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806500000010

第10章 加大中药科技创新力度,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

中医药的使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我国的国粹之一。中医药科技振兴,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中药改革既要保持传统特色,充分利用本身的优势,又要积极大胆地吸收现代科技的优秀成果,发展创新,让中药真正成为适应时代的现代中药,实现中药历史性的变革与进步,让我国的传统中医药走向世界,普惠大众。

一、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思路与方向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医药作为我国医药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愈发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中医药的研究要与国际接轨,科技创新应成为中医药产业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

中医药的科技创新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即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的科技创新,加强以中医医疗机构为后盾的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研究和创新以及加强以大型药业集团为依托的中药产品的开发性研究和创新,即:

1.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创新

中医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它的产生主要是通过临床实践获得经验,然后对这些经验进行归纳、综合,结合当时的哲学知识而确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综合的方法。中医缺乏微观分析的方法,理论没有新突破,成为中医发展缓慢的根源。中医要发展,应当注重引入微观分析的方法,科学地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中医应该运用现代科技,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基因水平来阐释中医理论,产生新的学说,揭示中医所论述的人体内部各种复杂联系,发展现代中医学术体系。

(1)新世纪的中医药理论创新要体现出现代化

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是一个超稳定结构,有着丰富的合理的内核;现代化的中医药学理论必须是既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又要具有新世纪的科学特征。在继承中医药传统理论的同时,要充分、积极、大胆地吸取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采用现代科技、方法,不断揭示、阐明中医药学的理论实质和疗效机制,揭示人体生命过程的规律,从而形成现代中医药学理论。

(2)新世纪的中医药学理论必须便于国际交流

新世纪的中医药学理论务必能运用逻辑严密的、高度概括的语言阐述其医药学精髓,使之容易被现代人理解和接受,便于国际交流和推广,并能对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疗效机制进行科学解释。随着中医药学术逐步走向世界,其交流已不局限于国内。成都举办的“国际第二届中医心理学和首届中医遗传学研讨会”等国际性会议,参加者不仅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还有美洲、欧洲、非洲国家的专家、学者。这种良好的国际交流态势,要求中医药学术理论必须尽快适应其需求。

(3)中医药理论创新要注重“病”、“证”的概念统一

为适应新世纪的需要,中医药学理论应合理地吸收现代医学病名,以实现中医量化、标准化、国际化,做到在统一疾病诊断下进行辩证论治,此法既能保持特色、又有新意。要注重对“证”本质的研究,如目前中医在“脾虚证”、“肾虚证”建立的“证模型”研究,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促进对“证”实质的研究与发展,将会产生对“证”新的认识。

2.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客观显示度

提高临床疗效是面向国际、走向世界的前提。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真正疗效确切的药物或非药物疗法,才有可能被国际同行和患者接受。中医药发展虽历经沧桑,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但其发展缓慢曲折,尽管在临床实践中有许多新疗法不断产生,但这些新疗法的创新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缺乏统一标准评定,这就势必导致许多中医药研究在低水平中重复,研究资料无可比性,造成人才资源和经济的浪费。因此,有必要建立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探索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的方法及指标,用科学、规范的数据和方法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客观显示度。

以提高中医疗效为目的的中医科研要注重选择中医有明显疗效优势的专科专病,如病毒性疾病、中风、外科疮疡、小儿常见疾病,及现代医学认定的疑难病。依托中医疗效,着眼于研究对人类危害较大的疾病,以达到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及临床医疗水平的目的。在继承的基础上,采用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和新药开发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力争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上有所突破。同时,临床疗效要通过现代科学手段阐明其作用机制,这也是中医药行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3.提高中药产品的科技含量

加强中药新技术的研究,使我国中药研究质量标准化、技术现代化、工艺工程化,加快中医现代化研究进程,采用现代技术对中草药治病的药用成分、中药材的生产工艺、中药制药技术、中药方剂进行研究,以提高中药产品的科技含量,最终达到中药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目的。

4.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努力方向

中医药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之路的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要想最终取得成效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抓好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

由于“知识经济”是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经济,根据我国的国情,应建立中医药创新体系,探讨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解决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不断提出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占领学科前沿领域,使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应用新技术、研究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创制高技术含量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增强中医药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通过资源优化,技术整合,要素互动,使中医药科技创新进入高投入、高回报的良性循环,形成中医药高科技的“硅谷效应”。中药创新体系应重点抓好以下的一些环节:

①新的社会组织形式。首先必须要集中中医药及其相关现代科学的智力资源、信息和高技术,通过现代管理实现规范化、网络化、国际化和产业化,藉以解决中药高技术产业中的资金、技术、市场和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创造出高于传统工业几十倍的劳动生产率。

我国医学领域中有许多优秀人才,也有许多熟悉现代化管理的优秀企业家。当前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将这些人才进行强强的优化组合。

②经济决策知识化。毫无疑问,知识经济的决策和管理必须要知识化。对中药创新体系来说,需要掌握大量有关全球人类健康和疾病状况的分析和预测、国际医药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以及大量有关中药的技术资料的信息,例如中药有效方剂,各种中药的传统疗效和现代研究等,在对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后,才能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为制订正确的战略和战术奠定基础。

③重视中药的可持续发展。中药主要取自天然原料,因而与环境及生态保护、生物圈的平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今后中药发展的趋向也必然要走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为主的道路,成为可持续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药创新体系除应重视发展质地优良、无农业污染的绿色中药材以外,还应特别重视高新生物技术的应用,达到改良品种,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保证优质原料的稳定供应;对一些珍稀濒危的药用动植物也可通过生物技术大量繁殖其个体。应用生物技术进行工厂集约化生产中药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也将是21世纪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

④建立“知识经济”新的市场观念。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中药高技术产业化必须在刚起步时便注意着手建立一整套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科研、生产与营销体系。目前正在悄然兴起的“知识营销”便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是以知识产品的科普宣传为突破口,培育和创造新市场的营销活动。与一般市场营销所不同的是:“知识营销”不只关注物质和产品的分配,而且更强调知识的分配,重视建立新的产品概念、市场标准和市场秩序。这种营销活动,首先以高科技的产品和知识作为支撑条件,再很好地融入到“网络营销”中去,将会是下个世纪“知识经济”的一种重要营销方式。

a针对市场需求,中医药科技工作者要探索、研究、开发新的中药制剂。新的制剂要求工艺精、疗效好、无毒无副作用,符合国际标准。

b研究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医疗设备及诊疗方法。包括新针法、灸法,新的内治法、外治法等,从而促进学术的发展。

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最终标志是中医药在医疗保健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因此中医科研人员应以医疗市场为导向,在政府、企业、社会成果评估组织、投资者的共同监督下,把中医药的科研与医疗市场的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科技部2000年5月召开的“中药现代化实施方案座谈会”上,专题探讨了建立中药现代化产学研联合机制的可行性。中医药研究可以依附有实力的药业集团,根据国家卫生发展规划及医疗市场的需求,确定其研究内容。选择中医疗效明确、质量稳定的中药进行现代化的研究,建立符合GLP要求的中药安全性评介研究中心和规范化的中药药理研究室,建立符合GCP要求的中药临床实验基地,形成现代化中医药学的基本研究框架。中医科研院所与医疗市场的紧密结合,其结果是中医科研的科研后劲将逐步增大,适应医疗市场需求的中药开发周期将大大缩短,中药剂型的改革也将加快步伐。由医疗市场指导科研,必然给中医科研带来更广阔的拓展空间;以科研为先导的中医药市场,将更有生机与活力。

⑤坚持科研管理体制创新。中医科研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的转变创新是实现中医科研理论创新、中医药技术创新、中医药产品创新的根本保证。中医科研院所人才物的管理必须适应知识经济对研究与开发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应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增加活力,吸引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与才干。管理上要坚持科学技术与社会医疗需求及临床实际相结合,实行课题负责制,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保证完成科研任务的质量和效益。首先要有一套适应新时代的管理方法;其次要有一支既懂中医药科研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化管理知识的管理队伍;再次是要严格管理程序。总之,应通过科研管理、科研任务的完成,来促进科技人才培养,促进学科建设,促进实验设备条件的改善。

(2)抓住重点,突出特色

长期以来,中药开发未抓住重点,科研低水平重复和同类药重复生产问题十分严重,消耗了人力、物力、财力,造成冲击国际市场的高层次药物缺乏,而低层次药物却在国内恶性竞争。面对“入世”的新形势,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早在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新世纪人类生存环境、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的变化,疾病谱及死因谱的改变,都随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不断地向医药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课题。中医药科研要针对这些新的条件和需求,利用有利因素,调整位置,找准目标,在坚持特色、突出优势的同时,力求避免“病——证——方”单一而片面思维的线性模式。传统医学要在辩证论治基础上,利用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解决疾病的潜伏期、早期及恢复期的诊治问题;还要解决对疾病研究的对照观察,随机性、重复性、辩证的量化、疗效标准等。中医药学始终注重自然、环境、人体、心理等诸种因素,注重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与整体效益。因此,中医药科研应注重自身优势,尊古而不泥古,力争在定性、定量、定目标方面以及与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结合上下功夫,研究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水平成果。

中药的科研和生产应尽快变无序为有序,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把有限的力量和时间用在刀刃上。

①病种上,普通病与疑难病并举,以疑难病为主。许多疾病西药无特效,或长期用西药副作用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这类疾病还在增多。要瞄准这些病种,着重开发“互补型”或“雪中送炭”型的中成药,以疗效独特、副作用少来填补西药空缺,有利于占领国外市场。

②选方上,应复方与单方并举,以复方为主;经方与验方并举,以经方为主。因为中药单方和“经方”是我们的强项,有实践基础,只要病症对路,疗效是有保证的。而验方及“摸有效成分”的单方并非我国强项,国外借助高科技已在单味药成分研究方面领先。我们应有“田忌赛马”的思维,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方能制胜。

③科研开发上,应“短平快”与基础研究并举,以“短平快”为主。这样提并非不重视基础研究,而是从基础研究我们已有较多积累这一实际出发的。多年来,我们鉴定过许多基础科研成果,应当“厚积”而“薄发”了。重点抓几个“短平快”品种,能以点带面、鼓舞士气、早出效益。挣了钱再投科研,有利于中药产业步入良性循环。

④开发方向上,应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并举,以非处方药为主。目前,中成药要大举进入国外处方药市场是不现实的。这里有西方人对中药的态度转变问题,也有中药本身的疗效和质量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中药应用的实践中来解决。这个实践的国外“主战场”只能是非处方药、保健品及中医外治药市场。因此,目前应咬定上述领域作开发主方向,由低到高,循序发展。

以上重点明确后,我们的政策导向、科研、开发、投资、生产、销售都要有实际的倾斜和侧重,以期减少低水平重复,尽快在重点项目上取得突破。

(3)加强病、证一致性研究,提高疗效

中药走向国际,政策是关键,疗效是根本。只要有好的、稳定的疗效,人家就会佩服承认你;疗效不佳、不稳定,一切免谈。

大家知道,“辩证施治”是中医的灵魂,方剂是根据“证”来设计的,而现代医学则以“病”作为衡量疗效的标准,二者有明显的“错位”。同一种病中医少则三四型,多则七八型,如果病平均分五型,即五个“证”,那么理论上讲,一张方或一种成药治一种病,其疗效最高不超过五分之一,即20%,可谓低也。

