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693500000013

第13章

南北朝

梁。姓蕭。名衍。都建康。自壬午盡丁丑。四主。五十六年。禪于東魏。元氏至孝武。分東西(出宗景明三年)。

壬午 四月。武帝受禪登位。時年三十七。改元天監。帝既登極。思與蒼生。同契等覺。共會徧知。垂衣臨朝。盛敷經教。廣延愽古。傍搜遺文。扇以淳風。利於法俗天竺國。聞帝弘法。献珊瑚佛像。以表崇敬也(統紀)。

敕釋慧超為大僧正。超形過八尺。腰帶十圍。戒德內修。威儀外潔。凡在緇侶。皆遵成訓。給傳詔羊車。局足健步。衣服等供。自聲教所被。五部憲章咸稟則之。甞於講論之暇。忽大力善神言。當集同緣。共來飡受。及就講之日。倐然滿座。容貌[王*(十/(罩-卓+衣))]異。莫有識者。竟席方散。其感跡徵異若此(本傳)。

帝召大士寶誌至闕。甚尊寵之。因下詔曰。誌公跡拘塵俗。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焚浸。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談其隱倫。則遁仙高者。豈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自今隨意行化。勿得復禁。公由是多出入禁內。

癸未 敕法雲寺雲光法師。出入諸殿。講法華經。天為雨華。帝欽禮之。意其證聖。一夜於含光殿。焚疏。請誌公雲光二師。齋習日。誌公獨赴。而雲光不知。帝敬誌焉(僧史)。

帝一日召誌公于便殿。誌忽顰蹙。引頸興嘆。帝怪問之。誌曰。仇歒生也。帝罔測。盖是年候景生於鮮卑懷朔鎮。即東昏侯後身也。南齊初。帝妃郄氏有三女。帝為雍州刺史。而妃薨。其性酷妬。至是化為巨蛇。入于後宮。通夢于帝。求功德拯拔離苦。帝閱大藏。製慈悲懺法。請僧禮佛懺罪。尋化為天人。於空中謝帝功德。已得生天。帝畢世不復議立后(南史)。

甲申 三年四月八日。帝率道俗二萬餘人。升重雲殿。捨道奉佛。親製願文。略曰。弟子梁國皇帝蕭衍。稽首和南。十方佛法僧寶。伏見經云。發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其餘諸善不得為喻。能出三界之苦門。入無為之勝路。弟子在昔迷荒。躭事老子。歷葉相承。染此邪法。今捨舊習。歸憑正覺。願使未來生世童男出家。廣化眾生。共取成佛。寧可在正法中長淪苦道。不樂依老子教暫得生天。涉大乘因。永離邪見(卞正)十一日降詔勑門下。大經中說。道有九十六種。唯佛一道。是為正道。餘皆外道。朕捨外道。以事如來。若公卿能入此誓者。各可發菩提心。老子孔子雖是如來弟子而為化。只是世間之善。不能革凡成聖。公卿百官。侯王宗族。宜反偽就真。捨邪入正。經論云。若事外道心重。佛法心輕。即是邪見。若心一等。是無記性。事佛心強。老子心弱者。乃是清信。清者表裏俱淨。信是信正不邪。故言清信佛弟子。其餘諸善。皆是邪見。不得稱正信也。門下速施行十四日公卿抗表。尊承詔命。帝手勅答曰。能反迷入正。可謂夙植善根。宜加勇猛也次年三月十七日。侍中蕭綸啟。略曰。臣聞。如來降慈悲雲。垂甘露雨。屬值皇帝菩薩應御物。以法化民。講道傳經。德音盈耳。臣今啟迷方。粗知歸向。受菩薩大戒。戒節身心。捨老子之邪風。入法流之真教。伏願天慈曲垂矜許。自是百官皆捨邪歸正矣(卞正論)是年帝於本第。立光宅寺。鑄金銅丈八像。匠臨就冶。疑銅不足。欲上請。忽有使者。領銅十五車至。云奉勑送寺。即就鎔寫。一鑄便成。唯覺高大。試量乃二丈二尺。以狀奏聞。勅云。初不送銅。斯乃神奇應感也。遂鐫於華趺。以為靈誌也(感通錄)。

