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359700000022

第22章 那些先进者——《先进》讲读(上)

本篇的主旋律就是先进,可以理解为学习,也可以理解为修养,总之就是要先进。先进于什么?先进于礼乐。将礼乐的要求作为学习与修养的内容,如此学习,如此先进,“野人”即可嬗变为“君子”。平民百姓有机会登上政治、历史舞台,以有为来实现有位。对于这些先进于礼乐的“野人”,孔子的态度是欣赏的。而他所创办的私学,恰恰是使得“野人”到“君子”嬗变的催化剂,使“血而优则仕”改变为“学而优则仕”。

既然是要学习礼乐,为何本篇开头是孔子对于“陈蔡绝粮”的回味与思索?或者,历经患难本身就是一堂课,一堂具有非凡意义的课,一堂“野人”向“君子”嬗变的必修课。这堂课的内容不是直接来自《诗》《书》《礼》《乐》《易》《春秋》,却实实在在是这“六经”的精华,是关于实践的理论,关于生命的学问。历经患难,一个人可能激发出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潜能与力量,从而实现真正的成就与成长。

本篇以相当大的篇幅来称述颜渊,实际上是以他作为“先进”的典型代表。孔子对于颜回的喜爱无以复加,但喜爱非溺爱,不是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生是如此,死亦如此。颜回去世,颜路希望能用孔子的车作为颜回出殡时的殡棺之椁,孔子不肯。这个问题涉及孔子的原则与底线。孔子心中有着至高的信仰、至深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礼”。没有任何理由,不能在任何情况下违背礼制,哪怕是为自己的儿子、最心爱的弟子送葬都不可。

孔子心中有着至深的原则,他一生遵循礼的要求,是位全然的理智者。然而就是这位全然的理智者,为了自己爱徒的离世而大哭,哭到不能自已,又是位全然的情感者。看来,全然的理智者必然有着全然的情感。

本篇的末章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共同谈论理想与志向。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不是要比谁的理想更胜一筹,而是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关于理想,关于志向,关于追求,关于先进于礼乐的价值与意义。先进于礼乐,学习与修养为的就是礼乐兴盛,天下大治。要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必要条件,如兵强马壮、国泰民安。离不开充分条件,如百姓要懂道理、要丰衣足食、通过礼乐来教化人心。若是这一切都可以实现,孔子师徒就不用再终日奔波于途中,而是可以在暮春时节,迎着清风,到沂河中畅游,哼着小曲回家。

问题索引——

何为“野人”?

在“先进于礼乐的野人”与“后进于礼乐的君子”之间,如果用人,孔子说他用“野人”。这是为何?

既然是要学习礼乐,为何本篇开头就是孔子对于“陈蔡绝粮”的回味与思索?

颜回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是源于恭维之心,还是种深深的理解?

颜回去世,颜路希望用孔子的车作为颜回出殡时的殡棺之椁。孔子不肯,为何他如此“小气”?

孔子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孔子是信有鬼神,还是不信?谈不谈关于死的话题?

听到了就马上去做吗?不一定。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如此?

“大臣”与“具臣”有何区别?

在谈论志向时,子路提出保家卫国,足兵,足食,这些都是治国的要道。但是,面对子路这一番豪情壮志,孔子没有跟着心潮澎湃,而是“哂之”,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这是为何?

11.1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先进:先行,先学习。

野人:指不曾做官、没有爵禄的人,泛指平民百姓。

后进:后来学习。

君子:有位者,指拥有世袭爵位的卿大夫子弟。

入仕做官一般有两种途径,一者是“选拔”,可以通过举荐,也可以通过竞争上岗,此种通道使得平民百姓得到机会,看到希望,进而出彩。二者是“接班”,亦美其名曰“世袭”,贵族的特权。

选拔来的人才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先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素养与要求,即是“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如此才可能脱颖而出,由“野人”嬗变为“君子”,需要先有为,然后有位。