常常看到西方人盛赞中药治好了西药无特效的疑难病,但同时西方人又常常抱怨中药可重复性差,同一种病,对张三有效,李四却无效,不像青霉素那样统一。时间一长,西方人形成了一种“中药有效却重复性差”的固有观念,这严重地影响了中医药进入欧美主流市场的进程。

对“疗效重复性差”作出分析,不外乎显性和隐性两大因素。“成分含量不稳定”显然是影响疗效的一个原因,这点容易看清楚;而病——证错位则往往被忽视。错位问题不解决疗效标准的设置就不合理,等于用尺秤重,用斗量长,缺乏合理的“游戏规则”,难成方圆。

外国人搞不清七证八证,不愿意以此作疗效标准。因此,必须走“中庸之道”:加强病——证一致性研究,找出二者的内在联系,尽可能简化证型,以利操作。

沿着这条“病证合一”的思路去开发,应当能制订出非中医专业和外国人都可接受、可操作的疗效标准,从而避免病证错位造成的“疗效不稳定”假像,在提高中成药有效率和稳定性方面收事半功倍之效。

(4)培养新型中医药复合人才

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是要依据人去实现和完成的,因此,新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对于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至关重要。注重培养多学科结合的学术带头人、跨领域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精通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熟悉国内外专利及药品注册法规的专门人才等,还应建立一支能够熟练应用金融资本的中医药产品的人才队伍,才能成为知识经济的弄潮儿。

(5)建立中医药信息系统,加快科技成果交流与转化

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中医药研究开发和市场信息系统,实现中医药信息资源共享,为中医药研究、生产、经营和决策部门提供准确的依据。

①建立中国中医药信息网。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更新必要的设备,发展中国中医药信息网。中国中医药信息网已建成Internet的C级节点,实现与全国省级以上的中医药科研、医疗、教学和大中型企业联网,使其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②建立和完善数据库。建立统一规范的中药研究开发数据库;完善、补充现有中医药大型文献数据库,建立中医药术语中外文译释数据库;进一步收集、整理国际市场需求信息和各国医药法规,完善和建设国际天然药物市场信息数据库;组成中药信息系统,为现代中药的研究开发提供充分、有效、即时的信息。

a。单味中药数据库。在现有中药事实型和文献型数据库的基础上,选择临床常用的2000种中药及其所含全部化合物(约100000个)建成单味中药数据库。著录项目包括:中药名称(药材名、异名、植物名、拉丁名、英文名)、药材研究(分布、产量、栽培组织、培养、贮藏)、植物学研究(植物学特征、形态鉴别、组织鉴别、染色体鉴别、DNA鉴别)、化学研究(有效部位、化学成分、化学成分的化学结构(三维)、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相对密度、旋光点、凝点、折光度、PH值等、化学成分的检测方法和标准、含量测定)、药理学研究(药效学研究:检测方法和标准、化合物、部位及单味药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检测方法和标准、化学成分及单味中药的药代动力学)、毒理学研究(检测方法和标准、化学成分及单味中药的毒理作用、有毒中药的毒理学研究)、炮制学研究(炮制方法、工艺、标准、设备)、中药学研究(性味归经、中药配伍、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禁忌症)、药理模型研究(模型的建立方法、适用方法、标准)、索引等。

b。复方中药数据库。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方剂数据库”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中医药文献数据库”的基础上,收录临床使用的10000个复方剂,建成复方中药数据库。著录项目包括:方名、方剂学研究、化学研究、药理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制剂学研究、临床研究、索引等。

c。中医专家知识库。在现有百余个中医专家系统的基础上,收录中药配伍理论、中医辩证施治理论及专家经验知识建成中医专家知识库、中医药术语中外文译释数据库等。

d。中药国际商贸信息系统。在现有数据库的基础之上,完善和建设包括主要国家医药法规、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经营程序及商检和索赔等数据库的中药市场信息系统。

e。提高现有中药数据库的利用价值。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中药KDD系统,现有数据库只能提供检索、统计等一般性服务,其包涵的大量隐含知识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建立中药KDD系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中药数据库中的大量数据,通过计算机智能信息处理,形成新的知识,为我国中药新药开发提供新的思路。由于国外使用KDD技术较早,西药的新药开发研究也早已利用KDD技术。随着世界性回归自然潮流的发展,天然药物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利用KDD技术充分挖掘我国现有中药数据库的潜能,就有可能被发达国家用较低的价格购买我们的数据库,加上他们的KDD技术进行研制,然后高价返销国内,或利用这种具有KDD系统的中药数据库进行新药开发,研制出我们尚未研制出的中药新药,从而造成我国中药信息资源廉价外流的局面。因此,加速建设我国中药(复方)新药研究开发KDD系统的研制,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现有中药数据库的利用价值,缩短我国中药新药开发的周期,而且也可以避免中药信息资源的廉价流失。

f。进一步发展中药组方配伍理论。中药组方配伍理论已经存在数千年,主要来自临床经验总结。用KDD技术可以明确中药或中药复方内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间的协同作用,从而对传统中药组方理论进行科学描述和量化表达,探讨并形成新的中药组方配伍理论,指导中药复方新药开发研究。

(6)建立中药计算机实验系统

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有关数据库,总结中草药及方剂传统使用经验和现代研究成果,利用KDD等技术,构建中药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探索中药(方剂)药效物质基础,指导中药新药研究。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适合中药药理、化学、制剂、生产等计算机实验系统,形成相关产业,推动中药实验研究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

中药(复方)KDD研究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KDD技术对传统中药新药研究、设计、中医组方理论及规律、中药作用机制、化学成分多药理指标预测、中药道地性及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中药(复方)KDD的研究与建立是一个多学科协作工程,它要求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完成由事实型数据库向智能型数据库的转变。中药(复方)KDD系统包括单味中药数据库、复方中药数据库、中医专家知识库等数据库,以及预处理、数据聚焦、模式提取、工具箱、模式评价、知识编辑等模块,该系统具有一般事实型及文献型数据库的功能,并具有利用上述数据库进行人工智能信息处理、获取新知识的功能。

以往中药复方新药的开发基本是临床医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组方,并将其用于临床进行验证,获得较好的疗效后,再进行药理学、中药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这是一种经验开发模式。最近,国外一些制药厂家在开发天然药物时正在尝试使用KDD方法开发新药。用KDD方法开发复方中药新药是一种利用现有中药数据、中医药理论、专家知识,借助计算机手段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通过随机筛选,确定可以组成所需复方的有效药味,组成多个可供实验研究的组方方案,供新药开发者选择,这是一种建立在充分利用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及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开发的模式。

①KDD软件系统的研制。按下列步骤进行KDD软件系统的开发研制:熟悉中药领域的数据、知识背景,明确所要完成的KDD发现任务的性质;从与KDD发现任务相关的数据集合中除去明显错误的数据和冗余数据;数据预处理,创建知识发现算法所需的数据组织形式;根据KDD要发现任务的所属类别设计或者选择有效的数据算法并加以实现;测试和评价KDD所获得的知识;KDD的解释和运用。

②研制开发中药(复方)KDD系统的人机界面软件。

③预处理软件的开发研制。包括中药化合物二维化学结构转化为三维结构的处理软件,分子三维图形的数字化和分子参数表的图形化转化软件等。

④中药(复方)KDD系统的测试与运行。利用中药(复方)KDD系统进行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并将筛选的复方中药组进行中药药理学及临床验证,以评价该系统的功能,并根据评价结果对该系统进行修正。

(7)培育中医药跨国集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针对国际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支持企业打破行业和地区的界限,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制、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优化组合,引导现有的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走专业分工或集约化生产的道路。使之建设成为具有相当经济规模和技术实力的企业集团,进行规模经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最终形成跨国医药产业集团。

(8)引入风险投资机制,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

药品研究是一个高投入的项目,国外药厂的科研投入占到利润的20%以上,大投入才有大产出。中医药科研需要资金,而目前我们获取资金的机制尚待理顺,一方面许多有苗头的预试急需资金,嗷嗷待哺;另一方面,现有课题规则又难予资助,企业不愿意“早期介入”。长此以往,科研之水有“断流”之虞。

应当看到,中药科研虽有风险,但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一旦成功,收益也十分可观。特别是中药开发具备自有知识产权,“入关”后将可能同时拥有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从而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再者,“早期介入”一般都是分段投入,前期的比例并非很大;而随着科研的进展,投资大了,风险却小了。因此,总体投资风险较小,且是可控的。

因此,在中医药开发创新上要引入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是知识经济的催化剂,是当代发展高科技产业最先进的运作方式,也是国外发展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投资工具。风险投资可以向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而且可以协助其开拓市场,并通过选人和理财来加强对被投资者的管理和监控,有助于其成功。

风险投资是指把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失败危险的高技术开发领域,以期成功后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商业投资行为。其实质是通过投资于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群,将其中成功的项目进行出售或上市,实现所有者权益的变现(蜕资),从而不仅弥补失败项目的损失,还可以使投资者获得高额回报。中医药研究与开发是一项高科技、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的产业,多年来一直依靠国家各种形式的拨款来实现。由于资金的限制,一方面很多的苗子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中医药研究开发成果又不能实现高效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能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目前我国的国家级重大中医药研究项目如攀登项目、攻关项目、自然基金项目、新药研究基金、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等都存在着项目资金的严重短缺,因此十分有必要对中医药研究组织强大、雄厚的资金进行风险投资,有关部门要研究制订好相关政策,做好科研方与投资方之间的“红娘”,鼓励往中药行业做风险投资。企业和投资公司也应克服追求“超短期效应”的弊病,树立中期发展的思路,乐于投入技术储备,增强发展后劲。另外,有关部门应研究将中药开发像生物药一样列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可能性,以便享受“高科技股”的优惠政策,争取上市额度或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直接融资,这样才能使中医药研究走向新台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总之,科技创新是我国中医药业走出国境,增强竞争力的根本,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随着我国加入WTO,我们更要花大力气狠抓科技创新,惟有如此,中国医药业才能真正跻身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促进中医的现代化

中医药的现代化是指在保持中医药传统本色的基础,将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使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吸引与兼容融为一体,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向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促进中医药的国际交流,最终达到中医药占领国际医疗保健市场的目的。

中医药的现代化包括中医的现代化和中药的现代化,两者不可分割,相辅相成,这里主要阐述中医的现代化。

1.中医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中医现代化并无严格的界定,但我们对什么是现代化都有一个共识的理解,那就是它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理论与技术,与我们现代的社会习俗和节奏是如此地贴近,以至我们感觉不到它是一个古代的东西。就中医现代化而言,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中医,它已经不像古代中医那样,靠着三个手指、一个大锅、几根银针,靠着医生主观的感觉与判断,靠着简单的阴阳、八纲等概念去分析的那种医学,现代中医(或未来的中医)应该是使用高科技的检测手段,使用高精度的治疗仪器和药物,在现代系统科学和实验科学的指导下,完成对疾病的准确认识与对症治疗的医学。简单讲,中医的现代化就是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

