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1600000004

第4章 伊斯兰法中国本土化(2)

从法律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习惯法源于习惯,而习惯则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各种想像和知识,源于各种“风土人情”,更直接的说就是源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习惯法原本就是人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之所以说习惯法源于自然,源于生活,一方面是因为习惯法并非是某个有确定权威的立法者(包括国家或其他组织)的意志与理性的创造,而是凭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习惯长期依赖和维护并加以提升而固定下来的一种内控性的生活秩序;另一方面,习惯法来源于自然既指实际的生活秩序,也包括山川风物和民俗人情。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将习惯法称之为“活法”。那么习惯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一般认为习惯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禁忌(即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各种想像和认识)。“禁忌之所以能够演变为习俗中的重要内容,原因在于禁忌本身就具有习俗的一些特征,即能反复体验,有固定的行为模式,凭借鬼神和公共权力的权威发生约束力等等。在诸多的原因中,长期的反复体验及实践,并在一定的活动中加以固定,是禁忌成为普遍遵守、代代相传的习俗的最重要的原因。”可以说,习惯(或习俗)正是依靠从禁忌中获得的这种经反复实践的神秘内心体验所形成的特殊规范力量中国才得以向习惯法提升的。弗洛伊德所说:“随着文化形态的改本土变,禁忌成为一种有它自己基础的力量;同时也渐渐地远离了化魔鬼迷信而独立,它逐渐发展为一种习惯、传统,而最后则变成了法律。”于是通常认为在禁忌、习惯和习惯法之间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发展关系:从禁忌→习惯→习惯法,即禁忌是习惯形成的前奏,而习惯则是形成习惯法的内涵和基础。

习惯与习惯法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其调整层次和强制力低于习惯法,但它却是人类对自身外部行为自觉调整的开端。确切地说,习惯应该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因受自然环境或自然规律的影响自发形成、自然习得或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外来文化自觉遵守所形成的某种群体性的行为模式或行为规范。“它不仅靠报应或惩罚来予以维护,而且靠人们内心的自愿和对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而遭非议的畏惧心理得以保持和推行。除此之外,习惯更多的是应然的行为。它指导人们做出某种行为,而不是一味地禁止人们做出某种行为。”习惯之所以能上升和发展成为习惯法就是因为它本身已经蕴含着“法”的最一般的逻辑性规范要素,只不过在它还没有被赋予强制性以前仍然只能停留在习惯层面上。一旦习惯被某种公共性的社会权威加以认可、采纳或引用,那么也就预示着习惯已经获得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被人们遵守和执行的强制力,于是从这个时候起习惯就上升到“法”的层面上来了:当习惯被民间权威予以确认和强化以后,它就转化为习惯法;而当习惯被国家权威(主要是立法机关)予以认可或引用时,它则直接上升为国家法的一部分。与习惯和国家法比较而言,习惯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习惯法具有习惯的特性,但并不等同于习惯。同时它又是一种不同于普通社会习惯的自发性的规范体系。习惯法的习惯特性主要表现为:第一,习惯法是习惯制度化的结果,也即习惯法是由习惯演化、发展而成的。习惯法的内容和形式均具有习惯的“乡土”特色;第二,习惯法的实施有赖于普遍性的社会习惯作支撑;第三,习惯法的强制性除了来源于普遍的社会习惯固有的物质强制外,主要来源于习惯特有的心理预期或约束。

其次,习惯法具有法的一般规范功能和特征,但它不属于国家法的范畴,它是一种独立于国家法体系之外而存在的民间规范体系。习惯法与国家法一样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和强制性,对人们的行为同样起着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惩罚功能。习惯法通常通过模仿国家法的运行方式,对其所赖以存在的社会中的群体产生规范作用。习惯法虽然不具有与国家法一样的国家机器化(或国家暴力化)的强制性,但它具备了与国家法类似的规范要素,是一种“活的法”“天然的法”或“行动中的法”。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第一,两者的制定或形成方式不同。习惯法是人们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出于共同的生活习惯,为保证自身社会的团结、稳定而约定俗成的,而国家法则是为实现阶级统治的利益或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第二,两者体现的“法律意志”不同。习惯法体现的是一定民间组织或社会群体的公众意志,而国家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第三,两者的强制方式不同。习惯法依靠“身体的或心理的”强制力的可能性保证实现其强制力,而国家法则依靠诸如军队、警察、监狱、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暴力机器实现其强制力。

