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359700000024

第24章 不断纠偏的过程——《颜渊》讲读(上)

本篇的主旋律是“克己复礼”,目标就是实现“天下归仁”,也就是“克己复礼”这四个字。有人认为儒家宣传的“礼”是“吃人的礼教”,证据就是“克己”;有人认为孔子由此成为“拉历史倒车”的典型代表,证据就是“复礼”。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关键在于“克己”所“克”的是什么,自己的什么需要“克”。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们通过“饮食”来延续个体的生命,以“男女”来延续群体的生命,如此才有生命的延续,才有生生不息。这需要“克”吗?正常的欲望与需求,当然无须来“克”。当然,对饮食的欲望可以引申为对物质的追求,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正常的欲望与需求,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引擎,亦无须来“克”。

但是,怕的是“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如果内心喜好什么、厌恶什么没有节制,外物不断加以引诱,又不能反省自己,原来正当的欲望就会偏离了方向,产生了偏差,丧失天然本性,并不断膨胀。所以,“克己”所“克”的是由于“好恶无节”而带来的“膨胀的欲望”,需要“克”的是这“膨胀的欲望”带来的系列恶果,比如“悖逆诈伪之心”“淫泆作乱之事”。进而,强者胁迫弱者,人多欺负人少,聪明人糊弄愚笨的人,胆大的威胁胆小者,有病的人得不到救治,老幼孤独等弱势群体无人关照,天下一片大乱。

因为乱,所以更需要“复礼”,由“克己”而自然产生的“复礼”。“克己”的本质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复礼”就是归于“中”。所以,复礼的本质在于“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教化人、引导人“好恶有节”,左右上下不停地纠偏,回到正道上来。这个正道即为中正之道。进而,各安其位而不相夺。

如果讲“克己复礼”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那么其最根本的原动力则源于自己,源于人性的自觉。而这人性的自觉,或言守礼的自觉,就是“仁”了。关于“问仁”的话题,《论语》中有多处,本篇亦如此,夫子的回答不尽相同。有人讲这就是夫子教育的智慧,因材施教。事实如此,又不仅仅如此。每每有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都是实现“仁”的路径之一,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亦如佛家所言,有“八万四千法门”。每每的问对既有针对性,又不能仅仅局限为一处之问对、一人之问对,而是孔子亦教人一法门、一入道之路径。立体观照,然后对号入座,就是为学的智慧了。

问题索引——

有人认为儒家宣传的“礼”是“吃人的礼教”,证据就是“克己”;有人认为孔子由此成为“拉历史倒车”的典型代表,证据就是“复礼”。事实真的如此吗?

关于“克己复礼”,所“克”的是什么?所“复”的又是什么?

《论语》中有多处“问仁”,夫子的回答不尽相同。有人讲这就是夫子教育的智慧,因材施教,事实也是如此。但除此之外,还有何深意?

在为政所必需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之间,孔子的选择是必不得已而去之,要“去兵”“去食”,去掉两项硬条件,而要保住那个虚无的“信”,这是不是虚无的道德理想主义者才会做出的价值判断?

鲁哀公认为年成不好,用度不足,国库吃紧,向有若请教良方,希望知晓拓展财源之路。有若建议实行“收成提取其十分之一”的税制。哀公说我现在抽十分之二,还不够用,按照有若讲的办法,国库岂不更加吃紧?

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人认为这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理论依据,进而成为统治社会、整治人伦、维护和强化封建社会等级的政治伦理工具,孔子是“罪魁祸首”。果真如此吗?

季康子欲成就“有道”,奉行正道,亲近有道之人。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他提出要“杀无道”。虽然对于“无道”之人,人人恨之,可若是人的言行稍有出格,就要被“抹脖子”,这处罚是不是重了点?

何为“闻者”?何为“达者”?

