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397800000004

第4章 保安族聚居地景观(1)

保安族聚居地自然、人文景观众多,特色突出。既有名山大川、森林草原、沟壑阡陌,又有古文化遗址集群、多民族特色文化景观。众景交相辉映、独具特色。

(第一节)自然景观

积石山县因山得名,有小积石山在县境西南为屏障;县境东北有流经四十公里的黄河。

巍峨的小积石山是全县大小河流的分水岭,是全县群山的总枢纽,主要逶迤延伸至黄河谷地的山梁有十六条之多。小积石山的最高峰为雷帝山,海拔为4218米。其他山峰依次为葱花岭、拉锯山、尕尖山、五台山、拉扎山、青石山、桦林山、石榴山等。小积石山东麓广布草甸,作为较大天然牧场,有面积为一万一千余亩的响水坪和二万余亩的荒草坪。积石山坡上小泉密布,泉水汩汩,较知名的泉眼有大河家泉、五眼泉、龙头泉、陶家泉、范家泉等。山谷间有注入黄河的季节时令河流多条,如:清水峡河、大河家河、刘集河、吹麻滩河、银川河等,多为上游山泉汇集所成。水峡之中深邃幽静,森林树木等植被丰富多样、风光旖旎。滔滔黄河自青海循化进入雄奇险峻的积石峡谷后进入甘肃。它沿途汇入众多支流,经积石山县大河家、四堡子,进入寺沟峡,过炳灵寺石窟出峡谷,蓄入现在的刘家峡水库。

一、小积石山河景观群

(一)小积石山景

小积石山在现临夏州境内西界的中南段,南北走向,南起土门关,北至黄河边。积石山之有积石名,始于春秋时期。中国最早的地理书《尚书·禹贡》中记载有,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水经注》、《汉书·地理志》等历代史籍中皆有关于“积石”的记载。现在之所以称为“小”积石山是为了和属于昆仑山余脉的阿尼玛卿山、史称的积石山相区别,现在后者称为积石山或大积石山。河州西的小积石山,古时也称为唐述山。《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甘肃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1~9页。导河自积石,是指大禹开凿山峡疏导黄河顺流的传说记载。大禹治水的小积石山为祁连山的延伸部分。其山北端被上游黄河拦腰切断,形成长约25公里的着名的积石峡。

(二)积石峡列景

积石峡中黄河汹涌、激流澎湃、横冲直撞、涛声震耳、奔出谷口、狂泻下游;峡谷两侧绝壁高耸、怪石嶙峋、层岩叠嶂、奇秀俊险、雄伟壮丽。此情此景多有古老优美的传说,不乏历代文人墨客的文笔描绘。峡内外景物形象,对应着相宜的景名。

用大禹斧痕比喻峡中一处层层叠叠的崖壁纹路,十分生动形象;峡口南岸处高3米左右、直径10余米的一块磐石上纹痕极似人休息后的坐迹,还有放置生产工具的耒耜柄的压痕,被附会命名为禹王石;距此不远的黄河北岸处有颜色赤红的峭拔高耸的石壁,传为大禹治水时斩杀发洪恶蛟的鲜血所侵染,故被称为大禹斩蛟崖;崖下黄河激流中有一块高出水面约10余米、顶部面积约为10平方米的巨石,被称为骆驼石;出此地关门村西北望,黄河北岸有凌空石崖横亘,崖面上层层纹路似为斧凿痕迹,传说大禹在此开山劈石凿通积石峡,疏通了黄河,故史称天下第一石崖;积石关内长宁驿下,有摆为三角形的巨石三块,恰似支锅石状,名为大禹支锅石。董克义主编:《积石山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8~12页。

