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04600000014

第14章 文艺结缘总相宜

宜兴紫砂陶泥的发现,以及用于制作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茶壶,都是由陶工匠人来完成的,紫砂壶的诞生,浸淫了他们无数的血汗,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砂壶艺术才能得以绽放光芒,成为茶具家族中一支勃勃有生机的新军。然而,砂壶艺术发展的巅峰,却是因为众多文人学士的积极参与,没有他们的加盟,很难想象砂壶会有那么多姿多彩的昨天和依然魅力无穷的今天。

中国历代的文人,大都对政治漠不关心,但对各门艺术却注入了较多热情,尤其是在现实与理想存在较大差距的时候更是如此。情趣高雅却又意境深远的品茶艺术,更是因为适合他们的恬淡心境而备受注目。基于此,自品茶艺术诞生的唐代以来,文人骚客们对茶、对茶具的确是倾注了满腔的热情来讴歌之、赞美之。

紫砂茶具的诞生,不仅填补了茶具家族的一项空白,而且还因为其“不夺茶香,又无熟汤气”的独特优点,一无例外地赢得了大多嗜茶的文人阶层的赞赏与推崇,“茶壶以砂者为上”就是他们对社会发出的颇具影响力的号召。出于对文人发自内心的信赖,社会各阶层人士一时之间都把目光投向了紫砂茶壶,顿使砂壶成了茶具新贵。

聪明的艺人们对这种情况瞧在眼里,喜在心上,他们深知作为知识阶层的文人们在世人内心深处的号召力,文人的审美导向无时不在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离开了文人的推崇,他们的作品将毫无市场。因此,他们深深地渴望着文人的加盟,同时,对艺术的精益求精本能,也鼓励他们从文人那里吸收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充实自己的作品。

作为文人,他们更有难言之隐。明代的政治腐败,愈演愈烈的朋党之争,使得他们更为厌倦,纷纷然过起了隐士生活,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清闲之余,更爱玩物,耽于茶饮的文人,更是把目光锁定在紫砂壶上。为了更好地从品饮中去体验和领受那份清雅与恬淡,增加茶具艺术美的内涵,他们也迫切希望与砂壶艺人们多加沟通,把自己的志向和审美观点溶入小小的砂壶之中。

双方这种心态是如此的接近,于是一拍即合,合作之势不可逆转地形成了。

砂壶界文人艺人最早的合作,可能该从时大彬算起了。

作为明代的壶艺大家,时大彬的名声不可谓不响亮。他制作砂壶之初,爱做形体较大的。“后游娄东,闻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乃作小壶。”眉公是当时大学者陈继儒的字,琅琊、太原可能是指著名的山水画家王时敏和王鉴,他们都提倡饮茶用小壶,以新泉活火,旋瀹旋饮,使“香不涣散,味不耽搁”,“汤力香,俾得团结氤氲”,“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时大彬结识他们后,经常聆听他们有关品茶试茶的高见,进一步懂得了茶道对壶制的要求,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改变了自己业已稔熟的路数,悉心制作小壶,终于成为一个“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的壶艺大家。

明末嘉兴人项真,字不损,也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书法家,他爱紫砂壶成癖,竟然亲自动手,制起了紫砂壶,这在当时,还是需要勇气的举动。清吴骞在《阳羡名陶录》中记载自己曾亲眼见过署“砚北斋项不损”款的砂壶,形制朴而雅,表明项真制壶还颇有一定功力。但所制数量不多,所以吴骞认为这纯属“文人偶而寄兴所在”。

如果说,明代文人与砂壶艺人的合作还不显山露水,处在一种朦胧状态的话,那么,随着时光推移到清代,这种情况就有了质的改变,文、艺结缘成了一种流行的自然现象。这与明亡清立后的政治形势有关。

清入关后,夺了朱家的大明天下,但形势并没稳定,忠于前朝的力量仍在各处抵抗,南明政权仍有相当的号召力。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清统治者对国民的“思想改造”工作极为重视,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是以打压为主,迫使广大文人学者断绝出仕的念头;同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忠君”与“正统”的概念也异常明晰,他们也不愿意为“异族”政权服务,为了逃避打击,明末兴起的隐居风再次狂袭士林,广大文人纷纷寄情于山水之间,醉心于茶饮之事,闲暇之余,对紫砂壶的了解、研究就更多了,兴致也随之更高了,不过,这时的参与,一如既往,仍然是一种被动式的参与,文人式的矜持,使他们难以迅速跨出一大步。

陈鸣远是清初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制壶家。砂壶型制由传统的几何型和筋纹型向自然型的嬗变,主要是由他推动的。作为一个出众的壶艺家,他的技艺精湛,作品富有创造性,而这一切,还要得益于他本人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同文人们甚密的交往。