如何实现“提升品德,修正错误,分辨迷惑”?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本章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渊来问“仁”,孔子讲述了实现“仁”的核心,最根本的原动力,以及最高的目标要求,有纲有目。

实现“仁”的“纲”在于“克己复礼”;实现“仁”的“目”在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最根本的原动力源于自己。需要“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奉持在心,时时坚守,就是“一日克己复礼”,从而实现“仁”的最高目标,即为“天下归仁”,即为各就其位,欣欣向荣。

本章的聚焦在于“克己复礼”。也就是这四个字,有人认为儒家宣传的“礼”是“吃人的礼教”,证据就是“克己”;有人认为孔子由此成为“拉历史倒车”的典型代表,证据就是“复礼”。事实真的如此吗?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认知是对个别字理解不同造成的,但实际上还是由于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思想本真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先讲一讲关于“克己”的话题。关键在于“克己”所“克”的是什么?自己的什么需要“克”?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们通过“饮食”来延续个体的生命,以“男女”来延续群体的生命,如此才有生命的延续,才有生生不息。这需要“克”吗?正常的欲望与需求,当然无须来“克”。当然,对饮食的欲望可以引申为对物质的追求,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正常的欲望与需求,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引擎,亦无须来“克”。

但是,怕的是“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如果内心喜好什么、厌恶什么没有节制,外物不断加以引诱,又不能反省自己,原本正当的欲望就会偏离了方向,产生了偏差,丧失天然本性,并不断膨胀。所以,“克己”所“克”的是由于“好恶无节”而带来的“膨胀的欲望”,需要“克”的是这“膨胀的欲望”带来的系列恶果,比如“悖逆诈伪之心”“淫泆作乱之事”。进而,强者胁迫弱者,人多欺负人少,聪明人糊弄愚笨的人,胆大的威胁胆小者,有病的人得不到救治,老幼孤独等弱势群体无人关照,天下一片大乱。

因为乱,所以更需要“复礼”,由“克己”而自然产生的“复礼”。“克己”的本质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复礼”就是归于“中”。所以,“复礼”的本质在于“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教化人、引导人“好恶有节”,左右上下不停地纠偏,回到正道上来。这个正道即为中正之道。进而,各安其位而不相夺。

由此来看,“克己”与“复礼”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如此佛家所言“定”与“慧”的过程,没有先“定”发“慧”,也没有先“慧”发“定”。“定”之时就是“慧”在“定”,“慧”之时就是“定”在“慧”。“克己”就自然“复礼”。“克己”就是有定。因为有定,是心在定,自然不为“视、听、言、动”而诱惑,不被外物所掌控。从而,自己的“视、听、言、动”符合礼,归于“中”。

有定才能静,进而安,进而有所谋虑,有所得。这里的有所“得”不仅仅是自己有所“得”,还是按照此来实行,最终就能实现“万物皆得其所欲”。就是处处安守其位,人人彬彬有礼,万物欣欣向荣。这个结果,就是孔子心中“复礼”的理想,就是“仁”了,“天下归仁”。

这样看,“克己复礼”,非但不是吃人的礼教,而是为人最充分的发展、万物最充分的长养提供了保障。而孔子更不是“拉历史倒车”的典型代表,而是洞悉真理,为治世开出良方,并付诸实践的先贤圣哲。

对于此,颜渊表示要遵照执行,切实努力。

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宾:贵宾。

承:承当,承办。

大祭:禘郊之祭。

在邦:在朝堂之上。

在家:在宗族乡里,门里之内。

上章颜渊问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实现“仁”需要一种内心的约束。那么本章在讲,实现“仁”同样需要主动的追求。这种主动追求的载体与表现是“敬”,“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待人接物应如同接待贵宾般恭敬有礼,安排百姓干活时也应如祭祀时那般怀有敬畏之心。这样做,使自己的动容周旋、“耳目视听”符合礼。实现这一切,还需要一种深深的自知,知道自己权力的源泉,权力的合法性来自百姓,来自民心。这种深深的自知,使一个人认知到实现“仁”的要求,不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是源于内心的自觉。心有所属,心甘情愿。自然、自愿,才会“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对于此,仲弓表示要遵照执行,切实努力。

