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790200000042

第42章 喜欢读沈从文(外一题)

耿林莽

我说的读,不只是他的书,而且是他的人,或许,对人的喜欢尤甚于书。

沈从文说:“美,总不免有时叫人伤心。”这也许是他的由衷之言。他一生的命运,均与美的追求相关,为了这种追求,付出艰苦努力,才取得成功,却无端招来郭沫若“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污蔑,从此不得为文,成了一个所谓“文物研究者”。沈从文被骂倒了,他自然有失落感,甚至神经紧张到几近错乱,意欲轻生而未遂。沈先生在一封信中写道:“……于是骂倒了,真的倒了,但是它竟是谁的损失?”无数热爱他的读者的损失,中国现代文学的损失。这,当然会“叫人伤心”。

正是为了美的追求,他自湘西凤凰古城走出,一无学历,二无靠山,三无显赫声名,只身闯入陌生的北平古城。那年他20岁,住在湖南会馆的一间潮湿小屋中,冬日严寒用冻肿的手写他的小说。这时候,一个陌生人走了进来:“找沈从文。”“哎呀,你就是,原来这么小。”这人是郁达夫。因为看过报上他的文章,特来看他的。郁先生领他去餐馆吃了“葱炒羊肉片”,回来,将一条浅灰色羊毛围巾,和吃饭后找回的三元二毛几分零钱留给了他。沈从文感动得“伏在桌上哭了起来”。

这个小故事得自黄永玉先生的一篇文章,它,深深感动了我,为我揭开了“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这奇迹的序幕,也使我窥见了他善良、温和品格的影子,以及,老一辈作家对待后来者深情关怀的感人细节。而沈从文在成为“大作家”之后,对待后来者,对待每一个年轻人,包括素不相识来访者的那种平易近人、体贴入微的亲切与慈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对此,我有亲身体验。

那是1981年5月,我去北京为《海鸥》月刊约稿,拜访几位曾在青岛住过的老作家,其中便有沈老。没有人引荐,事前无约定,便贸然叩开他的门扉。那是他新迁去的居所,其实,也不宽绰,小小的厅,摆着张方桌,他正坐在桌边埋头写什么,原来,是为湖南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小说、散文选写序。我和同去的刘禹轩兄坐在方桌两侧,听他侃侃而谈。他夫人三姐张兆和沏来了清茶,那茶壶很讲究,与桌上小小的烟灰缸同样精致。这时候,他已高龄,白发稀疏,脸面红润,神采奕奕。除了说明来意,我们几乎没提什么话题,他却滔滔不绝,谈锋甚健。一口湘音,细而快,许多话是听不懂的。但是他那热情,那喜悦感,那亲切如对老友的情绪深深打动了我。这哪像是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简直像是对久别重逢的老友或亲人。当谈到白先勇、金介甫,他站起身来,走到墙边,指着壁上悬挂的他与白先勇一起照的相,喜悦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外界有人说,他被迫改行做文物研究是出于自愿,仿佛他对被切断了创作生涯毫不介意似的,从他的这种情绪可以看出,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只由于他是个心地宽宏、性格温和的人,把一种痛苦藏在内心,从不诉之于牢骚,只默默忍受着剥夺和凌辱。“****”中被指令去打扫天安门边的女厕所,也照样一丝不苟。他内心深处是怎样想的呢?从一些书信中可略知一二,而在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家人问他,还有什么要说的吗?他只说了一句话:“对这个世界,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照汪曾祺先生的说法,他“是非分明,有泾渭,但更多的是容忍和原谅”。那么,或不是“没有什么可说”,而是“不说也罢”而已。

沈从文是位多产作家,多产而优质。他的每一篇作品都要经过反复修改,一丝不苟。他的创作高潮期在20世纪30年代,包括住在青岛的那段时光。他的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情境优美,语言讲究,完全可以作为散文来欣赏,代表作《边城》便有很浓的诗意。欣赏他的作品,我以为可把握的两点是:内容上,如他自己所说:“我只想造希腊神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形式上呢,则是诗意美的追求:“有诗意还是没有诗意,这是沈先生评价一切人和事物的唯一标准。”这是他的学生汪曾祺先生说的。

