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513800000002

第2章

因缘品第一

将欲释文大明二义。初释因缘品名。二论开合。释因缘品名略为五门。一通别门。二正名门。三释名门。四破申门。五同异门。问何因缘故标中观论。复题观因缘品。答略明四义。一者中观论是一部之通名。观因缘谓一章之别称。示所显之理无二故中名唯一。能显之教非一故有众品之殊。二者所申之理唯一故总名无二。所破之病非一故有众品不同。三者题中观论标章门也。观因缘品者释章门也。问观因缘品云何释中观论耶。答以观此正因缘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去故此因缘即是中道。因于中道发生正观。观辨于心论宣于口。故知观于因缘释中观论。如下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问斯乃是观正因缘明中道。云何名破因缘耶。答观正因缘既不生不灭。即破邪因缘是断常生灭。是故偈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能说是因缘。谓显正也。善灭诸戏论谓破邪也。问观之与破有何异耶。答亦得不异。亦得言异。云不异者。正观检邪因缘不得。即是破邪因缘。言其异者。观名据申正。破名约破邪。如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不可言破身实相破佛亦然。故观约申正。破据破邪。问应以论题正因缘。何故称观因缘耶。答即此观名是论字也。以观辨于心论宣于口。观此因缘不生不灭故称为观。问若尔何故不云论因缘品而言观耶。答示诸佛菩萨如行而说。显论从于观生。欲令众生如说而行。因论发观故立观名也。四者标中观论是中发于观。观因缘品明观发于中。论主因中发观。故名中发于观。为众生故观于因缘。显因缘是中。故是观发于中。所以观发中者。欲令众生亦因中发观故也。正名门第二。问品题因缘。是何等因缘。答总谈论意因缘有三。一从下破四缘受名。以四缘摄生义尽。今破四缘欲释八不毕竟无生。显于中实令因中发观。故从所破受名故以目品。二者因缘义总。故标在论初。以生死涅槃凡圣解惑皆是假名相待无有自性称为因缘义。故因缘义总。又九十六种术非因缘义。以对外道非因缘义明一切佛法皆是因缘义因缘义总。问何故辨此因缘耶。答亦为释成八不义。以万法皆是因缘无有自性。以无自性是故不生。显于中实令因中发观。是以建首辨通因缘。三者此品观十二因缘。故云观因缘品。问何以知观十二因缘以目品耶。答凡有三证。一者论主偈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能说是因缘者。谓说十二因缘不生不灭等。故知是十二因缘。故青目释云。前为声闻人说十二因缘是生灭法。后为菩萨说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二者论引大品经云。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三者后小乘两品外人问云。前已闻大乘法入第一义。今欲闻声闻法入第一义。论主还举十二因缘答之。小乘从十二生灭门入第一义。则知大乘悟十二无生灭门名入第一义。以三义推之。故知观十二因缘以目因缘品也。问何故从观十二因缘立名不从破四缘受称也。答略明十义。一者十二因缘正明内法过患。菩萨欲度十二因缘河。故观于十二。四缘通有为无为。不正明内法过患。故菩萨不欲度于四缘河。故不就四缘以明观行。但为外人不受十二无生故举四缘生立有生义。今破四缘生还成十二无生义。所以观十二缘也。二者十二因缘通于得失苞含大小。是故观之。如不达因缘成于两见。一邪因外道。二无因执计。举此二迷则总收九十六种术。得于因缘亦有二人。一者声闻。二者菩萨。是故十二该罗得失苞含大小。三者经言。三狩同度十二缘河。二乘未尽其原。犹如兔马。大士方彻其底类彼象王。此论欲明菩萨所行故观于十二。四者经曰。凡夫顺十二因缘故流转生死。二乘逆十二因缘沈彼涅槃。大士体此因缘本自不生故不同凡夫之顺。今亦不灭则异二乘之逆。故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此论欲申明菩萨所行故观于十二。五者此论引大品云。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不生不灭如虚空不可尽。即具三种波若。十二因缘不生不灭即实相波若。由十二因缘本无生无灭发生正观即观照波若。