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303700000099

第99章 国之贤良,备受信任

“原文”

诏策曰“明于国家大体”,愚臣窃以古之五帝明之。臣闻五帝神对,其臣莫能及,故自亲事,处于法宫之中,明堂之上;动静上配天,下顺地,中得人。故众生之类亡下覆也,根著之徒亡不载也;烛以光明,亡偏异也;德上及飞鸟,下至水虫,草木诸产,皆被其泽。然后阴阳调,四时节,日月光,风雨时,膏露降,五谷熟,袄孽灭,贼气息,民不疾疫,河出图,洛出书,神龙至,凤鸟翔,德泽满天下,灵光施四海。此谓配天地,治国大体之功也。

诏策曰“通于人事终始”,愚臣窃以古之三王明之。臣闻三王臣主俱贤,故合谋相辅,计安天下,莫不本于人情。人情莫不欲寿,三王生而不伤也;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而不困也;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而不危也;人情莫不欲逸,三王节其力而不尽也。其为法令也,合于人情而后行之;其动众使民也,本于人事然后为之。取人以己,内恕及人。情之所恶,不以强人;情之所欲,不以禁民。是以天下乐其政,归其德,望之若父母,从之若流水;百姓和亲,国家安宁,名位不失,施及后世。此明于人情终始之功也。

诏策曰“直言极谏”,愚臣窃以五伯之臣明之。臣闻五伯不及其臣,故属之以国,任之以事。五伯之佐之为人臣也,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亡能居尊显之位。自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矣。其立法也,非以苦民伤众而为之机陷也,以之兴利除害,尊主安民而救暴乱也。其行赏也,非虚取民财妄予人也,以劝天下之忠孝而明其功也。故功多者赏厚,功少者赏薄。……

诏策曰“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愚臣窃以秦事明之。臣闻秦始并天下之时,其主不及三王,而臣不及其佐,然功力不迟者,何也?地形便,山川利,财用足,民利战。其所与并者六国,六国者,臣主皆不肖,谋不辑,民不用,故当此之时,秦最富强。夫国富强而邻国乱者,帝王之资也,故秦能兼六国,立为天子。当此之时,三王之功不能进焉。……

诏策曰“永惟朕之不德”,愚臣不足以当之。

诏策曰“悉陈其志,毋有所隐”,愚臣窃以五帝之贤臣明之。臣闻五帝其臣莫能及,则自亲之;三王臣主俱贤,则共忧之;五伯不及其臣,则任使之。此所以神明不遗,而贤圣不废也,故各当其世而立功德焉。传曰“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待,能明其世者谓之天子”,此之谓也。窃闻战不胜者易其地,民贫穷者变其业。今以陛下神明德厚,资财不下五帝,临制天下,至今十有六年,民不益富,盗贼不衰,边境未安,其所以然,意者陛下未之躬亲,而待群臣也。今执事之臣皆天下之选已,然莫能望陛下清光,譬之犹五帝之佐也。陛下不自躬亲,而待不望清光之臣,臣窃恐神明之遗也。日损一日,岁亡一岁,日月益暮,盛德不及究于天下,以传万世,愚臣不自度量,窃为陛下惜之。昧死上狂惑草茅之愚,臣言唯陛下财择。

时贾谊已死,对策者百馀人,唯错为高第,繇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堧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门南出,凿庙堧垣。丞相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请间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堧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因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译文”

在回答“明于国家大体”时说道:愚臣自以古代的五帝来说明它。臣闻五帝神智圣明,那些大臣都不如五帝圣明,因此亲自处理政务,在正殿之中,宣明政教的明堂之上。处事上符合天时,下顺应地利,中得人和。因此众生之类无不被覆盖,生长在土地中的万物无不被托载;用光明来照耀,没有偏异;恩德上及飞鸟,下至水虫,草木诸产物,都受到润泽。然后阴阳调和,四季有节,日月生光,风雨适时,膏露普降,五谷丰登,妖孽灭绝,毒气息灭,民不生疾病,黄河现出图,洛水现出书,神龙到来,凤凰飞翔,德泽遍布天下,灵光施至四海。这就是配天应地,治国大体的基本内容。

