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672900000028

第28章 建筑(8)

进二门,见长廊壁上有37块石碑,每块高63厘米,宽58厘米,碑文为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笔力道劲,刻工精良,相传此墨迹为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手书。据说,他在抗金途中,宿于南阳武侯祠,应道士之请,书写了前后《出师表》,当时满怀激情,一气呵成。

穿越金碧辉煌的二门,即看到高大宽敞的刘备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像高3米,头戴天平冕冠,身着黄袍,手捧朝天圭玉,宽面大耳。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刘谌。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时,他苦谏父亲应战,但刘禅不听。他悲愤至极,去祖庙哭诉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刘备像右侧原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仅不能保住父业,而且不知亡国之耻,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毁掉,自此没有再塑。两侧偏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张飞等人,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28位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像。东侧的文臣廊房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由赵云领衔。再绕到两侧偏殿,东配殿有关羽父子和周仓的塑像,西配殿有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

穿过刘备殿,过桥廊,就到了武侯祠。此祠近于民居风格,祠周围点缀有翠竹和峰石。祠内诸葛亮像在正中的龛台上,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塑像两侧还有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陪祀。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的,白天用来煮饭,晚上用来报警,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殿的门楣楹柱上挂满了前人留下的匾联,都是歌颂诸葛亮业绩和人品的。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挂在殿内正中的一联,为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书,即“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幅对联是武侯祠匾联中的上品,也是我国名联之一,对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观的评价。在殿内的两侧厢房内,陈列着木刻诗文。东厢为木刻的《隆中对》和《出师表》,西厢有毛泽东、董必武、梁漱溟等人的墨宝共12幅。

出诸葛亮殿,就是三义庙,因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而得名。三义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四进五殿,现仅存拜殿、正殿,成四合院布局。此庙原在成都市中心的提督街,1997年因城市建设的需要,迁建于此。正殿原塑有刘备、关羽、张飞的泥像,后毁损,迁建后重塑于庙堂之上,另廊房两壁新增10幅三国故事线描石刻画,画稿均取自明代《三国演义》版本。

出三义庙西行,沿武侯祠西侧廊房前行,至红墙夹道就是史书上称为“惠陵”的刘备墓地。史载,刘备于223年4月病逝于白帝城后,运回成都安葬,墓中还葬有刘备的先后死去的甘、吴二位夫人。刘备墓封土高12米,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墓前有清乾隆年间立的“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一通和寝殿。武侯祠不仅让人联想起远去的历史硝烟,还体味到“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悲怆。

山西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25千米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晋祠历史非常悠久,据《史纪·晋世家》记载,周武王之次子叔虞封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叔虞施政有方,国富民强,为祭祀他,后人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堂,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晋祠虽然源于周,但关于它的最早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当时晋祠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建筑了祠、堂、飞梁等。

北魏以后的各个朝代晋祠又经历了重建与扩建,形成了今日的规模。北齐天保年间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天统五年(569),文宣帝高洋下诏改晋祠为大崇皇寺。隋开皇年间,隋文帝杨坚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贞观二十年(646),太宗李世民为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对晋祠进行了扩建。宋太平兴国年间,太宗赵光义在晋祠大兴土木,并刻碑记事。天圣年间,宋仁宗赵祯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明代在圣母殿南侧添建水母楼,复为晋祠,逐渐形成以圣母殿为主体的祠庙建筑群。现在晋祠的建筑,除主殿圣母殿和鱼沼飞梁是北宋遗物外,其余都建于金、明和清代期间。

晋祠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充分利用悬山麓的自然地形布局,三部分景致组成一个综合建筑群:一是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群,入晋祠大门,自水镜台起,过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至圣母殿,这组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中轴线北面有文昌宫、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等,这组建筑物大都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重楼高阁取胜;中轴线南面,从瀛胜楼起,经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亭、水母楼,至公输子祠,这一组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楼台耸峙,泉流潺绕。晋祠的建设以宋代为标志,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在此之前晋祠只供奉和祭祀叔虞;在此之后,晋祠主要供奉和祭祀叔虞的母亲邑姜,而对叔虞的祭祀却降到次要地位。

从晋祠的山门进入,首先看到的是水镜台。此台建于明代,是当年酬神演戏的舞台。从水镜台向西,有一条晋水的干渠—智伯渠,通过智伯渠上的合仙桥便是金人台。金人台也称莲花台,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铁人一尊,每尊高两米多。四铁人中以西南隅的铁人为最,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迄今溜光钲亮。

