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451900000003

第3章

法華釋王部教例(一。二。三。四)

論曰。文固有言同。而旨別者。如法華云。或是王。或是王等。此約小機。對勝應身。故以長者譬之。長者即表報佛。故見是王等。報等於法故也。又曰。聚集國王長者。此以法華開顯。通會諸教故。譬之以聚集國王。示無二化也。又曰。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此又藥王十譬。歎教之文也。在昔則曰。是金光明。諸經之王。此以三諦妙理為王也。如是文義。雖復殊途。而疏記莫不以經王釋之。則又見其文異而理一也。所以文異者。謂約身則以法身為王。約理則以教所詮處為王。約部則部中尊極。教則部內教主。若從教分別。則有大有小。或約部以判。則曰是王中王。雖有此異。要不出人法而已。然人必約法。法必稱人。終歸一致也。然復須知。同異之旨。又不出今昔部教之義。所以彼此理同。經王是一者。約教義也。今昔相望。此王非彼王者。約部義也。又在昔經王。如光明之類。各當其教。以論統攝。縱望它部。亦不出偏圓相對而已。所以部教。俱屬教義。唯有法華。統彼諸經。若教若部。獨得稱王。亦可部教。俱屬部義。此部教之論也。故曰世人不了者。此知有教。而不知有部也。又曰。今謂乳及二酥等。此方以部區別之也。故知一家部教。善判異同。其相略爾。然則今經既部無餘教。而復須並明何邪。蓋對昔部昔教。約同異以明之。所謂部即部中尊極為王等。此猶仍前部教以說。未為法華部教也。故部義既以尊極為王。尊極即圓矣。豈於教義復取圓乎。故以教主為王。以別部義。非無以也。而曰。故部內教。通別二轍者。蓋是施開之意。亦當分跨節之義也。至曰故知部教。俱須會通此方。示今經教部耳。而又曰。在昔未會者。此復追示昔化。以顯今經。開會之極。則曰。若會已後等。所謂但兼部中。圓極主弱。正如春秋之時。周室既衰。而列國各據是也。至今經法華。方為一統耳。所以自爾已前。或歸不歸。歸者即法華已前。三教菩薩顯入。兩教二乘密入者是。其不入者。猶各於當教稟益而已。故曰不歸。仍是小王被輔。小王蓋權教果頭也。然則前三權果。本是圓佛。垂為三迹。故無背長之意。使未入者。圓機若熟。堪預開會。則何處別有四教主。即向身是圓常之身。故曰民若歸從。王本一統也。以此會法。義可比知。即會法之義如此。