为众生故如实说之即文字波若。问观因缘但是般若亦是伛和不。答大士体因缘虽毕竟空于六道众生宛然而有。以照因缘有本来毕竟空名为伛和般若。照毕竟空于众生宛然而有名般若伛和。以因缘能生权实两慧为法身父母。故命初观之。六者大涅槃经明五种佛性。盖是诸佛之秘藏万流之宗极蕴在因缘之内。所以然者十二因缘不生不灭谓境界佛性。由十二因缘本无生灭发生正观即观智佛性。斯观明了即名菩提果佛性。正观既彰生死患累毕竟空永灭。即大涅槃果果佛性。然十二因缘本性寂灭未曾境智。亦非因果。不知何以目之强名正性。正性者五性之本也。然此五性更无别体。但因缘一法转而为五。因缘既具五性。是以命初即须论之。七者涅槃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雪山大士叹斯一偈为全如意珠。为此半行偈弃舍身命。若住十二因缘回流生死。是则无有常乐我净。此论观彼十二因缘本自不生今亦无灭。即生灭便息。生灭既息是则为常。既其有常即具我乐净。有斯大利故初观因缘。八者此论虽无法不穷无言不尽。统其要归会通二谛。然二谛随处明之今就因缘辨。则其言显易。因缘宛然常毕竟空名第一义。虽毕竟空而因缘宛然称为世谛。此论正申二谛。故观因缘。九者欲释中观论三字。故明于因缘。十二因缘不生不灭具三种中道故称中。发生三观目之为观。以观辨于心论宣于口目之为论。一部始终但释三字。是以因缘建乎首篇。十者大明物病不出二种。一者执性。二者迷假。此论正破性假二生悟入无生。故观因缘。问云何破性假耶。答既称因缘。即知假因托缘无有自性。故性病便息。本对自性是故有假。在性既无。假亦非有。性假若空便入实相。是故论云。因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有自性云何有是法。问此论但应破洗迷执萧焉无寄玄道自通。何故乃解五种佛性及三种波若。答关内中论序云。其实既宣。其言既明。则于菩萨之行道场之照朗然悬解矣。菩萨之行为因。道场之照为果。内外迷执既尽大乘因果则成。斯乃总摄万流。岂止乎十义。因缘一品既具此十门。自下诸文其义亦类。若精鉴斯意则如白日朗其胸衿甘露流其四体矣。问三种释因缘。正用何耶。答正用通因缘。以通必摄别。十二门亦然。释名门第三。问云何名为因缘。答依下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略明因缘凡有三义。一者因缘是空义。以因缘所生法即是寂灭性故知。因缘即是空义。二者因缘是假义。既无自性故不得言有。空亦复空故不得言空。为化众生故以假名说。故因缘是假义。三者因缘是中道义。即此因缘离于二边。故名为中道。盖是论文自以三义释之。四者依名释义亦有三种。一者种子亲而能生为因。水土疏而助发故为缘。二者本无互体。辨之令有故称为因。有可生之义假缘助发。故目为缘。故互具有无二义种受因缘两名。故曰因缘。三者毗昙人云。摄因为缘故名因缘。又经有三说。一者但作因名。如六因十因之例。六因如杂心说十因地持论明。二者但作缘名。如四缘十缘之流。四缘经论皆备。十缘如舍利弗毗昙叙。三者因缘两说皆如十二因缘。此皆适化不同故立名非一也。破申门第四。问上云破因缘名因缘品。破何等人耶。答异执乃多略标四种。一摧外道。二折毗昙。三排成论。四呵大执。总谈外道凡有二计。一计邪因。二执无因。言邪因者略明三种。一者即一因外道。谓自在天等之一因缘能生万类之果。二者宿作外道。谓万法之果但由往业无有现缘。三者现缘外道。谓四大和合能生外法。男女交会能生众生。二者无因外道。谓万法自然而生不从因生。所言毗昙因缘者本有果性。假六因四缘辨之令生。即二世有义。所言成实因缘者。虽不明因中本有果性但果有可生之理。故假三因四缘辨之得生。即二世无义。所言大乘因缘者。如成论大乘明世谛有三假。假是不自。而世谛三假名为因缘。如旧地论师等辨四宗义。谓毗昙云是因缘宗。成实为假名宗。波若教等为不真宗。涅槃教等名为真宗。如斯等类并是学于因缘而失因缘。故正因缘成邪因缘。如服甘露反成毒药。亦如入水求珠谬持瓦砾。此论破洗如此因缘故云破因缘品。以破如此邪执因缘申明大乘无得因缘。故以目品。问龙树菩萨对缘云何。答有四种人学因缘而失因缘。一者犊子云。因缘谓性。五隐因缘别有人法生。四大因缘别有眼法生。二者毗昙因缘。无有人法。而有眼法。三者成实因缘。明世谛因缘俱有假人法。真谛即俱无。四者方广云。都无世谛人法因缘。如此四人并学因缘失因缘。故破此四人申正因缘。故以目品。同异门第五。问中论破因缘品与十二门论观因缘门。此有何异。答破邪因缘申正因缘。其义大同。但文有广略离合为异。此论因缘一品摄彼三门。亦合彼三门为今一品。