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245300000002

第2章 《黄帝内经》告诉了我们什么

昔黄帝作《内经》十八卷,《灵枢》九卷,《素问》九卷,迺其数焉。世所奉行唯《素问》耳。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难经》,皇甫谧次而为《甲乙》。诸家之说,悉自此始。其间或有得失,未可为后世法。谨按《灵枢》经曰:『新谷气入于胃,与故寒气相争,故曰哕。』举而并之,则理可断矣。谨按《灵枢》经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曰:『神气者,正气也。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流注也。井、荥、输、经、合者,本输也。』举而并之,则知相去不啻天壤之异。但恨《灵枢》不传久矣,世莫能究。

一、《黄帝内经》中的健康智慧

了解中医学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辩证理论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

中医学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又受着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因而在它的理论体系中,始终贯穿着唯物辩证的观点。

唯物观:中医承认生命是物质的这一基本前提,用朴素的唯物观点,把生命看做是一个阴阳对立统一、运动不息的发展变化过程。而中医中的“形神学说”,实际上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形是体,是本,神是生命的活动及功用。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主要保证。

辩证观:中医学不仅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着共同的物质根源,而且还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事物不是孤立的,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中医学强调人是自然界一个组成部分,并且与自然界有密切的联系,人体各个组织器官有密切的联系,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从而确立了整体观念的辩证观点。

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着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存最早的医经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显著发展,学术思想也日趋活跃。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汲取和融汇了古代哲学及自然科学的成就,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中最基本的课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

《黄帝内经》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三大奇书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医经。医经就是根据人体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来分析判断此人的身体状况,继而根据这些依据来判断病人生病的根源和病情的程度,最终采用针对性针灸、汤药等方法进行适度的治疗的著作。《黄帝内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的著作,概括了整个医疗体系,因此称之为“经”,这也是它的重要性所在。

《黄帝内经》的灵与肉

《黄帝内经》可分为《素问》《灵枢》两大部分,每部分81篇,总计162篇。两书内容密切相关,但侧重点却各有不同。

《素问》的含义有多种说法,但较符合常理的公认说法是,古人书名尚质,不求深奥难懂,因此,把黄帝与岐伯等人平素相互问答的内容记录下来整理成篇而名为《素问》。疾病的种类和症状是多种多样的,很难全面概括,所以《素问》以这种问答的形式,既简单明了,又细致地阐述了很多疾病问题。

《灵枢》其原名为《针经》,是汉魏以后由于长期的手抄相传才导致了多种名称。唐代王冰引用的《针经》流传版本的佚文内容与原版的《灵枢》基本相同,由此可见,两本书出自同一祖本。

《素问》和《灵枢》不仅仅讲解了人体疾病,更加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了详细的论述,内容可以说是博大精深。近些年来,兴起的很多医学相关科学,如医学地理学、医学心理学、气象医学、时间医学等学科,早在我国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阐述。

《黄帝内经》名由何来

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是因为从古至今华夏民族都将黄帝与炎帝视为始祖。黄帝发明了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在他的治理下,国家日益强盛,政治安定,文化快速发展,可以说是一代明君。传说岐伯是黄帝的御医,受黄帝的要求,寻求各种可以治病的草药。他在中国远古时期是著名的医学家,曾经编著过很多医书,但大部分都没有流传下来,仅有几部不完整的医书流传后世,被后人整理编辑为《黄帝内经》。今人称它为中华医学的鼻祖。由于《黄帝内经》的叙述方式为黄帝与岐伯的问答式,所以也有人称其为岐黄家言,从而把医术称之为岐黄之术。

经过历代医学家的研究,对《黄帝内经》统一的认识就是此书包含了经络、病机、诊法和治则四大学说,这也是此书的主要理论体系,并且直到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体系对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还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阴阳学说

阴阳是对事物或其现象、属性的概括,可以用于一种事物之上,也可以用于对立的双方。它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在古代,阴阳学说是对立统一理论,可以用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种相对的属性。分明的阴阳双方,使得单一事物没有办法确定阴阳,不得不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但是,随着事物周围条件的改变,事物的阴阳属性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例如,一个孩子,在学校这个环境中,他的属性相对于老师来说,就是学生的身份;当放学回家后,相对于他的父母,他的身份就是父母的子女。

阴阳相对制约的性质是对立的,例如:前与后、白天与黑夜、冷与暖等等。阴阳互含互藏不单单指阴阳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互相消长、互相转化的内在基础和根据,更主要的是由于阴阳互相交错,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对立的阴阳双方是彼此依存的。《黄帝内经·灵枢·五变》中记载:“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就是说,如果把柔看做是阴的一方,刚看做是阳的一方,那么柔与刚、弱与强既相反相对,又互相依存。阴阳属性双方,是彼此对立的,又是不可分离的。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想维持事物正常的发生、发展、变化,就要保持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

阴阳还有一层相互消长的关系,这就是指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阳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会有所变化的,这种消长关系可以分为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此长彼长、此消彼消四种关系。

阴阳之间的互相转化是基本的运动形式,当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的阴与阳的比例就会颠倒,由此,事物的属性也就发生了变化。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把自己的信息传递给了对方,同时又成为了对方信息的接受者,由此阴阳之间达到了反应对方的属性。虽然阴阳是相对立的,但是也可以说是自和的。《黄帝内经·素问·疟论》:“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告诉后人,同一事物斗争的分量轻,以不破坏整体的统一为界限,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事物的平稳衡定。

五行学说

很多人都认为“五行学说”是由“五方说”和“五材说”等演化而来的。但事实上,“五方说”源于中国古代一种“天圆地方”的地理观念,方就是说中心和四个方向,这五个方位分别与五行学说中的木、火、土、金、水相对应,按“天干”的顺序排列,得出五个方位的相应镇物。在此基础上,古人又衍发出“元素说”,认为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元素,是世界万物的来源。“五材说”的出现,说明了古人试图从五种物质元素的结构关系上来掌握一切有形事物和整体联系,这已经是五行学说跨越式的发展了。

