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686800000031

第31章 教育要懂攻心术(1)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涉及吃饱穿暖的问题,家教的成功与否也不仅仅体现在学习好不好。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孩子与成人之间的灵魂碰撞与磨合的过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其特定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行为模式决定了家长要有特定的教育手段。家长要多用点心思,多沟通,多理解,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逆反心理:越压制,越反抗

心理学家说,人活着的过程其实就是热爱生活、追求生活意义的一个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毫无价值地生活在社会上,尤其是自己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地活着。当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对自我价值进行不同程度的保护就是必然的。这时候,人们会抗拒外界的劝导和说教,这种心理就是被称为“自我价值保护逆反”的逆反心理。

古希腊神话里,天神宙斯给了潘多拉一个盒子,并告诉她,这个盒子一定不能打开,否则后患无穷。这让潘多拉更想打开了,于是一到人间,她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那个盒子,结果盒子里装的人类所有的罪恶都涌出来,从此人间有了罪恶和苦难。逆反的孩子就像是那个逆反的潘多拉一样,你越是不想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就越是想知道;你越是压制他的行为,他就越反抗。孩子有逆反心理,其实并不是什么很大的问题,这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正常的心理周期反应。只要父母能够正确引导,是完全可以顺利度过这一时期的。

琳琳临近考试的时候决心要努力复习,争取在期末考试中考一个好成绩。于是,她在学校刻苦学习了一整天,晚上放学之后感觉很疲劳,就决定小小地放松一下玩一会儿游戏再看书。就在她玩了半小时游戏之后准备离开去看书的时候,身后传来了爸爸的声音:“快考试了,你不好好复习玩什么游戏,当心你考砸了,上次考得就不怎么样,这次还不努力?”瞬间,已经快要达到顶点的学习热情突然被浇灭,这个孩子撅着嘴小声嘟囔着:“就冲你这句话,今天我不学习了。”

为了感觉自己是有主见的,为了显示自己是独立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孩子会对父母的话形成抵触和对抗心理。你让他做的他偏不爱做,即使你说的是对的。人就是这样,压迫越大,反抗越大。

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知道的事情会越来越多,见的世面越来越广,随之不知道的东西就会增多,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形成自己的独特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的价值观往往与父母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他们想要强迫自己的父母同意自己的观点。这个时候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喜欢与人争论,却没有足够的论据;喜欢怀疑一切,却又不能提出科学的依据;喜欢发表见解,却又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喜欢批评别人,却又无法全面而客观地看待事物。在这个时期,父母不能简单粗暴,不能哄骗,更不能压制他们,也不能不让孩子去选择。因为害怕孩子没选择好,遭受失败和挫折,因此他们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作选择而压制孩子的选择权利,一位心理学家说:“什么都替孩子做主,无异于是在谋杀孩子的生命。”事实确实是如此。

因为孩子若只能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那么,这些父母的意思越正确,对孩子的制约力就越强,孩子就越感到窒息。当这种制约强大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招来孩子的反抗。越压制越反抗,与其这样,倒不如给孩子一些自由成长的空间。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设计师,在设计一幢豪华办公大楼时,设计了四个出入口。大楼竣工之后,他让工人们在大楼四周种上草。春去夏来,草地上被人们踩出了四条小道。有的小道宽一些,有些小道窄一些。于是,那位设计师要求工人沿着人们踩出的小道修建通向大楼的人行道。

这位设计师的做法可谓独具匠心,他懂得一个道理就是:顺其自然。如果在建造大楼的时候就把通道设计好,规定人们行走的路线,或许会给人们带来不便,最终草地上还是会被踩出小道。

教育孩子不就是这样吗?父母是设计师,从孩子出生的时候起,就开始设计孩子的成长路线和未来,用自己的“模子”去培养孩子。那“模子”说白了,就是父母的理想、兴趣和爱好。孩子除了接受之外,别无选择。于是,假日里,孩子忙着学画画、练琴、学书法、学舞蹈……父母逼孩子学习奥数,要求孩子考多少分,进入前几名……结果是:孩子的兴趣被逼掉了,孩子的快乐也没有了。

