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216300000048

第48章 腐败葬送了大明

魏若华

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议论:“围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对于职业也罢,婚姻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名人名言,于是产生了“围城效应”!

但对明代官场这“效应”就不灵了,你想,他费了老大劲才“冲”进官场,尝到了当官的甜头,享受了既得利益,已经是美哉优哉了;他当然不会就此罢休、停滞不前,而是利用“剥皮”的手段,升更大的官,发更大的财,当然是官越大越好,钱越多越好了;他又何必弃官不做,“逃”出官场呢?即使是官场失意,油水不大,他也不会轻而易举地退下来去当平民,“退”就意味着“丢了面子”;至于官做砸了,赃事犯了,或“诏狱严刑”,或“命丧黄泉”,他也会“生而无诲,死而无憾”的,也许还会来上两句:“再过二十年,老子拼命也要当个大官!”

据《官僚与官僚制》一书列举的研究资料显示:

——数千年来,古代就是“官吏与农民”构成的。官、民两级,以官为主,官贵民贱,民只是官吏的奴仆、权力的客体。

——官位是衡量士族地位高下、权力大小、价值有无的唯一标尺,而民众既无政治地位,也无经济地位,仅有的义务就是兵役、徭役、赋税。

——士族为达官欲、权欲、钱欲、****,往往像瘟疫感染一样,很快便会蚀透整个身心,除少数“海瑞”幸免其害,绝大多数在劫难逃。

——“官无常贵”这一规律导致的兴衰起落,使得做官为吏者们私欲膨胀,总是得其一,思其二,永无止境,永不满足,直至死而后已。

——踏上仕途的人,大都官性旺盛而人性泯灭,一旦退出(多系犯案清除),官性才会逐步收敛,人性才会日益复苏。

——他们有一种不可想象的活动力和异于寻常的贪得欲,为了权与钱,可以父子相残、兄弟相戮、夫妻相离、亲朋相分,什么人间悲剧都会发生,古代的政治绝不仅仅发生在古代。

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罗奇就曾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鲁迅先生在《致郑振铎》信中也曾谈道:“偶看明末野史,觉现在的士大夫和那时之相像,真令人不得不惊。”

作为共产党人,老祖宗马克思有句名言:“思考使人受难,受难使人思考。”话又说回来,自己毕竟是一介平民,又何必“杞人忧天”?嘴说不过心啊!我依旧在苦苦地沉思与反思。

我想到了官吏的起源:

在我国的典籍中,不乏关于“官”的古老的传说,“三皇五帝”大概是最早最大的官了,这在《尚书·尧典》《左传》《史记·五帝本纪》中皆可得到印证。但还可以往前追溯,就是说在尧、舜、禹之前(不知是多少万年),人们往往以“云”、“火”、“水”、“龙”、“鸟”等自然现象或某种生物作为官的名号,以确保部落首领的权威,处理公共事务,维护氏族团结,这便是令人难以理喻的“图腾崇拜”。

我这样讲并非胡编乱造,不信可翻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92页、154—160页,以及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尽管恩格斯与卢梭都是洋人,但就“官”之起源而言,中外世界大抵同而不悖。

那个时代,是一个十分单纯、质朴、美妙的时代,至少“没有富人和穷人间的差别”,“没有今日这样臃肿复杂的管理机关”。就是说,官只是协调生产关系的“人中之人”,并非指挥生产的“人上之人”

扯远了,怎么拉到原始共产主义上去了?还是就题来谈《明史中的“剥皮史”》吧!

明初,最大的官莫过于宰相,他是“百官之长”、“群僚之首”,可以“总百官”、“治万事”、“佐天子”。然而,天子毕竟是天子,天子就是天之子;“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乃皇上,皇帝才是至高无上的。

皇权至上,相权几何?