《黄帝内经》是根据“天人相应论”而吸纳了五行说的,“天人相应论”中体现出了生命源于自然界,其生存也依赖于自然的给予。《黄帝内经》认为,自然界万物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可以从他们的形成特点分为五大类。这五类事物的运动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存在于客观世界事物内部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正是推动世间万物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因。

五行学说利用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生克制化关系,说明客观世界内部错综复杂的联系。《黄帝内经》以五行归类五脏、五体、五官、五志、五液等,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这五个生理系统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黄帝内经》认为,自然界的五行系统与人体的五行系统息息相关,相互沟通和感应,形成统一的整体。例如《黄帝内经》中,对一年四季虽然称作四时,但从气象与物候的变化上来看,是把一年分为五个节气的。即在夏与秋之间加一个长夏,就是阴历六月,这五个季节各有特点,春为风,夏为热,长夏为湿,秋为燥,冬为寒。这也表明了五行和四季的关系。

在《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提到:“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是有阴阳之分,五行束缚着万物,万物也主宰着五行,所以五行也有阴阳属性。由此可知,在《黄帝内经》中也记载了五行和阴阳的关系。

藏象学说

“藏象”二字,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内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 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藏象学说,是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脏腑的生理特点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脏,既心、肺、脾、肝、肾,合称为“五脏”;腑,既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奇恒之腑,既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象 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肺是人体的内脏,呼吸就是其生理功能,咳嗽、气喘就是其病理现象。由此可见,呼吸、咳嗽和气喘就是肺所表现出的外在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肺的“象”。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这种对“象”的观察,然后推断“脏器”是否患有疾病。

气血精神

《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说:“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气血精神乃是生命之根本。

血与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血在脉中循行,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起着濡养和滋润作用,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气是由肾中精气、脾胃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以及由肺吸入之清气相合成,人体的生、长、壮、老、衰无不赖气以生存。血属阴,气属阳,气血之间互根互用,气血之间的协调平衡是健康的标志。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成的精华物质。精是生命的本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神,是指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五神(神、魂、魄、意、志)等精神活动。广义的神,是人体生命功能活动的总结。精属阴,神属阳,对人体而言,精为本,神为用。

目前有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常会听到有人说一点精气神都没有。由此可以看出气血精神是很重要的。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气血津液相互关系的学说。经络学说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从针灸、推拿、气功等各个方面积累的经验,并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基础上而产生。经络,是人体通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的一个系统。经络系统,包括了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等。经络学说的问世,不仅为针刺技术的推行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在整个《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脉包括正经十二、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它们的具体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它们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所以又称“奇经八脉”,有统帅、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的两条经之间的联系,还能达到某些正经未经行的部位,所以能补正经之不足。

络脉包括十五别络、孙络、浮络。

别络,也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十五别络,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从别络分出的细小络脉称为“孙络”;分布在皮肤表面的络脉称为“浮络”。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的联系。

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经筋的主要功能是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皮部就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

病因病机

病机学说就是针对疾病进行研究其发生、发展、转归及变化等内在原理的学说。《黄帝内经》认识到在自然气候的反常变化和内在情志的刺激,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两大重要致病因素,前者称为“六淫”,后者称为“七情”,并根据这些病因的来源不同,将其分为阴阳两大类。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能否使人发病,还与人体内的正气强弱、个体体质特点、精神状态有着重要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病变,即疾病的变化,《黄帝内经》从多个方面加以概括,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方面。《黄帝内经》以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升降失调阐释病变的基本机理,关于疾病的转归,着重指出了表里相传、循经传变、脏腑相转移和循生克次第传变等多种方式。

诊法

诊法,即诊断疾病的方法。《黄帝内经》诊法的内容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其中对望色和切脉的论述尤为详尽。

望诊 是医生运用视觉察看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表现,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闻诊 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问诊 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切诊 是医生用手触按病人的动脉脉搏和触按病人的肌肤、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测知脉象变化及有关异常征象,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黄帝内经》强调诊察疾病必须“四诊合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强调了望、闻、问、切四诊综合应用,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所谓“能合色脉,可以完全”。

防治原则之防微杜渐

《黄帝内经》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原则有深入的论述和讲解,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系统的理论基础。

防微杜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变。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说,只要你有针对性的避免可能引起疾病的诱因,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很低;规律的饮食起居,不要过度劳累就可以有好身体和旺盛的精力,这样就可以长命百岁。春季和夏季适合调理阳性体质的身体,秋季和冬季适合调理阴性的体质。这些都是很好的预防疾病的道理。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著有:“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也就是说,如果有了引起疾病的病因,那疾病就像暴风雨一样随时有可能到来,如果在患病轻的时机下治疗还是比较容易痊愈的,如果疾病的程度逐渐加深,直到深入五脏六腑了,那就很难治愈了,甚至生死未定。这就告诉了后人,如果患有疾病,一定要及早进行治疗,以免其恶变。

防治原则之治疗原则

治病求本原则 就是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这是《黄帝内经》治则中最根本的一条,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治病必求于本。”

协调阴阳原则 因为疾病从根本上说既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故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记载:“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意思是说,要明确病人的身体是属于寒性还是热性,无论哪一种,最终的目标都是达到平衡的标准。《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也是同一个道理,就是说如果是热性的病就要调理患者的寒性方面,使之达到平衡,反之也一样。以下总结了调整阴阳的具体方法:

损其有余:病人的症状无论是阳盛还是阴衰,都可以采取降阳或补阴的方式来治疗,这就叫做“损其有余”。

补其不足:阴阳偏衰虚证,可以用补的方法治疗。称这种方法为“补其不足”。

用反治法:对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征象,可以采用“热因热用”的方法治疗。对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采用“寒因寒用”的方法治疗。

