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25300000017

第17章 补不补天——曹雪芹思想浅探

内容提要:“红”学界存在着这样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红楼梦》叙述了一块未能补天的顽石“幻形入世”的故事,因此其作者曹雪芹有“补天”的思想。也就是说作者虽然通过《红楼梦》一书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但是,他对封建社会的灭亡仍然抱着惋惜的态度,希望能够挽救它的颓势。本文对此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认为曹雪芹没有补封建社会这块天的思想。而所谓“补天”思想,其实质是曹雪芹受传统入世思想的影响对未来社会提出的一些初步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不属于他思想的消极方面。

“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复杂的作家,《红楼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是最复杂的作品。”“注释1”《红楼梦》自从其诞生至今二百多年以来,关于该作品和其作者的思想历来就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见解。《红楼梦》诞生以后,很多人对它发生了兴趣,对《红楼梦》和其作者的研究成为一门专门学问——红学。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该作品的认识和评价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人们对它的基本思想倾向没有能够把握住,只是作了各式各样的主观臆断,不能明白其主题思想。不仅如此,它甚至还遭到各种曲解、诽谤和污蔑。譬如说,在清朝,外国资本主义向我国倾销鸦片,有人就建议把《红楼梦》这类所谓“淫”书送到国外去,让它像鸦片一样毒害外国人,从而作为外国向我倾销鸦片的回报。“注释2”从这一事例我们不难想见《红楼梦》在当时被当作怎样的书看待,也不难想见当时人们对它的认识与评价有多高。再如在“红”学史上出现过像索隐派和评点派这样的“旧红学”和以胡适为首的“新红学”派,它们或以主观臆断或以唯心论的观点曲解《红楼梦》。什么《红楼梦》中女的写的是汉人,男的写的是满人,而书中女人好男人坏,所以《红楼梦》是反满的;什么《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为情场作忏悔,是一部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杰作等等,不一而足。出现这种现象有下列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作品写得太隐;二是研究者本身的思想水平有限;三是作者的思想是复杂的、矛盾的,并且反映在作品中。

现在有一种很普遍的观点,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虽然无情地、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但是,对于它的灭亡仍然抱着惋惜、留恋的态度,希望能够挽救它的颓势,亦即所谓“补天”思想。例如,于舟、牛武同志在《红楼梦诗词联语评注·顽石偈评介》中说:“由于作者亲身经历并感受到了贵族家庭由极盛走向极衰的这一巨大变化,使他(指曹雪芹——引者注)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痛恨这个大家庭一切丑恶的现象,诅咒它的各种罪恶,看到了封建阶级的‘天’已经残破。但对这个大家庭的崩溃又不免惋惜与眷恋,所以他对封建社会这个残破的‘天’不是抱着掀翻的态度,而是想去修补,挽救本阶级的颓势,但又找不到‘补天’的方法。”

又如王成福同志的《试论曹雪芹的世界观》中的第六部分的小标题也写着“‘补天’的社会政治理想”。他说:“曹雪芹的社会政治思想是‘补天’”。“曹雪芹站在这个阶段(指封建贵族阶级——引者注)的立场上,一方面看到了这个‘天’已破坏崩溃,另一方面又不甘心,要将它‘补’起来。”类似这样的观点还有一些,总而言之是把所谓“补天”思想作为曹雪芹思想的消极方面来加以否定。但是,读了《红楼梦》以后,我对这种观点产生了疑义,觉得并不是这么一回事。于是,留心注意,积累了一些资料,提出了与以上观点相反的看法,以就正于专家与同好。

《红楼梦》第一回在叙述女娲氏炼石补天的故事时说:唯一一块未能入选的石头“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以后,这块石头“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接下来就有一石头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第一回)