在回答“通于人事终始”时说道:愚臣用古代三王来说明。臣闻三王君臣都贤明,因此合谋相辅助,计谋安定天下,无不从人情出发。人情无不想长寿,三王保护人们的生命而不加以伤害;人情无不想富有,三王让人们财富丰厚而不使人穷困;人情无不想安宁,三王维持社会秩序而不去危害人民;人情无不想舒适,三王节省人力而不竭尽民力。三王制订法令,合于人情然后执行;发动民众兴办事业,从人事出发然后去实行。以己之心为根据来要求别人,把自己的好恶也用到别人身上。自己心里讨厌的,不可强加于人;自己心里想要办的,不要禁止人们去办。这样的话天下就欢迎政府的政令,佩服政府的恩德,敬仰他们就像父母一样,像流水一样跟从他们;百姓和睦亲爱,国家安宁,名分地位的秩序不混乱,延续到后代。这些就是明了人事终始的人事之道。

在回答“直言极谏”时说道:愚臣认为五霸之臣能明了。臣闻五霸不如他们的大臣,因此把国家托付给大臣,把大事交由大臣办理。五霸的辅佐大臣作为人臣,省察己身而不敢逾越诬上,遵守法令不容私情,尽心力而不敢自夸,遭遇灾难不避死亡,见贤人而不抢占在上位,受禄不超过法定的标准,不用无能者居尊显之位。自己的行为就是这样,可以说是按规矩办事的臣子。他们制定法律,不是为伤害民众设置陷阱,而是用来兴利除害,尊主安民而免除暴躁。他们进行奖赏,不是白白收取民财妄自送人的,是用来鼓励天下忠孝而宣扬其功劳的。因此功多的人赏厚,功少者赏薄。……

在回答“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时说道:愚臣用塞事来说明。臣闻塞开始兼并天下时,它的国君不及三王,而大臣也不及三王的辅臣,然而功业的建立并不迟慢,为什么?地形方便,山川有利,财富充足,民善于作战。它与并存的六国相比,六国臣主都是无能之辈,计谋不统一,民不能任使,因此,这时秦国最富强。国强而邻国混乱,最具备称帝的条件,所以秦国可以兼并六国,立为天子。当时,三王建立功业的办法不能被采纳。……

在回答“悉陈其志,毋有所隐”时说道:愚臣用五帝的贤臣来说明。臣闻五帝之臣不如五帝,五帝便亲自去办;三王臣主皆贤,便臣主共同操心;五霸不及其臣,便任使其臣。这便是不弃神明之德,不废圣贤之名,各在当世建立功德。传上说“以往的事追不回来,将来的事还可以等待,能明白世事者就是天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私下听说战不能取胜就改换他的封地,百姓贫穷就改变他的职业。今陛下神明厚德,素质之才不低于五帝,主宰天下,至今十六年,民不增富,盗贼不衰减,边境没有安定,其所以是这样,有人说陛下没有亲身办事,而在等待群臣去办。如今当政大臣都是从天下各地选拔上来的,然而不能望见陛下清明之光,就像五帝的辅佐之臣。陛下不亲自处理,而等待不望清明之光的臣子,臣私自以为神明之德就要被自己遣弃。日损失是一日,岁损失了是一岁,日月更加临近夜幕,盛德不普及到天下,来流传万世,愚臣不自量力,私下为陛下惋惜。冒死上狂惑草茅之愚见,我的说法仅供陛下裁择。

当时贾谊已死,对策者百余人,只有晁错是最高等级,由是升为中大夫。晁错又说宜削诸侯,还有法令应更改的,写出共三十篇。皇上虽然不尽采纳,然而惊奇他的才华。当时,太子对晁错的才能感到惊奇,爰盎等诸大功臣多不喜欢晁错。

景帝登位后,用晁错做内史。晁错多次请求单独谈论政事,景帝每每听从,宠爱超过了九卿,法令被修改的很多。丞相申屠嘉心里不满,但又无力加以伤害。内史府建在太上庙围墙了的空地上,门向东开,进出不方便,晁错便向南边开了两扇门出入,凿开了太上庙的围墙。丞相申屡台听说后,非常生气,打算借这个过失撰写奏章请求诛杀晁错。晁错听到这个消息,当夜请求单独进见皇上,原原本本地向皇上说了这件事。丞相上朝奏事,趁机说了晁错擅自凿开太上庙的墙做门,请求把他交给廷尉处死。皇上说:“这不是庙墙,是庙外空地上的围墙,不牵涉法律。”丞相谢罪,退朝后,生气地对长史说:“我应该先杀掉他再报告皇上,却先奏请,反被造小子出卖,因此失误。”丞相于是发病死了,晁错因此更加显贵。