朱元璋对相权从登基那天便心怀忌讳。他再三告诫臣僚,要效忠,“勿欺、勿蔽”,但官僚们为了争权夺利,竟搞什么淮西和浙东两大集团,互相攻击,各不相让。胡惟庸竟露骨地说:“杨宾为相,我等淮人不得为大官矣!”后杨宾被杀,左宰相果然轮到了胡惟庸。但这胡宰相却偏不识相,他倚仗韩国公做靠山,“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竟置皇权于不顾。朱元璋是何等样皇帝,终于忍无可忍,以“擅权植党”罪诛杀了他。接着“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将其职分于吏、户、礼、兵、工、刑六部,历经千余年的宰相制废除了。接着又捕杀了居功自傲、横行不法的大将军蓝玉,被牵连者有一公、二伯、十三侯,并公布了审讯后所辑的《逆臣录》。

这两案,前后绵延十四年之久,诛杀四万五千余人,史称“胡蓝之狱”。由此,明代之“元勋宿将”(最大的官),几乎消失殆尽。

不难看出,再大的官也是皇帝封赐的,不管你资格多老、能耐多大,一旦超越皇权,或抵制、或分割、或诤谏,都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伴君如伴虎”正是这一经验的总结!

然而,再英明的皇帝也不可能总理一切,朱元璋就曾叹息:“朕日总万机,岂能一一周遍?”于是在罢相两年后设大学士,“使侍左右,以备顾问”。到他儿子明成祖朱棣手上,干脆来了个折中办法,既不逾越“不置宰相”的禁令,也不沿用“以备顾问”的旧法,而称之为“内阁”。于是乎,“内阁辅政”便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初。

“政事因人而异,官职由人而设。”从宰相到顾问,从顾问而后内阁,机构越来越庞大,“官多缺少”的矛盾也愈来愈尖锐。

究其因大约有三个:初期的“多途并举、三途并用”(除进士、举贡外,另推举“杂流进仕”,即不拘资历而破格录用);中期的“捐纳与荫生”(除“正途”考试外,另开“异途”二种,即捐班之官和世袭之官朝廷承认);末期的“开邸卖官晋爵”(除吏部任命外,另由位高权重者“职外加官”、“一官多人”,皇帝默许而不过问)。

上述流弊沿至明末,则更甚、更滥、更加不可收拾,已衍化到借钱买官、集资捐官,以致“有资即可官,才品俱无论”的地步。有人在京都长安门上贴首无题歌谣:

督抚连车载,京堂上斗量。好官昏夜考,美缺袖中商。

另有一首民谣,概括了捐资贿官者的群体形象,他们竟是一批不懂诗书、专刮民膏的“肉头千岁”:

唐诗无全诗,宋词有微词。权术窃王者,皆是瓷中次。

这里的“王者”,当也不仅专指“王公贵族”。因之,清末大学者顾炎武曾愤言:“士大夫之无耻,谓之国耻!”

明代官场之舞弊,不仅我们今天不理解,即使当时的皇帝也只能默而许之,从未细察之、深而究之,请看有关史料:

太监李广以左道见宠,及死,上意其所藏必有奇方秘书,搜其家,得纳贿薄籍一帙。中云:某送黄米几百石,某送白米几千石,通计数百万石。上询左右:“广所食几何,乃受许多米?”对曰:“黄米即金,白米即银。”(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卷八)

在那灾荒连年、民不聊生的年代,皇帝身边一个小太监收受之黄金白银竟数百万计,面对国库空虚、军饷无着、内忧外患的严酷现实,不知皇帝本人又作何感想?

后人就此作了若干解释,皇帝所搜的并非“纳贿簿”,而是“奇方秘书”,至于黄米、白米之匿称,皇帝不明白也不足为怪。因皇帝并不直接参与卖官事宜,只是“私令左右”去操办。即皇帝将大头收入后宫大内,“聚财以为私有”;左右将小头归为己有,“以肥私室”;零头缴国库,当然所剩无几。于是,“卖官市场”上便出现了转手倒卖的“二道贩子”,也就是“左右的左右”了。就朝廷而言,卖官也是一项国库收入:国库空虚,可靠此渡过难关;国库盈实,可借此增强国力。卖官当然是一本万利,既能给皇帝带来财源,又能为皇帝缺钱分忧,皇帝何乐而不为之?至于老百姓呢,当官的多了,头上的虱子跟着多了,太多了也就不痒了!

