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214100000007

第7章 刀光

纪真的神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什么改变。她极少说话,什么也不做,总是坐在窗边,仿佛在想着什么。不过,她仍然会顺应周围的人,并不给他们添麻烦。这让谢安没有任何办法,她如果能够把她的伤痛说出来,至少是表现给他,哪怕是发火呢,他都能够去帮助她。但她却不肯那样做。谢安无奈中,只好依从着她,让她自己慢慢去找回,或者去重建一个生存的道理。

渐渐的,在长久的漫无目的的思索中,她忽然萌生出一些愿望,并且越来越强烈。于是,她决定去试着做一做。这个早上,她穿戴整齐,又对着铜镜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就准备下楼去。她这举动把越嫂吓了一跳,越嫂不由分说地把她拉了回来。真儿,你要去做什么?纪真的确有些不安,但她并不准备改变。她说,我想出去看一看。越嫂说,你要去看什么呢?纪真垂下头,我不知道。我只是想,去看一看。越嫂说,你怎么能这样做呢?纪真不解地说,我为什么不能呢?越嫂说,这难道还用问吗?你已经是嫁了男人的女人呀,怎么能这样出去抛头露面呢?纪真思索着,摇了摇头。越嫂说,被主人收作侍妾的女子,都不可以私自走出府门的,你难道不知道吗?纪真说,我并不是他的妾啊。越嫂怔了怔,问她,那么你说,你是大人的什么人呢?纪真说,不是什么人。越嫂沉默一会儿,深深地问,真儿,难道……因为秦儿的死去,你在心里对大人有什么不满吗?纪真说,不,不是的。我没有对大人不满。越嫂说,那么他每一次来,你为什么总不肯用心地陪伴他,让他高兴些呢?纪真摇着头说,我没有。我只是觉得我太傻了,有很多事情我都不明白,所以……我想,看一看。越嫂叹气说,真儿,秦儿虽然不在了,但大人他为你做的,已经实在太多了啊。寻常百姓,结发夫妻,也不过如此啊。你知道吗?纪真说,大人是待我极好的,可是……这与我要做什么,有什么关联呢?越嫂不能明白她的心思,但仍坚持说,无论怎样,你都是大人的女人啊。即使你并不在乎那些礼法,但大人的尊严却是无比重要的事,你不该这样做的。纪真拗不过她,垂头不再说话。

越嫂没有想到,这一回,纪真居然是那样固执。这几天,她常把那个鲜卑姑娘拉到初阳阁来。越嫂只以为她实在太寂寞,于是找个姐妹来排遣心绪,所以并没有留意她们在做什么。直到一个上午,越嫂上楼去,忽然发现那屋子里已不见了纪真,竟多了一位俊朗的公子。她十分吃惊,问,先生怎么会到这里来的呢?那鲜卑姑娘露出得意的微笑,这公子才开口说话,一听那声音,越嫂才发觉,他居然是纪真装扮的。纪真温婉地说,请您允许我,出去走一走罢。越嫂细看她,她这改扮竟是依照了北人的模样,双眉浓黑俊拔,那鲜卑姑娘还为她装上了微翘的胡须,由于她们费了极大的心思,这易容竟很难看出有什么破绽,俨然就是来自北方的一位有些身份的公子。越嫂不安着,真儿,你为什么非要这样呢……不过,她已经无法拦阻纪真了。纪真向她行了个礼,就转身下楼去。

……我有多么傻呢?她想,这个城市,我完全并不了解它,我也完全并不知道,其他的人,他们都是怎样在生活。我该不该知道这些呢?

建康这才开始真正呈现在她的眼前。她失魂落魄地在那些青石板的街市和巷子中穿行,看那些水,那些桥,那些渔船,那些宅院,那些寺庙,那些楼阁。到处都是人。贱民,良人,僧侣,士兵,商人,逃难的人,外族人,他们穿梭在她的四周,不知道都在做些什么。他们同样是在生活着,只是,他们和她完全不同,和大人也完全不同。

那么,谁的生活更快乐呢?谁是这天下最幸福的人?

看那些生活在水畔的人们,那些坐在船边收拾着渔网的男人,那些摇着橹送人渡河的男人,那些负着货物送到船上去的男人,还有那些女人们,那些在埠头上捶打着衣服的女人,那些赤着足在泥岸上捉着跳鱼的女人,那些在破陋的船里煮着饭被熏烟呛得阵阵干咳的女人……他们是幸福的吗?……不,他们并不幸福。你看他们的神情是多么呆滞沮丧,他们的举止是多么粗陋不堪哪,他们粗声大气地说话,并且因为很小的事相互指责。他们因为自己太贫穷,所以眼睛里总是燃着那种渴望,他们想得到、再得到、不断地得到……他们怎么会幸福呢?

那么,大人呢,大人是幸福的吗?她想……他是的。他的确是幸福的。那幸福就在他的心里,所以他就有着那么美好的笑容。仿佛他一生下来,就是这样,而以后,也永远会是这样。甚至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你也能够分享那幸福所带来的快乐。大人为什么会幸福呢?因为大人生来就比他们尊贵,就比他们富有,所以他就比他们幸福吗?不,不是的。不是这样。纪真想,那么到底是怎样的呢?她不能弄清楚。

世界是多么奇怪,而又多么没有道理。这些人是无法想象大人的生活的。他是那样自然地奢华着,仿佛人生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倘若这些人知道,即使是在初阳阁,他一餐的花费也足以买下他们一整条渔船的话,他们眼睛里的渴望就一定会转变成仇恨。他们痛恨老天的不公,为什么他会拥有这么多的荣耀、财富和权力,而他们却一无所有。他们会恨不得把他千刀万剐,然后把他的好东西据为己有,而那时,同样会有另外的卑贱的人,供他们去奴役。纪真懂得这些人们,他们就是这样的。……也许人都是这样的。就比如那个曾杀死她儿子的男人,除了那失去儿子的痛苦,他还同样憎恨着大人所拥有的一切,当然这里也包括她。所以他要辱骂她,要侮辱她。

这是多么丑陋啊。她想。我一向是不愿意去想它们的,但是,我要永远不去想,不去明白吗……

纪真沿着那些水流走着,并不想要走到哪里。她看着,思索着。然而,伴随着她的思索,痛苦却开始像波浪一样,层层地向她袭来。她在心里畏惧着,当她第一次来看这座城市,来看这个世界时,她竟发现,原来这里也同样处处是丑恶,处处是污浊,就像她小时候所看到的一样,只是残酷的方式不同罢了。她想,原来,人总是一样的啊……

越嫂在无奈中,分派了两个少年,每天远远地跟随着她,以防备发生什么不测。纪真依然是懂事的。在应该回来的时候,她就会回来,并不让任何人因她为难或者担心。

这个下午,她依然怀着满心的迷惑和痛苦,回到楼中来。她感到越嫂的眼神有些奇怪,仿佛有什么事情,但又没有向她说明。她并不在意地继续向上走,她不知道,这世上到底有什么事才必须应该关心。她走到门前,一抬头间,怔在了那里。谢安正端坐在几案后,用心地书写着一张诗笺。她的脑子忽地回到现实,站在那里,不敢再向前。谢安停下笔,抬头看着她,半晌不动。他分辨许久,才认出了她。

谢安的无言让她感到了惶恐,念起越嫂的话,她想自己一定犯了极大的错误。她小心地走过去,踌躇着,缓缓跪倒在地,垂着头说,大人……贱妾放肆,愿请大人责罚……谢安放下笔,问,真儿,你做错了什么呢?纪真说,贱妾……我不知道。谢安说,你既然不知道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这样呢?纪真没有明白他的意思。谢安端详她一会儿,说,你这是扮作哪里的人呢?她小心地回答,这……原是想扮作大燕国鲜卑慕容家的男子……谢安露出微笑,你起来,我看看。纪真起身,不安地站着。谢安上下打量她,笑说,倒还是蛮俊秀,只是慕容氏是大燕国皇室贵胄,你这模样,未免清简了些啊。谢安看着她,虽然她这样子也很俊朗,但看着自己熟悉的女人忽然变成了一个须眉男子,他自然地感到不舒适。于是他笑说,在这里你也要这样吗?还是换了这装束罢。纪真从懵懂中醒悟过来,慌忙应着,跑去了。

谢安的毫无责怪让她渐渐释然,她想,他同我所想是一样的。原本我要做什么,就同他没有关系。这样想着,惶恐再也不见,她又一下子回到自己的心情中。她虽然仍坐在他的身边,但心思却又不知到哪里去了,几乎要忘记他的存在。谢安把她的手握在手里,心里轻叹,她希望装扮成燕国的皇族公子,去和士人交游吗?他想起了未嫁时的谢道韫。道韫曾经也是这样的呀。她一向不屑于去遵守那些规则礼法,也常常希望能跟随他一起,去会见客人。但她终究是个女儿家,这是不可能办到的……在那极深的地方,真儿和道韫竟是有几分相像的。想到这里,他涌起一片怜爱,如果真儿喜欢这样,如果她能够因此而快乐,而生活得更自在的话,那么应该去支持她才对。

第二天的早上,纪真正要装扮,谢安的童儿阿其却赶上楼来。他恭敬地向她禀报,女主人,主人吩咐,命小奴们侍候女主人出游,特备下紫罗襦、绛丝袍各一件,鹤氅裘一领,画轮长檐车一架,轻楫紫云舟一只,随侍四人,请女主人适意调遣。纪真怔住了,她没有听清楚那一连串流丽的名称,只是想,一定是昨天他听说我要扮作大燕国皇家的公子,才送了这些贵重的东西给我。难道,他竟然很希望我这样做吗?她忽然明白起来。他希望我快乐。因为看到我快乐,他就会感到快乐。他一向都是这样的。她微笑着,对阿其说,好,等我装扮好,你引我去看看罢。

于是纪真很快就变作了高贵的大燕国慕容家的公子。慕容公子因为厌倦了险恶的宫廷生活,和皇室断绝了瓜葛,出走南方,只愿怡情山水,结交人物。谢安的几个随侍,并不知道她的身份,以为她一定是主人尊贵的北方朋友,所以就称呼她“慕容先生”。

越嫂看着纪真身披用仙鹤羽毛编织而成的鹤氅裘,华贵地走下来。她知道,那是最贵重的裘了,在府中,连公子们都不能轻易得到,大人居然就这样把它送给了真儿,而这丫头却好像根本不懂它的价值。看着俊秀高贵的慕容公子从眼前走过,越嫂暗暗感叹,这两位神仙哪,真是世上的人所不能明白的啊。

随侍们恭敬地微笑,请示慕容先生要到哪里去。纪真打量那华贵的牛车和游船,把目光转向秦淮河两岸的风物。她的心神涌动起来,仿佛世界又向她展现出了另外一番面貌。她微笑回答,那么,就到郊外去看一看罢。

我总是认为,秦儿是伴随着某种命运来到这世界上的,他的出生,他的死去,似乎都和这个国家有种奇异的联系。他出生的那天,大晋开启了一个新的年号,而他死后不久的日子里,这年号又那么突然地、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地结束了。而伴随着这年号的结束,桓大司马的时代也渐渐地开始黯淡。

