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864100000022

第22章 廿三

再完善的计划执行起来还是会出现各种意料之外的阻碍,更何况老板手里更是只有一个设想,连计划都不算,所以老板能做的也不过是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来关注教育界的情况,寻找对学友的设想有帮助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同样,学友在没有突破性进展之前,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应该从哪个地方去突破,更不知道突破一个瓶颈需要什么。因为他根本看不到自己面对的问题,连问题都发现不了,怎么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在这个神秘的老板和钟学友电话过后,还有一件对中国人来说非常大的事情——过年。

年关将至,罗方中和老板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他们手中的工作上,相反的钟学友和卢可心两家人倒是闲了下来,开开心心的准备年货了。按理说钟学友应该有时间去拟定他的计划啊,可往往生活中会产生很多的变化来打乱人们制定的计划,尤其是——年。

在过年期间,中国人就会以平常几倍几十倍的速度消耗各类物资,大家乐此不疲的过了几千个年。即便是再穷苦的家庭,在过年期间也会好吃好喝好穿,把平常舍不得用、舍不得吃的东西在过年期间全都用上、全部吃上。可以说,春节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每一个年都代表着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人们在忙碌了一年之后,需要休息和放松,审视自己在这一年的收获,然后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过年也给了离家在外的人回家的理由和时间,也让守在家中的亲人有了盼头,每到这个时候,可以看到已经离家许久的亲人,一家人团聚,开心的过年。

说的现实一点,过年呢就给了人们一个花钱的理由,大家都在花钱,使劲花,花的少还不行,终于合理的实现了平时不能实现的想法——买买买、吃吃吃、玩玩玩。所以每到过年,在这一年中收获颇丰的人往往兴高采烈,终于到了炫耀自己一年收获的时候了;而这一年中遭遇诸多挫折,入不敷出的人,往往就会觉得非常沮丧,抱怨年的难过,没有为什么,真要说那就是中国人爱面子,不管比什么,先来一百个不买账,不输到精光不承认失败。

并且,不论是开心还是难过,人们过年不会觉得有什么奇怪,相反还觉得非常的正常。

而换个角度去看,就可以看出来问题了。

学友通过这一次的过年,看出了常识带来的问题。

常识,有些人认为是一种知识,有些人认为是一种文化。

而在这里,常识将与逻辑结合,成为常识逻辑。

常识有人把它分为先天常识和后天常识,而如果把它直接以逻辑来表达,那么不管是先天常识还是后天常识都不过是一个逻辑罢了。

比如有人觉得生物一降生,就有生存的欲望、本能,这就是先天常识。而以逻辑来表达,这就是符合生物的正常生存逻辑。所以这一常识,就是一个逻辑。

后天常识,人们通过先天常识接触、学习之后,拿来运用的常识,比如什么食物和什么食物不能一起吃,什么事情在什么时候做,都是后天常识,因为不论什么生物一出生并不知道这些常识。再以逻辑来表达,这也不过是符合生物的正常生存逻辑罢了。所以后天常识,也是逻辑。

那为什么这里要提出常识逻辑呢?不可以直接把常识称为逻辑吗?

其实本质上是可以的,但是由于逻辑在大众眼中,显得太学术性了,说它简单,它非常简单,说它难,它非常难。所以在常识已经被人深深理解、接受,而逻辑还没有被人深深的理解、接受之前,将它们放在一起说,就是常识逻辑。

回到之前说的春节上,这就是中国人的一个“过年”的逻辑。包括在什么时间(腊月至正月,因地区不同有一定差异),需要做什么事(备年货打扫房屋,贴春联,祭祖,年夜饭,守岁,拜年等等)不能做什么事(年初一不洗头、澡、衣物,已嫁之女不可回娘家,不得跟躺在床上的人拜年等等),言行举止、各种民风习俗,这些连在一起,就是一个“过年”的逻辑,而过年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常识,也就可以说“过年”是一个常识逻辑。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做的事情,都符合常识逻辑,不论是前文提到过的孩子遇险,生离死别,打工经商,还是经济教育。