阴阳并补:如果病人阴阳两方面都有所缺失,可以采取同时调理阴阳的方法。

急救固脱:亡阴的患者,治疗要救阴益气固脱;亡阳的患者,治疗要回阳益气固脱。

扶正祛邪原则 疾病过程即是人体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换句话说,邪正斗争的结果直接影响着病情的发展,一旦治疗疾病,就要扶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力量的对比,使之痊愈向有利于疾病方向转化。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原则 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因时制宜:《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这是告诫医者,在给病人用药时,一定要注意季节的变化,要顺应季节的寒热温凉而进行调理。

因地制宜:如“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等,就是说,在你所居住的地理位置,越是高,气候越寒冷,位置低,气候就像春天一样。

因人制宜:《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中提到:“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告诉医者,根据不同人对药的接受能力不同,给药的剂量也不相同。人无论贫富贵贱,拥有多少财富,不适合自己的饮食,即使是鸡鸭鱼肉满席也不利于身体健康。

《黄帝内经》的价值

在公元前1世纪,当世界还处于天命、巫术等封建迷信笼罩之中时,《黄帝内经》就已经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的观点。它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而且数千年来一直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和推动中医学书发展的准绳。

全世界有很多国家都有传统医学,例如,古埃及医学、古印度医学、古希腊医学。中国医学与这三种医学齐名为四大传统医学。但到目前为止,只有中医学一直被沿用至今,继续为人类做贡献。中医学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并成为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之首,真正的原因在于两点:一是它的医疗实用价值,这一点可以在它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的贡献中体现出来;二是它具有较为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黄帝内经》正是这一体系的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帮助人们领悟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智慧,如地区差异、不同季节的养生之道等等,并且创建了经络学说,发明了针灸疗法。可以说这是一本包罗万象、理论独特的中医养生的理论巨著。古往今来,中医学术不断地发展,并分出许多流派,医学著作也很多,但追其根源,几乎都源于《黄帝内经》。

二、通过《黄帝内经》解读生命的真谛

生命观的解读

每个生命体一般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壮盛、衰老和死亡5个时期,但生命的历程又因性别、体质和后天养生的不同而不同。古语说,天有三宝,分别为日、月、星;而地也有三宝,分别为水、火、风;人也有三宝,分别是精、气、神。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因此将精、气、神保养好是保持身体强健、延缓衰老的主要原因。

1.何为“精”

《黄帝内经》中认为精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又是生命的原动力,男女精气相交又产生了新的生命活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描绘了胚胎生命的发展过程,人在孕育之初,是由男女交合而成精,然后由精发育而渐生脑髓。人的形体,是由内而外,以骨为支柱,以经脉为营运气血的通道,以坚韧的筋来约束骨骼,肌肉则像墙一般护卫着机体,外部皮肤坚韧,毛发生长,由此构成人的整体。

2.何为“气”

《黄帝内经》中将人体内的一切精微物质统称为“气”,又根据其性质将其分为气、精、津、液、血、脉,并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天地未形成之前气已经存在,充满太虚且运行不止,之后生成了宇宙万物。《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认为,在宇宙未形成前,便是太虚。太虚中充满了本元之气,而这些气就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随着气的运动,便出现了星河、七曜,且有了阴阳寒暑和万物的产生。而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这揭示了天体演化以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

3.何为“神”

《黄帝内经》中认为神是先天之精,即生殖细胞精,和后天之精,即营养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率,它涵盖了精神、意志、知觉和运动等等。它通过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活动来体现着人的健康情况。在《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中描述到身体中神充沛,身体则强健;神衰弱,身体就会变得虚弱;神存在,人就能生;神失去,身体则会随之死亡。

生命历程的发展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明确指出,肾中精气盛衰是人生、长、壮、老的决定因素,而人的牙齿、骨头和毛发的生长状态是观察人的生长发育状况和衰老程度的客观标志。《黄帝内经·灵枢·天年》中指出,人到10岁,身体五脏在逐渐生长,血气也已贯通,因其气在下,所以小孩子都较喜欢跑;20岁时,血气开始逐渐变得旺盛,肌肉也开始生长,故此时人喜欢快步行走;30岁时,人体五脏已定,肌肉紧实强壮,故喜欢慢步行走;40岁时,五脏六腑大盛且平定,此时喜欢坐;50岁时,肝气开始衰竭,视力不如从前;60岁时,心气也开始衰微,常产生忧愁悲苦的情绪,人也变得懒惰起来,喜欢卧于床上;70岁时,脾气虚弱,皮肤枯槁;80岁时,肺气衰,言语混乱;90岁时,脏腑经脉空虚;100岁,五脏都已虚竭,神气已去。可见,人体的生长和衰老,同脏腑精气旺盛虚衰密切相关。所以,调养元气,保持人体精气旺盛是维持脏腑功能正常运转、祛病延年的关键。

而人体的生长、衰老,又因性别不同而存在一些差异。一般情况下,女孩子到7岁时便开始发育。14岁不但生育器官开始发育,月经也已按时来潮,乳房和骨盆也慢慢发生变化,并已基本具有生育能力。20岁时乳房已变得丰满,骨盆也变得宽阔,此时身材和生殖器官都完全适宜怀胎。27岁是女性生育能力的高峰期,此时是最适宜怀胎的时期。35岁以后女性的生育能力开始逐渐下降,脸上出现皱纹,并伴随脱发。40岁后女性的生育能力开始急剧衰退,身体日渐萎缩。50岁后女性的月经便会发生断绝,生育能力也随之失去。

男孩子在8岁时开始换牙,肾功能良好。16岁时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对性产生好奇,可生育。25岁时性欲稍平和,身体变得更加强壮,也更适合生育。32岁是男性身体最强壮的时期,此时筋骨粗壮,肌肉强健,气血旺盛,是最适合生育的阶段。40岁时男性的性欲开始衰退,牙齿有松动的迹象,并会伴随脱发。50岁时身体上半部肌肉逐渐松弛,面色也大不如以前,两鬓出现白头发。到56岁,血气日渐衰退,神经不如以前灵活。65岁后生育功能发生衰退,因肾脏不好,牙齿松动和头发脱落的情况日益严重。

