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869600000007

第7章 中国民居(7)

北京的四合院,严格按照沿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原则布置房屋和组织院落,住宅四周由各座房屋的后墙及围墙所环绕,形成一个封闭的生活空间。常见的中小型四合院一般由大门、影壁、倒座、二门、东西厢房、正房、罩房及三进院落组成,大型住宅则沿纵深方向排列两个以上的四合院,或在左右建别院,还有的在左右侧或后部建成花园,形成一组四合院建筑群。住宅的大门多设在东南角,寓以“山泽通气”、“紫气东来”之意。大门门框下设门鼓,门侧墙壁多用砖雕装饰。跨进大门,迎面见到的是影壁,其墙面多以砖浮雕装饰,并在正中书写吉庆文字,影壁前常摆设盆景花卉。影壁之设,是为了遮挡街道上过往行人的视线,使得住宅内更加隐蔽、安静。进大门西折,进入东西狭长的前院,其南侧是一排坐南朝北的房屋,称为“倒座”,通常用作客房、书塾、杂用间或男仆的住处;其北侧中轴线上设“二门”。二门一般装饰华丽,门楼下往往垂吊2个垂花柱,故二门又被称为“垂花门”。经垂花门前行便进入内院。内院由正房、厢房、垂花门及花墙环绕而成,面积较大,宽敞豁亮,既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又是全宅的核心部分。院内用砖墁出雨路,并种植花木或陈设盆景花卉,形成宁静雅致的环境,为家庭室外活动的中心。正房又称上房,建在内院的北侧,其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均为全宅之冠。正房通常面阔3间,供家长起居、会客和举行仪礼之用。

正房东西两侧各有一间或两间较为低矮的耳房,通常用作寝室。东西厢房建在正房前面左右,作对称布局,供晚辈居住或用作饭厅、书房,厢房南北侧的耳房常用作厨房,或建成厕所。正房和厢房都带有前廊,与院子四角的益尺形抄手游廊相连,廊内梁仿有简单的彩画,具有良好的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让人在雨天也可畅行无阻。正房东耳房侧有一夹道,顺夹道可进入后院。后院东西狭长,北面建有一排北房,供老年妇女居住或作为储藏物品的库房。从大门到后院,整个住宅封闭中蕴含着开放,有分隔又相互通联;屋宇高低错落有致,主次分明。

北京四合院设计和建筑技术都是相当成熟的,不论平面布局、建筑结构,还是色彩处理,都充分考虑到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活需要。房屋结构为抬梁式构架,山墙和后墙是很厚的砖砌墙或土坯墙;前墙上部开窗,下部为坎墙。屋顶式样以硬山式为主,有些次要房屋用平顶或单坡顶,但无论哪种房顶,其苫背都极厚,上铺阴阳瓦。室内用方砖墁地,并在屋内设暖炕。内院呈南北长方形,比例大小适中,冬天日照可射入正房和厢房。正房多用支摘窗和格扇门,使整面阳光透入室内。这些都适应了在北方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下生活的需要。在色彩处理上,大面积的青灰色墙面和屋顶,红绿色的梁柱和门窗,与宅门、垂花门、廊道及正房的彩唾交相辉映,加上宅门、影壁、屋脊等砖面上的各种雕饰,丽而不艳,华而不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在明清北京城内,铺装黄色琉璃瓦、红色墙柱、雕龙画凤的宫殿建筑和琉璃瓦、朱红门墙、金色装饰的贵族府第,在大片灰色住宅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金碧辉煌,庄严富丽,使整个京城内的建筑既重点突出,又浑然一体。

北京四合院这种以木构架房屋为单体、在南北中轴线上建正房和正厅、正房前面左右对称建东西厢房以组成院落的住宅,作为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的形式,不仅为汉族居民所使用,而且还为满族、白族等少数民族所喜爱,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它们在院落的太小形制、房屋形体、建筑装饰、色彩运用及房屋使用等方面有诸多差异。就北方地区而言,东北地区庭院开阔,而陕西、山西的庭院则窄长;辽西到河北一带房屋一般不起脊,尺度小;山西不少地方高墙重楼;东北地区常将大门建在中轴线上等。然而,它们的布局原则、设计思想和建筑意匠基本相同,如:

以北为上;正房的间数为奇数,而且明间宽于次间,门开于明间,以突出中轴线;正房和正厅无论在尺度、用料、装修的精致程度上都大于和优于其他房屋;房屋结构多采用抬梁式木构架,等等。北京的四合院作为明清都城中的民居,结构严谨、布局规范、建筑合理,可谓中国北方四合院式住宅的代表。

长白山下朝鲜族民居

长白山下,鸭绿江边,是中国朝鲜族同胞聚居的地方。这里山峦起伏,林木繁茂,不仅盛产稻谷林果,而且是“关东三宝”——人参、貂皮、鹿茸的着名产地。勤劳智慧的朝鲜族居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优美动人的歌舞、活泼欢快的荡秋千和跳板运动、洁白艳丽的民族服装,都使人耳目一新,而那别具一格的民族住宅建筑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朝鲜族聚居的村镇,或建在山坡之阳靠近道路、交通方便的地方,或建在河流旁高爽的地方。远远望去,那一根根高高耸立的烟囱、灰色的屋顶、洁白的墙壁,掩映在青山绿树之间。走进村庄,见不到用院墙围起的院落,只看见大路小道间有一片片空地,空地间有一幢幢房屋。房屋一般沿道路而建,没有统一的朝向,房屋的布置也因宅而异。房屋前后都可以出入,房前屋后有面积大致相同的空地,或辟为菜圃,或为平整的场地,成为住宅的“院子”。灰屋顶,白墙壁,高烟囱,无院墙,是朝鲜族住宅最明显的外部特征。

正因为朝鲜族住宅不设院墙,又不设厢房,因而一幢独立的房屋就是一个“家”,房屋的平面形制和布局也就多种多样。房屋的平面形状主要有矩形房、拐角房和“凹”字形房3种。拐角房又可称为曲尺形房,是在长方形房屋的一侧凸出一间,布局灵活,尺度大小不受限制,往往因实际需要而定。“凹”字形房是由两个拐角房组合而成,多见于农村。平面作长方形的矩形房数量最多,遍布城镇和乡村,是朝鲜族房屋的基本形制。大部分房屋都带有廊子,按照廊子的不同,可把房屋分成中廊房、偏廊房和全廊房3种。一幢房屋中部的房间带廊子,布置成左右对称的形式,称为中廊房;一幢房屋左端或右端的房间带廊,就是偏廊房;全廊房则是在房屋的前面或后面全部设通廊。中廊房和偏廊房设廊的房间用于住人,全廊房一般仅在住人的房间设廊板。廊子不是通地而设,而是在廊下距台基面约40厘米的高度架设木板构成廊板。其结构是在廊柱之间自柱础石以上设方形横梁,再在横梁上铺木板,既可通风,又可防潮。房屋设带廊板的廊子,是与房屋内部的布置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朝鲜族房屋居室内全部是火炕,进屋就要脱鞋,因此需要有脱鞋的地方,特别是雨雪天气,设有廊子可避免将泥土带进屋内,保持室内清洁。同时,夏天人们可在廊下乘凉、休息。廊下还是放置物什的好地方,走进朝鲜族居民的住宅,常常可以看到廊下挂着一串串红辣椒和一辫辫大蒜,可谓朝鲜族民居的一景。与汉族房屋颇为不同的是,房屋开间不讲究奇数,一般是4~6间不等,且以4间者居多,当地老乡称之为“四栋房八间屋”,因为房屋内部分隔成若干空间。

房屋内部空间的分隔无一定之规,而是按实际生活需要分隔成若干房间。一般说来,房屋内部自左而右(按北房说即自西而东)依次划分成居室、厨房、草房及牛棚等部分,各部分之间用轻体墙隔开。居室占据了房屋的大部分,是人们的主要活动空间,昼间用作起居室,晚间用作寝室。室内全部设炕,进屋就要上炕,犹如日本和式住宅,进门就是榻榻米一样。

