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979800000003

第3章

或问治不在表。何以方中犹用生姜。余答云。病自太阳经误汗而来。虽无郁热可发。其虚寒之邪。终由此经而入。方中用生姜者。乃补中有发之意也。

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此条系中寒证。病患有寒。乃是里寒。里寒宜温。医反误发其汗。凡汗药皆辛散。成注云损阳气。阳气损。则胃中冷。蛔不能安。故必由吐而上出也。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可服乌梅丸。郭白云云。宜理中汤。愚以乌梅丸。乃治吐蛔之药。若于未发汗以前。还宜服理中汤也。

或问里寒表寒。截然两途。何至复发其汗。余答云。里寒不作郁热。表寒必发大热。夫人而知之也。但太阳一经。

有未发热之证。况里既寒矣。则外岂无寒状。发汗之误。或由此欤。或又问胃中何以有蛔。余答云。胃为水谷之海。海中无物不生。故虽有蛔而不为害。夫人胃气本温。温则蛔得其养而自安。若过寒则冷。过温则热。凡人伤冷伤热。则胃中之气不得其平。故见吐蛔之证。)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

救表。宜桂枝汤。(此条病。乃阴阳两证并举。非一证分表里而用二汤也。寒邪伤表。医误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此阳从内脱。中下二焦无火。不能腐熟水谷。故色不变而完出。且不能止也。身疼痛者。为里有真寒。寒气凝泣。则骨属不利。故身疼痛。并非表邪骨节疼痛之比。急当救里。宜四逆汤。以扶阳抑阴。则利止而身疼痛自除。

此为中寒。乃里虚证也。若下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邪未入里。故二便清调。必其人胃气本实。不为误下所害。

但见身疼痛。为在表有邪。此非里寒身如被杖之比。急当救表。宜桂枝汤。以和营散邪。乃太阳中风正治之法也。

诸家皆误注后身疼痛。清便自调。为用四逆汤以后之见证。大谬之极。夫四逆汤系中寒阴证之药。桂枝汤。系伤寒热病之方。况乎既先温里。随即发表。又施之于误下之后。其杀人何异于操刃邪。仲景立方本旨。盖谓身疼痛。不可尽以为表邪。又有里寒误下。利不止而身疼痛者。故与桂枝汤证。相对而并举也。桂枝汤方。见伤寒辩注。第三卷太阳篇中。或问桂枝汤。治太阳有汗之中风。中风之证必发热。医既误下。其便虽调。未必能清。余答云。

惟其身疼痛。为邪在表。以故清便自调。且仲景原论中不云乎。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当发其汗。宜桂枝汤。此言清便自调。彼言小便清。此言身疼痛。彼言头痛有热。证虽不同。学人可以意会之而已。)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此条系太阳病。内无郁热。邪入少阴。遂成虚寒之证。且以见身疼痛之当救里。不止于上条矣。发热头痛者。病在太阳也。病在太阳。则脉宜浮紧。或浮缓。

或浮数。斯为热病。今者。脉反沉。沉为阴。与寒。病剧不愈。更加身体疼痛。此与上条利不止。而身疼痛者。同为阴寒之证。亦当救里。宜四逆汤。以温里而散其寒邪也。或问发热头痛。脉反沉。此阳证见阴脉。乃死候也。

成注反云。表病得里脉。则当瘥者。何欤。余答云。成注云。病当瘥诚误。子以见阴脉为死候。亦非。夫病加身体疼痛。即是不瘥。非发热头痛。见沉脉。反为向愈之征也。盖此条病。本自太阳经而入。故先见发热头痛。其脉反沉者。为寒中少阴之本脉。非阳证见阴脉之比。至病剧身体疼痛之时。其邪尽归少阴。而发热头痛等候。已无有矣。