生命发展的规律

《黄帝内经》中详细论述了人体生命发展的规律。生长壮老已是生命发展的基本规律。任何生命体都要经历从诞生到生长发育的过程。何谓生长呢?就是指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之上,如果同化作用超过异化作用,生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就会随之增加。何谓发育呢?对有性生殖的生物而言,具体是指从受精卵开始,经过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直到死亡的发展过程。

之前提到生命体的生长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之上,那么何为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体最基本的特征,只要是具有生命的个体,就都具备这一基本特征。中医学认为,生命就是生物形体的气化运动,而气化运动的本质是化气和成形,且这两者之间总是此消彼长的。但在正常的生命条件下,为保持其动态平衡,化气与成形两者之间会互为前提,互相转化,而这个过程便是新陈代谢。

三、人为何会生病

六淫致病

六淫,既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反寒),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

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夏季多暑、湿、火,秋季多燥,冬季多寒等。以下就将各个季节与相应多发邪气的相关论述,向大家一一介绍。

1.春季——风邪

春季以风为主气,虽然一年四季皆有风,但以春季风邪引起的疾病最多。自然界的风是一种无形流动的气流。那何为风邪呢?具有风的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称之为风邪,因风邪产生的疾病称为外风病。《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说:“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因人的体质不同,所以疾病产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又说:“风者善行而数变。”这皆指出风邪是一切疾病的始因,有许多症状都是风邪所致。风者“善行”是指风邪有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的特征,导致其所引发的疾病,病位游移,行无定处。风邪有使物体动摇的特性,因此其致病有类似摇动的症状,《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记载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临床上常见依附于风的病症有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到唐代末期,对于风症的认识已经扩大到风邪所致疾病有外风与内风的不同。外风是指风邪侵及人体的肌肤表面、经络等引起的伤风、风痹、风疹块等疾病。风疹块是由于肌肤原有湿热或肠胃有湿热,又外感风邪,使其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湿热郁于皮肤腠理之间,形成奇痒无比的风疹块。治疗时,应以祛风解表、祛风通络为主。内风的主要症状是眩晕、麻木、震颤、抽搐等,此症症状变化大,而且最具有动摇的特点,也被称为“风主”。可因外感发展,并由表及里引起,也可因内脏病变或功能失调引起,如热极生风、肝阳化风等。

2.夏季——暑邪、湿邪、热邪

夏季的主气为暑,而将夏季以后,立秋之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称之为暑邪,暑邪所致的疾病称之为暑病。《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意思是暑邪所引发的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生在夏至之前者称为温病,而发生在夏至之后者称为暑病。……暑邪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中指出了暑邪的性质:“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可知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即上升发散,最容易损伤津液、耗费精气。暑为阳邪,阳性升发,在炎热的夏季,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是出汗,此时暑邪易侵入人体,导致腠理开泄而出汗较多。汗多则易伤津,致使污液亏损,出现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且在大量出汗的同时,常常是气随津泄,从而发生气虚。所以常见的伤暑者,其状常见于气短乏力,严重者会突然昏倒,发生中暑。

暑多挟湿。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多雨潮湿,热蒸湿动,使湿热之气弥漫空中,人体所处之处,呼吸所及之处,无不离湿热气。故其在临床上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之外,还可常见四肢困倦、胸闷恶心、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暑邪所致疾病的基本特征多是热盛、阴伤、耗气,且多挟湿。因此在临床上,其特征多以壮热、阴亏、气虚、湿阻为主。

暑邪所致疾病,按其病情轻重分为伤暑和中暑。伤暑的病情一般较轻,症状多见于身体发热,出汗较多,头痛无力,气少有倦怠感,感到恶心、胸闷,易渴喜饮。在治疗时,应以清暑解表为主。中暑属于重症,其症状多见突然发病,眩晕且易头疼痛,恶心有呕吐感,烦躁不安,无汗,常常会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脚冰冷,脉大且虚,或者虚而数。治疗时,可用芳香开窍类药物,清醒后可食用甘寒清热类食物。

长夏主气为湿,而长夏是指夏秋相交时,此时阳热逐渐下降,水汽升腾,空中充斥着湿气,此时也是一年中湿气最旺盛的季节,所以长夏是湿病的多发季节。另外,居住的地方如果较为潮湿,或是经常淋雨涉水也均容易导致湿病的发生。

湿病发生的病因主要是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之一。湿属于阴邪,重浊而黏腻,能够阻滞气的疾动,阻碍脾的运化。若是外感湿邪,虽出汗但不热不退,感到四肢困倦、关节肌肉处发生疼痛等症状。若是湿浊内阻肠胃,则常见于胸闷不舒、小便不利、食欲不振、大便泄泻等。

常见的湿病有外湿和内湿。外湿包括伤湿,湿邪伤表,体发热,头身沉重,浑身疲倦乏力,恶心胸闷,湿气侵犯经络,关节处酸痛,转侧困难,甚至发生肿胀;内湿则多是因脾失健运而引起的,上焦表现为恶心胸闷,口淡且黏而乏味,不思食,渴而不饮。虽然,引发外湿与内湿的原因不同,外湿是由于湿邪所导致,内湿病则是因脾虚而生湿所致,但这两种疾病却在发病中互相影响。湿邪侵入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从而导致湿由内生,而由于脾阳虚损,水湿不化,又常容易受到湿邪的侵扰。

