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017700000001

第1章 浅谈书法(1)

一.缘起

几位友人及学生都说我的书法好,其实是过誉了。朽人虽爱好书法、音乐等艺术,但自愧生来没有什么天赋,仅天性喜好而已!至于艺术成就,则自视没有少许悟性,所以更没有“成就”可言了。

但几位同好书法之友人一再相邀,几番推迟不得,故只好不揣浅薄,在此与大家妄谈。

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我拟从书法流派及其发展简史谈起,以助诸君知其概貌,粗窥书法之历史脉络。

二.五大书体及其流派

书法,顾名思义就是书写文字的规则或方法,用以记录或传递信息,故文字不可不重视。然而,各国的文字,因其产生之年代与人们认识的不同,故在结构、分布及至章法多不相同;甚至一国文字,因历史变迁之不同,而有不同之形体,故有书体及流派之由来。

古书云“书画同源”,而实际亦如此。以我国汉字为例,即从形象之图画开始的,后来书法成为一门艺术,即是“字如画”或“画如字”,自有它的艺术魅力所在。

自秦汉以来,不少书法名家多为书画大家,甚而融字之法入画,或融画之势入字,颇有开创之大家,故有五体流派之由来。

进而述之——工笔中之人物,其脸或手、或臂、或衣褶,多为玉筋篆的笔法;再者,花卉画中之花、瓣、茎、叶,亦是篆书的笔法,故而线条或流畅柔软,或坚硬如铁,可证以书绘画者也。而绘画之腕力、手势,与书法主力度与技法,亦多有默然相契之处,此为“以画入笔者”之明证也。

若论书体,一般称正、草、隶、篆及行书,共称“五体”。现从发展之次序,首以甲骨文为先,次为钟鼎文、石鼓文、大篆、小篆,以上是“古文”的范畴;而后才有隶、草等体。现简要讲一下它们的历史由来及其流派。

1.古文

(1)甲骨文

甲骨文为我国最早的文字形式,是以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的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此为已知的最早的汉语文献形态。

早期那些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曾被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或“殷墟文字”,现通称为“甲骨文”。因商、周时期的帝王,凡诸事多用龟甲或兽骨进行占卜,以察吉凶或定国事,后将占卜之结果刻于甲骨之上便保存,此即为“甲骨文”之由来。

当然,除占卜吉凶外,甲骨文内容涉及面亦广,如天文、历法、气象、地理、封地、世系、家族、人物、官职、征伐、刑狱、农业、田猎、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故甲骨文是研究我国古代——尤其商代的社会历史、文化及语言文字极为珍贵之资料,已发掘的甲骨文献中的殷商甲骨卜辞,主要是殷墟甲骨。

殷墟甲骨是商代自盘庚迁殷至帝辛(商纣王)270余年间的遗物,大多数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或其附近。自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发现后,大量有字甲骨遭私人滥掘,并为古董家、学者和一些驻中国的外国传教士所收集。1928年秋才由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人员进行科学发掘。

最早编纂甲骨文献的人是江苏丹徒的刘鹗。光绪二十九年(1903),刘鹗在罗振玉的帮助下,编纂并出版了历史上第一部甲骨文集《铁云藏龟九》因此,研究甲骨文早期贡献最大的是金石学家罗振玉。

当时人们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们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红色标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这些文字皆用刀刻,大字约一寸见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简,精致非凡。

(2)金文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则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常常作为“青铜器”之代名词。金文(或钟鼎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以内容而言,金文的内容多为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记录,皆反映当时之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道丽,古朴厚重。相对甲骨文而言,化板滞为流畅,变化多且丰富。以字体而言,金文基本上属籀(大篆)体。

周宣王时所铸之《毛公鼎》,上面的金文极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共497字,是出土之青铜器铭文中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弛不急,字之位置排列得当,是金文作品中之杰出者。此外,《大盂鼎》铭、《散氏盘》铭亦是金文中难得之作。

古文中除殷墟甲骨较为著名外,钟鼎方面有《盂鼎》《小盂鼎》《散氏盘》《毛公鼎》,乃至《三体石经》中的古文。

(3)篆书

“篆”者,依《法书考》解释:“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谓为传递事物的信息或道理,可以传承、延绵,以至无穷。

《说文》云:“篆,引书也。”谓引笔而书,引书成画,积画成形,形以象字之意也。在六书中,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皆以象形为基础而来。故象形字为最早之文字形状,亦是篆字的主要特征,此为其一。

