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17000000012

第12章 书信递情(2)

爷爷的故事

昨天晚上睡觉时,外孙女阳阳让爷爷陪她,并要求爷爷给她讲故事,爷爷就给阳阳讲了他小时候的几件趣事。一件是书包的事:那是爷爷上小学二年级时,没有书包,用一块正方形的花棉布包书,有一天爷爷的书包不见了,也不知是丢了还是被哪个同学拿走了,爷爷哭哭啼啼地不敢回家,班主任老师给了爷爷五角钱,让他买书包,并把爷爷送回了家。第二件事是手电筒的事:上世纪五十年代乡村没有电,晚上走路极不方便,一不小心就掉到沟里或被绊倒,家里为爷爷买了手电筒,小孩好奇,等不到天黑照电筒,便大白天在被窝里照亮,还怕别人拿走,就夹在叠好的被子里,结果忘了关,到晚上用时电已耗光了,不亮了,后来还不知被谁拿走、丢了。第三件事是掉河里:那是早春的一个下午,虽然树枝发芽,大地变绿,但春寒料峭,照样冷得出奇。老师让他们五六个孩子去河对面背石灰粉刷墙壁。河上有一独木桥,爷爷在过河时发现桥在往上跑,原因是河水向前流动,桥不动,但过桥的人感觉桥是向上走的,一脚踩空,就掉到河里去了,棉鞋棉裤都湿透了,又冰又冷,岁月流情。

流情岁月

没有衣服可换。把石灰背到学校,回家以后才由家长在热炕上烘干。最令人难忘的是爷爷砍伤腿的故事,还挽起裤脚让阳阳看了留下的伤疤。那是爷爷上小学四年级的暑假,爷爷和自己的父亲去割草时留下的。小孩子不会用镰刀,割草时草没有割下,却将自己的腿砍伤。因用力过猛,血流如注,伤口立刻像小孩嘴一样张开。爷爷的父亲急忙从地里揪了一些农村人用来止血的小草揉揉,贴在流血的伤口上,并脱下自己的汗衫将伤口包扎住,让爷爷自己走回家。后来,伤口感染了,无钱医治,休了一个学期的学,才完全好。阳阳听得十分认真,我不仅听得认真,还十分感动,觉得小时候的生活尽管苦,贫寒,但对小孩来说还是十分有意思,现在听来十分感动,心里不免酸涩难过。

后来阳阳又求爷爷给她再讲几个,但我再也没有听清爷爷给讲的故事,眼前只是晃动着乡村漆黑的夜里,一点昏黄的亮光一闪一闪的;独木桥下的流水和几个八九岁的背石灰的小学生;丢了书包不敢回家的小男孩;拖着伤腿在田间行走的少年,几滴清泪悄悄地滑落。我们的童年,我们的生活。这一夜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

心底的记忆

今夜是2006年的元旦之夜,入睡前又一次翻看章含之写的《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中的“那随风飘去的岁月”里面的“风暴的前夜”,把我的思绪拉回到40年前的“文化大革命”。

那是1965年8月的一天,我收到了高校录取通知书。当时的心情好极了,感觉天更蓝、阳光更加灿烂、树叶更绿。本应是炎热的暑天,竟感觉凉爽无比。我赶快收拾了一些自己上学要用的衣服去河边洗涤,走出家门的步子都比往常轻快多了。人真是不可思议,好的心情、心绪竟对外界的感觉是那么美好。

这一年也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夜,只是生活在穷乡僻壤的我不知道而已。看了章含之的《跨过厚厚的大红门》,才知道文化大革命的前奏早在1964年的“四清”运动就开始了。

章含之写到的情况我都经历过。

我上的是甘肃教育学院,在文化大革命中由红卫兵做主改叫“甘肃共产主义大学”,文革后又恢复为甘肃教育学院。

文化大革命席卷我们的学校是1966年的仲春,记得当时有一个中文系的教员,据说是里通外国的特务(大概是有海外关系),不知怎么回事,那天上午中文系的学生潮水一样地推着那位老师向教学楼涌去,老师的眼镜在地上被踩坏,手表掉在地上都无法捡回;时间不长,好像就是什么“5·16”通知,全校师生聚集在操场上,像开运动会一样,围成圆圈,把一些所谓的黑帮分子由20岁左右的年轻小伙子架着胳膊进行接力赛,记得当时还有一位50多岁的女老师,其惨状真是目不忍睹。现在想来真是对人性的极大摧残,对人格的极大侮辱,当时的自己身在其中,不知所措,极其恐惧。

