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178300000009

第9章 古代的养老与救济机构

一 孤独园与悲田院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养老,不仅仅限于对老人的优待与官吏的致仕,历代王朝还创建了许多养老救济机构,以国家的力量对那些孤寡无依的老人给予帮助。这样的措施,既是国家救济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孔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实现。(《礼记·礼运》篇)

最早的国家养老救济机构,设置于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普通二年(521)正月,梁武帝萧衍下诏宣布:“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又于京师置孤独园,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若终年命,厚加料理。”(《梁书·武帝本纪》)梁武帝创设的“孤独园”,既收养无家可归的孤儿,也收养无人赡养的老人,并且负责为收养的老人料理后事。这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官方创设的正式救济赡养机构。这样的机构出现于南朝梁朝,与萧衍是一个既笃信佛教也提倡儒学的皇帝有很大关系。他在江南制礼作乐,连北朝的东魏权臣高欢也说:“江东有萧衍老翁,专讲究文章礼乐,中原士大夫南望羡慕,认为正统所在。”对于老人的专门救济收养机构,自得到梁武帝的提倡创立,就成为后世仿效的榜样。

唐代,已开始在京城长安洛阳二京设立悲田院,作为国家对贫苦无依老人的救济机构。这种救济机构始创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起初称为“病坊”,专门收容无家可归的老年乞丐,以后改名为悲田养病坊。(马鉴《续事始·病坊》)之所以为救济机构取这样的名字,是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佛家认为,供养父母为恩田,供佛为敬田,施贫为悲田。悲田院所需开支,由国家拨付,由僧人负责主持。唐末武宗时,曾下诏灭佛,勒令天下僧尼还俗,悲田院无人主持。因此,武宗还专门颁布诏令,规定长安洛阳两京的悲田院,由国家拨给相当的没收的寺院田产作为赈济开支来源,地方各州府则分别拨给本地悲田院七顷到十顷田地,以供开支,并由各地长官选派年高德劭的老人一名负责日常事务。这样,国家救济机构在新的条件下又得以维持。(《旧唐书·武宗纪》)因此,悲田院成为国家救济机构的代称。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有一次曾对他的弟子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苏东坡能够平等对待悲田院中的贫苦老人,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二 福田院和居养院

宋代继承了前代设立国家救济机构的做法,在京城开封设立城东和城西两个福田院,负责收养鳏寡孤独的老人与孤儿,以及城中衣食无着的饥民。“福田”的含义也来源于佛经,意思是积善行可得福报,好像播种田地,秋获其实。但由于需救济贫苦老人的数量很多,嘉祐八年(1063),宋英宗增置城南城北两个福田院,与以前设立的共为四院,成为专门的国家救济机构。每当严冬来临,朔风吹号,寒雪纷飞之时,也正是福田院最为忙碌的日子。京城开封府的主管官吏,就要到大街小巷巡行,把无依无靠或流浪街头的老人、失去双亲的儿童以及乞食街头的饥民,都一起收容到福田院中住宿。福田院收养的人数,平时有定额的限制,但在冬天则可以额外收养。每天,由福田院负责官吏把收养人数上报中书省,由国家左藏库按规定拨给相应的钱米。直到春回大地,天气转暖,老人们可以自由行动时,才停止额外的收容的钱米供给。(《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恩惠》)

宋徽宗时期,是北宋的老人救济收养机构发展最为完善的时代,救济机构的规模扩大,崇宁元年(1102)秋天,宋徽宗下令在京城开封设立居养院,以收养鳏寡孤独老人。(《宋史·徽宗纪》)以户绝无人继承而没官的财产充当经费。崇宁四年(1105)徽宗又再次下诏敦促各地州府也建立类似的养老机构。诏书说:“国家实行仁政的首要大事之一,是对天下鳏寡孤独和贫而无靠的人给予救济和收养。现在京师虽然设立了福田院,但收养人数不多,每逢严冬盛暑,仍有许多无家可归和患病的老人流离失所,他们都是令人同情和怜悯的。现在规定开封府和各地州府,都设置居养院,以专门收养鳏寡孤独的老人。”一年以后,由于当时京西北路提举司的请求,各地福田院也都改名为居养院。(《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恩惠》)这样,全国的老人救济和收养机构统一起来,任务也更为明确。居养院收养的标准,在宋神宗时规定,以六十岁以上老人为限。但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又重新下诏,把收养的老人年龄降低到五十岁以上,条件更为宽大。(《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恩惠》)

