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790200000032

第32章 印江的另一种植物

唐涓

已经到了初夏,对于青藏高原,夏还只是正午时分露出的眉眼。一天中的大多时光,大地的身躯依然包裹在严实的春装里。凌晨5点,我赶往机场,整个城市还深陷在朦胧的睡意中。空旷的街道上,只有环卫工晃动的身影和我的行李箱划过路面坚硬的声响。几小时后,当我降落在重庆江北机场,世界瞬间置换成了另一番图景。扑面而来的短袖长裙中,我的厚毛衣外套和脸庞上阳光的色泽明示了一个人的地域特征,望着这个著名山城层层叠叠的楼宇,我感觉海拔的差异已不再是唯一的理由。

从重庆北站坐火车到铜仁,是一段我重复的路途。绵延无尽的山洞和忽明忽暗的光线令旅途变得十分虚幻。几年前,沿着同样的路线抵达乌江岸边的沿河县,那是一次温暖的行走,其民俗与人情迄今在我的记忆里清晰可见。而此刻,印江的容貌又悄然而至,安静、淡定,恍若一泓透明的水,点点滴滴地浮现在我的视野里。但印江却不是水,它只是贵州省辖内的一个县名,因为依偎着佛教名山梵净山,让人们无法忽略。从印江驱车去大名鼎鼎的湘西凤凰,不过也就个把小时。印江朝夕沐浴在这样的气韵里,难怪如此雅致。

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目光储存的景致大多是草原荒漠,与印江山水间的草木葱茏大相径庭。也许出于对民居建筑特别的偏爱,在印江,那些掩映在山水怀抱中的民居建筑无时无刻不在打动着我。可以说,民居是大地生长的另一种植物,大自然的不同生态造就了民居万千姿态的美。很难想象,从轻盈灵巧的吊脚楼走出的印江人,面对我们黄土地上敦实朴拙的庄廓大院时,会是何样的感受。庄廓是青海方言,也就是四合院,是青海河湟谷地最典型的民居样式。这里取之不尽的黄土是它最主要的建筑材料。高大厚实的黄土院墙围拢的庄廓外观呈正方形,站在高处向下俯视,就好像一枚巨大的黄泥大印。当然,印江土家族吊脚楼同样令我惊讶,它山多岭陡的地貌孕育出了这个特有的民族符号。在印江的朗溪、合水等地,一些从时光深处走来的吊脚楼依然缭绕着日常生活的烟火。印江林木繁盛,就地取材的木,便是吊脚楼的灵魂。起源于远古时期的中国传统民居,“木”是永远的经典。在所有的建筑中,我依然钟情木制的屋宇。尽管现代化的建筑材料离它远去,但木制却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在中国建筑史上璀璨辉煌的巅峰。木制建筑质地温润柔软,曲线优美诗意,飘溢出泥土与阳光的清香。居住在木制的屋宇里,你的肌肤触摸到它的肌肤,立刻会感受到一种来源于大自然的生命信息。

来到印江,亲眼见识了“地无三尺平”的地貌。但聪慧的印江人却拓展了向上的空间,并在吊脚楼上将自己的审美情趣挥洒到了极致。顺山势搭建的吊脚楼自然轻巧,架设简单。无须挖地基、垒院墙。相对遍布大江南北村落里高墙耸立的深宅大院,隐去了奢华与封闭,其通透敞亮令人赏心悦目。南方多雨多木,空气中云游着充裕的水分,因而隔潮透气的吊脚楼便应运而生。吊脚楼的悠远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原始社会,漫长的时光里,这种被称作“干阑式”的建筑遍布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木制的吊脚楼主体结构基本近似,但不同的地域和民俗又营造出独有的特色。印江土家族吊脚楼大多依山傍水,二层或三层的空间里,厢房、回廊、木梯、阳台、栏杆等巧妙组合,附加以青瓦屋面,轻翘檐角,衬托在青山绿水间,真让人领悟到天人合一的美妙。