如因缘门即是此品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一偈。第二观有果无果门是此品别破四缘初偈。第三观缘门是此品结破四缘偈。问何故离此一品为彼三门。答彼论欲示总别观义。总谓因缘门。别谓因门及以缘门。此论但明总观不明于别观。而文互有广略义可知矣。第二明论章开合。寻天竺之与震旦着笔之与口传敷经讲论者凡有二种。一者直解释。二者科章门。如昙影制疏明。此论文有四卷。品二十七。领其大宗为破众生断常之病申二谛中道。令因此中道发生正观也。二者北立三论师明。此论文有四卷。大明三章。初有四偈。标论大宗。第二从破四缘以下竟邪见品破执显宗。第三最后一偈推功归佛。以初摄初故四偈标宗在于初品。以后摄后故最后一偈推功归佛在后品也。师云夫适化无方陶诱非一。考圣心以息病为主。缘教意以开道为宗。若因开以受悟即圣教为之开。由合而受道则圣教为之合。如其两晓并为甘露必也。双迷俱成毒药。岂可偏守一途以壅多门者哉。具如法华玄义以备斯意矣。但末世钝根寻其长文不见起尽。讲经论者相与开之。问经有序正流通。论何故无耶。答大圣三达圆明鉴二世根性。故立通别两序。弟子智犹未逮故不立之。又群生不穷大悲无限。非止益当时。欲远传遐代故有流通。弟子造论但当时解益不敢传通后世。故不立流通。二者造论本为通经。故不别立流通也。问余论有正说余势。此论何故无耶。答无畏广本故有。今即是略论故无。二者因事表理。正以略于初后故名中论。自摄岭相承分二十七品以为三段。初二十五品破大乘迷失明大乘观行。次有两品。破小乘迷执辨小乘观行。第三重明大乘观行推功归佛。所以有此三段者正道未曾小大。赴大小根缘故说大小两教。而佛在世时众生福德利根禀斯两教并皆迷失。论主破彼二迷俱申两教。是故有三段之文。又菩萨欲遍学诸道。初已知大道。次须识小。则权实洞明可得大小双化也。问龙树为何人双破大小双申两教。答略为四缘。一者为学大失大故破大申大。何以知然。十二门论云末世众生薄福钝根虽寻经文不能通了。我愍此等欲令开悟。即此论云。闻大乘法说毕竟空不知何因缘故空。遂失二谛。故知。为破学大失大之缘申于大教也。又三世十方佛赴大缘而说大教。三世十方四依菩萨赴大缘重说大教也。二者为小缘而申大教。以封执小乘障隔大道故须破小而明于大。亦有文证故初品破毗昙四缘。乃至燃可燃品破萨婆多执法犊子部计人。即其事也。又三世十方佛为二缘而说大乘。一为直往菩萨。二为回小入大之人。三世十方四依菩萨造论亦为二人前为学大乘失大故破大申大。即是直往之人。次为破学小障大令回小入大也。三者为九十六种外道执邪障大乘之正故破邪申正。论处处有文。又三世佛就大乘中破外道。令外道悟入大乘。如涅槃六师及十仙之类。三世四依亦尔。破九十六邪令回邪入大乘之正。四者四依为未曾学大小乘内外之缘。如始出家二众及在家二众。为此众生直论大法令其取悟。以此等缘虽未曾学大小。内外而无始任运在虚妄失道计有内身外物。今直令观行求捡。无从便得悟道也。次申小乘亦为四缘。一为学小乘失小故破小申小。即小乘因缘品是。二为破外道障于少乘令回邪入正。前令回失从得。今便回邪入正。即邪见品是。三为大乘菩萨申于小教。自有菩萨解大而未通小。如法华药草喻品有此菩萨。今令菩萨解大解小即悟于权实二智。二十五品破大申大令菩萨悟实智。次两品令菩萨悟权智。便入佛知见得成法身。十方三世佛出世大意既尔。四依菩萨出世大意亦尔。四依菩萨出世大意亦尔。故四依如佛亦即是佛也。四为未曾学大小内外之人直为说小乘教。令其悟小乘道果也。又总判四种障障于大乘。一外道障中之重障中之远。二小乘障中之次。三有所得大乘障无所得。四无明都不识大小。而昔本有大乘根性菩萨为之说大。令破此四迷又令此四人悟入大也。小亦有四种障。一外道。二有所得小。三偏执大以大斥小。如法华论偏执一乘菩萨。四无明都不识大小。今亦令此四人悟入小也。问十二门与中论申破何异。答中论破四迷申大小二教。十二门亦破四迷而独申大教。第三重明大乘观行推功归佛者凡有十义。一者欲示小乘破邪见不尽。显大乘破邪见尽。故重明大乘破邪见。二者前明从大生小。后辨摄小归大。故重明大。如法华经总序十方诸佛及释迦一化。凡有三轮。一根本****。谓一乘教也。二枝末****之教。众生不堪闻一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三从一起故称枝末也。三摄末归本。会彼三乘同归一极。此之三门无教不收无理不摄。如空之含万像若海之纳百川。今论三段还申佛三经。初二十五品申一乘根本之教。次两品申佛枝末之教。后重明大乘申摄末归本。是故有三段之文破此三迷申兹三教。并是佛功。故最后推功归佛。三轮之经既无教不摄。申三轮之论亦无教不收。