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384300000006

第6章 佛教研究(6)

中国的“道”字,《说文》:“道,所行道也,从辵从,一达谓之道。”唐代韩愈的《原道》中说:“由是而之焉之谓道”,是同《说文》的原义相吻合的。道,就是人走的道路,人人都必须走的。“牟子曰:‘道之言导也。’”① 这已经走了样,后汉时期词源解释,大多类此。牟子又加了一句:“导人致于无为。”他心目中的含义更加清楚了。《说文》:“导,引也,从寸,道声。”“道”字在这里只起声符的作用,与此字的原义无关。牟子的解释是站不住脚的。总之,我们从这个“道”字可以看出来,中国这个宗教要解决的是现实的问题、今世的问题,不是神话的问题、来世的问题。道家这种精神,同儒家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精神。后来道家发展成为道教,也不过是想长生不死,白昼升天而已。这种精神,这个“道”字,倘必须译为梵文,则mrga(末伽)最为恰当。mrga这个字的词根是√mrg,与√mrg也有一些联系,意思是“走路,走道”。印度哲学宗教中,少有mrga这样一个术语。但是用之来翻中国的哲学术语“道”,却是十分吻合的,无懈可击的。在这一点上,玄奘是完全正确的。

至于“菩提”(bodhi),则完全是另外一码事。这个字的词根是√budh,意思是“觉,醒”。Buddha(佛陀,佛)这个字也源于√budh,加上过去分词语尾ta,变成了buddha,意思是“觉悟了的人”,“觉者”。√budh的抽象名词就是bodhi,意思是“觉”,音译“菩提”。道士成英说:“佛陀言觉。”不完全对,改为“觉者”,就完全正确了。牟子说:“佛者,觉也。犹言三皇神五帝圣也。”① 牟子不会知道,buddha和bodhi两个字是同源的。从宗教意义上来看什么叫作“觉”呢?根据佛教最原始的理论,所谓“十二因缘”,一个人(或其他生物)总是处在生死流转中的,只有认识了这个根本理论,认识了“无明”(avidy)是十二因缘之首,他就算是“觉”了,算是得道了,成佛了。因此,梵文bodhi这个词所蕴含的意义,与中国的“道”完全不同。它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现世的,不是眼前的,而是来生来世无数生死流转的。

这是以佛教与道教为代表的中印宗教哲学思想最根本的分歧之所在。所以我在上面说,不能等闲视之。玄奘与道士们的争论,其重要意义也由此可见。

这一场至关重要的佛道之争,以玄奘的胜利告终。我在上面曾经提出了两个问题:玄奘究竟翻译了《道德经》没有?如果已经译出,传到印度去了没有?这里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上面引用的《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说:“自此众锋一时潜退,便译尽文。”《续高僧传》说:“既依翻了,将欲封勒。”可见玄奘确实已将《道德经》译为梵文。我在上面已经说过,从一些迹象来看,《集古今佛道论衡》的说法是可靠的。因此,《佛祖统纪》三九所说的“遂止”,《含光传·系》中所说的“中辍”,是靠不住的。第二个问题后面再来答复。

在这一回合的争论中,玄奘算是胜利了。但是,佛道之争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正文译完,又出现了译不译序的问题。玄奘不肯翻译《老子·河上公注》。成英强调说,《老经》很玄秘,没有序注,无法理解。玄奘却说:“(河上公)序实惊人,同巫觋之媱哇,等禽兽之浅术。”翻译了,会给乡邦脸上抹黑。道士们没有办法,报告了朝中宰辅。中书马周询问玄奘,玄奘把印度的宗教哲学的教义和教派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一下,连顺世外道(lokyata)也介绍了,结论是“若翻老序,彼(印度)必以为笑林”。当时中书门下同僚都同意玄奘的意见,“遂不翻之”。这一回合,玄奘又胜利了。

羡林按:《老子·河上公注》成于何时,出自何人之手,是有争论的。有人主张:该注当出于东晋以后,是葛洪一系门徒所作。有人主张:此注产生于西汉而非东汉末期①。 从《注》的内容来看,与其说它出于道家,毋宁说它出于道教。道家与道教应该严格区别开来。后汉兴起的道教,只不过是打着老庄的旗帜,而教义则是偷梁换柱,掺进了许多后汉出现的东西。二者主要的区别是,道教十分强调养生成神,长生不死。《河上公注》正是这样。玄奘称之为“同巫觋之媱哇,等禽兽之浅术”,是完全合适的。他之所以坚持不翻这个《注》,是有道理的。我在上面引用的《佛祖统纪》二九中,玄奘明确说:“老子立义肤浅。”他是根本瞧不起道家这一位祖师爷的,碍于皇帝的面子,不得不翻。现在道士们想硬逼他翻道教的《河上公注》,他坚决不肯,是在意料中的。