而中国人往往把常识看的更重,疏离了逻辑,一个明明不符合逻辑的事情,在常识的推动下,会很容易被人接受,最终导致不必要的损失。这个现象可以称之为脱离了逻辑就会犯错的逻辑,逻辑具有对称性,不是说每一件事情都只能有一个逻辑,而是在某一个逻辑下,这件事情会让人快乐、开心,更容易接受,所以我们应该去选择依托这个逻辑去做这个事情,这就符合人们生活为了快乐的常识逻辑。

比如生产一个产品,按照工序一道道做下去,直到产品完成,进行销售,销售成功并且深受消费者喜爱,工厂继续生产这个产品,这就是一个产品的生产经营逻辑。

那么这一个流程,这个逻辑并不是万古不破的,往往产品在生产中,由于操作失误,导致产品未完成,或者成为次品(无法完成正常的这个产品的效能),那么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失败品自然是不能进行销售了,这也就不符合了这个产品的正常生产经营逻辑。这里就出现了另一个逻辑,生产中会产生残次品的逻辑,而一旦残次品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正常生产经营逻辑将不复存在,这是残次品会奔溃生产线的逻辑。所以我们这个产品的经营者为了做生意赚钱的常识逻辑,就会要求工人在生产中尽量减少残次品的出现,来避免或减小残次品逻辑带来的可怕后果,去维护自己的正常生产经营逻辑。

再简单些说,螃蟹和柿子不能一起吃,这是常识,如果不去分析原因的话,这仅仅是一个常识。而人们其实有着天生的本能的逻辑思维,会想要去了解为什么螃蟹和柿子不能一起吃。答案其实很简单,柿子含有鞣酸,遇到水产品中的蛋白质会沉淀凝固,形成不容易的消化的物质。同时鞣酸还能抑制消化液的分泌,使凝固物质长时间滞留在肠道内,进而引起发酵,会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食物中毒现象。于是我们不仅得到螃蟹不能和柿子一起吃的结论,还衍生了一个海鲜不能和柿子一起吃的结论。用逻辑来说就是:海鲜加柿子一起食用→食物中毒→呕吐、腹痛、腹泻→身体感到十分难受→得到经验:不能将海鲜和柿子一起食用,逻辑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整个逻辑,如果不产生影响的话,蓦然出现的信息就是不符合逻辑的,或者说是不符合我们以常识认知的常识逻辑的。

海鲜不能与柿子同食的常识之所以被人接受,就是因为它是符合常识逻辑的。而之所以在这里提出常识逻辑,就是想提醒人们,不要被各类谣言所迷惑,你首先需要去确定这则消息是不是符合逻辑,前后上下结合,推敲出结论,这是符合常识逻辑的真相,还是不符合常识逻辑的谣言。

涉及的事情越重大,推敲就得越仔细,不能出一点纰漏,否则就会被谣言所迷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还是简单点说,你的孩子出去玩了,有人告诉你,孩子摔了一跤,这种小事用不着去推敲,只要问问清楚孩子摔在哪里了,严不严重。然后赶过去把孩子找到就好,小伤就接回家,伤得重就赶紧送医院,之所以要问摔得严不严重,就是做一个准备工作,万一摔得严重,就可以直接带上医保卡和钱送孩子去医院,省得来回跑浪费力气,这就是一个处理小儿摔跤的常识逻辑,不要去做多余的动作,哭啊闹的被情绪控制,自乱阵脚,反而耽误了孩子的治疗时间,让孩子受到更多的伤痛。

说完小事情,换个严重点的,有人打电话(或是发消息)告诉你,你的亲人被绑架了,人在他们手上,要你付出多少赎金,不然就后果自负。这个时候,一定要冷静,首先要确定“绑匪”手上的是不是你的亲人,要做的就是问绑匪要照片、录像,或是干脆要求与自己的亲人通话,来判别真伪,这是最基本的,如果你的亲人真的被绑架了,那么不管问绑匪要个照片录像还是要求通话(视频通话都行),以现在的技术实在不算个事,这也符合绑架的逻辑。如果绑匪拒绝了你最起码的确认身份的要求,连最基本的辨认亲人的真伪都含糊其辞,胡扯一通,那么这个绑匪很可能是“绑匪”,也就是专门搞电话、信息诈骗的(即便他们使用的电话号码与你被“绑架”的亲人的电话号码一模一样,这不过是一种高科技手段,诈骗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千万不要顺着“绑匪”的思路去做事情,否则可能就要面临破财了。而经过确定后确实是自己的亲人被绑架了,真的是绑匪,那么先报警,按照警察的安排去做接下来的事情吧,要相信人民警察的能力,毕竟他们处理这样的问题的经验比起普通人高的多。再有即便你真的按照绑匪的指示去做了,也并不能保证绑匪可以在收到赎金后放人,有很高的几率会人财两空。

