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175700000077

第77章 钟离眛之死

季布很幸运地免除一死,还当了个小小的芝麻官,虽然这个郎中令和当年他在项羽手下的“右臂”相比相差太远,但好歹算是保全了性命。要知道,他是一个败军之将,一个亡国之臣,一个不折不扣的甲级战犯,能被赦免死罪就已经是老天开眼了,还能继续当个一官半职就更是祖上积德了。

同为甲级战犯的钟离眛的待遇就完全不同了。

说起钟离眛来,还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用兵如神、大名鼎鼎的楚王韩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钟离眛和韩信不得不说的故事。

当年韩信父母早死,韩信选择了钓鱼这项职业来谋生,副职是乞讨,而就是在钓鱼时,韩信认识了“老乡”钟离眛。钟离眛选择钓鱼和韩信不一样,韩信靠钓鱼谋生,他钓鱼却是以待天时。他学姜太公,把鱼钩弄成直的,常常这样一坐就是大半天。

当时韩信很不解,问道:“你这样怎么钓得到鱼啊?”钟离眛开始并没有理他,韩信问多了,他才看了两眼这个面色菜黄但双目有神的翩翩少年,说道:“昔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他最终钓到了周文王这条大鱼,我为何不能学他也来这里钓一条大鱼呢?”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垄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原来钟离眛一直在这里以待天时啊!

韩信三岁就开始学习兵法,于是他说起用兵之道亦是有板有眼、头头是道。钟离眛因此对他刮目相看。于是,两个志向远大的青少年常常在一起谈行军打仗的事,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不久机会来了,陈胜和吴广平地一声雷,吹响了革命起义的号角。钟离眛和韩信两人先后都参加到革命起义中去了。陈胜“壮志未酬身先死”后,两人又相继都投靠到了项羽部下。到了项羽部下,他们的待遇却完全不一样。在那种战乱年代,钟离眛凭着勇猛凶悍的表现脱颖而出,很快就得到了项羽的重用。

而韩信满肚子的经纶却因为深藏在肚子里暂时得不到发挥,只担了个小小的职位。时间一长,韩信就失望了。后来他主动炒了项羽的鱿鱼,投靠刘邦去了。于是,这两个原本相约共进退的好兄弟就各事其主了。

楚汉相争项羽战败身亡后,曾经显赫一时的钟离眛成了败军之将,而曾经毫不起眼的韩信却成了大英雄。

项羽死后,钟离眛也和季布一样过起了东躲西藏、四处流浪的生活。后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听说韩信当了楚王,于是决定来投靠韩信。韩信念当年兄弟之情,毫不犹豫地收留了他。然而,在通缉钟离眛重赏的诱惑下,个别知情人士还是将这个消息偷偷地告诉了刘邦。

这下刘邦自然就要韩信交出钟离眛来了。韩信虽然知道事情已经败露,但他仍顾及兄弟之情,还是不愿意献出钟离眛。他知道刘邦那里并无证据,于是说自己这里并没有钟离眛,如果不信可以来调查。刘邦当时确实无凭无据,但通过这件事,他对韩信更多了一分疑心。

刘邦毕竟是聪明人,他知道做事情只能一步一步来,如果把韩信逼急了,一旦拉起反动的大旗自己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之前把韩信降为楚王后,他心里才略感踏实些。然而,此时韩信窝藏钟离眛的事又让他寝食难安。

刘邦心里整天就琢磨这么一个问题:“韩信这小子是不是真想造反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刘邦决定对韩信展开全面调查。当然,为了不打草惊蛇,刘邦没有明察,而是决定暗访,派人暗中监视韩信的一举一动。

每月十五,韩信都要出巡一次。这几个侦探一听就来神了,那就调查韩信的出巡活动吧。他们分工细密,记录的记录,采访的采访。调查的结果是,韩信这次出巡的规模和气派一点都不比秦始皇出巡的场面小。