“点评”

文帝十五年(前165年),文帝令大臣们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在太子家令任内被推举为贤良。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重要问题,提出征询(这叫“策问”)。当时贾谊已死,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错的回答为最好。晁错的《举贤良对策》成了西汉一篇著名的政论文。

在回答“明于国家大体”的问题时,晁错以古时五帝的事迹来阐明。听说五帝十分贤明,臣子都比不上他,所以他们亲理政事,每天在正殿处理政务,在明堂颁布政令;各项措施上符天意,下顺地利,深得民众拥护。众生万物没有不受其好处的。因此,气候调和,四季分明,日月光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无灾无疫,百姓安康。这就是符合天地之意,明了治理国家的要领所收到的功效。

在回答“通于人事终始”的问题时,晁错以历史上三王的处事原则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三王时代,君主与臣子的关系很融洽,他们共同研究国家大事,决定天下安定的大计,都以人的本能为根据。人的本能都是想长寿、富裕、安定、闲逸,只有保护、扶持、爱惜民众的利益,做合乎民情的事,保障了人的本能,天下才能安定。三王制定各种法令,并坚持要求别人像要求自己一样,宽恕别人像宽恕自己一样。人之本能所憎恶的,不要强加于人,人之本能所向往的,不要强令禁止。这样做的结果,是百姓和睦相亲,国家太平安宁,君王地位巩固。这是领导者都应效仿的!

在回答“直言极谏”的问题时,晁错以五伯的例子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五伯坐天下时,深知自己才学浅薄,所以把国家大事托付给大臣去处理。辅佐五伯的大臣们,经常检点自己而不敢欺骗君主,制定法令,以“兴利除害、尊主安民”为目的,而不“苦民伤众”。一切按法令办事而不徇私情,克服困难不怕牺牲,见有才能的人而不压制,不让没有能力的人走上领导岗位。实行奖赏,表彰忠君孝亲的人,而不是把老百姓的财物随便给那些对国家没有贡献的人。施行刑罚,禁戒那些不忠不孝而危害国家的人,定罪量刑得当,犯了罪的人对自己受到的刑罚也会从内心里感到服气。如此法治,可以说是平正之吏了。法令不合理,提请君主更正,不使老百姓受到伤害;对君主的暴虐行为,不应顺从,而要帮助纠正,不使国家受到损害。纠正和补救君主的过失,弘扬君主的功德,使君主内无邪恶的行为,外无污浊的坏名声。这样来辅佐君主,就可以说是直言极谏之士。

在回答“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的问题时,晁错以秦朝的教训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秦开始统一天下时,君主的贤明不及三王,他们的大臣的才能也不及三王的助手,然而秦的统一事业完成得很迅速,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地形有利,山川富饶,财用充足,百姓善战,而六国的君臣大部分都是酒囊饭袋,意见不一致,百姓也不为他们卖力。本国富强而且安定,邻国贫弱而且混乱,正是统一天下的有利条件,因此秦始皇能完成统一大业。在那时,三王的功绩都不能超过秦始皇。”

“但是后来秦衰弱下来了,那是因为任用了奸臣和听信了不利于国家安定的谗言;大造宫殿,贪得无厌,民力疲尽,征收赋税没有节制;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群臣恐惧,献媚求存,骄横放纵,不顾祸患;凭着高兴而随便赏赐,发泄怒气而胡乱杀人,法令繁多残酷,刑罚严厉残暴,草菅人命,秦二世这个刽子手甚至以亲自射杀百姓取乐;贪官污吏趁法令混乱之际,擅作威势,独断专行,各自为政。”

“秦末始乱,官吏首先侵害的是平民百姓。到了中期,富人官吏也受到了损害。最后,连皇族和朝廷大臣们也受到侵害了。因此,闹得人人都没有安全感了,很多人晚上总做噩梦。因此,陈胜带头一造反,天下很多人就都一哄而起,秦朝转眼之间就被灭亡。”