明思宗崇祯倒真不是这样的皇帝。他曾多次以“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命”之类的话训告满朝文武,务必自律戒贪。但面对内忧外患、财政枯竭的局面,也实在是无法应对、无力挽救的。

在夏维中的《大明帝国的衰亡》一书中有这样几段文字(大意):

户部给事中韩一良就曾直言:

“皇上啊,文官也知不应爱钱,但时下局面,何处不是用钱之地?何官不是爱钱之人?文官也是不得已才爱钱!道理很简单,多数官就是以钱而晋,就任后自然得把本钱‘捞’过来。”

接着,韩一良讲了些官场内幕:

“据臣所知,谋一督抚,最少得银子五六千两;而道府之美缺,也非用两三千两不可。至于州县及佐贰之缺,也各有定价;举监及吏丞之优选,俱以贿成,而吏部之始进可知矣。像科道之官、馆选之进,半数也是靠钱打通关节而获得的。”

韩一良以自身为例道出了官场的现状:

“臣乃是从县官起步的,现居言路做给事中。对官而言,县官是行贿之首,而给事则是受贿之魁。时下,每提‘蠹民搜刮’,则全归属于州县官之不廉。然而州县官又何以能廉?他们的俸薪才多少?而开支却不少!上司票取、书仪、岁送、荐谢之费等等,无不要钱。近又发展至每遇考满朝觐,动辄三四千两白银。这些银子不会从天而降、自地而出,州县官能清廉吗?科道上的官员称之为‘开市’。臣于两月之内就辞谢书仪五百余两。像臣这样交结不广之人尚且如此,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

崇祯容他一口气奏完,沉思良久,不知该作何解答。

但他知道,韩一良所述乃是真情实况矣。国家危难,这样讲真话的人堪称难能可贵啊!不久,便下一旨,破格提拔韩一良为右佥都御史了。

到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崇祯在文华殿召见群臣时,自然想到了韩一良的进言,再次厉言重申:

“吏、兵二部,用人根本,近来弊窦最多。未用一官,先行贿赂,文武俱是一般。近来听说,被选官员动辄要借京债若干,一旦赴任,便要还债。这债出在何人身上?无非是盘剥小民。这怎能选到好官?选拔之官又怎么会爱吾百姓?”……

崇祯期待的“吏治清明”至死也未曾实现!

反之,奢靡之风、裙带之风、帮派之风、舞弊之风、请托之风、贪墨之风,禁而不止,愈演愈烈;政以贿行之弊、冗官赘员之弊、任人唯亲之弊、恩荫得官之弊、以资晋官之弊、捐班买官之弊,积重难返,日盛一日。

日理万机的崇祯,至到煤山上吊之时,受朝廷俸禄的两三千文武官员又在哪里呢?

他依稀记得,曾传旨告曰:“百官俱赴东宫候旨。”而今,除身边的老太监王承恩,竟无一官,亦无一员,难道都殉职了,死光了?

他终于明白了“爱吾百姓”才是“保吾江山”的道理,然而晚了,完了……

但他还是在衣袖上写下了“杀尽百官,勿杀百姓”八个大字的遗言。

——这绝命遗言留给谁呢?

——打进北京的李自成!

1999年5月22日再校

(选自《明史笔记》,获宁夏第六届文艺评奖三等奖)

同类推荐
  • 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

    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

    本书跟据末代皇帝溥仪之妻李淑贤生前口述,作家贾英华亲自记录整理的笔记撰写。书中从李淑贤与溥仪相识、相恋开始,直至溥仪去世,讲述了末代皇帝鲜为人知的私生活内幕和极为珍贵的溥仪历史之谜。透过上个世纪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末代皇帝,解读中国百年历史。加之作家对书中所涉人物、事件的考证,使本书成为新纪元最有史料价值、最可读的一部奇书。
  • 家谱

    家谱

    《家谱》是著名诗人梁平最新的一本诗集,收录了共计150余首诗歌,全书分为“为汉字而生”“蜀的胎记”“巴的血型”三个部分,集中展现了诗人对家族与时代交相融合的体悟,洋溢着浓烈的家国情怀,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诗歌作品集。
  • 张岱集

