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865200000007

第7章 刘光求新而勤奋 刘尔炘博学且热肠

清末民初的十多年内,正是新旧思想公开交锋的时代,这种状况在兰州学界也较为明显地体现出来。随着新式学堂逐步取代传统儒学教育体制,兰州学界虽然尚未形成完整的近代教育思想体系,但也涌现出诸如刘光、刘尔炘等具有较大影响的知名人物。

刘光(1842—1903),字焕堂,陕西咸阳人,清末著名的维新教育家。1902年受陕甘总督崧蕃之聘担任甘肃大学堂总教习,旋即从西安赴兰州就任,与甘肃大学堂提调杨增新商议建校事宜。1903年2月,甘肃大学堂正式开学,这是近代甘肃第一所新式学堂。6月,位于省城通远门外畅家巷的新校舍竣工,刘氏率领甘肃大学堂师生迁入新校。不久,清廷谕令各省将省会设立的大学堂改为高等学堂,甘肃大学堂随即改名为甘肃文高等学堂。刘光仍担任总教习,主讲经学课,并积极筹措算术、理化等实用课程。但由于授课、教务等事项过于繁忙,致使旧病复发,不幸于当年10月在兰州逝世。刘光勤奋执教,忘身忘家以及廉洁刚正的思想情操,当时在兰州教育界传为佳话。

刘光性格诚洁刚正,勇于评论时弊。在教育革新方面,影响较大的是关于倡办“乡学”教育的思想主张。刘光把乡学看作是兴学之本、强国之本和合群之本。他指出:“今日中国之患,不在外人之富强,而在我国之贫弱”,中国贫弱的根源在于广大国民能否做事肯学。国民不学,就会丧失做事能力,使国家更加贫弱。因此他断言,“国势贫弱,唯学能救之”,应先从兴办学堂做起。他说,救国之道,必须以学为本,而国民之不学主要是当道者划兵农工商于学外,使之无就学之地。因此,他认为开设乡学是巩固立国根基的最佳方略,建议当权者命令“各乡均设学,有不设学及弟子不入学者罪之”。他在接到来甘执教的官书后,就建议总督在甘肃大学堂内设“延宾馆”,培养办学人才,然后派往各乡倡办中、小学堂及蒙学堂。但由于当时忙于甘肃大学堂开办之事,此建议并未付诸实施。在执教期间,他仍然强调开办新式学堂应以“乡间之蒙学为先”,才能使国家独立自强。刘光教育救国论的思想,在陕甘两省有较大影响。尽管他在甘肃执教时间很短,但甘肃在兴办新式学堂的过程中,所办小学堂的数量较多,分布较广,速度较快,这种客观事实,也反映了上述思想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刘光在其艰苦的教育生涯中不仅竭力倡办“乡学”,还特别用心于治学之道。他经常讲求的治学之道有三个要点,一是“实用”。他认为人们的治学目的应该注重实用性,强调治学以为治世之用,为国家富强之用,认为“西人之学皆归实用,凡轮船、枪炮、电报、化学、医学、地矿等都是实用之学,也是富强之学”。为此,他反复告诫士子,必须“力除空言无用之积习”,积极学习各种西学,以开通各地学习实用之学的风气。二是强调实际。认为治学必须讲求实践,不能空谈。宣扬“先行后知”、“即知即行”和“知行合一”的学说理论,并声称“吾儒之道、合内外之道也”。可见他并不是反对读书讲学,而是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三是强调“古为今用”。这是他讲习经史之学的基本准则。他出于忧国忧民的心怀,经常呼吁“治史应始近代”,重视现实,主张“学于古者”,要“应当世之变”,不能泥古守旧,必须以时代的需求为准则,他要求士子读书必须温故知新,古为今用,极力引导众生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参加社会革新运动。刘光还以身作则,躬行实践,一面讲习经史之学,一面尽可能使各种近代的自然科学进入课堂,并在陕甘两省积极倡导兴办近代实业,这在当时的文教界都具有一定影响。

刘光自考进士未能及第后,绝意仕途,潜心从教,立志要以教育事业为其终身职责。1901年,曾谢绝了地方官员关于参加清政府开设“经济特科”会试的荐举,继续在地方书院执教。在兰州执教期间,刘光忠于讲习职守的具体实践,从开始应职到最后以身殉职的全部过程,都证实了他的誓言:绝不为做官而来。在文高等学堂担任总教习期间,刘光制定新规章,开设新课程,言传身教,竭尽心血;每日讲授之余,总阅全校各科课卷,批改作业,孜孜不息,要求士子每日记日记,写心得,定期审阅不倦,教其精益求精。至1903年入夏后,他因操劳过度,旧病复发,直至病情恶化,卧床不起时,仍在昏迷之间说着学堂之事,真可谓忠心耿耿,尽瘁终生!