人们就以此为依据,再加上一些其它的理由,说曹雪芹有“补天”思想。

看《红楼梦》我们不能光看字面上的东西,还必须深刻全面领会作者曹雪芹通过他的作品表现的思想实质。如果仅仅满足于看表面现象、表面文章,我们往往会被作者瞒过,不了解他的深刻用意,轻率地作出错误的结论来。譬如曹雪芹说他写的《红楼梦》“非伤时骂世”之作,但实际上恰恰相反,“《红楼梦》是一部对封建时代的生活深恶痛绝和愤怒的抗议书,是一部对封建社会予以全面批判的现实主义杰作。它对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道德法律、文化教育、宗教寺院、思想观念以至风俗习惯等等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注释3”说“非伤时骂世”只不过是欲盖弥彰的口实而已。我们不但不能说《红楼梦》是一种“淫”书,也不能说它是一部纯粹的言情小说,而应该看到它是一部借写情来批判现实社会黑暗、腐朽的伟大的政治小说。又如,作者说:“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可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能因我之不肖,一并使其泯灭也。”(第一回)如果单从字面上看,《红楼梦》就成了曹雪芹的“忏悔录”了,但是我们不能这样下结论。“新红学”派认为《红楼梦》是作者为情场作忏悔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贾宝玉不是忏悔人物,而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人物。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曹雪芹说过石头无材补天,“自怨自叹”,就说他要补封建社会之天。曹雪芹曾借跛足道人之口说,“风月宝鉴”宜反照不宜正照,我们不可不加以注意。

研究曹雪芹的思想如果有更多其它的资料就好了,遗憾的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关于他的生平的文献记载少得可怜,除一部半璧的《红楼梦》外,作者也没有其他著作流传于世。我们后人只能从少量的史料,友人的诗句和他的不朽著作《红楼梦》里去了解、研究他的思想。

现在我们首先来看看曹雪芹的身世和家庭情况。从这里考察一下他是否有补封建社会之天的思想。

曹雪芹的祖先是汉人。他的上祖曹振彦原是明代驻守辽东的下级军官。以后他家入了旗籍,成了皇家的“包衣”。(奴仆之意),以后曹振彦随清兵入关,在入关前后的一些战争中他立过战功,他历经过山西吉州知州、阳和府知府、浙江盐法道等官职。曹家的发迹,就是从他开始的。此后,曹振彦之媳,即曹玺之妻孙氏当了康熙的保姆。康熙二年,曹玺首任江宁织造。他在任上病故后,由其子曹寅继任江宁织造。曹寅曾做过康熙的“侍读”(倍皇帝读书的官),他和康熙是同学加兄弟的关系,因此深得康熙的信任和赏识。康熙南巡时曾四次主持接驾大典。他死后,由其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曹颙病故后,康熙命曹寅的胞弟曹荃之子,也就是曹雪芹之父曹过继给曹寅并继任织造之职。由于清皇室内讧,曹家因受牵连,于雍正五年十二月被抄。由隋赫德继任江宁织造。曹家从此败落下来。此时曹雪芹还只有十三、四岁。遭家被抄没不久,全家迁回北京,回北京以后的情况,文献绝少记载。曹雪芹晚年落魄到北京西郊,在那里花了大约十年的时间写成了《红楼梦》。

曹雪芹的家庭是从政治风浪里败落下来的,这使他对于封建社会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曹雪芹这样一个贵族子弟,由于家庭的变故,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功名很淡泊。“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这些都可以窥见曹雪芹的思想。元春曾劝其父贾政“抽身退步”。把这一点和曹雪芹的家族祸变联系起来我们就不难理会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因此,我们说曹雪芹是没有补封建社会之天的思想的。

曹雪芹的好友敦敏《题芹圃画石》诗云:“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曹雪芹的性格孤傲,不入流俗,看《红楼梦》中他给贾政身边的那些清客取名就知道这一点。他晚年生活穷愁潦倒而又嗜酒如狂,大有名士风度,朋友们常把他比作晋朝的阮籍,这样的人会去补封建社会的破天吗?