火炕比室外地面高30~50厘米,比房前廊板面又低20厘米左右,所以进屋可以说是“登廊板下炕面”。

炕面抹白灰,表面再裱糊高丽纸和油纸,平整光亮。

炕下通烟火,在寒冷的冬季,颇感舒暖。在靠近墙壁处设壁橱,衣被及所有零用物品放置其中,使室内整洁雅致。居室部分用轻体间隔墙和推拉门分隔成若干小间,大者10多平方米,小者5平方米左右,供男女老幼分别居住。把推拉门全部打开可形成一个大房间,富于变化而又比较灵活。室内家具,最为常用的是矮体炕桌。厨房邻居室而设,一般位于房屋的中部,占用一间屋的面积。锅台与火炕高度相等,表面连为一体,铁锅固定安放在锅台上。厨房的右侧是草房,一般占用一间房屋,不设炕,用于放置杂物、生活用具的同时,主要存放燃火用的柴薪,故有“草房”之称。朝鲜族农业居民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牛棚,因为耕种水田必须饲养耕牛,养牛就要有牛棚。牛棚设置在草房的旁侧或前端,也有的将牛棚和草房设置在同一房间内。牛棚和居室设在同一幢房屋内,牛粪气味直冲居室内,应当是很不卫生的,但习惯成自然,所以一直延续了下来。

朝鲜族民居的房屋建筑既受到了汉族房屋建筑的影响,又具有本民族的特点。如墙体内填充沙子的木骨夹心墙,以立柱支承纵横梁木、在脊部设立柱支承脊檩而形成四面坡屋顶的木构架,草房顶上罩以草绳方格网,门窗不分、可以互用等特点,都是在其他地区所少见的。设火炕,普遍见于东北地区汉、满、蒙等民族的住宅中,而且至少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但室内通室设炕则为朝鲜族住宅的一大特点。尤其是房屋一端直立的木板烟囱高出屋脊,更是朝鲜族民居之一景。

朝鲜族住宅屋顶坡度和缓,屋身平矮,没有陡峻的感觉,但门窗窄长,使平矮的屋身又有高起之势。

房屋的外墙粉刷白灰,墙面洁白。木柱木门木色外露,再以灰黄色草顶和灰色瓦面相衬,朴素而淡雅。

草顶房的四坡水式坡顶,铺装厚厚的稻草,式样美观而大方。瓦顶房做成歇山式,坡面有柔软的曲线,檐端四角和屋脊两端向上翘起,垂脊和角脊端部高昂起翘而形成曲线,房檐铺装高粱花瓣纹的勾头瓦当,使得整个房屋稳重之中又有飘逸之感。无论草顶房还是瓦顶房都有较长的出檐,屋檐下形成深色的阴影,再加上廊子的凹进,使整个建筑具有鲜明的立体感。

北方草原蒙古包

在中国北方,有着美丽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和科尔沁草原。草原上那众多的河川、密布的湖泊、丰满的水草,使千里草原成为畜牧牛羊的天然牧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敕勒歌》

中的名句,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北方草原的风貌。几千年来,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的北方游牧民族,驰骋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放牧牛羊,逐水草而居,创造了形式独特的住居——蒙古包,成为草原游牧民族住房的代表。

蒙古族先民最初是居住在“皮棚”中的。当时,他们在森林中以狩猎为生,将兽皮覆盖在树权上或是木头架子上搭成皮棚,作为住居。公元7世纪前后,蒙古部落走出了世代生息的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原始森林,来到了广阔的草原上,从狩猎转向了畜牧,随之脱离了皮棚,住起了蒙古包。蒙古包又叫毡包,是一种圆顶的羊毛毡房。毡包,在古代汉语典籍中称作“弯庐”、“庐帐”等,俗语则称作“毡帐”、“帐幕”

等;蒙古语称作“格尔”(房屋),经常移动的称作“乌尔古格尔”,固定的叫做“托古尔格尔”;“蒙古包”之称始于清代。满族把家叫做“博”,把蒙古族的住房称作“蒙古博”,“博”和“包”谐音,因而用汉字来表达时取其音和形,称作“蒙古包”。

毡包,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国墓葬中出土了青铜伞状帐幕构件,战国文物的图案中也可见到毡包的形象。据文献记载,战国秦汉时期,“匈奴父子乃同弯庐而卧……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见《史记·匈奴列传》)。汉代以后,毡帐式住居在北方章原民族中流行起来,乌桓人、契丹人、女真人无不以毡帐为居。13世纪以后,随着蒙古族的壮大和元帝国的建立,蒙古包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北方草原上各式各样的蒙古包更是处处可见。