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弟子。

讱:言之钝,言之难,出言缓慢谨慎,不轻易说话。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司马牛“多言而躁”,即喜欢多言而又性格急躁。所以当他向孔子请教“仁”时,孔子便故意回答道:“仁者,其言也讱”,告诫他说话要谨慎。孔子一贯主张有仁德的君子应该“耻其言而过其行”,不要言过其实,要多做少说,先做后说。“这样做,就是仁了吗?”面对司马牛的疑问,孔子还要讲得更清楚些,正是因为深晓“为之难”,所以说话怎能不谨慎呢,看起来就好像是迟钝、木讷。事实是,只有对于“为之难”有着真切的认知,才会为之而加倍努力,付诸行动,而不会夸夸其谈,“轻诺寡信”。

《论语》中有多处“问仁”,夫子的回答不尽相同。有人讲这就是夫子教育的智慧,因材施教。事实如此,又不仅仅如此。其实,每每有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都是实现仁的路径之一,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亦如佛家所言,有“八万四千法门”。每每的问对既有针对性,又不能仅仅局限为一处之问对、一人之问对,而是孔子教人一法门、一入道之路径。立体观照,然后对号入座,就是为学的智慧了。

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同“问仁”一样,《论语》中有多处“问君子”,夫子的回答同样因材施教,不尽相同,但都是指出通往君子的路径之一。

本章是孔子与司马牛谈论君子问题,孔子在此处的回答是“君子不忧不惧”。孔子讲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对照来看,君子理应是“既仁且智”之人,只有“既仁且智”之人,才有心力、有能力真正地实现“仁”。“这样做,就是君子了吗?”面对司马牛的疑问,孔子还要讲得更清楚些:“在内心进行自我省察,而不感到愧疚,那还有什么可忧愁、恐惧的呢?”

这里有个小问题,“君子内省不疚”,要内省什么?下章将讲到。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亡:通“无”,没有。

商:即子夏。姓卜,名商,古人自称时一般称名。

上章言君子作为仁者的化身,其美德之一即为“无忧无惧”,但在此章,司马牛还是忧伤地谈起自己的所忧之处,“人家都有兄弟,可是唯独我没有”。事实上,司马牛的兄弟很多。据清方观旭《论语偶记》考证,向魋、向巢、子颀、子车都是他的兄弟。但是,他们在宋国专权,而且又将叛乱,因而司马牛感到凄然孤立而产生无兄弟之忧,也有几分担心由于兄弟们为乱,自己遭到株连的意思。

面对司马牛之忧,子夏根据孔子的教导加以劝慰,所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无论自己的兄弟们有怎样非分的行为,都不是自己所能改变的。客观的、无力回天的情况都可称为“命”。既然“命”不可变,又不可忧。一定要有所忧,还是要对照君子的美德,对照“仁”的要求,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到。如果做到了“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那么就是“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对于这样的君子来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又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而“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人与人相处中最为真挚恳切的情义,千载而下,亦宛然可见,光照千古。

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浸润之谮:形容谗言如水之浸润,渐以成之,听者难以察觉。谮,谗言。

肤受之愬:肤受,有切肤之痛。愬,诬告、诽谤。

本章的主题在于子张问明。明,明何物?明者,明是非。

真正明是非者,需要于相而离相,于相而不乱,如此方是真的明。孔子在这里举了两个极具考验性的例子。一种情况是身边人的谗言,如水般一点一滴渗透,无声无息,很难察觉。还有一种情况,是自己的利益受到切身伤害的人,他们以诽谤他人来控诉自己之苦。由于是切己之痛,讲得情真意切,听者亦是很难觉察。对于这两种情况,都能保持警觉,以“义”为准绳,明辨是非,就是明了。

