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1600000006

第6章 伊斯兰法中国本土化(4)

伊斯兰法的中国本土化问题应该首先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来认识。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有多种说法,清代以前的学者对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论述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下列几种说法:隋开皇年间说、唐武德中说、唐贞观初年说、唐永徽二年说、唐肃宗至德二年说等。现代学者对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的论述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以白寿彝先生为代表的“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说”和冯今源、李兴华等所著的《中国伊斯兰教史》一书所确认的“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说”。从古人和今人对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最初年代的考证结果看,将伊斯兰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间确定于唐朝是合乎历史的,伊斯兰教的中国本土化真正发端于唐朝初年应当可以作为定论。白寿彝先生在他的《中国回教小史》一书中这样说到:“自唐永徽二年到南宋末年(公元1278年),六百多年间,大食商人之不断地来华贸易,使伊斯兰有开始在中国移民的机会,并且也已有了开始移民的事实。据我们所知,当时移民的情形是这样的:最初仅是一些大食人在中国境内过着集体的宗教生活,其后,有了永久性的宗教建筑,更后,又有准备永远留在中国的信仰伊斯兰的人。当大食人能够在中国过着集体的宗教生活时,伊斯兰已有移民中国的可能了。等到有信仰伊斯兰的人准备永远留在中国,则宗教的移民便伴同这些人的移民,真正地在中国开始了。”如前所述,由于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法具有“共生”(即“教即法,法即教”)的特点,伊斯兰法也就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中国本土化而移植中国了。纳麒先生认为宗教或宗教文化具有这样的传播特点:“宗教并非因其教义而存在,而是因其拥有若干信徒而存在。信徒是宗教的化身和载体,所以信徒所到之处,宗教也必然随之而到。”这一论断应该是成立的,如果对其继续深推,应该得出另一个结论:即宗教信徒所到之处,宗教法度也必然随之而到。于是伊斯兰教徒所到之处,伊斯兰法也必然随之而到。就这样,伊斯兰法随伊斯兰教一道自唐朝开始在中国真正生根了。对于当时伊斯兰法移植中国的实际情形,傅统先先生作了这样的描述:“唐代回教徒初至中国,为数不多,虽与一般汉人杂住,然碍于语言习俗之隔膜,仍使其格格不入。自后商业繁茂,侨居中国之回教徒日益增加。广州、泉州、扬州各通商口岸尤为聚居之区。然此类回教商人每日礼拜居住饮食习惯种种与汉人不同,故来此海外之回教徒自然而然聚会一地而造成一种特殊势力。在此特殊范围内当然不时亦难免发生各种之纠纷。于是由中国君主简选年高德望之回教徒一人以为‘蕃长’。蕃长不仅处理一切侨商之纠纷,且兼负为中国招徕海外客商之责。此为回教徒等所居住之地带称曰‘蕃坊’,坊中设‘坊长司’。回教之教义与法律无甚区别,故蕃长兼管社会上与宗教上之一切事务。故当时之蕃坊制度颇似今日之治外法权。”。另据《唐律疏义》卷六记载: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关于此条之疏议认为:化外人谓番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其风俗制法不同。其同类相犯者须问其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异类相犯者若高丽之与百济相犯之类,皆以国家法律论定刑名。这说明,当时的伊斯兰法作为一种外来法律制度,已在异域的中国找到了生存的土壤。

阿拉伯史学家麻素提也在其《黄金草原》一书中描述,公元五六世纪时中国的船只经常航行到幼发拉底河的西拉甫港及波斯湾的其他港埠,而当地的海船也经常来航中国。唐代,长安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国际商贸中心,在当时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来华商贾云集,有作为外国人居住区的藁城(今河北省一地名);有专售宝石、象牙、犀牛角、香料、珍珠、玻璃等波斯、阿拉伯特产的“胡店”“胡邸”。在东南沿海,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都是唐朝政府对外开放的贸易港。在当时来华的外国人中尤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多。由于历史上中国和阿拉伯、波斯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比较密切,自伊斯兰教在西亚、北非广泛传播后,阿拉伯人建起了横跨欧、亚、非的阿拉伯帝国,使得当时两个高度发达、文明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唐代中国有了很多接触、交往、了解的机会。相传,在伊斯兰教传教之初,为了鼓励穆斯林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先知穆罕默德曾作出“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的训示,表达了对另一个东方文明古国———中国的向往和友好情谊。