当年秦始皇那次出巡可是把刘邦震得云里雾里的,从那以后,他才有了一个伟大而崇高的理想,那就是做秦始皇那样的一国之君。因此,此时已坐在皇帝宝座上的刘邦,得知一个小小的楚王出巡场面居然可以和秦始皇相比,你说他心里能好受吗?他此时已经默默地给韩信定性了:此人确实是有造反之心。

刘邦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赶紧叫来文武群臣议论这件事。这下那些文武大臣个个主动请缨,口号一致:“朗朗乾坤,清平世道,韩信那小子居然如此放荡不羁,臣等愿带兵去讨伐。”

面对群臣一浪高过一浪的出兵请求,刘邦自然是很高兴了。他正要指定一个人出任征讨韩信的大将时,被陈平出面及时制止了。

“论行军打仗连战神项羽都不是韩信的对手,现在朝廷中又有谁是他的对手?”陈平的话似乎很有道理,“再说人家还没反,这样派兵去征讨不是逼他造反吗?”

刘邦一听,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问计于陈平。

“陛下不如在云梦泽举行一次狩猎比赛,到时候召集天下诸侯来狩猎。这云梦泽离楚地很近,韩信自然要来拜见大王,到时候便可以出其不意地将他拿下了。”

这样的鬼主意正合刘邦的心意,于是,他马上写好诏书传到各诸侯那里,说自己要到云梦泽去狩猎,要他们到时候去那里见面。

韩信接到诏书后犯难了。楚汉之争落幕才几天,但他已经历了太多的喜怒哀乐,看到楚汉争霸中一串串成绩而激动不已,看到项羽等英雄的背影逐渐远去而黯然神伤,看到自己在无奈中进行奋勇抗争而感到无力,不断变换的快乐、悲伤、矛盾、痛苦、无奈、忐忑、急切、激动填满韩信的心,表现在他的面容上。

可是无论如何,他还得面对现实。韩信的才能和智慧,他已经料到这是刘邦对自己有所行动了。就在他忧心忡忡时,他的部将开始为他出馊主意了。他们说大王要想确保云梦泽之行的安危,必须先主动交出钟离眛才行。

交出钟离眛可以免除刘邦的疑心。韩信听他们说得也不无道理,于是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此次云梦泽他不去就是违抗圣命,是要被杀头的;而如果去了,只怕凶多吉少。但是,如果真要他献出自己年少时的好兄弟,韩信亦是不忍!

韩信左思右想,最终在情义道德和功名利禄面前选择了后者,他决定交出钟离眛,以确保自己的安全。想通了后,他就直接叫来钟离眛,然后说出皇帝召他到云梦泽狩猎的事。

“是不是因为我躲藏在你这里,让你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钟离眛觉得有愧于韩信,弱弱地问了一句。

“唉……”韩信没有正面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其实韩信的态度和语言已足以表明立场了。钟离眛又不是傻子,自然明白他的真实想法。

在功名利禄面前,什么友情什么道义,根本就不堪一击。钟离眛冷笑道:“我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我现在布衣一个,死不足惜,但我担心的是你啊。汉帝猜忌于你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啊!他是一直忌恨你的丰功伟绩,担心你功高震主啊!”

韩信默默地听着,一言不发。

钟离眛最后说:“一旦我死了,刘邦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你了。”

韩信这时铁了心,还是一言不发。

“唇亡齿寒悔已晚,明年今日谁来祭?”钟离眛长叹一声,不再劝说,也不等韩信来动手,拔刀结束了自己的性命。至此,项羽手下的左膀右臂一死一活,活着的季布继续升官发财,死去的钟离眛是含恨而去,可悲,可叹啊!