    张岱集

    《张岱集(修订版)》为绝世散文家张岱的佳作选集,其内容包括《西湖十景》《蝶恋花(山水精神莺燕喜)》《葑门荷宕》《小青佛舍》《伍公祠》等。张岱散文广汲市民文化和通俗文艺的丰富养料,既雅且俗,亦庄亦谐,洋溢着十七世纪的时代气息,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 晚潮

    晚潮

    《晚潮》作者周应英先生,生于一九三六年,湖南岳阳人。世居汨罗楚塘,与屈子祠为邻,幼年就读于该祠湖南汨罗中学,后经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又在屈子祠中学任教多年。一九八〇年始调岳阳师范即今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任高级讲师。因而他的为人、教学、诗词无不受到爱国诗人屈
  • 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自汉代以来,由于国力鼎盛,威名远播,故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狭义地讲,国学是指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训诂,故后世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均指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特指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全部文化范畴。
热门推荐
  • 神涅九天

    神涅九天

    时空不可逆转,天道不可违!前世叶煜没有冲破枷锁,终身止步于武道尽头。今生他誓要踏上九天!既然天道不认可我,我又何须奉天!此天,当逆!
  • 冥冥芷蝶

    冥冥芷蝶

    原名:《十年生死两茫茫》现名:《冥冥芷蝶》当白芷醒来,一切从新开始遇到鬼王怎么办,不怕!白芷叫你如何被鬼王勾搭????
  • 我当包租公的那些年

    我当包租公的那些年

    说一说那些年我遇到的那些奇葩租客……这是小说吗?对我来说不是,这是我的经历我的青春我的痛……
  • 念荒初

    念荒初

    不一样的玄幻这里有一个浩瀚的大千世界。一个随意被人弃掉的婴儿,第十三个被弃掉的罪婴,既然在荒族,那就叫荒十三吧。我想找到父母,问一句为什么。我想飘过那片无尽海,看看世世为敌的念族,为何自称仙。我想要不悔城能世世代代不被取缔。我想...人做不到一件事会有许多借口,不合适,没时间。人能做到只有一个原因,我想!我要!
  • 星星书

    星星书

    那年盛夏,星星书中,少年等着月亮可以与他说话,也等着她愿意陪他长大。
  • 摊牌了我是无上至尊

    摊牌了我是无上至尊

    摊牌了,我是无上至尊……不犯我,我们萍水相逢,想杀我,可以试试
  • 古剑奇谭之缘分未满千年

    古剑奇谭之缘分未满千年

    上一世,他为天下离开了自己爱的人。这一世,她为了他失去了性命。他们两个都重生了。并且相遇了,可是相见却已是陌生人。
  • 重生之道魔至尊

    重生之道魔至尊

    为报仇踏上修仙界的他,一步一步走向修仙界巅峰,却发现这修仙界竟然面临一场空前浩劫。天生双魂,为正,为邪,这天都容不下他。一本书,一柄剑,他面对了整个世界。且看他如何一步一步走出这既定的宿命,破开这天道枷锁。
  • 毛泽东瞩目的现代俊杰

    毛泽东瞩目的现代俊杰

    值得一提的是,出版这套丛书的主旨,在于研究、探索毛泽东思想发展的轨迹,研究、探索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历史观、革命现、世界观,透过青年毛泽东、中年毛泽东、老年毛泽东对中国乃至世界若干著名风云人物的评价,力图抒发领袖胸怀,展现巨人风采,并从中窥视毛泽东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历程,以供广大读者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江文艺出版社确定这个重大选题,出版这套丛书是有魄力和远见的,显而易见,这套书颇具可读性,也是极富收藏和研究价值的。
  • 致我最亲爱的他的一封信

    致我最亲爱的他的一封信

    此小说类型为书信题材,描写了一位女孩和她最喜欢的男孩子断绝来往之后的每日生活的点点滴滴。其实本小说平淡无奇,最多也只能算得上是睡前小故事而已。至于为什么会突发奇想想写这本小说呢,emmm你猜啊哈哈哈哈哈哈。最后希望大家能把不足之处告诉我,我好改进改进,下次写正经的书o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