由以上两个例子可以得到一个常识逻辑:如果不确定信息的真伪就去做事情,很可能会遭遇不必要的损失,受虚假信息的欺骗越严重(越相信虚假的信息),离真相就会越远,受到的损失也就越大。

如何去确认信息的真伪呢?树生曾经提到,媒体曝光的信息很大一部分是道听途说的不真实的。事实到底怎么样呢,这里先不下肯定的结论。拿一个例子说明:书,从古到今,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永远离不开书,书也是前人留给后辈最好的礼物,书中记载着前人留给后辈绝大部分生存所需要的经验,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还有一点,书也是由人写出来的,书上记载的,也不过是人的经验,而人是会犯错的,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所写下的书上没有错误,或多或少罢了,并且跟随时代的发展,很多知识、经验还具有时效性,过期了就没用了。因此书上所说并非完全正确,或许也有着一部分的真理,但是距离完整的真理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差距的。

由此我们可以从书的例子中得到一个逻辑:任何人给出的任何信息并非完全正确,不论他当时给出的证据有多么多,有多么强而有力,形容的多么接近真理,甚至已经让人找不到理由去反驳,这也不过是一个常识逻辑。这是充分利用了人们所在乎的,已经被人们认知的常识,从而去引导人们去承认、去相信这个消息的真实性,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的这个消息,不过是发起人充分利用逻辑学后的产物,不过如果把逻辑本身当成真理的一部分,那么这个充分利用了逻辑学的消息,也就可以算是真理的一部分,但绝对不是全部,最多算是真理之树上的一片叶子上的一条纤维,甚至不过是一个细胞罢了。

所以我们在信息时代,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类信息,首先要有一个基本意识:在不明确这个消息的真实性之前,不传播,也就是你听到了就听到了,看到了就看到了,知道了就行了,没必要去大肆宣扬,去传播它。那么不管这个消息是不是谣言,得不到传播也就不会产生危害了。

接着,是你擅长或是一直工作的领域传出来的信息,那么你尽可以用你的能力去验证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在确认后,可以去选择传播,不过不是单纯的传播那个信息,大可以加上自己的验证过程以及结果,去让人们更容易去分辨这个信息的真实性。

最后就是自己根本接触不到的领域传出来的信息,不管这个信息被传播的如何神,如何接近真理,你没有办法去验证这个信息的真伪,又有什么立场去传播它呢?还是放心的交给真正负责那个信息所在领域的专业人士来处理更好,不仅可以减少谣言传播的机会,也可以避免诸多不必要的误会。

最简单的例子,有人传言某个饭店里的某道菜做的非常好吃,并且在很短的时间里得到了强力的宣传,于是很多人并不知道那个饭店的那道菜是不是好吃,也纷纷对人说:“那个饭店的那个菜非常好吃。”结果很多人去那个饭店品尝了那个菜,却发现味道并没有传言说的那么美味。这其实就反应了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你明明没有去验证消息的真伪,却传递了这个消息,那么就不仅是消息本身不对,传播的人也是有错的,你可以认为一道菜是不是好吃的消息不算什么,但这是对人影响比较小的,只是一个味觉和一点金钱的影响。换了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会产生极大影响的消息呢?比如某批问题大米,或是问题肉类,问题水源,问题水果进入某个城市的市场,你又会怎么想呢?如果还是没有去确定信息的真伪就帮助造谣者传播,这可就是害人又害己的彻头彻尾的坏事了。

起初开始把逻辑运用到身边所有的事情上的时候,大部分人可能会不适应,觉得太麻烦,明明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又何必花那么多的脑力去想这件事情的逻辑问题呢?