韩信逼死钟离眛后,以为献上钟离眛的人头就可以彻底消除刘邦对自己的猜疑,然而到了云梦泽后他才发现,那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

韩信向刘邦请安,刘邦二话没说就叫人把他给拿下了。直到这时韩信才如梦方醒,他还能说什么,说什么也没用了,他只能发出十八个字的感叹:“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就这样,韩信被刘邦扣押了。这时候,朝中大臣个个都居安思危,竟然没有人敢为清白的韩信求情。就在韩信危在旦夕之时,一个叫田肯的大学士进朝,他当着大家的面盛赞天子圣明。

乍一看,你也许会认为他是个溜须拍马的小人,无非是想得到刘邦的垂青而极尽吹嘘之能事,事实却并非如此。

“陛下拿住了韩信,又在关中这样的险峻之地建都,当真是连环妙计啊!”田肯用钦佩的语气说道,“可喜可贺,可赞可庆,可欢可乐,大汉江山从此可以稳如磐石了。”接下来,田肯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一,秦地地势险要,以华山为屏障,以黄河为城池,易守难攻,哪个不识相的诸侯想要起兵造反进攻秦地,那无异于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第二,齐地那是一个好地方啊!其经济、政治、文化都明显高出其他地方一筹,陛下一定要派自己的嫡系子孙去统治,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

其实这两个例子都涉及一个人,那就是韩信。秦地是当年拜将后韩信为刘邦打的第一仗,也是非常漂亮的一仗,平定三秦使他的军事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齐地也是韩信一手打下来的,后来韩信就被封为齐王。

拥着这样一块好地方,韩信如果真有异心,想造反的话早就反了,哪里会等到如今天下已定的时候再来造反呢?

很明显,田肯的两个例子是在提醒刘邦注意:不要忘掉韩信的功劳,不要以“莫须有”的罪名直接把韩信推向断头台,不要让天下人心寒。

由此可见,田肯说话的技巧非常高明。刘邦自然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并且决定放了韩信,只是把他降为淮阴侯。

同类推荐
  • 黎元洪传

    黎元洪传

    他,就是辛亥首义大都督、民国大元帅、两任大总统;坚持共和政体、军民分治,反对军人专权;讲求共和、法治、民主和实业的精神;被孙中山先生称赞为“民国第一伟人”的黎元洪。本书细致地描述了黎元洪的一生。在叙述过程中,编者注意到了趣味性、严肃性与通俗性的结合,着力于吸引读者。文中既有正史的叙述,又有稗官野史的考证,妙趣横生,其乐无穷。适合各年龄段的愿意了解那一段历史和人物的读者阅读。
  •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3)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3)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民国范儿

    民国范儿

    本书特为撷取了五位民国著名人物,分别为一怪杰、一先驱、一情僧、一干才、一丈夫,他们生于天地间,杂然赋流形,或作黄钟雷鸣,为后世所感佩;或气韵流动,摇曳在历史的风景里。五种人生,展现了形神迥异的五种民国风范。
  • 忏悔无门

    忏悔无门

    雨城的死刑系列小说,描述了各种身份的死刑犯和司法人员的艺术形象。其中,有现实题材,也有历史人物,有死刑犯和畏罪自杀的贪官,也有着力描述的狱医、法官。但不管如何,作者总是把主要笔墨用于描述、揭示各种人物各不相同的心理活动轨迹:或对死亡的畏惧,对求生的渴望;或呈现浑浑噩噩的麻木状态;或忏悔图报,恳求偿还情感债务。因而,读罢作品,见识了一个个死刑犯的面容,熟悉了他们的心理活动之后,我们也就自然地拥有自己独到的感悟:这些死刑犯大都是本不想死或不该死的;如果不是贫穷、愚昧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不是偏狭的个性压抑了他们的理性和道德,他们也许会像平常人一样生活在充满阳光的世界里。
  • 王者无畏:三星总裁李健熙和他的商业帝国

    王者无畏:三星总裁李健熙和他的商业帝国

    有人说,他是韩国的“经济总统”,是“商业鬼才”,是使韩国屹立在世界的人;可也有人说他是“失败的管理者”,一个错误的决策差点毁了韩国的经济;有人说他在韩国是“最受尊敬的人”,是懂得倾听,形式低调的“隐士”;可也有人说他是“阴谋家”,他的诡谲、欺诈让三星与整个韩国蒙羞……他就是三星总裁——李健熙!本书从成就、成长、变革、经营管理、家族矛盾等方面,全面剖析韩国的神话——李健熙的一生,将他的成功、隐忍、魄力、黑暗一并展示给读者。通过这本书你会感受到巨人光芒,也将体味到成功背后的种种艰难与不易,从中获取不断强大的力量。
热门推荐
  • 废柴不废柴