这个晚上,谢安留在了纪真这里。十几天的出游,使她的神情渐渐变得适意,目光也回复着从前的和煦,这也让他的心情愉快了起来。离开东山已经十余年,后来的这些年里,他无法回避地卷进了那些凶险的旋涡,虽然他能够极好地调适自己,能够平安地、机智地周旋在那些阴谋暗算甚至刀光剑影中,但这实在并不让他喜欢。他不能预料这样的生活到哪一天才会结束,难道要等到他死去吗?只是现在,无论从朝廷还是从谢氏家族来看,他都无法抽身。他必须坚持下去,不知要到什么时候。

纪真的渐渐轻松,让他的心思荡漾着,他希望这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能够持续得长久一些。他忍不住去亲吻她,在相隔了很久之后,再一次与她同床,也让自己在完全的放松和忘却中感觉到那被压抑的心灵。纪真柔顺地融合在他的爱抚中,在那感觉里寻找她自己。虽然她的头脑里仍然盘旋着许多痛苦和困惑,但她正渐渐感受到幸福,她知道,当这幸福在心里扎下了根,她就会变得强大,然后就会愉快起来。事后,纪真依然像从前那样,很快就睡了过去。谢安满足地看着她,即使她这样的睡去,他同样能够感觉到他希望得到的东西。

侍女嫣然轻柔又有些惶恐的声音从门外传来,主人,您睡了吗?谢安颇觉惊诧。这些丫头都是懂规矩的,没有万分急切的事,她们不会前来打扰。谢安披衣坐起,说,你进来罢。嫣然擎着烛台,紧张地走进来,呈上一封书信,她极轻地说,主人,这是宫里的人刚刚送来的,他说,一定请您立即过目。谢安接过,吩咐她下去。他拆开来,一看之间,顿时惊住。纸笺上只草草地写了几行字:唯启大人,陛下自午时猝发笃疾,遂至难复,迷厥辗转,有旦夕之险,急报。

谢安揽衣起身,陛下病危吗?!这实在来得太突然了,昨天早朝时,陛下依然没有任何异样啊,怎么今天就会……那么,当真有旦夕之险,又该怎样行事呢?如今太子未立,陛下又传位何人?难道,果真要禅位大司马吗?不,他坚定地想,这是绝对不行的。而这时,嫣然的声音又传进来,主人……谢安说,你进来。嫣然的神情比上一次更加惊恐,她说,主人,阿其来到楼下,说陛下传口谕到府中,要您立刻进宫,夫人吩咐,请您不必回府,直接入宫就是了。如果说刚才的密报,还让谢安有所疑惑的话,那么这一回宫中传下口谕,就说明一定是千真万确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那么大晋的天下,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呢?他看了一眼熟睡的纪真,对嫣然说,整理衣冠罢。

谢安来到司马昱寝宫的时候,王坦之已经等在那里。陛下的情形的确是糟糕的。太医在一旁无奈地低声禀报病情。谢安拜倒榻前,司马昱听到他的声音,从恍惚中醒转,颤抖地伸出手,安石啊……谢安沉痛地扶住他的手,落下泪来。他说,陛下不必担忧,不日定可自安哪!司马昱缓闭眼睛,疲惫地说,安石,你不必再抚慰朕啦……只是朕心中忧虑……该当如何啊……谢安看一眼王坦之,恳切地说,陛下!臣知道您心中的忧虑啊。苍天佑我大晋,自然会万世不移啊!司马昱缓缓摇头……怎能万世不移呢……他说着,渐渐昏睡过去。

王坦之轻牵谢安的衣襟,引他走到外室,命侍从退下。谢安说,文度,陛下病笃,这事不能声张啊。王坦之轻轻点头,是啊。我已经命令各处严守宫门,不准放任何人进出了。只是,王彪之在外朝,如果有变,还需要他从中周旋,是否密报给他呢?谢安想想说,不必,他一定已经知道了。

郗超驾着轻捷的牛车,赶到宫门前。他一步跃下车,却看到宫门口森严的卫兵。他并不理会,径直向前走去。自从代领了大司马的职权,他一向是直入宫省,从没有人敢于阻拦。但这一回,竟是完全不同的,还没有来到门前,两旁的卫兵即长戟相交,拦住了他的去路。一旁的武官行礼说,郗侍郎留步,侍中大人有令,没有陛下谕诏,任何人不得私入宫廷。

郗超怒气升起,厉声说,你不想活了?!大司马录尚书事,总理朝政,难道谢安、王坦之不听从他的命令吗?你还不立刻打开宫门,是要领死吗?这武官却并不理会,他说,下官是门下小吏,只知道遵从本部长官的号令,郗侍郎的道理,不是下官所能领会的。郗超怒喝,谢安王坦之在哪里?叫他们来见我,我自然让他们领会!这武官说,这个……下官不知晓。郗超只恨不能一剑杀了这人,但宫门前大陈兵卫,眼看是没有办法了。他咬牙想着,谢安,王坦之,当初早不能将你们两人杀掉,真是我的过错呀。桓公早晚必为此后悔不及!他冷冷地看一眼那武官,转身忿然地走去了。

谢安和王坦之回到榻前,司马昱稍稍醒转,他仿佛积攒着气力,终于说……文度……给大司马传诏……王坦之怔了一下,取过纸笔。司马昱眼望着帐顶,一句句地说……吾遂委笃,足下便入,冀得相见。不谓疾患遂至于此。今者惙然,势不复久……国事家计,一托于公。便来!便来!

王坦之写完,转视谢安。他手持诏书,仿佛不愿交给等在一旁的侍官。司马昱虽然神情恍惚,但对他的举止竟十分明了,他说,文度,传诏罢……王坦之只得应下。谢安起身,随那侍官走出来,说,你等一等。这人忙回身行礼。谢安打量着他,这个人是陛下最亲近的内侍,这几乎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于是谢安问,你认得大司马吗?这人答,下官认得。谢安说,那么大司马也认得你吗?这人说,桓大人也认得下官。谢安说,好。那这道御诏,就由你亲自去传罢,不要再委命旁人了。这人怔了怔,说,是。谢安说,你知道这御诏该怎么传吗?这人茫然摇头。谢安说,大司马向你询问陛下的病势,你怎么答他?这人施礼说,下官奉大人之命传诏,自然以实相告。谢安说,不对。你不要作答。这人显然没有听懂,但却不敢多问。谢安说,你不答,大司马必然追问,等他一再追问,你再答,“不知晓”。而后,无论大司马问你什么事,你都答“不知晓”,你记下了吗?这人思索着说,下官记下了。谢安观察着他的神色,缓慢说,此事干系重大,如果有什么差错……侍官惶恐说,下官怎敢有差错,请大人放心。谢安淡淡点头,嗯,你去罢。

王坦之无奈地叹气,对谢安说,陛下执意要召大司马来京,桓温若入朝,这天下岂不任凭他裁度了!谢安没有回答。陛下与他们自然是不同的。皇室的软弱,是因为司马家已经没有了足够的力量,只能去求得最后的保全。而王谢高族不能够答应,是因为他们仍有权力和家族强势在手中。谢安说,文度,不要急,还是等一等罢,他缓缓抬起目光,大司马未必会来啊。

陛下的诏书传到姑孰的时候,天色已经大亮了。桓温刚刚接到郗超派轻骑送来的密报。密报中说,宫中传言陛下突染重病,而谢安王坦之紧闭宫门,严锁消息,不许人进出。疑其将有非常之举。报请明公,如何处置?桓温看了密报,心里浮上团团疑云。陛下虽已年近六旬,但平日从未听说他什么疾患,怎么今日就“突染重病”了呢?王谢的举动,又是什么意思?他紧锁双眉,暗暗怅恨,这二十年来,自己苦心经营,强势席卷天下,但却始终不能在朝廷有可靠的势力,郗超虽领中书省,但仍然被人摒弃在外,这实在是他最大的不幸。

传诏的侍官入公府宣诏,桓温急起迎接。听了御诏,他更加陷入了疑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诏书言辞恳切,字句焦急,难道果真是陛下突然病笃,诏我入朝共商大事吗?那么既是这样,王谢又要做什么呢?他的脑海中渐渐浮起谢安的面容,浮现出那让他难以看到任何意图的目光,他的心中泛起一阵似曾相识的凉意。他举目注视传诏官,发现竟是陛下最亲近的一名侍从。于是,他客气地请他入座,颇为关切地问,内官可知道,陛下遭遇了什么疾患呢?这侍官怔了一下,心想,谢大人说得不错,大司马果然询问起这些了。他回避着桓温的目光,并不开口。桓温没有放过他任何一个表情。看他不答,桓温的眉头锁紧,又问,内官怎么不说话呢,陛下如今可安好啊?这侍官有些害怕,但依然支撑着,不肯开口。桓温由疑生怒,忽然喝着,内官!怎么不回答本官的问话呢!这侍官吓得一惊,十分为难地说,大司马不要问了,下官,下官什么也不知晓。桓温冷冷地打量他,那么王谢两位侍中,也在宫中吗?这侍官惊慌地摇头,下官不知晓……

桓温陷入沉思,陛下明诏在这里,这内侍竟然无比心虚,不敢明言。果真是其中有诈吗?再看字迹,依稀是王坦之的手笔,虽然他常替陛下草拟诏书,但怎知这一回不是矫诏呢?果真诏我人宫,共商大事?只怕是王谢心怀叵测,谎称陛下病重,以诱我入宫对我不利啊。他想着,难道我看不出你们这伎俩?他冷冷轻笑,想,好啊,你们既然要从中作梗,倒不要怪本公不客气了。于是,他提笔写下一道奏表,大意是说,得悉陛下疾患,不胜惶恐,当悉心善养,定可大安……家国之事,干系重大,谢安、王坦之都是辅弼良才,有他们在朝,国家自然无忧……他将奏表郑重交给侍官,速速回报陛下罢。

早上,司马昱的神气竟振作了一些,他凭着靠几,稍坐起来。王坦之急召太医,太医却暗暗摇了摇头。王坦之私下对谢安说,情势这样急迫,陛下却偏等大司马来朝,等得及是祸,如果等不及,同样是祸啊!安石,该如何是好呢?谢安缓缓说,眼前只有立下太子,国运才能接续。王坦之凝重地点头,嗯。

司马昱叹息地问,难道大司马还没有来吗?看着他的沉痛和忧伤,王坦之和谢安对视一眼,跪倒榻前,王坦之沉痛说,陛下!大司马来与不来不是紧要,国有王储才最为紧要啊!司马昱转过目光,你们是劝朕选立太子吗?王坦之说,陛下,正是啊!司马昱垂泪说,朕何尝不想啊……只是……谢安说,陛下,我大晋宣皇帝开国而来,国运虽辗转流离,但国姓未移啊,陛下又岂能……司马昱艰难地说,愿等大司马来,同他商议……王坦之焦急地说,大司马一刻不来,就一刻不议,如果大司马一世不来呢!陛下,这立嗣原本只是皇廷家事,您既不肯独自做主,不如听一听朝臣们的意思,不能再等大司马了!司马昱看着谢安,安石,你的意思呢?谢安说,陛下,王侍中说得极是啊。