是故斯论穷深极广也。三者初申大乘。次申小乘。则似成大小乘论不专名大论。以其中间虽复明小以初后并大故名大论。四者示小不苞大大能含小。由具明一化始终大小诸教然后始名大乘论。是故第三重论大乘。至论未曾大小耳。五者申大有其二门。一者就大申大。二者举小显大。二十五品即是就大申大。后之两品举小显大。六者前但为大缘申明大法。后但为小缘不堪受大故请说于小。所以明小。七者此论正明中道。欲辨观中道者凡有四人。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乃至上智观故得诸佛菩提。前二十五品已明上智及上上智观得菩提。后之两品次辨中下二智得菩提义。故此论文云。上已闻大乘法入第一义。今欲闻声闻法入第一义。第一义即中道。故知。中道无二入者投法不同即其证也。八者初明大次辨小。惑者便起大小二见。是故最后俱泯二见明正道未曾大小。九者申大乘有二门。一者前略后广二者前广后略。初七品略明大乘观行。次作者品已去广明大乘观行。此是为解义故。二者二十五品广明大乘观行。后一偈略明大乘观行。为易持故也。十者二十七品双破大小二邪。俱申二正。惑者便起邪正二心。是故最后双泯二见。道门未曾邪正故后长行云。无人无法不应生邪见正见。体用权实亦尔。初大次小。从体起用从实起权。次摄用归体收权入实。入实则无复有权。亦未曾有实。如是五句故云佛不能行不能到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不知何以目之约此论则称为中。经则名为妙法法身佛性波若。问依经明佛前说声闻法。后说菩萨法。论主应前申小教后论大乘。何故前大后小耶。答经乃前小后大。但此论正申大乘傍申小教。故前申于大后申于小也。又佛虽说小意在于大。故法华云。诸佛如来但为教菩萨。今欲申佛本意故初明大也。又佛经亦前说于大后明于小。如初在道树说华严之教。后趣鹿苑转小乘法轮。今亦依佛此旨故前大后小。就二十五品旧开为二。初二十一品破世间人法明大乘观行。后四品破出世人法明大乘观行。所以世出世俱破者。禀教之流谓世出世为二。故成二见。故大品云。诸有二者无道无果。涅槃云。明无明愚者谓二。华严云。迷惑贤圣道生死涅槃谓二。法华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天亲释云。众生界与涅槃界不离。众生有如来藏故。净名云。悟不二故得无生忍。今欲破如此二见申无二之道。故前破世间后破出世。今明求世间出世间毕竟不可得。即是非世非出世乃名中道。所以前破世间后破出世者。盖是从易至难为次第故也。就二十一品又开为三。初至观业有十七品。破禀教邪迷显中道实相。第二观法一品次明得益。第三时因果成坏有三品。重破邪迷重明中道实相。所以开此三者依智度论释习应品。初正说菩萨习应波若。第二明于得益。谓重罪消灭诸天守护。三重明习应。诸佛说经既其有三。菩萨造论义亦如是。以邪教覆正经其义不明照。故破于偏邪显中道之实相。中道之实相既显三乘贤圣由之而成。故次明得益。睿师序云。其实既宣其言既明。于菩萨之行道场之照朗然悬解矣。但略说未周兼钝根难悟。故重破邪迷重说实相也。就初十七品又开为二。初有七品。略破人法明大乘观行。次十品。广破人法辨大乘观行。初略后广为解义故。又利根易悟略释便解。钝根难了广开乃悟。就七品即为七段。就因缘品中自开为二。第一牒八不享造论意。第二重牒八不而解释之。就第一又二。初牒八不第二序造论意。就牒八不分为三别。第一正牒八不明所申教体。第二半偈叹八不之用。第三半偈敬人美法。初明教体。即是二谛。次明教用。即是二智。所以先明二谛次明二智者。然谛智未曾一二。不二而二。故谛智方便约缘不同。非谛无以悟智。非智无以明谛。如来内智明了外照根缘。故说二谛言教。内有二智外说名谛。即是智能谛所。谛不说谛谛还说智。即是谛能智所。欲明谛智行说因缘。今正赴缘说教。故先明于谛次辨于智也。又先明二谛后明二智者。前正明说教后明教意。所以说八不二谛者。为令众生发生二智故也。望佛从本至末。望缘即是因教发智也。又此论正申二谛傍明二智义。故先说谛而后智。百论正明二智傍明二谛。故先智而后谛也。问何故标八不有论初也。答略明十义。一者为欲辨经论资申之义。八不即是三世诸佛方等要经。论主禀经发生二智然后为物造论。此即是经资于论。后解释八不破外道迷失。谓论申于经也。所以须牒经者。恐小乘之流不生信受。故命初标经八不即明劝信意也。二者题标中论。今解释之。初标八不即是中道。后解释八不即是明论。是以题文称中论也。三者序众生失本。故牒八不在论初。问失八不为有几人。答略有四人。一者迷失八不故有六道纷然。如涅槃经云是一味药。随其流处有六种味。