夏季热最为旺盛,而火邪亦为热邪,何为热邪?是将自然界之中具有火的炎热特性的外邪称为热邪,而热邪所导致的疾病被称为外热病。中医学中,同热邪相近的疾病还有温热、火邪等。一般认为温是热之渐,火是热之极,所以常常将其统称为温热之邪、火热之邪。但是,根据其广义而言,热和火还是有一些区别的,热属于邪气,火则可指具有温煦作用的阳气,称之“少火”,也可指火热之邪,称之“壮火”。

热为阳邪,容易损伤津气。在临床上,为热邪所伤者主要表现为高热、恶热、面赤、脉洪数等。火热有燔灼向上的特性,因此火热之邪入侵人体后,其症状大多在人体面部呈现。火热之邪侵入人体后,容易使人发生肝风内动的症状,热盛时,肝阳亢奋,进而引发肝风内动,所以又将其称作“热极生风”。此外,热邪易动血,火热之邪除了会引起热极生风,还易影响血液的循环。血受寒易凝,受热则行。火热之邪侵犯人体血脉,轻者可扩张血脉,加速血行,严重者可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病症。热邪还易侵扰心神。心在五行中属火,火热性躁动,故热邪侵入营血,很容易扰乱心神,轻则心神不宁、心烦失眠,重者乱其心神,表现出狂躁不安等症状。而且火热之邪入血,可集聚于局部,慢慢腐蚀血肉致出现疮痈。

3.秋季——燥邪

秋季多干燥,空气中因缺少水分而呈现一片肃杀景象。燥为秋季主气,且燥邪伤人也多见于秋季,因此,又称之为秋燥。将人感受到燥邪而出现的一系列干燥症状,称为外燥病。燥邪所致疾病干燥且易损伤津液,其主要表现为体表肌肤和体内脏腑亏乏津液滋养,且干枯不润,如口鼻干燥、皮肤干而皱裂等。燥邪多由口鼻侵入,所致疾病也从肺开始,所以燥最易伤肺,而肺又最为娇嫩,进而出现干咳少痰、口鼻干燥等症。因肺与大肠互为表里,燥自然也会由肺而影响到大肠,而发生大便干燥、硬结不畅等。

燥邪所致燥证常分为内燥和外燥两类,又因相兼的寒热邪气不一,外燥又可以分为温燥和凉燥。温燥是在初秋时有夏热之余气,使燥和温热相结合而入侵人体,导致燥而偏热,风热感冒且兼有肺燥伤津,其症状多表现为发热、恶寒、咽喉痛,苔薄且黄且干等,治疗时,宜采用辛凉透表润燥;凉燥是在深秋有近冬之寒时,燥和寒结合侵犯人体内,而导致燥而偏寒,其常见恶寒、发热、无汗、口干咽燥等,治疗时可采用宣肺解表的方法。内燥是因热病时间久而伤津,或是因久病而导致精血耗损等形成的,其症状多见于口渴咽干,干咳,皮肤干燥且粗糙,毛发干枯,大便干燥不畅,苔薄而无津液,脉细涩,治疗时应以润燥为主。

4.冬季——寒邪

寒为冬季主气。寒为水气而通肾,所以称冬季为寒水的当令季节,故冬季时多易发生寒病。当然,也可因气温骤降,防寒保温不够,使寒病见于其他季节。而将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之为寒邪。

寒邪属于阴邪,与热邪相对。人体内的阳气本可制阴,如果阴寒之邪偏盛,则阳气不足以驱寒邪,反为阴寒所伤。故寒邪最易伤人体阳气。而阳气受损,人体失去阳气的保护,会导致全身或局部出现明显的寒象,如恶寒发热、无汗、腰脊冷痛、手足冰冷、精神萎靡等症状。

寒性凝滞主痛。凝滞为凝结、阻滞之意。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完全依赖于阳气的温煦和推动,才可通畅无阻。寒邪入侵人体,使经脉气血失去阳气的围护,而使气血凝结阻滞,俗话说“不通则痛”,所以寒邪易引发各种疼痛症状。因寒邪侵犯的部位不同,其引发的病症也各异。如果阴寒之邪侵入肌肤表面,则使经脉凝滞,发生头部、身体各肢节剧痛;如果阴寒之邪侵入人体内部,则会阻滞气机,使胸、脘、腹部感到冷痛或绞痛。……

寒性收引。收引为收缩、牵引其意。寒性收引是指寒易引起肢体牵引不适,产生紧缩感,关节屈伸不利。寒邪侵入人体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如果寒邪入侵经络关节,则会使筋脉收缩,而屈伸不利,致使因拘挛而产生疼痛感,并感到冷厥不仁。若寒邪袭入肌肤表面,则使毛孔收缩,卫阳闭塞,发生恶寒、无汗等状。

寒邪所引发的疾病有内寒和外寒之别。外寒,是外界寒气侵入人体所发生的疾病,可伤肌表。根据寒邪侵犯部位的深浅不同,外寒有伤寒、中寒、寒痹之别。伤寒是指寒邪损伤肌表,阻滞卫阳。其症状多见于发热、恶寒、无汗,苔薄白等;中寒是指寒邪直入中里,损伤了脏腑内的阳气,其症多见于腹泻腹痛、呕吐清水样物等症状;寒痹是指寒邪损伤了经络或筋骨、关节,而引发疼痛较剧烈,其症多见四肢拘急、屈伸不利等。

内寒则是因人体内阳气虚弱使身体功能逐渐衰退而引发的病症。内寒与外寒不同,但又互相影响。例如,阳虚内寒者,容易受外寒侵入,而外寒入侵易损伤阳气,致使内寒发生。

体质与发病

《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中说:“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意思是说,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刚柔、强弱、短长、阴阳等功能和形态上的差异。其实,人的体质是受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影响的,因此每个人都会表现出不同的个体特性。