总之,“翻老为梵”这一段公案,大体上即如上述。本文翻了,“序胤”未翻。至于本文的梵文译本是否传至印度,则是传去的证明,我们没有;没有传去的证明,我们也没有,目前只好暂时缺疑了①。

现在顺便谈一谈《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中玄奘对于印度佛教以外的哲学宗教的评价问题。他说“彼土尚道”,就是说,印度人崇尚哲学宗教。那里的宗教信仰共有九十六家,被称为“九十六种道”,比如《分别功德论》二说:“闻阿难于九十六种道中等智第一。”② 《那先比丘经》中几次提到“九十六种道”或“九十六种经道”。③ 玄奘说:“九十六家并厌形骸为桎梏,指神我为圣本。”他们都“不拔我根”,“不能出俗”。所谓“神我”,梵文是tman,阿特芒。玄奘的评论完全符合实际,足见他对印度当时哲学情况是理解的。他说,这九十六家,“上极非想,终坠无间”。“无间”,梵文是avci,就是我们常说的“阿鼻地狱”。玄奘还讲道:“至如顺俗四大之术,冥初六谛之宗。”所谓“顺俗”,梵文原文是Lok yata,就是我们常说的“顺世外道”,《续高僧传》四《玄奘传》用的正是“顺世”二字。这是印度古代极为难得的唯物主义者。所谓“四大”,就是我们常说的地、水、火、风。顺世外道认为,这四者是构成宇宙万有的本质。所谓“六谛”,亦称“六句义”,梵文是satpadrtha。《翻译名义集》五:“毗世,此云胜异论,即六句义。”“毗世”,梵文是Vai esika,印度古代六派哲学之一,常用名词是“胜论”。

“翻老为梵”这一段公案,就介绍到这里①。

下面谈一谈《含光传·系》中提出的根干与枝叶问题。

这确是一个非常聪明、含义非常深刻的比喻。《系》中用尼拘律陀树来作譬,说明有时候难以区分的情况。尼拘律陀树,梵文是nyagrodha,尼拘律陀是这个字的音译。梵文这个字来源于ni-ac-√rudh或√ruh,意思是“向下生长”。这个字有许多不同的汉字音译,比如,尼拘律树、尼拘卢树、尼拘卢陀、尼拘律陀、尼俱陀、尼拘类树,等等。《经律异相》四一说:“汝曾见尼拘陀树荫贾客五百乘车犹不尽不?”② 《法苑珠林》三三说:“佛言:‘汝见尼拘陀树高几许耶?’答曰:‘高四五里,岁下数万斛实,其核大如芥子。’”③ 为什么一棵树竟能荫覆商人的五百辆车还有空地呢?为什么一棵树竟能高四五里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翻译名义集》三解释说:“尼拘律陀,又名尼拘卢陀。此云无节,又云纵广。叶如此方柿叶。其果名多勒,如五升瓶大,食除热痰。摭华云:义翻杨柳,以树大子小,似此方杨柳,故以翻之。”《宋僧传》之二“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译其所无,如拘律陀树,即东夏杨柳。名虽不同,树体是一”。④ 这个解释显然是不正确的。天下哪里会有荫蔽五百辆车的杨柳呢?正确的解释应该从nyagrodha的词根下手。我在上面已经说到,此字的词根意思是“向下生长”。什么树向下生长呢?只有榕树。看过榕树的人都知道,从树干上长出一些树根,下垂至地,又在地中生根,然后长成一棵树,又在自己的干上长出细根,下垂至地,如此循环往复,一棵榕树能长出成百上千棵榕树,甚至让人摸不清究竟哪一棵树是初原的树,哪一些树是派生的树。只有这样生长的榕树,才能在一棵树下荫覆五百辆车而有余。在榕树这里,根干与枝叶互为因果,难解难分。用这样的榕树来比喻作为根干的印度佛法与作为枝叶的东夏佛法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难道不是一个非常聪明、含义又非常深刻的比喻吗?

