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421100000015

第15章 履历制造者

我们这辈人,长身体时遭遇饥荒;读书时节串联造反;一踏进社会就上山下乡,之后有人招工进工厂,有人参军进军营,有人在恢复高考中终于迟迟读上大学,而更多的却是回城、待业或下岗……几乎人人经历丰富,个个履历庞杂。

对我来说,其中许多经历细节已经淡忘。但在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前夕所进行的“毕业鉴定”中,却有如雕刻一般,永远地烙在我脑中。

我糊里糊涂读完小学,中考进不了县城中学,只好到公社办的农业中学就读。由于运气不佳,在整个小学时期基本没遇上能被记住的好教师,上了农中自然也不敢奢望从此云开雾散得贵人相助,而仅希望能避开来自老师的歧视与打击,如此而已。农中有这么一名老师,他曾经到广西农学院读过一年,就已经算为我校学历最高的老师了,后来他当到农中校长,应该算是最大的造化了。该老师是我二哥的班主任,我二哥从小学开始,就以写字好、写文章好而一度获得校方好感,上农中后二哥仍然继续这个势头。二哥还会拉奏多种乐器,这更被校内女生侧目……从我大哥弥散在当地的名声,再结合到我二哥的势头,该老师曾经不无感慨地对人说过:“这廖家兄弟……如果生在过去,那真是不得了!但现在就不行喽……”按这个推论,该老师真应该可以引入知音系列了,但非常可怕的是,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他表现出来的面目甚至可以派遣“狰狞”二字。

我是初中68届,从1966、1967、1968年这三年看,就知道我初中阶段根本就读不上书—更何况我读的还是公社办的农业中学?严格说起来,1982年以前,我的文化水平就是地地道道的小学—难怪1980年6月我在省级文学杂志发表头题小说,一个小学同学读后当即断定:是他写的?不可能!至少一半以上是他哥哥帮写出来的!

那年头读不上书反正也不是我一人的事儿,这也就算了。但在“毕业鉴定”这个涉及个人命运前途的环节时,我重重地挨了一棍—这一棍挨得我至今记起来还历历在目,清晰如昨。

学校发表格,先由自己填,然后还要依次经过“班组鉴定”,然后才交到学校,由校方做最后鉴定。由于学校“革委会”还未成立,所以该老师这时候暂时当着学校负责人。他在填表前的动员会上说得惊心动魄:“大家一定要认真地、如实地填写,尤其是家庭出身不好的同学,家庭成员的历史问题要老老实实填,不允许瞒骗。最好能在填表中揭发家庭成员的问题,同时还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最后他又再次强调:“这个毕业鉴定将进入个人的档案中,陪伴你的一生,将作为你初到社会以后是否获得党和人民信任的凭据……”

摊开表格,其中“家庭成员政治面目”一栏,你看后必定心有余悸—“家庭成员三代以内有无被杀、被关、被判、被管、被斗人员;直系亲属或旁系亲属中有无潜逃到港、澳、台或海外人员……”

在“个人鉴定和班组鉴定”栏中,有要件备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走资派的斗争是否坚决?是否参加过派别武斗……”还有“‘文化大革命’后期复课闹革命是否积极主动……”

其实“家庭成员三代以内”这个设置就已经很荒诞;而所谓“直系亲属或旁系亲属”都指哪些人?恐怕表格设计者也未必清晰;至于怎样才算“对走资派的斗争坚决”等也是无法量化的。但谁当时还敢去对这些进行逻辑论辩?