晁错的分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比较中肯而切实的。汉文帝看完之后,一个劲地喊“精辟”,差点跟晁错拍肩膀论哥们了。

最后,晁错拐弯抹角地批评自己的主子:陛下您上台十六年了,可是老百姓还过着以前那样的穷日子,不到过年想吃顿饺子都挺费劲;拦路抢劫的,占山为王的,半夜偷盗的,也就是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还不到位;边境上也不消停,那些不服天朝管的少数民族抢咱们的美女和大米、白面什么的。之所以会这样,想来是陛下您没有亲自管理国家大事,只是一味依靠臣下的缘故。那些大臣们我还不了解呀,那两把刷子怎么能跟陛下您相提并论呢?还是陛下您英明啊,快让他们都靠边站吧,您还是亲自出来主持工作吧。

汉文帝看了以上的内容,心说,你小子这是夸我呢还是骂我呢?但是他转念一想,管他是夸还是骂呢,这小子说得还真对。虽然话有些不太中听,也比那些整天说我是“贤明君主”的人强多了。这样的人才是忠臣啊!得提拔提拔。文帝下令把晁错由太子家令提升为掌管议论政事的中大夫。

西汉的诸侯王问题由来已久了,汉高祖刘邦当皇帝时,对外姓人不放心,便封了一堆同姓王到各地去,齐国有七十余座城,吴国有八十余座城,楚国有四十余座城,差不多占了天下一半。而且这些诸侯王基本上自治,自己设置官署,自己建立军队,国内的租税也都归自己,就和当年周朝天子下面的诸侯国一样。当初的设想是假如遇到外敌或是朝中有奸臣作乱,这些诸侯王便可以带领自己的部队保卫中央。可是后来这些祸患都被摆平了,诸侯王的势力反倒对汉朝的中央政权构成了最大威胁。

汉文帝时,已经有诸侯王不服天朝管了,虽然汉文帝给各诸侯王发去了“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的最高指示,很快就摆平了。但汉文帝心里清楚:表面上是摆平了,有野心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当时很有名气的大臣贾谊在一篇奏折中就提出过合理化建议,让汉文帝把大的诸侯国分成一个个小的诸侯国,分给诸侯王嫡子嫡孙以外的子孙,如果子孙没有这么多,就先把没封的国土空着,这样中央不侵夺各诸侯王的一寸土地,而诸侯王的势力却无形中被削弱了。

应该说贾谊这个点子还是不错的,可惜汉文帝这个人总是犹犹豫豫,下不了那么大的决心,不愿意因为削藩得罪他的那些亲戚们,再加上有很多大臣也反对这样做,所以贾谊的合理化建议没被采纳。

晁错在诸侯王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和贾谊差不多,也可能他是受了贾谊的启发。继贾谊之后,晁错再一次提出削藩,太子刘启是举双手赞成的,汉文帝的立场并没有改变,还是拉着官腔说:“此事从长计议。”汉文帝死后,太子刘启接了班,即汉景帝。晁错因为过去就是太子党的人,这回当年的太子成了国家的主子,他当然要官运亨通了。先是被任命为内史,主管首都长安的行政管理工作。晁错多次请求景帝单独召见自己,和景帝商议国家大事,当然了,要是能在一起喝点小酒就更好了。景帝对他是非常信任的,几乎晁错说什么是什么,晁错因此将国家的法令制度该改的也都改了一遍。这自然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有的人背后说晁错是出风头,但是这些人看到晁错现在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暂时还没有谁敢当着他的面说什么。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政治,它有官场上一整套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规矩,而汉代的政治在汉武帝以前是以道家的治国理念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张清静无为,主张一动不如一静,主张以柔克刚。总而言之是不喜欢折腾,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汉初的那些高级官员基本上是贵族,或者功臣,有的是当年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虽然能力不一定强,但是熬熬年头也就慢慢地熬上来了,所以大家对于像晁错这样一个靠着能言善辩、夸夸其谈就青云直上的家伙,看不上眼。所以晁错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样呢?应该夹起尾巴做人。他不,今天改革,明天变法,像根“搅屎棍子”,搅得朝廷上下不得安宁,大家对他就忍无可忍。