现在谈《含光传·系》中提出来的秦人或东人与西域之人(印度人)的区别问题。

这是一个异常深刻、异常耐人寻味的问题。我们不是也关心中国人同印度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的区别究竟何在的问题吗?《含光传·系》对于这个问题提出了下面的意见:“盖东人之敏利,何以知耶?秦人好略,验其言少而解多也。西域之人淳朴,何以知乎?天竺好繁,证其言重而后悟也。由是观之,西域之人利在乎念性,东人利在乎解性也。”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中国人敏利,言少而解多,印度人淳朴而好繁。最早的佛经,连篇累牍,动辄数十万甚至数百万言,同样的话能一字不移地一再重复,因此说“言重”。这个意见是完全符合实际的。就拿巴利文佛典来说吧,同样的词句,一字不动,换一个地方又重复一遍,而且重复之中套重复。因此英国刊行巴利文佛典不得不删去重复之处,加以注明,节省了大量的篇幅。我猜想,佛典产生在发明文字之前,师徒口耳相传,为了加强记忆,才采用了重复的办法,否则实在难以理解。

我觉得,在上引的一段话里,最关键的提法是“念性”与“解性”两个词。什么叫“念性”呢?“念”的含义是什么呢?在佛典中有不少地方出现“念”或“忆念”这样的字眼,比如“忆念弥陀佛”、“忆念毗尼”、“系念思惟”、“正念”、“惟念”等等。这个“念”字来源于梵文,词根是√smr,由此派生出来的抽象名词是smrti。与之相当的巴利文是sarati和sati。一般的用法其含义是“念”,“忆念”。但作为宗教哲学术语,smrti有特殊的含义。指的是“全部的神圣传统”,或者“凡人老师所忆念的”,包括六吠陀分支、传承经和家庭经、《摩奴****》、两大史诗、往世书、伦理论等等。常用的译法是“传承”。与之相对的是ruti,指的是仙人们直接听到的,比如《吠陀》等,只能口传耳听,不许写成文字。常用的译法是“天启”。这样一来,所谓“念”就与“传承”联系在一起了,它表示固守传承的东西,有点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意味。而中国人则是“解性”,所谓“解”就是“理解”、“解释”,有点探索、钻研的意味,不囿于常规,不固守传承的东西。《含光传·系》的作者就是这样来说明中印两方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的不同之处的。①

《系》在下面举出了说明这种情况的两个例子:一个是隋朝的智;一个是唐代的玄奘。两个都是变枝叶为根干的中国高僧。

先谈智,所谓智者大师。

《系》对智的提法是“无相空教出乎龙树,智者演之,令西域之仰慕”。所谓“无相空教”指的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大乘空宗”。《系》的这几句话是完全准确的。但是,如果同下面的关于玄奘的几句话联系起来,就易出问题。这件事这里先不谈。我认为,最好先把印度佛教大乘空宗与有宗的轮廓大体勾勒一下,否则我们就无法真正了解智,也无法真正了解玄奘,更无法了解二位高僧的传承关系。

印度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先小乘,后大乘。原始大乘的起源可能始于公元前2世纪。到了公元一二世纪以后,古典大乘开始出现。后来逐渐形成了两大宗派:空宗和有宗。一般的说法是,属于空宗的中观派(mdhyamika)创始人是龙树(Ngarjuna,约150—250),他的继承人是提婆(Deva,约170—270),一直传下来,还有很多一代传一代的继承衣钵者,不必细述。属于有宗的瑜伽行派(yogcra)的创始人是弥勒(Maitreya-ntha,约350—430)。关于这个人,因为同著名的弥勒佛或弥勒菩萨同名,所以产生了一些混乱。这是不是一个历史人物?学者们中意见有分歧。一般的看法(我也是这个看法)是,他是一个历史人物,只是取的名字与弥勒佛相混而已。这一派的创始人传无著(Asanga,约395—470)和世亲(Vasubandhu,约400—480),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戒贤。《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说:“近代天竺有二大论师,一名戒贤,二称智光。贤则远承慈氏(羡林按:即弥勒),无著,近踵护法,难陀,立法相”宗(以一乘为权,三乘为实,唐三藏玄奘之所师宗)①。

一个空宗,一个有宗,从字面上来看,好像是根本对立的、根本矛盾的。但是,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个样子。我们先看一看什么叫“空”。《佛祖统纪》六:

二祖北齐尊者慧文……师又因读《中论》(《大智度论》《中观》一品),至《四谛品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恍然大悟,顿了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为中道②。

同类推荐
  •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ABC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ABC