二、森林草原瀑布景观

(一)盖新坪

盖新坪在积石山东麓,积石山县西南部,这里有全县最大的森林,现已开辟为盖新坪森林公园。

它南面连接着面积约2万亩的黄草坪草原,北望刘集河汇入黄河,西面是巍峨耸立、峰峦叠翠的积石山,西北处与山壁如削、奇丽幽深的樊家峡衔接,更有秀美的崔家峡、雄奇的积石关、中国西部的“西双版纳”——青海孟达天池相毗邻。仅在总面积为16408公顷的刘集乡河崖村就有林地1952公顷、灌木地2520公顷和大片的草场。其中的天然林、次生林等长势良好,主要树种有油松、落叶松、华山松、云杉、白杨等。冬季的皑皑白雪使得这里银装素裹,北国风光景色尽展无遗;夏秋时节,满山遍野处处叠翠、绿树掩映、野花遍地,成群牛羊散布其间。空气清新、温度适爽宜人、负氧离子含量较高、是休闲避暑胜地,因而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至初七,这里就成为盖新坪“花儿”会场。

(二)黄草坪

黄草坪在积石山麓东北部,距积石山县城仅有8公里,坪北缘向农区过渡,南面为独具特色的积石民俗村,西北和风景优美的盖新坪森林公园相接。

黄草坪是面积约2万亩的高山草甸草原,海拔在2300~2600米,整体地势呈东西走向且西高东低,地形以黄土峁为主,沟梁相间。草场整体面积较大,其上植被繁盛,还蕴含着丰富的地下水。每年夏季的黄草坪风光独美,天高气爽。蓝天白云下,积石山下,云雾围绕、峰峦叠翠、青谷幽深;山脚下的黄草坪草原就如铺在积石山麓的一整块碧绿的、点缀有各色姹紫嫣红野花、牛羊遍野、帐篷朵朵的地毯。

(三)吊水峡

吊水峡在小积石山主峰雷帝山北,其峡谷口外是响水坪草原,距县城仅为9公里,其西为积石民俗村、黄草坪草原和盖新坪森林公园。

吊水峡中山势险峻、奇峰林立、怪石突兀,谷中动植物丰富多样,各色飞禽如飞鸣的山鸡、盘旋的山鹰、奔跑的野兔、溪涧的娃娃鱼——山鲵,多有名贵药材分布在繁茂的林草间。峡谷长而幽深,游人若无顽强的毅力则难以到达峡谷。

峡中各谷山泉叮咚,在谷底汇聚成溪流,流水潺潺、清凉纯净,溪流见底,与涧中岩石相依相绕,相映成景。峡谷海拔高且落差大,涧中谷水形成了多道大小不一的瀑布,瀑花飞溅,轰然作响。其中最大的一道瀑布距谷口仅数百米,从十多米的悬崖上似一匹白练飞落直下,在谷底潭中激起水泡似万斛珍珠奔涌,水雾弥漫于潭上,瀑声轰鸣,震荡峡谷。瀑壁怪石嶙峋,青松安插、绿藤盘绕,苔藓碧绿,为真实的山水画。瀑布在整体巨石所冲击的极深瀑潭似缸中注水,被当地人称为“石缸”。因其水可抗旱、灌溉而被附以“金鸡石缸扇水”的美丽传说。

(第二节)人文景观

一、古代人文景观

(一)古代文化遗址群景观

积石山县境内古文化遗址、文物极多。经过考察确认的具备考古价值的文化遗址就达140余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三坪、新庄坪遗址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桥头、水陈缐家、安集上山、大坡洼等遗址8处。已出土的文物数千件,馆藏文物1580余件,其中彩陶有800多件。另外还有石器、古币、铜器、骨器、画像砖等。境内广泛分布着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及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遗址。董克义主编:《积石山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3~7页。

1.马家窑文化遗址

马家窑文化是积石山地区发现最早的古文化遗址,1949年9月在积石山安集乡三坪遗址出土了被专家誉为“彩陶王”的国家一级文物彩陶瓮,为彩陶的代表,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此文物面世后以其古朴典雅、雄浑优美的造型,富丽流畅而具有动态气势的图案,绚丽鲜艳的色彩,精美的制作,器形大而完整,震动有了关专家,被郭沫若先生命名为彩陶王。因此积石山县成为中国彩陶王的故乡。