一个作家的思想和世界观往往是通过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正是基于此,我们才能够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如果说曹雪芹有“补天”思想,希望补封建社会的天,那么,他就该在人物的塑上有所体现,使自己的思想有所寄托。在《红楼梦》里,曹雪芹究意把他的“补天之志”寄托在哪个人物身上呢?《红楼梦》中能否找到这样的人物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贾宝玉。《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就是记述不堪入选去补天的一块顽石“幻形入世”的故事。赤暇宫神瑛侍者下凡成为贾家的宝贝公子贾宝玉。他所佩戴的那块“通灵宝玉”就是那块顽石。顽石、神瑛侍者、贾宝玉这三者在《红楼梦》里实质上是同一事物。脂批就常称贾宝玉为“石兄”。人们说曹雪芹有“补天”思想,主要是从那块顽石而来的。因此,分析一下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对于我们弄清楚曹雪芹到底有无补封建之天的思想不是没有意义的。

贾宝玉是曹雪芹着力最多、寄托理想最多并且贯串全书始终的人物。有人甚至说他就是作者自己,这种说法显然失于偏颇,但是,说贾宝玉的言行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曹雪芹的思想是说得过去的。

贾宝玉周岁时,贾政试他将来的志向,于是将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这里不能看作是作者的宿命论思想,而应该看到这是作者塑造人物一种手法。作者在这里给贾宝玉定了一个基调,后来贾宝玉真的是一个“情痴情种”。《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本来应该是林黛玉去的,警幻仙姑在向众姊妹解释原因时说:“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唯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仙姑又对贾宝玉说:“今既遇令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是以特引前来醉以灵酒,沁以仙铭,警以妙曲,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今夕良时,即可成姻。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而今后万万解释(领悟,不受困惑之意),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劝归劝,贾宝玉终究还是没有“入正”,而是陷入“迷津”、“落堕情根”(脂批)。作者在贾宝玉出场时就用似贬实褒的笔法写道: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而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第三回)

作者首先就用简洁的笔墨概括了贾宝玉的性格:“不通世务”“怕读文章”“不知乐业”,因此也就“于国于家无望”。

在封建时代,人们的生活道路就是读书(指“四书”、“五经”之类),然后就是考科举,接着就是进入“仕途经济”,获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流芳百世。照理,贾宝玉作为贾府这样一个富贵之族的宝贝公子,应该埋头读书,将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加入统治阶级行列,为统治阶级服务。但是,贾宝玉都把这一切否定得干干净净。

《红楼梦》第九回写宝玉为了能够尽快和秦钟在一起,急于要入家塾读书。贾政对他说:“你如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要羞死了。”贾政是深知他的儿子不愿读书的,由此,我们不难知道贾宝玉一点也不愿读那些理治之书。袭人就曾劝贾宝玉说:“你真喜读书也罢,假喜也罢,只是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你别只管批驳诮谤,只作出个喜欢读书的样子来。”(第十九回)可见贾宝玉是经常“批驳诮谤”读书人的,就是在他畏之为虎的父亲面前也是为此。看第十七、十八回就知道这点。贾宝玉曾十分尖刻地骂那些读书上进的人为“绿蠹”。他还说过:“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不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第十九回)在这里,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也是读书人加官进爵敲门砖的“四书”“五经”被贾宝玉否定殆尽。薛宝钗和史湘云两人都曾劝贾宝玉认真读书,将来入仕途,她们也都遭到贾宝玉的冷遇。贾宝玉反对科举,不愿走“仕途经济”的封建生活道路,他的反封建的叛逆精神彰显出他的性格上动人的光彩。据脂批透露,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最后有一情榜,贾宝玉居首为“情不情”。可见贾宝玉始终没有进入封建统治阶级的行列,而是“落堕情根”。(脂批)在这一人物身上没有一点要投身封建统治阶级行列,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影子,没有一点要“补天”的影子。如前所说他是曹雪芹寄托理想最多的一个人物。曹雪芹要补封建社会之天,总该在这一最为重要的人物身上有所寄托吧!然而没有。我们虽然不能仅仅从这一人物形象的塑上就绝对断定作者没有要补封建社会之天的“补天”思想,还应该从另外一些人物,另一些方面去分析才能最后作出结论。但是,我们至少不能从这一人物身上得出作者有要补封建社会之天的“补天”思想。谁也不能从他身上找出曹雪芹要补封建社会这块残破了的天的证据来。既然这样,那种认为作者有要补封建社会的天的思想的观点也就难于站稳脚跟了。至于后四十回续书描写贾宝玉潜心读书并参加科举考试,那是续作者的事,不能把账算到曹雪芹的身上。谈到读书,这里还应该多说两句。程伟元、高鹗以木活字排印行于世的,八十一回至一百二十回续书,不仅改变了贾宝玉这一人物的思想倾向,而且改变了整个《红楼梦》的思想倾向,把“落了片面茫茫大地真干净”改为“沐皇恩贾家延世泽”。又由于印刷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使它广为流传,从而扩大了它的影响。这样,人们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把后四十回加在前八十回一起断给曹雪芹。实际上,曹雪芹原来构思的《红楼梦》后几十回绝不是程高本续书说的“延世泽”那样的结局,从前八十回的描写可以推知这一点,从脂砚斋等人的批语中也可以知道这一点。续作者可能要补封建社会的天,但曹雪芹是不会的。