接班者不是如此,无论是否具备当位而行的素养与要求,事实都是已经在其位,这样有位的“君子”,若是希望有为,同样需要学习与修养,即为“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若是在这两者之间选择,孔子说自己会用那些“先进于礼乐的野人”,也就是选拔上来的人才。这自然有他的道理。“野人”能被选拔上来,成为“君子”,一定是已经学习充分了的,具有足够的素养和要求,是有能力担当者,有为才会有位。但另一种情况则不然,一位由世袭而得其位的君子,真正有位了,是不是可以有为,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就实现政治目的的概率来讲,显然是那些“先进于礼乐的野人”更高几分。

11.2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故事,其中“陈蔡绝粮”是指孔子师徒在前往楚国的路途中,经过陈、蔡两国之间时被围困。《孔子家语·在厄》篇记述了此劫的全过程,可与本篇对读。

患难是一块试金石,历经患难本身就是一堂课,一堂具有非凡意义的课,一堂“野人”向“君子”嬗变的必修课。这堂课的内容不直接来自《诗》《书》《礼》《乐》《易》《春秋》,却实实在在是这“六经”的精华,是关于实践的理论,关于生命的学问。历经患难的价值,一者在于对坚守信念的考验,真金不怕火炼;二者在于对现实的理性认知和接受,在主观努力与客观要素之间的互参与把握;三者历经患难,一个人可能激发出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潜能与力量,从而得以实现真正的成就与成长。

如晋文公重耳称霸的雄心萌生在他逃亡曹、卫两国的时候,越王勾践称霸的雄心萌生在他被围困于会稽的时候。司马迁在《史记》中讲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陈、蔡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左丘失明,编有《国语》;孙子被截去膝盖骨,《兵法》修列;不韦流放到蜀地,代代相传《吕氏春秋》;韩非被囚于秦,作《说难》《孤愤》。这一切皆为贤圣发愤之所作,述往事,思来者。

有时,一种结果要以另一种看似极端的方式发生。当困难发生的时候,成绩和光辉就在不远处招手。人的价值恰恰就在于战胜困难的勇气、获得智慧的能力。经历了这一课,继续向前走,就会通往全然与完整。

据《孔子家语·在厄》篇记载,这时跟从他的学生有颜渊、子贡、子路等人。孔子回到鲁国之后,子路、子贡先后入官而去,颜回离世。想想那些与自己共患难的弟子们,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还在眼前萦绕,如今皆不在身边,孔子颇感伤。

11.3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数一数这些孔门的先进者,实在是各有所长,本章的评价被称为“孔门四科”。德行就是全面综合的好。这方面突出的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就是口才比较好,无论是外交事务,还是日常交往都有特长,这方面的代表:宰我、子贡。说到子贡的口才,《孔子家语·屈节解》篇有这样的记载: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在卫国期间,听说齐国的田常打算起兵作乱。这田常不仅打算作乱,还欺软怕硬,畏惧鲍氏、晏氏。鲍氏、晏氏都是齐国的卿大夫,他不敢贸然地胡作非为。于是,打算移兵攻打鲁国。鲁国是孔子的父母之邦,虽然孔子对鲁国有失望之情,但还是不忍心看到鲁国受敌。于是,他打算救鲁。子路、子张、子石都主动请缨,孔子不许。他希望子贡以其辩才救鲁,于是子贡前往。

子贡果然不负孔子所望,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胜于千军万马,使齐国战局更加混乱,保存了鲁国,强大了晋国,又使越国称霸一方,吴国灭亡。天下的格局由此而改变。

对此,孔子说自己最初的心愿仅仅是希望“乱齐存鲁”,而非这般的结果,所以希望这样的三寸不烂之舌慎用之。一则不得已才用之,再就是“善者果而已”,达到基本目的就适可而止。

政事的杰出代表是冉有、季路(即子路)。在《孔子家语·辩政》中,有孔子关于子路为政情况评价的记载,见《雍也》篇。

文学科的杰出代表为子游、子夏。其中,在孔子去世后,子夏来到魏国西河讲学,传播儒家经典、文化和学术思想,形成西河学派。西河学派中有不少人成为魏国的治世良臣,为弘扬和发展儒家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

11.4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颜回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是源于恭维之心,还是深深的理解?子曰: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自己给颜回讲学一整天,他始终没有提反对意见,就好像愚钝的人那样。事后考察他私下里的言行,发现他完全能够理解老师的看法并进一步阐发,颜回并不愚钝啊!