因为中国彩陶以老官台彩陶文化为起源标志,其中确以晚期仰韶文化中的马家窑类型的彩陶最负盛名。马家窑文化类型得名源于1923年首次发现临洮县马家窑古文化遗址,以其彩陶文化发达为主要特征。彩陶器形丰富多样、陶色多彩、花纹繁缛、均匀对称、线条流畅、浑然一体,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在1990年4月10日,中国邮电部以此彩陶王图案发行了面额为30分的纪念邮票。

2.半山类型文化遗址

积石山县的半山文化类型现主要发现在桥头遗址、坡头顶遗址等处。所出土的特色文化表征为彩色陶器,陶器多见为单把壶、小口鼓腹瓮、双耳罐和钵器,器形主要特点为陶器腹部外鼓近似球形、弧度饱满,饰以锯齿纹构成的旋涡纹、菱形纹和葫芦纹,综合构成了半山文化类型彩陶的最鲜明特征。

3.马厂类型文化遗址

积石山县的马厂文化类型现主要发现在上山遗址、三坪遗址、坡头顶遗址、马鞍桥遗址等处。所出土的特色文化表征同样为彩色陶器,是半山类型陶器的延续和发展,陶器中上部多见饰纹,为各种几何图案的均匀对称分布,使得总体风格呈现出简练质朴、粗狂刚健的马厂类型文化的彩陶特征。得名马厂源于1924年青海民和马厂塬的首次发现,形成于公元前2350-2050年间。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着名景点分布图

4.辛店文化遗址

积石山县的辛店文化类型现主要发现在马鞍桥遗址、三坪遗址等处。所出土的特色文化表征为彩色陶器,陶器多见为大口、颈、腹双耳的鼓腹瓮、罐、鬲等;器形主要特点为腹部外鼓、器口较大、颈部稍长、器耳对称、饰纹简单流畅、线条较粗,综合构成了辛店文化类型彩陶的最鲜明特征。得名辛店源于临洮辛店的首次发现,形成于西周早期。

(二)古驿渡遗址景观

积石山地区既是交通要道又是军事要地,历史上在积石山县境内曾设州、军、县、关、堡、驿等军政机构,也是古代通西域道、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南道的组成部分。此外还有古老的黄河水运渡口码头等。明嘉靖年间在县境内设长宁驿和银川驿。

据说早在公元前11世纪时,有《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在位时西巡,漫游西北途经积石,书中记载有乐都、积石之河南等地名,就是如今的乐都县和积石关处。

1.通西域道

公元前139年时,即西汉建元二年,张骞等一行一百多人奉汉武帝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从长安起行,穿越陇坂,沿着渭水河谷西行至临洮(古称狄道),后至临夏地区积石关前的临津,渡黄河进入青海地区,折而西行至祁连为匈奴所扣,历经十年后又沿这条道返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页。

2.丝绸故道

隋朝时,积石山已经成为丝绸之路南路的组成部分。从河州城出发,进入凤林关至果园魏家,就此分为两路:一路过黄河至炳灵寺,上王家大山至马营;另一路上三坪,经胡林家、尕集至长宁驿,然后过黄河至官亭再经漫坪,与东路汇合于古鄯。再经下川口、碾伯过扁都口,抵达河西。特别是北宋熙河之役后,使者、商贾、驮队、马帮往来不绝经年不息。明清时随着金城至河西丝路的畅通而被取代。清顺治五年,从河州至循化开通达里加山通道后,此路成为积石山的东大路,为明清间的民间主要道路。

3.黄河古渡遗址

积石山大河家黄河渡口遗址尚存,在隋唐时期称为临津渡、积石渡;明清时期称为河州的黄河上渡,在清初设有官船二只,配有水夫二十名。《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甘肃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99~100页。保安族人迁居临夏大河家黄河岸边后,起初主要以牛皮袋和羊皮筏子渡河,后来用上了扯船(顺黄河索道的渡船),用扯船的历史延续了100多年。自1998年11月14日大河家黄河大桥建成通车后,扯船遂成为历史文物。马少青编着:《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8页。