又据《旧唐书·西戎传》记载,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奉阿拉伯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之命,第一位大食国使节到达唐都长安,并向唐朝介绍阿拉伯帝国的国情和伊斯兰教的教义、教法。唐代自公元651年至798年的148年间,大食国39次派遣使节到中国;波斯20余次派遣使节到中国。公元755年(唐天宝14年),为了平定边将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唐政府请求大食国出兵帮助平定叛乱:“至德二载九月元帅广平王统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之众二十万东向讨贼。”据民间传说,这些从西域来的大食军士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大部分留居中国,逐渐形成了中国境内信仰伊斯兰教的聚居群体。自唐代开始,旅居中国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被称为“蕃客”“胡人”“胡客”“胡贾”“胡商”等,这些人中“留长安久者或四十余年。安居不欲归。有宅者。凡得四千人。”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居住扬州的大食、波斯“胡贾”至少“有数千人”。据唐代高僧鉴真和尚记述,唐天宝年间海南岛已有许多波斯人村寨,“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到了宋代,侨居中国的大食人、波斯人比唐代更为集中,当时的中国政府均以向海外开放为基本国策之一,因此地方政府也比较关照这些蕃客们的生活习惯,有的地方还规划出临近江海、港口的地方作为他们的居留地,并允许他们与汉族通婚和携带家眷定居。南宋时还在杭州、广州等地设立“蕃学”,“诸蕃子弟皆愿入学”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之外的“别致”景观。据大量的史实记载,这些蕃客很多人“住唐”不归,有的在中国娶妻生子,有的做官,有的甚至留居中国已是五代,这些旅居中国的“蕃客”,一度在中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组织形式——“蕃坊”。从而保持了伊斯兰宗教生活,并依据伊斯兰教法律处理内部的是非纠纷,外来的伊斯兰教通过这种形式得以在中国土地上延续下来。就这样,伊斯兰法作为一种独特的异域文化已正式融入到了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它已被中国当权者及国家法律所认可和容纳。至此,可以认为伊斯兰法中国本土化进程随着伊斯兰教移植中国的成功而正式开始了。

(三)伊斯兰法中国回族化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是回族形成的契机和基础,而回族的形成又是伊斯兰法实现回族化(即形成回族伊斯兰习惯法)的前提。回族基本上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对此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同志曾在《不信教的和信教的要互相尊重》一文中说过:“中国的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并且有不少的少数民族是整个民族信仰一种宗教的。回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都是整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对回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它(回族)形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完全是伊斯兰教在我国广大汉族地区和各民族杂居地区传播、发展的结果,是具有各种职业、身份的穆斯林在城乡定居、经营、开发与融合、吸收新成员的结果。如果没有伊斯兰教的传播,没有穆斯林们的簇聚及其社会活动,便不可能产生回中国族。换言之,回族作为一个民族,是由于信仰伊斯兰教后才逐渐本土形成的,因为事实是,回族并非像维(维吾尔族)、哈(哈萨克族)化等民族那样,是先形成了民族共同体而后才去信仰伊斯兰教的。理解这个问题不像要弄清世界上究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复杂费解。其实,问题十分简单,是先有伊斯兰教,还是先有回族,答案是很清楚的。”“无论是从回族的族源看,还是从回族的形成乃至在后来的发展中看,伊斯兰教成为一种凝聚力量,起到了纽带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回族的产生具有了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自唐代来到中国并“住唐”不归的蕃客及其后裔,虽然总的来说仍处于侨居状态。但自唐代至宋末,历经五百多年的繁衍、发展,他们在保持固有的伊斯兰教传统的基础上已广泛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相应礼俗的影响,成为后来形成回回民族共同体的主要来源之一。回回民族的另一主要来源则是公元13世纪期间成吉思汗西征后东迁而来的中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以及从西向东而来的商人。这些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在元代官方文书中通称为“回回”。最早出现“回回”一词是在北宋的《梦溪笔谈》一书中,指的是唐代以来居住在“安西(又称安息)”(即今新疆南部、葱岭以西部分地区)一带的“回纥人”(又称“回鹘”)。“回回”与“回纥”“回鹘”近音,可能是后者的转音或变音。因此回回民族是以13世纪初叶开始东来的中亚信仰伊斯兰教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吸收了汉人、蒙古人、维吾尔人成分以及“土生蕃客”等成分,经过长期融合、充实、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民族。

金吉堂先生在他的《中国回教史研究》中写道:“各个不同种族之回教徒,于蒙古政府吸引之下,源源东来,同时向中国境内发展,其人数不可以千万计,有来自西亚的阿剌(拉)伯人、波斯人,中亚各族人,又有皈信之蒙古人,与中国西北境已经同化之各族回鹘人,自西北向东南逐渐而进。益以定居南中国各地之阿剌(拉)伯人、波斯人,更与少数皈依回教之汉人,因信仰相同,而发生血统关系,在蒙古统治中国之期间,起一大结合,经百年间之合同混化,是为今日中国‘回教民族’的起源。故今日所谓‘回民’者,特有元以后之事实耳。”前述也已经提及,在元代的官方文书中已正式使用“回回”这一族称,至此可以肯定“回回民族”(即今日之回族,别称“回民”)在元代已经基本形成。所以可以认定伊斯兰法在元代随着回族的形成而实现了回族化,即回族伊斯兰习惯法正式从元代开始随着回族的产生而形成了。伊斯兰教的中国本土化促成了回族的形成,而在回族形成的过程中伊斯兰法因其发挥了特殊的聚合作用而已成为回族的精神内核,所以说,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的另一个重大结果就是直接导致了回族伊斯兰习惯法的产生,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同类推荐
  • 中华语文大观园