据说陈鸣远技艺初成后,并没有厮守在家乡宜兴,而是携技云游,所到之处,都着意结交名流,了解他们对壶艺的看法,不断从中汲取营养。在浙江海盐张氏的涉园,桐乡的汪文柏、海宁的曹廉让、马思赞等文人名士的府邸,都留有他的足迹;他同海宁名门杨中讷的交情尤为深厚。杨中讷(1649—1719)字木,号晚研,系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官至右中允。杨以书法著名,效法晋唐,纵横中颇有法度,尤其擅长草书。通过与他的交往,陈鸣远的书法造诣无疑深厚了许多,以至著名的书法篆刻家张燕昌对陈的作品不以为然,却不得不承认壶上的铭款独有风格,“原独赏其款字有晋唐风格”,说明陈鸣远的努力终于换来了丰硕的回报。

作为在砂壶上题写铭文以点明主题的创始者,陈鸣远十分注意从文人处获取学识和修养,不断提高自己作品的品味。他的作品,时常采用一些知名典故,来表达自己与茶人的志向情操。如在南瓜壶上,镌刻的铭文是“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其中的“乐陵式”,指的就是曾向萧何进谏的秦东陵侯召平种瓜的典故。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载:“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子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士人们那种甘于淡泊而不改节操的志向跃然壶上;他的另一件壶,铭文是:“汲甘泉,瀹芳茗,孔颜之乐在瓢饮”,援引的也是《论语》中孔子称赞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的名言,试图以此来实现艺术品“成教化,助人伦”的教育功能。

十九世纪初,紫砂壶业出现了一股新风,壶艺和诗词、书画、篆刻的合而为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砂壶的艺术境界,被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在气质上更好地适应知识界审美情趣的要求十分强烈。这时,知识界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主动介入到紫砂茶壶的制作与艺术再创造活动中。陈曼生可称为其中的先行者。

陈曼生(1768—1822)名鸿寿,字子恭,浙江杭州人。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篆刻家和诗人。官至淮安同知。他与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锺、赵之琛、钱松共八人志同道合,成绩突出,被后人称为“西泠八家”。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清初经陈鸣远后,砂壶业的又一低落期,文人学士们对这样的现状十分不满,陈曼生决意介入,以振兴砂壶业,使之尽快从低谷中走出来。

陈曼生利用自己担任溧阳县令的机会,经常来到相邻的陶都宜兴,主动和陶壶艺人交朋友。他因此而结识了当时的制壶名家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兄妹,相约携手合作,共同制作“曼生壶”。

陈曼生“自出新意,仿造古式”,凭着自己出众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取诸自然现象、植物形态、实用器物和古代器物等,他亲自设计了众多的砂壶款式,交给杨氏兄妹去制作成型,再由陈曼生及其幕僚、朋友江听香、高爽泉、郭频伽、查梅史等人,在壶坯的空白处题镌诗文,使得茶壶直接和诗文书法篆刻结合为一体,单调的砂壶顿时书卷气浓郁,烧成后“玉色晶光,气韵温雅”,审美情趣无疑大大增强,这种大合文人胃口的“曼生壶”一出世,就受到前所未有的倾心赏识,众多文人争相搜求,以先睹为快。

曼生壶每种款式均有题记和诗文,都是陈曼生及其朋友的亲作,前文我们曾经介绍过“曼生十八式”的题识,此外的一些题识还有:

井栏:“井养不穷,是以知汲古之功。”

钿盒:“钿盒丁宁,改注茶经。”

覆斗:“一勺水,八斗才;引活活,词源来。”

牛铎:“蟹眼鸣和,以牛铎清。”

井形:“天茶星,守东井;占之吉,得饮。”

延年半瓦:“合之则全,偕壶公以延年。”

飞鸿延年:“鸿渐于磐,饮食,是为桑苎翁之器,垂名不刊。”

提梁:“提壶相呼,松风竹炉。”

更多的则是表明茶人“淡泊以致远”的心境和文人不媚俗、不附势志向节操的诗句,如:

“左供水,右供酒,学仙佛,付两手;”

“平壶留小啜,余味待回甘;”

“诗清都为饮茶多;”

“闭门即是深山;”

“寸心千古秀;”

“日色冷青松;”

“笠阴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吟花咏月品竹评茶;”

“从来佳似佳人;”

“外方内清明,吾与尔皆亨;”

“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

曼生壶以其别具一格而清雅隽永,耐人寻味的铭文,深受广大茶人特别是文人们的赏识,许多人到处搜求,只要壶上有曼生款铭,就至少价高三倍,造成曼生壶供不应求,烧造数量惊人。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半瓢壶,壶身上的铭刻云:“曼公督造壶第四千六百十四。”可见曼生壶的数量之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受欢迎的程度。文人介入壶业的成功之举,终于产生了轰动效应。

