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359700000014

第14章 济古维来——《述而》讲读(上)

本章的主旋律为述与作、传与承,即承前启后、济古维来、继往开来。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致力于传续先王之道、中华道统、王道精神和完善的价值体系。

为履行使命,无论是劝导自卑者树立自信,还是劝导骄傲者承认谦卑的美德;无论是劝导为政者尽到自己的本分,还是向弟子们展示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都需要非凡的才能与足够的耐心。孔子做到了,他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追求道行天下。在动荡的春秋末年,孔子终日奔走于各国之间,终未如愿,遂退于洙泗之滨。他感叹自己已经衰老得不成样子,很久没有梦到过周公了。听此语,仿佛孔子已经精疲力竭,旅程已终,前路已绝。但是,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志没有终点,初心从未改变。陈言旧语刚刚消散在舌尖,新的乐章又奏响在心田。这样的生活方式,具有无与伦比的荣耀。凭借信仰存活在似水流年中,人生就有了坚守,有了至高的追求,也有了不可逾越的底线。

理想亦是付出的代名词,实现它,需要全力以赴,需要恒久之念。在这个路途中,孔子欣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赞成“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反对“徒手搏虎、徒身涉河”。死,有什么难的呢?若是死亡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人生岂不是太过于简单了?

孔子坦诚地讲自己也向往富贵。但是,即便不怕吃苦受累,就一定能实现富与贵吗?事实是未必。理想与现实之间有多远?渴望与现实之间有多远?如何在双方之间理性地把握、驾驭、平衡,实在是需要一双可以透视的灵眸。超越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超越渴盼安享与实际拥有的距离,回到生命的本质上来,即为“从吾所好”。做自己好之、乐之之事,方是最高追求,才能实现生命的至高意义。

孔子如是说,亦如是做。他是真善美的追求者和鉴赏者,也是真善美的拥有者与享受者,在一个至善至美的境界中物我两忘,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有想到音乐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而那个境界的确存在,有境界者方能达之。据说,贝多芬在完成第九交响曲后,有人问他其中的含义,他沉默以对,所能做的就是再弹一遍。当问的人还要追问美在哪里时,贝多芬只有落泪以对了。所以有位研究贝多芬的作家说得好:“任何人想创造或欣赏璨溢之美,就必须能直透心灵深处,否则将永难达此境界。”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于是,就在这济古与维来之间,就在这传与承之间,夫子于古、于今,于教、于学,于家中、于路上,成为恭行君子的最佳写照,更是先王之道的真实载体。

问题索引——

子曰“述而不作”,孔子在“述”什么?

子曰“知者不忧”,但是孔子说他有所忧,忧什么?

孔子有所忧,这意味着对于生活要苦大仇深吗?

孔子说自己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是什么使得孔子对周公魂牵梦绕?孔子梦周公寄寓着他怎样的心念与向往?

有人讲孔子收徒需要见面礼——“束脩”,就是一串干肉,果真如此吗?

子路英勇,认为孔子若是要率领三军将士,希望决胜千里,谁能同行?还不是要我子路来保护你!但是,孔子并不领情,为何?

无论是“饭疏食饮水”,还是“曲肱而枕之”,总之都是生活贫困、窘迫之意。这样的生活,孔子为何乐在其中?

孔子说自己发愤忘食,他为何要发愤忘食?他在做什么?

孔子教学,诲人不倦。为何有人认为孔子有所隐呢?

孔子心中有杆秤,圣人和君子均有标准的重量,分别是几斤几两?

孔子认为“有恒”很难,难在何处?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记述,陈述,承传旧说。

作:创造,有所发明。

窃:私自,暗中。

老彭:殷商贤大夫,好述古事。

本章开篇点题。孔子明确表述自己的文化观,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致力于传续先王之道、中华道统、王道精神和完善的价值体系。