篆书特征之二,是其笔画有转无折,一切转弯之笔画,都成圆转而成,无有方折。

此所谓“篆”为广义的“篆”,泛指秦代与秦代以前的各种字体。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经多次的变化,其历史可分三阶段,即:古文(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等)、大篆(籀书)和小篆。

大、小二篆,虽出自钟鼎甲骨,但依然为原始字体。唐代孙过庭曾在《书谱》中说过:“篆尚婉而通。”就是说篆书的笔画必须婉转而通顺;所谓通顺,指转弯的笔画没有方折笔势,而成圆转。

秦时,隶书自小篆中出,渐成新的字体,当时还是隶书的初形。

至汉代时,隶书渐兴,时为以后,此一时期为隶书成熟期、壮年时期,是隶书当道的典型时期。作为实用文字,二篆逐渐退位让于隶书;但作为书法艺术,仍有名家,如汉相箫何所作,时称“箫籀”。后汉篆书名家中有位名叫曹喜的,时称“篆书之工,收名天下”,史书中说他“喜倾慕李斯笔势,少异于斯而亦称善。”此人喜尤工悬针篆、垂露篆与薤叶篆。

另外,后汉名家还有蔡邕,他是《熹平石经》的书写人,著有《篆势》,史书中说他“蔡邕书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此外,许慎工小篆,师法李斯,笔法奇妙,著有《说文解字》14篇,对后世影响极大,承传了篆(籀)书法度,成为后世学习之圭臬,曾被奉为“楷书正误”的标准。后汉著名篆书遗迹中的《嵩山少室》《开母庙》和《西岳庙》三石阙,还有汉碑篆额若干种。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虽楷、行、草等书体均已诞生,而仍不乏篆书名凉。如魏时《正始三体石经》上的古文和小篆,可谓汉篆的典型。而《吴禅国山碑》篆法严整,《天发神谶碑》则由转而折、由圆而方,名为篆书,已显隶书之韵意。晋时的《安邱长城阳王君神道碑》,其篆书笔法多方头尖尾,略带挑法。

此外,宋代范晔工草隶,尤善小篆;梁代萧子云:“创造小篆飞白,意趣飘然。”欧阳询评云:“萧侍中飞白,轻浓得中,如蝉翼掩素。”另,梁代庚元威善作百体书,并作杂体篆24种,这些亦是篆书名家。

唐代之篆书名家首推李阳冰,史书中说他的篆书“变化开阖,如虎如龙,劲利豪爽,风行雨集”。他自己也说过:“(李)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信也。”唐代吕总说他:“李阳冰书若古钗倚物,力有万夫。李斯之后,一人而已。”史书中说他的《乌石山般若台题名》《处州新驿记》《缙云城隍庙记》《丽水忘归台铭》为“阳冰四绝”;另有《李氏三坟记》《唐公德政颂》,以及“听松”二字,都很有名。

五代两宋时期工篆书者亦不少。较著者为徐铉、徐锴兄弟,世称“二徐”(铉为“大徐”,锴为“小徐”)。兄弟二人皆好李斯小篆,造诣颇深。徐铉遗迹有《篆千文》《温仁朗碑额》等。徐锴著有《说文解字系传》40卷,《说文解字篆韵谱》5卷。除“二徐”外,较著者尚有郭忠恕、僧人释梦英等。

郭忠恕,字恕先,著有《汉简》一书;作品则有《重修五代汉高祖庙碑》《怀嵩楼记》等传世。

梦英(僧),衡州人,号宣义,工“玉箸篆”,有《千字文》《夫子庙堂记》《妙高僧传序》等传世;著作有《篆书偏旁字源》。

元代时,篆书成就较大者,如赵孟頫、吾邱衍、周伯琦等人。赵孟頫篆书多见于碑额及墓志铭盖。吾邱衍著有《学古编》《三十五举》《周秦石刻音释》《学古编》《印式》等专论“篆法”之著作。周伯琦有《李公岩》《临石鼓文册》等传世,著有《六书正讹》《说文字原》二书。

明代篆书名家中,以李东阳最为有名,其小篆清劲入妙,卓而超群,自成一家。赵宦光根据《天玺碑》而小变其体,创作草篆,颇具个人特色。程南云、景阳、徐霖、陈淳、王谷祥等人亦是有名之书法家,他们多承宋、元遗风。