关于中医的发展,目前存在着两种偏激的倾向,一是中医西化的倾向,在中西医结合的过程中,有些人不顾中医自身的特点,一味地使用西医的思想方法去改造中医,如将中药制成单一有效植物成分的“西药”,在神经反射的经典框架下,将针刺及其手法简化成体表电刺激等等。这种改造使中医丧失了本来面目,老中医们比较反感,因而产生了另一种相反的倾向,即认为中医已经趋于完善,我们无法也不可能对其进行改造,中医的理论是不可验证的思辨产物,它与西方的实验医学根本是不相容的,中医的发展只能向传统回归。

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首先,中医的西化是在消灭中医(虽然主观动机并非如此)。中医有其本身的规律和特色,概括讲就是以经络气血脏腑及其活动规律作为人体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以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为分析方法,以多因素的人体宏观物理表征为观察手段,从整体的、因人因时的实际情况出发,高度概括地辩证论治和以植物复方、针灸等独特手段针对脏腑经络气血的治疗等等。中医的特点还可以从很多方面论述,如具有人天合一的思想,注重身、心、环境的相互作用,注重养生、注重预防等等,这方面已有很多精辟的文章,在此就不赘述了。总之,中医的发展与现代化应该保持和发扬这些特色,如果消灭了中医的这些特点,就等于消灭了中医。我们应该看到,正是由于中医的这些特色,才使得中医能够在世界医学上独树一帜。而且,中医的基本思想从本质上讲比西医更高明,西医之所以发展很快是由于它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精华,而在大思维上,西医正在向中医学习,向中医回归,而中医自己则仍然延续着几千年前的模式,固步自封。我们应该看到,中医正在受到西方医学的巨大冲击,不进则退,不进则亡,竞争与进化是宇宙的根本法则。因此,中医已不可能向传统回归,我们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而中医的现代化是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

2.中医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中医的现代化应该向西医学习,从现代科学技术中吸取营养。简单讲,中医应该有自己的高科技诊断,应该有系统的实验医学手段,应该有明确的、让全世界学术界都能听懂的理论描述。中医的现代化大体可分为中医理论现代化和中医临床现代化。中医理论现代化就是中医理论的科学化,中医理论虽然本身就是科学,但它与现代科学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因此,它需要与现代科学进行“磨合”。中医临床现代化就是在中医临床中高科技手段的使用,具体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

(1)证——用现代化科学方法证明中医的规律

中医规律多数是可证实的,但可证实不等于已经被证实,中医理论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我们无法知道中医所阐述的这些规律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的,因此,中医规律的现代验证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说经络,如果我们不能用科学的手段验证经络的存在并认识它的实质与功能,会有几个人相信经络确确实实地存在,经络原理又怎么成为人类公认的科学知识的一部分呢?再如子午流注开闭穴效应、针刺的补泻手法如果得不到科学的验证,又有几个人会自觉地应用开穴时辰和针刺手法提高疗效呢?实际上,很多传统的方法已经被现代中医所废弃。中医的规律如不进行科学的验证则永远是“民族的”,甚至成为古董,而永远进入不了科学的殿堂。目前我们已经验证了经络的客观存在,对经络的表里经、同名经关系、子午流注、针刺手法等也进行了一些的实验验证,但这些工作都还比较初步和零散,缺乏规模和重复验证,因此,并没有将这部分成果溶入人类知识,甚至在国内中医界也没有产生什么震动,这其中存在着科研管理和科学素质等多方面的问题,是需要在中医现代化中逐步解决的。

(2)补——补充中医规律的发现过程

中国古代科学研究与现代科学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只讲结果不讲过程,这种只讲结果的规律给后人认识和深化这些规律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发展中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探索这些规律的发现过程。这项工作很复杂,一部分属于考古,希望能在新出土的文物中找到蛛丝马迹;另一方面是训诂,争取在中医古籍的字里行间甚至字的构造本身中找到这些概念和规律的来源。还有另一种方法就是直接再现古代的认识过程,比如,我们通过气功去发现经络,如果一个人真能在完全不知道经络走向的情况下通过自身体验将十二条经脉的路线画得与古人的描述一模一样,则经脉的发现很可能就是这个途径。

(3)释——中医规律的现代科学解释

中医理论是用古代的语言写成的,即使是翻译成现代汉语,很多概念与现代的科学概念仍然有很大出入,因此,如何科学地理解中医理论并将其翻译成现代科学界所通用的语言是中医发展的重大课题。中国中医研究院杨学鹏教授指出,中医学存在“解释学”的任务,并提出“中医解释学”的概念,笔者非常赞同。解释中医理论本身就是一个认识理解的过程,就好比唐玄奘翻译印度的佛经,如果他对佛经本身的意义不了解,他是不能够将佛经的准确意义翻译出来的。理解中医理论包括对中医基本概念、关系和规律的系统认识。

(4)整——使中医理论变得更加完整

中医学以一种完全不同于西医的方式对人体的生理和疾病规律进行了阐述,这种阐述为人类认识生命规律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以这样一个视角,古人是否已经把所有的规律都认识清楚、完整了呢?看来不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等与古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的一些疾病是古代所没有的,如何用中医的思想分析治疗这些疾病并发现新规律就是中医发展的一个课题。再比如,《黄帝内经》认识了十二经脉、十五络脉等,较少涉及奇经八脉,到了《难经》,则对奇经八脉进行了较系统研究,补充了经络理论,那么,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难道不能对经络系统有更多的了解从而超越古人的认识吗?显然这是可能的,如已有人提出了十二纬线,也有人发现了新的穴位,如肿瘤穴。但笔者觉得应当先把古人已经认识到的东西搞清楚,否则,你连古人说的概念是什么都不知道,你发现的新东西是否在古人所说的概念范畴之内也就无从谈起了。

从现代科学的发展来看,还没有哪一个学科已经达到尽善尽美不用发展的地步,即使像数学物理这样成熟的学科,也还在不断地发展,如80年代兴起的混沌学,新的黑洞学说,夸克的发现,超弦理论,还有远未达到的1+1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和大统一场理论的完成。中医理论的框架虽然早已形成,但新的时代将赋予它新的含义,中医理论在吸收了西医和其他现代科学知识之后,将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我们也许可以称之为现代整体医学或者现代中医学,这就是李恩教授所说的中西医结合的高级阶段,那种认为中医已经到达顶峰不需要再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

(5)用——中医临床应用的高科技化

中医的应用比中医的理论更需要发展。中医的理论从某种程度讲是一个自成一体的体系,即使不去改造,它也照样存在,并独立于西方医学,但中医的临床应用则不同。中医临床如果仍然延用几千年前的古法进行诊断和治疗则很难与现代的西医竞争,更谈不上走向世界。西方的医学之所以不断发展并形成现在这种主宰世界的规模,除了在理论上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理论的最新知识外,还在于它能够不断将现代高科技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使其诊断更加准确客观、治疗更加有效。如B超、X光、CT、激光手术刀、基因疗法等等。而我们的中医仍然是三个手指、看看舌头,有些中医甚至连这点都懒得作了,有的中医大夫甚至是看着西医的诊断结果开中药(甚至开西药)。长此以往,中医必将被西医全面取代,这一优胜劣汰的竞争已经不可避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中医临床应用的现代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用脉象仪能否代替人诊脉?在目前的脉象仪中,似乎还没有一种能够达到人的水平,这是因为人的手指有成千上万个触觉感受器,能够感受脉搏各个点的幅度、粗细、运动的状态等等。另外,医生手指上的压力也是很微妙的,同时还存在着医生头脑的判断,这是简单的传感器所难以模拟的。中医的望诊是一种高级的人脑判断,如果用人工智能代替,在编程上需要很高的技巧。针刺手法是一种高度的操作技巧,它需要术者根据针下的力学变化进行反馈调节,以达到最佳部位和最佳效应,而目前的电针则无法取代这一点。有一种倾向认为国外的人喜欢用电针,但实际上,很多西方的针灸诊所只用手针,不用电针。

然而,中医临床的现代化也非登天一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用微型高密度传感器已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而且还有计算机作为处理工具。目前西医已经借助互联网络实现了远程诊断,中医是不是也能进行互联网络的远程诊断呢?现代科技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中医临床现代化比中医理论现代化容易做到,在这方面,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经进行了一些实践,如果我们不能及早进行,则有可能被他人占领这块市场。随着国内经济的日益发展,中医临床现代化的工作正在展开,并将做得越来越好。

中医临床的现代化与中医理论的科学化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如四诊客观指标的获得对建立证的数学模型极有帮助,而证的数学模型又将成为客观诊断的理论依据。总之,证、释、补、整、用是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作好这五个方面的工作,中医就会有长足的发展。

中医的现代化还需要政策和管理上的配合。比如,中医的客观诊断检查在临床上如何收费?一个西医的检查收费可以成百上千,中医能否做到?中医诊断治疗仪器的研制开发如果不建立起一种良性的经济反馈机制,则进一步的研制与开发就很难进行。另外,国家也应该加大投资比重,如果我们想想西医的X光机为医学创造的价值,我们就不会为中医的高科技投资而吝啬。

如果我们建立起正确的发展方向,再加上良好的政策配合,古老的祖国医学将会以全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发挥特色,努力实现中药的现代化

中药现代化是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草药治病的药用成分、中药材的生产工艺、中药制药技术、中药方剂进行研究,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使其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造福全人类。

1.中药现代化的目标与基本对策

中药现代化是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研究开发能够合法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中药产品,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在“九五”期间开发出一批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现代中药的基础上,建设和完善我国中药现代研究开发体系和现代中药标准规范体系。到2010年,基本建成我国中药的研究开发体系,形成国际认可的中药现代标准和规范体系,推动以我国民族医药产业为主体、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医药产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使我国中药在国际中草药市场的占有率从目前的5%提高到15%。

(1)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中药

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中药,并使之以药品的形式进入国际医药市场,是中药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之一。

①优良品种的筛选与评价。我国现有35大类、43种剂型共5000余种中成药,其中有些产品经过长期的临床使用,已经证明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靠的质量,但相关基础性研究工作还不充分,与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还有一定差距,需组织力量,对条件成熟的产品进行重新评价,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提供充足的实验数据,筛选出疗效确切、品质优良的品种,为全面开发中药新产品打下良好基础。

优良品种的筛选还应从国际市场的需要出发,选择国外急需而国内又很成熟的品种,以供进一步研究开发。

②中药复方的二次研究与开发。中成药是中药复方在市场流通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医药的主要特色。因此,复方药物的二次研究开发主要集中在中成药上。

复方药物的二次研究开发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我国目前在复方药物的有效成分、药效、质控及作用机理等方面还缺乏现代科学的量化指标,在中药材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与药效间相互关联等研究方面还缺乏足够的深度,在安全、有效、均匀、稳定等方面还缺乏规范性和标准性,难以取得国际市场的认同。因此,需要对有关复方药物所用药材的质量、有效成分、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药效、药理、毒理、给药方式和剂量、剂型等进行研究,利用多种科学手段,开发出高效、优质、安全、稳定的“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便”(贮存、携带、服用方便)的新型中药,并探求适合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的中药复方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学,为中药复方走向世界奠定科学基础。同时,要注意避免在中药复方的二次研究中忽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特殊性的倾向,真正把握复方药物的本质。

③现代中药新剂型研究。传统中药剂型是以疗效为监测指标,剂型的选择主要服从于疗效。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中药剂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开发能够适应市场需要,并充分发挥中药制剂药效的中药新剂型,对开拓中药市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应该注重借鉴西药新剂型的成功经验,开发中药新剂型,大力推广使用新型中药辅料,提高中药产品的使用和疗效水平。但中药剂型的发展必须符合中药的特点,不可盲目求新。