司马昱犹疑着,却看到传诏的侍官风尘仆仆跑进宫来,呈上桓温的奏表。谢安问,大司马在哪里呢?侍官回答,大人,大司马没有奉诏前来。谢安和王坦之各自舒了一口气。司马昱颤抖地看完奏章,长叹着递给谢安。谢安两人看过,各自无言。“谢安、王坦之都是辅弼良才,有他们在朝,国家自然无忧”,话中的意思是无比明了的。那么,王谢与桓温之间这许久的暗中较量,到这里终于针锋相对了。从此以后,他们所要面临的,就将会是毫无掩饰的刀剑相加。但他们并没有退路,并且也不准备退却。在谢安心里,他虽然很长时间都在顺应着大司马,但他并不怕他。……他所顺应的并不是桓温,而只是那一个“势”。但现在,他感到,这个“势”已经在改变了。

谢安的平静稳定着王坦之的心,使他暗暗地坚定信念,要把这件事做到最后。司马昱惶恐地说,你们打算怎么做呢?谢安说,大司马既不肯来,就请陛下早立太子罢。司马昱看着他们毫无畏惧的神色,吩咐王坦之传谕,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太子人选。然后又说,再发一诏,请大司马即刻入京……

大臣们关于太子人选的商议,是在一个时辰内完成的,不过并没有议定什么人选。由于没有透露消息,除了王彪之和郗超以外,没有人知道宫廷里正发生着的危机。大家都以为,这实在是很正常的事。王彪之和郗超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郗超坚持说,这事并不急在一时,大司马总理朝政,应该等待他来裁夺。王彪之是清楚他的心思的,如果将这事拖到陛下驾崩,那么对桓温来说,就是最为有利的,他不能任其纠缠下去。于是,他终于声如洪钟而又斩钉截铁地说,扶立太子,是皇室家事,还要大司马来指示什么!更用不着你和我在这里议论!这事不必议了,请陛下自行裁夺,才是正理!郗超一时无话可说,而王彪之的气势和言语,却振奋了所有人的心,他们不再小心观望,纷纷出来表示赞同。于是朝议很快结束,群臣请陛下自选太子,无须再听大司马的意思。

司马昱犹疑着,终于吩咐,叫昌明来见罢。实际上,关于这太子的人选,他是早已想好的,只是,他不敢这样做。他虽然自幼贵为王胄,但子嗣始终不盛,有的又早夭,这曾经令他颇伤脑筋。十几年前,一位有名的道士到他府上去,言谈之间,得知了他的烦恼,就欣然为他相卜府里的婢妾,看看哪一个是贵显之身。那道士居然一眼看中了一个下人,这姑娘虽然年轻,却生得粗壮丑陋,平日只做些粗重的活计,下人们戏称她为“昆仑婢”。道士久久看着这姑娘,频频点头,说她有万人不及的贵相,必有贵子。司马昱虽然不喜爱这姑娘,但却十分相信那道士,于是竟把她收了房。没有想到,道士的话居然很快应验,不多久,她竟怀了身孕,然后生下了昌明世子,取名司马曜。昌明虽是鄙陋的下人生下的孩子,但却继承了父亲的俊美姿容,没有丝毫低下粗鄙的模样,很快就成为最得司马昱宠爱的儿子。

十岁的司马曜流着眼泪跪在父亲榻前,被正式立为太子。谢安王坦之依礼参拜。他们看着这个俊秀的,目光里透着几分冷意的孩子,在心里想,也许不久,这就是大晋的下一位天子啊。

那一天的情势是那样急迫,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在无形中牵动着这个国家。桓大司马始终没有来。陛下在一天里向他发出了三道诏书,不知道在陛下驾崩前,他是不是都接到了。因为担心被害,他始终不敢进入宫廷。那么,实际上,在那最关键的时刻,他的命运,是操纵在太傅和王侍中手里的。

司马昱违背了桓温的意思。他与大司马从前是否有过默契,那只是他自己的事,所以他的负疚和畏惧,也只有他自己去承担。他想,他马上就要死了,而他的儿子昌明就要接替他成为皇帝,那么大司马将会怎么处置这个孩子呢?新的担忧加重了他的病情,他没有力气再去同谢安和王坦之交谈,只是集聚着最后的精力,去做他必须要做的事。他示意王坦之起诏,如他驾崩,则诏告天下。

王坦之和谢安庄重侍在榻前,恭听遗诏。司马昱一向有着名传国中的文采,他淡淡追述着自己一生的沉浮荣辱,境遇动迁,字间仿佛要淌下血泪来。王坦之一一记下,和谢安都忍不住落泪。当说到身后的事,司马昱说,诏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太子幼稚,当请大司马悉心辅导,国事家计,一并托付……说到此,他泪落如雨,断续说,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

谢安的面色渐渐阴郁。陛下遗诏,请大司马像当年周公那样,做摄政王吗?那么就是说,在大司马摄政期间,他将代陛下行使一切大权。这虽不能说是篡逆,但这国家仍然变成了桓氏一家的天下,无论是高门、寒门,还是贵族、百姓,他都可以越皇权而随意处置。另外,“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之类,与禅位又有什么区别呢?虽然当年孙伯苻对张子布,刘玄德对诸葛孔明都曾说过同样的话,但那是君臣情意深切、肝胆相照的言语,而现在呢?却是将自家的天下拱手送给一个权臣。谢安想,遗诏这样立下,是不行的。

王坦之艰难地写完,紧紧握着笔,无话可说。谢安接过,又看了一会儿,向王坦之示意。两人来到外室,谢安轻声但却凝重地说,文度,这诏不能发啊。王坦之叹气说,陛下他执意如此,你我又能怎么办呢?谢安命侍从都退去,说,无论如何,这遗诏不能发。他的坚定引起了王坦之的思索,那么,请陛下另立遗诏吗?只是,这……

两人思索着,忽然举目对视,似乎想到了相同的办法。王坦之咬紧牙关,四面环顾,见果然没有另外的人,竟缓缓拿起遗诏,凑近一旁燃烧的烛台。他最后又侧头看看谢安,谢安极轻地但却镇定地点了点头。很快,那一纸遗诏就化为了灰烬。王坦之舒出一口气,半晌不动。谢安取来木托案,把那些灰烬收拾在一起。

两人重回寝宫,谢安跪倒,把托案举过头顶,镇定地说,臣等万死。陛下方才诏书,实有不妥,臣等已将它焚毁了。司马昱颤抖了一下,艰难地侧头,盯着那托案上的灰烬,在心中无助地叹惜。他喃喃说着,安石……你这是做什么……这天下,原本就是人家送来的……不还给人家,人家要来讨债啊……王坦之忽然抬头说,陛下!这天下,是大晋宣皇帝、元皇帝的天下,怎会是旁人送来的!陛下又怎么能够随意处置呢!

司马昱的神气衰落着……好……你们说罢……该怎么处置……王坦之看一眼谢安,说,怎能“如周公居摄”,怎能“君可自取”?让大司马依诸葛孔明、王导丞相的故例辅政,已然是位极人臣了!司马昱闭着眼睛,许久,他缓缓说,起诏罢……

司马昱气息断续,遗诏就由王坦之边写边诵读着。王坦之有着极好的记忆力,上一道遗诏的字句,他居然记得一字不差。只是在书写中,他去掉了“依周公居摄”、“君可自取”等句,却改为了“依诸葛武侯、王丞相之故事”。司马昱听完,缓缓地吐出一句,好啦……然后闭上眼睛,许久不再有声息。

谢安和王坦之命侍官把遗诏封存,无声地在一旁守望。忽然见司马昱嘴角稍动,微弱地说,安石……谢安俯身向前,陛下!司马昱的脸上竟掠过一丝笑意,说,我见到了阿万哪……好啊……等你解职回东山,你我一同到阿万那里……清言去啊……谢安扶住他的手臂,泪水滚落着,陛下……

陛下是在这一天晚上驾崩的。这一场巨大的变故,任何人都不能预知,它居然会这样平息了下来,没有兵戈与动荡,没有杀戮与血腥。大司马在没有办法的情势下,只能任由他人裁夺他的命运。或许,正是由于多疑与过分的谨慎,使他失去了最好的时机。直到第二天,在王谢家族的坚定扶持以及群臣的默许之下,皇太子司马曜行南郊祭天之礼而诏告天下时,他才真正相信,原来陛下的御诏是确凿无疑的。但是,一切都已经过去。这已经是难以改变的事实。他的“姑予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在这一瞬间宣告失败。甚至他退而求其次的目标——取得凌驾于各高族之上的摄政王地位,也遭到了彻底的拒绝。……他们居然敢于这样做?他在心里重复着这句话。他知道,这并不是陛下的意思。……谢安,王坦之,他默念这两个名字,难道你们一定是要逼我吗?

皇太后褚蒜子坐在崇德宫里,听着侍臣向她宣读遗诏。朝廷里的事情总是奇怪的,当年被废黜的海西公是她的侄儿,而继立的司马昱却是她的叔叔,司马昱一向尊奉着她太后的名位,而她也同样懂得如何去同陛下相处。现在,陛下又驾崩了,这已经是她第五次面对这样的事情。

她面无表情地听侍臣念着遗诏,慢慢地转动手中的佛珠。……他们居然敢于这样做……她在心里发出了同桓温一样的感叹。高族中居然能有这样有胆识的人吗?他们并不是只会清谈哪。他们既不肯听命于陛下,也不愿依从大司马,态度坚决而无所畏惧。但是,这个裁决,对皇室来说,又是多么凶险呢!

她想,高族与皇室在这危急之下,虽然是在相互扶持,但毕竟是完全不同的。这“依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例辅政”的意思,一定不是出于陛下,而是出于王谢。如果诏大司马摄政的话,对王谢来说,自然是十分不利的,他们不能接受某一个士族凌驾于他们之上,所以他们坚定地反对了。只是,这对皇室来说,虽然也无比屈辱,但却是最稳妥的办法。大司马虽然摄政,而在他死后,或陛下长大成人,他还理应还政于王。如此,皇室可以先得保全,而日后也还有周旋的余地。但现在王谢的裁夺,会引来什么样的后果呢?倘若激怒桓温,皇室还有什么办法去抵抗呢?