其次,看探春。在贾府元、迎、探、惜四姐妹中,最有能力、最有才华的就算探春了。和王熙凤、薛宝钗等人物比,她又是作者最赞赏、最推崇的一个。正因如此,她就极像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一个寄托“补天之志”的人物。那种认为曹雪芹有要补封建社会之天的思想的人把这一点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论据。

探春的才智主要表面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家族内部互相倾轧的现象有清醒的认识,并且立志要干出一番事业出来;二是精明强干的理家才能。小说中写的“探春理家”一节,集中表现了这一点。她与薛宝钗、李纨一道拟出一道“开源节流”、“兴利除弊”的理家方案,不乏改革家的气度。然而,尽管贾探春有超人的才能和非凡的志向,但她对改变现实毕竟无能为力,她的理家最后是失败的。《红楼梦》第五回关于她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贾探春的最后结果是远嫁“外藩”。“注释4”“一帆风雨路三子,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她的命运与众姐妹没有什么两样,同属太虚幻境薄命司的薄命女。作者描写了一个有才华有远大志向的人物,在当时的社会里想有所作为而为黑暗、腐朽的社会所不容,从而最终不会有更好的命运这样一个事实。因此,说探春是作者寄托“补天之志”的人物,还不如说是作者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而批判黑暗的现实社会无可救药更符合实际些。因此,虽然我们可以说贾探春这个人物抱有“要干出一番事业出来”的“补天”思想,但是,我们却不能从此得出曹雪芹有要补封建社会之天的“补天”思想。作者赋与了贾探春正统思想和不凡才志,却又给她规定了女性之别和庶出之身,使她不可能成为贾府的后继之人。如果作者要寄托“补天之志”,诚然需要一个有探春的思想和才能的人,但出身和性别必须是嫡出的男性,也就是一个地位与贾宝玉相当但性格却完全相反的人物。否则,其志无所寄。但是,作者没有这样安排,可见其无“补天”思想。另外,如果作者要寄托“补天之志”,就应该写出贾探春理家的成功,而不是无疾而终,并且最后其结局是留下来而不是远嫁。否则,其志无所托。既是失败,并且远嫁,又要寄托“补天之志”,这是不成立的。贾探春这一人物形象使我们看到了为封建社会竭忠尽职的卫道者的悲剧。

第三,看贾雨村。他“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第一回)贾雨村以后也真的考取了科举。他有学识,又是一男性,肩负着“再整基业”的重任。是否曹雪芹把“补天之志”寄托在他身上了呢?没有!在《红楼梦》里,他是作者批判的一个对象。像他这样的人,贾宝玉连见都不愿见。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是为了通过对他在当时黑暗现实社会的毒害、腐蚀下怎样从本来比较正直,想有所作为直至最后堕落的描写,从而批判当时现实社会对人的戕害。作者站在极高的高度,同时又带着同情和惋惜的态度批判了像他这样的人生,从而也就同时批判了社会。因此,贾雨村不是曹雪芹寄托“补天之志”的人物。

其他像王熙凤、薛宝钗之流,在作者的笔下批判的成份占多,不可能寄托“补天之志”。至于贾府的其他男性则无人可与“补天”沾上边,自然不必奢谈寄托“补天之志”了。

通过以上人物的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红楼梦》中找不出一个寄托了曹雪芹要补封建社会之天的思想人物出来。因而也就可以说曹雪芹没有这样的思想。