看来,颜回不仅是当面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他私下还在默默思索老师讲课的内容,对老师讲课的内容完全理解,并能够进一步阐发。如此看来,颜回是完全听明白了老师的话,对老师所讲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认同,自然无所不悦。

恰是源于这份深深的理解与认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处之泰然,不改其乐。不以贫困累心,还自有其可乐之处。这可乐之处还乐在与老师朝夕相处,心神相通,在广阔的精神世界中神游,有着无限的探索,自然喜悦。恰如颜回自己讲的那般: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老师循序渐进,善于诱导人,博我以文,约之以礼,欲罢不能,竭尽全力,好像有了点成就,虽然想要继续跟随老师之道,但却找不到前进的路了。

颜回深知老师,对于老师的为人、学问,仰慕、崇拜之情难以言表,洋溢心胸间,如同游子赶路回家,食者求饱,如饥似渴,悦之深,力之尽,所见益亲,欲罢不能。

尤其让孔子感觉颜回给力的,大约是在“陈蔡绝粮”之时。颜回的姿态是:

老师,我看您的道既不像子路讲的那样,还没有达到仁,没有达到信;也不像子贡讲的那般,夫子的道至大,天下莫不能容,需要降低标准。像老师这样的大道,推而行之,世人不任用我们,错不在我们,是各国国君们的耻辱。老师有什么可忧愁的呢?恰恰是因为不容,世道不好,方见真君子。

颜回的话讲到了孔子的心坎里,孔子欣然叹曰:“有道理,颜氏之子,假使你多有钱财,我去给你当管家。”

这师徒一唱一和,无论是当面夸赞,还是明贬实褒,都是无所不悦,源于心神相通,同道中人。

11.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闵子骞亦是德行科的杰出代表,这里讲到的立足点是“孝”。关于闵子骞的孝行,典籍多有记载。在“二十四孝”中,闵子骞是主角之一,记述如下:

闵损(闵子骞)生母早亡,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孔子谈到闵子骞之孝,孝在他“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此句有两解:一说人们对于闵子骞的父母兄弟对他的赞美没有异议;另一说因闵子骞的孝行使其后母、兄弟、父亲免于他人的非议。根据史书记载闵子骞的事迹,后一种说法应更确切。

11.6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白圭:一种珍贵而晶莹的玉器。《诗经·大雅·抑》中关于白圭有四句诗: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白色玉石上的污点可以磨掉,但言语中的错误却无法收回。正是因为说出的话如泼出的水,覆水难收,所以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孔子一贯提倡谨言慎行,说:“讷于言而敏于行。”

南容反复诵读此诗,以谨言来自警自省。谨言者必将慎行,正因如此,他能够做到“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所以,孔子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11.7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在孔子心中,能够真正称得上好学的只有颜回。鲁哀公问他同样的问题,他说: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不迁怒,不贰过”是好学的重要标准。好学还有些具体要求,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一名君子将正道置于心胸间,行走于天地间,保持心灵的纯净、平和,就会有所超越,超越个人的得失荣辱,超越感官的享受,保持理性,如一泓涓涓涌动的泉水,奔往自由的境界。

11.8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孔子对于颜回的喜爱无以复加,但喜爱非溺爱,不是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生是如此,死亦如此。

颜回去世,颜路爱子心切,希望能用孔子的车作为颜回出殡时的殡棺之椁。椁就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孔子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无论是有才还是没才,但总是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鲤去世,只有棺而没有椁。我不能徒行而用我的车作他的殡棺之椁。因为我曾做过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