作为一位知名的文人,陈曼生敢于放下架子,主动和艺人结缘,并亲自投入到砂壶制造业,这种勇气和献身精神不但在当时令人咋舌,就是在今天,也值得赞赏。比起陈曼生来,当今许多人无疑会汗颜得无地自容。从另一方面说,杨彭年作为当时著名的制壶高手,也甘当探路者,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毅然与陈曼生合作,而且还甘而配角,从前台走向幕后,让陈曼生独领风骚,这种高尚的情怀和博大的胸襟,能够体现在一个陶壶艺人身上,的确难能可贵。陈、杨二人的通力协作,将紫砂壶导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艺术圣地。二人缺一不可,没有陈曼生的主动参与,砂壶的艺术情趣将大打折扣,同样,没有杨彭年的通力协作,任何华丽的词章也将失去表现的市场。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曼生壶”或许应改名为“曼生彭年壶”更为确切公平些。

自陈曼生和杨彭年开创了文艺合作的新局面后,文人、书画家们纷纷效仿,争先恐后地同陶壶艺人合作,或题诗,或作画,直接在砂壶上抒发自己的感情,直将朴素至极的紫砂壶摆弄得诗意盎然,意趣横生。这种艺术气质浓厚的“文人壶”的品位又提高了一大截。

这一时期的书画家如瞿应绍、吴大澂、陆恢、吴昌硕、任伯年及著名文人郑板桥等,都先后介入了壶艺制作。他们或与陶工合作,或自己设计款式,交由陶工定做,充分分享了砂壶艺术化的喜悦。瞿应绍延请李奎监制各类茗壶,或自制铭文,或绘刻竹梅兰于其上,制出享有盛誉的“三绝壶”;吴大澂为了满足自己收藏的爱好,曾力邀壶艺专家俞国良、黄玉麟等来仿制古壶,并自题铭文,自得其乐;怪才郑板桥专程到宜兴定制砂壶,并在壶上铭刻了一首意味深长的诗作:“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饿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二三寸水起波涛。”借物喻世,把自己对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的看法用廖廖数笔便勾画出来了,真是壶佳诗佳意更佳。

文化人的参与,使得砂壶工艺与书法、绘画、篆刻开始珠联璧合,从此,紫砂壶不再是单纯的茶具,还以其浓重的艺术可欣赏性成为工艺美术珍品。对后世最显见的影响就是,陶艺队伍不再是单纯的制壶,而是发展为制坯和雕刻字画这么两道工序和两个工种了,砂壶从此的精雕细作,把它引向了一个深入发展的阶段,文、艺的结缘,终于结出了硕果。

同类推荐
  • 张葆荣书画论文选集

    张葆荣书画论文选集

    本书收录《书家·文化·艺术》、《临帖与审美》、《三书并记》、《灵感》、《王羲之与顾恺之》、《关于圣教序》等文。
  • 文化即吾心:电影表演与社会表演

    文化即吾心:电影表演与社会表演

    本书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厉震林近两年的学术论文集。它以电影艺术为研究中心,对若干重大的电影文化和美学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并扩展到其他相关的文化内容。该书的论文均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以及在国际、全国学术会议上主题演讲,获得过“中国电影金鸡奖”论文奖等重要奖项,在国内外电影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目前中国电影界和文化界前沿性的学术论文集。本书适合电影研究者、创作者、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爱好者阅读。
  •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死水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死水

    《死水》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露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作者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
  • 包豪斯理想

    包豪斯理想

    本书中著名设计师、插画师威廉·斯莫克阐述了包豪斯的设计主义如何对当代艺术,不论在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方面,还是在工业设计、现代美术方面所造成的影响。
  • 书法文化阶梯丛书-实践篇·学生隶书字帖

    书法文化阶梯丛书-实践篇·学生隶书字帖

    写字教育不仅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个性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热门推荐
  • 孝子不遗传

    孝子不遗传

    {人人皆知百善孝为先,可是又有几人能够称为孝子呢?‘外面的世界’真的那么的精彩吗?每个人都渴望幸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他们不惜抛弃一切而纷纷离开农村选择了城市,直到不知不觉的忘记了自己在遥远的山里还有一个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都说养儿为防老’更多人认为孩子才是爱情的结晶,才是生命的真谛!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便是人们生存的根本,所以他们纷纷抛弃了赡养老人选择了溺爱儿女,那你们有没有想过你的儿女将来会不会也是这样!这样的对待你们!孝!乃中国古文化文明之最,是每个人最该拥有的个人素质和义务,可是在现代人心目中似乎却早已经把它淡忘了,也许只会有少许的人还会记得它……落叶归根,不论儿女!家里的爸爸妈妈年纪大了,有空就常回家看看吧!孝子不遗传,孝,不是天生就具备的,而是在生活中遇见各种的人碰到各样的事儿而慢慢培养的……}……孝子不遗传:凯士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这究竟算不算大学

