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策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尔·欧马莱博士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明确表示:薪金的增加并不是源于努力工作,而是源于经济价值的增加。不过,就算是在经济价值增加的时候,你也仍然要持之以恒,并且拥有充分的耐心。
在谈及“员工有所作为之后,在跟老板要求加薪的时候要切记不要犯哪些错误”时,麦克尔·欧马莱博士表示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把握好时机,要有充分的耐心。在跟老板交流的时候,不要表现出你的锋芒,也不要表示出你对目前报酬的不满情绪。相反,如果你藏而不露,只要勇敢地直接谈这个话题,就会马上有效果;二是对这个话题举重若轻,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多和老板闲谈,看似非常不在意,实际上却是话里有话,这种效果也不错。三是最后通牒策略和威胁辞职并不起作用。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欧马莱要求员工做到藏而不露,将自己的锋芒藏起来,实际上就是一种“退”的心理策略。不将事情做得过满,给对方留有余地,才更有利于让彼此达成协议,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交往策略。
人际交往中,有分歧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如果懂得“退”而不是一味地“进”,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以更平和的方式促成合作。就像用拳头出击一样,要想让拳头打出去有力度,就必须将拳头缩回来再打出去。
纽约有一位年轻的律师叫卡朗。曾经有一个案子牵扯了一大笔钱和一项重要的法律问题,卡朗先生参加过这个案子在最高法庭上的辩论。在辩论中,法官问卡朗:“卡朗先生,海事法的追诉期是六年,你认为对吗?”
这个问题一抛出,法庭内顿时安静下来。卡朗告诉法官说他记错了,并说出海事法确切的追诉期。卡朗很自信,他认为这次辩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精彩,法律一定会站在他这边。不幸的是,卡朗最后败诉了。
卡朗在辩论过程中犯了大错——他当众指出一位名声显赫、学识丰富、德高望重的法官的错误时,却不知道要使用外交辞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我价值,如果我们的行为让对方觉得自我价值受到了威胁,那么对方就会采取攻击、不合作的态度。显然,卡郎的行为让对方的自我价值受到了伤害,因此,对方不会对卡郎采取合作的态度。反之,如果卡朗当时不露出咄咄逼人的架势,后退一步,也许判决会是另外一个结果。
与卡朗相反,哈尔德·伦克则是一个深谙退一步这种积极心理学智慧的人。
哈尔德·伦克是蒙他州道奇汽车的代理商。当时汽车销售的压力相当大,有顾客向他抱怨时,哈尔德·伦克总是一副冷酷的表情,这往往造成他与顾客之间的冲突,产生种种不愉快,使他的生意逐渐减少。后来,他发现,在这种情况下,他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使自己陷入困境。于是,他开始尝试其他方法来与顾客沟通。当顾客向他抱怨时,他总会说:“真是不好意思,我们确实是犯了不少错误。你车子的问题,请你详尽地告诉我,我会尽最大努力为你解决。”
慢慢地,他的生意逐渐好了起来。哈尔德·伦克“退一步”的办法使事情变得容易解决,减少了顾客的怨气。很多顾客不仅向他表达谢意,还介绍他们的朋友来伦克这里买车。
伦克退后一步,坦诚自己可能犯了错误,这样就避免了所有的争执,保全了对方的自我价值,从而促使对方采取合作的态度来进行交往。人际交往中,双方的互相让步能营造出一种和谐、谦让的气氛,解决问题、达成协议就变得更加容易了。
“退”,不表示认输,并不是消极。退一步,是为了前进;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有时候锋芒毕露势必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对方可能会在你咄咄逼人的攻势下恼羞成怒,然后处处针对你,这样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一个真正拥有积极心理学智慧的人,懂得在一些和原则无关的问题上选择退让,不让一时冲动给自己的人际交往带来困扰,因此他们也更容易赢得好人缘,取得更大的成功。
心理启示录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智慧的艺术就是懂得该宽容什么的艺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妨本着宽宏的精神“退”一步,尽量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少一点呵斥和责骂,多一些宽容和退让,试着去理解他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这比“进”、比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更有益,可以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用尊重赢得他人的认可