贾元春有一句话很值得我们注意:“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我们知道贾元春“才选凤藻宫”,成了皇妃。从此,贾府有了更牢固的政治靠山,也因此更加荣耀起来。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身居统治阶级最高层的统治者都劝自己的父亲“退步抽身”。我们来看看元春见家人的情景:“贾妃满目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来,只管呜咽对泣”“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皇宫国院到底是什么地方,不是其中之人是不知其中味的。元春见其父时也是含着泪说:“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己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这是对践踏人性的封建社会的无情控诉,也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热切向往。正是因为有了亲身体验,她才有那番劝其父亲的话。现在,我们要问,她是要她的父亲从哪里“退步抽身”呢?又“退步抽身”到哪里去呢?是不是从封建官场“退出抽身”到和平民百姓一样过安稳的日子呢?这是曹雪芹受隐士思想的影响,有了这样的念头,抑或是他思想伟大,认清了封建社会的本质从而走向接近人民的道路呢?都有可能。但不论怎样则总是和所谓“补天”思想背道而驰的。

持“补天”说的人往往把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和曹雪芹的“补天”思想连在一起,认为这是曹雪芹的“补天”方案。我们认为,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说的那番话是给即将发生变故的家族留一条生存之路,那些措施不是“补天”方案。曹雪芹如果要补封建社会的天,他的“补天”方案不至于幼稚到那个地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补天”说的观点是站不稳脚根的。

《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即甲戌本)第一回在“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旁有一脂批云:“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天,指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在曹雪芹所处的时代来说就是指清王朝的统治。“补天”就是要挽救清王朝走向崩溃的颓势。在《红楼梦》里作者一再通过他笔底下的人物声称,他身处封建社会的末世,封建社会运数合终。这是曹雪芹对封建社会这块残破了的天的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正是基于有了这样的认识,他是不会去补这样的“天”的。所以脂砚斋明白地告诉我们:“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也就在这一页还有一条眉批云:“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写脂批的有脂砚斋、畸笏叟等人,而他们和作者的关系相当密切。曹雪芹删去“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就是听从了畸笏老人的劝告。因此,他们的话应该是可信的。曹雪芹没有补清王朝这块残破了的天的思想,不愿投入“仕途经济”,所以才有“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之说。他情愿“落堕情根”而不像作品中贾雨村之流一样,走“经济之道”。

石头入世前曾对一僧一道两位仙人说:“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入得红尘……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第一回)并且“苦求再四”。石头倾羡僧人和道人的“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说明石头心里向往之,也就说明了曹雪芹的人生观:人生活在世界上应该有所作为,即“补天济世”“利物济人”。然而,由于现实社会的黑暗,作者和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不可能在这样的社会里有所作为(当然不包括写作《红楼梦》),所以空空道人在青埂峰下看到的历世以后的石头上写着石头“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作者以未能有所作为为“枉入红尘”。这说明了他的入世思想。可是,现实社会没有也不可能给曹雪芹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他只有以满腔的愤懑之情倾注于他的不朽著作了。曹雪芹做到了这一点,也就可以说对得起自己了。他没有混世,没有白活,也没有违心。而就其个人而言,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只能做到如此。因此,曹雪芹的伟大和其所处的时代给他带来的局限性都在这里。

曹雪芹是不会去补封建社会的“天”的,就其因家庭变故而对当时现实社会有了深刻而清醒的认识而言是这样的;就其高傲,不入流俗的性格来说也是这样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就否认刚才提到的曹雪芹有入世的思想。本文前面否认了那些认为曹雪芹有要补封建社会之天的“补天”思想的观点,现在却又提出了曹雪芹有入世思想的观点,但是这两者并非矛盾。我们不能承认曹雪芹有“补天”思想。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曹雪芹有入世的思想。曹雪芹的入世思想是通过他的《红楼梦》曲折的反映出来的,也就是他通过《红楼梦》对未来社会提出的一些初步的、不成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这是本文所要确立的观点。