能明,就是智。如孟子所言“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明是非,需要有着真正的坚定,如六祖慧能所言“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有定,方是真的明,方可行远。而能够做到明是非,亦自然能够行远。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民信之:百姓信任执政者。

在本章中,孔子对于子贡问政的回答,一是充分表达了为政的三大基本立足点,“足食、足兵、百姓的信任”;二则彰表出在“食、兵、信”之间,孔子的价值排序。“信”在首位,其次为“食”,再次为“兵”。问题是,“食”分明是百姓最为基本的生理需求,“兵”分明是保障安全的基本需要,但是孔子的选择是必不得已而去之,就去掉“兵”与“食”这两项硬条件,而要保住那个虚无的“信”,这是不是虚无的道德理想主义者才会做出的价值判断?

这其中的微言大义需要用心体会。“足食,足兵”乃为政的充足条件,赢得人民的信赖则是为政的必要条件,这其中有着细微但重要的差别。关于为政,“足食、足兵、民信之”三位一体,不可或缺。但是一定要不得已而去之,没有办法才做出选择,孔子就要在人人都知道的事物(足食、足兵)之外,明确还有更重要之事,就是人的信念,人对他人的诚信,以及由此而赢得的信任。所以,“去兵”“去食”只是做这样一个比方,“去”不是不要,只是不得已情况下的将就,由此也可见“足兵”“足食”的重要性。但有些事是不能有所退让,有所将就的,这就是“信”。有“信”在,便可“无中生有”。因为“有自无中生,利在义中求”。反之,无“信”在,即便现实中有兵、有粮,也终将归于“无”,甚至结果比“无”还要糟糕,因为有其副作用。

可口可乐公司创始人艾萨·坎德勒曾经夸下海口:“假如可口可乐的所有公司所有财产在今天突然化为灰烬,只要我还拥有‘可口可乐’商标,我就可以肯定地向大家宣布:半年后,市场上将拥有一个与现在规模一致的新的可口可乐公司。”此段可与本章对读,信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就是品牌的魅力了。

由此,看这对于“信”的坚守,非但不是虚无的道德理想主义者才会做出的价值判断,而是真正可以实现希望的良方。

12.8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卫国大夫,《论语》中仅见于此。古代的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后面子贡如此称呼他。

驷不及舌:驷,套着四匹马的车子。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即出于此。

鞟:去毛的兽皮。

本章再次讨论对于君子来讲,“文”与“质”的关系。

《中庸》云:“《诗》曰:‘衣锦尚’,恶其文之著也。”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过于招显。“恶其文之著”不代表“求质而不讲文”。如棘子成认为的那般,君子只需要“质”就行了,何必要那些外在的“文”呢?这样简单地将“文”与“质”对立起来,子贡认为甚为可惜、遗憾。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棘子成怎么能这样看问题呢?“文”与“质”的关系就是:“文”就是“质”的外在彰表,“质”就是“文”的根基所在,“文”犹“质”,“质”犹“文”,二者不可或缺,“文质彬彬”才是真正的君子。反此,去掉外在的文为,就仿佛是“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去毛之后,就看不出差别”。

当认知出现偏差,相当于一个人已经站在悬崖边上,若是一种错误的认知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基本等于彻底坠下悬崖,进而引发更为惨痛的后果。所以,要做的就是纠偏,归于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盍:何不。

彻:古代的一种税法,收成取十分之一的税。

二:指抽十分之二的税。

孰与不足:跟谁不足,意思是百姓富足了就无所谓不足。孰与,“与孰”的倒装,怎么会。

鲁哀公认为年成不好,用度不足,国库吃紧,向有若请教良方,希望知晓拓展财源之路。有若的回答是“为什么不实行彻税制”?彻税制就是收成提取其十分之一的方法。这就奇怪了,哀公说我现在抽十分之二,还不够用,按照你所讲的提取十分之一,国库岂不更加吃紧。有若说:“如果百姓富足,您怎么会不富足呢?如果百姓不富足,您又怎么会富足呢?”