1966年的“8·18”是毛主席第一次接见红卫兵的日子,证明了毛主席对红卫兵的支持,对文化大革命的支持。此后席卷全国的大串联开始了,我们是9月初去北京串联。上火车时不开门,我们是从窗户里爬进去的,一路上看到的是人头的攒动,田野的萧瑟,本应是丰收季节,但看不到丰收的景象。被盲目驱动的我们坐在火车上,竟觉得自己是在革命。

记得火车行到包头站,上来了一群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其中有一位六年级的小学生(光头),说话的声音竟是女孩子,她兴奋地告诉人们:她妈妈希望她是个男孩,于是她就把头剃光了,女扮男装。我们“大串联”的第一站是郑州市,下车后住进了一所小学的教室;当时我去上厕所,明明白白写着“女厕所”,进厕所后竟然看到一个“光头”在蹲着,吓得连忙跑出来。后来“光头”出来了,竟是被红卫兵剃了阴阳头的女教师。

到郑州后,记得很多商店都关门不上班,还有一个商店据说是郑州最大、最好的商店,也被红卫兵砸了,一些漂亮的布匹被焚烧了,铁皮暖水瓶被砸了,商店被熏得黑黑的,街上的小吃铺都成了红卫兵接待站。

9月上旬到了北京,等待毛主席接见,住在一个剧院的戏台上,男女混合,看到的尽是××演员是修正主义苗子,宣传封资修的东西,有演员演出的剧照,上面打着红叉。剃光革命头的女孩子,勾肩搭背地和长头发女孩在街上闲逛;猛看见“男女”这样亲近,从穷乡僻壤去大城市的我一时还难以接受。

想想那个年代,虽已过去近40年,似乎很遥远,但一想起来,那些画面又是如此地清晰可见,真像章含之写的“随风飘去的岁月”。

现在回过头来看,真是疯狂的岁月,摧残人性,侮辱人格,是摧毁真善美的年代,当年的我们被盲目驱动,以为自己在捍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呢,在搞革命呢,想来真是可笑、可悲。

现在,中国社会的安定团结、经济繁荣、国家的强大富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比任何时期都好,那些疯狂的岁月真是随风飘去了。

心底的画

记得六七岁时,就特别盼望春天。喜欢高远的蓝天,五彩缤纷的大地,更喜欢灿烂的阳光,涓涓的小溪。小时候的家在一个高台上,高台下有条小河,流水的时间少,干涸的时间多,河两边是村民的庄稼地。因为离家门近,大部分村民种的是蔬菜,栽的是果树。慢慢地,河两边就成了村民们一家一户的果园或菜园了。春天一到,各种蔬菜一天一个样的拔苗,各种果树一天一个样的变色,那种美像一幅画,永远地留在了心底。

初夏,沿河向西走三四里地,便是家门的小河汇聚大河的出口,地名河口。在那里可以看到水天一色的美景,还可以看到沿高山脚下流动的缓缓的波浪,沿河岸的柳树、白杨树像绿色的屏障把河水和庄稼地截然分割。依屏障远眺,连片的茄子地、辣椒地、西瓜地间种的黄瓜、大蒜及各种蔬菜荣荣生长;大片的玉米小麦绿浪翻滚;特别是辣椒地里套种的凤仙花,俗称指甲花,高约一米,树冠大而圆,花叶繁密,红红火火地招惹着小媳妇儿,大姑娘们。因为用它的花、叶、秆可以包出红指甲。小时候常让妈妈给包红指甲。为了让红指甲的颜色持久不退,要把凤仙花的花叶秆与明矾、盐、蒜放在一起,捣成泥,然后放到指甲盖上,用向日葵的叶子包住,用线扎紧,每天晚上睡觉前包好,一夜手都不能动,第二天取掉,连包三个晚上,指甲就成深红色了。那是小媳妇儿、大姑娘心中的美,也是小女孩儿向往的美。

