若不改弦更张,恐怕只能是死路一条了。

近人钱锺书先生在谈到唐宋两代文人的传承衔接时,有过这样一番精辟的见解。他说:“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宋诗选注》)

自古以来,大师级的文人,导引着文学潮流,左右着文学运动,非大师级的文人,只能为文学潮流所导引,被文学运动所左右。绝大多数的文人,像候鸟一样,说飞,一窝蜂地朝同一目的地飞去;说落,一股脑儿地向同一栖息地扎下。爱随大流,爱赶风头,爱凑热闹,爱追时尚,成为血液里流动着的基因。这种胎里带的习性,也就注定了这些文人的命运。大多数人怎么活,他就怎么活,大多数人怎么死,他也不能不同样地死去。

回过头去看前些年,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文学起步以后,没有人喊立正看齐,没有人发号施令,然而,你简直想不到,作家也好,诗人也好,评论家也好,文学编辑也好,如同列兵那样,一二一,齐步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多数人怎么写,他几乎不能例外,也不敢例外地,踩着大多数人的脚印,亦步亦趋地写去。

看一个作家,便知道全部作家,读一篇作品,便知道全部作品。伤痕文学流行,每个人都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反思文学兴起,每个人都目光如炬,眉头紧锁;新潮文学登场,每个人都言必拉美,屁皆洋味;等到裤裆文学泛滥,每个人都聚焦脐下,性腺贲张。

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便是放在一代一代文人面前的考卷,看你怎么来交一个完美的答案。现在来评价五代十国,加上宋初的一百五十年间的中国文人,便是集体缺席,或是集体失语于那个历史转型期的大时代了。

从五代的花前月下、缠绵悱恻、男欢女爱、醉生梦死的《花间集》,到宋初的无病呻吟、空洞苍白、华而不实、文字游戏的《西昆酬唱集》,文学这条路,便越走越萎靡,越走越狭窄,越走越无聊,也就越走越不通。既然盛唐已是大家跨不过去的巅峰,而且上帝也没有给我们力量来超越,那还折腾个啥呢?何不就在谷底的泥淖里,沉沦也好,沉溺也好,沉没也好,自得其乐呢?

这就是宋人韩琦所说的“自唐室之衰,文体隳而不振,陵夷至于五代,气益卑弱”的可悲状况了。欧阳修改革文风的意义,就在于他重新振作宋代文学史的崭新一页。“自汉司马迁没几千年,而唐韩愈出。愈之后又数百年,而公始继之,气焰相薄,莫较高下,何其盛哉!”(《故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赠太子太师欧阳公墓志铭》)

从他“奖进人物,乐善不倦,一长之得,力为称荐”的知人识人,从他不畏“怨仇纷纭,文格终以复古”的拨乱反正,从他“天资不群,光辉古今,左右典坟”的高超成就,从他“平生笃于朋友,襟怀洞然,无有城府”的真诚性格,从他“惟视奸邪,嫉若仇敌,直前奋击,不问权贵”的抗争精神,我们可以相信,这位文坛领袖,他既然要“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为苏轼推开未来之门,一定会不遗余力的。

文学,只有这样,才能兴旺发达;年轻人,只有这样被前辈呵护,才能突飞猛进,前程似锦。

欧阳修和那些端着大师的架子,目空一切;拿起前辈的派头,摈斥后进;横挑鼻子竖挑眼,面目可憎;霸着茅房不拉屎,尸位素餐的文坛大腕是绝对不同的。这班人,凡谀己者皆荣宠之,凡异己者皆粪土之,踏破门槛者为高足,不去磕头者为叛逆,无所谓是非,更不辨真伪,只以个人好恶而定爱憎,惟以一己之私而权利害。说白了,不过是加引号的“大师”而已。

中国当代文学所以出现这种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文学运动前后承接、上下相继的转型期中,尚未出现登高一呼、力挽狂澜的像欧阳修这样提携后进、改革文风的人物,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的序言里,就设想到这样一种败家子的后果:“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纪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

我们从宋代这位文学改革家身上学习到什么呢?他相信后生可畏,相信新陈代谢,相信青出于蓝胜于蓝,相信世间万物无不以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运动形式在发展着,变化着,这才使他敢于承认现实,能够放下身段,坦然平视后辈,感到自己不足,甚至“不觉汗出”。同时,对这种新人涌现的文学现状,为之欣慰,为之喝彩,举起双手热烈欢迎,大呼“快哉,快哉”。这等言,这等行,绝非那些狗肚鸡肠者说得出做得到的。

宋人朱弁在他的笔记《曲洧旧闻》里提到:“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也。’”从这一席他与儿子的私下谈话,哪怕是千年以后,我们也能够体会到欧阳修对于苏轼的赏识和关爱。

除了老绝户,没有人不期待后来居上的。一个真正的大师,永远是旗帜鲜明地支持应该支持的文坛新秀。

同类推荐
  • 回到过去救皇妃

    回到过去救皇妃

    他本是一名才高八斗的盗墓贼,可是在一次下地活动中,竟然遇到了一个美丽的灵魂。为了救她逃离古墓,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到过去。
  • 大燕欢歌