在《孔子家语·王言解》中,孔子向曾子谈起古代的明王之道,专门讲到国家的生财之路:

采取赋税收取十分之一,用民力役一年不超过三天,按季节让百姓进入山川渔猎而不征税,关卡、市场只是检查而不收取赋税的方法。

这些措施分明是减少百姓的负担,使民富,但是国家的税收少了,国库收入降低。孔子却讲这些都是国家扩大财源的途径,这应如何理解呢?与本章的问题同出一辙。

事实上,这就是“王道政治”的核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民富是至高追求。孔子曾经引用《诗经》中的言语“凯悌君子,民之父母”。明王就是百姓的父母官,你见过谁家有儿子非常富裕而父母十分贫穷的情况吗?在这种“不费民力、民财”的情况下要保持国家公务机构的正常运营,就需要“明王节之”,减少财政支出,好钢用在刀刃上,不要奢侈浪费。要善用财,才可不费财。

读本章一知有若的确得孔子真传。二知君子文质彬彬的价值在于奉行王道行仁天下。仁爱不仅是内在的觉知,实实在在是需要施惠于他人,实现觉他。对于位高权重者,更应如此。

同类推荐
  • 老北京的百业与行当

    老北京的百业与行当

    本书主要介绍老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居住在此的市井百姓的衣、食、住、行等。
  • 作家们的威尼斯

    作家们的威尼斯

    本书运用许多趣闻轶事与文章史料,为读者翔实丰富地点出威尼斯迷人的文学图像,并穿针引线地勾勒出文艺复兴以来环绕着威尼斯的人文、艺术、建筑、生活与逸事风流的华丽世界。几个世纪以来,无数的文学作品不断发现这座城市的新视角,形塑出各自精彩的威尼斯神话,至今影响深远。二十九篇栩栩如生的传奇素描,引领读者进入这座荡漾着拜伦、歌德、蒙田、卢梭、乔治·桑、普鲁斯特等来自世界各地的文人墨客的悠悠水都,是所有文学迷与威尼斯迷不可不读的城市文艺史。
  • 重庆往事

    重庆往事

    重庆,是一处很特别的地方。重庆城,是一座极其特别的城市。重庆人,是一个极富个性的群体。作者以细腻优美的笔触,深入重庆历史与现实的角角落落;以个性感悟又略带伤感的记忆,捕捉重庆那些美丽且具价值的人文画面;以现代时尚的旅游视角,描绘勾勒出重庆一幅幅立体多面的绚丽图景。
  • 菊与刀

    菊与刀

    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20世纪初女性学者。她受恩师法兰兹·鲍亚士(Franz Boas)的影响,提出了文化形貌论(Cultural Configuration),认为每种文化都如人类个体一样,有其个性与特征。她的代表作品有《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与《菊与刀》(The Chrysan the mum and the Sword),其中后者因成功运用“文化模型”理论来诠释日本文化而影响深远。
  • 中华上下五千年断案趣话

    中华上下五千年断案趣话

    古代的断案方法不拘一格,格格诙谐幽默,像是星辉夜空下模糊的山峦,黑得看不清脊和山路,却在峰回路转时候,雄鸡一唱天下白。古人断案时的智慧,古人的机智和幽默,妙不可文言!
热门推荐
  • 一杯隔夜茶

    一杯隔夜茶

    一杯隔夜茶,有茶味无茶香,比新茶闷涩比白水味香。待新茶饮尽,只添水不换茶,待激情退去,只相伴少言话,茶水终将无味,日子终将无光。如何给时光添水,如何给岁月添茶,如何让日子有味而不变味……
  • 九令分合记

    九令分合记

    侠者,律己律人,为国为民。一朝得获能力,九玄震天诀、千叶重钧掌、风雷刀法、风影闪……不再独善其身,亦且兼济天下。行侠仗义,悲天悯人,聚拢同道之士;西域归来,西北内乱,如何破解困局?九枚令牌,齐聚之日,又是何等景象?PS:列为看官,本书属于慢热型,更加注重人物细节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如果一时不喜欢,还请收藏起来,心情烦躁的时候打开看一看,指不定您就喜欢上了呢O(∩_∩)O
  • 陇南市灾后重建与人口迁移研究