从古至今,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倾向是入世的,特别是主张入世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以后情况更是如此。曹雪芹作为一个十八世纪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知识分子,他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要受到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可是,这时封建社会已进入了总崩溃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社会日益黑暗。象曹雪芹这样一个正直的人是不愿意也不可能加入统治阶级集团的。但这样的结果又和他的入世思想、想有所作为的思想相矛盾。曹雪芹一直在苦苦地寻求出路,但是,除了转而著书以外,他再别无他路可走了。

现实主义杰作《红楼梦》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一切丑恶的现象,否定了旧的社会制度,同时,《红楼梦》也反映了十八世纪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中国大地萌芽并缓慢地有所发展,市民阶层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力量的事实。此时,旧的上层建筑已不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需要了,必须有新的社会制度来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可是,这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刚刚开始萌芽,虽然它属于新生事物,但是它的力量还远远不如已腐朽了的封建社会强大。新兴的市民阶层只是在不满现实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初步的不成熟的理想和主张。作为文艺作品的《红楼梦》反映了上述这样的事实,它的作者曹雪芹由于家族的败落,也在苦苦地寻找出路。通过《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思想家的曹雪芹跟随时代的步伐,掌握时代的脉搏,也有上面提到的那些理想和主张。他对现实不满,希望能够找到一种能够尽量发挥人的才能、施展人的抱负的社会。他对这种朦胧的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政治理想和主张。限于篇幅,本篇不能对此作深入的探讨,只能简要的说一说。警幻仙姑曾对贾宝玉说:“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接着她对“淫”发了一段议论:“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在今天看来就是自由恋爱,而不是封建社会所规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曹雪芹用自己独创的词汇,表达了自由恋爱的思想。《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园中居住的一群女子,她们吟诗作画的才能得到自由的、尽情的发挥。大观园这一典型环境是有作者深深的寄托的。再有一点,贾宝玉对他房里的丫环从来不是抱着一种主子对奴隶的态度,而是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以上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由于时代和阶级的限制,这种思想是零星的、个别的、不成体系的,远远不能成为一个主义。曹雪芹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说自己“无才”,其实应该说是“短才”。他的政治才能远不能和他的文学才能相比。曹雪芹通过他的《红楼梦》提出的“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注释5”虽说这些理想和主张是朦胧的,不成熟的,但是它至少是新的,属于新的范畴,不再属于封建主义的范畴。说曹雪芹有补天思想是说不过去的。好比一个不太高明的父亲在儿子犯了错误时给他一个耳光。这当然是希望儿子好起来,不是继续坏下去,也不是希望他犯错误犯得高明一些,使得他犯了以后别人还不知道。对于曹雪芹正应该这样认识。那种要求曹雪芹在当时就有掀翻封建社会的觉悟是不可能的。“补天”思想的实质——入世思想——政治理想和(此后文字根据“淘宝网”上拍回的原稿补全)政治主张。最多是它有严重的局限性而已,而不应该认作是曹雪芹思想的消极方面,不是什么糟粕。这一点必须明确。

总之,《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没有补封建社会这块破天的思想。从分析贾宝玉、贾探春、贾雨村等人的形象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从脂批给我们的提示得出的结论还是这样的。曹雪芹受传统入世思想的影响希望在人世上有所作为,于是,通过他的《红楼梦》在不满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朦胧的、不成熟的,不成体系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带有民主主义性质,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因此,尽管这些理想和主张有严重的局限性,但是却不属于曹雪芹思想和消极方面,不是糟粕。

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八日

(寄出原稿未回归前据回忆落的时间为1987年3-6月)

“注释1”见1982年3月北京版第一版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之《前言》第一页,本文除特别注明以外,均引自该书。

“注释2”见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第一页。

“注释3”见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三)第1286页。

“注释4”参阅梁归智《石头记探佚》中关于探春的文章。

“注释5”同①第4页。

同类推荐
  • 眼光

    眼光

    本书是本散文集,文中虽然很多写的是生活中的事,但作者有一双锐利的审美眼光,擅于将许多人眼里看似很普通、很平常的东西,从中发现美、提炼美,体现出智慧、善良、美、真、自由、希望和爱。每一篇散文如同一幅幅熟悉的画面跃然纸上,让人如临其境,供人品尝和回味。
  • 愿作如是观

