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869600000001

第1章 中国民居(1)

从北京人的洞穴住居谈起

大约在200多万年前,人类从能够制作第一件工具开始,学会了劳动,继而学会了直立行走,终于从动物界分离了出来。在人类历史的童年时期,虽然人类的智力还很低下,双手也还很不灵活,但人类要生存,就要住,就要有住的地方。于是,在山林丘陵生活的人们,凭借从动物界带来的本能,寻找天然洞穴作为自己的住所,遮风避雨,栖身生息。北京人居住的洞穴,向我们展现了远古人类以天然洞穴为住居的生活图景。

科学家们在北京西南50公里的周口店的山洞中发现了着名的北京人遗址,找到了北京人的“家”,周口店因之而闻名于世。北京人的家位于周口店西边一座叫龙骨山的山北坡半山腰,是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龙骨山的北面和西面是层层山峦,东北面是连绵的丘陵;东面是一条从北面山上流出的溪水——坝儿河,蜿蜒南流约10公里汇入琉璃河;南面和东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广阔平原。北京人在这里居住时,附近还有湖泊和沼泽地。随着气候和环境的变迁,北京人在这里生活的后期,附近还出现过大片干燥的草原。龙骨山北坡北京人居住的洞穴,规模相当可观,东西长140米,东部宽达40米,西端仅宽2.5米。

洞顶因风雨侵蚀已大部分坍塌,洞穴的东端为出入口。在北京人人住之前,洞穴空空的,曾被洪水淹没过,也曾被一种现已灭绝而、喜欢穴居的中国鬣(音liè)狗所占据过。北京人来到这里后,赶走了猛兽,成了洞穴的主人。但是,最初到达这里的北京人并没有世代相传一直住下来,洞穴的主人曾多次变换。当一群北京人在这里居住一个时期后,由于种种原因而移居他处,经过若干年之后,才有另一群人从别的地方迁居到这个洞里。在漫长的岁月里,风雨把大量土砂带进洞里,而且洞壁、洞顶也经常坍落下石块,加上北京人抛弃的垃圾,结果洞穴逐渐被填平了,堆积厚度达40多米。洞中的堆积物层层叠压,记录了北京人在这里生活的历史。洞穴堆积中,包含有北京人作为劳动工具使用的石器和骨器,以及用火的遗迹,也包含有他们自己的骸骨和食用食物后而遗弃的各种兽骨。研究表明,北京人从大约50万年前最初迁居到这里,到20万年前离开,前后居住达30万年之久。

关于当时北京人在这里居住时的生活情景,古人类学家做了这样的描绘:早晨,随着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赤身裸体的北京人从洞里走出来,围拢在洞外的火堆旁。他们商量好一天的活动便分头行动了。上了年纪的人留在洞中,除了照看幼小的儿童和制作石器等工具外,还肩负着看管火种的重任。

“火”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可以用来烧烤食物,而且还可用以防御猛兽的侵袭,冬天还可以取暖。外出的人们,有的到河滩上挑选河卵石,用以制作石器;有的用石器砍削木棒,制作狩猎用的工具;有的在龙骨山南面的草原上手举木棒围猎肿骨鹿;有些妇女和儿童在山坡上采摘野果,挖掘植物的块茎,或用骨棒和鹿角挖鼠洞捕捉老鼠。太阳落山了,夜幕徐徐降临,外出的人们各自带着一天的劳动果实回到住所,围在火堆旁,共同分享猎获的动物和采集的植物。夜深了,大家走进洞里,各自挑选一块离火堆不远的干燥的地方,铺些干草睡下。新的一天在人们的梦乡中又悄悄来临了。

北京人居住洞穴的最高处,当时留下了一段空隙。经过十几万年风雨的剥蚀,空隙扩大,成了一个新的洞口。大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又来到这里安了家:一直居住到大约1万年前。这个洞的洞口高约4米,宽约5米。洞穴东半部的“上室”向南伸进约8米,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洞的西半部是一个“下室”,是埋葬死者的地方。