两天印江匆忙的步履,没能走进吊脚楼仔细端详。其实,那吊脚楼里,我钟情的还有美人靠和火塘。遐想靠在美人靠上,不管是不是美人,托腮沉思,都自会有种落寞或怅然的美。火塘更不用说,它是吊脚楼里的核心所在。从家庭,到神灵,再到文化,火塘早已被赋予了民族的象征意义。我曾极其迷恋这样一幅画面,温暖的火塘,飘散香气的茶罐,袅袅烟火的上方,吊着一串串鱼干和熏肉,而我就围坐火塘旁,和主人一家喝茶聊天。那是吊脚楼里真实的百姓生活,不是那些带有商业表演的旅游客栈。但遗憾的是,这样的画面我却从未走进过。在印江团龙村,我去一个茶姑家购买慕名已久的梵净山绿茶,在那栋漂亮的木楼里,我见到了心仪的火塘,不过并没见到有火星闪烁。茶姑解释说,这是他们家新盖的家庭旅店,专门接待来此度假的游客,自己一家仍住在先前的旧屋。团龙村坐落在梵净山脚下,青山翠林,泉水潺潺。这个天然的大氧吧,足以诱惑长期生活在缺氧地带的我。同时,天生丽质的团龙村还存留着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我看见一些年代久远的土家族吊脚楼里,依然延续着家族的血脉。午餐是在团龙村品尝的农家饭,十分可口,没有我预想的辛辣,特别是细嫩的新鲜竹笋,是我在高原无法品尝到的。那一刻,我真想停下脚步住下来,细细体味这里的风土人情。我曾经从铜仁前往凤凰古城,沉醉于沱江边上的吊脚楼,夜晚躺在吊脚楼的木床上辗转反侧,哗哗流动的水声似乎就从枕下穿过,忍不住琢磨那些细脚伶仃的木柱,是如何将楼体支撑了那么久长的岁月。同样,印江的吊脚楼大多也是将底层架空,既能防潮防虫,又可以放置杂物,圈养家畜。虽然材质不同,但实用功能和青海藏地的碉房颇为相像。藏地的石头碉房倚山而筑,背风向阳,三层的布局里,底层也是牲畜圈和储藏室。碉房是藏民族独具匠心的建筑,造型优美,气势雄浑,放眼望去,远处是圣洁的雪山,脚下是碧绿的草原,门前是飘动的五色经幡,这样纯美的画面,也一定令你惊心动魂。从某种角度来说,民居的风格也映照了民族的性格。

封火桶子是我陌生的一个词语,在朗溪镇,我与它不期而遇。它的突然降临,让我有点不知所措。之后,顺着石板小巷慢慢踱步,它们的轮廓才渐渐在目光里凸显出来。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鲜为人知的小镇,历史的钟摆居然在1300年前开始跳动。据说朗溪曾是土司王朝的治所,土司政权一直延续到了清末。所以今天在这方土地,土司制度的痕迹依然随处可见。当地人告诉我,封火就是防火墙,桶子就是严实得像水桶一般的四合院。果然,石块垒砌的围墙密不透风,无法攀爬的高度只能抬头仰视。细细端详,我惊喜地发现,高高的石墙基脚竟是自然堆砌,石块间并没有注入任何黏合剂。我的“惊喜”是源自它与藏地石头碉房的建造方式不谋而合。在青海的果洛地区,碉房那一块块青石片严丝合缝垒砌起来的墙壁,完全依靠天然造型相互咬合。据说藏族人在建造碉房的时候,没有图纸,也没有脚手架,这无疑更平添了碉房这种传统技艺的神秘与深奥。看来沉潜在民间的建筑智慧原来都是如此相似。