孩子没有自主决定的经历,没有经历失败的挫折,没有成功的成就感,他就会逐渐丧失自主决断的能力。当他离开父母,走入社会时,他就会变得晕头转向,就像一个被经常关在屋子里的孩子,突然有一天把他带到闹市区,孩子会迷失方向,会不知所措。

相反,一个从小懂得为自己的人生作出决定的孩子,他的生命力是怒放的,他的前途是开阔的。尽管因为天真幼稚、年少轻狂可能遭遇一些挫折,但那些挫折最终会成全他取得成就,让他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让他很快地成长起来。

有位家长说:“我希望孩子自由地成长,不要给他太多压力,否则不光父母累,孩子更累。我只想孩子快乐、健康、积极向上,这就足够了。”不错,教育孩子就应该像这位家长那样想,没有必要步步为营地去为孩子设计成长路线,反倒是顺其自然会更好一些。

因此,父母要学会对孩子放手,甚至要给孩子制造一点神秘感,让孩子自觉自愿地去学习。

有个孩子学习电子琴一年了,再也不想弹了。聪明的爸爸就买回一台高级电子琴,藏在自己的卧室里,还特别提醒孩子不许去碰。孩子急了,“爸爸,电子琴不是给我买的吗?为什么不让我弹呢?”爸爸故意激他:“是给你买的啊,但是你学不会,你也不想学,碰它干吗?”“谁说的!”孩子激动地叫起来:“我一学准会。”以后,每当爸爸不在家时,孩子就悄悄偷着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与其强迫孩子学习,倒不如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巧妙地激将,达到不错的教育效果,使孩子按照父母期望的那样去学习。

在一次考试前,爸爸有心让铭铭再看一些题目,但铭铭就是贪玩不愿意看,于是,爸爸想了一个办法。他故弄玄虚地说:“铭铭啊,我这里有一道题,本想让你做一做,可是我自己都没办法做出来,所以啊,我觉得你根本做不出来。”

“爸爸,做不出来就做不出来呗,你总得让我看看吧!”铭铭忍不住地叫起来,爸爸假装无可奈何的样子,把那道题拿了出来,铭铭马上忙碌起来。

看铭铭绞尽脑汁的样子,爸爸笑了,爸爸拖着长腔问:“怎么样,我就知道你做不出来!”谁知,铭铭不满地说:“爸爸,你别说话,我再想想就做出来了。”过了一会儿,铭铭一拍桌子跳起来,高兴地说“我做出来了”,然后仔细地给爸爸讲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

爸爸听完铭铭的讲解,做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儿子,你真了不起,爸爸也有不如你的时候啊,看来这次考试你一定能考好,有没有信心?”铭铭使劲地点点头说:“有!”就这样,爸爸充分调动了铭铭的学习积极性,后来,铭铭不需要爸爸催,就每天乖乖地在固定的时间里看书学习。

可见,压制不如放手,若能巧妙引导则效果更好。总之一句话,堵不如疏、压不如导,教育孩子手段一定要灵活选择。

青霉素效应:赏识再好也要适度

众所周知,青霉素是对付炎症的非常有效的武器,但一旦用药过量,那就会危及生命。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曾经把赏识比喻成“青霉素”,警告父母不要随心所欲地给孩子“用药”。父母的言过其实的赏识不仅起不到积极的作用,还会像忽视孩子的努力和进步一样伤到孩子的情感,歪曲孩子的性格。

敏敏在和妈妈一起玩儿搭积木。妈妈用积木搭了一座很高的“高楼”,但晃晃悠悠的不太稳定,最后妈妈又在上面架了一块积木,这个“高楼”就“轰”的一声倒了。敏敏也搭了一座“高楼”,不过只用了3块积木,她比妈妈搭得矮多了。妈妈在一旁看着敏敏搭得挺起劲儿,心想:“可不能错过这个表扬孩子的好机会。”于是,妈妈眉飞色舞地对敏敏说:“你真棒!搭了这么高的‘大高楼’!比妈妈搭得好多了!”听了妈妈的话,敏敏一下变得焦躁起来,伸手把刚搭好的“高楼”一把就给推倒了,还嚷着说:“不玩儿了!不玩儿了!”接着任凭妈妈怎么哄,敏敏就是不肯玩儿了,还哭闹不休。妈妈很纳闷:“怎么赏识孩子还赏出事儿来了?”

