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290900000026

第26章 死亡之舞 张彻电影的美学与精神

邵逸夫喜欢古装电影,一心想拍摄高水准的武侠片;李翰祥也受命做过几次武侠片的实验,但都很不成功,于是搁浅了很多年;直到后来张彻开始拍武侠片,邵逸夫的这个计划才得以实现。1966年张彻编剧的《文素臣》,其中有大量的死亡和鲜血场面出现,可以看到此时张彻已经开始影响邵氏武侠片的拍摄。但显然其中的暴力美学思想还贯彻得很不彻底,比如还可以看到很封建的言情戏,看起来非常做作和矛盾。到了1967年的《独臂刀》,这部真正的张彻作品,才彻底地放下了儿女情长,酣畅漓淋地渲染了张彻美学中的刚健、惨烈,并实现了他以阳刚风格扭转香港电影阴柔局面的一贯主张。

王羽是张彻电影中最早的男主角,有时张彻用罗烈和他搭配(如《金燕子》),但效果并不如王羽。王羽在当时的男演员中是较“硬汉”的,但是也嫌太呆板,长于摆酷,短于演技。那个时代的表演本来就不够生动,王羽就更缺少生气。后来王羽出走,反倒成全了狄龙和姜大卫,同时也令张彻的暴力美学有新的发挥空间,将作品提升到新的水准。《独臂刀》续集《独臂刀王》,仍旧由王羽主演,讲独臂刀方刚受托再出江湖,力破八大刀王的故事。本片中已经可以看到狄龙在其中扮演的一个小角色,虽然此时的狄龙从形象到演技都还十分青涩,不过也看得出张彻此时已很赏识狄龙,虽然是小角色,却演得正气凛然。杀死狄龙的“千手王”花娘子这个角色,则疑心是倪匡或者张彻那时看古龙看得多了,很有古龙小说的风格。

到《独臂刀》系列的最后一部《新独臂刀》,已经是和嘉禾打擂台了,狄龙、姜大卫一齐上阵,从此张彻电影中最著名的双生搭配正式诞生。《新独臂刀》与另两部《独臂刀》故事全无关系,属另起炉灶。大反派是一道貌岸然之“大侠”龙异之,算计得雷力(姜大卫)自断一臂退出江湖,后来雷力结交封俊杰(狄龙),相约一起退出江湖,封俊杰却在此时被龙异之害死,雷力悲痛于朋友之死,重新振作起来,以独臂刀杀死龙异之,为友报仇。

《新独臂刀》与《独臂刀》相比,保留了壮士断臂的悲壮感,而增加了对朋友义气的描写,这当然是“双生搭配”给张彻的启发。后来吴宇森拍的《英雄本色》,对狄龙和周润发之间的关系和朋友义气的描写,就和《新独臂刀》非常相像,甚至令人觉得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名为翻拍旧版《英雄本色》,实际上却是翻拍自张彻的《新独臂刀》。

狄龙和姜大卫初登银幕,表现十分亮眼。两人的形象上,狄龙高大帅气,姜大卫轻灵不羁,后更被赋予忧郁略带邪气之气质,都可谓是绝代帅哥,又都是武师出身,演技亦一流,真可说是天助张彻。可说没有姜狄二人,张彻后来的很多经典都要大打折扣。张彻评价姜大卫和狄龙时说,两人一个是短打(京戏中的民间英雄),一个长靠(京戏中横扫千军的勇将);一个叛逆,一个稳重。这些话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两人的搭配中往往姜大卫的角色会比狄龙更重要,原因就是张彻片子的基调是叛逆,而且是最叛逆的,也由此可知张彻喜欢姜大卫是超过狄龙的。

最典型的就是张彻的《独臂刀》系列。都是年轻人做主角,《独臂刀》是弟子被迫离开师门,最终却在关键时刻救了师父一家;《新独臂刀》更是将少年人的天真与老年人的诡诈放在一起对比。张彻的很多片子都是如此,赞许少年人的意气、朝气,所以非常受年轻人的欢迎。张彻的这种表现也可以说是为香港电影打开了新的局面,因为张彻之前的作品,如关德兴版的《黄飞鸿》,都是仁义理智信,注重老派的道德观;而张彻之后,港片开始变得叛逆,更多地表现小人物奋发向上,打倒强权,至今仍然。在这一点上,站在张彻对立面的就是刘家良,刘家良后来做导演,一直拍到前几年的《醉猴》,大部分片子都是推崇老人家,关键时刻要靠老师父出面摆平,《醉猴》里还有借角色之口教训年轻人的。这种态度本来也很正常,但联想到此人惯爱倚老卖老,拍《南北少林》时欺负李连杰的事情,就让人觉得此人贯老气横秋,而张彻却是至死仍十足朝气。