我读得较多的是他的散文。《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这是主要的散文集子,都是以他家乡风土人情为背景而创作的,以他童年、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题材。汪曾祺说:“沈从文是一个风景画大师,一个横绝一代、无与伦比的风景画家。”这个评价毫不过分,风景,尤其是水边风景,是他最拿手的。他自己也说,他的最好的作品都是在水边写的,却又不限于此。由于他习惯于“什么都去看看,要在平平常常的生活里看到它的美,它的诗意,它的亚细亚式残酷和愚昧”,他的散文中有着丰富的人生况味,底层人民的情感与生活细节。《从文自传》就不仅是他的个人经历,而且有湘西一带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细致、生动、质朴、感人。

在被夺去了那天才的笔,寂寞多年之后,在他过完了追求美的一生,悄然离世而去之后,意外地读到他的一些书信,这便是他夫人和儿子编选出版的《从文家书》。从书信中,我读到了一些更为感人的、自然、纯正、亲切的优美散文,感受到他那赤子之心的人格美。下面这段话摘自1938年他从昆明写给三姐的信中:

已夜十一点,我写了《长河》五个页子,写一个乡村秋天的种种。仿佛有各色的树叶落在桌子纸上,有秋天阳光射在纸上。夜已沉静,然而并不沉静,雨很大,打在瓦上和院中竹子上。电闪极白,接着是一个比一个强的炸雷声,在左边右边,各处响着,房子微微震动着,稍微有点疲倦,有点冷,有点原始的恐怖。我想起数千年前人住在洞穴里,睡在洞中。一隅听雷声轰响时所引起的情绪,同时也想起现代人在另外一种人为的巨雷响声中所引起的情绪,我觉得很感动。唉,人生,这宏大声音,令人对历史感到悲哀,因为它正在重造历史。

不过是雷声,却引起他的人生思考,联系到当时的飞机轰炸带来的灾难。沈从文对事物的敏感,对生活细节捕捉的细致入微,在这段文字中均有体现。

还想抄《湘行书简》中的另一段文字:

我轻轻地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

这便是沈从文,这才是沈从文。发自内心的那种感动,那种对于人的热爱,和由此产生的责任感与献身精神,这种敏感和感动,是他身上最闪光的亮点,是他的人格美之所在,也是最值得我学习的方面,远远超过他作品的文字之美。

张爱玲:诗在散文中

说张爱玲是小说家、散文家不会有人提出异议;说她是诗人,就显得突兀了,她的确没写过多少诗,我见到的,只有《中国的日夜》和《落叶的爱》两首。也的确谈不上怎么好。在楼肇明主编的《世界散文诗宝典》中,选入了她的《爱》和《炎樱语录》,认为“可作极漂亮的散文诗来读”。再便是她翻译过美国著名诗人爱默森和梭罗的几首诗,以及介绍这两位诗人的卓有见地的文章。那诗倒是翻译得真好,足以证明她诗的修养、素质很高,具有诗人的才华。翻译诗,能翻译出原诗的风采和韵味,这是非诗人所难以胜任的。我还读过她一篇谈诗的散文——《诗与胡说》,也见出她于诗有高超见解,有不同寻常的鉴赏水平。所有这些,都还是次要的。我觉得,她的诗人气质与才华,最主要的表现是在她的散文和小说中间。那一种意境、情绪、氛围的把握和制作,语言中的诗气息,以及构成她作品独特风格之重要组成部分的笼罩成局的诗意美。她的小说受章回体通俗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影响颇深,这从其人物、故事情节、结构方式都可明显地看出来,但是却又与之迥然不同,在文学的档次、品格上远远超越,达到高雅文学的很高水平,其重要分水岭,便在于她成功地输入了诗意的美。恰恰在这一点上,张爱玲之所以为张爱玲。可不可以说,张爱玲是在她的小说和散文当中,展示了她的诗人的才华。