乙酉 四年。初帝夢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大苦惱。何不為作大齋而救拔之。帝問諸沙門。唯誌公勸帝尋經。必有因緣。乃取藏經。躬身據覽。創造儀文。三年乃成。於是捧文停香燭白佛。若此文理恊聖凡情。願拜起。香灯自明。或儀式未詳。灯暗如初。言訖投地一禮初起。香燭盡明。乃召誌公問曰。何處堪建此會。公曰。潤州澤心寺。江心一峯。水面千里。潭月雙映。雲天四垂。境通幽顯。堪會神靈。勅是年十一月十五日。於澤心寺。依儀修設。帝親臨地席。詔祐律師宣文。利洽幽明。即金山寺也(金山寺碑及葦江集)舒州潛山最奇。而山麓尤勝。誌公與白鶴道人皆欲之。因啟武帝。帝以二人俱具靈通。俾各以物識其地。得者居之。道人云。某以鶴止處為記。誌公云。某以卓錫處為記。已而鶴先飛去。至麓將止。忽聞空中錫飛聲。而鶴驚止他處。錫遂卓於山麓。公遂築室。然道人不懌。以前言不可食也(事文類集)。

丙戌 五年冬。雩祭備至。而雨不降。誌公啟講勝鬘經請雨。上即命法雲法師。於華光殿。講勝鬘。講竟。夜大雪。誌公須一盆水。以刀加上。俄雨大降。高下皆足(南史)。

戊子 七年。詔畫工張僧繇。寫寶公像。公剺面門。出十二面觀音相。或慈或威。僧繇竟不能寫他日與帝臨江縱望。有物。泝流而上。公以杖引之而至。乃紫栴檀。即雕公像。神彩如生(感通錄)。

是年魏宣武永平元年。治書侍御史楊固上表。以為當今之務。宜絕談虗窮徹之論。簡桑門無用之費。以救寒飢之苦(通鑑)。

己丑 魏宣武於乾成殿。為諸僧及朝臣。講維摩詰經。時魏主專尚浮屠。不事經籍中書侍郎裴延雋上疏。以為漢光武。魏武帝。雖在戎馬。未甞廢書。先帝行師。手不釋卷。良以學問多益。不可暫掇故也。陛下升法座。親講大覺。凡在耹聽。塵蔽俱開。然五經治世之揩模。應務之所先。伏願經書互覽。孔釋兼存。則內外俱同。真俗斯暢矣。時佛教盛於洛陽。中國沙門之外。自西域來者。三千餘人。別立永明寺。千餘間居之。遠近承風。無不奉佛(通鑑)。

庚寅 九年。上為太祖文皇帝。於鐘山竹澗。建大愛敬寺。為太后起大智度寺 上幸愛敬寺。設無碍會。以滿鉢水泛舍利。最小者隱不出。帝拜乃於鉢中放光屬天。回旋久之。舉國嗟未曾有也(感通錄)。

辛卯 十年。帝於天監元年。夢檀像入國。乃令郝騫等八十人。往天竺。迎請優填王所刻佛像其王乃摸刻紫栴檀一像。付騫等歸。是年四月五日。達于楊都。帝與百僚。徒行四十里。迎還太極殿。建齋度人。大赦斷殺。自是蔬食斷慾(感通錄)。

癸巳 魏延昌二年。西域勒那摩提。譯寶積經論二十四卷。宣武帝請講華嚴。忽於高座。見天神來云。天帝請講華嚴經。與都講維那等五人。同時於座而逝。見聞者。嘆未有也(感通錄)。

丙申 天監十五年。越州隱岳寺石佛像。初釋僧護擬造十丈。齊建武中。僅成面璞而亡。次有僧淑。襲其功而未成至天監六年。吳郡陸咸夢僧云建安王感疾未瘳。能治剡縣石佛成就。必愈。咸經年稍忘。而僧復夢促之。乃啟建安王。王乃捨金委僧祐。專任像事。以十二年就功。是春方畢。座高五丈。而身十丈。像成。王疾乃瘳(僧史)。