《独臂刀》系列的成功,很多人说是因为天时,适逢当年香港社会动荡,左暴大暴动,切中时事,但其实更多也是必然。到这个时代,必然会出现这样一种意识的表达,只不过时势造英雄,张彻成了其中的代表,反过来英雄造时势,这些作品又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张彻是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人,对国家的复兴有着真诚热忱的期望,《独臂刀》的故事,意图上有变香港电影阴柔风气为阳刚的愿望,其实等同于孙中山倡导过的“尚武精神”,情节上则有重新振作、“转弱为强”的寓意。

张彻除武侠电影外,还有一些现代历史题材的作品,比如《八道楼子》就是取材自抗日战争时期一件真实的事迹(八道楼子是抗战时长城战线上的一个阵地)。《海军突击队》则是取材自抗战中海军一件罕为人知的事迹。其中最出色的一部当数《无名英雄》,讲北伐战争时的三位“无名英雄”的故事——寓意是在那些时代里有太多的英雄们牺牲了,却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影片序幕就用上了英雄人物的雕塑,意味深长。整部片拍的精彩纷呈,很有武侠片的风格。《无名英雄》是张彻少量以火枪做武器的片子之一,看得出对吴宇森影响很大。我们今日调侃吴宇森的子弹打不光的时候,可以去看一下《无名英雄》,你会发现张彻的子弹也是打不光的。《纵横四海》虽然是受《占与祖》启发的作品,但周润发、张国荣、钟楚红三个主角,相信也有《无名英雄》里孟刚、铁虎、小辣椒三个人物的影子,只不过一壮烈一浪漫——张彻的电影以牺牲做结束,而吴宇森的角色断了腿也还能再站起来;《无名英雄》的结局,是三个朋友一起赴死,本来可以不死的人,为了朋友也甘愿牺牲在一起;《纵横四海》则是大家一起去了美国,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过他们本质上有一点相像,就是对友情的忠诚。《无名英雄》是为了朋友牺牲,《纵横四海》大部分时间里也是表现三个人的友情,最后周润发为了朋友,还可以去给情敌当保姆,都是歌颂友情,只不过时代不同,方式也就不同。

除了现代历史题材的影片,在张彻古代或者武侠题材的影片中,也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达,比如说以南宋时民间武林人士救康王的民间传说改编而来的《双侠》。本片不算是张彻最好的作品之一,但仍可以看到相当动人的场面。

在民间说法中,关天培与英军作战,在火线上中弹而死,尸身不倒。这种描绘固然是夸张的,但在那样一个腐败的年代里,人们对这样的一个英雄人物加以这样一种描述,何尝不是出于一种淳朴的敬意。

《双侠》的结尾,姜大卫的角色救出康王,最终却中金兵的箭矢而死,尸体仍屹立不倒。金兵要向前冲杀,被金国太子拦住,说,“他已经死了。”而后又感叹道,“如果宋国多有这样的勇士,我们金国又怎么能取大宋的天下呢?”

这也是张彻电影中最动人的场景之一,看到这一幕,我们知道张彻因这个角色想到了历史上那些中国的死士们。

有一部纪录片中这样讲那些为我们的民族所牺牲的英雄们,“他们的死,是为了我们的活,不是浑浑噩噩地活,而是有尊严地活着。”想到了这些,你看《双侠》这样的电影,仍旧可以感动。而且你会觉得,《双侠》这个片子,并不单单只是在讲一个历史故事而已,那里面其实有着一个中国导演的某种礼敬。

姜大卫刚转行做演员时,因为身材瘦小,大家都说他不是明星的材料。姜大卫听后赌气地加倍努力,结果第二年就拿了亚洲影展的影帝(尽管还有人叫他“缩水影帝”),这部片就是《报仇》。

《报仇》是张彻着重于讲“友情”的片子之一。狄龙被暗算而死的场面,电影里用了一组平行蒙太奇,把狄龙真实中的死亡和京剧台上的死亡平行剪辑,最后落幕,是张彻拍得比较“艺术”的一个片子,本片也让张彻获得亚洲影展的最佳导演。