孔子生活于春秋时代,那时,中华文明已经有了数千年发展的积淀,之前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尤其是先王之王道精神,深深地吸引着孔子。于是,他投入了毕生精力学习、理解、转化、诠释、传授与弘扬。作为孔子父母之邦的鲁国,是周代礼乐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孔子自幼得以接触周公创制的礼乐文明,加之他“好古,敏以求之”,四方游历,转益多师,以至“博学于文”,对先王之道和礼乐文明有了精深的理解。他生活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末期,种种政治与社会的危机和挑战,深深激发了其“挽狂澜于既倒”的抱负与担当,于是他以“述而不作”为志向,希冀能存续先王之道,使天下重新回复到礼乐和合之盛境。孔子的“述而不作”并非纯粹“复古”,而是“寓作于述”“以述为作”的辩证文化观。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以此作为传续道统的载体,一方面全力存续人类曾经创造的辉煌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又为真正的“创新”积累养料和渊源,使其静深有本,绵延不绝,用之不竭。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上章言孔子以传续中华道统为毕生使命。读本章,知万世师表、集大成者由此而练就。因为信之,所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如此,才可继承往昔。“诲人不倦”,才能传继未来。济古维来,继往开来就由此而来。我们所看到的是,一条文化之河涓涓始流,源远流长,奔腾不息。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徙:迁移。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若君子、儒者一定有所忧,那一定是在为道不能通达于天下而忧。不修道德,不讲学问,知道应当做的却不能迁而从之,缺点却不能改掉,孔子认为这是他的“忧”。这里的“忧”有忧虑之意,有忧愁之情,也有忧思之感。

在《孔子家语·儒行解》中,孔子讲到儒者的忧思:

儒有今人以居,古人以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若不逢世,上所不受,下所不推,诡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身可危也,其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犹竟身其志,乃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儒者和同代人一起生活,却要稽考古人的行为,这是为何呢?这其中有很深的智慧,和本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主旋律密切相连。

温故是为了知新,温古才可真正知今。儒家文化的产生有着广阔的时代背景。它深深根植于夏、商、周三代文明之中,是对中华文明源头的传续与继承。它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文献,以《诗》《书》《礼》《乐》《易》《春秋》来传习,使中华文明的道统一脉相承,是华夏文明得以繁衍、成长的精神支柱。稽考古人的行为既是为了寻找榜样,引以为用,同时也是引以为鉴。在历史的维度中审视今日之生活,时空之无限延伸,疏通知远,守先待后。

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那就做该做的事情。若不逢世时应该怎么办?儒者清醒而坚定:“上所不受,下所不推。”儒者虽然也希望被任用,施展才华,但如果遇到的是不义之人,要求做的是不义之举,即使是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也不接受。而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来请求帮忙办事,只要是力所能及的,定将不推托、不推辞。欺诈、奸猾、谗谄之人的陷害,只能危害他的身体,而不能剥夺他的志向。“虽危起居,犹竟身其志,乃不忘百姓之病”,儒者坚信理想,坚定执着。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深知天命,敬畏天命,履行天命,此天命就是心系百姓,造福黎民,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处可以与本章对读。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燕居:闲居。

申申:舒展的样子。

夭夭:面容愉快,和舒,和睦。

上章言夫子有所忧,有所忧就意味着生活中要苦大仇深吗?孔子并非如此,他是当忧则忧,不沉溺于忧中不能自拔;当乐则乐,“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心平气和,悠闲宁静,从容不迫,舒展开怀。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关于梦的记载,如“文王梦熊”“庄生梦蝶”“黄粱一梦”“梦笔生花”“南柯一梦”等。这里要讲的是“孔子梦周公”。

孔子说自己已经衰老得不成样子了,很久没有梦到过周公了。听这语气,他以前应该是常常梦见周公。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什么使得孔子对周公魂牵梦绕?孔子梦周公寄寓着他怎样的心念与向往?这要从周公是何方人氏,孔子生活的时代,及长养他的那一方水土说起,还要纵观孔子一生的理想与追求。

周公,姓姬,名旦。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当年,周公在谈到自己的这一身份时,曾说“我于天下亦不贱矣”。周公的身份岂止“不贱”,事实上,他是当时地位最为尊贵的人。

周公的恭顺与谨慎是出了名的。他年轻时便渴求上进,十分谨慎地结交朋友,注意学习别人的优点。他想要兼学历代圣王,实践他们的勋业。他常常反复思考,甚至夜以继日,想通了便付诸行动。周公出众的天赋和秉性,加上后天的切实努力,使周武王称赞他“大有知”,富于智慧,后来孔子也对“周公之才之美”倍加赞赏。