褚蒜子站起身,在宫里缓缓踱着,许久,她说,给我起诏罢。内侍忙赶上前。褚蒜子淡淡望着宫外,一字字说,皇帝冲幼,加在谅闇……诏令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内辅幼主,外安国政……内侍一一录下,然后起身往门下省去,褚蒜子却又将他叫住,说,不要依例请侍中大人参详了,直接发到尚书台,让他们奉诏而行罢。

王彪之完全没有想到,皇太后居然会传下诏令,来干预这得之不易的定局。他想,这诏令必定没有经过门下省参议,否则谢安王坦之一定会阻下的。皇太后一向在国中有着极高的威望,还没有人敢于不遵从她的命令。尚书台权力虽重,但却是执行政令的官署,并没有评议宫中诏令的权限。他双手捧着诏书,一遍遍地看着,陷入了艰难的思索。

这个下午,内侍惊慌地跑进了崇德宫,他满面羞愧地跪倒在褚蒜子面前,把一只木匣举过头顶。他支吾着,沉痛地说,太后……王仆射他……他将诏书奉还……褚蒜子看着那木匣,眉尖抽动一下,神色渐渐变得冷淡。她接过来,打开,里面正是那道她早上发出的诏令。内侍极小心地呈上一封奏表,惶恐地说,王仆射有表启奏皇太后。褚蒜子无语地接过,王彪之在奏表上说……如今这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遵从先帝遗诏,怎能使国家机务因此而停滞稽废……太后之诏令,不敢奉行,谨具封还。褚蒜子垂下目光,她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许久不见有什么变化。

这一场较量也许到了这里,才算告一段落。这个国家的最高权力者,将不再发生改变。王谢高族胜利了。这个国家原本就属于他们,而今后,也仍然属于他们。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心里坚信这道理,所以才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胆识。但是,这件事是并没有真正结束的。所有的人都在惊恐不安中等待,等待着它所引来的后果。

谢安端坐在厅里,为先帝司马昱撰写谥文。夫人在一旁侍候,并不打扰他。风透着凉意,拂动起他的襟袍,他写着,忽而轻轻落下泪来,说,先帝是个真诚的人哪。夫人沉思一会儿,说,我记得,你并不是很推崇他啊?你不是曾对阿万说,司马丞相的最大长处是清谈吗?谢安说,清谈又怎么样了呢?像先帝这样的人,本来不该跻身朝堂,更不该为帝为相,说到这里,他流露着掩饰不住的伤感,如果能够清谈一世,澄心静意,遣怀山水,难道不是最完美的吗……夫人是敏锐的,她听出了他的意思。他虽然是在说先帝,但同时也是在说自己。她的目光里浮起怜惜,又想起近来自己一直为他那个姑娘耿耿于怀,也没有赏他好脸色,于是走过去,把手轻轻搭在他的手臂上。谢安握过她的手,许久不动,让一切都渐渐平静下来。

谢安的谥文很快被送到桓温那里,请他修正。桓温一句句地读着,许久,他仿佛自语又仿佛在对所有的僚属说,这还有什么要修正的呢!说着,把它扔给王珣,你们看看罢!大家传阅着,参军袁宏压抑不住地称赞,好文哪!言辞挚美,情意深笃,果真是好文哪。王珣观察着桓温的神色,谢安这篇谥文的确写得很好,但是,一篇谥文并不是什么大事,也值得让大家传阅吗?桓温忽然“哼”了一声,冷笑说,这不过是安石短小的佳作呀。他在我这里时,还有好文章留下哪。他说着,脸上流露着淡淡的悲凉,仿佛在回味着当年的岁月。大家面面相觑,他这样称赞谢安,到底是什么心思呢?

桓温又问,你们都看过了吗?王珣说,明公,诸君都传阅了。桓温微垂着头,说,好好看看罢,日后就看不到了。他的话音虽然很低,但每一个人都听得无比清晰。所有的人都怔住了,桓公的意思是……难道是……王珣叹息着想,桓公终于下了决心哪,虽然有些晚了,但也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了。桓温没有再让大家猜测,他正襟而坐,说,东亭。王珣答,在!桓温凝重说,整备军马,起兵五万,明日入京。王珣凛然应着,是!大家怔怔听着他的决定,虽然这本已在情理之中,但听起来却仍显得那样不真实。难道他真的要这样做吗?难道他真的要……诛王谢……移晋鼎?!

消息是很快就传到建康的。大司马并没有告知朝廷,但他也没有掩饰。那么一切就显得更加凶险了。司马曜尽量迈着沉稳的步子,走向崇德宫。他小心翼翼地站在门前,目光是那样惶惑不安。褚蒜子看到他,温和地说,陛下,你进来罢。司马曜答应着,好。不知为什么,看到皇太后,他心里也同样存着几分惊恐。虽然论辈分,皇太后只是他的从嫂,但是在他心里,她却是那样高不可及,那样让他无法了解。

司马曜向她行了礼,坐好了。褚蒜子注视着他。这是一个孤独的孩子,丝毫不像他的父亲。内心的孤独,使他显得那么冷漠,而又时时流露着恐惧。她温和地说,陛下,你是遇到了困难的事情吗?司马曜是小心而敏锐的,他回答,皇弟请皇太后指教。褚蒜子说,陛下,你要问我什么事呢?司马曜努力地保持着镇定,说,皇太后,大司马领五万兵马,将要从姑孰入朝来,要诛王谢,要……他再也压抑不住,稚嫩的脸上现出焦灼和期待,皇嫂,请您告诉皇弟,该怎么办呢?

褚蒜子是知道他要问她什么的。她坦然地回答,陛下,你是说,大司马要来诛王谢,移晋鼎,是吗?司马曜无助地说,是的,太后。褚蒜子说,陛下,这件事……你该先同王谢两位侍中大人商议,问问他们的意思啊。司马曜说,皇弟也曾想过的,只是……大司马既然要来诛杀他们,皇弟怎么对他们明言呢?褚蒜子淡露一笑,陛下,王谢两位大人哪里像你想得这样愚昧呢?司马曜无法明白她的心思,说,皇弟只想,两位大人既没有士兵,又不会武艺,他们怎么会是大司马的对手呢?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褚蒜子不禁笑了,她说,陛下,他们既没有士兵,又不会武艺,却能把你扶上皇位,他们是会有办法的。

司马暇还是摇头,行礼说,皇弟知道皇太后是最聪慧的,只想请皇太后指教皇弟。过了好一会儿,褚蒜子叹了口气,说,陛下,大司马一向有功于国,他自姑孰来朝,你应该派官员去迎接啊。司马曜应着,噢。那么怎样迎接呢?褚蒜子说,不要让大司马急于入朝,你可先向他下旨,告诉他明日派官员到新亭去迎接他。司马曜说,皇弟记下了,只是派哪位大人去呢?褚蒜子说,自然是所有官员都该去的,请王谢两位侍中大人来主持。

司马曜忽然抬起头,皇太后,这样怎么行呢?大司马明明是要来诛杀他们的,这样,不是正好把他们送给大司马了吗?褚蒜子的面色凝重了,她缓缓说,陛下,难道不让大司马来杀他们,却让大司马来杀你吗?司马曜怔在那里,喃喃说,竟是这样吗……大司马如果不杀他们,就会来杀我……褚蒜子说,陛下,你要明白,你虽然是他们扶上帝位的,但如果你对他们心存感激,就不对了呀。大司马是不希望你做皇帝的,真正激怒了大司马的人,是他们,而不是你啊。难道你要和他们站在一起,要用我司马家的天下,去为他们殉葬吗?司马曜艰难地说,那么,如果把他们送给大司马杀掉,大司马就不会杀皇弟了吗?褚蒜子悠悠地说,这是不能预料的啊。但是一定会有效用的……司马曜踌躇着,点了点头。

谢安在府里接下陛下的诏令,他依然是平静的。不一会儿,刘夫人闻讯赶来。但看到他的神色,她只好暂时压抑住惊慌,尽量平静地问,陛下让你明天到新亭,去迎接大司马?谢安说,是啊。夫人端详他,终于问,这难道不是太凶险了吗?过了好一会儿,谢安才说,你是担心他会杀我吗?夫人哪想他回应得竟这样慢,急切说,我不担心这个,又能担心什么呢?谢安笑起来,你不明白啊。大司马是我的老朋友,他不会杀我的。夫人说,我的确是不明白,他虽然一向很推崇你,但他因此就不会杀你吗?谢安笑说,你不明白,但大司马却不是个糊涂人啊。夫人气恼,我这样担忧,你居然说我是个糊涂人吗!谢安哂笑,什么叫庸人自扰呢。夫人气得说不出话,看着他若无其事的神气,她忽然想,难道我真的没有把这事看得清楚吗?而真的是“庸人自扰”?

她正想再问,忽然见随仆跑进来禀告,主人,侍中王大人前来拜访。谢安和夫人对视,夫人说,好啦,这回又来了个庸人。你还是去解解这位庸人心里的烦恼罢。谢安仿佛想起什么,说,哎,别说啊,你同王文度还真有几分相像。夫人嗔他一眼,算了罢,不要拿我同“江东独步”的王大人相比啦。说着起身回避。

王坦之快步走进来,向他一揖,就不由分说地坐下了。谢安命左右退下,王坦之迫不及待地说,安石!你打算怎么处置呢?谢安说,处置什么?王坦之已经习惯不去理会谢安的镇定,他说,你自然知道我说的是什么!谢安失笑,忽然觉得王坦之也是令人喜欢的,他说,文度,这有什么可处置的。王坦之再不掩饰,急迫说,不同你说那些没用的话。我还是先对你说说这事情罢。谢安说,好。王坦之说,安石,大司马要做什么,自然不用再说,而你我又何去何从呢?他看一眼谢安,继续说,依我看,倒只有两个办法,但无论如何,这新亭是万万不能去的。谢安不知他又动了什么心思,于是问,什么“两个办法”?王坦之说,自然是这脱身之计了。这第一个办法……这诏书本来是陛下传下,陛下年幼,不知其中的利害。倒不如……请皇太后再发一诏,先免去这新亭之会,而等大司马入朝,再想办法安抚之,或可免了刀兵之祸啊。说到这里,他踌躇着……皇太后的生母谢夫人是仁祖的姐姐,说来,你还是太后的从舅,不如由你上表,太后念及骨肉之情,或可就免了这灾祸呢。谢安不置可否,说,那这第二个办法呢?王坦之说,这第二个办法嘛……他支吾着,终于说,安石啊……不然,你我……去避一避?我家里正有日行四百里的追锋车,现在动身,还算及时啊……就算大司马怀恨在心,难道他能把你我两家都杀个干干净净吗,我料他还没有那个胆量!

如果说这第一个办法已经让谢安觉得不着边际的话,那这第二个法子就实在让他忍俊不禁了。他想,王文度果然是担忧得很了,当真病急乱投医,竟说起这样的话来。他笑说,文度,你这法子……难为你能想出来啊。王坦之说,噢?你说哪个好些?谢安坦率说,哪个也不行啊。王坦之焦急地说,哪里不行呢?

谢安站起来,缓缓走了两步,说,这第二个办法,自然是不行。不必说了。这第一个办法吗,文度,你怎知这诏令不是皇太后的意思呢?王坦之一怔,你是说要你我领群臣去迎接大司马,竟是皇太后的意思?只是,你多少也是她的从舅啊。谢安说,皇太后待其嫡亲褚氏,都一向严谨,岂有为这样的大事而眷顾谢氏的道理?王坦之思索着,忽然有些恼怒,莫非皇太后的意思,竟是要将你我送给大司马处置,而保住皇室吗!

谢安赞许地点点头,正是这样啊。王坦之愤怒地说,你我为保住他司马家的天下,几经凶险,时时担杀身之祸,而事到临头,她竟然要我们去做这顶罪的人!谢安说,文度不要这样说。皇太后本意是愿请大司马摄政的,真正反对此事的,是你我和王彪之,难道你要让陛下为你我做这顶罪的人?各人做的事各人担,皇太后自然是这个意思了。王坦之说,只是……听你的意思,倒是说,你我只有奉诏前去了吗?谢安点点头,晋祚存亡,在此一行啊……这新亭是非去不可的。他仿佛若有所思,又仿佛感叹地说,人生世间……岂有做事不做到底的道理呢?