清代篆书名家则比前代更多,以清康熙时期的王澍为最为有名,此人篆书谦和朴实,一时顿称“无双”。江声的篆书兼《石鼓》《国山》之遗意,故成一代名家。清乾隆时的洪亮吉、孙星衍、钱坫、桂馥等亦以篆(籀)书著称,而尤以钱坫为杰出。清嘉庆时期,有名家邓琰(石如)崛起,其篆法出入二李(李斯、李阳冰),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将其推为“神品第一”。清代篆书名家多笃守阳冰之法,邓琰则一改往习,以隶笔而为篆书,对后世影响极大。清道光年间,黄子高篆法俊健,直追邓琰之风。又有何绍基以颜真卿之笔法作篆,圆融茂密、刚劲有力,终成一格。至清末乃有杨沂孙、泗孙兄弟二人均从《石鼓》入手,参以钟鼎款识,自谓“历劫不磨”。后有吴大澄,所写篆文平整匀净、凝重简炼,中年以后杂以古籀,另辟蹊径,终成高手。吴芷龄则以汉碑篆额、汉印篆法,参以《开母庙》《国山》《天发神谶》等碑刻,于邓、钱二家之外独树一帜。

此为篆书演变之脉络,所述或许不全,容后来者补之改之可也!

(4)大篆

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构形多为重叠;因著录于《史籀篇》,故称“籀文”,籀文是秦统一中国前流行之文字。

《史籀篇》乃用首句为篇名,实非人名。《史箍篇》取多少字已不可知,许慎《说文解字》中举出220余个不同的字。

据传《会稽刻石》和《峄山刻石》亦李斯作品,但传世的据说都是宋郑文宝重刻的南唐徐铉摹本。《琅琊台刻石》传为李斯所书。

籀文,又称“石鼓文”,以周宣文时的太史籀所书因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刻于石鼓上而得名,石鼓文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隋唐之际,在天兴县(今陕西省凤翔县)发现了十个石碣,样子像鼓,故起名为“石鼓”,上面的文字也因此而称为“石鼓文”。每个石鼓上都刻着一首六七十字的四言诗,据专家考证,这些石鼓乃春秋末年至战国初年的物品,上面的诗是歌颂秦王的;石鼓文为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5)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因相传为秦国丞相李斯所创,故名。小篆为通行于秦代之文字。其字体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来。东汉的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自李斯以后,唐代李阳冰、五代的徐铉、近人邓石如等皆以篆书见长。

自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发展到春秋战国时,各国删繁就简,各行其令,故文字极不统一。秦灭六国后,秦王采纳丞相李斯之意,进行文字改革,故有六国文字统一之事。据记载,参加统一文字工作的人有赵高、程邈、胡母敬等。但依《说文解字》收列9353字,所举须要改革的篆文只有225字,所以不能说李斯“创造了”小篆。相传,秦代金、石刻文皆出李斯之手,此为李斯的杰出功绩,其对秦统一文字、简化文字的贡献亦是功德不小。

自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阳(河南)后,五百余年,经历诸侯兼并的春秋时期和七国争霸的战国时期;语言方面,则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据史料记载,只“宝”字的写法,当时就有194种不同形态;“眉”字的写法也有104种;“寿”字的写法亦在百种以上。这些异形的文字,有的字体柔婉流动、疏密夸张,有的体势纵长、结构怪异,此为书法艺术新的里程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为了便于统治,故在文字上实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秦文是沿袭西周的文化传统,在“金文”“籀文”(大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故秦文又称“秦篆”,后人又用“小篆”称之,以区别于“大篆”。

秦代刻石保存小篆书迹稍多,以秦始皇所立诸石最为重要,《琅琊台刻石》《泰山石刻》及其拓本残存《始皇廿六年诏》等最能见其真相。

同类推荐
  • 中国话剧研究(第12辑)

    中国话剧研究(第12辑)

    我以为,《命运》的讨论,视野略嫌狭窄,思路也显得闭塞,就事论事,加之简单的决定论的思维方法,导致简单的结论:或是悲观,或者是盲目乐观,有的则陷于清谈空论。
  •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数千年来,儒学经籍浩繁,汗牛充栋,人们要想一窥堂奥,殊属不易。除鸿儒学者外,一般人对儒学的汲取主要是以儒学经籍的名篇名句,尤以四书五经为首。儒学的经典名句,具有能传之千古,播之四海的功能,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受其熏陶教育,从而使整个儒学的传承,像浩浩长江,永不衰竭,且历久常新。
  • 事实如此

    事实如此

    这是一部诗人刘春潮的自选诗集,收录了白族诗人刘春潮的许多优秀之作。全书共分了五个章节:事实如此、应该是云南、被覆盖的等,总共有100余首诗,有阅读和欣赏价值。刘春潮的诗歌画面感极强,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诗意,并以流畅凝练的语言传达出来。他的诗呈现出对生命和生活的思索,不竭地寻求独立而纯净的精神价值。
  • 传世名著百部(第39卷):诗经