周公德才兼备,一生辅国安邦。在翦灭商朝的过程中,周公是武王的得力助手。在文王去世后的七八年中,周公尽心竭力,在武王需要的时候,他往往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对历史与现实的敏锐洞察力,为武王出谋划策,献智出力,辅助武王顺利完成了灭商大业。武王去世后,成王即位,但成王年幼不能主政,周公作为辅相,以冢宰的身份摄政,辅助成王,应对和处理方方面面的事务。为进一步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周公进行了大分封,前后分封71个诸侯,将宗室懿亲分封到各战略要地,以王室重臣、近亲把守要塞,作为王室屏藩。周公还着手建立了周王朝的一整套典章制度,即礼乐文明,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彻底走上正轨。他辅助成王,摄政七年,使周王朝的统治最终巩固下来。成王即位七年后,已经可以独立处理政务,周公于是把政权正式交还给成王。

周公归政之年的岁末,成王对周公的辛勤念念于怀,于是在洛邑举行了封命“周公后”的仪式,将周公之子伯禽分封到泰山之南,建立了鲁国,周公也就成了鲁国的始祖。为了褒扬周公之德,成王还特许鲁国在祭祀周公时用周天子的礼乐。

在西周初年的分封中,鲁国是众多邦国中的一个,但又是非同寻常的一个。鲁国是诸侯中的“望国”,乃是姬姓“宗邦”。鲁国受封的同时和稍后,周王室又在东方分封了一些小国,这些小国有的就是鲁的附庸。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坏乐崩,许多小国依然纷纷朝鲁,还至鲁观礼。鲁国较完整地保存着周礼,周代的礼乐传统也深深影响了鲁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左传·襄公十年》说:“诸侯宋、鲁,于是观礼。”宋国保留的是殷礼,鲁国保存的则是典型的周礼,所谓“周礼尽在鲁矣”。时人视礼为国家的根本,周礼是周王朝统治的象征,因此,鲁国作为宗周东方代表的形象更加突出。鲁国为东方的宗周模式,担负着传播宗周礼乐文明的使命,如在周王朝治国政策的贯彻上,鲁国即堪为典范。周公的保民思想、明德慎罚、勤政任贤等都在鲁国当政者身上有明显体现。

作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周公不仅奠定了周王朝八百年基业,把我国的古代文明推向新的巅峰,他还是儒学的先驱,被后世尊为儒家“元圣”。他的“敬德保民”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儒家学说的基础。

在社会关系激烈变动的春秋末年,孔子“崇周”,向往“郁郁乎文哉”的“周公之治”,他孜孜以求的便是周公的事业。在孔子心目中,周公是最为令人敬服的古代圣人,他日思周公之德,凝念注神,全神贯注,夜即梦之。孔子钟情于周公开创的“礼乐文明”,把“为东周”作为人生追求,夙夜思考要恢复周代礼乐文明,所以他经常梦见周公。

孔子晚年,理想几近破灭,遂退于洙泗之滨,教授生徒,整理六经。此时,他感叹自己老了,“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发此慨叹,一则可能确是实情的描述,但更可能的是,这是孔子对“道”之不行的隐喻性表白。

读孔子梦周公,足见拥有至诚之意,神灵便会前来,时时相约。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立志。

据:执守。

依:不迁不移。

游:涵泳。《学记》云:“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上章,孔子说自己老得不成样子了,很久没有梦见周公。听起来孔子好像已经精疲力竭,心志消沉了。本章,孔子还是要表明自己的心志,意志没有终点,初心从未改变。陈言旧语刚刚消散在舌尖,新的乐章又奏响在心田。这其中有道德的理性,有人性的自觉,以六艺来通达。无论是六艺还是其他,任何一种技艺,都可以通达涵养至高生命的艺术之美,领悟其中的曼妙。这一切,是艺术的价值,更是生命的价值。这样的生活方式,具有无与伦比的荣耀,它凭借信仰存活在似水流年中,人生就有了坚守,有了至高的追求,也有了不可逾越的底线。