    中华语文大观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字奥妙无穷。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为我们创造出了鲜活精彩的语言文字,每一个字,每一流传下来的语句,都有其形成的渊源,都与中华文化息息相通。
  • 七字经趣谈老北京

    七字经趣谈老北京

    中国历史上流传千古的《三字经》里三个字为一句的语言,如:“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这穷。”不仅归纳概括得非常精辟,而且比较符合科学知识。因此,笔者深受启发,思来想去,能不能像《三字经》那样,用几个字的文句,趣谈老北京呢?
  • 《龙图公案》与中国古代公案小说

    《龙图公案》与中国古代公案小说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回顾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回顾

    海上丝绸之路是1840年之前中国通向世界其他地区的海上通道。它由两大干线组成:一是从中国通往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二是从中国通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南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把世界不同的文明连接起来,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中外人民的友谊,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并对整个人类文明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涉及港口、造船、航海术、航线、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民间的商品贸易、外贸管理体制、货物流通、人员往来、文化传播、民俗信仰等众多方面,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由于各国学者都在关注这个领域,所以,它又具有鲜明的国际性。
  • 品质德国

    品质德国

    2006年,德国第二次举办世界杯。那一年,它在BBC的调查中被票选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国家”。这不仅是对德国经济实力的肯定,也是对德国文化、艺术等软实力的认可。近代以来,文化一直是德国的骄傲,20世纪兴起的欧洲当代哲学即以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这三位德国哲学家为精神导师,而德国音乐也一直处于独孤求败的高峰。一个国家能获得这样惊人的成就,这中间的种种奥秘,值得中国人深思,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也许我们可以从德国这位遥远的“世界村邻居”那里学到一些得失兴衰之间的经验。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猎人王幽斯

    猎人王幽斯

    闭上双眼陷入黑暗之中我仿佛已嗅到了曼珠沙华的芬芳那生长于三途河边的接引之花花开不生叶叶生不开花花叶永不相见花开花落缘起缘灭一念执着这千年的寂寥又有谁懂得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逝去青春梦还在

    逝去青春梦还在

    青春匆匆时光易逝,多年以后还会为曾经苦涩的感情微微一笑吗?每个人的青春都是苦涩中带着酸酸的甜。愿你我现在没有白白受苦,努力付出,总有人,山高路远为你而来。
  • 我有一支点金笔

    我有一支点金笔

    我有一支点金笔,哪里不会点哪里。点一下,提升修炼潜能。点两下,开发天赋神通。点三下,不好意思,我无敌了!什么,你也想提升修为?可以,只要对我好,我的点金笔能让你的实力提升到你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地步!怎样做才算对我好?冬天快要到了,总觉得自己被窝里缺个人!……有了这支点金笔,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修炼了!也不用担心我找不着媳妇了(小声逼逼)!
  • 王俊凯选择你我不会错

    王俊凯选择你我不会错

    这本文章还有两个名字叫《尘埃的约定i》《选择你我不会错》请不要误以为抄袭
  • 初春至凛冬

    初春至凛冬

    青春的蜕变,如果说经历是破蛹成蝶,那内心当似初春到凛冬……
  • 呆萌与无知的生活

    呆萌与无知的生活

    被抛弃,被姨妈坑害,被亲哥拐骗,不悲不伤,且欢乐有余的她,不知道以后还会发生什么事情……
  • 孟夏将笄

    孟夏将笄

    看似平平淡淡的初三最后一个学期生活却又舍不得它离去因为有独一无二的回忆,独一无二的朋友可是…不想又有什么用呢?
  • 春日已逝花为君开

    春日已逝花为君开

    初遇,他是给外婆看病的医师,亦是她紧紧抓住的救命稻草。手术室外,当她看到呼吸机停止的那刻,她彻底崩溃。她被他搂在怀里,紧紧的抓住他腰间的衣服,低声哭泣,而他轻轻地拍着她的后背,低喃道:“阮阮,没事,不怕” 但他亲自消灭了她的感情萌芽。再遇,他是A医大最年轻的教授,而她是他的学生,但在此刻她的眼中,他如同陌生人一般。却不曾料到,她依旧会对他一见钟情,小心翼翼,慢慢靠近。 那不曾有心的人,会不会因此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