听他说着,王坦之的目光竟渐渐蒙上了一层惊恐,你我奉诏前去,难道不是去领死吗?谢安颇有心得地说,文度,以我所料,大司马是不会那样做的。王坦之说,你怎么知道呢?谢安淡然微笑,呵呵,他自然是不会的。王坦之由惊惧转为疑惑,还没有开口,谢安却好像想起什么,噢,文度,我原本约定,今天要去拜访一位隐士,险些忘了。说着他唤来随仆预备舟车,然后又对王坦之说,其余的事,你我来日再议罢,少陪了。谢安待客向来是坦率的,王坦之了解他这风格,于是也并不以为无礼,又见他在这样危急的时候,居然还悠闲地去拜访隐士,心里倒平静了几分。

谢安送他出府,独自乘上阿其的小船,到初阳阁来。他想他该去看看纪真。

但纪真并不在楼中。她出外游玩还没有归来。他无声地等候着,淡淡环视这楼阁。忽然想,从真儿陪他度过的第一个夜晚算起,这样的生活已经有三年多了呀。那么,她也应该有二十二岁了罢?他蓦地发现,关于这些,自己竟然从来没有留意过。

他一面焚上香,一面想,其实是不是见到她,也并不重要。越嫂不安地赶上楼来侍候,见他焚香,忙精心地上前摆下了琴案。谢安说,很好了,不必烦劳了。越嫂恭敬地退出去,她忽然觉得,他今天似乎有点不寻常,他仿佛有些沉重,又仿佛有些悲凉。这让越嫂感到了不安,于是,她悄悄侍奉在门外,并不远离。

琴声在楼里响起来,沧桑而空旷。越嫂隔着门前的珠纱屏风,凝神倾听。虽然她在谢家曾生活了二十年,但听到谢安弹琴,次数却并不多。客人来宴饮时,他常常会抚琴为人家伴奏,客人兴之所至,也会奏上一曲得意之作,请他鉴赏。但是,除了实在无法推托,他却是极少弹琴给客人听的。越嫂记起在东山的时候,他总是喜欢日落时,独自在厅里弹琴。而在弹奏之前,他还喜欢饮一杯陈年的颐白或曲阿酒。越嫂忽然醒悟,哎呀,我忘记了。本该为大人备上好酒的。

谢安并不介意这些。这样的空荡与孤独,反倒让他觉得很舒适。这正是他此刻所需要的,他一向认为,琴这种东西,只能弹给自己。他在不知不觉中弹起这支曲子来。不过以往,他并不喜欢弹奏它。因为在他的心里,生活是一种优美,并不是渴望,也不是追求与抗争。但是今天,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它就很自然地盘旋在心里,挥之不去。

越嫂很快听出了它的旋律,她吃惊地想,竟然是《广陵散》吗?大人也喜欢这支曲子吗?《广陵散》是不同寻常的。仿佛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它就深刻地浸透了鲜血与抗争,而它的最后湮灭,竟同样也是在鲜血与抗争中结束。它讲述的是聂政刺韩王最终为父雪仇的故事,这故事总是生长在极遥远的地方,又总是深埋在人们的心里。聂政用他的鲜血和勇气,换得了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但人们记住的,并不是这故事,却是那一番挥之不尽的荡气回肠……它是一支宏大、激越而艰深的曲子,世代辗转流传,直到传到魏朝的中散大夫嵇康这里。没有人能够像嵇康那样了解它,而嵇康,也从不肯去把它传授给那些不能了解它的人。直到被文皇帝定下了大辟之罪,嵇康被押赴刑场,这位名冠天下的高士才忽然发现,一切都已经悔之不及。他已经无法再把它传授给喜爱它的人了。他向刽子手要来七弦琴,面对着屠刀,最后一次把这支曲子弹奏给围观的人们,希望能够有人把它记住。于是,《广陵散》就在这最后的绝响之中,同嵇康一起,在这个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而现在的曲谱,是人们根据自己的记忆,记录推敲,重新编定而作。没有人能知道,它是不是还是当年的《广陵散》,但是那荡气回肠,那鲜血的浸渍和抗争,却依然没有改变……

谢安顺应着自己的心,弹奏这支曲子,他的心是激越的、凛然的、肃杀的,而他却又是自然的、舒畅的、尽情的。他忽然感到,自己仿佛正在扔掉什么东西。一缕黑发从发髻边散落,他用力地抬起头,凝视远方。他的心里再次地但却是坚定地掠过这样两句话:人世间最好的是什么呢?——是美。人世间最有力量的是什么呢?——是心。他微笑起来,在这微笑中,世上的一切都黯淡了下去。琴声浸渍着鲜血与力量,而他,仿佛正适意在那鲜血与力量当中,他想,一切永远都是很美的……

越嫂听着,觉得心在不断地揪紧,几乎让她无法抵挡,她把手护在胸口,支撑起全部精神去抵抗着。嫣然跑上楼来侍候,看到嫣然,越嫂忽然回到了现实。而回到现实,却让她舒适了许多。她一把拉住嫣然的衣袖,示意她不要出声。

谢安在适意中,渐渐煞尾。他觉得一切都是坦白的,光明的,无论世上发生了什么样的事,这坦白与光明都永远不会改变。他久久地坐在那里,享受着自己的感觉。

越嫂缓缓起身,小心地绕过屏风。只见谢安微笑地低垂着头,仿佛完全没有感觉到她。她惶恐地打量他,只见他发髻松散,鬓发垂落颊边,而那黑发布满光泽,并不见有一丝白色。他已经是五十二岁的人了呀!越嫂在心中感叹,仿佛这才计算起他的年龄来。他竟然已经五十二岁了吗?她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他仿佛是一个没有年龄的人,没有欢喜和悲伤,不知来自哪里,也不知去向何处。人们对他的记忆,总是停留在初见他的那一瞬间。在越嫂的印象里,他总是三十五岁,是谢尚去世时他的年龄。而在纪真的印象中,他却永远是四十。越嫂打量他,再一次想,大人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于是,她无声地退出去,不再打扰他。

谢安抬起头,感受着初阳阁四面洋溢着的气息。那是纪真的气息。他在适意中,感觉到心中那最后的一丝痛楚。当他把心绪集中在这痛楚上,它就放大了起来。他在心里问着,真儿,你这姑娘啊,你到底需要什么呢……这是多么奇怪的事,无论他为她做什么,都并没有什么意义,而他什么也不为她做,也并没有什么关系。真儿的心在哪里呢?他是明白的,但他毕竟还是一个男人呀。这就像一个魔咒似的让他不能挣脱,甚至他完全明白那咒语是什么以及如何去解脱,但他却偏又不愿那样做。她会无比顺从地侍奉他,她会毫无怨言地为他生孩子,甚至她的生命都可以由他来处置,但是,她的心呢?

他久久地想着,不再奢望能够见到她。那么,你这姑娘啊,如果没有了我,你会伤心吗?是不是会有一些呢?你会一个人偷偷地哭泣吗?如果真的没有了我,你会怎么样呢?疼痛一阵阵地侵袭他的心,但他没有任何办法消除。他知道他为纪真做什么都是错误的,当然如果这是抱有什么目的的话。不,其实,做什么都不是错误的,因为那是他自己愿意的。他是一定要为她做些什么的,这仅仅是为了他自己,无论她怎样看待。

于是,他踌躇许久,终于提笔写下了一封书信,虽然他认为这没有意义,但是……他还是要做的。如果真儿还能活上五十年,那么她怎样才能心情愉快地去游玩呢?她不知道她需要什么,但他知道。谢安把书信封好,交给越嫂,淡笑说,我回去了。越嫂知道纪真不会为此而惭愧,但她却忍不住要去为纪真承担这惭愧,她惶恐地说,大人,时候不早了,真儿她就要回来了……谢安说,不急在这一时啊。他想一想,说,噢,如果这一个月后我还没有来的话,你把这书信送到府中去。越嫂怔了半晌,忍不住说,大人,您的意思是……谢安释然说,没什么意思,你照我说的做就是了。他又细想,你交给谁呢?嗯……就交给夫人罢。他看着越嫂迷惑的神色,轻问,你记下了吗?越嫂说,奴婢记下了……只是,大人月内如能再来,奴婢自然要把它交还给您了,是吗?谢安爽朗地笑着,好,那时你交还我就是了。

那一天,我回来的时候,越嫂告诉我太傅曾等候了很久,但并没有提起那封书信。我的确并没有在意。我想我没有错误,自然不必担忧。而不久,我才知道,那一天,原本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一天,他心里所装载的事情,并不是我们所能想象……

第二天的早上,王坦之乘车赶来,要谢安一道赶去新亭,他告诉谢安说,桓温接旨后,大军已止住,并未进京。谢安说,噢,这很好啊。夫人远远目送着两人,压抑着心中的担忧。看到他们的身影消失,她无法抑制,快步走回内室,倚靠在柱上。天哪,她想,如果他果真……那么这个家族会怎么样呢?而我又该怎么样呢?

谢安刚刚走到门前,却看见两名侍女正搀扶着一位夫人走进府来。一看,竟是谢道韫。谢道韫见礼,温婉说,噢,叔叔这样早出去,一定是去迎接大司马罢。谢安笑说,是啊。你这样早回府来,又是做什么呢?谢道韫微笑说,好久不见婶婶,小侄心里想念得很,自然是来看望她老人家的。谢安说,好啊。你去陪陪她罢。谢道韫俯身行礼,轻声说,叔叔顺风。

皇太后褚蒜子把司马曜留在了崇德宫。她说,陛下,发一道诏令罢。司马曜惶恐地说,皇嫂,要诏令什么呢?褚蒜子说,诏令游击将军调集台军,守卫皇宫四门以及险要之处,不准再放任何人出入宫省。司马曜点了点头,好。褚蒜子看着他那孤独无助的目光,说,陛下,你不要害怕啊。司马曜眉尖抽动一下,皇嫂,大司马……他真的会来杀死皇弟吗?褚蒜子说,不会的。陛下,只要你心里不怕,他就不会杀你。侍官跑进宫来奏报,褚蒜子直接问着,王谢两位大人已经率百官去迎接了吗?侍官俯首说,禀皇太后,两位大人已经出府,正在赶去新亭。褚蒜子缓缓点头,再去探听罢。她的目光垂落在几上的木匣,那里面正存放着那道被王彪之退回的诏令。后面的事情,她已然想得很清晰。她抬头对司马曜说,陛下,咱们一定能够保住这晋室的天下的。

王坦之听着辘辘的车声,终于吩咐车夫,你走那么快做什么?有什么天大的事!又小心地问谢安,昨天,你说,桓温他不会那样做,你怎么敢肯定呢?谢安感觉到他内心真实的恐惧,依然镇定地说,大司马是个明智的人,他不会那样做的。王坦之觉得已经来不及去跟他议论“什么是明智”这问题了,只是焦急地说,那么他万一不明智了呢?可怎么办?谢安不能让自己陷入他的问题中,因为那是完全没有好处的。他想想,忽然神秘地说,文度,你可记得当年一眼就相中了当今陛下母后的那位仙道吗?王坦之略显惊诧,记得啊,不是说他早就仙游去了吗?谢安说,我说个天大的机密给你,你万万不可泄了天机。王坦之好奇说,好,你说罢。谢安用极低的声音说,他哪里去仙游了,他就在我府中啊……

刘夫人牵着谢道韫的手,并不掩饰地说,你来得正好,你叔叔的事,你知道了吗?谢道韫微笑说,自然知道了。朝廷里没有人不知道罢。夫人看看她的神气,无奈说,你怎么同他一个模样呢?难道你不担忧吗?谢道韫说,叔叔他不担忧,您为什么要担忧呢?夫人若有所思说,他倒果真是不担忧的,昨夜,他居然睡得十分安稳,道韫,难道真的没有凶险吗?