所以,本章既是孔子自述为学之方,又为弟子开启法门。

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脩:束带修饰。古时男子十五岁要束发修饰。

凡年十五以上者,孔子总是倾力教诲。夫子所教“穷理、正心、修己、安人”之学,均是大人之学,懂事、明理者才可来学习。

关于“束脩”,还有一说影响极大,即“十条干肉”。《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郑玄注:“束脩,十脡脯也。”脩,即脯,干肉。古代用于上下亲友间相互酬赠,后多指正式拜师的酬金。所以,有人据此认为孔子收徒需要见面礼,没有见面礼,再有才华也无用。果真如此,设想一下,孔子有弟子三千,房内房外,门户之间,处处挂满了干肉。那时又没有冰箱,天热易生异味,岂不宗族乡里间到处都飘着肉腥之气?这样来想象孔子,有几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心求通而未得。

悱:口欲言而未能。

隅:角。

孔子收徒,进门有没有见面礼不重要,但入门了就要好好教。如何教好、学好,需要方法。孔子的方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若非内心对于学习的渴望十分强烈,若非希望突破迷雾的欲求十分强烈,不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他就不启不发。空杯,才可盛水;想学,才能学好。在学习的时机上,孔子教人的火候把握得很好。

若是把教学的时机当作教学之方术,相当于“授人以鱼”。那么,教学之道术则在于“授人以渔”,希望学生们学到捕鱼的方法,开启自身的智慧之门,做到举一反三。

孔子云“若是做不到举一反三,我就不再重复教他了”。看来,孔子的要求是严的,而严师的好处就是出高徒。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人家有丧事,甚是伤悲,自己却憨吃愣喝,这般人实在是不可与语。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未吃饱过,此亦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若是这一天都在吊丧而哭,还要继续歌唱,请问这歌者的气息要从何而来?所以哭了一天,就不再唱歌了,实在是人之常情。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暴虎冯河:暴虎,徒手搏虎。冯河,徒足涉河,即不靠舟船过河。

关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即为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伸则伸,当屈则屈。对于一名君子来讲,他的至高追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有所用,实现理想和抱负。所以“君子之行己,期于必达于己”。理想亦是付出的代名词,在确立理想的同时,需要明白的是,这意味着踏上了一条付出之路,需要全力以赴,需要恒久之念。在这个路途中,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当屈就屈,屈得其所,心甘情愿,不生嗔恨。屈之时恰是积蓄力量之时,等待,充满耐心地等待,满怀信心地等待,待到有利时机当伸则伸。关键是做到受屈之时不毁其节,不更其守,志达之时不犯其义。进之昂扬,退之悠游。事实上,无论是进还是退,是伸还是屈,是用还是舍,是行还是藏,是身处贫困还是安乐,能够做到“安”,当位而行,实在是需要真正的修养。孔子认为能做到这点的,恐怕只有自己和颜回。

子路听了不服气,老师若是率领三军将士,在“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缤纷下蟠于地”的战场,希望决胜千里,谁能和你同行?还不是要我子路来保护你!但是,听了这话,孔子并不领情,他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过河不靠舟船,虽然是死而无悔,但是我不会与这样的人同行。

不怕死,有什么难的呢?若是死、牺牲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岂不是非常简单?事实往往没有那么简单,解决问题实在需要“临事而惧”,需要“好谋而成”。只有慎终如始,怀有一颗诚敬之心,才能执守如一,无有败事。也只有好谋者,遵循事物发展内在的规则,讲求科学的方法,成功的概率才会比较高。为何要徒手搏虎?又为何要徒身涉河?君子不贪生,不怕死,无论是生还是死,都要当其位,得其所,有价值才是好。

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上章言,孔子欣赏的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赞成的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反对的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彰表出自己在用与舍之间的态度。本章就继续向人心和人性,向理想与现状之间来沉淀。有些事,做到“死而无悔”不难,但不代表着“死”就可以实现理想的预期。就人心与人性来讲,非但是不做“徒手搏虎、徒身涉河”之事,且有着对于“富与贵”的向往和追求。既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孔子坦诚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自己也不例外,同样渴求。他说,如果富贵是渴盼就可以追求到的,即使做个执鞭之士,我也去做。关于执鞭之士,在古代有两种人要执鞭,一是为王公贵族出行执鞭开道的,一种是为市场执鞭守门的。总之,两者都是苦累的差事。问题是,不怕吃苦受累,这样富与贵就可以实现吗?事实未必如此。