    废柴不废柴

    一个毫无能力的宅大学生莫名地被召唤到了异界,什么?要我来救世?!我可不信,我就混混日子等你们想通送我回去好了。可是——什么缺德鬼居然暗算我,害得我不得不努力修炼不然就要归西了啊!不过我好像在这里玩的还蛮开心的,最重要的是还能取得美女的芳心,好吧那我就顺带救一救这个世界咯。
  • 花路落兮

    花路落兮

    花路花落,游人匆匆,知其美而不识其痛,终是匆匆过客,物是人非。穿越,有很多种方法,但是感觉都好像不能够实现,于是啊,穿越就只不过是想想就好了,那还会想到,这么想一想,就莫名其妙的去到了战国......
  • 文侠:我的外公

    文侠:我的外公

    小说故事以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历史环境为大背景,既写出了中国内忧外患,又表现出有志之士为了新时代奋进的精神。其中以“我的外公”——青年知识分子董芝兰为典型人物的一代文人,磨砺出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创办出新式学堂“芳菲苑学堂”,历经艰苦,仍旧矢志不渝。情节跌宕起伏,爱情和事业两条线索穿插叙述,描写荡气回肠,读起来让人回味。
  • 轮回仙纪

    轮回仙纪

    我道即天道,我意为天意,仙君莫岚感悟天地轮回道,为探索轮回真义,投身于轮回之中......他最终能否参透轮回,化身天道,成就我意即天意?
  • 跑偏的帝国:大明王朝谁当家

    跑偏的帝国:大明王朝谁当家

    大明如何跑偏了?皇帝不靠谱儿,大臣很变态,太监很强大!彻底颠覆了你对权力游戏的一切想象!明朝皇帝不靠谱——成祖朱棣能夷灭他人“十族”;正德皇帝不爱当皇帝却爱当大将军;嘉靖皇帝一天到晚想着如何“成仙儿”;天启皇帝整天鼓捣木工活儿……大臣很变态——内阁首辅给皇帝看色情图书;御史们没事骂骂皇帝,惹得龙颜大怒,屁股挨顿臭揍;太监很强大——司礼监能够代替皇帝处理公文;东厂特务让举朝上下闻风丧胆,一些太监居然还能带兵打仗;满朝公卿争着喊他们“干爹”。最要命的太监干政甚至成为一种制度,得到朝廷的认可。这是一个跑偏的帝国。它让一切关于君臣关系不可能的想象成为现实,颠覆了人们对中国古代王朝权力运行的一般认知。
  • 共赴山海

    共赴山海

    【双向救赎/】“这世界疯狂,没人性,腐败。你却清醒,温柔,一尘不染。”“我会在暗地里把坏处去掉。我要自我完美起来。为了你我要成为完人。”
  • 超级全能学霸

    超级全能学霸

    意外的车祸,让高羽魂归地府。在‘福祸相依’的原则下,高羽意外的获得了‘功德系统’。从此他开始了开挂的人生。美女班主任:“迎新晚会就看你的了。”呆萌系花:“咱们系的篮球比赛,希望你能参加。”高冷校花:“大神,带我上分。”看着这些美女,高羽淡定的点了点头。
  • 星辰战圣

    星辰战圣

    在这个世界,没有花哨的魔法,只有浩瀚的武者,一个废物少年,在自己的年少时就下定决心要站在武道之巅,将无情的天踩在脚下,与天斗,其乐无穷,最终,他站在武道之巅,让天也为之折服。
  • 重生之御妹无双

    重生之御妹无双

    重生泡妹子。新书《全职穿越》详见直通车。
  • 2013年中篇小说卷(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

    2013年中篇小说卷(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

    本书收录了2013年中篇小说卷。文学的经典化过程,既是一个历史化的过程,又更是一个当代化的过程。文学的经典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它需要当代人的积极参与和实践。文学的经典不是由某一个“权威”命名的,而是由一个时代所有的阅读者共同命名的,可以说,每一个阅读者都是一个命名者,他都有命名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