在现实中,很多人都记不住那些与自己接触少的人的名字,当彼此再次接触的时候,自己难免尴尬,对方难免不快。而作为成功典范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却从来不曾忘记他人的名字。他认为,记住他人的名字是最简单、最重要的获得他人好感的方法。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工程师张伯伦曾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那天,张伯伦带着一个机械师去给罗斯福总统送汽车。罗斯福总统一见张伯伦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并且非常热情地欢迎他的到来。张伯伦见总统这样重视自己,张口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而更加敬佩对方,接着他向罗斯福介绍了身旁的机械师。机械师是一个非常腼腆、内向的人,在罗斯福试车的整个过程中,他都躲在角落里。但当他们向罗斯福告别的时候,罗斯福竟然叫出了他的名字,并与他握手致谢。
当时,这位机械师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他根本想不到,日理万机的总统会记住他这个仅被介绍过一次的无名小卒。一旁的张伯伦也对罗斯福更加敬佩。
富兰克林·罗斯福日理万机,但他却花很多时间去记住每位曾经见过的人的名字,即使是只见过一次面的汽车机械师,罗斯福也能叫出他的名字。在日常工作中,能记住别人的名字并正确地叫出来,使人强烈地感受到罗斯福总统对他的尊重。
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不同层次的本能需要。其中,“尊重需求”是仅次于“自我实现需求”的高层次需求。他认为: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人的“尊重需求”是源自本性的需要,它包括了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有实力、充满信心、独立自主的人,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人对社会地位和自身威信的渴望,以及希望获得他人的尊重、信任和肯定。
平等是尊重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人的本性需求使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人平等对待。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尊重别人是获得别人尊重的前提条件。马斯洛曾说:“平等之餐可以滋润心灵。”要想从他人那里获得外部尊重,以滋润自己的心灵,我们就必须先用自己对他人的尊重,去滋润别人的心灵。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他人对我们的认同,才能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诸多心理学家明确指出,在人际交往中,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谁不平等待人,谁就会被大家排斥。
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倍托的琴瑟合鸣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然而,在他们的和谐生活中,曾经有过这样一段不和谐的小插曲:
一天晚上,皇宫里举行盛大的宴会,女王因为忙于接见王公贵族,而冷落了她的丈夫。阿尔倍托非常生气,就悄悄地回到卧室去了。过了一会儿,响起了敲门声,阿尔倍托非常冷静地问道:“谁?”敲门的人昂然答道:“我是女王。”
门没有开,房间里也没有一点动静。女王离开了,但是她走了几步就又回过头来,走到房间门口再次敲门。阿尔倍托又问:“谁?”女王和气地说:“维多利亚。”
这次门依然紧闭。维多利亚也开始生气了,想不到以英国女王之尊,竟然还敲不开一扇门。于是她带着愤愤的心情走开了,可是又刚走了几步,她冷静下来,想想还是回去了,又重新去敲门。阿尔倍托仍然冷静地问:“谁?”女王委婉而温和地回答说:“你的妻子。”
这次,门开了。
由此可见,无论是谁都必须遵循“尊重需求”,否则就会被人不接受,即使是维多利亚女王也不例外。
平等待人,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帮助我们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位心理学家说:“如果人人都学会平等待人,那么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可爱的人,没有不可信任的人,没有不可原谅的人。”可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平等待人,做起来没有说起来那么简单。因此,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平等待人的心理技巧。
(1)对待他人要采取统一一致的原则。无论对方的天赋、出身、贫富、职务如何,都要本着真诚、尊重、友善、礼貌的态度与之交往。有的人对待无权无势、生活贫苦的人冷漠至极,对待有地位、有财富、有权势的人却唯命是从,这只会让人们瞧不起。