    这究竟算不算大学

    曾经就读于某985院校的本硕毕业生慕容,为了实现儿时的教师梦,毕业之后毅然决然的选择留在这个中部并不发达且远离家乡的专科类院校任教,却完全为他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一年后,慕容离开,他不清楚何为师?何为生?何为大学?似乎一切和书中写的都不太一样.......
  • 我养师尊的那些年

    我养师尊的那些年

    家里莫名其妙多了个小孩儿怎么办?问师尊。师尊呢?不见了。北长孤表示,还能怎么着,养着呗!然后……小孩不见了,师尊回来了。再然后……师尊不见了,小孩好像长大了一点……北长孤好像发现了些什么……
  • 萧红小全集:马伯乐(精装)

    萧红小全集:马伯乐(精装)

    萧红著的《马伯乐(精)/萧红小全集》是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的很后一本小说,因为萧红的早逝,作品并未完成。在萧红已完成的靠前部和第二部中,靠前部描写“文化游民”马伯乐在抗战即将爆发时,从青岛逃难到上海后的生活;第二部写抗战开始后,马伯乐偕太太和三个孩子如何旅途狼狈地从上海逃难到汉口,以及马伯乐在汉口的一场恋爱和失恋。萧红本打算在第三部写马伯乐一家又从汉口逃难到重庆,惜未完成。这部《马伯乐》一反萧红以往作品的风格,《马伯乐》笔法幽默讽刺辛辣,将主人翁马伯乐描绘得活灵活现。马伯乐自私、懒惰、贪婪、欺软怕硬等卑劣人格,并非个例,即使时隔大半个世纪,看马伯乐,仍让人觉得他就在身边,甚至他就是自己。
  • 万灵众生

    万灵众生

    一位穿越者,在异世界万灵之地大路上,摸爬滚打数万年,只可惜依旧踏错一步身死道消但是天无绝人之路,他偶然重生,这一次他发誓,自己将冲破云层,冲破天道束缚,无敌于天下,永生于世。
  • 闪婚容易离婚难

    闪婚容易离婚难

    叶芊然感觉自己的人生是狗血加杯具的双重组合。刚一出生,老爹跟富婆跑掉了。刚一毕业,从在产房里就相识相知的青梅竹马被白富美夺走了。老天终于开次眼,抛下个高富帅,岂料同父异母的妹妹跑来横刀夺爱。好吧,废柴当自强,我叶芊然绝不会在同一个地方绊倒第三次!莫承熙,你给我听好,做了我的人,就要从一而终,给你一瓶灭蚊灵,把身边的妖蛾子全部灭掉。
  • 第一宠妃

    第一宠妃

    她是现代顶尖杀手之王,一朝穿越,却成了大楚国人人皆知的丑女,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脸上那暗红色的胎记!他是一国王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独独对她情有独钟,是万幸,还是不幸?“雪儿,让本王给你松松筋骨!”温柔的声音能滴出水来。“那远滚哪去!”一道清冷的女声恶狠狠的回应。“雪儿。”一个大男人妩媚动人的抛了个媚眼,身边的鬼影一阵恶寒,急忙有多远逃多远,看多了怕长针眼。墨楚寒心想现在也是没办法,凰北雪油盐不进,想要将她吃下去还要多费一些功夫!眼底的痴迷更深,继续望着那一袭白衣,妩媚却不失冰冷的倩影,久久不曾离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衰女穿越:弃妃十八岁

    衰女穿越:弃妃十八岁

    穿越了,她穿越了只记得她被利器所伤,再睁开眼睛的那一刻,一切都变了她被一票丫鬟围住,帮她带上凤冠,穿上霞帔,带到陌生男子的面前,拜堂成亲......眼前这个俊朗帅气,处处散发这迷人魅力的男子,居然成为了她的夫君成亲后,人前两人‘相敬如宾’人后两人却‘相敬如冰’她也只能认了,谁让她从小就是个衰神呢,当成了替死鬼,穿越后还成为了替身罪妾......【修改,重发版】
  • 尘世仙曲

    尘世仙曲

    人家主角穿越都是自带系统,修炼神级功法,各种超级大佬膜拜护航,为啥我穿越就成了废柴还修炼不了?这个修炼不了也就算了,一出新手村(家族领地)就给人废尽经络,打碎丹田?这是要从地狱模式开始修真炼道?“不行,我不能一穿越就死那种!我可是主角!”秦时仰天长啸,于是开始疯狂吃草!是的,秦时的修真之路就是从吃草开始的!且看秦时如何在九州一步步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