理想与现实之间有多远?渴望与现实拥有之间有多远?如何在双方之间理性地把握、驾驭、平衡,实在是需要一双可以透视的灵眸,透过现象,超越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超越渴盼安享与实况拥有的距离,回到生命的本质上来,即为“从吾所好”。做自己好之、乐之之事,方是最高追求,方是生命的至高意义。

7.13

子之所慎:齐,战,疾。

齐:通“斋”,斋戒。

战:战事。

疾:疾病。

斋戒,寓意着信仰;战事,寓意着保家卫国;疾病,寓意着身体的安康与否。

孔子慎这样三件事情,他在精神上有着至高的追求(信仰),在生活中需要最低的保障(身体健康),而身心无时无处不在家国之中,家国之安危实在是匹夫有责。故孔子慎之。

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是真善美的追求者,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是真善美的鉴赏者,他评价《韶》乐是尽美又尽善,而《武》乐是尽美矣,未尽善也。读本章,知孔子还是真善美的拥有者与享受者,他身心浸润于其中,全然投入,深情痴迷。在一个至善至美的境界中物我两忘。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有想到音乐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而那个境界的确存在,有境界者方能达之。

据说,贝多芬在完成第九交响曲后,有人问他其中的含义,他沉默以对,所能做的就是再弹一遍,当问的人还要追问美在哪里时,贝多芬只有落泪以对了。所以有位研究贝多芬的作家说得好:“任何人想创造或欣赏璨溢之美,就必须能直透心灵深处,否则将永难达此境界。”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为:赞成。

卫君:即卫出公,名辄。他是卫灵公之孙,卫公子蒯聩之子。蒯聩因不满南子而见逐于外。灵公死后,蒯聩之子辄即位。蒯聩得晋国之助回国争位,卫人拒之。本章即指此事。

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本章所记为公元前492年,卫灵公去世,出公即位,孔子离开卫国前事。本章的主旋律是“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为所当为之事,死都不怕,死而无悔,是不是谋求到一时之位、一时之禄,又有什么好怨的呢?看来,孔子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心有所属,心甘情愿。有了心甘情愿,就有了超越,进与退无可无不可,贵在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为则为,当不为则不为。由此,子贡知自己的老师不会为卫君效力。

本章的言语表达有其妙处,妙在子贡并不直接去问老师的选择,而是旁敲侧击、委婉曲达,彼此间心有灵犀,心神相通,心知肚明。看来,这师徒之间长久相处,就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话语系统,只有自己人才可洞明之。

读本章还知,榜样就是力量。

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饮冷水。

曲肱而枕之:弯着手臂当枕头。

上章言“求仁而得仁,无怨”,本章接着言不仅是无怨,且乐在其中,心安理得。

无论是“饭疏食饮水”,还是“曲肱而枕之”,总之都是生活贫困、窘迫之意。对于一般人来讲,这样的生活必是苦的。但对于以“温柔敦厚,中正平和”为生命的主旋律,根植于生活的场域,穿越迷茫和纷乱而洞达本质的孔子来讲,在纷争中坚定,超越一切无常的浮世荣华,人生便有了境界说。如同窗外的月光,宁静、美好,那不是个传说,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粗茶淡饭亦是乐在其中,而富贵若得之于不义,就如天上的浮云,让它飘过。

同类推荐
  • 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

    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

    本系列丛书主要讲述了敦煌归义军史,本书为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
  • 相声“三字经”

    相声“三字经”

    《相声三字经》是一本介绍相声历史和演变的书籍,它用一种说唱文学的语言与形式去演绎另一种说唱文学的历史。相声艺术博大精深,以“三字经”的形式讲述相声的发展史更是别树一帜。书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相声的表演技巧、语言习惯,还有相声界的大师、前辈等名人,还请来徐德亮为“三字经”的内容作注释,使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便于阅读。
  • 从“物化”到“异质性”

    从“物化”到“异质性”

    本书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06立项,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重点课题。本书围绕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经过近80年发展中经历的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为出发点,经过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和启蒙批判和在60年代经历的分化而形成的消费主义的历史,探讨其中经过物化观念到异质性的消费主义时代逻辑转换的内在机制。
  • 交通里的玄秘事儿