是年魏肅宗熈平元年。世宗作瑤光寺。未就。胡太后作石窟寺。又作永寧寺於宮側。而永寧工巧尤盛。有真金像高丈八尺。如中人者十。玉像二。又為九級浮圖。高九十餘丈。掘基及黃泉。獲金像三十二軀。太后以為嘉瑞。信法之徵也。飾制[王*(十/(罩-卓+衣))]奇。極世華美。上立剎復高十丈。剎表寶缾。容二十五斛。承露盤一十一重。皆金成之。永夜鈴鐸。聲聞十里。殿如太極殿。三門如端門。僧房千楹。珠玉錦繡。駭人心目。佛法之入中國。塔廟之盛華夏。皆曰閻浮未之有也。初成。明帝與太后共登視。宮中事如掌內。遂禁人登之楊州刺史李崇上表。以為高祖遷都垂三十年。明堂未修。大紊荒廢。城闕府寺額以頹壞。非所以追隆堂構儀刑萬國也。今國子雖有學官之名。而無教授之實。何異免絲燕麥。南箕北斗。事不兩興。須有進退。宜罷尚方雕靡之作。省永寧土木之工。減瑤光材瓦之力。分石屈鐫琢之勞。及諸事非急者。於三時農隙。修此數條。使國容嚴顯。禮化興行。不亦休哉。太后雖優令答之。而終不用其言(通鑑)魏胡太后好事佛。民多絕戶為沙門高陽王友李瑒上言。三千之罪。莫大於不孝。不孝之大。無過絕嗣。豈得輕縱背禮之情。肆其向法之意。一身親老。棄家絕養。缺當世之禮。而求將來之益。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安有棄堂堂之政。而從鬼教乎。又今南服未靜。眾役仍煩。百姓之情。實多避役。若復聽之。恐捐棄孝慈。比屋皆為沙門矣都統僧暹等。忿瑒謂之鬼教。以為謗佛。泣訴於太后。后責之。瑒曰。天神地祇人鬼。傳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然則明者為堂堂。幽者為鬼教。佛本出於人。名之為鬼。愚謂非謗。太后雖知瑒言為允。難違暹等之意。罸瑒金一兩(通鑑)。

丁酉 十六年。凡造寺。勑蕭子雲飛帛。大書蕭字為扁。時人稱寺為蕭寺(國史補)僧祐律師。自齊初大弘律法。梁武深相禮遇。凡僧事有疑。皆就審決。年衰。勑乘輿入內。為六宮受戒。王公貴戚。白黑門徒。一萬餘人。師有三藏記。法苑記。世界記。釋迦譜。弘明集。並行於世。

己亥 天監十八年。會稽僧皎然。著高僧傳十四卷。始自漢永平。終于是歲。凡百五十餘載。百五十七人。附見者二百餘人(大藏)。

是年四月八日。帝講慧約法師。於等覺殿。受菩薩戒。上屈萬乘之尊。伸在三之敬。暫屏袞服。恭受田衣。宣度淨儀。曲躬誠肅。復設無遮大會。朝野白黑十餘萬眾。香華伎樂。盛於斯時。自是約師入見。別施漆榻。上先作禮。然後就座。皇儲以下盡禮敬焉。因而大赦天下詔曰。梵網經云。居帝王位者。應先受菩薩戒。故知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宜修身戒心以弘治道。朕思。若不受菩薩戒。豈能起慈悲心。行平等行。所以受持正法。在予不疑。欲以億兆蒼生。同資福慶。凡天下罪無輕重。咸赦除之。

庚子歲 梁武帝普通元年 魏肅宗孝明帝正光元年。

是年九月二十一日。天竺二十八祖菩提達磨大師至南海。廣州刺史蕭昂表聞。梁王武帝遣使詔迎。十一月一日。至金陵。帝問曰。朕自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師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師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復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師云。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師曰不識。帝不領玄旨。師知機不契。十九日去梁。折芦渡江。二十三日北趍魏境。尋至雒邑。止於嵩山少林寺。終日面壁而坐人莫之測師去後。武帝問誌公。公曰。陛下還識此人否。帝曰不識。公曰。此是觀音大士。傳佛心印。帝悔。即遣人追之。誌公曰。莫道遣使。合國人去。他亦不回矣(僧史)。

魏孝明帝。是年加朝服大赦。命釋老兩宗上殿。齋訖侍中劉滕宣敕。請諸法師。與道士論議。時洛都融覺寺沙門曇無最。與道士姜斌對論。帝曰。佛與老子。同時不。姜斌曰。老子西入化胡成佛。出老子開天經。明是同時。最曰。老子周何王生。何年西入。斌曰。周定王三年九月十四夜生。簡王四年為守藏吏。敬王元年。八十五歲。見周德凌遲。與散關令尹喜西入明矣。最曰。佛當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夜入滅。經三百四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老子方生。至敬王元年。凡經四百三十年。乃與尹喜西遁。此乃年載懸殊。無乃謬乎。斌曰。若如來言。出何文紀。最曰。周書異記。漢法本內傳。並有明文。斌曰。孔子制法聖人。當明於佛。逈無文誌。何耶。最曰。孔子三備經。佛之文言。出在中備。仁者識同管窺。覽不弘遠。何能自達。中書令元義宣勑道士姜斌論無宗旨。宜令下席。又議開天經是誰所說。中書侍郎魏収等。就觀取經。太傅蕭綜李寔等。一百七十人。讀訖劾奏曰。老子只著五千文。餘無言記。臣等所議。姜斌文詞乖謬。罪當惑眾。帝加斌極刑。菩提流支奏解。配流馬邑(魏史)法師曇無最者。武安董氏。靈悟洞徹。學優程譽。為三寶之良將。即像法之金湯。對論有旨。聲勝魏史。公卿達儒降階設敬。佛法中興。惟其開務矣。