④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产品开发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目前还没有一种中成药作为药物在西方发达国家上市,而只能以保健品或食品进入这些国家。由于对保健品或食品的重金属含量、有毒物质、濒危野生动物成分等的限制以及不能标明药物功效和进行广告宣传等,限制了中药在这些国家的应用。我们应利用各国正逐步放开对天然药物管理的机会,努力开发国际市场。目前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突破口,应发扬传统中药的优势、特色,选择西医西药缺乏肯定疗效的疑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一些新生疾病等,根据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习惯、预防保健需要以及各国政府有关政策来开展。同时对于保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天然资源,研究濒危珍稀药材代用品,解决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超标等国际关心的问题加以研究,以保证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我国中药现代研究开发体系

研究开发现代中药涉及多个环节,如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及栽培、中药饮片的炮制加工、中成药的生产等等。它既需要充分的基础研究工作的支持,又需要严格可行的标准规范的约束,还需要有符合标准规范条件的单位进行验证和评价。因此,建立符合相应要求的我国现代中药的研究开发体系,是中药走向现代化、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础。

①加强中药的基础性研究。中药基础性研究是目前中药研究开发过程中相对比较薄弱的一环,必须予以加强。应重视中药材资源的开发、保护及栽培、中药饮片的炮制加工、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中药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中药药性理论以及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应用现代多学科的方法阐明道地药材的科学原理与形成规律,开展无污染绿色中药材栽培技术体系和炮制工艺的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成果,吸取现代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的优势,建立高效、微量、准确、快速的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建立规范化的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评价方法和指标,开展方剂配伍理论性的基础研究,以科学数据阐明其药效、作用机制及方剂配伍规律的科学性。加强中药毒理学理论和方法学研究,以解决中药配伍禁忌、中药方剂中配伍使用减毒增效的作用机制等问题,为研制安全、稳定、高效的中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②制定和完善标准规范。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有无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当前,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步骤地完善和制定有关规范。对已经制定并颁布实行的GLP、GMP等方面的有关规范,参照国际标准,根据中药行业的具体情况,提出分步实施意见;对尚未建立而产业发展又急需解决的标准规范,如GCP等,应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尽快出台,以引导企业按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运作,为中药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建设中药现代评价体系。建立现代中药评价体系的目的是从组织机构上保证我国生产的中药产品达到国际认可的水平,它包括中药筛选中心、中药标准品研究开发中心及GLP、GCP中心等。中药筛选中心的任务是对我国数以万计的秘方、验方进行筛选和再评价,发掘确有疗效并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开发的处方,进行重点开发,为现代中药的研究开发提供科学、客观的评价依据。中药标准品研究开发中心的任务是为我国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提供标准品,提高我国中药产品的质量水平,使我国的中药产品质量能有一个稳定、可靠的客观依据。GLP、GCP中心的任务是对中药产品进行安全性和临床疗效评价,确认中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推动我国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④建立中药信息网络系统。中药几千年的应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材料,虽经整理和收集,有关单位为此也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较为分散。应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有关的数据库,总结中草药及方剂的传统使用经验和现代研究成果,建立统一规范的中草药及方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副作用等研究开发数据库;并收集、整理国际市场需求和各国医药法规及专利情况,建立国际天然药物市场信息数据库,组成中药信息系统,为现代中药的研究开发提供充足、有效、及时的信息,促进我国中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

(3)形成我国科技先导型中药产业

针对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我国中药产业的具体实际,引导我国的中药生产企业向科技型、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中药生产企业科技水平,逐步形成若干个以科技为先导、产品为依托、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中药产业集团。

①技术现代化。中药生产技术现代化是我国中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现代化的基础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结合,要改变目前药品生产与科研脱节的状况,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吸引企业对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加大投入,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完善的技术转化体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对目前我国中药生产中相对落后的提取、分离、精制等技术进行改造,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已经成熟的先进生产和检测技术,如超临界萃取技术、树脂吸附技术、膜分离和浓缩技术、喷雾或冷冻干燥技术、一步造粒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等,提高我国中药生产的技术水平。

要注重加强生物技术在传统药材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中药材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使中药材的生产尽快达到产业化的水平。

②工艺工程化。目前,发达国家药品生产过程中已广泛采用了适合现代化生产的设备和检测装置,实现了生产程控化、检测自动化、输送管道化、包装机械化。而我国中药生产还处于从经验开发到工程化生产的过渡阶段,在工艺方法和生产技术上与先进国家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需加强对适合中药生产特点、符合GMP要求的先进、合理工艺的研究;对成熟、先进的药品生产工艺进行推广;制订相关的工程化标准,明确企业工艺工程化的内涵,使中药生产技术及工艺逐渐标准化,以提高中药生产工艺工程化的水平。

我国现阶段使用的中药生产设备大多是企业自行研制的,达不到工艺工程化的水平,一些新型装备虽已应用于中药生产,但还缺乏配套。针对上述情况,应加强对典型中药装备、零部件、执行元件和在线检测装置的研究工作,使中药生产工艺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③质量标准化。由于中药,尤其是复方中药的成分复杂,有效成分难以确定,因而无法按西药质量控制标准来要求中药。因此,中药质量的标准化应根据中药自身特点,提出质量控制指标,以保证中药质量的可靠性。

要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规范中药材种植和加工,稳定中药材质量;对国内现有饮片加工厂进行整顿,提倡使用先进的饮片加工技术和设备,发展优质饮片;组织力量对国内外成功的药品质量控制方案进行认真分析,制定出既符合中药特点又能得到国际认可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逐步提高和完善现有的药典及部颁标准,以适应现代中药的质量要求;探索中药质量的生物检测模式和控制标准;认真贯彻执行中药生产质量标准规范(GMP);制订出能得到国际医药市场接受的中成药重金属质量标准。

④产品规模化。实现中药产业规模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品种规模化。一个优良的品种的规模化包括生产达到规模经济和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要促使药品生产企业建立以品种为中心的发展方针,优先支持具有优良新品种的生产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发展大品种、开辟大市场、争取大效益。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调整产品结构,应以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为主导,利用中成药独有的特点,以系列产品占领市场。国家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名牌战略,以名牌打市场,以市场促名牌。

建立中药现代化生产基地。选择有条件的地方或企业,动员各方面力量,联合建立符合国际规范要求的现代化中药生产基地,以国际市场为目标,集科、工、贸为一体,开发生产能够直接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现代中药产品,并为我国中药产业的技术改造提供有益的示范。

(4)推进我国中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

研究开发现代中药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使我国的传统中药合法进入国际医药市场,提高产品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为全人类的健康保健服务,并以此带动我国民族医药产业的全面发展。但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对我国中药研究生产单位来说还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陌生的工作。

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数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知识产权的价值。但中药知识产权对我国中药界还是一个不十分明确的概念,这主要表现在对中药的知识产权内容还不清楚,有效保护中药的知识产权手段和方法还不多。因此,需要加强中药知识产权的研究和实践,普及中药知识产权的有关知识,提高中药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以维护我国中药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利益。

在进行中药国际合作和开拓国际市场中,科研机构和企业要学会运用知识产权法规和国际专利制度来保护中药技术和产品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在进出口产品时,更要善于利用专利、商标和商业秘密等保护手段,维护中药的合法权益;要主动利用国外机构(如驻外使、领馆和驻外商社等)获取专利、商标、版权等最新信息和动向,最大限度地扩大申请国外专利、商标和版权等,为树立国际名牌产品和商标创造条件;要熟悉和掌握进口国的药品管理法、专利法、版权法、商标制度和国际规则的最新信息,切实有效地保护自己出口到世界各地的专利技术和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取优势、保持优势和发展优势。

加强中药国际化专利战略研究和实践研究,集中力量和人才,重点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和与我国已建立多边贸易关系的国家(地区)的专利文献进行调查研究和专利现状分析,搞清这些国家和地区专利体系的法律状态和技术状态,对其在中药、草药及天然药物领域专利申请方面已获得专利权的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和系统分析,提出我国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开发的主攻方向和重点项目领域,指导中药专利技术发展方向,提高专利技术水平。

有关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本书的第十二章还将作进一步的分析。

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科技合作,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信息交流,合作研究和共同开发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宣传我国中医药传统理论,普及中药知识,为我国中药走向国际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能学习了解国外药物研究的成功经验,掌握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的规定和要求及发展变化的趋势,引导我国现代中药的研究与开发。

要重点收集和研究一些国家与中药有关的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选择中药产品的对象,根据其市场需求,推出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采取以医带药、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扩大中医药的影响。开展中医药术语规范化翻译的研究,方便开展国际交流,促进中药国际市场的开拓。

③促进民族医药跨国产业集团形成,提高中药产品国际竞争力。针对国际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济,支持企业打破部门、行业和地区的界限,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制、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优化组合,引导现有的大多数中小企业走专业分工或集约化生产的道路。在行业内选择骨干中成药企业给予大力支持,使之建设成为具有相当经济规模和技术实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鼓励这些集团在国外设立分公司、研究机构,兼并国外有新药注册经验的中小型草药公司与之合作,以在当地进行研究开发,适应有关国家新药注册要求的有关规定,并在当地生产,打破贸易保护主义封锁。对国际市场欢迎的中药品种,加强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建立高效的市场网络,改进产品的包装,实行名牌战略,扩大市场份额。

2.中药现代化的保障措施

(1)政策措施

中药现代化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希望所在,与其他产业相比,中药产业是我国的优势和特色,也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因此,对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一定的政策倾斜,支持国内研究单位和企业为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的技术水平,为中药走向世界而努力奋斗。为此,我们建议:

①各级政府和部门应重视中药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科教事业发展等多方面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②有条件的地方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投入,鼓励研究单位和生产企业提高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向国际标准看齐,瞄准国际市场,为中药走向世界协调行动。

③有条件的地方应加强对中药材生产的扶持,给予各项农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农民采用现代化新技术,提高中药材生产的规模和质量,保护好有限的中药材品种资源。

④落实“抓大放小”的政策,促进中药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保证中药产业快速、健康、高效发展。

⑤有关部门和地方应严格中药审批制度,强化扶持现代中药的政策,保护优质、高效的中药品种,避免重复生产。

⑥制定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采取有效的法律形式,保护我国中药研究单位和生产企业的技术权益,防止我国中药知识财富的流失。

(2)机制措施

倡导源头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打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状况,建立现代中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机制,组织和协调相关部门和地方、研究单位及企业的力量,形成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和生产体系,发挥我国传统中药的整体优势,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

①多学科并举,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发挥传统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涵,奠定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基础。

②官、产、学结合,建立中药现代化的科技产业集团,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研究单位为技术依托、政府宏观引导扶持的新型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③国内外合作,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我国传统中药的优势,加快我国中药现代化的步伐。

④跨部门联合,动员科技、金融、机械、电子、化工等各部门参与中药现代化的建设,发挥各部门所长,为中药现代化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3)人才措施

人才是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的关键,为此,应着眼于下个世纪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有志之士参与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

①协调各部门和地方现有的各类人才培养计划,着眼未来,突出重点,下大力气培养一批在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国际贸易、知识产权等方面政治可靠、业务精干、知识全面的人才。

②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建立一批现代中药的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研究中心,提高中医药教学和科研的水平。