宋徽宗以后,居养院在全国各地纷纷设立,甚至普及到县城。像江西的吉州共有八县,七个县都已有居养院,惟独吉水县尚未创办,县丞黄闲引以为耻。于是请求县令及常平使者批准,在城南选择官屋十间,每年拨米五十斛,建立“安乐院”一所,使吉水孤寡老人得以安度晚年。(程珌《洛水集·吉水县创建居养院记》)有的居养院因为负责官吏重视,规模宏大,经营也井井有条。像南宋时的苏州居养院,有房屋六十五幢,三百一十间居室,房屋整齐排列,其间长廊相连,便于来往。收养许多孤寡老人与孤儿。苏州居养院由官府拨给官田一千六百六十亩,出租后每年可得米七百石,作为经费。院中设置仓库、水井,并有僧人主持老人医药及死后安葬事务,成为当时地方居养院的典范。(《吴都文粹续集》卷八)

在居养院中收养的老人,按宋徽宗时的规定,每人每天发给米一升、钱十文,可以大体上满足温饱。每年的十一月到正月,因天气寒冷,每天还加发钱五文,作为购买柴炭取暖之用。小儿则诸项供给减半。另外,九十岁以上的收养老人,由于为数稀少,每天还可以额外增加酱菜钱二十文,夏天发给布衣,冬天发给寒衣絮被。(《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恩惠》)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荆南府枝江县居养院中,发现一名已经一百零一岁的老人咸通。知府席震上奏朝廷,请求对咸通予以额外照顾,每天添给肉食钱和酱菜钱三十文,冬季发棉绢衣被,夏天单绢衫裤。并建议全国居养院对百岁以上的老人都给予同样的照顾,以显示朝廷的惠民之政。徽宗同意了席震的请求,把奏章转发各地执行。(《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恩惠》)宋代对养老机构的重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据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的统计,仅杭州临安府一地,每年用于收养和救济老人的开支,就达钱米十余万之多。(《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恩惠》)

宋代国家救济机构的普遍创建,不仅是宋代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的结果,也是古代儒家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宋代诗人苏东坡曾在杭州为官,在这里创设养济院。在多年以后,他早已离开杭州,在朝廷任翰林学士。一个朋友因东坡的帮助而致以银一百五十两、金五两的酬谢。东坡既不愿接受这笔钱,又不想拂逆朋友的盛意,于是把这笔钱转送给杭州养济院,“用以助买田,以养天民之穷者。”(《淳祐临安志》卷七·养济院)苏东坡对老年人的仁爱之心,在这件事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当然,宋代的养济院也并非十全十美,许多主管官吏并不重视养老救济,对养济院的事务不予检查,甚至当拨的钱米也不按期拨付,致使流离失所的老人死于冻饿。南宋高宗时,尚书户部侍郎王俣曾指出当时养老救济中,“官吏失于措画,宜收而弃,以壮为弱,或减克支散,或虚立人数,如此之类,其弊多端,不可不察。”(《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恩惠》)也就是说,由于官吏的漠不关心和计划不周,许多应该收养的老人被弃之门外,却把一些还可以自食其力的壮年人也收养进来。有的官吏贪污克扣应给老人的钱粮,有的甚至虚立人数,以多吃空额,而官吏互相包庇,难以检查,不过这样的弊端是封建王朝官吏的通病,并不是养老中所独有的。

三 养济院与粥厂

明清时期承袭宋代的国家救济收养老人的传统,在京城和全国各地广泛设立养济院、资善堂、粥厂等机构。

明代的北京,是帝都所在。所以明王朝对孤寡无依的老人的收养十分重视。当时的北京分为宛平、大兴两县。分别设有养济院各一所。根据明代万历年间任宛平县知县的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载,宛平养济院规模很大,在城内河漕西坊,有官吏办公府第一所,房屋十二栋。万历元年(1573)因明神宗登位而收养老人一千零八十名。万历七年(1579)因皇帝大婚,又收养五百名。两年后皇长子出生,再收养五百八十五名。仅在沈榜任职的十年之中,就已共收养二千一百多名老人,而同时期内大兴养济院收养的数量与宛平也大致相同。按照明代的惯例,京城县官不能随时收容老人入养济院,一般要等国家举行改元、皇帝登位等大典礼时,才由皇帝下诏规定收养,其数量也由皇帝确定。一般每个收养老人,每月发给太仓米三斗,每年给予布一匹。这个数量大体上与宋代相当,能维持老人的最低限度的温饱。