魏主好游騁苑囿。不親視朝。過崇佛法。郊庿之事。多委有司。張溥惠上疏切諫。以為植不思之冥業。損巨費於生民。減祿削力。近供無事之僧。崇飾靈殿。遠邀未延之報。昧爽之臣。稽首於外。玄寂之眾。遨遊於內。愆禮忤時。人靈未穆。愚謂修朝夕之因。求祇劫之福。未若取萬國之懽心。以事其親。使天下和平。灾害不生也。伏願淑慎威儀。為萬邦作式。恭致郊庿之虔。親行朔望之禮。釋奠成均。竭心千畆。量撤僧寺不急之華。還復百官久折之秩。已造。務令簡約速成。未造者。一切不復更為。則孝悌可以通神明。德教可以光四海。節用愛人。法俗俱賴矣(通鑑)。

辛丑 魏胡太后。熈平初。遣宋雲與比丘慧生。往西域求經冊。期年至乾羅國。是冬回還。次年二月達洛陽。得佛經一百七十部。太后令諸路各建五級浮圖。諸王貴官各建寺於洛陽。相高壯嚴。太后數設齋會。施僧財物。動以萬計。賞賜左右無節。所費不貲(北史及通鑑)。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冥界生死簿

    冥界生死簿

    民生,是个孤儿,从小在山上长大,18年来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整天对着的就是自己的养父,养父是个猎人,当初在山下小溪边捡到了小民生,因为不知道名字,就给他起名民生(平民百姓所生),一个贫民百姓生来没办法养才丢掉的孩子...养父能给他的就是不饿肚子,教他打猎,一些基本的防身技巧,他没有上过学,不认识字,没有朋友,甚至都不知道今天是哪年哪月。突然的一个晚上,山腰上传来了像鞭炮一样的声音,民生不知道怎么回事,声音好像还越来越近,养父知道了叫他藏到树上去,那是见到养父的最后一眼...
  • 窥星残录

    窥星残录

    星乃万物之精,上列苍穹,下应众生,方家九代,手握重器,护《窥星录》千年却惨遭灭门,徒留唯一血脉,看方弃如何持半本残录于磨难中掀翻这乱世……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纵异闻

    纵异闻

    这个世界武功秘籍怎么都不标注的?还好劳资以前去拔罐时看过人体穴位图。人体奥秘?额…那种东西我上生物课的时候懂得就差不多了。问我为什么武技学的那么快,不好意思,因为我脑子里的东西和你们根本不一样。你们只有看我装逼和洗洗睡了两个选择,顺带说下,妹子的洗洗睡了可不同于汉子……
  • 从游方道士开始

    从游方道士开始

    重生成为一个年约八九岁的小童,跟着一个白发苍苍的游方道士四处奔波。老道有一个老套的道号叫清虚,给他取名叫莫言……莫言问“师父为何不找个地方安家落户?”老道回答“游于方内,成仙得道!”
  • 领主之北地风云

    领主之北地风云

    魂穿异世,成为一名男爵之子。.........异族入侵、王国战争、贵族私斗…一系列不平凡的经历让他不断成长。从一个战场炮灰到建立功勋的军事新贵,从一个边地小贵族到影响一方的公侯。一个少年的非凡历程。不过这一切都要从种田开始。
  • 不朽战圣

    不朽战圣

    林玄经过兄弟们介绍接触一款虚拟游戏《异界》,无意中发现自己拥有了现实和游戏相互穿梭的能力,并且在现实中也可以启用游戏里的功能。一切精彩,敬请慢慢关注......读者群:130407598推荐朋友新书《傲世妖尊》
  • 无人识他

    无人识他

    “夏伏亦无多,蕉纱三两事。”——白居易文字于我,是采摘星子般的美好。
  • 野樱桃

    野樱桃

    徐剑铭的散文题材宽泛,主题鲜明,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韵,本书所选作品均为作者在报刊发表并获奖的精品散文。有一定市场号召力。
  • 天元毒祖

    天元毒祖

    万年前的轮回。一位毒蛊师少年,从魔兽猖獗的千毒山走来,在波诡云谲的天元大陆,搅动风云、覆海倾山。四大帝国的交恶、太古宗族的利益冲突、弑神殿的重临计划,少年能否在乱世中传承万古不灭精神,担起维护位面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