《报仇》里还可以看见后来的武打明星陈观泰,演一个小角色,被姜大卫轻松干掉,一点反抗余地都没有,典型的“死跑龙套的”。不过,其实现实中的陈观泰的武功比姜大卫、狄龙两人可要好得多了,是真正的高手(陈观泰还有个武功很厉害的师弟,是位拿过影帝的电影明星,名曰黄秋生,这个就更少人知道了),但是形象气质不行,最后也没大红。后来到了和鲍学礼合导的《马永贞》,张彻就开始捧他做主角,由姜大卫客串压阵,饰演谭四。而这部片也恰恰是只有姜大卫的几段戏好看,陈观泰的表演,看起来也有点在学姜大卫。《马永贞》的文气较重,运镜明显和张彻的不同,但结尾一幕却是典型的张彻式的,陈观泰腹中嵌着一把斧头,仍独力杀死二十几人,最终自己也血尽而死。

到了张彻在中国台湾拍摄《少林五祖》,正是人才济济之时,张彻的两代弟子一齐上阵,陈观泰、傅声、戚冠军、姜大卫、狄龙分饰少林五祖,本片也可以说是刘家良的个人表演秀,一共出现了十种不同的武功捉对厮杀,作为南拳大师的刘家良在本片尽展胸中所学,为影片设计了变化多端、雅俗共赏的武打场面,在今天看来仍是精彩纷呈,可说是刘家良的代表作品。本片当年亦因此而卖座鼎盛,虽然超支,仍然票房大赚。

狄龙与姜大卫搭配最好的片子,还有《保镖》。本片也是张彻电影中最有女性观众缘的一部,李碧华就曾说她最喜欢的张彻电影乃是《保镖》,因为影片有着一种暧昧的情感。本片仍是姜大卫担主角,狄龙的角色武功、心胸比起姜大卫都差很多。《保镖》还是姜大卫的古装造型中最成功的一个,一副天涯浪子而又英雄落魄的模样,片中姜大卫所骑的马,却是高大雄健,威武之极。姜大卫卖马的场面,大概是借鉴自《说唐》中的秦琼卖马,以示英雄末路。狄龙的未婚妻李菁,对姜大卫有一种欣赏和相见恨晚的态度,而这个欣赏又夹杂着一种母性的怜爱,这种欣赏引来了狄龙的嫉妒,而在影片的结尾,姜大卫明知李菁和狄龙即将成婚,却为报答李菁,仍选择上塔援救一直奚落自己的狄龙,结果自己力战而死,在此之前,他已在幻觉中见到自己死去的场面——这里表现的姜大卫和李菁之间,虽然是男女之间的感情,却又有着男性之间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的意味,可说相当“暧昧”,也就无怪会讨李碧华的喜欢。本片之出色在张彻作品中至少可排到前五。

张彻的另一部经典是早期的《大刺客》,拍于《独臂刀》之后,不同于张彻其他的作品,强调其“静”,造型考究,有古雅之气,张彻自言此片是意在表现“中国古代华族舍弃生命追求生命中刹那间的光华”的勇气,风格上是在学费穆的《孔夫子》,唯其结尾王羽饰演的聂政最终的力战牺牲,乃是张彻的一贯风格。

张彻的作品传世的原因,一在于其阳刚之精神,二在于其对暴力美学的开创。若论作品精神,《独臂刀》当是代表;而若从美学风格上而论,则当数《十三太保》最可代表张彻。《十三太保》的故事取材于唐末李克用麾下十三太保的历史传说,张彻对这段历史既进行了相当程度的考证,其细节很经得起推敲,而又对故事进行了修改,以符合张彻电影美学的挥洒。本片既有千军万马、攻城略地的大战场面,又有兄弟相残,生死搏杀的张彻的个人英雄主义,可说是一部相当具有观赏性,有史诗气质的电影。

唐末黄巢起义,攻占长安,朝廷不得以起用沙陀国李克用领军平叛。李克用和朱温都是讨伐黄巢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军阀势力,一生为敌。朱温就是朱全忠,即是曾被《天龙八部》里的王语嫣拿来调侃段誉的那一位。为人狡诈狠毒的朱温自然不为张彻所喜,在《十三太保》中也被演绎得如小丑一般。相比之下,有勇无谋的胡人李克用还稍得张彻的欣赏。影片中还可以看出张彻对汉人的繁文缛节颇不以为然,反对胡人的豪爽英勇赞许有加,这自然是张彻的性格使然。