最后,从法的表现形式来看,习惯法既有成文法的形式,又有不成文法的形式。一般认为人类社会初期的习惯法是不成文法,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成文的习惯法。近现代社会的习惯法既有成文的形式,又有不成文的形式。比如,《古兰经》和“圣训”就是回族伊斯兰习惯法中典型的成文法表现形式,而像丧葬习惯法中搭救亡人的“做三周、五期”或为亡人“做身后善事”的具体规定就是不成文的回族习惯法。又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法既有以传统的“议榔”“立款”“埋岩”“修谱”“修约”“树匾”“立牌”等形式表现的成文法,又有通过言传身教,以口耳相传、行为演示等形式表现的不成文法。所以,无论是习惯法还是国家法,它们都有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两种表现形式。有的学者认为习惯法的代名词就是不成文法,而成文法的代名词就是国家法,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事实上,不成文法并不是习惯法的唯一对应概念,而成文法也并不是国家法的唯一对应概念。

如果要给习惯法(CustomaryLaw)下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定义的话,那么它应该是指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特定社会群体在遵守共同的生活秩序(习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套主要是靠民间公共权威加以维系的行为规范体系。这种规范体系可以被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被国家立法机关认可、采纳或引用,并且依靠国家权威来维系而上升成为国家法中的一部分的习惯法(这部分习惯法一旦被纳入国家法体系之后因其丧失了依靠民间权威加以维系的特性,也就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习惯法,当然这毕竟只是很少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以民间权威来维系的,虽不具备国家法的特殊强制威力,但它却独立于国家法之外,以类似于国家法律符号的形式规范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秩序的习惯法,也有学者将这部分习惯法称之为“民间法”。被称为“民间法”的这部分习惯法因其来源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往往又被冠之以宗族习惯法、村落习惯法、行会习惯法、行业习惯法、宗教寺院习惯法、秘密社会习惯法、少数民族习惯法等。

确切地说,回族伊斯兰习惯法是指回族因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过程中,将以《古兰经》和“圣训”为主要内容的伊斯兰教法(包括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礼仪等内容),以及将运用“公议”和“类比”推导出来的法律论断固化为本民族的生活制度(即习惯)后通过民间宗教权威予以保障所形成的一整套内控性的生活秩序规范体系;它是一种回族人思想上理解、行动中实践的中国回族式的伊斯兰法。为什么这样说呢?按照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作为外来文化的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法,它们在中国境内的传播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文化变迁的过程,因为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法有一个中国本土化的实践过程,而在中国本土化的实践过程中它又有回族化、维吾尔族化、塔吉克族化、塔塔尔族化、哈萨克族化等民族化经历(甚至包括蒙古族化、藏族化、白族化、傣族化的经历)。所以,它们在保持伊斯兰基本要素的中国前提下,必然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少数民族文化)的诸多本土要素才能在中国生长,也只有这样它们才能被中国的主流文化化所接受,并最终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有机部分。需要申明的是,笔者并非有意要混淆民族和宗教的界限,只是在回族与伊斯兰教的相互关系中,什么是宗教的东西,什么是民族的东西,有时确实难以区分。所以,历史以来在回族与伊斯兰教的关系上,就形成了一种将回族与伊斯兰教相互等同的看法,不仅回族有这种自我意识,其他民族也有类似看法(比如解放前直至解放初期,伊斯兰教在中国一直被称之为“回教”就是一个实例)。对此,包括党和国家的老一辈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也认为回族民族性的外在表征就是伊斯兰属性,他们在论述回族问题时曾多次谈到回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本文之所以选用“回族伊斯兰习惯法”这一提法,主要是出于对概念把握的准确和论述的方便考虑的,不一定很恰当,但是它有利于表达出回族伊斯兰习惯法的本质特征,也有利于将回族伊斯兰习惯法与其他少数民族习惯法加以区分和比较。目的是希望能运用法学和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对伊斯兰法与回族的关系、回族伊斯兰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关系,以及回族伊斯兰习惯法的价值、功能及其在回族聚居区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三、伊斯兰法实现中国本土回族化的方式和层次

何为本土化?本土化原本是一个运用于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术语,其最初含义是指人类学研究方法或研究对象、研究视野的中国化,或者说以中国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进行人类学研究。当它被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广泛借用以后,其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文化学中,本土化一词主要是用来描述异域文化被本地文化所接纳、吸收的变迁方式和变迁过程。这种变迁方式和变迁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所发生的任何变更,不论这种变更是因为内部的发展所引起,或者是由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而产生。”文化归因于内部发展的变迁往往被视为是发明或发现的结果,而归因于外部交往的变迁则被视为是传播或涵化的结果。因此一种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往往是文化概念或定义的结果。