《黄帝内经》中认为,体质与疾病存在很密切的关系,体质不同的人对于致病因子的易感性也不同。《黄帝内经·灵枢·论勇》指出:“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将人的体质按五行分为五大类二十五小类,同时指出各种类型的人其所易患疾病和其发病时间。可见,不同体质者对相同的致病因子,其耐受性存在差异。《黄帝内经·灵枢·本脏篇》说:“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导致人体对疾病存在如此大的耐受性,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体内的脏腑的大小、强弱、厚薄决定的。

邪气能侵入人体,是因为身体内的阳气虚弱,使之有可乘之机;若是体内阳气充足,外来的邪气是无法侵入的。所以加强锻炼,增强自身体质是防止疾病侵袭的有效方法。

情志不畅易发病

人有七情,分别为喜、怒、忧、伤、思、恐、惊。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而脏腑功能活动主要靠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而情志异常主要是指“五志”,即喜、怒、忧、思、恐五种情绪过度。《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此外,《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论》中说:“心,怵惕思虑则伤神。”“脾,愁忧不解则伤意。”“肝悲哀动中则伤魂。”“肺喜乐无极则伤魄。”“肾盛怒不止则伤志。”所以情志的过度变化会伤害人体各脏腑,导致疾病的发生。由此可见,保持情志舒畅可使疾病难以侵入体内,防止疾病的发生。

四、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未病”从何而来

古代圣人认为医学的最高境界是防止疾病的发生,而不是治疗已发生的疾病,《黄帝内经》中也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且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治未病”这一说,在我国夏商时代《周孔》《吕氏春秋》等书籍中早有记载。但是,这一说法的确立是在《黄帝内经》中正式提出的——“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黄帝内经》中指出“治未病”的精神实质是揭示了无病先防,既病防变,善后防变。其根本目的是通过研究治未病达到揭示生命奥秘,以此寻找到一条通往健康长寿的途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医学技术的发展,“治未病”这一思想已对中国医学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如何防病

要想身体健康长寿,应注意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强身体抵抗力,让身体变得强壮,以使病菌无法侵及体表,损伤机体;另一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方面,是保持精神的安闲与清静。

1.顺应四时

《黄帝内经》认为顺应四时对防病养生至关重要。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与自然界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即提出“天人合一”的想法,可见人是依赖自然界生存的,只有与其顺应才能达到身体健康无病。《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所以人应该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并对异常气候要适时回避。

如何顺四时呢?《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具体指出:“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具体解释,就是在天气酷热或是身穿很厚的衣服时,身体会因为气温温度高,而使各毛孔舒张打开,以使汗液排出体外;当天气寒冷时,肌肤毛孔则会自动关闭,气血运行缓慢,水气滞留在膀胱中,导致多尿。所以《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指出,圣人在春夏两季以养阳为主,秋冬则以养阴为主,才能使身体健康长寿。可见,顺应四时,按照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随时调节适应,可使身体保持内外、阴阳的协调一致,以抵御外邪侵扰,增强身体抵抗力。

2.锻炼身体

很多人喜欢临时抱佛脚,当发现身体产生不适感的时候,才想到去公园跑跑步,或去健身俱乐部锻炼。一旦身体又恢复如初的时候,便将锻炼抛之脑后。《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只是说顺应四时变化注意饮食即可,在体育运动方面也不应忽视。

在身体没有任何疾病时,也应坚持平时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以使自己既不会在身体上患有疾病,也可避免发生心理疾病。很多人以为跑步、打太极、气功、五禽戏等这些身体锻炼方式,只是有强身的作用。其实不然,通过体育运动,除了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外,对提高心理素质也有很关键的作用。运动可以保护身心健康,有一举两得的作用。历代医学家都很重视“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一重要思想。

3.调养精神

除了在顺应四时变化、增强身体素质外,保持思想情绪的清静安宁、无杂念,则可保持精神旺盛。《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提出“活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尽量避免情志的过度变化,保持心胸开朗、积极乐观向上,这样可达到养神补气的作用。在心理上保持青春常在,在潜意识中保持年轻时的干劲,让自己发自内心的欢笑可以自然加大呼吸和氧气的吸取量,有利身体健康。……此外,还应保持生活有规律,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坚持学习新的知识,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疾病。对于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致病因素,要尽可能地避开,保持精神和身体与四时变化的统一。

4.其他

养生最关键之处,是将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并坚持下去,如平时应少食盐多喝醋、少食糖多吃水果、少食肉多吃蔬菜、少吃药多进食。

要学会吐纳法,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指出,吐气时不要将嘴张得过大,要无声,缓缓吐气,直到吐完为止。同时还要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要随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有所不同,吐气时气出到最长为佳。长期坚持,待达到一定程度可成胎吸,即胎儿在母体内时,虽没有呼气,但也有生命。需要注意的是,在练吐纳法前,一定要排除杂念,稳定心神。做完之后,会感到满口生津,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应将其吞咽下去,为身体所吸收。

当下有一些人很盲目的进“补”,只要说这个是补的就全部往身体里塞,最终导致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使身体气血流通出现交通堵塞的问题。“补”不是随便食用具有补气补血的食物,而是要通过补达到全身神经、血管运行通畅的目的,这样才能使身心健康,才能睡得香、吃得下、排得净。

既病则防变

古人一直强调要“治未病”,但并不是说对已病就置之不理。既然疾病已经出现,则首先要做的就是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以防止无法挽回。首先,生病以后,大家不应讳疾忌医,反而更应该积极去医院进行治疗,以早日诊断出疾病的发生原因和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病情变化。早期诊治,对于病位较浅、病情较轻的疾病可以尽早根除,而且这个时候,病人正气未衰,容易治愈,恶化机会也较小。对已经恶化的疾病,则应阻断其传变途径,以阻止疾病的发展或恶化。

《黄帝内经》中说,治病与病情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气的逆顺、脉的虚实、阴阳五行的运行都和疾病的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掌握了这种治病的方法,便可以开出对症的治疗方法,俗话说:“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五、《黄帝内经》教我们如何养生