像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居住过的这种天然洞穴,全国各地已发现50多处,属于50万年前到1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有的甚至晚到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这些洞窟大部分位于河湖岸边的山坡上,以便汲取生活用水并有较丰富的食物来源。洞口一般高出附近水面20——60米,洞内较为干燥,而且洞口总是选在背风的地方。就是这些天然洞穴,作为人们最初的住所,伴随着生活在山林丘陵的远古人类度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

当生活在山林丘陵地带的人们以洞穴为家时,生活在平原上的远古人类以什么为家呢?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们虽然在平原的许多河旁阶地发现过古人类化石,以及远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器等,但至今尚未找到当时人们居住的遗迹。他们或许像古文献上所记载的那样在树上架木为巢;也许像世界上的一些原始部落那样将树干和树枝插入土中,形成一道围墙,上面覆盖树枝和茅草,构成一个简单的临时住所——风篱。但无论如何,随着人类的进化和历史的前进,人们终于开创了用双手建造永久性住所的时代,居住建筑终于出现了。

史前住居的主要形式

经过上百万年的漫长岁月,人类的体质在劳动中不断进化,智力不断提高,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和经验逐渐积累起来。到1万多年前,人们在植物采集活动中开始了植物的栽培,在动物狩猎活动中学会了动物的驯养,于是要求人们在一个地方相对永久性地居住下来,以便从事植物的栽培和家畜的饲养;人口的不断增加,一婚姻形态的发展变化,对住所的结构和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工具的发展,磨制石器的出现,上百万年居住洞穴和构筑临时简单住所的经验的积累,使大规模建造永久性人工住居成为可能。于是,人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凭借双手和简单的劳动工具,依靠群体的力量,开始了永久性人工住居的建造。永久性人工住居的建造一经出现,便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在各个地区很快出现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结构不同、形态各异的住居。到4000多年前,人工住居的建造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地穴式住居、干栏式住居、半地穴式住居、地面建筑住居等是中国史前住居的主要类型。

①地穴式住居。地穴式住居,又叫做“穴居”,即掘地为穴,作为住居。它是人工住居的最初形态之一,是从以天然洞穴为住居而发源的,在古代文献中称之为“营窟”或“掘室”。地穴式住居又有横穴式和竖穴式两种形式。

横穴式住居,又称窑洞式住居,是在黄土断崖或陡坡上横向掘一洞穴作为住所,是黄土地带人们直接模仿天然洞穴而创造的一种居住空间形式。关于这种住居的形制结构,古代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述,考古学家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揭开了窑洞式住居的面纱。宁夏林子粱遗址窑洞式住居的发现和复原研究,把4500年前的窑洞式住居及其村落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林子梁是宁夏海原县菜园村南的一条南北向山梁,1987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了一处4500年前的村落遗址。遗址南部发掘的13座住居址中,有8座为窑洞式住居。窑洞式住居坐落在半山腰,分上、中、下三排南北并列:上排2座,中排4座,下排2座。其中的3号住居,由居室、门道和场院等部分组成,是一处普通住居。居室是一个挖建于生土中的不规则半球形居住空间。居住面呈不规则圆形,南北面阔4.8米,东西进深4.1米,面积约17平方米;周围是高2.4米的生土壁,其上部逐渐内收;顶部为双曲生土拱,即常说的“穹隆顶”,室内空间最高处约3米左右。洞室中央有一圆形锅底状灶坑,用来烧烤煮食;西北部近洞壁处有一片红烧土,是长年燃火所致。洞室挖建之初,居住者曾在室内挖建有2个储藏物品的窖穴和2个放置器物的小圆坑,但后因废弃不用而被填平了。门道开在洞室的东北侧,方向约北偏东77度。门道宽1.44米,长1米左右,顶部为拱形。宽宽的门道利于室内采光和通风防潮。门道中央设一条南北向土塄,用作防水门坎。门道及其附近没有发现掩闭设施的遗迹,推测当时或许是用草木扎成的门帘来遮挡的。门道外面是一片在生土坡上挖填而成的场院,场院呈不规则半圆形,面积约37平方米,是当时的室外活动空间。这一住居曾被长期使用,室内地面逐渐被垫高。

