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上半期,俄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崩溃的边缘。国内起义不断爆发,为了转移国内的注意力,沙皇俄国政府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失败,这进一步暴露出封建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为了维护统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进行了改革,废除农奴制,这是一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克里米亚战争
19世纪上半期,俄国与英法在侵略西亚的过程中,矛盾进一步激化,这导致了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1853年10月,土耳其在英法的怂恿之下对俄国开战,但被俄国击溃。1854年3月,英法对俄宣战,英法联合舰队开进黑海、波罗的海和白海。9月之后,英法联军登陆,克里米亚半岛成为主要战场。经过一年多的战争,俄国惨败。1856年3月,双方签订《巴黎和约》,俄国失去了在黑海自由通航和保留舰队的权利,并丧失了在巴尔干的许多特权。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封建农奴制的落后性和腐朽性,战争导致人民生活进一步恶化,农民起义和工人运动此起彼伏,俄国沙皇的统治岌岌可危。这促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决心进行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以缓和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
反对农奴制
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始于15世纪,18世纪达到鼎盛。尽管俄国拥有比较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是它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比较落后,封建农奴制度和专制统治制度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19世纪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慢慢发展,而落后的农奴制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就要求进行改革。1825年爆发的“十二月党人起义”,要求废除农奴制,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反映出历史的潮流和要求。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原有的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农奴制已濒临崩溃的边缘。1861年,新即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特别文告,开始推行农奴制改革方案。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民可以获得“人身解放”,成为法律上的自由人;农民可以获得一定的土地,但要以高出实际地价2~3倍的价格赎买;把农民组织在原来的村社中。这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成为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转折点,但是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非常不彻底。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于1828年出生于俄国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名门望族,但是他9岁时就成为孤儿。托尔斯泰青年时代不理学业,迷恋社交生活,曾经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他发表了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从此开始文学创作。他最负盛名的作品是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战争与和平》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具有史诗的特色。《安娜·卡列尼娜》着重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和刻画,在写作艺术上更进一步。而他晚年创作的《复活》则集中反映了他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全面深刻地批判了俄国的社会现实。1910年10月,82岁的托尔斯泰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