谢道韫想,婶婶原本就是聪慧的人,她一定能够想得明白的。于是她看着夫人,说,凶险一定是有的。只是,担忧又有什么用呢?夫人怔怔地说,你是说,你叔叔他是故作镇定来骗我,而本来却是非常凶险的?谢道韫说,他不是故作的。他只是在用最正确的方法去做。婶婶还记得那年在东山的事吗?夫人说,你说什么事?谢道韫说,那是叔叔大约三十岁时的事罢,他和王右军、许玄度他们一道去海上游玩。夫人说,我记得,不是遇了大风浪吗。谢道韫说,是啊。当时他们遇了大风浪,眼看小船就有倾覆之险,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叔叔没有慌乱,他平静地对大家说,如果这样惊慌的话,也许就真的回不去了。他的话倒让大家一下子镇定下来,然后平安地回来了。而从此后,王右军、许玄度,甚至包括您的哥哥刘真长,他们都说,叔叔有镇服国家的气度啊。如果他真的不肯出山,他们就要集天下的士人们一道推举他。婶婶,叔叔他一向是这样的呀。

夫人的心情是复杂的,这故事她当然是知道的,她也知道谢道韫想对她说什么,只是……她无法像道韫那样洒脱,她和道韫是完全不同的。她说,你们家的人哪,就都是这个样。仿佛明天你死了,我也不该悲伤似的。谢道韫一怔,立刻露出笑容,婶婶说得太好了。侄儿如果死去了,您自然不必悲伤的。夫人说,好了。我知道你们怎么想。只是,道韫啊,婶婶我是个平常的人啊,倘若今天他真的再不回来了,你们家可怎么办呢?难道这一家人,这些子弟们,都像你们一样神仙吗?我看不是啊。夫人说到这里,神情激越,也不知是怎么想了起来,突然说,我的确是老了,也不知道他到底看上了个什么姑娘啊,好像摸不到天地了似的。谢道韫心头涌起说不出的感动,她紧紧地握住婶婶的手,目光里满溢着敬重和欣赏。

夫人忽而悲伤起来,她说,你叔叔他待我是极好的,想起来,我却有些对不起他……谢道韫说,您不该这样想啊。叔叔他待您好,是因为他心里喜爱您。夫人轻叹着,你们哪……让人说什么好呢。谢道韫真诚说,请您不要再担忧了,不要再去惦记其他的人。这正是叔叔最想看到的呀。夫人说,我明白你的意思,只是,如果……他……可该怎么办呢?谢道韫坚定地看着她,说,无论怎么样,您都会有办法的。您本来就是这样的人。刘夫人同她对视着,神色渐渐变得凝重。

王坦之忽然大笑,安石,你一向这样坦然自若,原来是早有高人参透了天机啊!谢安自得说,哈哈……正是啊。王坦之笑着,其实他并不相信。但是,他感受到了谢安的一片心意,心里竟平稳了许多。

桓温的大帐是在昨夜扎下的。他接到陛下的御诏后,下令止住了军队。这是他希望看到的事。这说明,他们是在害怕了。他并没有掩饰自己的意图,也毫不介意他帐下朝廷和王谢的细作把他要“诛王谢,移晋鼎”的消息报告给他们的主子,或者说他正希望他们去这样做。他相信,整个建康都会在这句话中颤抖的。

他等待着他们的反应,在这都城里,正有三方的势力,他们分别代表着各自不同的利益。第一方自然是皇室,如果皇室畏惧了,那么无论怎样,他一定能够接到陛下的诏书,倘若任命他为摄政王的话,他即刻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杀掉王谢。这第二方,当然就是以谢安王坦之为首的两大高门,他们如果畏惧而低头的话,那么一切的对抗就将不复存在。而这第三方,虽然人数并不少,但却同皇室一样,是软弱的。他们正是朝廷中王谢以外的高族官员,这些人已经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了很久,大司马暂时不敢对王谢如何,但却随时都可以处置他们。在这惊惧之中,这些人又何去何从呢?

而在这三方力量之外,桓温的头脑里却浮现出一个令他迷惑的形象来,这就是王彪之。虽然,他曾经几乎把王彪之置于死地,但当他行废立时,王彪之居然在朝堂上为他寻找故例,主持礼仪,而后琅邪王氏又再度与桓家联姻。他曾为此颇觉欣慰。但先皇驾崩,王彪之又出尔反尔,坚定地站到了谢安王坦之一边,力请陛下选立太子。琅邪王氏根深叶茂,王彪之也并未参与遗诏的事,桓温并不愿过分地与这个家族为敌。但是,王彪之的取舍对这第三方来说,却无疑有着深刻的影响。那么他会是什么打算呢?

桓温一夜没有入眠,他期待着这些人能够珍惜这最后的机会。但让他失望的是,这一夜,居然什么也没有发生。除了郗超连夜赶到,再没有人到这里来。没有任何御诏或书信,也没有一个人来向他表示亲近。

桓温的表情阴沉而疲惫,看着一旁的郗超和王珣,他忽然想起,自己十几年前曾说过的话来。他忘了那句话是因为什么事而发,只记得自己当时愤慨非常,大声感叹,大丈夫不能流芳千古,也定当遗臭万年!记得那时郗超还是个孩子,听了这话,郗超用一种锐利的目光看了他很长时间,直到看得他心虚起来。于是他问郗超,对这话有什么评判?郗超冷冷地说,一个人有什么志向不是大事,但说出了志向,却不能把它实现,智慧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郗超的话让他感到刺痛,不过,他倒觉得,这孩子更加让人喜爱了。但是,果真“不能流芳千古,也定当遗臭万年”吗?他已经比那时又老去了十几岁,而今夜,他倒更愿意去思考另一个问题,人生在世,到底要追求什么呢?

派去探听的士卒进帐来禀告,朝中的大人们陆续到了,只是他们都集聚在驿亭,要等候王谢两位侍中。桓温长长叹了口气,这些人无论怎样弱小,但却是属于他们的。他冷淡地问,王仆射到了吗。士卒答,王仆射的车驾刚刚来到驿亭。王珣忽然上前行礼,明公,王珣愿去同从叔见上一见。桓温蓦地抬头注视他,淡淡点头,你去罢。

驿亭中,正是人声鼎沸,朝臣们正围着王彪之,你一句我一句地询问着,议论着。以往他们并不会这样多嘴,因为无意中的失言就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但这回却并不一样。大司马的屠刀并不是指向他们,于是,他们反倒畅所欲言起来。王彪之一言不发,任凭他们在耳边说着,争论着,那大意无非是,不少人认为应先保全国家的平安和稳定,不如回朝请旨封大司马为摄政王。只是,他们这样说着,却极不坚定,仿佛又很不甘心,并不真的想让大司马如愿。但他们又谁也不肯去担当那风险,只是对王谢讪讪地表示同情。王彪之终于不耐烦,说,好啦。他们两人还没有害怕,你们又怕什么呢。

王彪之抬起头,忽然看到站在驿亭门前的王珣。朝臣们看到他,目光里闪动起猜疑甚至惊恐。王珣深深一揖,各位大人有礼,叔叔能否借一步说话呢?王彪之说,东亭,你随我来罢。说着,他走向了木梯。王珣跟上来,完全不再看周围的人。

驿亭的楼上正是一座玲珑的木阁,四窗通透着,可以远远地俯瞰长江。王彪之缓缓坐下,示意王珣坐在他的对面。王彪之并没有等王珣开口,他说,我知道你的来意。然后他目光微垂,竟称呼起王珣的小字来,阿瓜,只是,你明白我的意思吗?王珣并不掩饰地说,侄儿正是不明白叔叔的意思,才特意来请教的。王彪之淡淡笑着,手捻银须,阿瓜呀,你说的那个“意思”,不是我说的这个“意思”,倘若你明白我说的这个“意思”,就不会再问我你说的那个“意思”了。王珣陷入了迷惑,他说,请叔叔明示。王彪之坐直身体,目视远方,你不过要问我,是否会相助大司马。想来倘若大司马势力大盛的话,你自然可以因势而起,这是好事啊。你们这一辈几十个孩子,虽然除了不愿出仕的都担当了官职,但是有谁是那能统兵方镇,或居朝廷枢要之位的用世之才呢?现在看来,只有你们兄弟两个和子敬啊。倘若子弟们不能领兵方镇为刺史,或者得居朝廷高位,这家门强势又能维持多久?何况我家已远不如当年啦。

王珣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提起这些,但听他说到王献之,王珣说,子敬风流俊逸,他会屑于去担当凡俗的政务吗?王彪之轻轻摇头,他是个乐于用世的孩子,同他父亲很相像。他虽然与徽之最亲近,但两人却并不相同啊。王珣说,叔叔,侄儿倒有些不能领会了。您既说,大司马势力大盛是好事,那么您是准备扶助他吗?王彪之正色说,不。阿瓜,这对你来说,是好事。但……王彪之站起来,望向远处的长江,说,你记得当年先祖王夷甫“狡兔有三窟”的事罢?

王珣一怔,半晌说不出话。这个“狡兔三窟”的故事,对于琅邪王氏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它的作甬者,正是王家那位出名的“清谈宰相”王衍。在当时无比混乱的时局之下,王衍曾任命他的弟弟王澄、从弟王敦分别担任青州和荆州刺史,而他则居位朝廷。他自得地说,这就叫“狡兔有三窟”啊,无论哪方出了差错,我王家都还有子弟身居显位。他的话被人传了出去,遭到了无数人的鄙夷。

但王彪之今天谈起王衍,却是十分郑重的。他接着说,阿瓜,先祖的话说得对呀。你再看,自王夷甫之后,你祖父王导丞相与你叔祖王敦大将军,分据朝廷和荆州,我王氏才有这与皇室共天下的盛世。甚或当你叔祖拥兵谋反,而你祖父却依然不离皇廷,也正是这道理。而后怎么样呢?你叔祖兵败身亡,而你祖父呢,却位极人臣!王珣听到这里,醒悟说,叔叔,您的意思是……我已扶助大司马,而您却要同谢安王坦之一道,这样无论是怎样的结局,我王家都还有人身居枢要之位,叔叔……王珣感慨着,您真是用心良苦啊。

王彪之看他听懂,未置可否。他淡淡地说,如今,我已然是垂垂老矣啊!倘若大司马得其势,我也不怕丢了这性命。但你却可因势而起,这是好事啊。而这一回,倘若高门士族过了这难关呢,呵呵,这朝中就将是谢安王坦之的天下啦。王文度为人笃厚,不至于不能容你,谢安呢……王彪之思索着,他对那整天里要置他死地的郗超依然交口称赞,你又是他的姻亲,他又怎会为难你呢?阿瓜呀,你懂得我的意思了吗?叔叔……王珣注视着王彪之,深深地向他行礼。

王珣一路思索着王彪之的话。一瞬之间,他忽然懂得,琅邪王氏家族自大晋开国以来,近百年腥风血雨,却始终不曾凋落的真正原因。人们都说,王导丞相善处兴废,而王家人则善处机变,而到今天,他才真正明白了这“善处机变”到底是什么含义。他信马而行,慢慢地坚定着自己的心。

桓温完全没有认为,王珣会给他带来什么有用的消息。看到王珣略带着落寞的神情,他也不想再问。时辰就要到了,而他竟感觉到了从来不曾有过的失落。在这样的威慑之下,这个都城中,竟仍然没有一个人愿意支持他。这么多的人,仍然都是他的敌人。那么,他到底错在了什么地方呢?