穿过对越坊及钟楼鼓楼就到了献殿。此殿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经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修葺,原来是祭祀圣母、供献礼品的场所。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置栅栏,整体结构轻巧稳固,外观酷似凉亭,显得格外空敞。1955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的特点。

从献殿往西,就到了鱼沼飞梁。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34根八角形石柱,柱础为宝装莲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豕托桥面。桥的始建年代和旧址都不详,现存为宋代遗物。此桥形制特别,平面为十字形,四周有勾栏围护可凭依,东西桥面长119.6米,宽5米,两端分别连接着圣母殿和献殿;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13米,两翼下斜伸到沿岸。整个造型状如大鹏振翅欲飞,故称飞梁。桥东月台上有一对铁狮,神态勇猛,造型逼真,铸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

过鱼沼飞梁就到了宏伟壮丽的圣母殿。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是供奉西周武王王后、太公姜尚的女儿、姬虞生母邑姜的祠堂,始建于宋代天圣年间(1023~1032)。圣母殿是晋祠中的主体建筑,位于晋祠中轴线上,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的其他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四周建有回廊,廊内有盘龙柱八根,雕工精细,栩栩如生,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木雕艺术品。该殿高约19米,平面布置近似方形,面宽七间(26.83米),进深六间(21.2米),晋水由殿基涌出。殿四周建有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显得十分宽敞。殿内现存宋代彩塑41尊,后补塑像两尊,共43尊,是晋祠三绝之一。唐叔虞之母邑姜居中而坐,神态庄严,雍容华贵。排列在她两旁的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各像比例适度,衣饰艳雅,体形丰润,神情各异。虽经明代重装,但仍不失为宋塑中杰作。

在圣母殿南面,有难老泉亭,晋水主要的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汩汩流出。难老泉号称“天下第一泉”,泉水清莹明洁,常年不息,故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为名。泉水常年保持在179℃,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历朝历代的文人多吟诗赞美,“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便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咏晋祠的名句。

水母楼位于难老泉亭西面,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楼为二层五开间,楼下石洞三窟,中间一窟设一尊铜铸水母像,端坐于瓮形座位之上。楼上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神龛两侧有八个侍女塑像,体态优美,造型别致,也是宋代彩塑中难得的艺术佳品。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著名的有周柏隋槐。位于圣母殿左侧的周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已有3000年树龄,至今仍然生机勃勃。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蜒穿流于祠庙殿宇之间,让人留连忘返。

陕西黄帝陵

黄帝,在古代传说中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为少典之子。黄帝部落发祥地原在陕西北部,后来不断向东迂徙,到达今山西南部黄河之滨,定居于河北涿鹿附近。传说中黄帝的住所坐落在西方昆仑山上,那里有极其庄严、华美的宫殿。有极其神奇的悬挂在半空云中的美丽的花园——“悬圃”。黄帝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组织和训练部落里的人们习武为战,保卫自己的住所。黄帝的这些做法使其周围的部落也极为钦佩,有的部落开始归顺他,推举他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的势力越来越大,渐渐与附近的蚩尤、炎帝等的部落发生冲突,结果黄帝战败了他们,以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随后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人管理臣民。另外,黄帝还制订礼仪,创立典章制度等为治世准则,派官员到各处治理天下,使人民安居乐业。后来黄帝的后代不断南迁,到了江、汉流域,与其他部落融合。这样一来,许多不同祖先的居民也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黄帝子孙”,把黄帝奉为始祖。随着历史的发展,黄帝便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始祖。

黄帝陵又名黄陵、桥陵,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衣冠冢。今河南、河北、甘肃、陕西等地均有纪念性的附会墓家,而尤以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最为有名,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为古墓葬第一号。它坐落在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之巅。传说当年沮水从山腹流出,山形似桥,故名桥山。桥山山顶上有巨石“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在“下马石”左前方,有数十米高的大土丘,碑称为“汉武仙台”,由此北行二三十米,就是黄帝陵。