在使用过程中住居突然坍塌时,有一成年人被压死在洞里,直至今日考古学家才把他挖掘出来。

林子梁遗址发现的其他窑洞式住居,布局和结构与3号住居大致相同,但又各有特点。如9号住居,居室平面呈扇形,顶部为单曲筒拱式,室内立有若干用于防险支护的木柱,门道中间发现了用于安装门扇的木柱遗迹,内壁抹有黄土草拌泥,门前场院为细长的沟状雨道,直通外边的路沟。又如13号住居,洞室平面呈马蹄形,面积达30多平方米,中央的椭圆形灶境长径达2.2米。洞内有用隔墙划分的小空间,还设有套窑,用作储藏间;有用作防险支护的立柱,洞壁布满插松明用的壁灯孔,是中国最早的壁灯遗存。洞口前有架于雨道两侧土壁上的雨棚设施。

由此可见,13号住居不是普通的住居,有可能是氏族成员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林子梁的横穴式住居虽建于4500年前,但无论布局结构,还是建造方法,都与近代的靠崖式窑洞民居极为相似。住居选建在避风向阳、黄土覆盖较厚的半山腰,以利于长期居住和就近进行农牧业生产。

建造时,先挖出崖面子(挖建窑洞的崖壁),再在崖面子下部由外向内、由下向上分段逐层挖掘,最后再对洞壁和洞顶进行修整,并挖掘灶坑,修整场院,一座窑洞式住居就建好了。在四五千年前的史前时代,人们使用骨镢、石铲等原始工具,挖建这样一座住居可称得上是一项大工程,这需要依靠氏族成员集体的力量。除林子梁遗址外,史前时期的横穴式住居在甘肃、山西、内蒙古等地也有发现并各有特点,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横穴式住居不仅已经成为黄土地带居民所喜用的居住形式,而且已经表现出因地而异、因住居而异的特点。

竖穴式住居,是在平地上挖一竖向坑穴、在穴顶构筑覆盖物而成的一种住居形态。它作为从横穴式住居分化演变出来的一种居住空间形式,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甘肃镇原常山发现的14号住居址,由竖穴居室、拱形门洞及斜坡状坑道组成,是由横穴式向竖穴式演化的一种过渡形式。而河南省偃师汤泉沟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的6号竖穴,即是比较典型的竖穴式住居。汤泉沟6号竖穴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口小底大的袋状竖穴,平面呈圆形,底部直径2米,口径约15米,深度约2米。穴底的一侧发现有红烧土堆积,推测是灶的遗存;另一侧发现一直径约25厘米的柱子洞,相应的穴壁上发现有直径10厘米的小柱子洞,复原为支撑顶盖兼作上下出入之梯架结构的立柱和横木遗存。顶盖部分,是从穴口周围向拄顶斜架椽木,再施横向联系杆件扎结成框架,框架上面铺盖茅草、树叶等构成屋面。立柱的一侧敞开着,既作出入口,又可通风采光。

竖穴式住居的出现,摆脱了横穴式住居只适用于黄土覆盖层较厚地区且必须依靠陡坡断崖的局限,使地穴式住居的挖建地域扩展到了非黄土地带的干燥地区。但是,竖穴式住居出入不便,且穴内潮湿,湿则伤民,不易于长久居住。于是,随着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竖穴逐渐变浅,穴顶结构逐渐增高、增大而演化为围护结构,居住空间逐渐由取土而成向构筑而成转化,竖穴式住居迅速发展为半地穴式住居。

②半地穴式住居。半地穴式住居,顾名思义,是居住空间一部分为生土挖建而成,一部分为围护结构构筑而成的住居。它是竖穴式住居向地面建筑发展演变的一个中间形式,在中国史前时期分布最广、使用最为普遍,其结构、平面及形式千差万别。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圆形和方形半地穴式住居。