③加快中药产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促进中医药研究单位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创造人才成长的环境。

④利用合资、合作,积极培养国内急需的中医药现代化专门人才。

⑤鼓励国内中医药的临床、研究、生产单位或个人出国学习、合作办医,一方面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宣传和普及我国的中医药,培养和造就中医药的国外人才。

(4)资金措施

①动员国内现有各类研究开发经费,加大对中药研究开发的投入。

②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参与中药现代化建设。

③利用国外资金,发展我国的中药产业。

④争取有条件的中药企业股票在国内外上市,筹集发展资金。

⑤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联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效益。

⑥鼓励企业提高在新药研究与开发上的投入。

⑦争取国家在中药产业的技术进步上给予优惠的资金支持。

⑧对中药产品实行优质优价优税政策。

3.中药基础性研究的现代化

虽然数千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中药的基础性研究,但中药的近代基础性研究始于50年代。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科学中诞生的许多新概念、新方法,如波谱技术、立体化学、量子理论及电子计算机等,不断向中药研究领域渗透,加上生理学、生物化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为中药基础性研究提供了理论、概念、技术和方法。中药基础性研究学科不断分化,正衍生出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毒理学、中药制剂学等多个新兴学科。

(1)中药材资源及质量研究的现代化

中药材资源和质量的研究是中药基础性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尤其是随着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上议事日程后,涉及中药质量问题的中药材资源整理、保护、可持续利用等问题已迫在眉睫。

我国中药材资源及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近些年来盲目挖掘捕猎,尤其是对道地药材盲目采挖,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同时,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常用野生动植物药材资源短缺,濒危物种种类增多,造成经常使用的400余种药材每年有20%的短缺。

②中药材农药残留污染现象严重,中成药中长期存在的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严重影响中药的声誉。我国对重金属超标及某些矿物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尤其是有关重金属在中成药中作用、不同存在状态的各种重金属的药理和毒理作用,以及中药材的农药残留问题的研究严重滞后。

③品种混淆,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各地所生产的中成药中,同一中药材其成分含量相差数倍甚至数十倍,其药效和质量标准无法比较。

④对中药材的采收、加工修制和贮存时间尚未进行充分的研究。

⑤中药炮制是一门独特的传统制药技术,而现在我国缺乏完整、统一的全国性中药饮片炮制标准,存在“各地各法”、“一药数法”等问题。全国炮制队伍科研力量薄弱,副高以上职称只有50余人;中药厂精通炮制的老师傅已为数不多,炮制技术经验亟待继承。因此,炮制技术一方面在临床应用上淡化,另一方面随着中药材精制颗粒剂的出现,中药炮制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采取如下措施:

①制定有关涉及濒危珍稀物种的政策和法规,支持开展野生变家种、家养重点和难点中药材品种的研究;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建立种子库、基因库基地,优选、优育,防止中药材品种退化,防止种质流失;确定及扩大生产性保护区,确定开采限量,实施优良种质的就地保存;结合“星火计划”、“扶贫计划”,在西北等边远地区建立中药材生产性保护区和栽培生产基地。

②在道地药材生产基地中选择一批作为无公害药材生产的示范,在世界上首创并提出GNP(Good Natural Practice)规程,使药材质量全面符合现代化要求(高效、无污染、有害无机元素不超标);应对朱砂、雄黄等最常用矿物药的化学纯度、价态与安全性和有效性,组织重点课题进行系统研究;有关部门应参照食品重金属限量,组织专家,根据剂量、疗程制定合理的中药重金属限量标准,并对不合要求的中药严禁使用;从药材生产基地着手,严格控制污染性农药使用,严格执行禁用农药残留超标之药材,鼓励、支持开展消除药材农药残留的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

③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并和相关学科如植物学、遗传学、生药学、植物化学、微生物学、昆虫学、生态学等紧密配合,开展综合研究,建立常用中药规范化栽培、鉴定体系;组织药材质量系统工程(药材-饮片-工艺过程-最终产品)攀登计划或重大项目的攻关,期望将传统中药尽快现代化、国际化。

④加强中药采收季节、加工修制方法及贮存时间对中药材有效成分影响的研究,制定客观规范、科学准确的标准。

⑤开展炮制工艺规范化的研究,在保证饮片质量的前提下,优化选出其最佳工艺并加以统一,除大力依靠中药老师傅的经验鉴别外,很有必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建立生产中切实可行的饮片质控方法和指标,制定出饮片质量标准,以保证饮片的真实度和优良度。改变中药饮片传统的生产方式,引导其向工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重视中药饮片生产技术的改造和现代化生产设备的研究,开展中药饮片工业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对“七五”期间研究成功的新设备如“中药材减压浸润工艺”和“微机程控炒药机”以及其他专用新设备等应加以推广应用,尽快使中药饮片加工业向现代化、工业生产迈进。

(2)中药化学(物质基础)的研究的现代化

物质基础的研究贯穿于中药现代化基础研究工作中的全过程,也是中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问题所在。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是在药理实验结果指导下,依靠各种化学研究手段来完成的。因此,中药化学在中药基础研究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多年来的努力已使中药化学学科逐步发展和成长,但仍存在下列问题:

①中药尤其是方剂物质基础的研究难度极大。一是多种中药含同一种化学成分时,很难判断;二是该成分和整个方剂的药效关系很难确定;三是炒药炮制、煎煮过程中存在着动态的化学变化及新复合物的生成等。

②中药有效成分、药效、质控及作用机制缺乏现代科学量化指标,中药材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与药效间相互关联研究缺乏足够的深度;在保证安全、有效、均匀、稳定等方面,缺乏规范性和标准性。因此,无法与国际惯例接轨,更难取得共识。

③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中忽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特殊性,仅局限于有效成分的植化分离。显然,要提高中药研究的现代化水平,必须探索新的研究思路,解决基础研究的方法学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如下对策:

①以药效学为依据,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单味药材和中药方剂化学成分的高效分离、分析方法。建立有效单体化合物、有效部分、总提取物等各个层次的物质基础概念。吸取其他学科,特别是生命科学以外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建立适合单味中药和中药方剂物质基础(化学成分)的高效分离、分析方法。

②建立规范、标准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建议将各新分离的单体交给中国药品检定所保存样本,建立中药有效成分样品库。

③加强结合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中药化学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

④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纲要,组织队伍,联合攻关。

(3)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代化

中药的药理研究在中药基础性研究中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其中又以对单味中药的研究居多。中药药理研究的主要领域与10年前比较,由原来重点研究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抗菌消炎、解热作用的药物,转向补益药及心脑血管疾病、胃肠疾病;以往对中药的研究主要以探讨药效学为主,目前已开始向作用机制、方剂组成、配伍规律等多方位发展;在药效的研究上,也由过去单一指标向多项指标研究发展。

同时,新技术、新方法不断被采用。以往中药药理绝大部分以整体动物反应、最基本的药理实验方法和设备进行研究。近十年来,虽然仍以整体动物试验为主,但计算机自动控制、图像分析处理和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最新的方法和技术开始在中药药理研究中应用,中药体外实验方法学的兴起亦已引起国内中药药理学界的注意和重视。

此外,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正开始起步。中药药代动力学对于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优选用药方案、指导剂型改进和新药研究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引起重视。

但是,仍存在下列问题:

①中药药理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中药许多无效成分对离体实验结果会产生严重的干扰,中药的众多成分在整体实验时可能发生复杂的变化。现有的整体实验手段陈旧、评价指标随意性大。

②低水平重复。对现代经验方研究肤浅(平均每个方剂仅1篇左右,同类方剂无比较、无优选);对常用的经典、古名方研究深度不够,对功能主治、组方配伍尚无统一规范的要求;药理研究中粗提物多,有效部位、有效成分少。

③中药尤其是方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尚无很好的方法和手段。

④适合中药研究动物模型缺乏,尤其是适合微量成分、快速申选的药理模型和方法亟待解决。目前对各种“证”的本质不清,建立“证”动物模型难度较大;在“病”的病理模型方面同国外相比也存在着差距;动物实验的质量标准有待提高和规范。

⑤方剂研究中一方面受西医还原论思想影响较大,忽视复方中药的应用特点,偏重于拆方研究和提取方剂中的有效成分,这就是导致许多研究结果不能说明中药复方的本质;而另一方面又片面强调中医配伍理论,对确有疗效研究结果、准确的新组方加以排斥。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如下对策:

①发展适合中药药理研究的实验方法,逐步建立规范、标准的评价指标。大力提倡利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图像分析处理、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现代最新技术开展中药药理研究;鼓励探索能在器官、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等水平上进行适合中药药理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对已初见成效的体外实验方法如血清药理学给予重点支持。今后应在剂量、取样时间、进入血清的有效成分生物膜转运机制、可能诱导体内活性物质的生成等方面积累更多的数据,总结一套科学、规范的含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

②探索中药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等新研究途径,阐述中药全方位、多靶点、多层次吸收、转运、作用和代谢机制。支持思路新颖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的方法学研究。

③注重适合中药药理研究动物模型的建立。中药基础性研究的突破也寄托于新的药理模型和实验方法的建立。对中医“证”的动物模型的复制不能求全责备,应大力支持适合中药药理研究的动物模型的探索。

④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医学实验动物种子保存、繁殖基地,引导、鼓励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医学实验动物。

在上述基础上,分期分批制定《中药药理实验规范》,且在实施过程中,要向GLP靠拢。

(4)中药毒理学研究的现代化

中药毒理学、西药毒理学都是研究毒物和超量药物对机体的影响、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反应和毒性作用机制,为避免中毒及中毒后的解救提供科学依据。中药毒理学也包括实验毒理、临床毒理和毒物代谢动力学。中药的毒副反应在我国的临床应用中早已引起注意,历代文献中对所应用的中药均有毒性记载,特别是近年来更受到充分的重视。但与国外西药毒理学相比,无论是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相距较远,尤其是中药中“有毒中药”的配伍应用,其特有的减毒增效限量标准和作用机制未能进行充分的研究,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毒理学。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有毒中药、中药中有毒成分的含量远未弄清,中药成分复杂,其毒理研究也更为困难。

②对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尚不够全面,尚未对十八反、十九畏所属全部对药逐对进行配伍关系的系统研究。

③对中药或方剂的毒性与不良反应认识不足,研究不深入,以致于补益药在临床、保健等方面的运用过于泛滥。

④在本草文献中,药物有毒、无毒的记载及毒力强弱的分级(如大毒、有毒、小毒)尚缺乏客观实验数据。现代毒性完整的概念应当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特殊毒性(致突变、致畸胎、致癌、堕胎、成瘾)等方面。

⑤中药的安全评价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国家对从我国进口的中药采取严格检查与限制措施,世界上许多国家有微生物、防腐、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检查,包括黄曲霉素在内,并分别制订标准,我国仅微生物一项有部颁标准,无法与国际接轨。GLP规范尚未在我国建立,国家尚无权威的中药安全评价中心。

⑥数千年的经验证明,一些含重金属的矿物药,如朱砂,对治疗许多疾病非常有效且非常安全,但这类药物的安全性基础研究不足,尚不能为国际认可和接受。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如下对策:

①依据中医药理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对“有毒中药”和常用中药有毒成分的基础研究,用可靠准确的科学数据和理论阐述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②加强中药毒理研究方法学的研究,建立中药临床毒理实验基地,开展中药毒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逐步完善中药毒理学。