蒙古包伴随着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劳动生息,蒙古族人民用歌声表达了对蒙古包的深情。东蒙草原的一首民歌唱道:

因为仿造蓝天的样子,才是圆形的包顶;因为仿造白云的颜色,才用羊毛毡制成。

这就是穹庐-我们蒙古人的家庭。

因为模拟苍天的形体,天窗才是太阳的象征;因为模拟天体的星座,吊灯才是月亮的圆形。

这就是宵穹-我们蒙古人的家庭。

这首民歌形象地描述了蒙古包的基本形体和结构。一般的蒙古包,高不过3米,直径4~12米不等。包的周壁围以用木条编成的高约1.5米、宽约2米的菱形网眼的栅壁,蒙古语谓之“哈那”。包的大小取决于使用哈那的多少。普通小包只用4扇哈那,通称“四合包”,小巧轻便,宜于放牧时搭建。

大包可达12扇哈那。包顶中央是一个直径1米左右的用作天窗的圆形木框,用木条做成的椽木两端分别绑扎在木框和栅壁顶端,构成伞形木骨架。一般的蒙古包天窗圆框无需支撑,但高大的蒙古包有时用独柱伞骨支撑,有时用四柱支撑。包顶和周壁都覆以羊毛毡,再用绳索将毛毡捆好,以防止风把毛毡刮起。包顶是圆形天窗,包门向南或向东南。包内中央一般设有供炊煮和取暖用的火架子(蒙古语称为“陶拉克”)或炉灶,烟筒从包顶中央伸出。包内地面上铺羊毛毡,包门和火架子近旁铺牛皮,火架子周围便是人们起居坐卧之处。

蒙古族居民注重礼数,包内家具的陈设和铺位的使用都颇讲究。包内周围靠周壁放置柜、箱、橱等家具,进包内右侧是放置炊事用具的地方,有的把炉灶设在进门右侧,而在包内中央置矩形矮桌。蒙古族以西为上,以右为尊,包内分区也是如此。包内右侧是男子席,左侧是妇人席,正面为长者客人席和供奉神像处。进入蒙古包要脱鞋,进门时要左手掀帘而进,在包内席地而坐。

蒙古包的搭建地点一般选择山前或低洼之地,以利防风。为了防止流沙将蒙古包埋住,又在其周围设置沙障。建包时往往先垫一层厚约3~4厘米的牛粪,再在上面铺盖毛毡,并在周围挖出一条小型防水沟,作为防潮的措施。大雪纷飞的冬季,常常在粤的周围立以木板,以阻挡霜雪直接侵入包的基部和毛毡上。通风采光主要依靠天窗。天窗用天布遮盖,并用绳索启闭,白昼拉开,夜晚及雨雪天关闭。包门不高,可低头弯腰而入。高高的门坎,可以防止风沙吹进包内,以保持包内的清洁。包门常见有两种:一种是内为板门,外为毡帘;一种是内外两扇板门,里门向里开,外门向外开。蒙古包的圆形结构,可减少对风的阻力并增加其刚性,能较好地抵御风沙的侵袭。

同类推荐
  • 中华名句

    中华名句

    本书是一本介绍中国古典诗词歌赋知识的通俗读物。内有名句、出处、解释。
  • 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现代阐释

    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现代阐释

    本书首先追寻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创作思想根源,考察他同美国社会、文化、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论述他的创作方法与世界观的关系以及他与英国传统文学之间的渊源,为解读他的文本世界搭建一个历史、文化和思想框架。再从主题思想、人物创造、创作方法等方面宏观研究麦尔维尔的创作和艺术成就,重新给他定位。本书从一个中国学者的视角对美国经典文学、文化现象进行审视,充分运用当下文化研究的最新理论,揭示麦尔维尔矛盾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 鬼神文化

    鬼神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

    课堂实录,初版后竟然立即畅销海峡两岸,成为马英九先生巡视台北书市时的首购之书,而参加课程的各位学生,全都成为社会各界竞相招聘的对象——这就是本书创造的奇迹。本书前半部分,是北京大学学生、台湾大学学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迅如雷电的“闪问”、“闪答”,涉及当代社会大量艰涩的话题。但一来一往之间,却显得那么干脆、痛快、幽默,充满了阅读愉悦,被评论家誉为“高速运动状态下撞击出来的文化哲学”。
  • 山西书院