即是失中道佛性成六道味。八不即是中道佛性也。二者诸外道等求此一道而不能得。故成九十六种。如涅槃经云凡夫之人虽加功苦不得是药。三者二乘之人封执诸法决定有生。闻说无生心不信受。如智度论云。佛灭度后有五百部。闻毕竟空如刀伤心。四者学大乘人闻毕竟空。遂成断见失于罪福。又无二谛。如此四人并失八不。今欲题其失本以显晓示之。令知所失故在论初。四者示众圣得原故标在论初。得此八不亦有四人。如涅槃云。观中道者凡有四种。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故得诸佛菩提。以为欲明众圣得本故题之在首。五者此论以二谛为宗。八不正明二谛故标之在初。六者欲示学教人所表。如来说生死涅槃因果等法者。为表不生死不涅槃不因果之正道也。七者欲明八不言约意包总摄众教。故标在初。智度论云。四悉檀摄十二部经八万法藏。三悉檀可破。第一义悉檀不可破。虽说三悉檀为显第一义悉檀。第一义悉檀是八不。今欲明八不摄四悉檀及十二部经八万法藏。故标在初。问何以知八不即是第一义悉檀。答智度论引中论八不释第一义悉檀。故知。八不是第一义悉檀也。八者欲明此论是折中之说。前无序分。后略余势。命初即标中道。九者初标中观论是标章门。次题观因缘品谓释章门。明八不是释因缘。是故偈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也。问八不即是因缘。论破因缘应破八不。答了因缘即是八不则申而不破。迷因缘即是不八即破而不申。故标八不因缘灭不八戏论。此即释因缘品在论初意。八不则是因缘八不既在论初。因缘即居众品之首。十者欲分大小二论不同。故初标八不。小乘论则是生灭之论。故有生灭观。大乘论是无生灭论。故初明无生灭观。问何以知然。答法华曰。昔于波罗奈转四谛****。分别说诸法五众之生灭。小乘四谛十二因缘皆是生灭。苦集即是相生故名为生灭道为明还灭故是灭义。三谛并是有为故入无余。时悉舍故是断。灭谛是无为称之为常。三谛有差别名之为异。灭谛无差别故称为一。苦集是生死法故名为来。灭道为欲反原称之为出。故灭谛名灭止妙出。四谛既尔。十二因缘亦然。十二相生为生。十二还灭为灭。灭十二为断。得无为曰常。十二三世因果不同名之为异。灭十二无三世因果名之为一。七果从五因而来目之为来。灭十二出生死故称之为出。则知。为二乘明生灭法。故是生灭观。成实虽有五聚明义四谛为其正宗。毗昙之流亦复如是。今欲简异小乘生灭论明大乘无生灭论。诸法本自不生。故非苦非集今亦无灭。故非道本自无生岂有苦集可断。今亦无灭岂有无为之常。下例可知。问何以知不生不灭明无四谛耶。答下四谛品外人难论主。若一切法空无生亦无灭。如是即无有四圣谛之法。即良证也。问生灭论既名四谛无生灭论是何谛耶。答即是一实谛。如胜鬘明一实谛是究竟圆极之性。即显斯论是究竟圆极满字论也。此即是一种正意释八不也。问法华信解品云。四大声闻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大无小。小乘亦有八不。与大乘何异。答五义不同。一者小乘人但得众生空。故得众生不生不灭。未得法空未得法无生灭。大乘则人法俱无生灭也。二者设如成实论及智度论。明小乘人具得二空俱无生灭者。但是拆法明无生。未得本性无生。大乘则明本性无生也。三者小乘人灭生灭方得无生灭。此犹是生灭。有生灭故是生也。灭于生灭故是灭。故小乘无生灭犹是生灭。故涅槃云。二乘之人名有所得也。四者小乘人但得三界内人法无生。大乘人具得内外一切法无生。五者小乘人但见虚妄无生。不见中道佛性无生。故但见空不见不空不行中道。大乘则异之。见虚妄无生又见中道佛性无生也。然八不文约义丰。意深理远。自摄岭兴皇随经傍论破病显道。释此八不变文易体方言甚多。今略撰始终以二条解释。一者就初牒八不略释解之。后重牒八不广料简也。就初牒八不述师三种方言。第一云。所以牒八不在初者。为欲洗净一切有所得心。所以然者有所得之徒所行所学无不堕此八计之中。如小乘人谓有解之可生有惑之可灭。生死无常为断。佛果凝然是常。真谛无差别故一。俗谛方有差别不同故异。众生从无明地流转故来。反本还原故出。今二十七品横破八迷。竖穷五句。以求彼生灭不得故云不生不灭。生灭既去不生不灭。亦生灭。亦不生灭。非生灭。非不生灭五句自崩。是故论末偈云。一切法空故世间常等见何处于何时谁起是诸见。次偈推功归佛云。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是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故此论一部横破八迷。竖穷五句洗颠倒之病。