③在学习、参考西药GLP的基础上,尽快制订出中药GLP规范。

④建立国家中药GLP评价中心,承担国家指令性的重要中药制剂或涉及出口的中成药的安全评价工作。

⑤中药毒理研究中要设立监督部门,对实验结果进行跟踪检查。

(5)中药制剂学研究的现代化

中药制剂学是研究原料制成适宜剂型供临床应用的科学。科学合理的制剂研究是提供其他项研究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中药制剂学的发展没有西药制剂学发展迅速。我国制药工业长期以来受以“原料为主,制剂为辅”方针的影响,使制剂的研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加上中药传统用药方式的习惯推论,中药大多以原药饮片及粉末入药,其使用剂型为汤剂,或者丸散膏丹等剂型,用量大、见效慢、卫生指标难以控制,含有的有效成分也不能相对稳定,并且携带麻烦,服用不便,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难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

为此,应采取如下措施:

①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以三小(使用剂量小、毒性小和副作小用)、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五方便(生产、贮藏、运输、携带和服用)为原则,研制受国际欢迎的中药新剂型,充分吸收现代药剂学的理论和方法学基础,不断推出适合中药的经皮吸收、控释系统、靶向药物等新剂型。

②重视新型辅料及制剂工艺的研究。

③开展中药制剂学理论与方法学的基础研究工作,重点是剂型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创立中药制剂学。

4.中药生产工艺工程化与现代化

作为药品的中药,其生产过程实质上与西药没有区别。但中药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如中药产品的生产从中药材种植开始,中药强调复方配伍,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不清等,这就决定了中药的生产与开发过程与西药不完全相同。

中药的生产开发除中药制剂生产工艺、非实验性研究(包装材料、制剂通则、产品说明书)等与西药相同的生产开发过程外,还包括中药材的种植、中药饮片(炮制)、复方中药材的分离提取等。

(1)中药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各种中药制剂均来源于中药材,这是中药不同于西药的特殊性之一。中药材是中药研究开发的基础,基础的质量标准无法控制,以后的研究和开发均属无本之木。因此,中药材的生产是中药产品生产的第一步。在我国12807种中药中,全国经营的中药材品种在1000种以上,其中80%来自野生资源。目前,全国已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药材生产专业场1.3万个,中药材专业户达34万户,中药材种植面积580万亩,产量35万吨;民族地区药材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1%,收购量占全国的20%。有关部门正在密切关注生产绿色、无污染中药材问题,并正加强道地中药材基地的建设工作。

中药材的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重产品轻原料。这是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特点或问题之一,表现为急于积累资本和获得高额利润,轻视药材资源的质量、持续利用、环境效益等,其结果是不能保证产品质量。

②重开发轻保护。药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境质量下降和盲目开发,某些常用珍贵药材的物种已经灭绝或资源枯竭,虽然全国性保护区已建有450多个,保护面积4000千多公顷,但濒危的品种还在增多,速度还在加快,反映了开发利用过度,保护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对资源极为丰富、已经形成规模生产的大宗药材如当归、地黄等的开发利用深度又明显不足。有许多药材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降低了品质从而降低了资源价值。

③重数量轻品牌。国外药材资源利用是朝高品位、创名牌的方向发展,高丽参成功的经验尤其值得借鉴。同样一个物种,高丽参的价格是国产参的十倍左右,这种现象表明包括原产地名称在内的道地药材发展战略是何等重要,放弃道地就是放弃产权和财富!

④药材资源利用总体战略研究不够或处于空白状态。目前,我国中药出口额仅占国际传统药物市场的5%左右,这与我国是中医药大国地位不相称。因此,必须加强我国药材资源利用总体战略的研究。

中药材资源问题已成为发展现代中药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生产现代中药需要道地的、高品质的、无农残等污染的、货源充足的中药材。确实解决好中药材资源的问题,是确保中成药质量可控的先决条件。为此,要加强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在道地和大宗药材主要产区,建设更多的中药材重点品种生产基地。到2010年,应能达到中药材重点品种全部集约化生产。应给予生产基地的药农以优惠政策。对道地药材应实行扶植政策,努力提高道地药材的产量,鼓励使用道地药材。

②努力加快野生药材变为家种药材的速度。尤其是应加强对目前尚未能家种的大宗药材的野生药材家种的研究工作,以解决中药材的药源问题。

③加强对濒危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紧缺药材资源代替品种的研究。到2010年应能保证必须使用这部分药材的中成药有足够的代替药源。

④研究药材资源经济学,制订优先保证国内中药生产企业使用优质药材的政策。从现在起,对道地药材及紧缺药材的出口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限制,禁止紧缺野生药材资源廉价出口。同时逐步降低原药材在中药出口中的比重。

⑤加速中药材生产的生物技术研究。到2010年争取有10个具有重大经济效益或中国特产濒危的中药材可以实现可控繁育。

⑥研究药材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的模式,重视中药材资源的综合利用。制订资源分级利用方案:叶类、种子果实以及一年生草本药材优先开发利用;栽培成功并可规模生产的药材优先开发利用;过剩、甚至为害的生物资源优先开发利用。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发展药材产地深加工与系列产品开发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中药材资源。

⑦进行大宗药材基地化和集约化生产规范的现代化研究。到2010年,使100种最常用道地药材的质量稳定在高标准水平上,基本消灭次、劣品;使出口值排在前10位的药材达到国际无公害药材水平。

⑧建立专门的国家药材生产及供求信息系统。该系统应该能指导药农正确种植、采集和加工药材,并及时预测和通报全国药材供求的变化,以避免某些药材品种生产出现过盛或不足。

⑨强化药材资源保护。药材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境质量的下降和盲目开发,某些常用珍贵药材的物种已经灭绝或资源枯竭,虽然全国性保护区已建成450多个,保护面积4000多公顷,但濒危的品种还在增多,速度还在增快,因此,必须制定更有力的法令法规,严禁乱砍乱伐、乱挖乱采、乱猎乱杀等严重破坏药材资源的现象。

(2)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现代化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现代化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基础研究不够。目前,药典中有关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化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由于缺乏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基础研究,因而无法控制中成药的质量。

②现行药典或部颁标准制定的中成药质量标准偏低。现行药典或部颁标准中,很多中成药的指标成分都是定性检测,甚至只是用显微鉴别,缺乏定量鉴别。

③中药制剂主要成分含量差异过大。中药制剂同厂不同批的主要成分含量差异有时过大,而同一地区不同厂家或不同地区的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制剂的质量差异更大,严重影响中药制剂的疗效。

④有关含金属中成药制剂的质量研究不足。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含有重金属的中成药禁止进口,但应用含有金属中药的中成药制剂确有疗效,而较少毒副作用。因此,不仅要加强对重金属含量的检测,更应加强有关重金属在中成药中作用的研究,确定不同存在的状态的各种重金属的药理作用和毒理作用,在严格的条件下获得有力的证据,使国际上承认中药用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便更多的中药制剂在未来得到承认。但至今,我国在此方面所作的工作极少。

中成药的质量可控性问题是中成药以药品名义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中成药(尤其是复方中成药)的成分复杂,至今大多数中草药的有效成分仍未明确,也无法确认所含的所有化学物质单体及其含量,因而无法按西药质量控制的标准来制订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其次,由于中成药(尤其是复方中成药)的原料生药及饮片本身各种成分的含量就有一定差异,因而在合成中成药后,其质量控制的难度就进一步加大。但如果中成药的质量控制不能现代化,就无法实现中药现代化,也就无法使中成药以药品名义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医药市场。为促使中成药质量控制现代化,需进行如下工作:

①建立中央集权的“药品质量监测办公室”。其职能是定期对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或在市场上流通的中成药进行质量监测,发现不合格产品,应责令厂家立即停止生产。

②参考国际通行标准,制定科学可行的中成药质量控制标准。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分析并参考国际通行标准,对我国现行的中成药质量控制标准进行修改,并制定出能得到国际认可的我国中成药质量控制标准。

③加强基础研究,对药典及部颁标准作必要的修改。鉴于目前的药典及部颁标准存在一定问题,因而有必要加强对中药材的活性成分的基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药典及部颁标准作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④探索制定中成药的生物检测质量控制标准。由于中成药有效成分的确定有一定困难,因此应该进一步深入开展中成药生物检测指标研究工作,以动物活体药理作用变化程度作为中成药质量控制指标,争取在短期内完成可行性验证。

⑤认真贯彻执行中药质量标准规范(GMP)。目前我国中药生产厂家少数达到GMP要求,绝大多数不符合GMP要求的厂家所生产的中成药质量不可以控制。为此,应该要求所有不符合GMP规范的中药生产厂家限期达到GMP标准,否则不允许其继续生产。

⑥制订相应的内部标准。所有中成药生产厂家均应对自己生产药品的中间产品制订出内部质量标准。对于出口药品,可根据出口国要求,制订出相应的内部标准。

⑦加强对含金属中成药质量标准的研究。由于各国对进口中成药所含重金属的标准要求均不一致,而且我国长期临床实践证明,某些中成药含有一定比例的重金属有利于疾病治疗,因而我国必须加强对中成药所含金属量标准的研究,以求制订我国自己的、有充分说服力的中成药金属药物质量标准,并力求得到国际认可。

⑧重视发展二类中药新制剂。中药制剂分为一、二、三、四、五共五种类型,1987-1996年近19年的时间,我国共批准中药新药731种,除去药材、原料药、相同品种和只有新药证书而无试生产批号的品种,尚有536种。其中一类药除人工麝香等16个品种外,尚有5个一类新药制剂;二类药除安胃疡等6种原料药外,尚有12种二类新药制剂;此外,除少量五类药外,均为三类或四类药。因此目前我国中药制剂以三类、四类药为主,大约占到80%~90%。但从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现代化的要求出发,今后应在继续发展三类中药制剂的基础上,重视发展二类新药,因为三类或四类药在近期内与国际接轨有一定困难。

(3)中药生产技术及工艺工程化

中药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中药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规范,通过对中药生产工艺、生产装备进行开发研究,确保研制现代新型的中药剂型,使中药产品能进入国际医药市场。

建国以后,我国传统中药事业有了迅猛发展,中药厂由原来的手工作坊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1996年全国有中药厂1059家,中药工业总值235.4亿元。中药生产从整理、炮制、灭菌到提取、制剂、包装及一些传统制剂的生产等,基本上都使用机器,有的初步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有些装备还实现了程序控制。但由于体制限制,1979年以前中药生产厂归商业口管理,技术改造无投资,缺少中药生产装备的研究专业人才,使中药生产与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相比,显然落后于形势,更谈不上中药生产工艺工程化。

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对中医药的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才使中药生产技术有了一个新的发展。

但从总体上讲,我国中药制药还处于从经验开发到工程化生产的逐步过渡阶段,在工艺研究方法和生产技术上与先进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传统剂型的生产企业水平低,传统工艺以师带徒传授,装备根据传统工艺主要靠企业自行研究开发,缺乏全盘考虑。由于时间、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原因,与新剂型相比还落后很多。新剂型可以引用西药相同剂型的装备,但是不少企业由于达不到规模生产,所以先进设备的利用率普遍比较低,难以形成相应的经济效益。工艺研究项目不少,但是转化为生产力用于开发成功的药品又十分有限,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工艺工程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①中药企业在经营方式、管理水平及产品结构上的问题。从中药企业的经营方式、管理水平及产品结构上看,大多数企业均为多品种低效益型。我国现有中药生产厂千余家,其中500家是1985年以后建厂的,达到GMP生产标准的不足10%,人员30%不符合要求,设备50%不符合要求。同时,我国中药生产厂家多,规模小,产品多为传统剂型,并在企业之间进行低水平仿制。而韩国、日本等国家,草药生产厂家基本上都达到GMP标准。