那么面对这个问题,只能因人而异了。

有些人面对1+1=2,他只要知道1+1=2就行了。

有些人面对1+1=2,他想要明白为什么1+1=2,而这个“为什么”就是逻辑思维的运用。

而法律给予大部分人的感觉就是1+1=2,没有说为什么,只是告诉人们哪些事情不能做,理由很枯燥,那样做违法。其实立法的人是把逻辑放到法律中的,甚至表达的很明确。不过到了执法者手中的时候,大多数时间,只会告诉犯了罪的人,犯了什么罪;而并没有真正让他明白,这条法律的逻辑:为什么有这样一条法律。

可能有人觉得如果对每个罪犯去解释法律的逻辑,太浪费时间了,只要让他们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就行了?

这个说法符合逻辑吗?符合,在常识逻辑上,就是这个说法。但是逻辑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链或者说是一个公式,光掌握了链的其中一个环节,或是公式中的一个参数,并不能完成这个链或是公式。也就是说你光有个说法没用,如果你表达中无法完美诠释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那么也就是这个说法最终并不能达成一个完善的逻辑,逻辑不完整就是不符合逻辑。

先把法律放一边,毕竟法律是有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即便很多人不懂法,起码强制力的存在也可以吓住他们,让他们没有勇气去犯法。

而中国人现在逻辑混乱的现象更是无处不在,从自身的工作、恋爱到整个社会的关系。

比如早恋,大人们有着自己的逻辑,孩子们也有着自己的逻辑。初尝爱情的青少年,对爱的憧憬和向往如果没有一个可以让他们接受的合理的逻辑,他们又怎么会愿意听凭家长和学校的安排呢,强行以大人的逻辑去安排孩子们,很大程度上,适得其反。原因就是孩子们并不理解大人们的逻辑,同类的还有各种类型的线上线下游戏等等。

大人们对于早恋或是各类游戏的常识逻辑基本上是完全没有信心的:早恋(打游戏还有其他娱乐活动)→浪费时间→学习成绩下降→失去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将来无法获得更好的工作→面临一个惨淡的人生。

孩子们的逻辑则可能恰恰相反,充满信心: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这个游戏充满乐趣并且身边的人都在玩,如果自己不玩跟其他人没有共同语言)→尽管现在花了不少时间,但是以后也许就可以省下不少时间(省得再去相亲、参与各种联姻会;通过各类游戏结识了不少有共同志向、共同爱好的好兄弟,将来踏上社会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尽管失去了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收获了爱情、友情→人生已经双丰收了,本来也不求名垂青史千古留名,那么人生差到哪里去?

这样两个逻辑有问题吗?有,也没有。

问题就看这两个逻辑的作用对象是谁。

这里就要谈到中国人一个不符合逻辑的常识:会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放到自己孩子的身上,甚至是全部的希望都压在了孩子身上,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希望也就是俗话说的孩子“不争气”的时候,也就把自己全部的脾气撒在了孩子身上。这个就不说对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了,这么多年下来,大家也都听腻了。用简单的逻辑来分析,以上整个常识思维都是围绕“孩子”来产生的,而最大的变量也是“孩子”,并且在某个时间段(青春期)更容易叛逆这个常识思维,一旦发生问题没有处理好,“孩子”可能由于受到过大的压力,或是干脆认为这是一种压迫,精神崩溃,完全无法继续维持整个常识思维。而这个常识思维最大的问题就是以大人们的希望为中心来发起作用,却没有考虑到真正的中心“孩子”的承受能力以及天赋能力,给孩子安排难以完成的或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完全脱离了孩子本来就幼小的逻辑思维,孩子本能的保护起自己的逻辑思维,表现出不喜欢、不接受、不想去完成这些个任务。而孩子一旦发现本能的保护根本没有效用,那么在本能的保护中,由逆反心理为主导,很可能会采用过激的方式来反抗,最严重就是通过自我了断来离开这完全不属于自己的一切。

以此类推,大人和孩子的逻辑差异,体现在:孩子没有承受到生存带来的压力,从而一厢情愿的以为在社会上生存很简单,不知养家的重担挑到肩上有多么沉重(如果孩子由于家庭原因提前了解了生存的困难,那么他的逻辑应该与大人的逻辑相差不大);而大人们则完全被生存带来的压力压垮了希望、信心,已经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只能寄望于自己的孩子可以摆脱自己的境遇,最后自己靠靠孩子的福,颐养天年,而以这些目的为出发点,又不清楚自己的孩子到底有多大能力,结果也就不会好到哪里了。