光明經王文旨例(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論曰。經王之旨。非悟莫通。蓋與經體相為一致。固非言論所及。其所以論之難者無它。特以大師疏釋。有所謂三俗三真三種中道之說。其於一家教門。諦理法相。未見所自。故莫得而定者。雖舊多解釋。如孤山等諸師。或對金光明三字。以為三者。或以承上斥古文後。作三部釋者。或約五三諦等解者。或指如上玄文。別有所謂三者。(云云)莫不各矜所長。而[牙-(必-心)+?]譏其短。然終未為盡善之說。今固不暇委辨也。姑取四明記文七種二諦之釋。而申明之。然始余竊嘗疑焉。且夫疏文。直明經王。故有三三諦之義。安得遠取七種二諦為釋。若果大師。束彼七二。成今三三者。不亦迂闊乎。不然法相更多。何獨取此。由是持疑在懷。存而不論者久矣。及欲成此書。是不得不決其可否。於是深研之。乃始得其說。然後知四明不我欺也。因為之說曰。一代通論。則文旨法相。理當該攝故。其以七二諦。會釋宜也。若當部別示。則偏圓理教。自足疏通。雖不用此釋可也。何者。良以疏文。正由斥古而來。彼以三部。不得稱王。而光明獨稱之。是以大師。不與其說。通取一代能詮所詮。與夫文理合不合者。以建三三法相之說。意彰一代通得稱王。蓋不止於光明而已。此雖通示。意實正顯法性經王。所以文示一代之後。則曰。若作此解。上不違佛經王之旨。正顯光明也。下不令眾生起慢。王通諸部也。故得記文通用七二以釋。蓋法相該攝。有正有接。莫過於此故也。苟非斯義。何以示一代諸經經王乎。故曰。如此明經。收於一化。罄無不盡。又曰。一代教部若諸部內等。故知通示。別在其中。由是明之。則今以一代通論。取七二諦之說。蓋有力焉。雖然祇應一往汎爾會通。非必三三法相。全同七二諦也。若定泯齊者。祇如後三。不名中道。復遺別接通義。雖記文料揀。順問而答。終是難通。則又曰。況復文中。不顯標云。七種二諦。良在於此。此則一代通論之說也。若當部別示。如方等部內。備有偏前三教。若文若理。豈非三俗三真乎。又詮圓融三諦。空假即中。文理既合。豈非三種中道乎。不以此三而為經王。更指何乎。如此消釋。自可疏通。豈須定以七二。捨其簡易。而反取迂闊支離耶。而必爾者。蓋有向通論之意故也。然亦應云。此雖別示。通在其中。以方等既該四教。任運攝彼諸部偏圓。是則光明所王諸經。即諸部所王之經。諸部所王。不異光明之所王也。但未至法華。彼此能所。未純一化耳。得斯通別之論。方知四明取與法相。蓋不苟然也。