令毕竟无遗。即是中实故云不生不灭乃至不常不断也。然非生非不生既是中道。而生而不生即是假名。此假生假不生即是二谛。故以无生灭生灭以为世谛。以生灭无生灭为第一义谛。然假生不可言生不可言不生。即是世谛中道。假不生不可言不生不可言非不生。名为真谛中道。此是二谛各论中道。然世谛生灭是无生灭生灭。第一义无生灭是生灭无生灭。然无生灭生灭。岂是生灭。生灭无生灭。岂是无生灭。故非生灭非无生灭。名二谛合明中道也。师又一时方言云。所以就八不明三种中道者凡有三义。一者为显如来从得道夜至涅槃夜常说中道。中道虽复无穷略明三种。则该罗一切故就此偈辨于三中。总申佛一切教。二者此论既称中论。故就八不明于中道。中道虽多不出三种。故就此偈辨于三中。三者为学佛教人作三中不成故堕在偏病。今对彼中义不成欲成中义故辨三种中也。问云何学佛教人三中不成。答他云。实法灭故不常。假名相续故不断。不常不断名世谛中道。今谓不常犹是断。不断犹是常。唯见断常何中之有。又言。因中未有果事故言非有。有得果之理故言非无。非有非无为世谛中道。考而论之非有犹是无。非无犹是有。亦无中矣。又云。真谛四绝故名为中。今请问之。为有四绝之理为无此理耶。若有四绝之理则名为有。不得称中。若无四绝之理则无真谛。亦非中矣。又真谛定绝不可不绝此乃是偏。何谓中道耶。又中是无碍。真谛定绝遂不得不绝。既其有碍云何名中。又真谛四绝绝除四句。则是无于四句。故名为断。有此四绝之理则名为有。故是常见。故成坏品云。若有所受法则堕于断常。当知所受法若常若无常。彼二谛合明中道者。谓非真非俗名为中道。是亦不然。非真犹是俗。非俗犹是真。还是二谛。更无别中。以此推之三中不成。为对此三种中不成故今明三种中道。问云何辨三种中耶。答他有有可有则有生可生。则有生可生则有灭可灭。有生可生生不由灭。有灭可灭灭不由生。生不由灭生非灭生。灭不由生灭非生灭。生非灭生故生是自生。灭非生灭故灭是自灭。自生则是实生。自灭则是实灭。实生实灭则是二边。故非中道。今明无有可有以空故有。则无生可生亦无灭可灭。无生可生由灭故生。无灭可灭由生故灭。由灭故生生是灭生。由生故灭灭是生灭。生是灭生生不自生。灭是生灭灭不自灭。生非自生但世谛故假说生。灭非自灭但世谛故假说灭。假生不生假灭不灭。不生不灭名世谛中道。对世谛生灭明真谛不生灭。以空有为世谛世谛假生假灭。有空为真谛真谛不生不灭。此不生不灭非自不生不灭。待世谛假生明真谛假不生。待世谛假灭明真谛假不灭。非不生非不灭为真谛中道。二谛合明中道者无生灭生灭为世谛。生灭无生灭为真谛。无生灭生灭。岂是生灭。生灭无生灭。岂是无生灭。故非生灭非无生灭名二谛合明中道。问后明三中与前何异。答前明二谛中道。是因缘假名破自性二谛。故名为中。第三双泯二假称为体中。故前语有四重阶级。一者求性有无不可得。故云非有非无名为中道。外人既闻非有非无。即谓无复真俗二谛便起断见。是故次说而有而无。以为二谛接其断心。次欲显而有而无明其是中道有无。不同性有无义。故次明二谛用中双弹两性。次欲转假有无二明中道不二故明体中。此是摄岭兴皇始末。对由来义有此四重阶级。得此意者解一师立中假体用意也。又初非性有无以为中者此是假前中义。次而有而无名为二谛是中后假义。次假有非有假无非无二谛合明中道者此是假后中义。问破性中此是假前中。二谛表中道是假后中。云何是中前假中后假耶。答中前假者未说体中。而前明于假。则上而有而无是也。中后假者说体中。竟方说而有而无是也。又中前假即从有无入非有非无。从用入体。中后假非有非无假说有无。从体起用也。中假义内具足明之。今略示大宗也。后意明渐舍义。则世谛破性生灭。以辨不生不灭明于中道。真谛破假生灭。以辨不生不灭明于中道。二谛合明中则双泯假性。欲同明二谛俱无生义故与前异也。问世谛不性生云不生。真谛不假生明不生。此是释八不。今二谛合明中道则云非生灭非不生灭。即是非八不。非非八不云何是释八不义。答八不言约意包。若有生灭无生灭犹是生灭义。非生灭非不生灭乃是无生灭义。故二谛理虽泯生无生犹是释八不义也。师又一时方言云。世谛即假生假灭。假生不生。假灭不灭。不生不灭为世谛中道。非不生非不灭为真谛中道。二谛合明中道者非生灭非不生灭。则是合明中道也。问此与上何异耶。答此有二意。一者则世谛生是不生。如色即是空。故不生即是世谛也。真谛亦不生者此则明相因义。因世谛生故明真谛不生。云此是师正意也。二者欲示阶渐明义者世谛中不生不灭。即是真谛之假。非是破性明中。乃明世谛假生虽生不起。世谛假灭虽灭不失。故生灭宛然而未曾生灭。故世谛之中即是真谛之假。真谛假不生灭此是生灭无生灭。故不生不灭宛然而未曾无生无灭。故是二谛合明双泯二谛。大意如前。问云何乃取真谛之假为世谛中耶。