②剂型工艺上存在的问题。从剂型工艺上看,传统剂型过去大都是手工操作,现在用的制剂装备多是各个企业自行筹集资金研制的。改革开放前,中药生产厂都属商业口管理,无人重视企业的技术改造。1983年以后只能靠贷款改造设备,由于国内没有中药生产设备的专业研究制造单位,致使各个企业生产设备只是减轻劳动强度而已,大部分还保留着各个企业传统操作的影子,不少设备还是半机械化生产和单机运行。同一剂型的设备不同的地区机型不统一,达不到工艺工程化。而新剂型(片剂、口服剂、注射剂和粉针剂等)前部工序多为提取、浓缩,然后再分别制成不同的剂型,由于接近西药的生产程序,所以可以借用先进的国外制药装备,因其主要装备都与西药装备通用,故可以从国外引进,比较容易实现工艺工程化。

③中药制剂生产设备及检验仪器存在的问题。从中药制剂的生产设备及检验仪器看,落后是全国中药生产厂家的普遍现状,一些先进的工艺步骤、质量监控手段,厂家无法使用。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多数厂家没有现代化的提取设备、制剂设备。喷雾干燥、干压制粒等较先进设备和仪器也只有少数几家中药厂应用于生产和质控。先进的提取方法,如树脂法、超声法、超临界法、旋流法、加压逆流法等,因设备跟不上,厂家无法应用于生产。因此,不改变生产厂家的设备,中药制剂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④中药制剂原料存在的问题。从中药原料特点来看,原料由于产地、生长期、收获期、采集、储存方法及储存期的长短不同造成其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含量差异较大。而传统制剂品种多、规模复杂、加工方法又多带有地方习惯色彩,包装形式、尺寸大小极多,毫无标准可言。再加上批量小、轮番生产,使采用专用设备几乎成为不可能,通用设备又很难满足要求,其结果使中药生产难以实现工艺工程化。目前中药材规模化的原料基地很少,现有的优质原料又大量用于出口创汇,同时,原料的不规范也直接影响了工艺工程化的进程。因此,必须努力实现中药制剂生产技术及工艺工程化。

中药制剂生产技术及工艺工程化是在中药生产向现代大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应用各种基础自然科学和相关的工程学等,在掌握中药制药单元物理操作和单元化学过程的规律性的基础上,用多学科的高新技术使中药制药生产技术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体系化。具体要求是在满足质量标准化体系及在工艺优选的原则下,适合中药生产特点、符合GMP要求,在生产中采用对生产、质量、工艺参数可控、并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生产装备。中药生产技术及工艺工程化的进程直接影响中药产业化的进程,必须在如下几方面认真对待:

①加强对典型中药装备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国家应给予典型中药装备,典型零件、部件、元件和在线检测装置的基础研究工作以较强力度的资助。上述基础性研究耗资较大,短期内不可能收回投资,但一旦研究成功,可以提高整个中药制备工业技术工程化的水平。

建议国家及主管部门建立专项资金——中药典型设备研究基金,每年以招标形式资助有能力的厂家及研究单位进行典型中药装备的研制,并推广其成果,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再用来资助此类研究工作。

②制订“中药生产技术及工艺工程化标准”。国家及行业主管部门应制订“中药生产技术工艺工程化标准”,规定企业生产技术及工艺工程化的内涵标准,标准可分为初级标准、合格标准,并提出技术关键等。

建议相关管理部门立题进行专项研究,组织有关专家制订该标准。

③加强对中药先进、合理工艺的研究。目前可以推广使用的先进工艺包括超微粉碎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新吸附技术等。

建议国家主管部门重点组织、推广中药生产新工艺,可以通过宣传媒介或组织参观学习及组织培训班等方式进行。作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以课题招标的形式资助重点中药新工艺课题的研究。

(4)中药剂型现代化

建国后,我国中药制备工艺逐步规范合理,剂型改进取得成效。近年来,新开发的中药新药的剂型日趋符合临床要求,符合药物性能和生产的可能性。

但是,由于我国医药工业对制剂研究一直不够重视,制剂改革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这在中药行业表现更为明显。

①辅料生产厂家缺乏专业性。我国目前辅料生产厂家缺乏专业性,不但品种少,真正符合药典标准的更少。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仍在沿用四五十年代的传统老辅料生产90年代的制剂,致使制剂产品难以达到国际通行的制剂标准要求,直接影响了产品出口及市场竞争能力。

②中药剂型改革还存在不足。尽管在中药剂型改革方面已经作了大量工作,但传统剂型仍在市场上占很大比例,而传统的中药剂型饮片、汤剂、膏、丹、丸、散,因固有的粗、大、黑和显效慢、使用不便、疗效不稳定,使用减少、比例下降;中药相当于药物制剂的常规剂型糖浆、片剂、胶囊、口服液等虽比传统中药剂型进了一步,但因加入大量赋形剂、矫味剂、防腐剂等以及原药材质量不稳定性和制备工艺落后,检测手段简陋,药效基础物质欠明确,而造成疗效不确定、不明显。中药的急症剂型开发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许多新剂型在中药制剂的开发中应用得还较少。

中药产品的最后表现形式是各种制剂。因此,中药制剂的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的变化,中药产品不仅要有效,而且要高效、速效、长效(三效),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小)和贮存、携带、服用方便(三便)等。因此,要大力加强中药制剂现代化的研究工作。

①借鉴西药新剂型,发展中药制剂的新剂型。除加强利用西药的“传统剂型”开发中药制剂外,还应注重应用西药新剂型开发中药制剂,尤其应加强对缓释剂的研究。

②大力推广使用新型中药辅料。药剂辅料作为中药制剂的基础原料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剂的发展和生产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赋予药物一定的剂型,并且与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有很大关系。研究开发、合理应用新辅料,提高现有辅料的质量是提高我国中药制剂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的重要方面。

(5)中药优良品种产业化

建国后,中药的产品出口有了很大发展,但以原料药为主,且在国际草药市场所占比值很小(约5%)。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传统的中药优良品种并未真正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

我国在中药产业化的发展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单品种重复生产现象严重。目前,严重阻碍我国中药产业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单品种的重复生产,即一个品种,多家生产。例如,生产牛黄解毒处方的企业竟然多达150家,这种单品种的重复生产,导致中药企业无法实现品种的产业化生产规模。

②中药品种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我国中药品种目前已接近6000种。纵观这6000多种药品,不仅治疗同类疾病的品种非常多,而且质量不高、疗效不佳、销路不畅的品种也不少。甚至有些品种才诞生不久,就已停止生产,过早地退出了医药市场。由于品种种类过于繁多,而质量过硬的品种所占比例又太小,因此,中药品种的产业化很难实现。

③生产企业规模小,工艺及设备落后。目前影响我国中药企业发展规模经济的主要问题一是中药企业规模过小;二是企业品种多、产量小、产品结构不适应走规模经济发展的道路。我国中成药生产企业已发展到1059家,多数企业都是多剂型、多品种的全能厂,中成药剂型已发展到40余种,不少企业即使剂型比较少,品种也多在几十种、上百种。由于中成药厂家多,许多中小型企业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生产多是在低水平上进行,有的为了降低成本参与竞争,在用料、生产工艺等方面不能严格按药典标准执行,致使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造成投资浪费、资源浪费、能源浪费、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现中药优良品种的产业化。

优良的中成药品种应该具有明确的、良好的临床疗效,使用安全,质量可控。一个优良的中成药品种要达到产业化,就必须形成生产的规模化和效益的规模化,前者应该做到原料基地化和工艺工程化,后者则要求能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中药优良品种的产业化、规模化对开拓国际传统医药市场,逐步加大我国在国际草药营销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和加速我国的中药现代化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①继续执行目前新药统一由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政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批中心作为新药审批部门一定要严格审批新药,对于疗效不明确的或疗效不优于目前在临床上所用的同类药品的新药品种,经实验室或临床验证不能证明其安全性的新药品种以及质量控制不能达到标准的新药品种,应一律不予批准;并应继续禁止新药移植;坚决杜绝中成药产品的低水平重复。

②组建中央集权的“药品质量控制办公室”。该机构的功能有别于新药审评机构,主要是对已在临床上使用的同类药品,定期根据其疗效、安全性及质量的可控性进行重新审评,优胜劣汰,逐渐净化目前的中成药市场,为品种产业化创造有利条件。

③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济。支持企业打破部门、行业和地区的界限,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制、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优化组合,引导现有的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走专业分工或集约化生产的道路,使目前的近千家较小的中药生产厂家逐步合并成上百家较大的中药生产集团。在行业内选择若干家骨干中药企业予以扶持,使之建设成为具有相当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

④中药行业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建立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的规范化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注意发挥大集团、大公司整体优势,发展中药规模经济;重视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的研究;国家应从宏观上进行调控,抓大放小,要在搞好大中药集团企业的同时,放活小的中药企业。

⑤促使药品生产企业建立以品种为中心的发展方针。优先支持具有自己特有优良新品种的生产企业发展;限制没有自己特有品种的生产企业的发展;不再批准没有自己特有优良新品种的新厂投产。

四、深化中医药科研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

建国50多年来,中医药科研工作得到全面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应当看到,新世纪已来临,入世在即,我国中医药科研工作的发展亦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来面对挑战,开拓进取,围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推动经济发展来深化中医药科研机构体制改革。

1.剖析现状,明确问题与不足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医药科研机构现行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科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中医药科研机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科技与经济双轨运行,不利于市场经济与技术创新的结合;

(2)科研机构习惯计划经济下科研项目的申报运转模式,过分依赖国家投入和政府扶持,缺乏主动发展意识;

(3)科研项目创新性不强,课题低水平重复较多,科研机构间缺乏“大兵团”协作机制;

(4)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与应用,其效益性差;

(5)科研体制不完善,没有合理的科研人事制度,尤其缺乏与科研、产业和科技管理人才相适应的流动和使用机制,以致科研队伍不稳定,不利于人才的引进与使用;

(6)缺乏对外交流与合作或交流与合作的层次、质量和水平不高,规模效益不大。

2.整体规划,确立转制的思路

根据国务院有关政策精神,结合当前中医药科研机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医药科研机构转制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按照不断深化改革的方针,进行人才交流,机制转变。具体而言,要实现两个转变:

(1)技术开发型院所要实现由科研事业型向科研型企业或企业化管理转变

除稳住少而精的科研力量从事长远性、基础性和高新技术研究,加强成果储备外,大多数科技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科技产业。通过调整建制转化为科技企业、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转变为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等途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社会公益型院所要实现由科技事业型向科技经营型的转变