第一个被惹毛的是当时的丞相申屠嘉,申屠嘉惹毛了以后,找了个岔子就要杀晁错,找了个什么岔子呢?晁错不是当内史吗?那就是首都市的市长,内史有一个办公机构叫内史府,内史府有一个门朝东边开,晁错觉得这个门朝东边开,出出进进不方便,他就南边开一个门,南边是什么?南边是太上皇的庙,南边开一个门就把太上皇的庙外面围墙打一个洞,申屠嘉想,好家伙,太上皇头上动土啊,大不敬。于是商量说,我们明天上朝的时候弹劾他。不知道这个消息怎么就走漏了,晁错得到消息之后连夜进宫去见汉景帝,就把情况都说了,汉景帝说:这个事情朕给你做主了。

第二天,一上朝,丞相申屠嘉把这个事提出来,汉景帝说:哎呀!这个事儿朕知道了,这个晁错他是在太上皇庙的墙上开了一个洞,不过那个墙不是内墙,那是外墙。那我们大家都是北京人,知道北京,看看就知道,故宫、太庙都是一圈一圈的好多墙,他开的是最外面的那个,没戳到里面去,外面那个地方是干什么的呢?是安置闲散官员的,没什么了不起的。最后汉景帝说了一句关键的话,这个事是朕让他做的。申屠嘉没有话说了,回到家里吐血而死。就是晁错一上台就气死一个宰相,申屠嘉是什么人啊?申屠嘉是跟着高祖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啊,这样的人都搞不定晁错,谁还能摆平他?晁错,我们可以想象得出,他在朝中更加恃宠骄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这里顺便要说一下这个申屠嘉,他不是小人。我们去看《史书》对申屠嘉的评价,申屠嘉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廉洁的清官,叫“门不受私谒”,什么叫“门不受私谒”?就是他在自己家里头是不接待客人的,其他的官员你不要到我家里来谈事,有事咱们上朝,到办公室去谈。爰盎曾经找过申屠嘉,申屠嘉说:袁公有什么事吗?公事明天到办公室找办事员谈,如果是私事,本丞相无私事,清官嘛,所以这件事情申屠嘉在这个朝廷当中威望是很高的。你得罪了申屠嘉,你就得罪了一批正人君子。比方说后来联名上书要杀晁错的廷尉张欧,什么人,大好人。廷尉我不是说了,是司法部长兼最高法院院长,他办案子有一个原则,就是他拿了这个判决来了以后,他要看,看了以后,他发现如果这个案子有疑点,比方说证据不足,程序不对,发回去重审,如果交上来的案卷左看右看都挑不出毛病,那确实是证据确凿,这个人也确实是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能赦免他,他会亲自到监狱里去宣读判决书,流着眼泪,一边哭,一边读,说你犯了什么滔天罪行,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然后弄点好酒好肉伺候你上路吧。是这么一个人,你想这样一个人都主张杀晁错,你说晁错得罪人得罪到什么程度了,我们可想而知了。

别人见好好的一个丞相就因为和晁错斗气死了,谁也不敢再给晁错小鞋穿了,有好酒都找晁错一起喝,晁错也就更得意了,不过他表面上还是挺谦虚的,做人也挺低调。

同类推荐
  • 天河大唐

    天河大唐

    这不是你记忆中的大唐。 贞观之治一代贤君却因一颗核桃命丧黄泉,断送大唐的永世昌盛。 死后的李世民阴间重新建立大唐耿耿于怀当初自己竟然因为一颗核桃憋死了 ,让他的子孙李天河穿越了…… 千古女帝武则天居然抛弃李世民爱上一个乞丐,究竟发生了什么? 为何大唐街道上姥爷频频闪现? 为何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咆哮。 大唐人民都变成了吃货,再跳广场舞,在蹦迪。这是咋了?
  • 少年纵横家

    少年纵横家

    大道凋零,玄机暗生~~没有成长,没有小白,没有单一恋爱脑。。鬼谷弟子,出现就是高手,深邃昂藏,不畏非议,不畏纷争,挺身入局~~~为方便大家阅读,说明下:鬼谷子是暗线大boss,明线一号主角:张仪、钟离春。(非恋爱关系)二号:孙膑、苏秦。三号:周朝公主墨玉,杀手青龙皇天惟德是辅,至人感天而生。事有定则,谋无常局,故能捭阖。
  • 宣武三国