    愿作如是观

    特立独行的思想者精神家园的守护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文化盛宴,三十年集之愿作如是观收录的是陈家琪的哲学研究文集,这里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 总是元曲最销魂

    总是元曲最销魂

    《总是元曲最销魂》打破以往对于元曲的赏析形式,试图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元曲的大致风貌,呈现每一首元曲的来龙去脉,并从中介绍一些元代名士的奇闻轶事。元曲不如唐诗那么蕴藉、含蓄,令人一唱三叹、吟咏不已,也不及宋诗的精炼。就风格而言,其类似宋词的长调,写的铺排,感情一泻千里,淋漓尽致。其最大的特点是通俗,少用冷僻典故,更贴近现实生活,易于流传。
  • 行走红尘

    行走红尘

    本书由33篇情感故事及其札记组成,涉及恋爱、失恋、结婚、离婚、再婚等问题,包括婚外寻情、情爱纠缠、灾祸横生、忍辱求全、两难抉择、爱恨交织、矢志不渝等内容。故事背后是爱与恨的纠葛、喜与悲的碰撞、美与丑的对决……命运是一条颠沛流离的河,我们在红尘间行走,品味人生百态,体悟人生哲理。谨以此书献给每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将希望与感恩传递人间。
  • 一年只有六十天

    一年只有六十天

    《一年只有六十天》选取了著名当代诗人芒克到目前为止创作的一些优秀现代诗歌作品,体现了一个诗人对于生活和人与自然的思考。芒克的诗歌老辣大胆,是难得的现代诗歌样本。
热门推荐
  • 吾家恶魔初长成

    吾家恶魔初长成

    谁也没想到,有一天我会被自己的养父给一刀捅了,还莫名其妙说自己有恶魔血脉?不过有一说一,被捅的实在太爽了!
  • 英雄那个联盟

    英雄那个联盟

    喜欢最初的英雄联盟,以此向那美好的时光致敬。(平行世界,请勿与现实挂钩)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臣服

    臣服

    世上总有那么一个人,你明知会输,会万劫不复,可是你却逃不出,仍要对其臣服。他们彼此的关系是,到后来才知,在漫长的岁月里,你给了我家的感觉……
  • 刀枪戈壁时遇见你

    刀枪戈壁时遇见你

    言月,只为了在战场上那一眼,嫁给了帝皇。他一代隐士,为了一个诺言,不惜以身殉国。他一代帝皇为了权谋不惜以牺牲挚爱作为代价。究经谁是本书的男女主呢?
  • 乾坤之匙

    乾坤之匙

    不在逆境中成长,就在逆境中灭亡。轮回路一次次轮回,唯有一人,跳出了这轮回路!任你是绝世神王,任你是绝代天骄,统统镇压!青年徐浩,身份成谜,一次偶然间的遭遇,获得上界青帝传承,从此开始走上踏天的无敌路。
  • 生命之初不能承受的爱

    生命之初不能承受的爱

    写这篇小说的目的是尽可能使我自己弄明白性格的形成,以及性格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婚姻。写这篇小说的起因,仍然是源于我有一个女儿,我爱她,非常非常爱她。
  • 御灵师有点帅

    御灵师有点帅

    出身不同的少年少女们被命运聚到一起,开始一场危险的旅行
  • 杀死一只黑猫

    杀死一只黑猫

    每当夜幕降临,L城的某条街道上必有一人会惨死在阴暗的角落里,并且尸体的旁边总会留下几句诡异的诗歌。警方一直竭尽全力揭开凶手的真面目,但依旧未果。后来有很多市民表示白天有一只黑猫特别喜欢待在街道的角落里,但使人恐惧的是凡是黑猫待过的角落却成了案发地。于是市民们便把这只黑猫当成了罪魁祸首,个个扬言杀死这只黑猫,但黑猫却消失了。
  • 这个大神不一般

    这个大神不一般

    生活失意游戏里却春风得意谁说一定要小白女主男大神本书刷新你的游戏观看强大女主和温柔大神的轻松游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