    本文从公文的分类、组成要素、基本功能、主要特征、写作要求等几个方面,详细讲解了优秀公文写作形成的要点。可作为党政机关秘书写作公文的参考书。
  • 大托铺的笑话

    大托铺的笑话

    “百家小集”为系列小开本的思想随笔类图书,选取人文社科类学者或文化大碗为作者,但不排除有思想的作家随笔类文字。邀请不同知识背景和口味的人为主编,每人编一辑。《二一六年后平反》是知名出版家、历史学者钟叔河的自选集,收入了他从1992年到2007年间的历史、文化散文四十来篇。
  • 人来视往

    人来视往

    沈德新,1971年3月生于中国景德镇,百年老字号程协泰窑的第四代继承人,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的本土派研究人,著有《人来视往》等。《人来视往》,作者沈德新随笔集。
  • 学术、传媒与公共性(第二版)

    学术、传媒与公共性(第二版)

    《学术、传媒与公共性(第二版)》属于新闻传播学的通论作品(教材),在当代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研究新闻传播学中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严厉批判了在韦伯的“价值无涉”这一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下所产生的新闻自由的理念,客观描述了该原则的概念内涵,以及西方新闻界实际上使用该原则的界限,指出当代中国的新闻传播领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下就该原则所应持有的正确的、批判性的立场。
  • 移动互联环境下我国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移动互联环境下我国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移动互联网代表的信息获取方式如今已深度嵌入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与需求。出版业转型乃大势所趋,未来发展依旧可观。
热门推荐
  • 灵珠至尊

    灵珠至尊

    李威,原是一名军校的废柴学生,在一款席卷全球的游戏中得知自己身体内封印着强大的力量,在成长中,他被牵扯进一场关于地球守护灵珠的阴谋,五颗灵珠的归属究竟在何方,它们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
  • 我穿书成了反派大佬的女票

    我穿书成了反派大佬的女票

    这是一部穿书的小说,二十一世纪的美少女穿越到一部跟她同名同姓的恶毒女配身上,原书男主是寄住在女配家的小可怜,女配对男主非打即骂,还阻止男女主相爱,最后被万人上,落得个悲惨的下场,既然穿到恶毒女配身上那就要对男主好。可是男主黏着我怎么回事?_??小剧场“啊喂,去找你的女主去”“不,宝贝,我只爱你一个”嘻嘻,我是个小学生,如果有晚更请见谅(=^▽^=)
  • 变异死神

    变异死神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世界第一杀手“恶魔之手”凯乐(killer)意外穿越到主位面,荆轲、扁鹊、华佗、项羽、孟浩然还有他的红颜知己貂蝉等历史名人以及六道之说一一出现在了他的人生当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凯乐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他想象中的样子,传说中的魔王斯巴达陨落,神秘的雪国风族还有死神界的那些强大死神等一一出现在他的认知范围之中,随之也扯出了他和银色小猫咪的神秘身世....现代位面的虚宗竟是正义者联盟,还有未知神秘且强大的存在---混沌空间。凯乐有太多的疑惑要去探寻。随着实力的增长,他感觉他所背负的责任也变的沉重起来。
  • 修仙界的科技兴国

    修仙界的科技兴国

    “黑击雷木、沸神碧叶、血眼龙石……此次收获真不少!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分匀……”“那些仙材,我都看不上眼。”操纵着机械臂,卞世无比淡漠道,“我只要你们挖出来的稀土资源和固态氕氘氚资源。”“这人怕不是个傻子!上好的先天灵宝不要,净要那些下等仙材!”“傻子?”卞世邪魅一笑,停泊在行星轨道上的驱逐舰即刻倾泻下数万枚氢弹,灿烂的离子火球瞬间将众仙人蒸发成灰烬!“我倒要看看,究竟谁才是傻子!”一个土著超级天才意外拿到了地球科技理论后,在修仙世界中大展身手的故事!本文属硬核框架,所有科学幻想均有现实物理界大佬文献可循
  • Bank六人组

    Bank六人组

    喜欢的每个人都会为了音乐而不停地追逐却不肯放弃,他们六个人亦是如此,喜欢音乐,热爱音乐,一次次的守护着他们的社团。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是诠释着生活中,我们内心最憧憬和美好的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龙下江海

    龙下江海

    一个大学老师,演绎着不一样的人生,霸道的称霸江海,你是否已经准备,他已经启航,无数的美女前来,一睹尊容。
  • 独爱汝:一世殇

    独爱汝:一世殇

    本书是一本悬疑、惊险。侦探型小说。以各个花语为导,发生了一系列的悬疑故事。《独爱汝,一世殇》由奈小殇、奈小熙、奈小初。三人合作而成、喜欢留下,不喜则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