    宣武三国

    一个人,一把古锭刀,一支特战军团。在东方,他与步兵之王无当飞军狭路相逢;在南方,他与孟获的兽兵、祝融的火神姬一较高下;在西方,他与五斗米教张鲁的鬼卒、刘备的白耳兵进行生死争夺;在北方,他与乌丸丘力居的蓝衣士、鲜卑轲比能的金狼卫展开殊死搏杀;伴随着南抗北略东征西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他谱写出了三国一个又一个的热血传奇。
  • 不灭盛唐

    不灭盛唐

    一个普普通通的现代人,穿越回到武周一个好色的废柴身上,除了隐隐觉得腰子疼之外,还发现了一片可以有所作为的大好天地。从此人生就两个字:玩他!
  • 三国轮回召唤

    三国轮回召唤

    曹操为汉室征战天下,从未称帝,岂是汉室窃贼。袁绍四世三公,虎据四州,岂是真的好谋无断。刘表匹马入荆州,不数月稳定荆州局势,岂是凡人。少年东方楚歌从后世轮回而来,看他如何凭借手中轮回召唤系统,招揽文臣武将,在纷扰的三国中,建立起属于他的王朝霸业。(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热门推荐
  • 残月挽风

    残月挽风

    地球的末日?如何挽救地球上的芸芸众生?将人类这个种族繁衍生息?还真是个......难题啊!!!
  • 梦醒却不见你

    梦醒却不见你

    为了那个男孩,她一个南方姑娘不惧严寒来到北方,人都说梦醒时见你,可女孩却从未见男孩,可只有那男孩知道,他来过,只不过那女孩没回头
  • 天谕引

    天谕引

    山村弃子,却背负上幽冥转世之名,原本纯净的心渐渐被黑暗吞噬。强大,强大到足以战胜自己,才能看清混沌宇宙的规则,挑战轮盘星轨外的世界。
  • 青云修仙途

    青云修仙途

    洛秋璃本是现代的打工妹,一次偶然,她穿越到青云大陆,这里的人竟然可以在天上飞!洛秋璃怀着好奇与激动踏上了属于自己的修仙途,却偶然得知,原来她不过是一文中的女配!
  • EXO再见

    EXO再见

    韩妍烁在儿童时代就遭到了亲身父母的厌恶———为了一个明星伸手扇了好心劝告自己的亲生女儿。妍烁痛恨娱乐圈,但为了报仇,年仅13岁的妍烁不得不当练习生。妍烁15岁时,她出道了,成了圈里举世闻名的高冷公主——VeNa!17岁,妍烁成了各个领域的第一名——雪,也认识了第二名的“萱”,俩人成了闺蜜,并一起成立了第一黑帮“泪”和什么都有第一集团“冰颖”……18岁,两人在高中里结实了EXO一场复仇战,开始了……
  • 向往的家园

    向往的家园

    小说定位:当代版《平凡的世界》。讲的是几位8090后年轻人的人生故事:青春与成长,爱情与婚姻,梦想与现实,奋斗与挫折,欢笑与泪水,遗憾与无悔。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可谓人生百味。当今大变革时代的城乡变迁图景,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变与不变的人情世故,可谓世间百态。大时代中的小故事,大潮流中的小人物,大格局中的小感悟,大情怀中的小确幸。时间跨度:2002年至2019年。主要环境: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一座繁华的大都市。
  • 脑洞大陆

    脑洞大陆

    每一章为独立小故事,互相之间却有微妙的联系。这是一个每个人都一本正经逗比的世界,国王、大臣、百姓全都是可爱又独树一帜的混蛋。阅读轻松,聊以消遣。这是写给不正常人类的童话,请让我把你的逻辑掏出来喂狗吧!
  • 异世界的圣剑使

    异世界的圣剑使

    从一个拥有圣剑使的世界穿越到另一个同样拥有圣剑使,而且还有精灵使的世界,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 傻白甜的逆袭之路

    傻白甜的逆袭之路

    “我从来没有谈过恋爱哦~”“我什么都不懂呢,都听你的~”曾经被绿的发光的傻白甜,发誓要翻身将男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