那幅河湾图和美甲的过程及心情至今仍藏在心里没有褪色。

小院的风景也深藏心底。

那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家的小院也是五彩缤纷的。院的东南角有棵杏树,杏子甜而大;东边和院子中央有两棵大梨树,春季一到,粉粉的一树杏花,在春光中摇曳吐芳;后来居上的梨花,如雪似霞地在头顶上遮光、蔽日。不几天,落英纷纷,似雪花飘落,美不胜收。我常常在门槛上看不够它们的轻盈飘逸,那幅如雪似霞的画,印在心海,至今不枯。

春夏之交,绿叶柔嫩闪亮,特别是月圆的夜晚,坐在门槛上,托腮望月,那种美无法说出,心似有淡淡的忧伤,又有柔柔的温馨,还有清清的凉爽,有一种青春的萌动。时至今日,还能感受到那种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哦!留在心底的永不褪色的画。

马莲草

可能是茶喝多了,快午夜12点了,还没有睡意。看《桂花雨》中有一段话:“故乡,渐行渐远;桂花亦香亦甜。桂花雨,飘落在思乡的梦里,思乡的梦便浸透了桂花的香甜。桂花香飘得有多远,思乡的情绪就有多深。”

我是北方人,不熟悉桂花,因为桂花树喜温热,喜潮湿,北方干燥寒冷,不适合桂花树的生长。但在南方旅游时见到过桂花树。桂花有银桂和金桂,银桂开白色的小花,金桂开金灿灿的黄花,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清香悠长,树冠圆润阔大,形态婀娜,给人以美的感受。

《桂花雨》中的乡思,令人感动。它把我拉回到黄土高原的故乡,那里虽没有桂花的幽香清雅,但黄土地上的马莲草毫不逊色于桂花。她是另一种风格的花,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生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春寒料峭,她的嫩芽顶破还有点冰凌的冻土,把春的信息最早告诉人们。干旱无雨时,她的叶子绿中泛白,仍在挺着身子向上生长,该开花时照样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开出白中泛蓝的花朵,在风中摇曳,向人们昭示着顽强的生命。她像黄土地上的山妹子那样,没有艳丽撩人的色彩,没有水灵细嫩的肤质,但她有黄土地上山妹子一样的纯朴、顽强、坚韧的性格,有不选择地域环境的本色。故乡在我的心中,就是马莲草、马莲花。我爱马莲草,更爱马莲花。

同类推荐
  • 遇见中国:卜力眼中的东方世界(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遇见中国:卜力眼中的东方世界(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作者曾经是英国派驻香港的第十二任总督(任期1898至1903年)。这是他的回忆录,从一个英国殖民者的视角,记录了一个我们所陌生的别样的中国。
  • 《读者》杂志十年典藏从书:隽永小品

    《读者》杂志十年典藏从书:隽永小品

    浸润在美丽、精致、温暖的文字里,便有了脱离凡尘的清高和无畏,生命的歌哭、情感的起落,化为品评人生的幸福与激动,有如看花开花落的超然与从容……案头这本《隽永小品》所散发出的悠长而细密的气息和着秋日的风和雨,摇曳出自若而灵动的风姿。从最初的筛选到今日的编辑成册,仿佛经历了一番心灵的涤荡抑或是情愫的整理,室外喧嚣的车流人声不再传入耳际,像尘世间的纷争和无奈、繁冗与庸常也与己无关。
  • 故乡他乡:上海青年支边往事

    故乡他乡:上海青年支边往事

    他们,是一群有着共同经历的人;看上去已经不年轻了,脸上印着沧桑,有的生出白发,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支边青年”。那么,他们究竟是新疆的上海人,还是上海的新疆人?究竟是支边青年,还是知识青年?究竟是应当扎根边疆,还是应当落叶归根?这一连串的话题,将会成为历史的过去,却依然是留到今天的记忆。
  • 晴日的雨

    晴日的雨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主要包括:亲情乡情、情驻校园、情寄江月、诗情偶寄。
  • 万物生而有翼