另一个渡口是靠皮筏摆渡运输的二三家渡口。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黄河是积石山唯一的水运路线。通过此集散地的渡口,本地和青海等地区的羊毛、皮革、木材、土特产等,以牛皮筏子、木排顺流到兰州、宁夏以至内蒙古。新中国成立后此地河渡被发展起来的公路运输所取代。

4.银川驿

至今围墙遗址尚存的银川驿位于今积石山县银川乡政府所在地,坐落于银川河谷中段的西番庄,其长宽各为150米的方形建筑,曾是古时河州通往青海、河西等地的第一驿站,位置十分重要。驿站所处很早即为交通要冲,在明宪宗成化年间设有银川里。从河州经银川驿入青海一般经过如下路线:一为经银川驿渡过银川河达黄河南岸后,沿黄河南岸而上行至寺沟峡,于凤林关渡口过黄河到北岸,经永靖杨塔、王台进入青海;或者沿银川河行至莲花渡口过黄河到北岸,经永靖进入青海;二为经银川驿到安集、胡林家、吹麻滩、刘集,在大河家渡口过黄河至北岸后,出积石关入青海。

据明嘉靖《河州志》载,因当地土质酥软,银川驿馆曾颓损而不堪驻节。在嘉靖三十九年即公元1560年时,知州刘卓督令驿臣刘定维修后,又遭毁,到隆庆三年即公元1569年时,知州聂守中增修公馆三座后,驻节便始。直到清顺治五年即公元1648年时此处驿站裁革被废。董克义主编:《积石山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95~96页。

5.长宁驿

长宁驿为明时所设,今位于积石山县大河家乡康吊村一处面临黄河的二级台地上。现长宁驿城垣保存完好,被当地人称为长驿城。

临夏境内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三)古城堡遗址景观

自汉宣帝神爵二年即公元前60年至现积石山县境内设河关县起,历代王朝、割据政权在此地多建有城堡关隘,仍有不少历史遗存。

1.河关县城

河关县城始置西汉,位于今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康吊村,古城残垣断壁犹存。唐代为积石军城,在唐高宗仪风二年即公元677年时此处置积石军,有兵7000人、有马100匹,属陇右道管辖;唐天宝年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曾驻兵于此;金、元时期改为积石州。董克义主编:《积石山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97~98页。

古城被当地人称为吊庄古城,附近泉水浇地200亩,原貌应为每边长一里,分为上城与下城,大小一样,上城中曾有街道,西城墙外有防敌深沟名叫石头沟。其间出土文物从史前时代、历汉代到宋代都由遗存,出土文物有石斧、石火盆、汉砖瓦等。

2.谭郊城

谭郊古城遗址尚存于今积石山县刘集乡崔家村。该城得建源于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即公元411年时,因有乞伏乾归克后秦洛阳水洛城,迁徙其民3000余户于谭郊,遣乞伏审虔率众2万筑谭郊城。义熙八年二月即公元412年时,河南王乾归迁徙都城于谭郊城。

3.踏白城

北宋时期为吐蕃唃厮啰之孙木征所筑,该城遗址位于现积石山县癿藏旧城村,用土夯筑而成,城墙高12米,墙体厚10米,城东西长270米,南北宽150米,占地4.05万平方米,东、南、北三面有城门。另有学者认为踏白城应位于该地区的银川乡西番庄。