填呗—于是学生们一阵“刷刷刷”,属于自己填写的栏目就都完成了。只有我,仍然在上述栏目前发呆。我那年16岁没满,虽然是初中毕业,但实则是小学水平。面对着人生的第一张表格,既还没学会基本的狡猾,也不会充傻装孙子,甚至措辞都狗屁不通。对我来说最难的当然是如何填写父亲的问题。我父亲的问题在当时的确是属于很难说清的问题。

1957年,在“阳谋”的诱惑下,他表面牛哄哄实则傻乎乎地“向组织提意见”,他所提的“意见”被视为“右倾言论”,属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其本人终未达到“右派”的规格—也就是说,头上最后并没有插上“右派”的签号。引用一句当时最高领导人的话,即仍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可以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去获得认识上的提高。这个结论是县委1959年下的,那时候我大哥已经在广州大学毕业分配工作,正因为有这个重要结论,所以我大哥在我父亲死后还能入党。

问题的古怪在于:我父虽然在政治上还没达到“右派分子”的齐全构件,但他被“专政”的惨烈度无疑却超越了大部分货真价实的“右派分子”,最后还直接被批斗致死!

另外,组织上对我父亲作出的“最后结论”,是用公函的方式发给我大哥当时的工作单位,而不是在当地群众大会上当众宣读。在乡人眼里,我父“被斗死”或被“革命群众打死”仍然作为“铁的事实”丝毫没有受到任何怀疑。

至于1983年“处遗”中明显慢半拍的老家县有关部门,最后用正规的函件给我父亲的问题下了一纸“结论”,把“犯右倾错误言论但不属于右派分子”之类的说辞改成“廖平安同志于1957年向党和政府提意见是正常的,而且有些意见是正确的,但由于历史原因,受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今经过审查,给予平反,恢复名誉”。这个函件终于进入了我们三兄弟的各自档案。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现在说起来都这么复杂的问题,一个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当时怎么填才能填得清楚?

一开始我曾经试图按该老师的说法—即“揭发家庭成员的问题,最后还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于是我不但写父亲“猖狂向党进攻,父亲的反党言论被革命群众狠狠批斗……”但写到表格上以后,我越看越害怕,在看出一身冷汗之后,我决定用碳素墨水把这些文字涂抹掉。

涂抹之后我开始调整思路,我好像学会了一些狡猾:虚写父亲问题,重写“划清界限”。于是“猖狂向党进攻,父亲的反党言论被革命群众狠狠批斗……”变成了“说了一些错误的话,被党组织以及革命群众耐心批评教育……”虚晃一枪后,我马上写到我们一家人如何和父亲作斗争,最后和他“划清界限”—当然,在填写中我不会忘记填上具有党员身份的大哥的表现……

用“偷鸡不成蚀把米”来形容我此举的确是太准确了:因为用墨水涂抹,所以引起该老师的注意,而且他还有绝活—他居然把墨水涂抹过的文字放在120瓦电灯泡下进行透光,全部看清了我玩的低级伎俩。于是在全体大会上,他独独挑出我这份来示众:“……给你们看看这位同学的杰作,他把真实情况写出来以后却把它涂抹,以为这样一来就能蒙混过关。大家看看,‘猖狂向党进攻’‘反党言论’变成了‘说了一些错误的话’‘革命群众狠狠批斗’变成了‘党组织和群众耐心批评’……哼,还没踏出校门呢,就学会蒙骗同学,蒙骗学校,蒙骗组织。将来你是不是还要继续蒙骗社会呢?啊?”

除了不点名地示众之外,他还批评各个班级:“这种具有那么明显的蒙骗行为,为什么能通过班级鉴定?不行,现在各班长马上把鉴定表拿回去,重新进行班组鉴定!刚才我不点这位同学的名,但他所在的班组可要提高警惕,严格把关,不能给这种行为蒙混过关。重新进行班组鉴定时,要结合各位同学填写自我鉴定时的态度和表现,要联系起来进行鉴定。”

在重新进行的“班组鉴定”上,班长重新给我发一张鉴定表,说不准再涂抹啊。在家庭成员栏里我当然只能按原先涂抹的版本填写了。但还没有完,班长说:“根据你原先填表不老实,领导布置,在对你进行‘班组鉴定’时,要发动全班同学对你认真帮助,并认真审查你的自我鉴定……”