    陇南市灾后重建与人口迁移研究

    甘肃省陇南市是2008年我国重大地震的一个重要区域,在地震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人口迁移和异地搬迁安置,是重建工作的一个重点。陇南市又是我国地质条件非常复杂的地区之一,也是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研究这个区域的灾后重建与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对策问题,有着非常现实
  • 樱花逝

    樱花逝

    当宣扬“以暴治暴”的暴力女从天而降遇上从“天树而降的寂寞却温得似水的耀眼男”,她的反应竟会是用美腿圈住别人的腰想要看清别人的长相,以便自己在不爽的时候随时攻击别人,结果却害得自己和耀眼男被自己的天敌在这羞愧难当暧昧的关头捉个正做!!于是乎,帅气得俊美邪恶滥情男、当短胖脑袋绣豆女做为第三、四者插足,一段带着六月飘雪之冤的清爽、凄美动人的N角恋爱情故事便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 财富的灵魂

    财富的灵魂

    本书是一份记录、一个镜像、一部心灵史写下了过去25年来中国商业社会发生的最重要的人和事。从中,你能领会当前商界大腕和意见领袖的历程与感悟也将理解为什么《中国企业家》能成为中国的《财富》。
  • 相国风华:误惹腹黑鬼公主

    相国风华:误惹腹黑鬼公主

    人称沉香阁少主禹毓,谢国第一佞臣,乃俊美无双,武艺双全,风流肆意,爱慕沦陷其中女子不计其数,权倾朝野,运筹帷幄,丽妆佳人。人称谢国第一公主,绝色妖艳,邪如桃李,却手握重权,恶名昭影,美貌宠男无数。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没想到一次的暗杀,却让两人撞破彼此的惊天秘密——谢奕殊:没想到丞相“胸肌”煅炼得如此宏伟,本宫甚是羡慕。禹毓:殿下,臣怀里揣的是包子。谢奕殊:本宫饿了,不如爱卿是否愿共享包子之乐?禹毓:殿下,求放过T^T……
  • 被系统管控的世界

    被系统管控的世界

    一觉醒来,似乎是穿越了?触发事件:丧尸围山!事件介绍:不知名的后山与异界相连,大量丧尸涌入,而在后山散心的你被困后山,你要做的,就是努力活下去,直到事件结束。(以你的能力并不足以结束事件,所以努力活下去吧。)
  • 超凡邪少

    超凡邪少

    陈帆虽是上门女婿,但是却光明正大的出轨,面对自己的老婆依然理直气壮……“我的事,你管不着!”
  • 无处可逃的你呀

    无处可逃的你呀

    什么情况?!做了个梦就在这个黑不拉几的林子里醒过来了?!还失忆?!习惯性失忆还热衷于到处乱跑的女主和表面冷漠实则软萌天天四处提溜女主的男主?不不不~这是一个利用与救赎的故事。当我走到最后,我竟不知道该相信谁。我算尽了一切,最没有算到,我最后的选择是爱上你,原谅你。
  • 前世今生之梨棠传

    前世今生之梨棠传

    他是大秦帝庭尊贵的第七帝子。她是武安王府的嫡长女。十五岁的时候,她领着一队亲卫从咸阳有名的烟花之地渭河花坊中将他拎了出来,拿着一柄长枪指着他,“我娶你可好?”他温柔的看着她,我娶你。别人不知道的是,此时的他冷汗已经浸透了其后背的衣裳。......西地,万里赤壁,漫天黄沙飞舞。窄小的沙坑中,一身狼狈的他抱着昏迷中的她,低声呢喃:你知道吗,从小我就有种感觉。好像,很久很久以前就认识你了。现在,只是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