    大燕欢歌

    文能定国,武能安邦,文武双全的沈欢能打枪。美人如玉,剑气如虹,沈欢琴心剑胆笑红尘、金戈铁马铸春秋!这是一个现代人在大燕朝逆流而上、砥砺前行的故事,沈欢,在这个陌生的时代书写自己不朽的传奇。
  • 资治通鉴精选故事大全

    资治通鉴精选故事大全

    本书由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共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其内容多为军事政治方面的史实,展现了历代朝代的兴衰更替,重现著名战役的金戈铁马,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也有对著名历史人物精彩的点评。在文化史上,《资治通鉴》不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可以与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相媲美。本书精选《资治通鉴》中著名篇章,为使情节更完整、故事更生动,在合理翻译的基础上,对原作进行了适当的加工,能帮助读者更了解我国的历史,获得阅读上的快感。
  • 无双布衣

    无双布衣

    白衣入乱世,相遇一开颜。举朝无旧识,入眼只青山。我在,这江山社稷就在,我亡,这江山社稷就亡了。
  • 重生古代之极品教师

    重生古代之极品教师

    千古名师,万代留名!纵使权倾朝野,杨宁也只想做一个教书先生,生门满布天下。
热门推荐
  • 仙草娘

    仙草娘

    大杨天下传说,当“草娘”降临于世界之上,将带来永生与繁华。
  • 楚倾天

    楚倾天

    一个闷骚男狐狸,和一个从地球穿越过来的女生会发生什么事呢,本文是后续作品
  • 重生之只宠太子妃

    重生之只宠太子妃

    前世她为了,为了他跟父亲反目,为了他,为了他拼命的学医术,而他却告诉她,他从来都没有爱过,他说他是一个无颜,还告诉她,说他爱的是她同父异母的嫡亲妹妹,她从小疼到大的嫡亲妹妹,却告诉她,是她娘杀死了她母亲和哥哥,而且还有外祖家,而她的夫君最后一刀捅进了他的心脏,一把火烧了,烧了他们的洞房,重生归来回到十四岁那年,他要他们欠他的,通通还回来,她却在复仇的路上,遇到了一个看起来,仙尘不染看起来,眼眸深处却冰冷异常的太子,那个太子却告诉他,只要是他想要的,他都会帮她得到,包括这个天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易烊千玺:感谢陪伴

    易烊千玺:感谢陪伴

    “你为什么要离开我啊...”“因为我不喜欢你了啊。”“那你为什么还要给我留下...”男生示炽热的双唇堵住樱桃般的小嘴,“因为我爱你。”谢谢你在我青春旅途中留下牵挂,就算我恨你,但我还是爱你。(虐文1v1)(回忆性文章)(短篇小文)预计暑假完结,假期带给你青春的回忆,现实的虐心,真正的爱情。(原书名,易烊千玺:青梅竹马,乖乖爱)
  • 请为我治疗

    请为我治疗

    emmm...前面偏压抑,后面偏轻松,主角自小受父母的影响,内心性格有点变态,有一些事情根据我自己的一些经历写的,所以不喜勿看勿喷
  • 幻世奇云录

    幻世奇云录

    一片神奇的大陆,一个个奇特的遗迹,一群各有志向的人,演绎一个波澜起伏的江湖,揭示一个神秘的世界。
  • 齐昱记

    齐昱记

    “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他只是找我借些工具,然后让我帮他布置场地。”“场地?什么场地?”唐巧瑾问出了我想问的问题。“我估摸着是cosplay用的摄影场地,布置的倒还挺精致。”吕书洁说。“那地方在哪?”我问道。吕书洁把定位发给了我,是城边的一个废弃牙签厂,青春期躁动的人们总爱三三两两去那里探险,我跟张焱宇以前也去过那里,当时也没看出他对那儿有什么兴趣。“张焱宇失踪之后你去那里找过他吗?”
  • 大明之特战兵王

    大明之特战兵王

    明末边军一小兵,是怎么样凭借他自己的力量,成为大明最后的一支擎天玉柱?他和他的兄弟的故事,就是大明特战的故事。他不是曹文昭,也不是洪承畴,更不是卢象升、吴三桂,他是凌云,他和他的经历,后入称之为传奇。
  • 闪婚成爱:首长老公别太酷

    闪婚成爱:首长老公别太酷

    二十四孝女友了好几年,换来的是活该被劈腿的窘况。不就是个男人么?苏梓恬怒摔,可偏偏不知怎的,惹上了另一个大魔王。“天亮了,我们只不过是陌路人而已。”看着他狡黠的表情,完事后某女狂咽后悔药。“如果,我忽然不想放手呢?”八块腹肌配上男神脸,还怕女人逃不出手掌心?“曲先生,你知不知道这是非法禁锢?”气急败坏的看着男人,苏梓恬狂跺脚。“那就让它变得合法,惹了我的下场便是,被罚终身监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