于是,我在“文革”中参加“派别活动”被写上了;于是,我在“文革”中学会赌博参与赌博的事被“检举”出来了……

说到赌博必须得多说几句,“文革”开始一段后的无政府主义使得我所在的小圩镇几乎成了放任自流状,赌博很快呈公开化。那时候没有课上,几乎所有同学都去看人家赌钱。所以流传在家乡一带的各种赌博方式—什么打天九、抓摊、推牌九、戳骰子等,我全都一一学会,一学会就难免不赌,但口袋里能有多少钱?所以实际上只是偶然一赌而已,而且赌注多以“分”为单位,一分钱、两分钱、五分钱,最多是一毛钱。

这些本来都不算事的事,因为墨水涂抹事件而一下全都变成事儿了。我当然也认,但我申辩说:参加赌的可不只有我一个啊,怎么单单把这个鉴定写到我的表格上?班长说,你现在只能管你自己了,因为人家可没有用墨水涂抹呀……

我被呛了一下,班组鉴定就写好了。写好之后班长还继续问:各位同学还有意见吗?仅仅是这一声,我又多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罪状—

一个篮球打得不错的同学揭发说:3个月以前当他把学校的“复课闹革命通知书”发给我时,我居然说,我正愁上厕所没有纸呢,你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个细节我没有印象,所以就矢口否认。接下来我和他的“对质”就没完没了,于是班长就宣布:由全班同学裁决,结果当然是一边倒……

几位站出来全力把我“扳倒”的同学中,居然还有一位是我的亲戚—我当时还不知道有个成语叫“众叛亲离”,但我的感觉可比这个严重多了:试想一想:在家庭成员栏里,父亲已经是“猖狂向党进攻”,在自我鉴定和班组鉴定上,我又认领了搞派别活动、参加赌博、反对复课闹革命……我这一辈子还活呀不活?

我当场哭得涕泪滂沱,不啻感到天崩地裂……

这就是“文革”中的人性展览,这也是当时人际关系的某种写真。

几十年过去了,我以后当然还填写过多种多样的表格:履历表、政审表、业务考核表、高级职称审批表、拔尖人才考评表、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考察表、出国人员政审表、大学兼课教师登记审查表、重点课题研究结项表……

但即使再重要的表,其中的细节我都没有留下印象,唯有人生的第一个表格—也就是人生的第一个履历记录,使我终生难忘。

每个人,在制造自己履历的过程中,也有参与制造别人履历的可能。

不知道农业中学这个“初中毕业生鉴定表”今天是否仍然躺在我的档案里?但从我的经历看,好像我并没有受到它的任何影响。有一次我和一位同学谈起当年的这一幕,他哈哈大笑说:靠!当时的“毕业鉴定”按说你都可以自杀了,但是—嗨!鉴定最差是你,而后来混得最好的却也是你!这叫什么事儿啊?

至于这位在狰狞岁月里厉害至极的老师,有一次回乡时我给他送上刚出版的两本新书,他抖动着新书,面带愧色,一下子说不出话来,只是用手连连拍我的肩膀……

同类推荐
  • 把手指放在伤口上

    把手指放在伤口上

    本书收入了我国第一位在以色列获希伯来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的钟志清女士在过去十余年间发表的38篇学术随笔、文章与论文。
  • 鸟眺望的地方叫作远方

    鸟眺望的地方叫作远方

    本书是一本潘云贵个人作品集,精选了几十篇潘云贵创作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为90后代表性作家,潘云贵的文章着墨于青春,把属于这个年龄的生活的精彩表露无遗,有人说青春是残酷的,但是潘云贵笔下的青春是温暖的,当你感觉青春令人窒息时,不妨读读这些美文,谁让他是最精湛的心灵治愈系高手呢。
  • 服尔德传

    服尔德传

    服尔德,今译伏尔泰(1694-1778),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服尔德传》是传记作家莫罗阿众多传记中的一个。莫罗阿的文学成就,特别表现在他的传记创作上。他写的传记,人物生动,情节有趣,富有小说情趣。而他在传记的写法上,可以说是有革新之功,其作品被誉为法国文苑里最好的几部传记,其中就包括《服尔德传》。
  • 那么慢,那么美:三生三世里的宋词