4.磨沟古城

同类推荐
  • 元散曲风格特质及其成因研究

    元散曲风格特质及其成因研究

    本书通过分析元散曲语言修辞、句式章法、情趣立意等方面雅、俗文化元素的并立,论析了元散曲以俗见雅、雅俗合一的风格特点及其构成方式。本书的中心论旨为元散曲包蕴了元代雅俗多层次的文化元素,它得益于元代士人借俗写雅、以雅化俗的主观努力,是元代士人主动顺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必然结果。围绕这一中心论旨,本书主要从元散曲雅俗交融风格特质的构成、雅俗冲突与融合的方式、雅俗合一风格特质的成因三个方面,考察和分析元散曲独特的艺术风貌。全书资料翔实,立论有据,是这方面研究的专著,颇多创新之处。对元散曲、元代文学研究,以及我国民族文学研究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鬼神文化

    鬼神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千古奇案(下)

    千古奇案(下)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12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中国人的文化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善于融合,不偏颇、不怨尤,尚调和、主平衡,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文化如百川之海,浩淼无垠。
  • 如何安心如何空

    如何安心如何空

    《如何安心如何空》是一部探讨修行的普及读物。作者是一位科技人员,工作之余以自己身心修证的实验为基础,长期致力于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禅,并因因缘际会次第获得殊胜成就,使与他一同修学的人分饮菩提恩泽。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求索攻坚(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求索攻坚(下)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热门推荐
  • 斩首

    斩首

    羊脂玉、绝唱、远行、月光、雪夜、铁笔、老槐、空穴、天下无贼、夏日、寻找月亮、逃兵曹子乐、鞋匠与市长、安岗之梦、即将消失的村庄、斩首、石人……本书是赵本夫的短篇小说作品集。赵本夫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还被改编为影视、广播剧作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御天修

    御天修

    三大天位,对应茫茫三千大世界。超越三大天位的御天天位究竟存在着什么?面对重重困难,他不屈服于一切,他要坚强,因为他要有他自己的一方道路等着他去闯。
  • 英雄联盟之荒岛求生

    英雄联盟之荒岛求生

    不一样的英雄联盟,不一样的绝地求生,当这两款游戏完美结合时,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陌羽碧瞳

    陌羽碧瞳

    欺骗顽石,以其寿命交换珍奇;策反攻击,让它与施术者为敌;活用灵宠,操纵百兽共抗危机;迷惑空间,使之为己隐藏秘密。什么是幻灵大陆上最强大的职业?以一只穿越异世的猫妖为起始天降的少女,荒谬的责任看破了假象,目睹了真实在路的尽头,究竟是黑暗,还是……-----------------------此处简介贯穿全文,一点一点慢慢都会有。最初的原创,不喜勿喷(PS:此文日更,保证不坑……)
  • 勇者梦

    勇者梦

    三好青年雷斯一觉起来来到异世界,碰到各种奇幻恐怖事件。想知道在奇幻世界里雷斯的故事吗?请期待把!
  • 你是我明目张胆的默许

    你是我明目张胆的默许

    你是我最想留住的幸运。——许姑娘你是我唯一想要的了解。——顾默白
  • 软实力博弈:媒介强度与文化势能

    软实力博弈:媒介强度与文化势能

    本书通过对美国等西方国家“软权力”、媒介垄断及文化渗透等方面的论述,建立起对全球传播的研究框架,分析了美国等西方国家文化传播的价值、实质和意义。同时指出,20世纪末以来,西方国家在全球形成规模庞大的传播体系,信息文化单向流动的问题愈加严重。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传播体系中处于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信息主权和民族文化面临着冲击。对于中国来说,大众传媒的发展战略应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加大对外信息文化的传播力度,不断提升中华优秀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 封神箓一末世

    封神箓一末世

    混沌分阴阳,阴阳化五行,五行生万物,万物天地中!世界惨遭巨变,异兽横行,人类濒临绝境!张毅是一个现代社会当中的失业人士,突然面临世界“浩劫”,在绝望当中成为一名合格的幸存者,且看他如何持大刀,修五行,灭异兽,斗人性,最终打破绝境,建立次序!!!
  • 竹林女科证治

    竹林女科证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惜惜三两事

    惜惜三两事

    没有大起大落,没有爱恨纠纷,简单的生活随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