人与环境的关系

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和环境之间是相互关联的。《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篇》记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表明生命是与天地之气相通的,人与自然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人体内部,脏腑、经络以及精、气、神之间的活动是相互协调的,可以看做是一个整体,从而使人体能够正常运转。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种思考方法,融汇于中医诊病和治疗的整个过程。由此可见,中医的养生理论也是建立在这种整体的思想之上。中医强调世界万物要顺应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即饮食起居、衣着添减,都应该顺应季节,这样才能保证精神和元气充足,避免疾病的侵害,保证身体健康,生命的延续。

天人相应的思想

早在中医诞生之日,天人相应的思想应运而生,认为“天人一理”“人身乃一小天地”。表明了在中医思想中,把人体和自然间的万物一样看待,人体就是一个小的宇宙。

世界间万物都是有其自己适应的时节,事物都有开始和结束的那天,生死都是其本性。一个事物如果违反了他的生存法则,就会危害到自身;如果顺应它的生存法则,就不会有疾病等危害产生,这也就是所说的得道。得道的人,是聪明人的选择,失道的人,则反之。“天人相应”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医的精髓。

中医眼中的完整人体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体是由心、肝、脾、肺、肾五脏和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胆六腑,以及皮、脉、肉、筋、骨五体,加之眼、耳、鼻、口、舌、外生殖系统和肛门等共同组成。其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各自独特的功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器官。但是,人体中所有的器官都是通过全身经络相互连通起来的,而且是有规律的联系在一起。

人体是由脏器、体腔、肉体、大脑组成的一个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以脏器为首领,因此,组成人体的五大系统中,以脏器为中心。心脏又是五脏之首,在《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提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说明在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心脏是人体中最主要的器官,它主宰着人的生命活动。

中医在诊病的过程中,会先从整体把握病情,然后再观察人体某一部分的病变对其他各部分的影响,以预测病情的演变。五脏中任何一个器官发生病变,或多或少都会对其他器官造成影响。在五大系统中,各个器官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例如,肾虚不仅仅是肾功能本身的功能性减退,同时也影响到耳朵,导致听力减退;影响膀胱,出现遗尿现象,严重者会导致小便失禁。因此,中医十分注重整体观念。

形神兼备

“形神兼备”,也叫做“形与神俱”“形神合一”。人的精神与形体就如同火焰不能离蜡烛而存在一样,精神也不能脱离形体而独存。形与神的区别在于,一个有形,一个无形。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同时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神由形生,形在神在,形亡神消。在中医学中,形与神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它们是物质基础,是有形的物质;而所说的神,是指以情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除此之外,还包括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属于一种功能作用,是无形的物质。形神合一,主要在于说明心理与生理的对立统一、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本质与现象的独立统一。

神主宰生命

生命的主宰是精神。人的生命活动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为物质、能量代谢为主的生理性活动,另一类是精神性活动。在人体这一完整的整体中,心神起统率和协调的作用。只有在心神的统率调节下,各脏器组织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才能表现正常的生命活动。

人的精神活动是非常复杂的,中医用“五神”(即神、魂、魄、意、志)和“五志”(即喜、怒、忧、思、恐)等概念进行了综合的概括,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五行学说”与五脏联系在一起,认为这些精神活动是脏腑的功能表现。

人体不但自身各部分之间保持着密切的相互协调的关系,而且与外界环境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协调,也是靠“神”来实现的,“神”在机体内外抗邪中起着主导作用。

形为生命之基

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只有具体的形体才能衍生出精神。战国的大思想家荀况在《荀子·天论》中说:“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在此处,所说的“天”指自然界;“形”指人体;“神”指精神意识的活动。就是说,人的形体以及精神活动都是自然界的规律所起的作用,是自然界的物质变化的必然结果,只有具备了人的形体结构,才能产生精神活动。中医养生学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精的盈亏关系到神的盛衰,而血气精微是神互动的基础。经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并不是人类情绪化的唯一刺激因素,自然现象的变化同样可以引起情绪发生变化。如四季的更替、月圆月缺的变化等等,都是会影响人的心情,从而引起生理上的变化。

形神共养,健康常驻

形神共养,不仅是要注意形体的保养,更应该注意精神的摄养。只有身体强壮、精力充沛,二者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身心健康发展。要想身体健康,必须神、形、心同时调养。养神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平常心,淡泊名利,减少物质欲望;顺应四季调节精神;多做一些可以调节情志的活动,如养花、绘画、垂钓等等。养形则要做到生活规律、饮食有节、劳逸适度。养心中的“心”就是指主宰人的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如果因为某种因素而受到伤害,一旦精神消失,生命也即将停止。

气——生命的动力

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也就是人体生命的活动。它的运行方式有四种,升,是气自下而上的运动;降,是气自上而下的运动;出,是气由内向外的运动;入,是气由外向内的运动。气在体内的升降出入运动过程推动着人的生长发育,脏腑的功能活动也依赖于气在体内的运行。一旦气升降出入活动终止,生命也将结束。

顺时调养

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进行的,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界变化相适应的能力,如果可以顺应四季的变化而调理身体,就能防病健体。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提到:“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种“顺应”可以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黄帝内经》中认为,人的寿命之本在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活动顺应了时序的变化,也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生命也就可以顺利延续。

科学养生观

《黄帝内经》中,强调的是科学养生,其包括五方面原则,即协调阴阳、顺应自然、和谐平衡、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人体内的阴阳总是处于不断的消长状态,这种生理性的消长,需要通过养生保健和饮食来协调,使其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防止疾病的发生。阴阳平衡的人身体是健康的,一旦阴阳失调就会产生疾病。

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这就体现了中医学中天人相应的观念。要做到天人相应就要起居有时,行动有规律。自然界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季节变化,人体就要使自己的身体和四季的变化相适应。例如,在冬季可以食用温补的食物;夏季食用养阴生津的食物。