明代的养济院较宋代规制更为严密。以北京宛平养济院来看,在收养的数千名老人之中,每一百余人分为一会,由官府在其中选派会头一人管理。每个月集合于院中,由宛平县丞亲自点名查验,去世者则除名,把实际人数开具名单逐级上报,最后由户部行文有关部门按名单发给米和布。由于京师养济院较各州县待遇优厚,京畿附近的孤寡困穷老人,往往不远千里来到北京,使京城养济院的收养人数远超过地方。据沈榜亲自统计,万历初年,宛平养济院收养的老人,有百岁以上五人,九十五岁以上的二十七人,九十一岁以上的五十二人,八十五岁以上的一百余人,而八十一岁以下的已经不可胜数。(沈榜《宛署杂记》卷一一《养济院·孤老》)

清代收养救济老人的机构称为厂局,规模较明代更大。根据光绪《顺天府志》的记载,仅在清代前期和中期设立,而到清光绪时期仍然存在的北京厂局,就有四十八所,遍布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其中最早的增寿寺饭厂和承光寺饭厂,早在清王朝刚刚建立的顺治七年(1650)就已设立。(《光绪顺天府志》卷一二《厂局》)

在清代北京的救济收养老人机构中,最为著名的有设于广宁门外的普济堂粥厂。康熙三十六年(1697)的冬天,广宁门外北极庵的寂容和尚,看到门外在寒风中冻饿而死于沟壑的老弱乞丐,萌发恻然慈悲之念,化缘购得二十六间房屋,作为他们的栖身之地。在热心赞助者中,有一名叫王廷献的居士捐出自己的家产增修屋宇,并邀集资助人士,每年各资助普济堂小米十石。这一慈善举动引起京城内外很大反响,康熙四十四年(1705),顺天府尹把此事上奏皇帝,康熙帝亲赐御书“膏泽回春”的四字匾额以表彰。这样,普济堂从民间慈善机构开始转为官办。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看出这是一个收买人心的机会,决定每年拨给普济堂白银一千两,救济孤贫老人。后来胤禛登上帝位,这项拨给的费用成为惯例。以后历代皇帝都对普济堂予以特别照顾,乾隆皇帝每年赐予粟米三百石,嘉庆皇帝赐予银五千两生息,同治帝每年又再加赐小米五百石。嘉庆初年开始,普济堂由北京顺天府派官吏轮流管理,完全成为官办的救济慈善机构。(《光绪顺天府志》卷一二《厂局》)

与普济堂齐名的还有北京德胜门外的功德林粥厂。这也是在康熙年间由山西僧人王元章创办的。最初收养老人的经费完全由僧人募化而来,以后雍正皇帝曾下旨由雍和宫赐给白银一千两。乾隆元年(1736),顺天府尹孙岳颁上奏说,功德林近年来收养贫民老人较以前增加许多倍,与普济堂的情形相同,而经费来源却很困窘,恳请皇帝给予恩赏,以表示普施仁政。乾隆帝得到奏书,十分高兴,下令拨给功德林粟米每年一百石,并且由崇文门税课司每年直接拨予经费银一千两,功德林于是成为与普济堂齐名的老人救济慈善机构。到光绪四年(1875)因主管的僧人不持戒律,舆论哗然,顺天府决定把功德林按照普济堂的先例,由顺天府每年派官吏轮流管理。这样,清代北京的第二号慈善机构也由民间转为官办。

除了以上最有名的救济机构外,北京正阳门外的朝阳阁粥厂、宣武门外的寿佛寺粥厂也都是较大的慈善机构,收养许多无家可归的老人。在光绪八年(1882)给事中国秀等人的上奏中说,京城中贫民和孤寡老人为数众多,难以维持生计,城中各个粥厂等救济收养机构,每月共需粟米三百三十石。另外,收养老人较多的清化寺街崇善堂等机构,每月各需小米三百石,请求政府如数拨给,光绪皇帝批准了这一上奏。可见清代北京对老人和贫民的救济与收养,远较明代更为发达。(《光绪顺天府志》卷一二《厂局》)

同类推荐
  • 鲁迅与20世纪中国国民信仰建构

    鲁迅与20世纪中国国民信仰建构

    国民信仰的重建,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走向纵深、现代化转型成功与否的一个基本的保障,也是当前中华民族能否真正复兴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杆。《鲁迅与20世纪中国国民信仰建构》通过对鲁迅信仰力形成过程的分析、鲁迅关于信仰的思想的阐释,以及在新时期初期的思想启蒙运动和世纪末人文精神重构等重大精神事件中鲁迅资源利用情况的考察与分析,树立起一个信仰力的精神品牌,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力,展示国民精神主体信仰力培养的珍贵资源。
  • 慈善与公益

    慈善与公益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慈善与公益事业的发展历史,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现状,告诉我们如何根据自身的情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并通过一个个真是感人的慈善故事,让读者切身的感受到慈善与公益就在我们身边。“勿以善小而不为”,让我们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伸出爱的双手,帮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 中华蒙学四大名著·百家姓