    那么慢,那么美:三生三世里的宋词

    宋朝文人的自由培育了优质文化的佳酿,然而也是因为太过自由,而显得凌乱、散漫,每每励精图治的最后都是人去朝空。如果非要为宋朝的历史寻找一个可以匹配的标本,应该就是曾卓的那首诗,“一棵悬崖边的树”。她被历史的风吹到悬崖边,因为崖边的晚照、晴空、如茵的绿草、奔流的小溪而变得绿冠成荫。也因为这种滋养,宋朝的大树生长得越来越丰盈。可惜枝繁叶茂的时候,她也负着危险。她总像是即将要展翅飞翔,又像是会倾跌进深谷里一样。“物极必反”,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能够明辨这一层,便会对宋朝的风华有不同的理解。
  • 读者精品(心灵倾诉)

    读者精品(心灵倾诉)

    如今已是午夜人静,望望窗外,天上只有孤清一弯新月,地上白茫茫满铺的都是雪,炉中残火已熄只剩了灰烬,屋里又冷静又阴森;这世界呵!是我肠断心碎的世界;这时候呵!是我低泣哀号的时候。本书收集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心灵倾诉的故事。
热门推荐
  • 周易参同契注·朱熹

    周易参同契注·朱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施展你的桃子好甜

    施展你的桃子好甜

    “桃子,我有点喜欢你诶。”“是嘛,那就试试吧。”
  • 锦上添香

    锦上添香

    十六年前偷龙转凤的事情败露,云初从万千宠爱的大小姐沦落成了乡下的野丫头,母亲软弱,二娘刁钻,亲爹重男轻女。云初咬咬牙,带着母亲和小妹离开了家,看着眼前破破烂烂、四处透风的草屋,云初下定决心,废柴当自强!妙手擅调香,发家奔小康!云家爹爹惨死,百年制香世家风雨飘摇,凤凰涅槃,云初浴火归来,查找真相的同时却无意中找到了自己的身世之谜……
  • 思君如陇水

    思君如陇水

    即使没有对他说出喜欢可那眼眸里早有情思幸运的是遇见你遗憾的是错过你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 地狱血池

    地狱血池

    来自深渊地狱的血池,于盘古开天地留下滴精血铸炼而成
  • 神坑大帝

    神坑大帝

    “别人不来踩,难道老子就不能主动出击?”这他么的才是一个坑货应有的觉悟。“装×只是暂时的,不要脸才是永恒的!”这才是无耻的精髓所在。“老子无耻透顶,难道就不能做一个好人?”这才是不要脸的至高境界。孟远,原本一介怀揣梦想的大好青年,却在挖坑埋人的路上越走越远,变的越来越无耻,越来越不要脸……
  • 恒春县志

    恒春县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绝霸天下之龙腾宇内

    绝霸天下之龙腾宇内

    如果你家有一条魔龙而且是实力最强的魔龙王,你会怎样?打架?泡妞?建立自己的帝国?可当这些玩过之后呢,还会做什么?那不如看看纯情的仙女表演脱衣舞吧,或者看那优雅的精灵围着钢管不断的卖弄舞姿也是不错的选择!万物以邪为本,绝霸必然天下,龙腾定然宇内!
  • 盖代天骄

    盖代天骄

    汉唐元年,镇国九鼎神秘失踪,有心之人纷纷鼓吹:“天不佑汉唐,当取而代之!”于是,汉唐皇朝,人心浮动,拉帮结派,分崩离析于是,九州上下,各大修道势力出世,欲染指汉唐于是,八荒蛮夷,屡犯汉唐边疆,趁乱而起于是,西土大陆,屡屡试探,欲吞并东土,一统人间于是,一位少年从大荒中走出,一切从这里开始......
  • 决战垓下

    决战垓下

    乌江?垓下?好心人重生项羽,悲催发现已然四面楚歌,再有不到一个月就该退往乌江了……为了先祖的荣光,且看霸王如何逆天改命,带领西楚,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