答师云。方等大意言以不住为端。心以无得为主。故说世谛为令悟真。故以真谛假为世谛之中。如涅槃云。欲令众生深识第一义故说世谛。又云五受阴空名为苦义。说苦为令舍乐亦不住苦故以空为苦义。说俗不令住俗乃令因俗悟不俗。故以真谛为俗义。真谛之中亦尔。说不生为明非生非不生。故非生非不生是不生义。乃至说真俗二令悟不二。故不二以为二义。华严云。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无。即其事也。方言甚多略明三种。至后重牒八不广料简之。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下第二明教用。即是辨二智中道。以佛智能说八不中道灭诸戏论。即是教之用也。又初一偈正说八不。此偈明说八不意。所以说八不者有二种意。一为显三种中道。二为灭诸戏论。佛说八不既有二意。今标在论初申八不者亦有二意。故摩耶经云。龙树燃正法炬灭邪见幢。楞伽云。为人说大乘能破有无见也。既是佛智能说故须明于二智。此二智由二谛中道而生。二谛既是中道。故二智亦是中道。二智谓方便及以实智。亦具三种中道。实方便不可定言方便。不可定言不方便。谓方便慧中道。方便实不可定言实。不可定言不实。名为实智中道。此是二慧各明中道。实方便则非方便。方便实即非实。非实非方便谓二智合明中道。非实非方便名一正观。非真非俗名一正境。境智是因缘之义。既称境智是则非智。既称智境是则非境。非智非境泯然无际。前虽开境智竟无所开。后虽合境智亦未曾合。若游此玄门则戏论斯寂。故龙树致敬。问二智二谛皆是中道显正性不答亦得也。问与涅槃五性何异也。答此中明二智与二谛。则二智是果性。以明佛二智故也。二谛是佛所照之境。但有此两性。此境智皆开发正性。非境非智亦有正性义也。问何故彼明五性今明两性。答正明二智之能说二谛之所说。不正明因果。故但有二性。彼经正明因果开发正性。故明五性义也。若就论主悟二谛发生二智。亦是因因。开发正性故亦得具五性也。师又释。能说是因缘开为二双。上半破邪显正。下半敬人叹法。能说是因缘者叹佛智能说三种中道因缘。即显正也。善灭诸戏论者第二破邪也。谓能说八不因缘灭不八戏论。不八戏论者即二乘人是也。令二乘人回小入大也。又破菩萨有所得生灭心。令菩萨悟入于大。即知。说八不因缘破三乘人戏论。令三乘人皆悟入大乘也。又就观法品明戏论有二。一者爱论。谓于一切法有取着心。二者见论。于一切法作决定解。又利根者起见论。钝根人起爱论。又在家人起爱论。出家人起见论。又天魔起爱论。外道起见论。又凡夫起爱论。二乘起见论。今说此八不灭二种戏论也。师又约渐舍义明五种戏论。一者佛有诫劝二门。诸恶莫作名为诫门。诸善奉行名为劝门。恶有乖理[病-丙+付]坠。损他感苦故名戏论。善是符理清升。利他招乐故非戏论。二者善有二门。有所得善不动不出名为戏论。无所得善能动能出故非戏论。三者得无得二名为戏论。如云明与无明愚者谓二。诸有二者无道无果。若有得无得平等不二者名不戏论。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第四明二与不二是二边并是戏论。若能非二不二中道则无戏论。次二不二非二非不二并是名相皆是戏论。言亡虑绝则非戏论。第五若有戏论若有不戏论并是戏论。若无戏论无不戏论方是不戏论也。问何故就戏论不戏论明二智中道。答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故名戏论。无戏论者即是慧眼故名为中也。我稽首礼佛者。此第三推功归佛论主致敬。明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者。此是佛说非是我说也。又稽首者欲请佛加护。敢佛弟子有所说法无不承于佛力。今欲申佛无生二谛破于众邪。故请佛加护。又龙树未悟无生。欲自树为佛从。托迹海宫得无生忍。方以佛为师己为弟子。是故礼也。又论主因佛悟无生。今报佛恩。是故礼佛。又礼佛者欲令后人于论生信。明八不者此是佛说。非天魔外道调达等说。亦非我说。此是佛说。以小乘人不信一切法毕竟空。如刀伤心故推功归佛也。问云何名诸说中第一。答九十六种术名为邪说。非是第一。诸佛正法名为第一。就佛说中有大乘小乘。小乘不了不名第一。大乘了义名为第一。就大乘中此之八不是方等中心诸佛要观。是第一中之第一也。问何故作此叹耶。答欲明佛略说于前。龙树广敷于后。说之于前既是第一之经。敷之于后即是第一之论。学此论者盖是第一之人矣。又欲劝信故作此言。小乘人云。生灭亦是佛说。无生灭亦是佛说。云何说无生以破生耶。是故明生灭是方便非第一之说。无生是真实名第一之说也