忽然看到王珣庄重地行礼,明公!桓温漠然说,东亭要说什么?王珣咬紧牙,说,请明公决断!机不可再失啊!听了他的话,郗超也抢上前,明公,不能再迟疑啦!桓温打量王珣,轻问,东亭,倘若那显赫的高族不肯从,可该怎样处置呢?王珣毫不迟疑地说,明公神威镇服国中,高族谁若不肯从,任他是谁,自该从严处置!桓温点点头,没有表情地说,东亭年纪虽轻,却令人佩服啊。郗超焦急地说,明公!要早早定夺啊!

但是,郗超和王珣谁也不能够明白他心中的失落。他们都太年轻了。他们并不懂得,这一个“篡”字,到底意味着什么。当年,曹孟德雄霸中原,威慑天下,他会行废立,甚至杀皇后,诛国舅,但他仍然要去求九锡之礼,以图禅位,而不去行那非常之举。自己比之曹孟德,他深知那是不可以共论的。几十年前,司马氏诸王作乱,入旧都洛阳轮番做那摄政王,而哪一个不是不久就死于非命,阖门被诛杀呢?倘若没有这番变乱,大晋也不致南渡,而失去北方那广阔的疆土。他一直在想,他们在万人唾弃中逞威一时,然后留下千古骂名,当他们被诛九族的时候,是不是也曾后悔,当初不该做这大逆之事呢?

郗超和王珣与他是不同的。他如果举事成功,他们自然会得到益处,而他倘若失败,他们也完全有他们的退路。郗超虽然年轻,但并不是个执著于功名的人,在国中又富有声望。他去做个名士隐居,仍然可以逍遥一生。而王珣,他身后是强大的琅邪王氏家族,他又有什么可惧怕的呢?但是,桓家呢?桓家的这些子弟们呢?他们退向哪里?

一个惨痛的秘密,始终深深地埋藏在他的心里,这对每一个桓氏子弟来说,都是他们永远铭记于心但却永远也不能说出来的。人们并不知道,谯国桓氏家族曾经是显赫的。他们的先祖桓荣,是汉朝时显赫的大儒,此后桓家几世都在汉魏担任着高官。而到了他的六世祖桓范这里,桓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桓范以儒学和才干,很早就做了魏武帝曹操的臣属,而后得到丞相曹爽的赏识,颇得当世的敬重。嘉平年间,大晋宣皇帝司马懿剪除曹爽一党,他使用了无比残忍而绝决的手段,甚至与曹爽相交往的官员,也要夷其三族,而桓范正名列其间。桓家阖家男女,不分老幼,尽遭杀戮,甚至已经出嫁的女儿,也要被抓回处死。嘉平之狱的凶惨,甚至令司马氏的后裔,都不愿向旁人提及。而侥幸存留下来的桓家子弟,也没有人敢于说起那惨痛的往事。所以,在士族之中,他们总显得那么孤单,而他们也宁可去告诉人们,他们的家族并不显赫。

桓温想着,疼痛撕扯着他的心。他的父亲桓彝只身过江,而自己的这些兄弟和子侄们,正是桓家在那场灾难之后,刚刚复苏起来的生机,难道,要让他们再次去遭受那惨祸吗?郗超和王珣又怎么能够明白呢。

他始终认为,在这个国家里,如果不能得到高族的支持,那么你就不能成就任何事情。这是一个十分奇特的时代。声望它并不玄虚。有了声望,你就会拥有担当官职的机遇,而有了这许多官职,就会拥有左右国家的势力。除了自家人以外,你将永远不会再有任何亲信。因为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分别属于不同的高族。高门士族强大地屹立在皇室和百姓之间,陛下要时时看着他们的脸色,而百姓的供奉,也首先要奉献给他们。

你可以杀掉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但是你真的能够把他们都杀光吗?那么这个国家依靠什么来支撑呢?你可以免去他们的官职,但他们的封爵却仍世代相传,难道你能够剥夺他们所有的土地和庄园吗?这个国家的稳固是长久而形成的,要破坏它,不知道需要多么强大的力量以及多少人去付出自己的生命。在那些庄园里,到处是他们的家兵和佃农,甚至有时竟会超过万人,那将是多么强大的力量呢。只是,贵族们总是悠缓的,逍遥的,他们还没有想起去动这个心思。他们总是各家想着各家的事,并不理会旁人。但是,一旦有谁要篡逆呢?会引来什么后果?他们就一定会联合的。甚至现在,他们已经在联合了呀。

他所以能够倚仗的,是他掌握着几乎整个国家的兵权。但是,这真的是那么稳固吗?虽然他的兄弟们已担任了各个重要方镇的刺史,但他知道,那只是一个官职,并不能说明它的实质。这些方镇,真正让他放心的,仍然只有荆州。豫州是谢家的势力,江州则很久都是琅邪王氏的统属,而徐州、扬州,原本就一直为朝廷所掌握。那些军队和部将,不知多少都仍然是他们的旧部,这些人真的能够听命桓家,而与朝廷和高族作对,行那叛逆之事吗!

桓温的面色渐渐地凄凉了。他一向所采用的先取得声望,再以武力威慑陛下禅位的办法,原本是十分正确的。但是,他的北征失败了,声望随之成为泡影,而这最后的威慑,也并没有取得任何成果。他知道,箭在弦上,人们无法预知它的力量,才会心生畏惧,而它一旦射出去,它就只是一支箭,再没有什么其他的了。而他的箭,又并不真的犀利。

他在心里一字字地,痛楚地对自己说,这件事不能再做了,不能再做了。郗超他们还在一旁恳切地劝说着,但是,他已经不想再听下去了。

不过,郗超的话还是多少引起了他的注意。郗超的策略是明了的。他认为,不如效法范增,摆下鸿门宴,帐后置刀兵,倘若王谢顺服,即等他们回朝请旨;如不肯,无须多问,当即诛杀,然后皇室自然畏惧,不必进兵入城,这事就可以办妥。桓温并不打算按照郗超说的去做,但想这法子,倒并不是不可行,在这险势之下,他们在惊惧之中,或许倒慑服了呢。于是,他缓缓吩咐,嘉宾,你去安排罢。

应该说,在这一刻里,除了桓温一个人以外,没有人知道事情将会怎样发展,没有人能够预料,一个时辰后,这个国家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所有人都知道,桓温是来“诛王谢”的,但他们仿佛又全都不相信,这件事会真的发生。但是,大司马帐前凛然的仪仗兵卫,大帐旁支起的白色帷幕,以及桓温远远坐在帅台上冷然的仿佛无法撼动的神情,却一下子让人们的心揪紧了。他们忽然意识到,也许那真的是会发生的。

谢安感觉到恐惧正在周围弥漫起来,似乎要将自己湮没。乐官和宫人们一面奏乐,一面在前面引路,官员们则缓步跟随。王坦之说,安石……你我……他是低声的,却又无比沉重,并且虚弱。没有等到谢安回答,忽然听到身后人丛中有人急切地说,哎呀,这一回怕是大司马果真动怒了呀,侍中大人啊,不如向他请命,咱们立即回宫请旨,封他摄政王罢。这话一说出,人丛中传出一片叹息,立刻有人轻声地附和。王坦之犹疑而期待地看着谢安,而谢安微锁着眉,一句不答。王彪之的声音凛然响起,这是人臣该说的话吗!只为保全你们各家的富贵,你们就愿社稷蒙尘,主上蒙羞吗!他轻哼了一声,又说,丈夫处世,纵然一死,也要死于国死于义,岂有临事反退却的吗!与其如此,还不如当年隐居不出呢!朝臣一下子再没有话说,谢安听得清楚,王彪之一面是在表明他的心意,而另一面,却是在说给自己听啊。

谢安侧过头,看到王坦之虽然垂落了目光,不再说什么,但脸色竟是那样苍白。你完全可以感觉到他那真实的无法抑制的恐惧。谢安无意间,忽然发现,他抱持着的手版,居然完全颠倒了。谢安淡淡地想,原本他和王坦之是可以相互扶持的,但现在看来,这是没有希望了。

乐官奏乐毕,退到一旁去。桓温用那猜疑的、阴沉的目光看着这些人,一动不动。谢安等待着,原本该由王坦之上前去宣陛下诏,以示慰劳,略陈朝中之事。但王坦之竟仿佛忘记了,他站在那里,并不抬头,也不肯向前走出一步。怀中那手版依然在颠倒着,他居然仍没有察觉。谢安不再等了,他缓缓走到帅台前,十分庄重地向上深揖,朗朗地说,侍中王坦之谢安奉陛下御诏,引百官奉迎大司马还京!群臣在不远处听着,谢安话音清冽,在军帐前回荡。桓温凝视着他,却一字不答,也没有任何表示。

恐惧在人们的心头堆积,许久,谢安抬头,再一次说,侍中王坦之谢安奉陛下御诏,引百官奉迎大司马还京!所有人的心都凝住了。桓温的眉尖抽动着,他看着谢安,却发现谢安正在迎接他的目光。而对视之间,他忽然看懂了谢安要对他说的话,而这句话却正是他此刻心中所想!他仿佛平淡地在问着,明公,你果真不再给自己留下退路了吗?