《十三太保》的气势相当宏大,有搭建的大城,也有攻战的场面。据说当年黎民伟拍中国最早的史诗片《木兰从军》时,有场戏搭了一百多个帐篷;《十三太保》中有一场戏也是搭了一百多个帐篷,然后一把火烧了个干净。还有朱温火烧上元驿一场,也是一把火烧得气势恢宏。唯一的遗憾是毕竟是在香港拍片,张彻可以调动的人马并不多,假使在大陆拍片,有充足的群众演员,相信《十三太保》的史诗感会更强。

王福龄是邵氏著名的音乐人,本片的音乐也很有特色。尤其是开头一段,多用鼓乐,古朴激昂,有《七武士》的感觉。从武打上来说,《少林五祖》是刘家良的代表作,一招一式都有据可考,而《十三太保》则看得出该是唐佳的代表作,倾向于北派和舞台化,横扫千军,有万夫莫当的气势,只重其意,不重其形。是程小东式武打风格的前身。

如将《十三太保》和《乱》这样的世界级经典相比一下,自然显得《十三太保》太过粗糙了,手法也不高。毕竟张彻一年要拍好几部片,很难精雕细琢,然而张彻真正用心拍的段落,则确是大师水准,比如“太平桥”一段。

朱温因与李克用有隙,又视李克用为自己野心的绊脚石,曾在李克用回汴梁城时包围其所在之上元驿,意图杀死李克用,而被其部下奋勇救出。后人将这一段历史改编成京剧《太平桥》,发展成朱温诱骗李克用汴梁赴宴,趁其醉后包围驿馆,得其部将史敬思将其救出,杀至太平桥,遭伏,史敬思力战至死,李克用得以保命。时遇李存孝前来,朱温兵马乃退。

张彻是一个京剧迷,据说相当资深,这一点从他的影片中即可看出。“太平桥”一段,即是典型的京剧手法,走位、节奏、意味,都充满了京剧式的写意感,几乎是舞台上的《太平桥》一幕的翻版,而又同时具有张彻风格的惨烈,可说相当难得。后来李存孝(姜大卫)带兵赶到,驱散敌兵,发现史敬思(狄龙)已经战死,而尸身不倒,李存孝上前抚其双眼,使其瞑目,史敬思尸体乃倒,身上一袭红袍,视觉上极为耀目。张彻称狄龙为“长靠”,这段最终的“死亡之舞”也恰恰是最能表现狄龙的“长靠”式英雄气质的一段武打了。

《十三太保》的另一令人津津乐道之处,是李存孝被五马分尸一段。李存孝乃世之猛将,史书中写他每临大敌,即身披重铠,手持弓槊,带两骑出战,一骑稍疲,即于阵中跃于另一骑之上,轻捷如飞,“挺身陷阵,万人辟易”,是李克用的得力部将。后来李存孝被李存信诬陷,惶恐中背叛李克用投奔朱温,李克用震怒来讨,李存孝乃自缚出降,被李克用处以车裂之刑。张彻将这一段改为兄弟相残,李存信为投奔朱温,诱骗李存孝,将其五马分尸。这一段被张彻拍得极为风格化。李存孝被绑后,李存信刺伤李存孝,砍倒木柱,下令五马分尸。镜头转向室外,巨大的白色帐篷被风鼓起,摇摇欲坠,终于轰然而倒。这时镜头从几十丈的高杆上拍下来,只见五道粗大的血线,被五匹马拖着,分向五个方向驰去。这一幕戏是表现残酷的死亡,而又毫不血腥,将死亡拍得唯美化,而又不妖异,充满了一贯的张彻式的阳刚之气。有时候觉得张彻真是少有的有些迷恋死亡的一个中国导演,而《十三太保》中的这一幕,则将张彻的这一偏爱发扬到了极致。

同类推荐
  • 世界电影名片(上)

    世界电影名片(上)

    这是一部囊括艺术种类齐全、文字通俗生动、内容详略得当、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的艺术史读物,相信能引领读者畅游于人类艺术历史的浩瀚海洋中,帮助人们实现卓越的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向往的以“*程度的精神满足来度过自己一生”的美好愿望。
  • 课外雅致生活-培养绘画才能的途径

    课外雅致生活-培养绘画才能的途径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 正方形的乡愁

    正方形的乡愁

    本书是摄影家阮义忠继《人与土地》《失落的优雅》之后,又一再现二十世纪70—90年代真实台湾的经典摄影。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阮义忠着意寻找不变的价值,跋涉于旧日的乡土、温淡的老镇,记录下遇见的每一张纯朴面孔。80张照片及其背后文字,投递给我们那些已散落无踪的乡愁:成年对童真的乡愁,游子对家园的乡愁,车水马龙的都市对田野农耕的乡愁。黑白的正方形影像,隐藏着最深沉的情怀。
  • 文化即吾心:电影表演与社会表演