    传世名著百部(第39卷):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书中所收之诗,语言优美,内容丰富,其价值是多方面的,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作为最早的一部诗集,它在文学上的价值是开创性的,从表现形式、艺术手法到语言运用,均具有极高的成就。同时,它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为后世文学创作所效法和借鉴。
  • 唐诗三百首导读

    唐诗三百首导读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尤其是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巅峰”的唐诗,至今仍是传统文化中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本书针对市场现状和读者需求,以最经典、最流行的唐诗选本——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为底本,按作者分类重新编排,对入选的诗歌篇目进行适当增删,并辅以注释、名家点评、导读三个板块,使读者既能通过精彩的导读语细细品味整首诗作的纯美意境,又能循着名家的视线,直击作品的绝妙之处。
热门推荐
  • 无敌源师

    无敌源师

    一个整天挨饿受冻的小人物意外获得了搜索食物的能力,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从冒险岛开始

    从冒险岛开始

    主角穿越冒险岛世界的时间,大概是英雄回归的前几十年。前期只会炼金术,后面再添加。还有作者是一个十足的小白,小学毕业,别指望能有什么文采,有前言不搭后语的,那我也没办法,不会。
  • 浩劫与救赎

    浩劫与救赎

    这本书,是天火大道的续集,是爱宇宙的抉择,是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是一个浪漫主义的幻想。
  • 挽红楼之玉亦狂

    挽红楼之玉亦狂

    颜如姣花,魂为仙株。气比幽兰,骨似冰雪。她是集天地眷顾于一身的傲骨奇葩。千秋华彩,比之黯然失色。再生续梦,泪尽还情。傲骨藐世,爱恨凭心。她是离恨天外一缕缠绵不断的痴魂。万代情史,至此悄然终结。孤标傲世白花首。天下灵秀第一人。
  • 重生异界之逐鹿江山

    重生异界之逐鹿江山

    万丈红尘一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这是一个成长于庙堂,相忘于江湖的故事。
  • 星耀末世

    星耀末世

    末日来临,杀戮无尽,尸山血海,人类何去何从?神秘卡牌,异度空间,力量从何而来?且看星耀末世,再创人间神话。
  • 主神空间之从大圣传开始

    主神空间之从大圣传开始

    不做人的第一步,么么哒么么么哒么么哒。主角修炼《大圣传》中的《神魔九变》,以人身修妖法,在主神空间中身化大妖。《神魔九变》牛魔大力陷泥泞虎魔炼骨心若狂猿魔捞月终成空蛇魔吞日心不悔灵龟镇海兆吉凶凤凰涅槃心不死麒麟蹑步怜苍生神龙天行通造化神魔九变,终为不变。穿越位面:大圣传(未完结)每晚八点持续更新
  • 执掌朔方

    执掌朔方

    在这混乱不堪的世界里,在这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为了生存,他义无反顾的走上了一条独一无二的王者之路。在这里,他可以肆无忌弹的尽情杀戮;在这里,久违的善良被他弃之如敝履。礼崩乐坏的国家,日渐式微的王室,十二家诸侯纷乱,群雄混战不止,终铸朔方问鼎中原、成他君临天下之势。诸王毕,四海归一。
  • 羁绊之刃

    羁绊之刃

    李信树,一个用脑子靠技术的游戏玩家。有一天信树悄悄的回到那个阔别数月游戏世界。表面上的信树嬉皮笑脸,放荡不羁,实际上隐藏着深不可测的实力,在他成为身边人心目中的谜题时,一系列惊天的秘密被逐一挖掘出来。然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高自由度的玩法,每个玩家都可以通过技能编辑器改编自己的特色技能,每个玩家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细腻的观察,精准的判断,孤注一掷的决心,是评判两者之间胜败的最关键因素。
  • 娱乐圈的修仙大佬

    娱乐圈的修仙大佬

    记忆还停留在被天劫雷劈到魂飞魄散的叶慕,在轮回度过千年后,竟然重生在了女扮男装的富家小姐叶慕身上,从此开始了寻找师父和妹妹的遥远路途。“云先生,叶小姐在学校打架了!”“没事,别人打不过她。”云深语气自豪。“云先生,叶小姐想入娱乐圈!”“随她。”云深语气宠溺。“云先生,叶小姐要和别人拍亲密戏!诶,云先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