张爱玲的文学论文不多,她的文学观散见于一些散文中。在《自己的文章》中,我找到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不仅是理解她作品的特色、人生看法的可靠参考,也是她诗意美这美学源流的“发祥地”,这段话是这样的:

力是快乐的,美却是悲哀的,两者不能独立存在。……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关,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是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苍凉。苍凉的人生。我们从张爱玲的小说深处,从她散文的字里行间,不时地呼吸到这种气息,她构成了一种有着深长回味的诗意美。那一篇《夜营的喇叭》,不过几百字,简直可算一首散文诗。深夜里听到军营的喇叭声,“几个简单的音阶,缓缓地上去又下来”,却打动了她的心。而别人根本不在意,只有她“于凄凉之外还感到恐惧”。这种对于人生的苍凉、寂寞况味的体验,是唯有诗人才能获得。而当她听到外面有人以响亮的口哨吹出了喇叭的调子时,“我突然站起身,充满喜悦与同情,奔到窗口去”。这是在静夜中突然听到“知音”的喜悦,却也更有力地反衬出她对凄凉、单调的喇叭之声象征着的人生的恐惧感。这篇散文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张爱玲灵魂深处的诗意美的悲剧内涵,及其向往着一种“响亮的口哨”而不可得的寂寞。这似乎贯穿了她的一生。

“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她以诗人的目光观察着世界,她有捕捉美的诗人特有的敏感,因而随处可以以其诗的笔触勾勒出人生苍凉美的画面,散见于许多小说和散文之中,给人以深沉的启示。

诗美的发现来自感觉的瞬间闪耀,是诗人的主体情思与世界“相遇”、“邂逅”的自然受孕,经过酝酿而凝成诗。张爱玲在这方面具有很高修养,只不过她的诗多不以诗的文体形式“诞生”,而是融化在散文与小说之中罢了。试看她笔下的一幅油画《南京山里的秋》:

一条小路,银溪样地流去;两棵小白树,生出许多黄枝子,瑟瑟抖着,仿佛天刚亮。稍远还有两棵树,一个蓝色,一个棕色,潦草像中国画,只是没有格式。看风景的人像是远道而来,喘息未定,蓝糊的远山也波动不定。因为那倏忽之感,又像是鸡初叫,席子嫌冷了的时候的迢遥的梦。

由于她的感觉的补充,这幅用文字再现的画或许比画本身能给人更多诗意的感染。因为她有了动感,有了声音,有了“冷了”的触觉,有了人的幻觉:“迢遥的梦”……

她有一篇《谈音乐》,将颜色、气味、声音都写得绘声绘色,充分体现了她的感觉和运用语言上的特异功能。譬如说颜色,有这样一段:

夏天房里下着帘子,龙须草席上堆着一叠旧睡衣,折得很整齐,翠蓝夏布衫,青绸裤,那翠蓝与青在一起有一种森森细细的荚,并不一定使人发生什么联想,只是在房间的薄暗里挖空了一块,悄没声地留出这块地方来给喜悦。我坐在一边,无心中看到了,也高兴了好一会。

张爱玲有来自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的修养,而汇流于她的诗人的素质,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现代派艺术技巧中的表现手法,在她的作品中得到成功的运用,这恰恰是在那些最富诗意美的片段中。在谈诗的那篇文章《诗与胡说》中,谈到路易士的诗,有这样几句话:“路易士的最好的句子全是一样的洁净,凄清。用色吝惜,有如墨竹。眼界小,然而没有时间性,地方性,所以是世界的,永久的。”且不说这是真正的“行家”之言,用之来评介她自己作品中诗意美的特色,似也适合。她还提到倪弘毅的诗《重逢》,举出“言语似夜行车”一句,“断断续续,远而凄怆”,这正是典型的现代派诗艺的示范。然后她又引了以下几句:

你在同代前殉节

疲于喧哗

看不到后面,

掩脸沉没……

她接着写道:“末一句完全是现代画幻梦的笔法,关于诗中人我虽然知道得不多,也觉得像极了她,那样婉转地绝望,在影子里徐徐下陷,伸着弧形的,无骨的白手臂。”这哪里是在评诗,这种感觉的表达与生发,本身不就是诗吗?她又引出“你尽有苍绿”一句,说“似是纯粹的印象派”。我们再看她是如何发挥这句诗的美感效应的:

……然而这是一时说不清的,她不是树上拗下来,缺乏水分,褪了色的花,倒是古绸缎上的折枝花朵,断是断了的,可是非常的美,非常的应该。

有用这样的语言评诗的吗?至少是相当的少见,这目光、感觉、语言,不是诗又是什么呢?

也许你会惋惜,如果她写诗,多好。这当然有道理。不过也未必。张爱玲或许是更适于写散文的,她或许知道,她的诗人的才华,在散文天地中展示比在诗中更为适宜。我越来越认识到,诗的问题重在其质,散文或诗或散文诗,不过是一种文体形式而已,对于诗的生命的确认,重在其灵魂,那诗的素质。因而,从张爱玲的小说与散文中来欣赏她的诗意美,或许也不会减弱我们的美的感受。

原载2015年第4期《青岛文学》

同类推荐
  • 英国历代诗歌选(下)

    英国历代诗歌选(下)

    英国诗歌在英国文学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对外国文学有兴趣的读者,是不能不读读英国诗歌的。屠岸先生研究英国诗歌,迄今达六十余年,他的译笔忠实,谨严,灵动,久已蜚声读书界。他从中世纪末到当代,选择了155位诗人的583首作品,编成本书,大体反映了英国诗歌的发展轨迹。因此本书不论是从质上还是从量上来说,在国内都可称得上比较丰厚、精当、完善的一种;不仅便利于一般读者的进修,也是专家学者手头必备的参考工具。本书为下册。
  • 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青少年快读中华传统文化书系: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最新图文普及版)》收录了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主要包括范仲淹、柳永、杨万里、马致远等人的作品。
  • 中国式寂莫

    中国式寂莫

    “贾君鹏事件”引发专家热议,谁在窥探虚拟世界?犀利哥红遍全球,网络暴民从监督走向关怀!微博热引爆“140码信息风暴”,宅文化之下人与人形成微妙距离。当父母不了解孩子,专家不了解生活!蚁族的声音,谁有心倾听?!当寂寞成为全社会疾病,号脉断症,问题究竟是什么?
  • 国学:我们共同对话

    国学:我们共同对话

    本书主要内容有:国学的内涵、特性、意义、方法,儒家“人性论”的现实启示,现实需要老庄,儒道之外说诸家,史学经典导读,传统戏曲的特性,戏曲脸谱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传统戏曲的影响,传统小说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等等。1、内容上,与常见的国学专著不同。本书一般的资料性、记忆性知识不讲或少讲,增加了一般国学书中没有的古诗读诵吟唱艺术和诗歌、戏曲、小说的特性解读等,更切合中小学教师的兴趣的和教学实际,适合作为教师的国学培训教材。2、写作上,与一般的教材不同。本书采用通俗的文字和师生互动对话的形式,读来比专家学者的国学书更亲切、更鲜活,更易懂,适合广大国学爱好者的阅读。
  • 蒋子龙自述

    蒋子龙自述

    本书为散文集。书中收入蒋子龙谈家庭、创作、生平及人生感悟文章数十篇。
热门推荐
  • 纸马

    纸马

    村里大老刘死了,一身缟素的孝子贤孙大都没有眼泪,他们伸长脖子翘首以盼的只是鼓乐班子的比拼,一场杂耍式的闹剧正在上演,闹剧的高潮,姑娘竟然表演起脱衣舞……小说在一种乡村丧葬风俗的背景中展现了发生在侏儒身上的孝道伦理与人性的对抗。
  • 1006号路

    1006号路

    〃午夜,偏僻的小路,时不时传来痛苦般的叫声,无人知晓发生了什么,也没人愿意去探寻这恶魔洞窟。因为凡事去过那的人,不是一去不复返,就是处于疯癫状态了……〃
  • 财富人生故事