尽管孔子讲的是掏心窝子的话,但在常人的眼中,孔子的做法似乎不近人情。不就是用一用自己的车子吗?为何不可呢?连为自己的儿子、为自己最心爱的弟子送葬都不可。

这个问题涉及孔子的原则与底线。孔子心中有着至高的信仰、至深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礼”。没有任何理由、任何情况可以违背礼制,哪怕是为自己的儿子、最心爱的弟子送葬都不可。

11.9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从上章看,送葬用用车子都不可,好像是不尽人情,事实上,孔子对颜回有着至深的情感。心神相会之人离世,简直是要了自己的命。孔子唉声叹气,连声言:“老天将要我的命了!老天将要我的命了!”

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恸:大哭。

孔子与颜回情深意切,颜回离世,孔子觉得这简直是要了自己的命,自然就哭之恸,哭到不能自已。

随从之人都认为孔子太伤心了。孔子自言:“我有那么伤心吗?可是,我不为颜回如此伤心又能为谁呢?”

孔子心中有着至深的原则,他一生遵循礼的要求,是位全然的理智者。然而就是这位全然的理智者,为了自己爱徒的离世大哭,哭到不能自已,又是位全然的情感者。看来,全然的理智者必然有着全然的情感。

11.11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吾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上章言全然的理智者必然有着全然的情感。本章接着言全然的情感者也必然有着全然的理智。

同样是深情厚谊,不同的人表达的方式却不一样。颜回的师兄师弟们有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他们按照世俗的做法,打算厚葬颜回。孔子认为不可,他知道这不是颜回的追求。但是,他的弟子们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厚葬了颜回。对于这样的做法,孔子并没有强行制止,只是感到有点遗憾,遗憾颜回待自己如同儿子对待父亲,自己对待颜回却没有像对待自己的儿子那般。当然,这不是孔子的主意,是颜回的那几个同学所为。

11.12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事实上心物一元。孔子是信有鬼神,还是不信?谈不谈关于死的话题?事实上,生与死不二,事人与事鬼无别。

在《孔子家语·致思》篇中,子贡向孔子请教:“死者在地下有知,还是无知?”

孔子回答说:“如果我说死者有知,担心孝顺的子孙悲哀过度,为了送死者妨碍了正常的生活;如果我说死者无知,又怕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想知道死者是有知还是无知,不是现今应该着急的事,以后自然知之。”

何时知之?死后自然知之。

读到此处,有一个问题。前四章一直在谈孔门“先进”者的典型代表颜回,在本章,为何将话题转到“事人”与“事鬼”、生与死?这还是要回到本章的主旋律。本章的主旋律就是先进于礼乐,先进于礼乐的目的还是从政,为的是传续道统,为的是为苍生百姓谋福,为的是寻求更佳的施政要道。这个话题要关涉本源,关涉本始,关涉生死,关涉鬼神,关涉大教与大孝。

在《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篇中,孔子借谈鬼神的话题,谈到礼,谈到大教与大孝。孔子曰:

人生有气有魄。气者,人之盛也;魄者,鬼之盛也。夫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鬼;魂气归天,此谓神,合鬼与神而享之,教之至也。

孔子讲人活着的时候,有气有魄,因为气充盈人体内,所以人才活着。明明各种器官都是好着的,可是一口气没上来,人就可能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气不仅充盈人体内,也充盈天地间,所以万物同源是有道理的。有时夸赞一个人会讲这个人很有气场,或者气质很好。

有生就有死,死了归土,叫作鬼。其气发扬于上,魂气归天叫作神。祭天祭地、祭鬼祭神,这样看也是在祭“人”本身,这就是教化的根基和源泉。由此也可明白,人原本就是鬼神同体。正是因为鬼神同体,所以人的内心就成为最大的战场。善、恶,美、丑,爱、恨,情、仇,此消彼长,交织并存。这样看,矛盾时时存在、普遍存在、充分存在,都是有道理、源泉、根基的。