    万物生而有翼

    你生而不可限量。你生而诚信善良。你生而心怀梦想。你生而伟大。你生而有翼。你本不应匍匐在地。你能展翅,那就学会飞翔。诗集收录了目前鲁米在国内广泛流传的诗歌和国内不曾流传、出版的全新经典。原英译本《Rumi:The book of love》一书,由美国著名鲁米研究者科尔曼?巴克斯精选鲁米的诗集而成,他对每个章节做了简介和评论,有助于赏读,希望本书成为爱的所在,与你相遇,成为我们一起走近鲁米、探知自我内在的一个契机!挚友,我们的亲密就像:无论你的脚踩在哪里,你都能在你脚下感觉到我的坚实。怀着这样的爱,我怎会只看到你的世界,而看不到你?爱的方式就是一条寂灭之路,是“仿佛它从来不曾存在过”的至福之路。鲁米所有的诗都可以看成是爱的诗歌。它们由悲伤、由每一道流经意识客栈的情绪之流来照料灵魂之花的开放。
热门推荐
  • 七神敕天令

    七神敕天令

    毁灭是文明的宿命。每一个纪元的终结,总有一只黑手在背后推波助澜。腐朽糜烂的气息亘古久远。“我自迷惘中觉醒,然而,尘封的记忆终将会被慢慢解开……”
  • 高冷王子的超拽公主

    高冷王子的超拽公主

    本文简介,他可爱俊俏,聪明、调皮、他腹黑,有着一张气死人不偿命的脸,她在路上的时候,她不小心撞倒了她,谁知他们在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座位,他一眼就认出了她,她却不知道,可如此平凡的她,会有着怎么样的命运呢?又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
  • 西城有暮光可惜没有你

    西城有暮光可惜没有你

    从那一刻起,她知道他们再也回不去了……等到生命终结时,他才知道她要的从来都只是自己的奋不顾身。面对如期而至的疼痛,他们……该何去何从……
  • 光似秋与陌

    光似秋与陌

    她是他只见过一面便一见倾心的女孩。死皮赖脸死缠烂打,他用尽毕生的磨人绝学终于把她得到手。分手那天,他第一次看见这个他爱惨了的女孩流泪,她说,她以为,他会是她的光。她又何曾不是他的光阿。再见她时,她脸上少了他最喜看的笑容,多了身旁一身干净整洁穿着西装的男人。池秋阿,他的池秋。赌上余生,求求你,让我再爱你一次。【1v1姐弟,相互救赎】
  • 御杀

    御杀

    当死亡到达彼岸、当黑暗融入光明;彼岸之花引渡众生、自由之翼被折断,让那星空不在璀璨。
  • 三八线往事

    三八线往事

    我们不能忘记半个世纪前同世界头号帝国主义的那场较量。志愿军儿女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保卫了和平,打出了国威、军威,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本书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历史、英雄与共和国同在。
  • 我和猫咪在异界

    我和猫咪在异界

    因虚拟游戏的出现,人类前扑后拥的体验着这一新奇的事物。随着第一个虚拟游戏《王都》的出现,虚拟游戏如雨后春笋迅速冒了出来,枪战,异世界,冒险……使得虚拟游戏在短短几年就风靡全球。秦岳,一个曾经站在《王都》的顶尖玩家,由于女友的背叛,离开了《王都》做一个猎人玩家辗转在无数虚拟游戏中,直到《第二世界》游戏的开启……
  • 新弟子规

    新弟子规

    《新弟子规》编著者高占祥。本书是作者最新撰写的彰显时代精神的著作。在秉承传统的《弟子规》形式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容,讲解了新时代的弟子为人处世、成才立业之道。韵文共计116句,1392字。全书分“朗诵篇”“注释篇”两部分。
  • 丰月志

    丰月志

    他是富豪的小儿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是一段传奇的后续,肩负常人难以想象的使命;他是桀骜不驯幽默巧言的风流俊杰,大智若愚里透着一股另类的帅气。他披霞戴月斩英豪,他袖里藏花红颜笑。他是群雄的王者,他是丰月志。
  • 标志与季节

    标志与季节

    本书描述了时间在自然中发生的微妙作用,揭示出各种动植物在自然界中随季节而发生的微妙的变化,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动人的、生机盎然的自然和谐之美。同时也是一部作者寻求精神家园的朝圣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