在一个印有超大“福”字的大门前,我们一堆人驻足观望。从造型和规模估量,这无疑是古镇封火桶子的代表。我们的意愿当然是想走进大门,看看它的内部结构。听介绍封火桶子的建造工艺十分独特,有青石铺的天井,雕花门窗,篱笆粉壁,雕画的木柱。但遗憾的是主人不在,一只“铁将军”将我们拒之门外。好在大家兴致未减,吵吵嚷嚷地在那个福字下留影,想必是打算沾染些福气回去。透过喧闹,我注意到了大门。这是民居建筑最耐人寻味的部分。对中国人而言,门意味着门面、门脸,容纳了社会地位、风水观念、文化内涵、装饰艺术等多种元素。后汉李尤在《门铭》中写道:“门之设张,为宅表会,纳善闭邪,击柝防害。”可谓是浓缩了门的意蕴。你看这家外“八”字形穿斗式结构的龙门,就修建得十分讲究。当地的习俗是要将龙门建在门面墙的侧边,以寓意财不外露和躲避灾祸。朗溪现在还保存下45家封火桶子,对于这个流淌了千年岁月的古镇,真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在印江的村落,我见到百余年的老屋,探进身去,一种沉积在时光中的气息扑面而来。老屋陈设简单,磨损了的家具与色泽苍老了的四壁很是协调。但那光亮的灶台、烧柴的炉膛,还有大铁锅里烧煮的食物,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改变。改变的只是曾经几代同堂的居住模式。如今晃动在老屋里的是隔了代的祖孙血脉,这老与幼的身影让老屋总是显得空荡,而那接续两端生命的一代均已汇入大都市里拥挤的人流中。等到夜阑人静,他们将辛劳了一天的身躯放置在窄小的床铺上,老屋熟悉的味道便席卷而来,那是他们精神的停泊地,挥之不去。可当想到自己年老的时候或下一代还能否继续老屋里的生活,他们却是满脸的茫然。

我这样猜测老屋未来命运的时候,忍不住站在它的窗前留影。岁月的磨砺并没有让精致的木窗棂黯然失色,它通透的各种花式棂格弥散出民间百姓的生活情趣与装饰智慧。那些象征吉祥富贵的动物或花卉,复杂或巧妙的几何图案,在阳光下尤其是月朗星稀的夜晚,投落到地板上影子恍若朦胧迷离的诗句,动人心魄。由此想到自己居住的城市,那些千篇一律表情木讷的钢窗。当今城市的现代建筑材料,早已绝缘了人与大自然相互感应的经脉。

正如我在很多地方所揪心的那样,在印江,我还是看见了夹杂在青砖灰瓦中间的水泥盒子,它们如此扎眼,与四周水墨画般的自然格格不入。无疑,这是大地生长的异类,却也可能是某种征兆。试想有一天,这些新式的水泥盒子毫无约束地四处蔓延,那些吸纳了大自然精华并浸透沧桑历史的吊脚楼也许会被遮蔽。

原载2015年第4期《散文》

同类推荐
  • 自己之歌·惠特曼诗精编(中外名家经典诗歌)

    自己之歌·惠特曼诗精编(中外名家经典诗歌)

    《自己之歌:惠特曼卷》是中外名家经典诗歌·惠特曼卷。作者惠特曼,收录了他的多篇抒情诗,主要内容包括:题诗、铭言集、我歌唱一个人的自身、在海上带有房舱的船里、幻象、开始我的研究、我听见美洲在歌唱、从巴门诺克开始、自己之歌、亚当的子孙、从被抑制的疼痛的河流德等作品。
  • 人生自有真义在(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

    人生自有真义在(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

    青春期的孩子都会面临人生问题与困惑: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伦理道德等。季羡林先生结合九十多年的人生经验,向青少年讲述了自己对这些话题的看法与认识,以及点滴体悟。
  • 诗建设

    诗建设

    近几年来,图书市场上出现了数种不定期诗刊,《诗建设》是其中较好的一种。这不仅因为它的诗,也是因为它的一些文章。本刊的好处,在于收入的诗作比较注重美学与思想、社会价值的均衡,诗人立足复杂的现实给予诗与之相对称的面貌,而不是使之简化或将其降低到社会口水的层次上;而其中的一些诗学文章也常有新的发现,不是停留在某种文学成见上的自言自语,颇具建设性。《诗建设》旨在通过持续关注与追踪致力于现代汉语精神与语言探索的诗与人,通过伴随一代诗人最新的生长,见证与完成现代汉语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杂志的常设栏目有:《开卷》、《诗选》、《跨界》、《细读》、《笔记》、《建设》、《译介》等。
  • 岭南先唐文学研究