王體同異例(十三。十四)

論曰。凡諸同異。義不一途。或本非同異。而言同異者。或直言同異者。於其同異。則又有真妄事理名實。約義等對論。是不可不辨也。如常論。(云云)今此王體。論同異者。不以名。名則定異故也。不以體。體則理同。亦不當同異故也。獨於文義之上。既彼此[牙-(必-心)+?]釋矣。如曰疏以經王敘體。而又指法通局不同。如曰豈獨體是經王。宗用亦王。然則為同乎。為異乎。曰既不以名體論之。當是論文義同異爾。此亦不可一槩。蓋王之義通。有體有用。體之義局。唯取一性。若俱約體。則是同。若亦兼用。則成異。所以指法不同。不妨[牙-(必-心)+?]釋理一。同異之義明矣。

餘論下

論曰。教以詮理。理以成教。故一家教門。唯明文理而已。如藏通詮真。別圓詮中是也。何獨至於經王。而於文理之外。復明所謂文理合與不合者邪。曰若論能詮所詮。文理常定。但彼明詮理。故以三諦竝屬所詮。是則真中約竪而說。此為顯經王彰自在之義。故以文理。對論真俗。圓既真俗不二。義當中道。是則三諦。約橫而說。若合明之。即彼所詮之中。是今真諦。但今約圓論。顯自在義。合文理以為中耳。各有其致。不可槩論。然則前三。文理不合。藏別可爾。其如通教。俗既即真。為何亦不合邪。曰通教雖云即真。終須滅俗。故合義不成。或問。文引維摩疏文。箋於文句題下。意彰何旨。曰此有通別二意。通則法相隨宜。示無定說。以顯今文。三俗三真之義。亦是一途。別則正引隨情智二諦。即俗諦是教。真諦是理。以類今文。文是俗諦。理是真諦。其義大同故也。或問。疏釋經王之文。先言若取。次云若說。其義如何。曰非無所以。先言其取。是以文理定其三諦也。取謂取與之取。蓋凡一法。必有文有理。有合不合。隨義取與。故云若取也。次言其說。是復以三諦結判經之與王也。而言說者。謂說所取之義。亦各隨諸部之所說也。或問。其有一說。釋若取之言。謂取解也。蓋於金光明三字之題。而有四教機緣。取解不同。若於三字。作能詮名字解者。即三種俗諦。若作所詮諦理解者。即三種真諦。文理不合。即偏人取解之相。是經而非王也。若作文理合解。即圓人所解。三種中道。是經是王也。然亦不違向偏圓之義。作此解者。不但於三三之義。近而且直。亦不失一音異解之旨。其說為如何。曰是亦一說。但未可與諸家議其優劣。雖存之可也。然則據向一說。正同孤山之義。已為今記所破。何謂未可與諸家議其優劣。曰是全不同也。彼以一取字。作兩向釋之。所以非也。況全不言偏圓所歸。則成金光明。全無所王。故為所破爾。若如向說。則偏人所解。金光明三字。文理不合。全歸偏教。三真三俗。豈非所王乎。今取為王者。正以圓解三字。圓融名實。為是經王。不然祇如題中三字。還通四機取解否。若果通之。當如向釋可也。頗似有理。故存之耳。如曰不然去亦何吝。唯在審其是而已矣。或問。如向論七二之說。以承上斥古來意申之。將不與彼破古消王之說濫邪。曰法相不同。安得為濫。彼以三部釋三。故餘部非王。此約七二成三。則凡三中皆得為王。故全不同也。或問。七二後三。不名中道等。記主既皆釋通。今何而言一往順問未為盡理。曰若盡理者。直釋已足。又何假云文不顯標七種二諦。可以意得。或問。三種中道。於九自在。若有十二法何也。雖記文已揀。不出通別之義。所以於三中。即成異名。於六即如王於臣。愈彰自在。然猶未見經復是王之意。曰所以是經者。但是詮理之說。莫非經故。而復是王者。在中則能融。攝餘二諦故。既中兼二義。故得云於九自在也。或問。記揀此經體屬何王。若以體定就圓釋體。當是圓教中道可也。何以記文。反從判教。屬通而釋。乃云義當圓教。入通中道為王邪。曰此乃王體。相從之意。故義不可偏定。若以王從體。則俱局於圓。以體從王。乃通三種。然今以王。義當圓教。入通中道者。蓋附判教。屬通之意。其實通於三種。所以言接則圓正可知。入通則接別自攝。是亦取文號經王教。攝眾典之意。故得經王。附判教釋也。或問。妙玄有云。諸經或於俗諦自在。或於真諦自在。或於中道自在。但是歷別自在。非大自在。今經三諦圓融。最是自在。此與光明論王。同異如何。曰今昔之異。[牙-(必-心)+?]有通局。如玄文雖通而局。以通則三諦。皆與自在之名。而局則歷別中道。猶為所揀。光明雖局而通。以局則唯中。得自在之名。而實通於兼帶接正。豈若法華純獨圓融為王。

先示其大略云。

別例中

右隨緣類文。總四十有二。言一家通明隨緣生法大體者六。兼出二論立識生法不同者三。示隨緣文義出起信論疏者十五。約今別圓通明隨緣者九。因生法而言無住本者九。義涉性類二種者二。凡六例。

隨緣生法大體例(一。二。三。十二。廿二。廿六)