妈妈的赏识之所以会对敏敏产生负面影响,是因为她的赏识有一个缺点——言过其实。在游戏中,妈妈分明比敏敏搭得高,敏敏很可能下决心要赶上妈妈,没想到自己离目标还差得老远,妈妈却突如其来地冒出句言过其实的表扬,使得她觉得妈妈在故意讨好她。事实也证明,这种不恰当的赏识就像是青霉素一样,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好,但最终却会伤到孩子。

4年级的夏云的成绩一直比较稳定,始终处于班级中上等。不过有一次期末考试的时候,夏云出人意料地考了全班第一名。对于这个成绩,夏云心里有数,她知道自己这回之所以考得好,是因为其中有几道题自己刚好以前做过,早就知道了答案,再加上总考第一名的那位同学考试前因病落了好几堂课,自己才有机会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因此,夏云想低调地对待这次考试的名次,但让她没想到的是父母看到成绩单后喜出望外地夸奖说:“夏云成了班上无人能及的人,太棒了!”结果,父母的夸奖让夏云觉得父母是在讽刺自己,从那以后,她对学习再也提不起兴趣了,学习成绩也急转直下,渐渐连中上等都排不上了。

你看,夏云虽然考了第一名,但她却有点儿心虚和不自信,害怕下次不能再考“第一”,父母却在她根本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一下把她“捧”到了“天上”。这对孩子来说已经完全不是鼓励,而是一种无形的沉重的负担,这不会让她觉得兴奋,而是觉得恐惧。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表达对孩子的赏识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夸大其词、笼统空泛的评价性表扬,更不能轻易给孩子的人格、能力定性,而要就事论事或者间接表扬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否则就会加大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使孩子认为父母在撒谎、阳奉阴违。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因此,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的背后必然有一个会恰到好处地赏识自己的父母,他们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励自己的孩子,还能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给孩子足够的警示,使其少走很多弯路。小卡尔·威特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就曾经说过,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鼓励孩子去相信自己”,所以,就像给病人注射青霉素一样,夸奖也要适度。

贴标签效应:不要随意给孩子否定的评语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心理效应叫“贴标签效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需要派一批军人奔赴战争前线,但兵力不足,为了解决兵力问题,美国政府只好将关在监狱里的犯人派去前线。为了调动他们的战斗积极性,美国政府专门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和这些犯人一起到前线作战,以便随时进行心理辅导和战前的训练、动员。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心理学专家们采用的方式很独特,他们没有过多地说教,而统一拟定了一封信,信中详细写了犯人们在监狱中的好表现、接受教育的情况和改过自新的决心等,并且让犯人们每周都抄写给自己最亲的人,然后寄出去。三个月后,犯人们走上了前线,心理学家们把信的内容改成了对犯人们服从指挥、勇敢作战的描述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争中的表现与正规军相比毫不逊色,他们服从指挥,勇敢拼搏。后来,这一现象就被称为“贴标签效应”,也叫暗示效应。

类似的实验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也进行过。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在击球前对自己说“不要把球打进水里”的时候,他的头脑接到的信息往往就是“球掉进水里”,他越害怕这一结果的出现,事情就越是朝他害怕的方向发展,最后球多数情况下都会掉进水里。

这说明,心理标签能极大地影响人的行为。因为孩子的心智的不成熟性,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评价的影响,所以这一点在教育上的表现尤其明显。

1996年,新安江镇教办就意识到了贴标签效应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全镇教育系统推出了30条“教师忌语”,禁止老师对孩子们说“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负面的话语。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如果父母对一个孩子说:“你是怎么回事,老是欺负小朋友,你真是一个坏孩子。你要是再这样,我就揍你一顿。”那么孩子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最后他很可能变本加厉、屡次犯同样的错误。但如果父母换一种说法,温和地告诉孩子:“我知道你是一个好孩子,你并不是真的想这样做的是吗?我相信,下次你一定不会再这样做了。”孩子就会按照父母所说的好孩子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所以,我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要尽可能地避免嘲笑、羞辱、歧视、责怪、抱怨、威胁、恐吓或者敷衍欺骗孩子,而要代之以激励和赞扬,多贴正向的标签,少贴负面的标签。