故当直救少阴无疑。或又问阳证头痛。阴证不头痛。今者邪伤太阳。何以又中少阴。余答云。邪从背入。太阳居表。少阴居里。邪伤太阳。不及少阴。邪中少阴。无有不自太阳经入者。邪竟入里。则不头痛。少有停留。即见头痛等候矣。世医但知头痛为阳证。亦知真阴证。间有自头痛始者。不可不细察也。)上六条证(见原论中第三卷太阳病治法中第六)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此条伤寒乃中寒证。寒气与风湿相搏击。至八九日。身体犹然疼烦。不能自转侧。盖寒凝则痛。风扰则烦。湿着则不能转侧。乃三气相夹之病。若风气胜。则风从阳。在里必见热渴等候矣。兹则风为寒湿所持。寒湿从阴。在里不呕不渴。虽至八九日之久。不作郁热。诊其脉。又浮虚而涩。成注引经云。风则浮虚。脉来涩者。当病寒湿。且脉浮主表。身又疼烦。里不呕渴。知风湿但在经也。与桂枝附子汤。以温经散风湿。)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成注云。风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辛甘。行营卫。通津液。以和表也。愚以风散湿逐。寒即随之而去矣。

内台方议云。与桂枝汤。去芍药以治风加附子以散表中之风湿寒邪。愚以去芍药者。谓非中寒所宜也。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此承上条而申言之。有如上条证全具矣。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后条辩云。此湿虽盛而津液自虚也。于上汤中去桂。以其能走津液。加术。以其能生津液。或问云。小便利。则湿去矣。何以犹言湿盛。余答云。湿热郁于里。则小便不利。寒湿搏于经。则小便自利。又有昧理者云。大便溏。宜加白术。殊不知白术为脾家主药。后条辩云。燥湿以之。滋液亦以之。条辩以白术作苍术。以其能益土燥湿误矣。)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

(此方原论中无考。今照上方云云去桂枝。加白术也)于上方内去桂枝。加白术四两余根据前法煎服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风湿相搏。最前条已明言之矣。风虽阳邪。然与湿相交结。

则纯是寒气为病。寒主收引。故烦疼比前条更甚。内入骨节之间。四肢掣痛。不得屈伸也。近之则痛剧者。申言病邪之重。迕之则逆也。风伤卫。故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湿内着。故小便不利。湿外薄。故或身微肿。或者未定之辞。乃兼及之证。非主病也。与甘草附子汤。以温经散风湿。愚按方注风湿相搏。有中风汗出过多。伤寒发汗过多二证。夫中风伤寒。皆热病也。岂有反变而为寒之理。又其注短气。为汗多亡阳。注恶风不欲去衣。以重伤故恶甚。大谬之极。)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成注云。桂枝甘草之辛甘。发散风邪而和卫。附子白术之辛甘。解湿气而温经。愚以上方乃热补兼发散之药也。

内台方议云。风则伤卫。湿流关节。风湿相搏。两邪乱经。故见骨节烦疼等证。上方用附子为君除湿祛风。温经散寒。桂枝为臣。祛风固卫。白术去湿为使。甘草为佐而辅诸药。乃疏风去寒湿之禁方也。愚按上议。实发明成注之意。

后条辩云。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三方俱用附子者。以风伤卫而表阳已虚。加寒湿而里阴更胜。凡所见证。皆阳气不充。故经络关节得着湿。而卫阳愈虚耳愚以此言实发仲景奥义。

上三条证(见原论中第四卷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第七)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哕于月切。此言阳明中寒也。阳明中寒。有胸已前受寒气者。有口食冷物而得者。今者。阳明病不能食。是胃中无物。医人以不能食。为胃家实。而以苦寒之药。误攻其热必作哕。哕者。哕逆。俗云冷呃是也。其所以然者。为胃中虚冷之故。

以其人胃气本虚。不能食。又攻其热。则胃中寒极而成冷。胃中之气。既虚且冷。乃真火之气欲脱。反上逆而作哕也。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可温中汤。下注云金匮方。及考金匮无此方。愚谓宜用附子理中汤。)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阳明胃脉本和缓。若经病热。脉当洪长。今则但浮。此在表之热微也。腑病热。脉当洪数。今则过迟。此在里之寒甚也。武陵陈氏云。阳明气血俱盛。邪客之。表里俱热。