怡情易性是中医强调的,人要安常处顺,保持乐观的情绪,使自己心旷神怡,忌恼、怒、怨、忿的情绪。要想达到这种情绪,就要调控身心,告诫自己不要过分追求完美,知足常乐才是养生之道。

民以食为天,科学的饮食,可以维持身体健康,错误的饮食方式,会破坏身体的平衡。《黄帝内经》中提倡饮食有节,适度摄取。如果饮食无度,则会伤及脾胃,如果偏食,则会损伤五脏,百病丛生。

日常起居对人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极大的影响。《黄帝内经》中指出:“饮食有节,不妄作为,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此处所说的“不妄作为”就是说要有规律的起居生活。有规律的生活,既合乎人体生理活动的内在必要性,也有利于维护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人体的新陈代谢正常,人的精神和身体能够正常的循序生长。如果生活无规律,不善于保养,就会引起身体不适,严重者还会产生疾病。

除以上几点外,适度的房事,也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关键。中医认为,房事应该节欲保精,既不是禁欲,更不是纵欲,要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能恣意行房耗损肾精。肾精乃先天之本,肾精充足则五脏六腑皆旺,可防老益寿。所以,正常的性生活可以协调体内的各种生理功能,促进性激素的正常分泌,有益身体。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有药膳之说。由此可见,许多食物,也是防病治病的药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各种食物的性质,是否适合自己的体质,以食养身。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吐蕃史稿

    吐蕃史稿

    吐蕃史(6世纪至9世纪)是藏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高原上的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为强大的势力、并走出了封闭的内陆高原。吐蕃王朝的建立,打破了高原的沉寂,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了勃勃生机。原来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一个个小邦政权或部落联盟得到了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的扩大,推动了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又实现了文化上的整合。吐蕃时代,族群的认同感加强,藏族得到了壮大。
  • 冷面师傅:废材小姐的逆天传奇

    冷面师傅:废材小姐的逆天传奇

    来自蝶影杀的皇牌杀手魅穿越到一个世界上没有任何记载的大陆——灵渊大陆,附身到了一位废材小姐身上。刚醒来,被绑架,遇到的两位神秘少年和身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当一个个谜团解开时,另一个谜团又将出现。她的身世变的扑朔迷离。她的他还会像前世一样伤害他吗?这所有的一切都似乎被一个人牵引着,来到属于她的命.定.路.线!
  • 星空之门

    星空之门

    通过外星文明所遗留的技术,龙三,一个地球上的混混,为了完成兄弟的嘱托,也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从而投身于一个异世界,展开了多姿多彩的冒险之旅!
  • 我的青春多个他

    我的青春多个他

    【高冷优等生学长沈苏澈&蠢萌学渣池妗妗】??????场景一“学,学长,我喜欢你。”“嗯?然后呢?”“没,没有了。”“所以你是在表白吗?”“嗯。”“表白把话只说一半,这可不是好习惯,我教你表白!”“池妗妗,我喜欢你,做我女朋友?”场景二“你想要什么?”女孩软糯糯地问了一句。“没有想要的,但”男孩猛然俯身,“除了你。”大家都以为是池妗妗表的白,是池妗妗先喜欢上沈苏澈的。但是其实是在一天晚上,在一家恒延旗下的超市,沈苏澈那时刚好高三,已经毕业了。他和江韩走进了这家超市,沈苏澈是来视察这家超市的运营情况,他在监控室一眼看到了池妗妗。这时池妗妗在一脸认真地挑选甜品,还不是舔了舔嘴,砸吧砸吧,沈苏澈眼神顿时温柔起来……所以他留级的原因只是因为池妗妗,父母也开心,他儿子终于听了他一次话。可是背后的真相,也只有沈苏澈自己知道,他在等那个女孩,等她长大,然后相遇。————————甜甜的恋爱在后面,中间有虐的部分,不是小虐,但是结局OK!欢迎催更!
  • 青之沐风

    青之沐风

    你走,我走。你留,我留。每对命定的恋人,都可以在夜空中找到恋人们的专属星座。——那个女人
  • 绝世公主之我要报仇

    绝世公主之我要报仇

    原名为欧阳雨若的她,父母在她6岁时就被杀了。雨若的心门也在他们死去的那一天关上了。来到现代,孤苦无依的她认了一个黑帮老大做父亲。6年后,世界第一的她,在遭人暗算后跌入了“时光隧道”,有个人告诉她,她原来是“白麟大陆”的公主,希望她这次为杀死她父母报仇。说完,就让她带着现代的背包穿越到了一个在历史上毫无记载的中西结合的国度。只是不巧,“时光隧道”将她投到了“沫丘”(文中有介绍哦)。不屈不挠的她决定在这个国度里也要闯出一片属于她的天地来!于是她花了5年时间在“迷雾亡林”里试练,并让自己的内力和精神力成为了大陆最强。现在,她终于踏上真正的复仇之路............
  • 镹悦

    镹悦

    就是写的一些生活中突然想到的小短文吧,种类不限。
  • 甜甜的恋爱要自己争取

    甜甜的恋爱要自己争取

    听闻九木集团的总裁君泽冰清玉洁,一尘不染。除了有钱什么都不会。某天爆出新闻,专门从鬼门抢人的神秘主刀医生是君泽!...白坠怀里抱着一只猫咪,轻摸它的头,甜甜的恋爱与其等他自己上门,还不如自己争取。手里猫消失,一个人出现在她的身前,将她抱入怀中,要多可爱就有多可爱。白坠手指勾住男人下巴:君泽,你的冰清玉洁呢?高甜宠文~全程无虐~比比看谁的马甲多~
  • 陨星神话

    陨星神话

    浩瀚的心空,无尽的种族,当那颗流星划过天空,一场传奇序幕。一个神秘的少年从黑暗里走出,遇见了他的小伙伴,前途迷茫后路无粮。少年郎和他的小伙伴们一步一前行,最后的最后……----头顶天脚踏地从此无人能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