总之,刘光勤奋执教,呕心沥血的思想情操与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深受时人钦佩,被誉为“百代真儒”。

刘尔炘(1864—1931),字又宽、动初,号果斋,又五泉山人,生于皋兰(今兰州市)士绅之家。光绪年间先后中举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后返里应聘五泉书院讲习,并在兰州西城巷山子石斗母宫设帐授徒。1903-1907年,任文高等学堂总教习。1912年,任甘肃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次年谢绝政务,潜心于文教、公益事业。著有《果斋集》、《果斋日记》、《劝学迩言》、《拙修太平书》等10余种著作,是全省知名的经学家和文人学士。

刘尔炘饱读经史,苦心孤诣,其处世为人,学术修养,均以古训古道为准则。总体来看,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与时代潮流格格不入。但若认真剖析,其中也有一些可取之处。

刘尔炘的思想主张首先在于他的“毋我”、“利人”、“以理制欲”之说。他致力经史,刚烈自豪,总以“扶理抑气、真实无妄”八字为宗旨。认为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不出此八字之外。刘尔炘指出,凡做事为人,不能有私欲、私念、私情,必须以利人为准。他把利人看作是培育人才和治学的一个宗旨,认为如果人人都具有济人利物的志愿,就没有理由担心天下不太平。“以理制欲”是又一个为人处世的宗旨。刘尔炘认为能否以理制欲,不仅是个人能否利人的根源,而且是国家、世界治乱的根本。古今中外,无论大国小国,无不是“理胜则治,欲胜则乱”。在这里,刘尔炘所讲的“理”,就是中国传统的孔孟之道,就是理学家所谓的“天理”。在他的著作里,将中国的圣贤之道和圣人之学奉为“极优极美、无疑复加”的学问,同时认为近世欧美学说及其物质文明是不足以治世的,这充分反映了其思想陈腐与保守的一面。

求实、求用,是刘尔炘治学的重要原则。他认为“实学”就是有关人道世俗和治国治世的有用之学,它直接影响国家的胜衰存亡,不能等闲视之,并从自己诗文取士的亲身体验中对虚文日盛的时弊进行了深刻评断。因此,认为“崇实黜华”是当务之急。尽管他认识到“西人之所以纵横世界者,其技艺真能抉千古永有之秘”,但却把当时顺应时代潮流的变法维新论和民主革命论,都归之于空言、空谈之中,这正反映了刘氏的封建陈腐思想在其世界观和认识论上的局限性。

在治学方法方面,刘尔炘给书院诸生提出了求实、求真的治学要求。他曾经制定了六条治学准则。一是立志。认为学者立志,好比农夫下种,读书不立志,就像耕田不下种一样,最后一无所得。二是存心。存心养性是古代儒家的一种修养方法。存心是指专心、静心。实际上是说读书治学,必须专心致志,踏踏实实,这是为学的根本之法。三是抉择。强调学生读书时要“择其最要且者读之”,“勿观杂书,恐分精力”,否则,即使万卷罗胸,也只能是修一身而不足。四是次序。是说读书要按计划,循序渐进,要得寸而后进尺,否则,欲速而不达。五是切己体察。是说“读书必反之身心,证诸实事,则道理易于透彻”,因此,应该注重亲身体验考察。六是随事力行。是说读书不仅要切己体察,而且要随时随事躬行实践。以上诸条,虽多为刘氏自身的实际阅历并受具体历史条件的各种局限,但其力求从实、从真的治学准则和基本要求,对后人是有启迪意义的。

刘尔炘教育思想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反复强调为人要耐烦耐苦和为师要以热肠为本的重要性。他说,“人之生也,耐苦耐劳耐挫折,必成大器。经霜冒雪,松柏不凋,求梁栋者,故在松柏”。可见,他把耐烦耐苦看作自我锻炼和培育人才的基本方法来倡导。不仅如此,刘氏还以“热肠”二字作为对事对人和为师之本。所谓“热肠”,就是热心、热情,尽力助人。他在任教期间的工作日记中,深有体会地说:“天地之心,父母之心,君师之心一也,仁而已矣,热肠而已矣。故为师范生者,不可不知热肠为教人之本。热肠而后教不倦。”真是言简意赅,入木三分。他常以此自勉勉人,身体力行。刘氏在省城创建“陇右乐善书局”之后,不仅随时以“耐烦”二字与书局同人相勉励,而且要求同人和气怡颜,使人喜我乐。在文高等学堂执教时,曾经与一名外籍教师因入堂听讲中的礼节问题而引起了一次微末之争,刘氏以书信方式,列举大量事例,谆谆教导,反复告诫,不厌其烦,并期望与诸生共同勉励,进而为国争光。刘尔炘还曾特意为文高等学堂写了一副门联:“愤国家积弱情形学个自强人物;体孔孟救时宗旨养成滚热心肠。”后来又为省城两处小学堂写了一副类似的楹联:“无论你学道德学才能当实志虚怀要有童蒙求我意;莫关他智愚是贤否只热肠苦心常存父母爱儿心。”其语重心长、良苦用心莫不流露于字里行间。