病机之常。然亦有表热里寒者。由其人胃气本弱。寒邪乘虚入里。其留于表者变热。而骤入于里者。不及变热。故见下利清谷一证。清。洁也。其所利之谷食。色不变。气不臭。即完谷不化也。此为里寒已极故与四逆汤。以温里散寒。)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此承上文里寒而言。兹则胃中不但寒。而竟成虚冷矣。夫胃中虚。宜能食。今者既虚且冷。故不能食。即经云。食不得入。是无火也。庸工不知。见其表热。认以为胃中实热证。且下利之后。亡津液而思水。遂饮之以水。水寒相搏。气逆而亦为哕也。武陵陈氏云。法当大温。上节已用四逆。故不更言治法。愚按补亡论常器之云。宜温中汤。然不若用茯苓四逆汤。即四逆汤中。加人参以补虚。茯苓以利水也。

方已见上太阳治法中。)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止条亦胃中虚冷之证。食谷欲呕者。胃既无火。不能消下也。曰属阳明者。后条辩云。此别其与少阳喜呕之半表证。又太阳干呕不能食之表证不同。宜温中补虚。降逆气。方用吴茱萸汤主之无疑矣。其有得汤呕反剧者。此寒不在中焦。而属上焦。吴茱萸气味苦辛重浊。

与上焦之清气。不相和协故也。愚按成注云。以治上焦法治之。而无其方。准绳云。葛根半夏汤误矣。尚论篇云。

仍属太阳热邪。而非胃寒。条辩云。上焦以膈言。戒下之意。此又泥于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皆大谬之极。窃思先贤用药。岂如今医之鲁莽。误以胃家虚寒为实热证。但虚寒在膈以上。不与胃腑之中。溷同一治。上条证。治以吴茱萸汤。寒热虚实。原无误也。其有得汤反剧者补亡论常器之云。宜橘皮汤。注云。类要方。用橘皮二两。甘草一两。生姜四两。人参三两。水煎服。斯言庶得之矣。

吴茱萸汤方

(正解见中卷厥阴病中)或问此条病。与前条同是胃中虚冷之证。何以不用四逆。余答云。胃中虚冷。饮水则哕。食谷欲呕。见证各异。

故不用四逆。投以吴茱萸汤为切当。盖呕为气逆。气逆者。必散之。吴茱萸辛苦。味重下泄。治呕为最。兼以生姜。

又治呕圣药。非若四逆中之干姜。守而不走也。武陵陈氏云。其所以致呕之故。因胃中虚。生寒。使温而不补。呕终不愈。故用人参补中。合大枣以为和脾之剂焉。上条证。用上汤。愈者固多。间或有得汤反剧者。故成注云。另以治上焦法治之也。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此条伤寒。乃中寒之证。若系伤寒。则发汗已。热气外越。何由发黄。今者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其人在里素有寒湿。

在表又中寒邪。发汗已。在表之寒邪虽去。在里之寒湿未除。故云不解也。且汗为阳液。乃中焦阳气所化。汗后中气愈虚。寒湿愈滞。脾胃受寒湿所伤。而色见于外。此与湿热发黄不同。故云不可下。言不可以苦寒药下之也。于寒湿中求之者。仲景正恐世医。与下文瘀热在里之证同治。而条辩尚论诸书。反以茵陈栀子柏皮等汤。补其治法。

大误之极。况仲景既云不可下。而茵陈蒿汤中。有大黄二两。谓非下乎。则知仲景当日。必另有治法。后人宜以意会之而已。补亡论常器之云。宜五苓散。其议庶犹近之。或问云。湿挟热。则郁 。故发黄。今挟寒。何以发黄。

余答云。寒湿发黄。譬之秋冬阴雨。草木不应黄者亦黄。此冷黄也。王海藏云阴黄。其证身冷。汗出。脉沉。乃太阴经中湿。亦有身体发热者。身如熏黄。言如烟熏色黯也。终不如阳黄之明如橘子色。治法。小便利者。术附汤。

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五苓散。愚按此条。当是太阴经错简。今入阳明。姑从仲景之旧云尔。)上五条证(见原论中第五卷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琥)总按以上等证。皆自仲景太阳阳明病中集入者。太阳为寒水之经。故凡风寒湿邪外来。直中其经者有之。