黄帝陵坐落的桥山,山下沮水环绕于左,山上古柏成林,郁郁葱葱,远眺景色开阔,气势肃穆。陵墓高36米,周长约48米,周围有1米多高的砖砌花墙。进陵入口处有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亭中石碑刻有“黄帝陵”三字,系郭沫若同志1958年所书。碑高41米,宽11米,厚0.35米,碑帽呈半椭圆形,阳刻二龙戏珠。底座为大石龟座。祭亭后有碑亭,内有明代所立“桥陵龙驭”石碑一块。再后有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古轩辕黄帝桥陵”石碑一块。黄陵南侧有传说汉武帝征朔方归来后筑台祈仙祭祀黄帝的“汉武仙台”。

在桥山之麓,还有一座黄帝庙,是与黄陵相联系的建筑,也是作为祭祀用的,占地10余亩。庙内有古柏近万株,古柏参天。枝干粗大。其中一株高近20米,树干下围达10余米,7人合抱有余,中围达6米,上围也有2米多,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棵古柏,号称“轩辕柏”。相传这棵古柏是轩辕黄帝亲手所栽种的。在殿的西阶下,还有一棵小一点的古柏,相传是汉武帝征朔方归来后祭祀黄陵时挂过铠甲的树,故又名“将军柏”。现在树身上还留有仿佛钉过钉子的痕迹。

庙前为山门5间,单檐歇山顶,正中悬挂有“轩辕庙”匾额一块。进庙门之后,在大殿前院有过亭3间,第一道为过厅,再向里为碑亭。碑亭内珍藏着明清以来刻有历代帝王祭祀黄帝的碑文70多块,上面刻有汉文、满文、蒙古文等文字的祭文。从碑文上可以看出他们祭祀黄帝陵庙的情况。特别是从明清两代的碑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祭祀黄帝陵并无定期。

民国二十四年(1935)以后,祭祀黄帝陵一般定在清明节。在碑亭后边是轩辕庙的正殿,它建在1米多高的台座上,是一座面宽7间、单檐歇山顶,周有回廊的大殿,金碧辉煌,巍峨壮观。殿前月台宽广,周围古柏辉映。大殿正中悬挂有“人文初祖”的匾额,意为黄帝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最初祖先的意思。大殿正中供有“轩辕黄帝之位”的牌位,牌位两侧陈列着有关黄帝生平事迹的传说和有关资料等。

黄帝陵从1992年开始维修,1995年完工。整修后的黄帝陵面貌焕然一新,5000面象征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黄色龙旗装点在陵区前后。我们说中华民族有着近5000年之久的文明历史,实质上就是以轩辕黄帝初建国家最初形制为始的。也正因如此,直到今天,每逢清明节,我国各族人民都纷纷到黄帝陵,以崇敬的心情来拜谒这位民族始祖。

兵马俑

1974年3月29日,随着农民铁镐叩地之声,向世界传送了一个惊人的信息:在中国西部黄土地的陕西省骊山脚下、秦始皇陵之东,发现了占地广、个体大、群体多的秦代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个消息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在一种偶然的情况下叩开了人类世界的大门而问世的。那是1974年3月,正秦始皇兵马俑1号坑全景当春寒料峭的时候,在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去3里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偏僻小村——西杨村,几位农民在村南打井时,突然在约5米深处,发现了陶制人头,接着又发现了许多陶制的身体和手,大小与真人差不多。农民们纷纷议论开了,这里离秦始皇陵很近,说不定跟陵墓有什么关系哩,于是他们迅速地报告了有关部门。中央和陕西省都非常重视这一发现,立即派来了考古工作者,开始钻探和发掘。当掘开表土层时,神话般的奇迹就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在5米多深的探坑内,排列着身披铠甲、手持兵器的体型高大的武士俑和拖拉木制马车的陶马俑。这就是轰动世界的一号兵马俑坑(即坑Ⅰ)。两年之后,即1976年6月,在一号俑坑的北侧约20米处,又相继发现了东西相对的第二号和第三号兵马俑坑(即坑Ⅱ和坑Ⅲ)。这是继一号俑坑以后的又一重大发现。辖历史记载,秦始皇一即位(前247)就开始征调劳动力为自己建造皇陵。公元前211年,秦始皇陵终于完工。墓内极为奢侈,“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墓内设有机弩矢,以防盗掘”。而关于兵马俑的制作原因未见历史记载,有人认为这是以秦始皇陵为京师,它是京师外围用来保卫京师的宿卫军;有人认为它是秦始皇用来显示皇威,表彰军功和宣扬统一大业的纪念碑;更有人认为兵马俑根本不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