被《纽约时报》称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畅销书《窗边的小豆豆》的作者黑柳彻子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期的小学老师巴学园的小林校长时,曾经充满无限感激地说。“先生每天都要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好几遍‘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我一直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好孩子,等我长大以后回忆起来,才注意到先生的话里有一个‘真’字。先生的这句话几乎决定了我的一生。对我来说,这真是一句难得的金玉良言。因为这句话,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好孩子,我信赖先生,怀着这份自信慢慢长大了。”

这就是心里标签的作用。不同的心理标签会带来不同的后果。积极的心理标签可以带来良好的结果,消极的心理标签往往会带来消极的结果。其实,每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这张纸会成为怎样的图画在于父母怎样绘画。父母的否定性的标签只会给孩子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最终导致一个不好的结果。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要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下,孩子会越来越乐观自信,自然也就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罗尔斯住在纽约一个非常糟糕的贫民窟里,和他住在一条街区的还有很多黑人小孩。

同类推荐
  • 让你爱得明白的婚恋心理学

    让你爱得明白的婚恋心理学

    男人有男人的心绪,女人有女人的心思,男女心理千头万绪、幽微奇妙。两性的婚恋世界,交织着心理的磕磕绊绊,充满着心灵的冲突对抗。两性婚恋的过程,就是一个心理困惑不断滋生、心理矛盾不断激化的过程。能否顺利解决这些心理困惑和矛盾,将决定恋爱中的男女能否拥有美满幸福的婚姻。《去梯言—让你爱得明白的婚恋心理学》由心理学入手,从两性心理差异、两性交往心理、择偶心理、爱情心理、婚姻心理、家庭生活心理等方面系统解读婚恋中男女的心理问题和困惑。
  • 怪诞行为心理学

    怪诞行为心理学

    人这一辈子,大约要做20000000次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买安卓手机还是苹果手机?股票抛还是不抛?独身还是结婚?和谁结?Tobeornottobe?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却没有不选择的自由。
  • 世界上最神奇的心理健康课

    世界上最神奇的心理健康课

    在陷入心理困境的时候,我们只有掌握调适方法后,才能调出一个好心情,享受生活的快乐。《世界上最神奇的心理健康课》从101个方面,以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案例,加以深人浅出的心理学理论分析,指出心理问题的根源以及危害,讲述不良心理情绪的克服,意志、行为人格障碍的调适,介绍简单易行、具有实效的心理疗法。从而揭开了各种心理疾病的神秘面纱,诠释了一个个心理疾病的密码,让读者可以为自己的心把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还自己一颗健康的心。本书由吴伟丽编著。
  • 心理学的密码

    心理学的密码

    《心理学的密码》是有关心理知识、心理情绪的基础课,也是一门“入门课”。它主要以心理健康为主,其内容涉及到心理障碍咨询、心理疾病咨询、精神疾病咨询、心理疾病的自我防治、智对失眠、坦然面对心理危机、解开心结、摆脱心魔以及管理情绪等等。它是要向读者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知识,使读者了解现代人的基本心理问题、基本现象和基本理论,了解人类心理现象的最一般的规律,告诉你如何防治一般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 坍塌的心墙:精神病院心理咨询师亲历手记

    坍塌的心墙:精神病院心理咨询师亲历手记

    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精神病人案例采撷,全部来自作者的第一手资料。每一个案例都是一种类型的精神疾病,书中将向你描述这些案例背后的故事,以及每种精神疾病的表现。这些故事或让你觉得无法理解,只当逗乐解闷,或让你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从而有所反思。在内容设置上,每一个故事后面,会有一小段“科普时间”——主要是对精神病、变态心理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及“拓展阅读”——主要是谈一谈精神病产生的社会因素,社会心理中的变态倾向,以及如何应对自己的不良情绪等这些我们平常会遇到的问题。
热门推荐
  • 我的龙族幻想世界