当然了以上都是一部分人的常识用逻辑来分析的结果,还有很多个例或是不符合这个逻辑的人,他们早就走在了这些人的前面,不论他们是先天资质优越还是后天条件优越,总之他们可以从长辈或是其他人手里获得比常人多的多的资源、知识、经验,他们的成长自然不能和其他人相提并论,本来起跑线就不在一起,有什么好比的。也有一些先天不足的人,他们有着各种缺陷,起步更慢,甚至无法起步,只要他们能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找到生存的乐趣,那么人类这个高等智慧生物的美名也就算是不虚了。

有人说,现在的中国处在信仰缺失的年代,用常识逻辑来分析,倒不如说是做人做事的逻辑混乱的年代。每个人的生存逻辑自然不会完全一样,可在大环境下,我们的逻辑不应该脱离主逻辑而存在,因为那就是不符合逻辑。而现在的中国,缺少的就是一个大环境下的主逻辑,而在中国现在这个受到多种主逻辑侵蚀,比如儒家、道家、佛家、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基督教、******教还有其他诸多的主义教派,每个派系主张的生存逻辑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吸引一部分人的能力,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得以接触到更多的派系,也就导致人们思维逻辑驳杂混乱,想要立下一个完全符合中国人生存发展的主逻辑,来成为行为规范的准则,那这个主逻辑必将无限接近于真理,并且还需要让人们可以理解并且接受,进而执行。否则,至多也只是昙花一现,不需多久便会完全失去效用,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钟学友发现了中国人的逻辑问题后,诸多无法理解的事情,都在常识逻辑和非常识逻辑结合分析下找到了答案。其实人类的未来,若要能够安定团结的生存下去,必将拥有统一的生存主逻辑,在这个逻辑下,人们可以去再选择分化的适合自身的生存逻辑,不过这也不知道是多久以后的事情了。

而中国,如此复杂的社会状态,确立一个可以让绝大部分人接受的生存主逻辑,已经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事情了。钟学友明白,因此,他并没有为自己找到的这个突破口感到有任何的开心,反而更多的是担心,担心自己一辈子也看不到中国人万众一心的那一刻,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了。

同类推荐
  • 九九八十一难的升学压力

    九九八十一难的升学压力

    一个平平无奇的女生曲折的升学经历,和她又发现了什么震惊的秘密呢?一起来看吧~(-其实也有点自传类的感觉-因为多少有点自己的故事-)
  • 灿若秋阳

    灿若秋阳

    本书叫做灿若秋阳,你就会觉得主角是林秋阳吗?希望在这一群年轻人身上也有你的影子。
  • 先锋泪

    先锋泪

    打倒四人帮后的十年,没有大哄大嗡的运动,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改革!改革好比逆水行舟,有成功者,但更多人会被浪涛卷走!主人公方明,立志改革,却在奋进中失败,在失败中痛苦,在痛苦中落伍,留给人们的是难以忘怀的启示。
  • 九更不见光

    九更不见光

    短短四年,谭九更目睹了自己的光明闪耀又消失。已是午时九更,却不见一点光亮。
  • 无关是非只是生活

    无关是非只是生活

    介绍了一个平凡农村家庭平凡女孩儿的半生,没有是非对错,只是关于生活。
热门推荐
  • 逍遥游客

    逍遥游客

    没有正在的好人,也没有正在的坏人,在这个纷纷扰扰的江湖中,他如一颗小草一样渺小。PS:没有女主
  • 液态魔脑

    液态魔脑

    十八岁前,唐争是身患绝症的悲剧学生;十八岁后,唐争是脑中被植入液态魔脑的人形兵器。星际时代争霸、古武机甲碰撞、各方诸侯并起……25世纪的银河系异彩纷呈,身患绝症的唐争唯有靠一腔热血和无所不能的液态智脑,书写属于自己的星际传奇。
  • 偏执入骨暖风爱