    中华蒙学四大名著·百家姓

    繁忙的工作、沉重的压力、奔波的旅程、浮躁的心绪……,您是否愿意享受片刻的宁静?《轻松阅读·人文手卷》,史海撷英,去粗取精,能让您在文化经典的海洋中享受心灵的清闲!《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期,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仿佛一首四言长诗,便于诵读和记忆,因此广为流传。原书共收录了姓氏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本书选取了较常见、较吸引读者、资料较详尽的姓氏加以介绍。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治学严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治学严谨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舞蹈艺术(下)

    舞蹈艺术(下)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热门推荐
  • 多元世界管理员

    多元世界管理员

    我踏过寒冷的冰河时代,我见过传说中的神明陨落。也曾听闻古老者的低语。世界似乎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那些未完成的约定我不会一一去守护,那些未完成的任务我更想逃离此处。无敌文放心看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你好明天见

    你好明天见

    桀骜不驯的少年初遇乖巧懂事的楚巧,冰山仿佛就此融化。他知道,她一直在等他的明天见。
  • 《东游遗剑录》

    《东游遗剑录》

    他白马长剑东来,只为追求天下第一的剑道。他为一已之私,可以狠心抛弃世间一切情爱。他聪明反被聪明误,落得经脉尽毁,几同废人。他一路颠沛流离,忍辱偷生,只为实现心中抱负。他一步步陷入波诡云谲的江湖恩怨中,为人所不耻。他逐渐明白如何做一个好人,却一再为世情所累。功名!恩怨!身世!妄念丛生!若要断妄,必先入妄。生死无定,众生皆苦。
  • 唐诗三百首(部编版语文教材配套阅读名著书系)

    唐诗三百首(部编版语文教材配套阅读名著书系)

    唐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丰富的内容、动人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完美的形式,把中国诗歌推向很好时代。这些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富有情味的诗文佳作,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韵律感,是儿童学习古典文学的启蒙读物。古诗词的学习能促使他们建立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从而影响孩子人格的生长,情感的发展。儿童版《唐诗三百首》适合3-6岁儿童阅读,这个时期是儿童记忆的黄金时期,是古诗词学习启蒙学习的关键阶段。这本《唐诗三百首》完整收录300首唐诗,是适合亲子共读的启蒙读物;全部唐诗均有注音,有助于孩子自主阅读;注释、解读全面而详尽,让孩子对这些诗歌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根据诗歌内容插入了大量的诗意图和意境图,帮助孩子对古诗画面感与韵律美的感知。这是一本真正为今天的孩子们着想的儿童版《唐诗三百首》,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唐诗三百首》。
  • 重生成病毒

    重生成病毒

    我在一个具有灵气的世界重生了,但我却变成了一个病原体。并带了一个病毒进化系统,我选择了Neurax蠕虫为进化方向,它的能力是能够凭借精神控制来奴役所有被蠕虫感染的生物,进而崇拜蠕虫为其主人和神。我有四个属性:传染、症状、能力、灵魂。
  • 醉在你的笑

    醉在你的笑

    初见她时,一袭青衣连身裙,翩翩而舞。初见他时,一袭华贵墨色长袍,负手而立。他说她,笑靥如花。她说他,狂傲无比。初见时,已一见倾心。他说:“遇见你,是我这一生最幸运的事。”可为何,命运总是会把他们,不断的分开?爱到最后,遍体鳞伤,没有力气去爱了。
  • 如果时间还记得(全集)

    如果时间还记得(全集)

    亲眼看见暗恋三年的初恋男友与别人亲吻,倾心相待的朋友为了一个男人与自己分道扬镳,心中敬仰的父亲一夜之间锒铛入狱……大学毕业,晨昱接连遭遇人生的重大打击。原本对生活已经不抱期望的晨昱,没想到多年前一封寄错的信件,却温暖了余生时光,原来命运早已留下了转折的伏笔。韶华逝去,那些午夜梦回失声痛哭的事故,如今都成了回忆中熠熠生辉的故事;那些曾经历历在目的过往,如今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慢慢淡化。如果时间还记得,愿你我都不会后悔遇见,那个倔强的自己。
  • 真名的魔法师

    真名的魔法师

    真名,接近真理之名。只有魔法师们才能得到的专属之名。魔法师们称其为造物主最大的恩赐。真名,不能被人知道的名字,说出真名就将进行死斗是魔法师的礼节。他是有着骑士之名的魔法师,她是作为神器灵体的皇女。原本生活在在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却在某个安排下相遇。一百年前的因缘,一百年后的宿命。“我们是魔法师,我们是最敬畏神的无神论者”——————————魔法大革命的发起者·圣魔导师·麦德瑞拉·波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