刘尔炘出身封建科第,位居翰林编修,终身喜好经学,并以主讲经史之学为业。由于他世居偏僻闭塞之地,仅以在籍翰林知名,而实际阅历有限,又沉迷于孔孟之道,导致了他在政治文化思想上的保守性和落后性。时至清末民初,他仍认为政教无论如何变更,都不能离开孔孟之道,当维新志士在全国鼓吹革新变法的时刻,他却在自己的书斋案头,唯恐“生存竞争”的理论使世界无法太平;当革命志士依据“平等自由”的学说为民主革命大声疾呼时,他又认为宣传平等自由是说“空话大话”,认为青年学生参加革命运动便是盲目瞎闹;在政体骤变,四海翻腾的岁月里,他却忙于修补祭圣文庙,倡立“尊孔社”。这都反映了刘尔炘的思想言行与时代进步的潮流有相当大的差距。当然,他为教育事业一片热肠、勤勤恳恳的奉献精神及其一些教育主张,在兰州教育发展史上还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类推荐
  •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激活学生潜能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激活学生潜能

    目前,人的一生只用了自身自学能力的百分之一,只利用了自己智力潜力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 《韩非子》的教育智慧

    《韩非子》的教育智慧

    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
  • 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

    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

    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了一些大事,从年初的冰雪灾害,到拉萨“3·14”事件,奥运圣火传递,到“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世界各国甚为关注,也引起世界传媒广泛而强烈的复杂反应。从众多而繁杂的媒体声音中,我国民众识别了友好、善意的朋友,也看到了西方仇华、反华舆论的猖獗;识别了西方某些媒体虚假报道后面的反华心态,看到了我国面临的外部舆论形势的严峻,领悟到媒介教育的刻不容缓。
  • 梦在数学里

    梦在数学里

    本书收录了多篇关于数学课教学研究的文章,分为五辑,内容包括:课标解读、有效教学、教学探索、教学设计、高考频道
  • 鲁迅作品里的教育

    鲁迅作品里的教育

    本书内容包括:只有改造社会,才能改造教育;批判封建旧礼教和旧教育;让儿童活泼自由发展;读有用的书,走自己的路等。
热门推荐
  • 道理我都懂

    道理我都懂

    大道至简,五行相生,我的名字便是这么由来的
  • 重生之Toxic彼岸

    重生之Toxic彼岸

    看顾雨兮的故事,看那年彼岸花开,真正的简介在书中第一页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九天魂域

    九天魂域

    传说异魂入世,必会掀起腥风血雨。得异魂者,得天下。
  • 不知所措想知你

    不知所措想知你

    年少时藏起的手链,成为了寻找亲人的唯一途径。简怜特意考取了古域的大学,一来找亲人,二来躲仇人,三来……捡个老公回家。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到北方城市暂住

    到北方城市暂住

    煌煌13王朝,历时千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西周的青铜器、秦砖汉瓦、陶俑、汉唐石刻和鎏金以及唐三彩等历史文物,都是民族的稀世珍品和一个符号。到地王的72层去办事,你要在大厅乘电梯到40层,再转乘去72层的电梯,你从40层的电梯里出来,眼前到处是简陋的白墙,你会一下子产生迷惑,这就是地王的里面吗?当然,这不但是地王的里面,这也是深圳的里面。
  • 蛮荒至王

    蛮荒至王

    三千年前,乾坤陡转,天地震荡,仙神大劫,神魔大陆异变,仙神之路被封,无数奇异宝物降落,演变出了蛮荒之气,蛮荒之气乃是阴阳之气集中演变出的一种异数,神妙无比,神魔大陆因此被扩大了数十倍,无数生灵得获福荫……欢迎加入猫家族:317430202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牛虻

    牛虻

    《牛虻》是爱尔兰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的长篇小说,描写19世纪意大利爱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的斗争。本书描述了意大利青年牛虻的成长历程,讲述了他如何在黑暗现实的教训下觉醒,如何自觉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并成长为一名坚强战士的人生历程。牛虻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爱国志士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的典型形象,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