同类推荐
  • 新镌绣像麴头陀济颠全传

    新镌绣像麴头陀济颠全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EMMA

    EMM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清初海强图说

    清初海强图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太上开明天地本真经

    太上开明天地本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临清寇略

    临清寇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半世之遥

    半世之遥

    咫尺之遥,心却远隔万水千山,在天涯的两端背对背的倔强。待到天各一方之时,才真正明白,曾经排斥着的每一天,才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如果这是一场梦,我宁愿活在梦中,永远不要醒来。哪怕他人笑我痴笑我傻,哪怕以余生为代价——至少在梦里,有一个疼我爱我的你。
  • 灭世修士

    灭世修士

    当天空被黑暗笼罩,那些沉睡千年的老怪一个个苏醒,心怀天下的夜辰,踏月而来,拯救被黑暗侵蚀的人们。看夜辰和他的朋友们与那些黑暗中的污岁争斗的故事。
  • 樱蓝贵族学院之恶魔在身边

    樱蓝贵族学院之恶魔在身边

    一不小心在溜冰场撞了那个高贵的大少爷一下,从此人生一片的黑暗,动不动被要挟为他做牛做马,遇到他之后,18年来倒霉的事都一齐来了,然后一个又一个的把柄落在他手上……恶魔啊!放过她吧!
  • 神君修罗

    神君修罗

    他龙皇帝尊,神域尊主纵横天地亿万载成就神魔至尊之位,可为了突破天地大道闭关千万年只见光明就在前方…突然灵魂颤动一只由无形的威压化作的尖刺突然像他的灵魂刺来…本以他主宰的力量可轻松抵抗…可就在他运行灵魂的力量的时候,天地大道突然出现并向他的灵魂攻击。就这样一代枭雄就此陨落…不料造化弄人他重生在了百万年后。这一世…他苏辰定将重新踏上巅峰杀气暗算小人…崩灭天地大道突破枷锁踏上无上巅峰。
  • 在超神学院开直播

    在超神学院开直播

    主角穿越到超神学院,18岁时开启直播系统,并且知道是超神学院世界。提前说一下,彦是主角的,蔷薇是凉冰的,葛小伦就继续当他的单身狗吧。读者q群:690327071
  • 当我成为首富女儿后

    当我成为首富女儿后

    林七七是21世纪一名普通宅女,一天晚上,女主在阳台收衣服,突然穿越了,发现自己是国家首富的女儿从此大吃大喝。。。。。。。。。
  • 网游之征战远古

    网游之征战远古

    一个在外处处受欺负的乖乖男,却在游戏里混得风生水起,为王称霸。当游戏带给他足够的自信后,他是会像从前一样逆来顺受,还是会做那翻身农奴把歌唱?
  • 老子就是逍遥

    老子就是逍遥

    我说我要当个逍遥自在的人,你非得给我安排安排工作我的天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杜甫日记

    杜甫日记

    安史之乱后,大唐光怪陆离的社会景象,杜甫的见闻。特别特别备注:非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