中之既速。不及发热。故不头痛。不作烦热等证。或其人阳气本虚。虽病日久。亦不作郁热也。又阳明中寒。有胸已前受寒气者。有因口食冷物而得者。因其人脾胃气弱。故不作郁热。为真阴证也。或问仲景少阳病中。何以无中寒证。余答云。少阳本相火。相火不受寒。故无直中之证。其阳明病有中寒者。以阳明虽属燥金。金体本寒故也。

或又问云。诚如吾子之说则太阴湿土。厥阴风木。是风湿中本有寒气矣。至于少阴主君火。何以中寒之证反多。余答云。君火之气。司天之位。乃子午也。午冲子水。焉得无寒。经云。少火之气壮。壮火之气衰。午为壮火火气衰。

寒能犯之。故夏至属午而一阴生。此之谓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弃女修神

    弃女修神

    武者为尊,剑修为耻?水清然(褚清烟)偏不信这个邪!要知,天初始而后有万物生,谁说武修生下来就高人一等?愚昧的世人,浅薄的眼界!看她和哥哥如何纵剑成神,笑傲天下!
  • 娆夕

    娆夕

    后来,三界虽尊我一声娆夕鬼,我却只惦记从前你唤我一声丫头的时候。夙川,你走之后,日月星辰尽失,我亦如同这死一般寂寥的夜空一般,虚无、暗淡、空空如也……
  • 卧听冰雪

    卧听冰雪

    他说“我这辈子只娶你一人为妻”,我信了。他说“负天下也不会负了你”我也信了.最终,他为了得到江山娶了别的女子,为了江山负了她。原来,世人皆是,爱美人,但更爱江山。
  • 做孩子的健康医生

    做孩子的健康医生

    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因素的影响,怎样培育一个健康的孩子是每一个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组织了相关儿科临床医生和从事儿童保健专业的人士共同编撰了本书,介绍了现代家庭应特别关注的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营养缺乏症、儿童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儿童糖尿病、白血病、近视、身材矮小、儿童铅中毒等疾病。
  • 轮回的游戏1混乱序曲

    轮回的游戏1混乱序曲

    当拯救世界的任务落在你的肩膀上,你会怎么选?承担?还是逃避?其实不用去过分纠结,因为答案早已注定,命运终究会指引你找到方向。但切记,人生是解答题,不是选择题。———天光乍现逝流光,玄生古镜映浮生。凌云秋起蔽天日,北风萧瑟荡山河。涅槃千重焠羽生,红尘似酒醉如梦。陌上花开芽正好,清风不语拂香去。一意孤行仗剑起,气吞天地破万古。是非对错何须辨?阴阳轮回自分晓!
  • 娘要嫁人

    娘要嫁人

    三十岁左右,漂亮、能干的齐之芳一夕之间失去了丈夫,她不得不带着三个儿女艰难度日。尽管生活窘困,但她从没放弃过对美好爱情和生活的渴望。消防队队长肖虎、狡黠的老干部李茂才,还有文艺知青戴世亮都被她深深吸引。她在家庭与爱情之间徘徊,保留着自己的尊严,直至暮年的齐之芳最终得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 圣者上下

    圣者上下

    当别人在结局才修为大成,他一出场便已是圣者,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有的人是神童,有的人是天才,而有的人,则是怪物,他们在一起又会有怎样的故事?或是事故?圣者之下无限潜力圣者之上迷雾重重故事从这就开始了~
  • 凤龙传奇

    凤龙传奇

    在天羽国被灭的前几天,天羽国终于有了一位公主,唯一一位继承人。在天阳国攻进京前,天羽国皇上拼死,送皇后与公主出宫,自己不愿死在天阳国人刀下,于是自杀了……天羽国唯一的继承人小公主叫拓拔楚楚,天阳国仅比拓跋楚楚出生早九个月零九天的微生永宇也是天阳国唯一的继承人……
  • 玄灵魔界

    玄灵魔界

    张宇,一个孤儿。在一个下雪的冬天捡到一个项链,认识了一个新的世界,改变了他的一生!!
  • 星河纪元年

    星河纪元年

    日月星辰都不在了,如果它们位于战争的双手可触及的距离之内。所以我想结束这场战争。——雷毅ps.本书随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