同类推荐
  •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本书内容广泛,涵盖文学艺术、科举教育、官政典制、科技发明、风俗礼仪、衣食起居、节日节气、天文历法、宗教哲学、体育娱乐、医疗保健、建筑园林、考古文物、自然生物、地理景观、历史军事、政治经济等文化的各个层面,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一本生活之余的休闲书。我们真诚地希望读者,在全面掌握文化常识的同时能够从中感受到快乐,在轻松阅读中能够猎取知识滋养心灵,并找到您想要的……
  • 西洋文化简史

    西洋文化简史

    本书在对西方文化进行探询时,着重对它的起源、形成、发展、面貌特征进行了有特色的概述。是从古希腊文化讲起,涉及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理性文化,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等,以最简洁的方式概述了西方文化的来龙去脉。
  • 中西文化理解与中国主体观的兴盛:以清末出洋游学游历为实证个案

    中西文化理解与中国主体观的兴盛:以清末出洋游学游历为实证个案

    基于“大历史”和“大教育”的研究范式,构建“中西文化理解”的分析框架,提出“中国主体观”的研究理论模式——偏重以思维衡量标准,即注重考察明清之际到清末时期“中西文化理解”进程中存在的“中国主体”意识的阶段发展与深刻变化,从而深入探析明清之际以来中国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的文化基础,探索其中形成与发展的深层根源,进行文本的解读与历史的诠释,阐述内涵特征、递嬗过程与影响作用,由此深刻揭示中国近代化思维发展逻辑形态特征。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写作指南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写作指南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讲述写作技巧:取材、立意、构思、布局、语言、修改、文面、记叙文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
  • 土眼洋事之万国聊斋

    土眼洋事之万国聊斋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热门推荐
  • 陈石遗先生谈艺录

    陈石遗先生谈艺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寥若晨星之深爱

    寥若晨星之深爱

    人都说,真正的爱情,经得起距离和金钱的考验。是的,这个世界,有虚伪,就会有真诚;有狡诈,就会有淳朴;有短暂,就会有恒久。真爱,就是将一抹诚挚的情愫镌刻在心灵深处,任风雨潇潇,都不会变浅变淡,亦不会变质变味,一如何寥若安和沈晨星的爱情。
  • 图解女性中医养生

    图解女性中医养生

    本书根据女性的体质和身心特点,从按摩、排毒、女性常见病等方面,讲述了女性养生保健的实际应用,并总结筛选了女性养生保健的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 至尊封道

    至尊封道

    封道,封魔修之道,封妖修之道,封天下三千大道,你若修道,且问我,答应否?
  • 幻书记

    幻书记

    承载着法则的书籍散落于世,原罪的化身于尘世苏醒,残破的法则也将在他手中终结
  • 滴水不漏金口才

    滴水不漏金口才

    好口才将使你能说会道,事业有成。本书通过一些深入浅出、贴近工作和生活的事例,展现成功人士说话的艺术,力求能对锤炼您的口才有所帮助。
  • 东方不败与魔尊重楼

    东方不败与魔尊重楼

    魔堕凡尘难谴流年老,当无欲无求的魔爱上情误一生的东方不败,会产生怎样的情愫。又会有怎样的波澜,谨请关注。
  • 我有一座培养场

    我有一座培养场

    本场有各种物品……欢迎各位品鉴。
  • 剑勚恩愁录

    剑勚恩愁录

    叶刀和令狐空是江湖上的后起之秀,两人惺惺相惜经过数度劫难后成为知己好友,一个成熟稳重,另一个却潇洒不羁。数十年来拜月教主和鞑靼法王一直觊觎中原武林因此叶刀在机缘巧合之下分别学会了武当,少林和峨眉的九阳神功,令狐空更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掌握了逍遥行步法,正在这时却听闻瓦剌大军将袭玉门关,究竟这场包含着国仇家恨的武林浩劫能不能避免,且看《剑勚恩愁》听我娓娓道来!
  • 百日约定:征服亿万大人物

    百日约定:征服亿万大人物

    她是万千宠爱的名媛千金,他是后起的上流新贵。可她却偏偏钟情他,即使他恨极了她。一腔痴情,换来一场痛彻心扉的侮辱,父母失踪,他亦转眼与别的女人订婚,冷酷的将她推入深渊。当这场游戏逐渐失控,才知道——由始至终,这一切都是他精心策划的一场天衣无缝的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