    岭南先唐文学研究

    《岭南先唐文学研究》通过对先唐不同历史阶段岭南土著人的文学、流放留寓岭南者的文学、作者未曾到岭南而有关注岭南风物人情的作品等相关文学分别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了岭南先唐文学的发展脉络。全书史料翔实,论证成分,是难得的学术佳作。
  • 桂香洗尘

    桂香洗尘

    本书收录了《元坝桂花赋》、《寻找城市的亮点》、《桂香一生》等散文;《桂香元坝》、《秋香(外一首)》、《桂魂》等诗歌。
热门推荐
  • 男人的保健细节和养生

    男人的保健细节和养生

    男人一个强大的词汇,男人大多以事业为立身之本,为此不惜透支自己有限的身体,于是就形成了四十岁之前拿命赚钱,四十岁后拿钱来买命的现状。有的人忽视健康,或者觉得自己身体很好,不会有任何问题,或者工作忙没有精力去关注他,爱护他,这都走入了健康的误区,正是在身体尚未出问题的时候,才应该去保护他。
  • 九狼逆天下

    九狼逆天下

    学校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青春也是童年,对我来说却是地狱,喜欢的女生只能远远的看着,无数次羞辱与毒打。直到高三,我被欺负的跳楼自杀未遂,我终于变了。人活一口傲气,宁死不再低头!不愿来世金辉煌,但求今生亦无悔!男儿情热血沸腾逆天行!那些年,我们年少轻狂!那些年,我们为爱痴狂!那些年,我们曾在关二爷面前结拜成兄弟!那段青春,是只属于我们的时光,哪个时代是只属于我们的辉煌!
  • 妖颜魅世

    妖颜魅世

    我“慕容冰”二十一世纪修炼千年的九尾狐,只差一条尾巴就可以成仙了,可是因为没有度过天劫所以穿越了。出入江湖认识了他。第一次救了他,只记得那时候他狼狈的趴在地上,递给他一块手帕,呵呵,温柔的笑了。第二次救了他,只记得他受了重伤,分别之时没有看到他眼中的情愫第三次见面,我早已变得冷酷不已。“冰儿我爱你”,这次他对我告白了。“呵呵,爱我”,我只是扯起了嘲讽的笑容。只是他还能换回我这颗早已冰冷不堪的心吗?
  • 绘一生的平凡

    绘一生的平凡

    关于我这平凡的一生,有快乐,有悲伤,但是更多的人间生活百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颠覆三国传

    颠覆三国传

    大汉王朝眼看就要坠落,让我来给你不一样的三国。
  • 魔法学院与时光之境

    魔法学院与时光之境

    《魔法学院:时光之境》故事的开始,名为夏樱的魔法师开始不断重复一个梦境。她遇到了被时光遗忘的男孩。衰落的Greenhill家族,古老的STAR,还有人们口中已经不复存在的S-M组织。那一夜,似乎又复活了。
  • 赤焰道士

    赤焰道士

    道士,是汉族本土宗教道教的教徒别称。他们精通各种道术,武术,炼丹术,在中华大地四处行走,为世间驱魔除妖、或是除去恶俗之人,伸张正义。明,永乐二十年(1422),一直生活在武当山上的少年道士李孝澄,因某些原因,离开武当山,四周游历,踏上了冒险的旅程。
  • 教得好,孩子肯定学得好

    教得好,孩子肯定学得好

    本书作者比德尔原系摇滚音乐家,改行成为中学教师后大力实践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并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教学效果获得社会的肯定。通过本书,比德尔将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心得传授给广大学生家长,使他们在子女教育中更加得心应手,使孩子们的在校经历更加成功。
  • 快穿之小哭包的逆袭之路

    快穿之小哭包的逆袭之路

    付妍莫名的被人带到一个陌生的世界,然后又莫名的完成任务,攻略目标。绿茶精付妍表示:Soeasy遇见同行,付研抢先抢其台词已经预判走位。遇见单纯小白花,付妍将其成功掰弯,然后抱着金主爸爸轻松完成任务。遇见偏执女主,付妍一点一点的将其东西毁掉,使其崩溃。系统大喊着组织付妍:“宿主,你的任务是攻略目标,不是女主!”【不喜勿喷,咱们随缘】【简介废】【许柬Ⅹ付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