    交通里的玄秘事儿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的确如此。回顾历史,从人类文明的源头说起,那时候既没有路,也没有交通工具,古人茹毛饮血,为了觅食,为了生存,一步步地走出了路。道路为人类开阔了视野,提供多种生存的可能。而马、牛、车等作为运输工具,把人类的双脚解放出来,更方便了扩大生产、经营。没有道路,一个部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不能通往强盛。该书展现了中国交通发展史,对相关史料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还原出真实的历史原貌,让人在感慨的同时,领略鲜为人知的交通古文化.
  • 中国民居建筑艺术(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中国民居建筑艺术(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本系列图书介绍了医学,建筑,功夫,汉字文化,军事文化,儒家文化等多种中国元素文化。
热门推荐
  • 王林自选集

    王林自选集

    《王林自选集》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之一,《王林自选集》分为四个部分:数像时代艺术何为,当代艺术创造性何在,为什么是威尼斯,艺术家何以独立。本书反映了近20年来当代艺术批评的实况,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无疑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书对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做了详尽的分析和探讨,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近十年来的趋势和走向,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
  • 腹黑女友:我的男人很有钱!

    腹黑女友:我的男人很有钱!

    她用枪指着他的头他说:“你想用强吗?”她的摇了摇头,“不是。”他一脸笑意,冲着她眨巴眨巴眼睛,“对我温柔点好吗?或者给我几分钟时间让我有个心理准备先。”“不,就要现在,等不了了!”看着她的手伸进了他的裤兜,他闭上了眼睛,等待着她的“临幸”。那柔软的小手在裤兜里掏了一下,然后双眸一亮,“就知道你的钱包在这,真是饿死我了!”......你以为她是高冷的女警,结果是一顿饭就能收买的人。喂,警官,你的节操掉了。
  • 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著名军事家成才故事

    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著名军事家成才故事

    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汲取激励人心,催人上进的力量。他们成功的人生之路,能够激发我们更高的人生追求。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们前进道路上的教训,能够使我们事半功倍。在成长之路上,天赋固然重要,但人生的磨炼、社会的感染、环境的熏陶,自身的努力等,都影响着人生智力的发展和才能的表现。人与人的天生智力并没有多大的不同,但随着后天的学习与培养,不同的人就表现出不同的才智,只有把这种才智积极地运用于实践和创造活动中,才能发挥神奇的作用,才能创造出真正的社会财富。
  • 试婚恋情:重生娱乐圈

    试婚恋情:重生娱乐圈

    她本是娱乐圈的万人迷,却从没有想到,自己最后会被惨遭毒手,而凶手就是那她日夜信任的好朋友,最后她重生在了一个娱乐圈刚刚出道的小明星身上,和她日夜念叨的男神开始浪漫之约······
  • 明月海棠

    明月海棠

    有点累了,眼睛不受控制的要合上。慢慢的,意识开始模糊;慢慢的,回忆在脑海开始放映。
  • 遇见海

    遇见海

    国破人亡,家族毁灭,我什么都没有了。在人生的低谷,我遇到了我的伙伴们,我愿意陪着他们一起冒险。
  • 君御十重颠

    君御十重颠

    血肉铺就强者之路,谎言编制诸神之冠,含怨恨而死的少年重生于大千世界——诸天界,一步一步触碰到世界的真实而残忍的一面。六国,圣城,联盟,部落,自由领,惑乱之地……纷争不断的乱世之境。人族,妖族,灵族,异族,魔族……百族林立的无尽之界。三万年前的隐秘,道祖与魔尊的传奇,传说中的十重天之境,长生不老之谜……三万年的布局与博弈,以大小千世界亿万生灵为注的赌局,纵横交错的棋盘之上,那个来自于小千世界的少年又有何等变数?诸天界的征途就此开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十三勇者传记

    十三勇者传记

    13勇者,乱世浮沉,虚伪,谎言,那是谁的温柔,暖了一世?然而那又谁的虚伪?谁在说谎?谁在隐瞒着真实?谁在那黑暗之中哭泣?谁又在那神殿之下祈愿?推理群穿,魔王附体一剑灭世文,不到结局,没有真相。
  • 阿毗昙心论经

    阿毗昙心论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