    财富人生故事

    20世纪50年代的财富是激情,金钱是一种多余的羁绊;20世纪70年代的财富是斗争,金钱是一种锻炼觉悟的战场;20世纪80年代的财富是变革,金钱挤进了发展的硬道理;20年代90年代的财富是组合,包含激情与理性,愿望与困惑,浮躁与冷静,名利与代价,知识与创新,保守与开放,享受与勤勉,财富的梦想人人都有,因此,财富的智慧应给更多的人以启迪。旨在通过讲述由财富引发的各类人生故事,深刻关注各阶层的中国人,在追逐财富梦想过程中的命运转折和心灵体验,并力求传达健康的财富观。
  • 重生八零女人闯天下

    重生八零女人闯天下

    重活一生,嫁帅哥,赚大钱,开创女人的金融天下。我是总裁,我怕谁?看孤苦一世的女屌丝如何逆袭成人生赢家。
  • 弘成中兴之张皇后

    弘成中兴之张皇后

    那一年,他是所有人眼中的怪物,她却不顾众人异样的目光与他亲近;那一年,他连皇祖母殿中的水都不敢随意喝下,却鬼使神差的吃下了她递过来的桃花糕;那一年,他母妃的祭日,他倔强的站在大雨中,拒绝所有人的接近,却在她温暖的怀抱中痛哭失声……转眼间,时间飞逝,他与她成为陌路,清冷无情的他登基为帝,而满心期待的她则被家族硬塞入选秀中去,成为最心不甘情不愿的秀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英雄还请留步

    英雄还请留步

    洪荒与科技的交织,机械与异能的碰撞。万族林立,凶兽横行,妖族、巫族、龙族、凤族、麒麟族、巨人族、小人族……无边地域之中,人族不断在荒原中寻求生存。秩序崩塌,大厦将倾,是谁能够问鼎权力巅峰。陈子初在混乱中醒来,只想回到原来的世界,在努力寻找这个世界的本源时,发现只是揭开冰山一角。一个惊天秘密,正将他拉入无尽漩涡。陈子初表示亚历山大,为了能够回去,开始了忽悠全世界的人生。…………PS:我也建一个书友群,群号:869447436(请大家多多支持)
  • 重生之总裁爱上附体妹

    重生之总裁爱上附体妹

    花季少女叶紫馨的生命就终结在了车轮的底下,当这个鲜活的生命消失后,命运的齿轮就慢慢的转动了起来……她“重生”了,用别人的身体!
  • 斑驳的蓝色

    斑驳的蓝色

    《斑驳的蓝色》一名的灵感来自于一句英语TenThousandShadesofBlue,不知道怎么翻译才能完美地传递这句话的美丽,我想每个人都是向往美好的事物的,就如同在读到这句话的一瞬间,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绝美的景色一般,然而在现实面前,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不美丽的境遇,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启发我写这本书的想法就来源于此,我正值青春年华,有用不完的力气,使不完的劲儿,然而总是陷入一个又一个成人的烦恼之中,有时候只能看些轻松搞笑的段子、或者脑残沙雕的综艺来麻木自己,但内心的忧愁、憧憬、期待、恐惧又无从宣泄,只好写成文字聊以慰藉。也许伴随着从指尖流淌出的文字,或哭或笑,诠释着属于我自己的斑驳蓝色,万千色调终将调和成温和、平静、柔软的色彩。
  • 恶魔校草恋上天使丫头

    恶魔校草恋上天使丫头

    〖完全甜宠文,欢迎入坑〗她初来这个学院,一辆兰博基尼直冲她而来。她说:“道歉。”他说:“这是你们新引起我注意的方法吗?”她说:“自恋狂!”他说:“你敢骂我?”她说:“你以为你是谁呀?有钱了不起吗?”他说:“很好,我会让你知道我是谁的。”她说:“你....唔!!!”刚说一个字,他就强吻上来。真的好讨厌这个恶魔啊,可是他为什么要长得那么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