    我的龙族幻想世界

    警校高材生林默为救一名女孩车祸身亡,醒来后却发现穿越到了小说龙族的世界里,成为了一名混血种,还进入了卡塞尔学院,小说中的人物都出现在他的身边,这是上天的玩笑,还是命运所为?
  • 海棠秋

    海棠秋

    海棠花下,碧水潭旁,红衣灼灼,凌风而立。鲜红的裙摆在风中演化出曼妙的曲线,仿佛诉说着无尽的昔绪……殷红的海棠花片片飘零,盘旋于红衣周畔,似在围之轻舞,不消片刻,却犹如红衣剥落的心瓣,缓缓坠落在一潭碧绿中,随水而逝,远离那一席红衫,那般殷红便也渐渐干涸、枯萎……因为欲念,我们被称为人,也因为欲念,让人的心中长久地住着一个魔,究竟是魔消损着人的生命,还是人的心绪滋养着魔。又是一个海棠秋华,你是否依旧还在用心温暖着我的生。
  • 戏笑人间

    戏笑人间

    深夜挑灯望月,仔细看有百花齐放有春暖花开
  • 未来十分钟

    未来十分钟

    夏其是西洲市某报社的编辑,在一次编辑部副主任的竞争中意外落选,突然发现自己拥有了奇特的能力,能预知未来十分钟内发生的事件。同时,在追寻异能秘密的过程中,他又卷入了另一场长达几十年的恩怨情仇……作品比较技术流,文字轻松又不失专业硬核。
  • 重生之商海风云

    重生之商海风云

    纵横商海,情揽苍穹,为您刻画一部风云激变的商海帝国
  • 冷宫废后之臣妾不候着了

    冷宫废后之臣妾不候着了

    他对她厌恶至极,伤她遍体鳞伤之后;当一切尘埃落定,她抽身离开。他却不成想那个人早已在心底生根发,再也无法拔除。当剑穿过她心脏!他才知道自己深深的爱着她,忽然间曾经的过往在生死之间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他悔不当初,奈何伊人已不再南山处
  • 战龙凌神

    战龙凌神

    傲家本是龙神遗脉,傲云龙一个被废丹田的废物,机缘巧合激活体内上古流传的龙神血晶,开启龙神宝藏,没有丹田看我凝结先天龙胎,以龙胎孕育本命真龙,破而后立,从新修炼,龙血沸腾,纵横四海,八荒六合,唯我独尊!肉身化龙,逆天而行,经历重重杀劫,万千雷劫洗礼,以大无畏之心,遇强越强的斗志,吞噬天地的战意……千锤百炼,终成九天十地傲视苍穹宇宙的一代盖世战龙!
  • 钢铁女

    钢铁女

    章蔓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办。从小到大她只知道读书,她知道自己要全面发展,但是她却只会读书,而且读得也并不是很好。到了大学,面对诸多的社团组织,面对诸多的生活方式,章蔓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作为一个机械专业的女生,她也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干什么。
  • 弑神洛书

    弑神洛书

    血龙现,弑神洛书出世,陈天偶得惊世奇书,一种不同于武修、玄修的另一种修练功法,脑开发,惊现于世。一本记录着华夏十大神秘消失王国的宝藏图惊现拍卖行,华夏十大隐世家族,外国隐世家族纷纷出世,抛起一场腥风血雨。王国宝藏图拍卖背后隐藏着惊天阴谋,还是王国宝藏里面是生人勿近的绝地、死地呢?
  • 水浒外传之大梁帝国

    水浒外传之大梁帝国

    主角宋江,一表人才,风流倜傥,玉树临风,才华横溢……“宋江真的是这样的吗?”自幼熟读四书五经,三十六计。三岁学文,大学,中庸,春秋,孟子手到擒来,孙子兵法出口成章;七岁习武,南拳,北腿,挥刀,舞剑运用自如,小李飞刀百发百中。八岁能通经史,九岁能知古今。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前三百年,后三百年无人能及。“这是宋江吗?混蛋!”最终带领梁山军团一统天下,建立大梁帝国。牧阳春上新浪博客:http://www.*****.com/?u/534274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