圆形半地穴式住居,是半地穴式住居的原始形式。圆形便于挖建,并易于构筑其顶部的围护结构。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的127号住居,即为圆形半地穴式,竖穴深0.48米,直径3.06米,面积约10平方米。穴底北部有一直径70厘米的圆形灶坑,周围有凸起的灶圈。穴底中央偏西处有一直径25厘米的柱洞。穴底、周壁及灶坑面均涂抹草拌泥,并经火烧烤呈青灰色硬面。竖穴北侧有一长112厘米、宽50~72厘米的坡道通向地面,坡道南端有高8厘米的门槛。经复原,该住居为一带门篷的尖锥顶圆形房屋,其年代为距今6000多年前。这种建筑后来仍然常见,只是主要不用于居住,而用作储藏物品的仓窖。

方形(长方形)半地穴式住居,是晚于圆形半地穴式住居而出现的,但它一经出现便获得了迅速发展,形式也多种多样。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的41号住居,由居室和门道等部分组成,总平面呈凸字形。居室下部是一个略呈长方形的竖穴,东西面阔4.4米,南北进深3.2米,深0.4米。穴底中央东西并列两根顶端留有部分枝权的立柱,栽柱后柱坑周围填以泥土以加固柱基。以两柱顶端为中间支点,东西两侧各架一斜椽木作为大叉手,以大叉手交结点为顶部支点,沿穴壁顶部四周向心架设其他椽术,构成“攒尖顶”式屋架。木橡上用藤葛类或绳索扎缚横向联系的杆件,椽术之间填充植物茎叶,外侧涂上厚厚的一层草筋泥构筑成屋面。

顶盖内壁涂以草筋泥构成防火层,然后再饰以“白细土光面”。攒尖前方留出一孔洞,以便排烟和通风采光。居室在使用过程中,又在室内立两柱,用以加固支撑顶盖。室内西侧居住面高出东侧约10厘米,表面坚硬光洁,以供人们寝卧休息。这或许就是“炕”

的雏形。两根立柱前设有一直径1米、深20厘米的圆形火瑭,为炊事和取暖的燃火设施。门道设在居室南壁中部,下部为一沟状坡道,由室内斜通室外地面。门道南端有两个台阶,供上下出入。门道长2.3米.宽0.45~0.7米,门道上用构筑顶盖的方法构成的两面坡雨篷,可以减轻风雨对室内的袭击,并使室内较为隐蔽和安全,弥补居寝暴露的缺陷。门道前方有防止雨水流入的低矮如门坎的泥土埂。很显然,这一住居已经是半地穴式住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作品。

同类推荐
  • 中华文化常识全读本

    中华文化常识全读本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去传承。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渗进了中华儿女的血脉里,根植在自古至今的万物中。它们用其坚韧的存在,证明着文化特有的价值,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追本溯源,知古鉴今,古代文化中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可以开拓视野,升华境界,丰富知识结构,启迪多元思维,引发新的思考、探索和行动。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有趣的永远是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有价值的永远是其内在的文化魅力!本书集纳大量的历史文化细节,精选大量图片和文字,以丰富的知识和史料,娓娓讲述各类事物精彩的历史文化,真切逼真地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厚重、独特、百态纷呈的生活景观。
  • 鬼门关

    鬼门关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一本书读通中国未解之谜

    一本书读通中国未解之谜

    本书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宗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各领域最有研究价值、最具探索意义和最为人们所关注的多个中国未解之谜,分为远古文明、历史悬案、帝王之迷、军事谜团、文物寻踪、奇域奇俗、自然玄奇、文化迷踪、科学探索等10个部分,生动剖析了这些谜团背后隐藏的真相与玄疑。虽然这些中国未解之谜目前还没有完美的答案,但是却能够激发人们的好奇心,让人类的想象力更好地挑战极限、探索未来。
  • 只为与你心心相印

    只为与你心心相印

    本书作者将禅宗思想引入历代富于禅意的诗文书画,从艺术文化视角来解说禅宗,通过对具体文艺作品的分析,总结归纳禅宗的艺术境界和理论,是一本禅宗艺术论。
  • 族群与族群文化

    族群与族群文化

    本书分“族群概念研究”、“族群理论研究”、“族群认同研究”、“族群关系研究”等六部分。收录了《族群与民族》、《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等40多篇文章。
热门推荐
  • 如何维修VCD、DVD机