    文化即吾心:电影表演与社会表演

    本书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厉震林近两年的学术论文集。它以电影艺术为研究中心,对若干重大的电影文化和美学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并扩展到其他相关的文化内容。该书的论文均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以及在国际、全国学术会议上主题演讲,获得过“中国电影金鸡奖”论文奖等重要奖项,在国内外电影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目前中国电影界和文化界前沿性的学术论文集。本书适合电影研究者、创作者、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爱好者阅读。
  • 收藏入门

    收藏入门

    “常常责怪自己当初不应该,常常后悔没有把你留下来。”这原是一曲脍炙人口的爱情歌词,可是用它来形容收藏者错失一件心爱的藏品却是再生动不过。当然错失的情形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是因为吃不准“货色”不敢拿,有的人是因为囊中羞涩“拿不动”,而更多的人则是因为犹豫不决错失良机。于是只有落寞惆怅、一声叹息。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末世生存册

    末世生存册

    地球环境变暧各大冰川融化让海平面上升了好多在过几十年后有可能地球只有一片汪洋大海。然而这并不是可怕的地方可怕的地方是冰川融化后释放出来了远古病毒。“丧暴病毒”被感染了的人类就如同丧尸一般没有感情没有理智如同一个杀人机器一样关键的问题在于他们还存在了进化能力。然而地球还是保护了我们,让幸存下来的人类也拥有了进化能力次时人类和“丧暴病毒”所感染的各种生物真正的拉开了决斗的帷幕。
  • 判官

    判官

    告别了尘世的纷纷扰扰,拖着残缺的灵魂我踏上了去往地狱的路。不是我不想走进天堂,只因我今生的冤孽太多……
  • TFBOYS之泡沫夏天

    TFBOYS之泡沫夏天

    一次偶然的邂逅,带来的是美好的恋情,还是有缘无分……
  • 空城

    空城

    四个外表喧嚣、内心孤独的都市男人,情和欲的挣扎让他们如此迷乱。像这个自由时代的许多人一样,他们选择了在无需真诚的网络世界中体验飞一般的肉体感觉,但却分明听到灵魂沉重的足音。才子童蒙在和几个女人的真假游戏中不是受伤就是伤人,流浪歌手费拉婚内婚外都迷惘,无性婚姻下的“黑格尔”从网盲到网络骗子,而一向放浪形骸的虾米最终因为“恐艾症”而持械勒索。与此同时,网络世界的女人们也摆不脱啼笑皆非的现实命运:同性恋的当红女主持,“处女应征”嫁入豪门的女大学生,在浪漫与现实中摇摆的才情女子,身染爱滋的放浪天涯女,远去美利坚的迷情女博士。在成人的游戏里,只有重复的伤口,没有胜利的微笑。
  • 乱世双神妖才冥千曦

    乱世双神妖才冥千曦

    一朝魂穿,黑道党无人不惧之杀神一夕间尽变世家之弃女,人唾之妖女,树可忍果不可忍。看她如何逆转乾坤,颠倒世家。姐乃从天而降之神女,岂忍汝等妖邪鬼怪在此作乱。但太出名好像也不是什么好事,弃女变才女,世家人捧之,姐冷眼一撇不屑之,给姐从哪来爬哪去。妖女变神女,天下人供之,姐拿刀一阵乱挥,姐乃杀人不眨眼之妖女,各位请避之。
  • 我什么都能吞

    我什么都能吞

    等会,我穿越了,还变成了一个灵魂,还获得了一个系统,获得了什么都能吞的能力,难道我就是主角,于是我走上了一条另类的吃货之路...
  • 神域魔尊

    神域魔尊

    四年修得成魔道,一朝采尽天下花。来自地球村的某人完全没想到,自己凭借人类不屈的信念,成为了对这个架空的世界有最大的影响的人。可是,为什么自己不能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呢?
  • 牛笑羊讲胡话

    牛笑羊讲胡话

    不是什么作品,平常生活里随便说的话罢了。
  • 藏在脂肪里的蚂蚁

    藏在脂肪里的蚂蚁

    每个行走在都市里的人们,都渴望有一个人住进自己的心里,像是蚁酸般吞噬心灵,寻寻觅觅找一个爱自己,懂自己,呵护自己,但谁又能懂你神经质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