    山西书院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元概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了各不相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关于文化的定义,据说国内外学者竟有五百多种,但至今没有一个被人们共同认可的科学界定。不过,有些学者认同这样的说法:“文化是人类有意识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并认为这个定义有几个要点:员援人类在蒙昧时期的创造也是文化,如旧石器。圆援自然界赐予人类的一切都不是文化,如山川土石。猿援非人类所创造的不是文化,如蜜蜂所建的蜂巢,猴子涂抹的图形等。总之,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东西,属于上层建筑部分。三晋文化,无疑属于中国地域文化的一种。
热门推荐
  • 幻夜星宿:十二圣骑士

    幻夜星宿:十二圣骑士

    她是高冷孤傲的精灵王,他是腹黑邪魅的妖孽魔王,彼此却因为使命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精灵王不得不封印魔王,悔恨的精灵王,心冷的魔王,当他们再次相遇,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绝望与未知

    绝望与未知

    人类对未知很好奇,当未知来临之时好奇却变成了恐惧
  • 破茧新生

    破茧新生

    蔚微从不知道,原来生活还有重来一次的机会不管如何,今生在也不同
  • 极度恶魔

    极度恶魔

    一山一猴一人,相处十余载,突有一天,山化成人,猴化成神。人,又会幻化成什么呢?这样奇葩的组合,会对本就不安宁的江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殊不知,还有那么一个女人,等着自己心爱的人,投胎转世能够再续前缘,就那么等了一生又一世…这一世,又是否会相见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衣言而行

    衣言而行

    十年前“阿若以后穿嫁衣给我看好不好?”年仅十一岁的柳言看着比自己小两岁的紫若衣,如此说道。紫若衣眨巴了一下眼睛,“好啊。”然后紫若衣就消失了十年……十年后“我不收徒,家里已经有一个了。”夜芓衣看着坐在对面的男子,如此说道。柳言微微一笑,“没关系,我也不是真想当你徒弟,主要是想把你留下来。”不久以后“按照现在这趋势,我是不是应该喊你一声哥?” “大可不必,反正你以前也不喊我哥。”又过了不久以后 “柳……”“错了,”柳言撩起红盖头,“喊夫君。”——无常:“我家猪被白菜拱了?”梦魇:“……你被白菜家的另一颗白菜给拱了。”黑蝶:“我家白菜被猪拱了?”梦魇:“你被白菜隔壁家的猪拱了。”众人:“你呢?”梦魇:“对不起,我是那栅栏。”
  • 佛修少女的飞升日记

    佛修少女的飞升日记

    佛修少女的飞升之路!文案:许一凡从小带发修行,但学习成绩一般,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但因为是野鸡大学的辣鸡专业,投出去了几百份简历愣是连个面试电话都没接到。万事随缘的许一凡,一天到晚除了在家也就只剩下了抠脚……直到有一天一个面试电话打进了她的手机——许一凡:我们绝对不是骗子哦!^_^男主:……
  • 新女驸马之一代乞丐

    新女驸马之一代乞丐

    来到这个世界前,苏无画本以为自己的生命里离不开的是这两样,一是画儿,二是男人。来到这个世界后,苏无画才发觉自己真正离不开的其实是另两样,一是宝宝,二是贝贝。说起来感叹,青雘丹粟,这一身本该是诗书写意,自由潇洒;做起来却无奈,齐大非福,纵然她天资卓秀,一笔也难画出两个美人来!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恭维的艺术

    恭维的艺术

    “渴望被肯定,渴求为人所重视,追求完美”是人们内心急待解决的“饥饿”。而恭维是解决这种内心饥饿的最好食粮,因此,掌握了恭维这门艺术也就掌握了世人心灵的钥匙。但恭维人如果方法不对往往效果不佳。本书提供了恭维他人的十大技巧。
  • 罗曼蒂克商学院

    罗曼蒂克商学院

    爱情有苦有甜,但是面对情敌时更要相信爱你的那个他。六大家族里的每一位继承人都在一所学校里读书——罗曼蒂克商学院在三位神经女主遇上三位帅气男孩时,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到最后他们能不能克服种种考验,各自在一起呢?