論曰。一真法界。本絕端倪。大總相門。無法不具。由具故。即熏而變。由變故。全具而生。惟生具兩融故。事理不二。此則一家。明隨緣大體。論生法根源。莫過於此也。但隨緣有染淨之異。而生法亦真妄之殊。隨緣染淨者。固教理同然。其生法真妄。則由來異論。如地攝諸師立識。則八九不同。生法計真妄有異。天台斥之。以謂若定執性實。墮冥初生覺。有自它性計之過。(云云)若夫今家明義則不然。如以性體亡泯。約自行。離執言之。則曰今明無明之心。不從自生。則不當真生一切法。不它生故非妄。不共生故。非真妄和合。不無因故。非離三外別有所謂生也。雖不當自它等生。而以教門。隨宜約化它。無妨四說。則曰若有四悉檀因緣。亦可得說。所以或作自生說。或作它生說。或共說。或離說。若作自生說。則言法性生一切法也。若作它生說。則言無明生一切法也。若作共生說。則言無明法性和合而生也。若作離生說。則言非無明非法性。亦非和合而自爾生一切法也。如此說者。上不違諸法亡離之旨。下不墮冥初性過之失。而亦不乖悉檀被物之說。此其通意而已。抑又有別意焉。所以諸文。或言從法性生諸法。則是一家真中之義。以別圓詮於真如變造故也。或言無明生法。則是別教。無明強法性弱之意。如曰真如在迷能生九界。又曰。覆理無明為九界因。即其文也。若言單真不立。獨妄難成。必和合而後生者。則是教門大體之論。若言無因而生者。無因本是理性。是亦義當順於理性也。但執之成性過耳。離然此皆約義。隨文分別。以其理則不然。所以言無明處。不少法性。言法性處。非無無明。言真不隔俗。言俗不乖真。言理性不妨緣起。言緣起不礙理性。言真如不隔諸法。諸法不離真如。皆其旨也。故不二門曰。若識無始即法性為無明等。又妙樂曰。無始時來奚嘗非真等。斯皆理惑相即。真俗不二故。能相興造於染淨。而一法二諦不相妨礙也。又曰。位據理性等。又曰。萬法是真如等。是則圓詮諸法。事理體一故。不唯理性是同。而緣起亦同。不但相位俱皆常住。而情無情。亦皆有性矣。所以三文。並舉波水為喻。而意大同。不無小別也。(云云)由是言之。則一家所明。隨緣生法。望於古師。則彼唯性過。而此則有遮有用也。論其旨意。則有通有別也。示於事理。則有離有即也。言乎文相。則有同有異也。但以此意。往貫諸文。無不懸會者。若委明諸論立識生法。則如次論之。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福运宝珠

    福运宝珠

    现代天才魏宝珠穿越,身负福运系统,掌握乾坤宝珠,爷奶宠溺,父母疼爱,七大姑八大姨跟着受惠,开挂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 孤枕锦衣寒

    孤枕锦衣寒

    “人间花开不过数十载。我们等了整整十年,你却连一眼都未曾看见。”泽生,莫怕,我来渡你。
  • 灵定乾坤

    灵定乾坤

    非常非常抱歉,小说已及时扑街。。。。待日后再卷土重来吧!
  • 重回青葱岁月

    重回青葱岁月

    重生回到十六岁,面对即将发生的家庭悲剧,她该如何扭转过来?花心的父亲,狠毒的后母,小霸王的异母弟弟,软弱的爷爷奶奶。这些都是浮云,没什么大不了,重要的是如何改变母亲被逼着走上绝路的命运。既然重回一世,那就让一切都改变吧。亲情爱情两手抓,活出一世的精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富翁与乞儿

    富翁与乞儿

    《富翁与乞儿》题材广泛,内容涉及人生、社会、城乡、校园、亲情等方面。收录的小小说立意新颖、构思精巧,其中的很多作品被转载多次,有些还被设计成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恶魔无敌召唤空间

    恶魔无敌召唤空间

    江明:如果世间有魔鬼的存在,我愿意来我生命来换取我母亲最后的生命健康没有折磨。恶魔:我给你20年的寿命来让你母亲健康。我要你以100个人类纯洁灵魂来作为交易,期限3个月如何。江明狰狞着对着恶魔说道:不要说一百个灵魂,哪怕是一千个灵魂我也愿意要母亲的恢复健康?恶魔:江明告诉你作为一个恶魔,无耻,卑鄙,不择手段,才是其根本?而一个不会动脑的恶魔只不过是一个低贱的蝼蚁罢了。恭喜你,你成功成为一个合格的恶魔。
  • 天昭之劫

    天昭之劫

    一道白纸,定天下苍生。一枚神字,掌天地玄黄。顽石终将挣断枷锁,磨灭神字,撕碎白纸。
  • 总裁大人乖乖宠

    总裁大人乖乖宠

    “我不是那个女人,你放开我!”用情至深的豪门少爷,像疯了一般地纠缠上她,只因为,他以为她是那个女人。相同的名字,一模一样的脸,连她也搞不清楚,为何会有一个类似克隆人的存在。替身与被替身,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正主?当少爷发现爱错了人,究竟是选择无辜的姐姐,还是冷艳的妹妹?第一家族的少爷,富家千金的无辜女主,复仇而来的蛇蝎妹妹,纠葛出一场关于豪门、金钱、权势的人性争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