保持一支精干科技队伍,以承担各级政府或主管部门下达的科技攻关、社会公益性研究等科研任务。大部分科技力量通过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技术咨询服务、兴办科技产业实体等多种形式,推广转化成果。通过这种转制思路的实施,实现两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成果转化,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3.建立中医药创新与转化体系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中医药必须广泛吸收现代科学中的最新成果,不断推陈出新,为中医药科技创新提供可靠的技术和新平台。而科技创新只有通过转化,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在进行中医药科研机构体制改革中,必须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以促进中医药科技与经济结合及科研成果的转化。这对于中医药科技,中药产业化乃至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中医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其体系建设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中医药科研机构要积极创建属于自己的中药科技集团,以形成科研、孵化、产业化一条龙的发展模式

许多综合性大学早已建立了促进成果转化的科技园区,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将面临严峻的竞争和挑战,中医药科研机构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推动中药产业化,发展民族医药工业的重任。为此,必须建立中药科技集团,以利于成果孵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中药科技集团建设中应遵循“统筹规划,以人为本,面向市场,坚持开放”的发展原则。统筹规划就是对集团内的资源、要素、设施、环境进行全面的优化配置;以人为本就是通过机制、体制的创新,吸引、培养、凝聚创新人才;面向市场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成果转化;坚持开放就是向国内外全方位开放的发展模式。由于中药科技集团建设起步晚,必须充分借鉴其他集团建设的成功经验,高起点、跳跃式发展,努力创新运行机制,力争实现资本股份化、产业规模化、技术创新化、管理科学化、融资多元化、经济国际化,形成一套全新的企业决策、运行、分配、技术创新和激励机制。同时,积极探索全民、集体、个体一齐上的多途径、全方位的发展模式。

(2)融合各方力量,多学科攻关

中药科研和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参与的部门比较多,有科研院所、医院、大学、药厂等,但多呈“单兵作战”,有机融合的不多,存在如下问题:

①科研院所:有科研力量和时间,但缺临床,特别是缺乏预试资金。而报课题又必须有预试基础,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缺预试拿不到课题资金,无资金就无法做预试,恶性循环,难以争到大课题。

②医院:与临床结合较为紧密,但缺乏科研时间和专业科研人员,科研设备亦不足。

③大学:中医药大学各方面科研条件较好,但毕竟以教学为重;综合性大学科研仪器设备一流,人才济济,但与中医理论和临床毕竟“隔行”,有时会游离于中医药的精髓之外。

④企业:有资金,但过于注重短期效应,只愿买已批药号的“成品”,不愿作早期科研的“风险投资”,其资金优势较少投于最急需的早期科研开发。

由上分析可见,诸部门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应尽早结束“各自为政”的状态,建议由国家和省一级专门机构出面,组织各部门、单位的中药科研大协作。

(3)利用科技中介机构,大力推动产研结合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正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宗旨的中介服务网络。通过它们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科研机构可根据企业的需求寻找和确定科研课题,并力争吸收企业的参与;应用背景较强的课题可由企业直接提出,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关。这样就把科研立项与成果转化直接与企业化生产结合起来,使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的运行机制。此外,科研机构亦可本着自由选择、优势互补的原则,以科技项目为中心、以利益为纽带,与企业实行风险共担、效益分享的横向联合。科研机构与企业结合,要紧紧抓住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两个环节,促进科技成果由知识形态向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转化来推动产业资本与知识资本、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对接,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驱动,努力实现企业存量资产与研究机构科技成果的对接,互为基础、优势互补的双向盘活,通过技术转移,人才交流,共建基地等形式开展合作创新,以构筑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协同行动的创新与转化体系。

4.加快中医药人才工程建设

科技以人为本,人才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主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医药科研机构中人才开放却令人不尽满意。为此,必须转换机制以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吸引高科技人才从事创新与创业活动。中医药科研机构对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也不能忽略了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亦不可忽略对有科技头脑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加强素质教育,培养既有丰富专业知识,又具有全国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和创业人才以及经营管理人才,其中,尤其要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学科带头人能对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较大推动作用,他们不仅要善于进行科技创新,还要懂得如何把成果进行转化。

依据“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原则,对中医药科研机构人员进行合理分流。所谓“稳住一头”是指保持少而精干的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为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提供充足的后劲。“放开一片”是按照中医药科研院所的整体布局,分层次地实行合理的人员分流,把善于从事开发研究的人员和具有较强公关能力、懂生产、会管理的人员分别诱导分流到面向市场急需的科研项目上,使他们直接与市场接轨,并支持他们去兴办科技实体。我们重视人才培养,进行合理人才分流,但要防止人才流失。为此,必须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应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以使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心从事研究工作,确保“稳住一头”。而科研机构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应当依法对研究开发该项科技成果的职务科技完成人和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给予奖励。其中,以技术转让方式将职务科技成果提供给他人实施的,应当从技术转让所得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一次性奖励自行实施转化或与他人合作实施转化的,科研机构应当在项目成功投产后,连续3年至5年内,从实施该科技成果年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奖励,或者参照比例一次性奖励。

5.完善管理,营造创新与创业氛围

(1)要健全中医药科研机构内部科技管理体制

中医药科研院所下设若干职能管理室,在实行分工合作,按精简、优化、高效的原则行使职责、职权,例如:科研处负责科研项目的计划、实施、鉴定及成果管理;科研协作处负责横向科技协作、成果推广及成果转化等;科研所办公室负责日常行政管理和内部各处室的关系协调;财务处负责经济管理及财务监督。

(2)全面实行课题制

在科研工作中,打破条块分割组建课题组,建立课题组首席专人责任制;严格计划项目的经费预算,实行全成本核算,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项目经费合法管理,可用于研究开发活动和相关人员的工资支出;课题成果与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

(3)建立灵活而合理的人才管理制度

对专职科研人员,宜采用按科研需要配置,实施定编与科研任务、课题经费、科技效益挂钩的流动管理办法。应坚持择优、公平、竞争的原则实行“双向选择”,严格岗位责任和量化考核,优胜劣汰,以保证科研队伍的高效精干。同时,在人事制度上鼓励科研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他们离岗创办科技企业,或到企业从事成果转化工作,可保留其在原单位的工作关系,并允许其回原单位重新竞争上岗;兼职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或到企业兼职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原单位应为其从事研究开发提供研究条件。鼓励离退休科技、管理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或中介服务机构,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对继续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原单位应在科研仪器、设备上提供方便。此外,中医药科研机构亦可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做兼职研究员。

如此,可形成一套有机的科研管理体制,为创新与创业提供管理制度上的保障。

同类推荐
  • 2007—2008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

    2007—2008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

    本书分“经济篇”、“社会篇”、“专题篇”三部分。内容涉及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形势分析与预测、甘肃省工业经济形势分析展望、甘肃省金融形势与预测、甘肃省农村金融状况调查与对策等。
  • 财政与金融论衡

    财政与金融论衡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从事“财政与金融”、“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和一线实际工作的一些感受和认识,提出了一些粗浅的见解和建议,敬请广大读者和同行批评指正。
  • 中国经济:宏观经济分析与监管改革研究

    中国经济:宏观经济分析与监管改革研究

    本书是《中国经济》系列丛书第三辑,全书入选了六篇报告,包括《不同发展阶段需求结构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主要宏观经济变量核算指标与运行指标的关系研究》、《我国经济周期波动转折点的分析与预测》、《管制价格条件下阶梯电价的理论与实践》等。
  • 善恶经济学:从人性探寻当今经济问题的出路

    善恶经济学:从人性探寻当今经济问题的出路

    为什么我们的财富越多,却越不满足?为什么我们如此希望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学如何被各国政府误读、误用?金融业是否扭曲了整个社会?经济危机为何会愈演愈烈?此书极力放宽专业界限,从神话、哲学、宗教、心理学等视角重新思考经济学本质、挖掘被忽视的真知灼见!作者谦虚地向读者们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财富越多却越不满足?经济学如何被各国政府误读、误用?为什么我们如此希望经济持续增长?行善有善报吗?金融危机中资本家是否已将道德操守抛诸脑后?如何构建一个更公正的世界?此书通过对英雄史诗吉尔迦美什、基督教《圣经》以及古典希腊哲学、亚当?斯密等名家思想的解读,重新高扬湮没在历史中的诸多价值观念。同时,作者分析了当前的全球经济灾难,债务时代,雄辩地论证即使是一个身无分文的人,也会与经济学有瓜葛;并提出了解决当今世界经济问题的根本方法。
  • 三都澳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三都澳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三都澳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北翼,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深水良港。长期以来,如何开发三都澳、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不少学者都做了专题研究,但尚未对三都澳海岸带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本书对三都澳海岸带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措施,可为有关学者和政府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热门推荐
  • 彩虹的绽放

    彩虹的绽放

    贯穿主角东维(一个特别man的美少女)的恋爱经历腐女聚集的地方!!!
  • 惹妃颜之娇俏小妖妃

    惹妃颜之娇俏小妖妃

    21世纪呆萌少女赵小妖在爬山的时候不小心到了另一个时空“人家穿越都是什么王妃啊,皇后啊,大家闺秀啊,凭什么我穿越就是自己穿过来的,凭什么,凭什么!!!!”呆萌小女孩碰到霸气王爷“兄弟,离我远点,不喜欢霸气的”那小奶狗呢?“小奶狗更不行了,我自己就够可爱了,不能有人比我可爱”“太丑的带不出去,太帅的怕被人抢,太穷的没有好吃的,太富的有人惦记”一身紫色金蟒,踩着黑色蜀锦靴子,头戴金雅素冠“那本王呢,有权有势,独宠你一人,可愿跟本王回府,赏你个王妃当当”可你也很霸气,我不喜欢………嗯?本王再给你一次机会喜欢,喜欢!王爷带我回家吧
  • 仙聊

    仙聊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瞬。一万年太短,只求长生。————————————斩尸、猎狐、烧铅汞、伐山破庙……一个修士的挣扎求仙之旅。
  • 意定乾坤

    意定乾坤

    黑暗的混沌世界,沉睡的灭世狂魔,当这一切再次出现,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 神祸之路

    神祸之路

    神祸降临来自诸神的考验在灾厄来临之际没有人能够逃避无论是孤身一人还是众志成城惟有强者枭雄,方能迎来蜕变,走上巅峰之位!
  • 六道忍者村

    六道忍者村

    以动画片"火影忍者"为素材的热血小说.战国时代以宇智波一族宇森之千手一族和解结束.但二十年后,九尾袭击了当时最强大的忍者村.漩叶,当时的火影为了保护村子,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把九尾封印在刚出世的儿子漩涡木麻身上.把赌注全压在了自己的儿子身上.
  • LYSIS

    LYSI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爱豆离不开我了

    爱豆离不开我了

    呜呜呜呜我爱豆太帅了,她眼睛发亮的看着电脑直播,让我亲一个。她嘴巴触碰到屏幕的一瞬间,正在舞台上开着生日会的他脸颊微微一热。转眼她就拿着话筒站在舞台上,底下全是为他欢呼尖叫的粉丝。我去......什么情况?
  • 绝恋无期

    绝恋无期

    前世他错过了他,穿越后他又错过了她,正好给了傻王爷的机会,与她开始了一段爆笑,苦涩,的爱恋,当她发现了他不在痴傻又会发生什么呢?新手,勿喷
  • 羽剑

    羽剑

    二十一世纪普通美少女,其实是异界之人,使命的召唤,命运的相遇,这个世界才是属于我的,且看二十一世纪美少女的魔法之旅,命运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