在人当中,还有一特殊“物种”,名曰“圣人”。圣人是物之精华,极致之工,明乎鬼神之道,可以作为百姓的准则。圣人认为,仅仅是自己知道鬼神之道还不够,还要引导教化百姓。所以就筑宫室,设宗庙,春夏秋冬,四时皆祭。分明亲疏贵贱,教导子孙黎民返古复始,勿忘根本。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先祖,没有先祖哪有后人。这样的情理百姓都明白,这样的做法百姓都理解,众人都心服口服,感召信服,顺从听命。

于是,气魄鬼神两端即立,随之就表现在“二礼”方面,分别为朝事礼和饮食礼。朝事礼,就是早晨祭祀宗庙之礼。这其中,烤牛羊,煮鱼,敬神;还要进献黍稷五谷,有滋味的佳肴,敬鬼。总之,都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祭祀、行礼。就这样教化百姓修本、返始、崇爱、上下用情,这就是礼的精华。君子受其感召,致敬、发情,竭尽全力地做事情,不敢不勉。这就是大教所在。

以前,文王在父母祭日这天思死不欲生,念叨父母的名字就像是见到了父母本人,思之深,爱之切。用《诗》中的话讲,天就要露出晨晓,还没有睡着觉,就是怀念父母双亲的缘故。这就是孝子之情。

《中庸》言: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大孝就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通过郊社之礼,祭天祭地,通过宗庙之礼,祭列祖列宗。明白这一切,治国就像握于掌上一样,运筹帷幄。

如此看来,我们的先祖总结了一套科学的关于“道统”“事业”传承的方法,以“大教”和“大孝”为载体,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11.13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訚訚:恭敬而正直的样子。

行行:刚强的样子。

侃侃:和乐的样子。

“道统”“事业”的传承以“大教”和“大孝”为载体,“大教”和“大孝”的载体还是会回到人本身,需要“先进于礼乐”,这就是教化的意义所在,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价值所在。

看到自己的弟子们围绕膝下,孔子乐,很是开心。他们中正、刚强、和乐,各有千秋,又特点显著。他们是自己的弟子,更是道统的传续者。对于孔子之乐,孟子颇有同感。他说: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这样三件事: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对其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有趣的是,王天下是至高的追求,但是和这些值得可乐之事相比,又实在是算不了什么,至大与至小之间就是这样互参与互促。

但是,看到子路“行行如也”,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孔子还是讲出了自己的担忧,怕他死于非命,不能善终。最终,子路在卫国内乱中被杀身亡,应验了孔子的判断。

11.14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仍旧贯:照着老样子。

孔门的先进者不仅在老师面前表现和乐,为政更是各有一套。鲁国打算翻修叫长府的金库。闵子骞认为照着老样子有何不可呢?为何要改作翻修呢?看来闵子骞传承了孔子所言“节用”的为政思想,不愿意劳民伤财。孔子很是赞赏,他说这个人平时不大说话,一说便很中肯。

看来,言不必多,贵在言语就要中的。

同类推荐
  • 闽都文化与开放型经济

    闽都文化与开放型经济

    开放性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需。企业文化需在新的经济、社会、技术环境中将予以越来越多新的内涵。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过程。
  •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中国西北省份——甘肃省最具魅力的地方之一。这里是全国唯一的保安族聚居地,中国“彩陶王”的出土地、“大禹治水之极地”、“自然生态旅游的乐园”、“中国花椒之乡”、“中国民歌(花儿)采录地”,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资源物产,勤劳淳朴的父老乡亲。
  • 红色文丛-体验红色旅游(三)

    红色文丛-体验红色旅游(三)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位于皖南泾县城郊的水西山。1990年初,安徽省委、省政府为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50周年修建此陵园,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 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热门推荐
  • 次元时溯

    次元时溯

    掌控时间,穿越回过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未来,却是又是一个次元混乱的时代。物极必反,和平终究只是假象。
  • 逆紫灵