(2)平等对待他人和自己。一方面,我们要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内涵,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另一方面,无论对方拥有怎样的地位和权势,我们都不要卑躬屈膝、奴颜媚态,要不卑不亢。
(3)要对事,不对人。我们应该从事情的实际出发,事情做得好,即使再卑微的人,我们也给予肯定;事情做错了,即使再有影响力的人,我们也给予批评。
(4)不要强求别人。真正的平等待人,是充分地尊重对方的意愿,把对方放在和自己同等的位置上,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也不强迫别人。
一个懂得尊重他人、一视同仁的人才会赢得大家的尊敬和信任。满足外部自尊需求的同时,也满足内部自尊需求,进而,向着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出发,去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心理启示录
富兰克林·罗斯福不愧是成功者的典范,他懂得通过记住每一个人的名字的方式来表达了自己的尊重,进而赢得他人的认可。可见,尊重是一个赢得别人好感的最单纯、最直接、最重要的方法。
合作共赢才是明智的选择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创建了赫赫有名的微软公司,这巨大的成功背后包含了许多人的付出与努力。如果仅靠比尔·盖茨一个人,即使他在IT方面才华横溢,即使他有远见卓识,即使他无比努力,也不可能有今日如此强大的微软。
在微软创建初期,盖茨仅拥有微软60%的股份,其他的40%属于保罗·艾伦。1975年他们一起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微软。事实上,在整个事情的初期,艾伦一直处于主动位置,倘若没有他对盖茨的激励和帮助,也许就没有现在的微软。比尔·盖茨曾经这样说过:“那个时候如果不是艾伦描绘的美妙未来让我动心了,也许我还在哈佛,那么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一切,我甚至会觉得自己那个时候是否过于天真或冲动。”
在微软后来的运作中,他们也配合得非常默契。擅长技术的艾伦专注于研发新技术及新理念,而擅长管理的盖茨则负责整个公司的商业运作。仅仅三年时间,小小的微软就创下了让整个业界瞠目结舌的100万美元的销售额。也正是因为盖茨和艾伦这两个完美搭档的倾力合作,才有了现在全球闻名的微软。
比尔·盖茨深刻懂得合作和团队力量的重要性。盖茨深刻地明白一点,要实现自己软件创业的梦想,单靠自己是不行的,他需要一个像他一样热爱计算机事业并且有共同志向的人,而这个人选就是他的好友艾伦。
一个人不可能独自取得成功。显然,是合作成就了比尔·盖茨。然而,在人的心理上,很多时候,竞争的态度往往会优先于合作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与生俱来有一种竞争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比较强大的那个,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对手强过自己。因此,当彼此间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竞争,即使拼个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即使在双方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人们也倾向于竞争,而不是合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效应”。
利益冲突会导致人们优先选择竞争,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在有共同利益的情况下,人还会选择竞争吗?
战国时,有一群贤人志士相聚在赵国,商量着去攻打秦国。
秦昭襄王得到消息后非常担忧,就把范雎招来,问他有没有办法可以应付。
范雎笑了笑,说:“大王不必担忧,微臣自有办法。”
于是,范雎带了5000金,来到赵国,在武安大摆擂台,凡优胜者就能得到黄金。结果一时之间,这些贤人志士们纷纷上擂台争夺黄金,本来志同道合的他们,有的反而因为打擂台而成了仇人。就这样,范雎用5000金的诱惑,就使他们争斗起来,从而化解了秦国的危机。
由此可见,即使在拥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人也会因为利益分配的不平均,以及长远利益与即时利益的矛盾,而选择竞争。
除此之外,心理学家还认为,沟通不充分也是人们选择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试想,如果双方能就利益分配问题、合作原则问题进行商量,达成共识,那么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由于竞争优势效应的存在,合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为了杜绝竞争优势效应带来的恶性竞争,往往需要双方都能理性地考虑问题,以长远利益为重,努力促成合作。
一般说来,双方力量悬殊时,比较容易达成合作。因为劣势的一方出于无奈而不得不和强者联手来完成任务,而强势的一方由于弱势的一方太弱小,不足以让他产生竞争意识,而愿意与之合作。那么,如果双方实力相当,且彼此都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达成合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