著名人类学家亚丹森·霍贝尔(E.Adamson.Hobel)认为:“文化是习俗的行为模式的整体系统,这是特定社会成员的特征,非生物遗传的结果。”即凡属于人类社会的非生物遗传性成果均具有文化的特质。由于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制度性文明成果,它具有非生物遗传性,因此它享有文化的一般属性。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则将“社会制度”视为“文化的真正要素”。在阐述文化和法律的相互关系时,法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取得了一致:即法律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法律具有人类文化的属性,法律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由此看来,任何一种外来法律中国文化只要它能找到适合其生存的土壤也会像人类社会中的其本土他文化现象一样发生本土化现象,其发生根据就是法所具有的化一般文化属性。在法律本土化的过程中,两个接触的群体间总是互相有选择地采纳对方法律中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来进行适应,并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进而完成本土化的过程。

伊斯兰法作为一种外来的法律制度,因其具有充分的文化属性,它在中国境内的发生、成长过程就是一种典型的法律本土化过程,而且这种过程是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中国本土化实现的。由于伊斯兰法与伊斯兰教具有一种天然的“共生性”,使得伊斯兰法在中国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伊斯兰教的存在作支撑,所以伊斯兰法的中国本土化是以伊斯兰教的中国本土化为前提和缘起的,没有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就不会有伊斯兰法的中国本土化。所谓伊斯兰教的中国本土化,简单说就是指伊斯兰教在传入中国后,在保持伊斯兰信仰同一性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或地方特色;而伊斯兰法的中国本土化相应地也可以视为是伊斯兰法在中国境内的民族化或地方化。由于伊斯兰法离不开伊斯兰教这一普遍性的社会基础而存在,伊斯兰法的中国本土化应从伊斯兰教的中国本土化为缘起,因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把伊斯兰法的中国本土化视为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的主要标志。

(一)伊斯兰法在中国境内的影响

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土上共有十个少数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这十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回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目前,我国伊斯兰教的信教群众已达1759.73万(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字)。伊斯兰教成为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内核,而伊斯兰法则成为了他们共同的外在行为规范。伊斯兰法伴随伊斯兰教在中国流传、发展了一千多年。经过与中国十个穆斯林民族的结合,与这些民族中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发展,伊斯兰文化深深地渗透到各民本土族文化之中,成为这些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而也成为化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境内信仰伊斯兰教的各个少数民族群体而言,伊斯兰法(主要是伊斯兰教法)一方面是穆斯林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同时它也深刻地影响着这些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伊斯兰法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不仅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穆斯林的思想、情感与行为,而且深深影响了中国穆斯林的社会生活。过去如此,今天亦然。

同类推荐
  • 大家小书: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大家小书: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本书着重作者在挖掘、整理、鉴别、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方面的内容的同时,着重提出了研究这一学科的科学方法论,即认为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必须是符合科学特点或具有科学倾向的的心理思想,并倾向于其中唯物论倾向的思想内容。具体在中国古代心理学方面,作者提出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七大范畴。本书编排旨在能体现作者所提出的这七大范畴,并以此为依据将其作品分门别类地加以划分,有益于读者深入认识作者的思想观点。
  • 浓缩的历史.中华成语故事

    浓缩的历史.中华成语故事

    本书精心选取了几十个今天人们常用、常见的成语,以平易生动的文字将成语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力求将故事性、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从这些历史故事中,体味古人生命的优美与悲怆,感知中国历史的曲折与辉煌。
  • 墨学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墨学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丛书概括了诸子百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性认识,努力探索先秦诸子学说中规律性的见解,一分为二地评介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介绍了诸子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建功立业的方略。该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反映了人生哲理与智慧的结晶,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本书为其中一册,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学说,使深奥难懂的学术著作成为广大群众能够读通弄懂的人文素质教材,这无疑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贡献。
  • 三天读懂国学

    三天读懂国学

    本书通过对诸子百家学说的介绍,儒学、经学、理学、心学的梳理,二十四史的展示.中国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曲艺建筑等的讲解,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积淀,管窥国学的整体风貌。
  • 凯撒大帝密码:伟大的古罗马文明