    逆紫灵

    圣尊——12岁的王者继承人泪雪,不屈服于暗无自由的命运,倔强地闯入了凌星磊的世界,却不知这也是命运的开始。。。灵神——为何相爱的两人却只能残酷相斗?为了爱,绝不妥协,就算要前往未知异世,也一定要与你相守!!!
  • 莫生沉笑

    莫生沉笑

    100年前,人神鬼界大乱,安稳了700年的人间元气大伤。简笑欲拯救人间?100年后,简笑失踪?莫煦丞欲隐瞒什么?又是一场甜虐恋简略修炼过程主受。文笔不好。狗头保命。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漂浮在空中的巨影

    漂浮在空中的巨影

    一觉醒来,天空中突然多出了一具漂浮着的巨大死尸,更奇怪的是除了自己以外其他人都看不见它。至此,都市当中不再平静,灵异现象频繁发生,甚至某些恐怖电影中的物品、角色乃至情节也开始在现实世界中重现——召唤贞子的死亡录像带、栖息着楚人美的破落村庄、梦中杀手弗莱迪...幻想最终和现实交织在了一起。洛北归不得不一边解决这些问题,一边努力穿梭在其他世界中寻找真相。某一天,当他足够接近真相的时候,他终于发现自己一直以来居住的公寓其实坐落在一只怪物的口中...(请注意封面最下面一行小字。)
  • 黑暗穿巡

    黑暗穿巡

    世界总不完美,希望与现实总在背离。曾今的你可能感叹在世上没有适合自己的角色,或者感叹自己没有扮演好当前的角色。然而,末日的悄然而至打破了这一切。许多人匆匆离开,剩下的人忙碌着为生存,残喘着为了希望。在末日中,餐桌旁烛光下。忽明忽暗,灰色是衬布,凄凉是佐料,狂热是毒药,还有那冷漠亦是便饭。为了生存去争斗,为了希望去反抗,为了私利去暗算。因果报应,天理循环,万事微妙关联着。追寻光明?融入黑暗?感受活在这段光阴中的凄美。些许惊悚、些许悬疑、些许宗教、些许哲学,加之一个未来的年代·······宛如你在陌生的世界,打开一道陌生、黑暗的门。你,永远不知道,那黑暗的后面是什么·········
  • 聊斋小白狐

    聊斋小白狐

    聊斋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佛,不只是慈悲为怀更是普度众生;道,不仅是无为更是道法自然;儒不仅是羽扇纶巾更是铁血丹心。
  • 木叶泠

    木叶泠

    二十一世纪的木叶泠在鸣颂大陆死而复生,来到异时空的她经过波折万重,遇到了许多性格迥异的人。真心待真心,是否会有好的回报?木叶泠一直相信着的大少爷是否同样毫无保留的相信她?因为一个传说中的天启秘宝,天下人尽出纷争。当真心与信任被辜负,当时空交错,当有了回去的希望,木叶泠该何去何从?或许,她真的该回去了,回到属于她的那个世界。
  • 心若相知亦心音相惜

    心若相知亦心音相惜

    最好的年华,最动人的时刻,最不羁的感情都在记忆的盒子里不时闪烁,拼凑属于我的轨迹,这样的轨迹或许只有星际旅程才可以描幕,在漫天星辰里穿梭、闪现、消弭。随着人生轨迹的勾勒,我们的命运之轮也随之滚动,演变成不同的星体。这些星体相互作用便会塑造出这璀璨的星河,让人沉醉。莫负韶华,以梦为马;莫言往事,以念为舟;莫叹故人,以思作桥。漫漫人生路,能够如约伴行者寥寥,能够初心不改者寥寥,能够托付一生者寥寥。穿插于人生轨迹中的断点,便是华章中的休止符,孕育这一路独有的韵味。过客匆匆,往事纷纷,在这万里红尘里,我只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 重生我为皇太子

    重生我为皇太子

    如果人生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你会有什么不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