桓温的眉愈发锁紧,他惊诧地感到,即使在这样的空气中,他与谢安却仍然不是敌对的!他从谢安的目光里看不到任何仇恨与厌恶,于是也就不会看到任何畏惧。谢安只是像往常一样地在说,明公是明白的人。这件事你究竟准备怎样做呢?他完全不是在问,你打算把我怎么样呢?桓温是那样明了谢安此刻的心思,他所看到的仍然只是这个局势,却并不是他的生死。因为在他的眼里,他的生死只是这局势中的一小部分罢了。桓温忽然闪过一个念头,他在心里对谢安说,我知道啊!即使我立刻杀了你,你也并不会怨恨我!他的心在失落着,他可以轻易地把他杀掉,但是杀掉他,就是战胜了他吗?完全不是这样。桓温的目光中随即掠过痛楚,他与谢氏家族,在国家的事情上,始终都是敌对的,而他与谢安,却从来没有过任何私怨。至少谢安一向是这样做的,直到现在。

桓温是在这一刻才忽然明白,为什么看上去,谢安的目光总是那样虚旷,总是不知道那边际在什么地方。因为,他的心就是这样……桓温在心里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看着谢安。那目光分明在说,安石,这结局,我自然是明白的呀。

也许这一刻的僵持,对旁观的人来说,实在太久了。郗超在一旁注视着,目光里似乎要喷射出火焰。他并不懂得,桓温已经坚定了心意。而他却无法再忍受桓温的犹疑。这几乎是最后的时机了,难道还要失去吗!他咬牙想着,如果这样的话,应该代他决断才是对的!郗超早已做好了安排,早在素帐后埋伏了刀兵,并吩咐过那卫队长,看他举旗为号,当场诛杀谢安,擒获王坦之。然后再请桓公以此来要挟朝廷。他坚定了信心,从衣袖中慢慢取出令旗。

谢安和桓温对视着,两人竟渐渐感觉到,仿佛在极深极远处,他们之间似乎有一种深刻的理解和相通。桓温在艰难中,竟低声说,安石……谢安吸了一口气,心想,他终于还是明智的。但是谢安懂得这情势的紧迫,他没有时间去过多地周旋。他的脸上忽然挂起深深的痛惜和不解,低声地,但却十分庄重地说,明公,我听说那忠勇的将士,自当为国家守卫疆土,那胸怀胆荡的高士,自当行事豪迈而磊落!谢安说到这里,桓温蓦然抬头盯着他,无言。谢安毫不让步地看着他,接着说,明公,你却为什么要置兵于帐后呢!

虽然谢安的声音并不高,但所有的人都听得无比清晰。郗超缓缓举起的令旗忽然停住,他完全没有想到,谢安居然会这样直白地将这一切一语揭穿。有位官员一时站立不稳,幸好被王彪之扶住,才没有跌倒。

依然在沉默的对视中,许久,桓温忽然说话,他的神情是那样淡漠,安石,我正是不得不这样啊……说到这里,他仰头望向天空,没有表情地笑着,重复着,我正是不得不这样啊……他笑着,神情渐渐地收敛,在心里长长地叹息。终于,他平缓地笑起来,安石,我正是不得不这样啊。如今这京都逆匪猖獗,怎能不防呢?哈哈,他不等谢安回答,忽然又说,那个叫卢悚的妖道,居然率领了不到千人,就直入宫省,我在姑孰又怎能放心呢?今日也正是为了各位大人的安全哪……既然侍中大人觉得不妥,那就撤了帷帐罢。

虽然这个借口是今天早上,桓温就已想好的,但对大家来说,他的转变,依然太过突然。人们一下子怔住,不知道该去想些什么。郗超手中的令旗无力地垂下来,他看了看身旁同样失落而怨怼的王珣,忽然转身,头也不回地向远处走去了。

内廷的侍官飞快地奔进崇德宫,跪奏,禀陛下、皇太后……司马曜急迫地问,你快说,大司马已经杀了两位大人吗?侍官说,禀陛下,大司马没有加害,两位大人仍旧安然无恙!司马曜看看褚蒜子,又问侍官,那你说,大司马为什么没有加害两位大人呢?也许这问话对这侍官来说,实在太深奥了,他支吾着,微臣愚昧……微臣只是看到,谢侍中责问大司马为什么置兵于帐后,而后,大司马就将埋伏的刀兵撤去了……司马曜不满地说,怎么会这样简单呢!他们还说过什么呢?这侍官不知如何回答,就一一地讲述起新亭的情形,诸位大人如何惊惧,王侍中如何倒拿了手版,谢侍中如何上前与大司马对质等等。

司马曜稚嫩的面孔显得那样迷惑,又问,那么他们现在又在做什么?侍官说,大司马为大人们设宴,正拉着谢侍中一起说笑,融洽得很。司马曜惊疑地睁大眼睛,融洽得很!大司马不是要来杀他的吗?即使不杀了,又怎么会融洽得很呢?你快说啊!侍官惶恐地匍匐在地上,陛下……微臣愚昧,微臣不晓得……

终于,褚蒜子温和地开口,陛下……司马曜转过头,看到她的脸上正挂着那样平静而安然的笑意。从跟随父皇来到了宫廷,他从来没有从皇太后的脸上看到过这样舒适的笑容。他忽然发现,这位皇嫂虽然已经四十余岁,虽然曾历经过无数的沧桑,但她仍然是雍荣并且美丽的。他痴痴地看着褚蒜子,说不出话。褚蒜子吩咐侍官,你下去罢。侍官这才如释重负地退去了。

褚蒜子的目光掠过几案上的木匣,轻轻地微笑。这正是她最希望看到的结果。虽然她不愿让皇室去承担这凶险,而把王谢推上了刀丛,但她却完全没有想到,他们居然将这危难化解了。而现在这结局,对于皇室来说,真是再好不过。她温存地看着年幼的皇帝,说,陛下,这天下还是你的呀。

司马曜仍没有从迷惑中解脱,他问着,太后,请您指教皇弟,为什么谢侍中并没有说什么,大司马就不再杀他了呢?过了许久,褚蒜子缓缓说,陛下,你该记住啊,这世上最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呢?不是那权位,不是那刀兵,而是一个人的心哪。

到了这里,这件事真的结束了。那始终悬在太傅头顶的杀身之险,也终于度过了。几乎是从秦儿的出生开始,他就始终被这凶险包围着,我想,他一定也会为自己担忧的罢,虽然我完全不能看出来……你舒出一口气,微笑说,谢太傅的这件事,同淝水大捷一样,在这国家里,大概没有人不知道了。到今天人们不是还在说,当年王谢齐名,而新亭一会,才真正分出了高下呀。我想着,是啊……这是件多么重要的事呢,它几乎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又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同类推荐
  • 红杏出墙记9:重振事业

    红杏出墙记9:重振事业

    讲的是一个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江南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语言流畅自如,灵动传神,体现了作家高超的技巧和天赋。
  •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
  • 共赴国难

    共赴国难

    作者用三十万言的篇幅,史诗般的笔调,描写了在东北沦陷、华北事变之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为奔赴抗日前线,组成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山西,同时通过政治谈判,先后与杨虎城、张学良、阎锡山签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在晋绥军、中央军的二十万重兵“围剿”下,毛泽东、彭德怀指挥红军分兵三路纵横山西数十县,完成扩红、赤化、筹款三大政治任务,将抗日火种在三晋大地点燃,并确定了“逼蒋抗日”的政治方针,直接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发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一醉方休

    一醉方休

    他与同学吃饭荒唐地认识了一位美女,结伴去看演义,表演节目的侏儒让美女配合,抱着他表演节目,酗酒、网恋、友情、偷情,乱糟糟的生活呈现出来。
  • 2018中国年度作品·微型小说

    2018中国年度作品·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可以以小见大,给人启迪,给人以韵味无穷的思考,给人以时代特征的独特表现,给人以疼痛的反思,给人以快乐的想象——冰峰凌鼎年、顾文显、程奋只、陈炜、刘怀远、滕敦太、秦兴江……百余位作家的作品,题材丰富、语言凝练,凡片段、凡场景,均有精彩呈现,短小精炼,具有张力。本书由微型小说界选家从全国2018年发表的微型小说中精选而成,视域广阔,旨在检阅当年度微型小说的创作实绩。
热门推荐
  • 世尊阮无敌

    世尊阮无敌

    美少女意外穿越到修真世界,还莫名的绑定了系统?哟,这世界美人还蛮多的嘛~
  • 逆袭的僵尸

    逆袭的僵尸

    一个刚刚穿越的火灵尸遇到了穿越老司机厚土尸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 星河镇魂曲

    星河镇魂曲

    一个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后出生的家伙,成为了地球上的霸主,但自身的疾病而早逝。5000年后的未来,却重生在一个异星上,那么他在这样的环境下会成为霸主?还是贤者?
  • 一山一海

    一山一海

    一个平凡的大学生无意中打开了一本尘封的古书,就这样发生了一系列他意想不到的事情。
  • 不认输,你就不会输

    不认输,你就不会输

    《不认输,你就不会输》是一本暖心的青春故事集,一部疼痛的成长告白书。它讲述了那些人生必经的黑暗:青春的迷茫,成长的烦恼;那些犹如明灯的人:枯瘦如柴的“怪大叔”,住在垃圾里的孩子,轮椅上的姑娘,被迫截肢的女孩……每一个故事,与风花雪月无关,与鸡汤小清新无关,深刻却不沉重,充满至性至情至爱,有的是孤身的寻找,有的是无畏的奋斗,有的是疯狂的爱情,有的是不离不弃的亲情,有的是坚强乐观的面对……15个故事,犹如15盏明灯,给所有孤单迷茫的人们以温暖和光芒。
  • 百变脸谱系统

    百变脸谱系统

    什么?护士!想我张伟堂堂七尺男儿,怎么可能去扮演女护士,开什么玩笑!等等,你说什么!有很多美女?快,快告诉我,是哪家医院…………当一个人扮演百种角色,又会是怎样的体验呢?农民工,公司职员,警察,乞丐,学生等等!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张伟在每个职业中恶搞的趣事。
  • 独宠小凤神

    独宠小凤神

    一朝重生,她磨刀霍霍的找仇人寻仇,却发现对方与她印象中的那个人性格相差甚大……第一次刺杀,她利用锋利的牙齿咬向男人的‘命脉’,结果崩坏了牙齿,对方竟然给她……治牙齿?第二次刺杀,她千辛万苦寻来了毒到命除的断肠毒草,只为毒死他,结果却一不小心变成了‘非礼’对方……第三次刺杀,她千里迢迢从家里来到了那人的寝殿,最后不仅没有刺杀成功,还白得了一件神器?男人一把搂住她,柔声说道:“刺杀了为夫这么多次,娘子若还未刺杀够,不如便嫁与为夫,为夫日日让娘子刺杀?”随着两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她发现那个她一心想要报复的人,正一点一点的走进她的心里,是报复还是接近,她该何去何从?
  • 清朝野史大观(上册)

    清朝野史大观(上册)

    本书为清朝笔记、稗官杂钞,参考书达150余种,1916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影响甚广。全书分五辑,包括清宫遗闻、清朝史料、清人逸事、清朝艺苑、清代述异,可谓搜罗宏富,全面地反映了清代的众生世相,为治清史者必读的参考书。
  • 超品农婿

    超品农婿

    郑宇意外得到小世界,研究之后,发现在小世界里种植蔬果能很快收成,他开始种植花椒,并且很快便得到收成。转手卖掉之后,挣到了三十几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了仓库的房东王振东和光辉超市的老板陈永志。由此,他也终于摆脱了在家做饭
  • 良夫如沃宠妻如禾

    良夫如沃宠妻如禾

    虐渣男的最高境界,就是嫁给他的叔父,成为他的叔母,当上国夫人,让他跪舔。当重回京城,往昔渣男深情款款,绿茶前叔母明枪暗箭。晚晴一路微微笑着虐渣男,斗绿茶,游刃于这京城富贵名利场中。良人伏罡:宠妻最好的方式,就是教她手段送她宝剑,让她从此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