    偏执入骨暖风爱

    余家小小姐余念因为和家里吵架离家出走被刚刚辞职的娱乐圈经纪人捡到,经过殷璐的诱哄余念进了鱼龙混杂的娱乐圈。一次应酬中余念在酒吧中撞到了调酒师陆沉洲,对他念念不忘,从此天天晚上过来喝酒,某日余念喝醉后抱着陆沉洲,附在他耳边,轻声的道“小哥哥,你怎么就不喜欢念念呢,念念可以挣很多很多钱养小哥哥啊”。某次拜访结束后,深夜别墅中余念被沉着脸的陆沉洲霸气的禁锢在怀里,避无可避,“陆沉洲,你流氓!”他低低的笑:“乖,我是”美貌娇软甜甜大小姐/腹黑偏执冷森掌舵人
  • 女儿非红

    女儿非红

    相传千年前,绍兴有位手艺精湛的裁缝师傅,闻妻有孕,喜不自胜,酿得美酒欲款待亲友,不料其妻生下一女,裁缝因重男轻女而心生不悦,索性将美酒埋于桂树之下,再未提及。光阴似箭,裁缝之女长大成人,不仅聪明伶俐、乖巧可爱,更是继承了裁缝的一手绝活,并与裁缝最得意的弟子成了婚。成婚当日,裁缝忽而念起当年埋于树下的美酒,遂取出用以宴请宾客,岂料酒坛一开,浓香四溢,人人称赞,自此之后,家家户户便得了一个“生女埋酒,嫁女掘酒”的习俗,这酒也因此得了一个醉人的名字——女儿红。故事是因人们对幸福美满的向往而得以流传,可千年前的故事,又有谁人知晓其中的真相?只道是世人皆知女儿红,怎知女儿却非红。
  • 盛先生,你家夫人太狂了!

    盛先生,你家夫人太狂了!

    本书全文免费(互宠暖文,暴爽虐渣)五年前,唐家大小姐被爆惊天丑闻,被家族抛弃,赶出家门。五年后,盛先生从天而降,给她一个契机回去,讨回自己的一切,回国后,唐大小姐忙着升级打怪斗小人踩渣男,可那个说要跟她假结婚的男人,居然开始各种撩她。唐大小姐妖娆一笑:来啊,互撩啊,谁怕谁。一对一,双强合璧,所向披靡!
  • 天子家奴

    天子家奴

    清朝太监虽没有东汉、唐代、明代太监那样专权跋扈,但也出了几个著名的太监,广为人知。主要介绍了四名清代太监的故事,他们分别是:慈禧心腹、趾高气昂、被斩于山东的安德海;处世圆滑、背地人称“九千岁”的李莲英;性格忠直、为变法勇于献身的寇连材;靠唱戏改变命运、后成了宫中大总管的小德张。此外还专设一章,介绍清宫太监生活及官廷轶事;有些材料来自清官太监、宫女的晚年回忆,十分真实,历史感很强。相信通过《天子家奴》,读者朋友可以对清代宫廷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 西山月

    西山月

    在一份历史中没有记载的国度,赵毅开始了自己的又一次生命。他有着简单的理想——富足安定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自然包括有饭吃,有钱赚,有美女——正在他认为要过上了这种生活的时候,却意外陷入一场争斗之中,有嫉恨,也有诱惑,生命遭受威胁,于此同时,大周国四境内外,强敌环伺,纷争不断,这是赵毅赖以生存的国度。他最终,只得踏上一段征程——一片西山月,也可照亮一片土地。只要你热爱它。
  • 荒古仙遥途

    荒古仙遥途

    家族的诅咒吗?天坟之地,走出来的少年,又能带着何种情感去面对一切。。都是命运吗?弱肉强食的世界,真的存在主角吗?还是,所有人。。。都是那个主角
  • 入阿毗达磨论

    入阿毗达磨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有特别的修仙技巧

    我有特别的修仙技巧

    苍穹派作为神州大陆数一数二的修仙大派,秉承求真务实的基本原则,对门下弟子进行严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阴差阳错降临神州美食大陆的林宝,和小伙伴一起参加选拔大赛,几经磨难终于加入苍穹派这个大家庭,并靠着自己充满智慧的大脑和双手,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林宝:我是要成为美食家的男人!林母:5555梅石佳是哪家的姑娘啊,宝儿这么小就不要爹娘了吗?ps:这是一个发明家穿越到修仙世界成为了一名美食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