    如何维修VCD、DVD机

    本书以问答的方式介绍了维修VCD和DVD的相关知识,内容包括:DVD的特点、DVD存储容量、如何正确保存DVD盘片、镭射头怎样分类、马赛克相关知识等。
  • 阴阳五行:封

    阴阳五行:封

    这是本慢热型的书,不是穿越文,所以主角会慢慢的一步一步成长,请耐心阅读一位身得绝玄脉的少年,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最终如何成为强者,绝玄脉不可以修炼?绝玄脉需要打破才成修炼?这个少年在仙与神先后降临的位面如何坚持自己心中的信念,最后会追随神的脚步还是会追随仙的脚步?尽在书中解惑
  • 影响力

    影响力

    本书讲述了影响力是一门艺术。它是无形的,却无处不在,存在于人际关系中的每个瞬间。第一印象带来首因效应,陌生人见面,只需30秒就会对对方产生初步印象。个人魅力的大小,决定了影响力的高度。世界上70%以上的富翁积累财富的主要来源是人脉。而经营和维护人脉,是维护影响力的重要保障。
  • 废柴屌丝女:拐个美男回老家

    废柴屌丝女:拐个美男回老家

    空有一身飞檐走壁的绝技,可他就是奈何她不得!乖乖跟她回家面见丈母娘丈母爹!那个二百五女人,她以为她是谁,惹上他,就等死吧...哼哼...以为他府里养的那些女人们是吃素的么?本以为老天爷可怜她,丢了一个呆萌二愣子帅哥哥给她撞,哪知道这货根本就是个蓝颜祸水,她的小心脏根本就不够用哇,人生怎么可以过得这么惊悚...究竟是谁穿越了谁的时空?!
  • 斯图亚特传奇

    斯图亚特传奇

    朱迪的复仇计划失败了,却机缘巧合穿越到了异世界,成为了帝国公爵与帝国公主的独子。朱迪本以为这是上帝对他的补偿,可以就此开始混吃等死的贵族堕落生活,却不料被不可逆转的时代洪流卷入了一场帝国王位的争夺之中。斯图亚特家族的传奇,由此开始......
  • 白月光竟然暗恋我

    白月光竟然暗恋我

    芭蕾少女vs天才武器设计师少年成名的女主与冷漠疏离的男主因为一次油漆事件而走近互相暗恋,彼此成就。芭蕾公主跌落神坛,重新追梦也追你一部关于青春的小说,爱情,亲情,友情都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但总在不经意中相遇。所受的伤,都会成为你的勋章——花夭我相信一见钟情,第一眼喜欢就会一直喜欢下去——白集是小甜文,有校园甜也有毕业后为梦想洗牌点滴
  • 我欲寻仙

    我欲寻仙

    登临绝顶只为寻仙。问:何为仙?仙在何方?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
  • 学生水上与冰雪运动学习手册—教你学潜水·冲浪

    学生水上与冰雪运动学习手册—教你学潜水·冲浪

    水上运动是集竞争性、观赏性和刺激性于一体的、富有现代文明特征的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为了区别于陆上和空中体育项目,全部过程或主要过程都在水下、水面或水上进行的体育项目。
  • 陈布雷与陈伯达:历史转折点上的两个“秀才”

    陈布雷与陈伯达:历史转折点上的两个“秀才”

    他和他在一起,就是一本文人从政与从政文人的必读书!国共两文胆,浮尘一悲歌。他们,一个以死来为旧王朝殉葬,一个在新时代把自己送入牢笼。他们,虽有纵横文字之才,却身不由己。他们,是政治与人性冲突中历史的人质。以陈布雷、陈伯达两人一生的轨迹为主线,以国共两党的“四次历史转折点”为基本环节,叙述了国共两党相关人员的群体活动,勾勒了国共两党政治思想文化宣传建设的基本风貌与当年思想文化斗争的宏大场景。对陈布雷与陈伯达个人的人格人品、学养学风、情感与家庭生活、行为的是与非、优点缺点与错误、世界观人生观的转变与演变轨迹,及与各自政党领导人的交往、恩恩怨怨等,都有较为细致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