    凯撒大帝密码:伟大的古罗马文明

    在已消失的各古代文明中,古罗马文明是最伟大的一个文明,从来没有哪个文明能像古罗马文明那样,创造出那么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生活。这个强大的帝国给后人留下了壮观的圆形竞技场、众多精美的雕塑以及引人遐想的神话传说。强横一时的罗马帝国最终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只有那历尽沧桑的断壁残垣傲然挺立在风中,向人们诉说着这个帝国的昔日辉煌。
热门推荐
  • TFBOYS之等风也等你

    TFBOYS之等风也等你

    怕什么来什么,她为什么总和他杠上?第一次家教居然还骂了他?她是倒了什么霉啊,居然不怕死的和易烊千玺杠上了?不小心害他腿骨折,三个月的女仆契约摆在眼前,易烊千玺你丫的学坏了。一不小心竟然成为他的中国好闺蜜。你真的不知道我爱你么?转眼他就将为人夫,而她却连告白都没有勇气,你的婚礼,我会盛装出席。爱情是场传染病,几个人互相折磨。我们为什么爱的不敢承认?
  • 一个不那么正派的神

    一个不那么正派的神

    我是一个神,一个不那么正派的神,用人类的话来说就是亦正亦邪。我创造世界,赋予万物智慧与资源,但我也可能因为喝水呛着了而将那个世界的一切抹除。你问有没有其他神阻止我的暴行?抱歉,这个世界就我一个神,你问我为什么?因为设定就是这样。
  • 凤临天下:魔妃亲临

    凤临天下:魔妃亲临

    未嫁先休?笑话,姐是谁,华夏大陆数一数二的古武高手杨光,遭人暗算,身怀异宝魂穿东轩大陆杨家废柴小姐——杨光,同样的名字,不一样的人,刚穿来就未嫁先休,哼,姐会让你后悔,姐魅力四射,话说你个渣渣,姐看不上你,告诉你是姐休你,不是你休我。数隔多条街,魔帝居然能听得到看得到,神啊,不不不,他是个魔,杨光警戒自己,无奈身陷红尘,种了名叫爱情的毒。
  • 我的小精灵是否太过阴阳怪气

    我的小精灵是否太过阴阳怪气

    世界冠军杯的赛场上,傲然而立的劈斩司令看着眼前瘫倒在地的一众小精灵,口中缓缓的吐出了两个字“就这?”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全民斗鲲

    全民斗鲲

    每个人类时代都有属于时代的精神,而到了人类的未来某个元素科技时代,却有了代表人类初心和使命的新时代精神——全民斗鲲。那何为“鲲”呢?庄子曾这样描述过一只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然而,这只鲲却是如同过眼云烟那般来去匆匆,等鲲第二次降临地球的时候,人类世界就因鲲的大量降临而改变!那时候,人类与鲲相斗就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时代精神。人类斗鲲,从来都是以命相搏的,不是鲲死,就是我亡!
  • 玄域乾坤

    玄域乾坤

    玄域大陆,自古修炼玄气。更有天赋出众者,以自身的条件沟通天空繁星,修炼星图,增强战力。修心及使修行,强者更能掌控......
  • 当恶魔杀手重生之今生情缘

    当恶魔杀手重生之今生情缘

    她,夜诒楘,是暗夜的精灵,是生活在黑暗深渊中的恶魔公主,是生活在虐杀嗜血之中的死神杀手。当这么一个强大的人被人杀害,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五岁萌萌哒的小萝莉),可素,你让一个恶魔公主&死神杀手回到那五岁么么哒的小萝莉时期,她会妥协么?果不其然,我们的女主刚重生就大闹了一场,可是,她不知道,她这么一闹,让他爱上了她,这么一段孽缘,注定让他们今生有情,可却不知有没有那一份永久的缘。……“楘儿,我爱你!”藤影浩深情地看着面前的女孩。夜诒楘看着藤影浩,脸上平静至极,心中却波涛汹涌,她也爱他!可是,她不能答应他!……她走了,他呆了;她逃了,他哭了;她伤了他,他再一次……
  • 墨影物语

    墨影物语

    一位女孩自寻短见砸死某种意义上是欧皇的路过的我,两人转生十岁觉醒记忆,一次机缘巧合知道了对方的前世后……“呐,这就是所谓的砸交吗?”(狗头保命)
  • 掠爱:错爱花心男

    掠爱:错爱花心男

    那个狂妄的不可一世的男人居然拿着一千万的支票和离婚协议来和她谈条件。她要让这个目中无人的臭男人,见识下她的厉害。就在婚礼当天,一身婚纱的糖心一手捧花,一手搂着男人走进了礼堂。顿时,她的名字出现各家的头版头条,她不仅成了最拉风的新娘,还成了夫家最热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